第一篇:纠正体制外人对公务员的错误认识
纠正体制外人对公务员的错误认识
生活在内陆一个小城市,家世很简单,算不上官二代,只能算体制内的。(楼主认为,直系级别在正厅以上才算官二代)爷爷县委书记(90年代退休),老爹是县级市某局局长,从小到大就是家里一路安排,毕业之后放弃了家里安排好的公务员道路,毅然选择了去职场打拼。国企、私企、外企都混过,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每天被老板 剥削的很辛苦,不过不靠家人一分钱赞助,也还是买车买房。看看自己和身边的朋友走过的路,还是很有感慨,突然想起来发这么一个帖子,也算是对很多想要进公务员队伍的同学一个扫盲帖吧。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公务员这个职业是个旱涝保收的行业,但是并不代表收入一定都是很优越的,甚至有些地方连中等都算不上。天朝的公务员收入是与地方财政密切相关的,财政收入高的地方,例如北上广,作公务员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性价比来说,是很吸引人。但是在内陆很多城市,财政收入非常窘困的,在那样的区域,作公务员是没有太大意思的。当然,也有很多同学从安逸的角度愿意回家呆体制内混饭吃。也有很多人会说,当公务员不是为了那么点死工资,是为的权利寻租。我只想说,有这样想法的同学,真的是把官僚机构想的太弱智了。天朝的官僚机构继承了先秦两千多年的文官体制和苏联的集权体制,再加上土行孙未完成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个制度本身是为官僚阶层服务的。但是,在你自身掌握起码的权力级别之前,你是很难享受到寻租的。
当年毕业不愿意回家作公务员的原因也很简单,公务员太TMD没钱途了。那个城市,7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土地拍卖。几任领导为了装点门面,透支了未来十年的财政收入搞市政工程,因此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可想而知。现在都实行阳光工资,大学生进来一个月才一千多,刚刚够吃饭。老爹每个月的实发工资也才两k多,因此经常调侃老爹说,“我一年交的个人所得税和你的工资一样,你的工资实际是我这个纳税人发给你的”。当然,老爹的工资相对于福利来说就是浮云了。每年1个月出国考察(就是公费旅游)指标,国内旅游则是无时间和经费限制,在局里当了十几年的一把手,分了三套房子。但是,如果是作为新毕业进来的大学生,这样的福利待遇想都别想。领导安排你出差纯粹是当劳动力,不用想旅游。福利分房也不用想,最近几年听说市里公务员唯一的福利分房就是市委统一修了一批别墅分给市直各个单位的一把手二把手,市场价100万,得花50万买。
有很多人说公务员奖金发的多,话说这个真的和一把手的性格和偏好有关,阳光工资是没有奖金的,奖金的发放属于单位内部小金库的分配。有些单位领导敢捞钱,也舍得给下属分钱堵别人的嘴,奖金就会不错。有些领导敢捞钱,但是不舍得分钱,你就只能干瞪着领导吃肉自己喝粥。假如你分在我老爹这样的单位,就不要指望了。家世可以说非常的清廉,爷爷属于那种一心为人民服务类型,就只说一件事,他前几年因病去世时,要我奶奶把他的存折拿出来分一半交党费,存折一共才二十来万。老爹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不刻意弄小金库,每年小金库的来源就是几十万行政罚款神马的,分摊在百把人的单位里,也就是组织下属去旅游吃饭,没啥实际奖金发的下来。
先谈了小地方公务员的现状,再谈一下发达地区的公务员。
前面有说到,公务员是吃财政饭的,是纳税人养活的,中国税收收入增幅貌似是GDP的两倍,因此也说明了为什么神马每年那么多人想进体制内分这个红利。天朝的现状一直都是农村反哺城镇,小城市输血大城市,体制内的优越性在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城市并不明显,在发达地区才能够显示出来。拿京都来说,它是很早就实施三五八一工程的(普通科员月薪三千,科长五千,处长八千,局长一万),但是他们的实际收入是不止这个的,发达地区由于财政的充裕,打着消费高的幌子,单位会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奖金购物卡下发。这个隐形福利不好估计,前文说的单位一把手性格是直接相关的。我认识有几个朋友分别在某直辖市几个市直机关工作,有一个在纪委工作的兄弟由于之前领导站错队被双规了,双规的名义确是私分小金库。新上来的领导想搞政绩上位,狠抓小金库,于是他几年下来毛的福利都木有,拿着3k死工资在大学城群居。另外一个在民政工作的哥们由于领导是太子党,天不怕地不怕,除了老婆,神马都敢给员工分,几年下来房车都有了。
另外再说一点,中国的现行公务员体制。越往上的机构,升迁越容易,位高权轻,实际权力寻租能力很弱。越往小的机构,升迁很困难,位卑权大,实际寻租能力很强。比如在中直机关里,毕业的大学生进去,如果为人处世比较机灵,四十岁前混到处级没什么问题,再往上就要看造化。但是中直机关里,处局级别的官员骑自行车上班的大把,很多并不是如影帝一样作秀,他们那是真没多少钱。按三五八一的薪资来说,一个处长一年也才十来万。京城里官多了去了,很多清水衙门的处局级干部也没油水可捞。京都里面分房子的单位并不多,即使分房子一个处长也很难排到位。京城米贵,京官难做,这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如果是在地方呢,处局级的官员有着很大的权力,三年清书记,千万雪花银。但是如果久在地方呆,不打通天地线,是一辈子升迁无望的。对仕途有野心同学,理想的状态是先在中直机关熬几年,提拔到处级然后申请下放地方,捞够钱和政治资本后,再由地方转回中央。
所以,综合来说,刚毕业的同学要是想考公务员,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考财政收入好的地区的公务员才有意义。要是考神马内陆不发达地区,还不是你的家乡,还是不建议报考。去了之后你才会发现,每月拿着一k多的死工资,毫无灰色收入可言,呆上几年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完全废掉,那个时候你想辞职就会发现根本没企业愿意要这样的人,你的一生就毁了。
======================
前面说了这么多,也谈谈哪些类型的人适合去体制内混。
1.家里有点背景,回家去当公务员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工作清闲,待遇虽然不高,不过熬年龄还是可以慢慢混上去,不过如果没七窍玲珑的机灵劲,熬到科级就到头了。现在地方上行政机构内部越来越讲血统论,虽然有着表面上的回避制,不能在自己直系亲属任职一把手的机构里任职(旁系亲属可以的,老家有两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大学毕业,去一线城市混了半年发现果真不好混,于是都被老爹塞进单位了。话说帮亲戚这种忙真的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后面会慢慢讲到的。),不过这年头讲究的是共赢。可以互相照顾。张三安排李四的闺女在自己手下任职,李四就得安排张三的儿子。日后小字辈们熬资历升职,自然也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罢了。
我有个发小,是世交,上的也是同一所大学。大四时本来也一起去参加招聘会,想先去外面闯闯,不想回老家宅着。结果被那种气氛给吓到了,晃了两个月没一个企业看上他,于是回家参加公务员考试,分到了我老爹的单位。每天工作确实相当的安逸,年年进步先进也少不了。家里给他留了两套房子,用车的话他老爹单位的司机随叫随到,虽然工资不高,一个月还不到两K,他也根本不在乎这个钱。每次去他家吃饭,他老爹就会说,你在外企工作太辛苦了,什么时候想回家了,叔叔这还给你留着位置。很多时候看着自己每天工作这么辛苦,也还是经常想着要不要回家,现在每年20万的收入在魔都也只是工薪一枚。(不回家的原因后面会慢慢写到,从中学开始就不打算进体制内混饭了)
2.觉得外面竞争太激烈,想进体制内避雨的同学。还有很多体制外的同学从小就认定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唯一目标。公务员相对于企业来说,确实要轻松很多,这是一个严进宽出的机构。只要你不是干了当面扇你们领导巴掌的蠢事,你可以一辈子呆在这里。除非,你们部门被改制掉(不要认为不可能,以家里六十多年的天朝官宦史告诉你,这是在未来很可能发生的事,后面慢慢讲)。另外,公务员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是不错的,虽然刚毕业的学生根本就是个体制内跑腿的,一般人起码不愿意得罪你。
这里也另外说一个故事,现在有很多人神话公务员,认为人生唯一目标就是考公,觉得并不是那么回事。老实说,公务员只是个中等就业的选择。拿自己来说,身边家世差不多的朋友,最能读书的都考取公费去国外留学并移民了,最有生意头脑的都利用家里的关系经商作生意了,不愿意靠家里关系的都这样去北上广漂着了,老实说,只有最没有能力想安逸生活的才回家去作公务员。有个中学同学,就是个考公迷,大学毕业了回家连续考了四年,去年才花钱进了地税。话说此君考上公务员之前一直抑郁不得志,进了地税就犹如范进中举一样,洋洋自得。春节回来同学聚会,此君席间一脸指点江山的架势,好像进了政治局一样,而且很藐视我这样的外飘一族,(上学时很低调的,中学同学里除了几个要好的死党都以为我父母是普通职员)很容忍的笑了笑,没理他。过了几天我家在外面吃饭时,恰好同学单位聚餐也在那个餐厅,他们单位的头曾经是我爸的下属,进来餐厅时看见我老爹坐在二楼,特意过来敬酒,让那位范进同学花颜失色。
3.属于人精那种,而且还很有政治野心的,名牌大学毕业,有丰富的学生干部政治经验。(班长神马的不算,至少也得是学生会主席)同学,你如果属于这样的类型,去公务员混吧,这是你最好的舞台,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多大关系。如果这些不具备也不要紧,你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一样能够混得好,例如文章写得好(可以帮领导写公文),酒量好(可以帮领导挡酒)。
有个大学同学,羽毛球特招生,大学里除了打打球,典型混吃死宅男一枚。毕业了考上了公务员,在机关一直干打杂的事。临到年末的时候,全市机关开运动会,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喜欢打羽毛球,结果他一路轻松过关斩将拿了冠军。书记一看,小伙子还不错,直接要了过来作秘书,现在生活滋润异常。
屁股决定脑袋,身处不同的环境,自然要为自己所处的阶层说话,所以开这个帖子本来也无意和别人辩论什么,因为当年要是回家当公务员,也会拿这样的理由为自己加薪辩护,不过尽量从客观的角度来谈几点。
1.按照普世价值观和天朝一直宣传的教义理论,政府是服务性政府,并不是管理型政府,公务员是公仆,也就是社会公共服务者,并不是社会管理者。拿企业和社会作一个对比,纳税人就相当于市场部研发部,是创造直接效益的,公务员相当于行政部门,不创造效益,是通过建立和运营平台来支撑企业运作的。因此,公务员理应和企业的行政部门一样,只能享受中等工资,不应该拿高收入。实际上,绝大部分国家,公务员也就是中等收入水平。
2.高薪养廉其实是个伪命题,目前运作的最良好的就是新加坡和香港,但是天朝在宣传这个的时候往往没有说,高薪养廉的前提是精简的政府机构和完善的监督体制,缺少这些前提的话高薪根本养不了廉。赞成高薪养廉,认为这一前提是至少裁减70%公务员以及相应机构(包含事业单位,这一比例数字是家人根据一个城市的运营情况得出的结论,并在很多同僚那里也得到认可),将裁减部门的收入可以补偿一部分给留任的公务员,不过这个实施短期之内更不太可能。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是赶不上公务员体制的增长速度,所以高薪养廉是做不到的,财政是要因此破产的。
3.貌似列宁说过,一个政府官员的工资不能高于一个8级钳工的工资,我国的公务员薪资标准是按照苏联的模式来的,这个也是马教教义的基础,土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因此虽然社会现实早已和理论完全脱节,但是这个教义是不可能更改的,否则土共就没有了合法执政权。
现在公务员都实行阳光工资了,公开的工资都不太高,隐性工资详见前文,这个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老实说,作为正式行政编制的一个公务员,在当地收入基本是在中等及以上,基本生活是没问题的。涉及到买房这个话题就很复杂了,吴仪曾经公开说自己年薪12万,靠她自己工资是一辈子在北京都买不起房子。有些单位是可以集资建房,自然有房分,而那些不集资建房的,也只有自认倒霉,高房价是一个社会问题。楼主仔细算算身边认识的朋友,完全不靠家里赞助能自己买房的,好像这个比例还不到5%。
======================
前面都谈的是公务员,现在讲一讲企业的一些情况。毕业了先在伪外企混了一年,又去某垄断央企混了几年,作到部门经理了又跳槽去了外企,对这几种企业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谈国企,早先时候国企并不是那么炙手可热的香馍馍,记得自己大四招聘时,外企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超过国企的。前几天居然在职场板块看到有人发帖说宁可作国企看门狗也不作外企领头羊的帖子,实在感叹世事变化之无常。
九十年代推行国企改革,三千万人集体下岗。不过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包袱都被强制下岗推给了社会,又通过行政之手在很多领域设置了门槛限制,因此国企最近几年又火热起来。特别是年薪十万抄表工、天价天花板等热门事件,仿佛给国企这两个词带上了无尽的光环。想说的是,真相,不止一个。国企不但不同行业间的收入水平相差大,同一个企业内部收入也是非常高。
国企,顾名思义,它的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以自己的职场经历来看,国企的竞争力是远落后于私企与外企的,它的盈利能力来自于垄断。按照行业划分简单把国企划分为绩优股、温吞股和垃圾股三种。
我认为的绩优股为电力、烟草、能源、通讯、传媒、金融、地产,温吞股为汽车、机械制造、钢铁、医药以及其余的央企,垃圾股为轻工、物流、以及众多市属国企。从排名很容易看出,国企的盈利能力与该行业的垄断水平是成正比的。
有很多同学可能要问,国企和公务员以及外企,如何抉择的问题。我认为,你需要了解你收到offer的含金量,然后再进行比较。同样是国企,电力和轻工的收入相差很大,电力行业内部,供电局与电厂相差也非常大,不要被国企这两个字迷惑了。
最后谈一下自己对国企未来的看法吧,我认为国进民退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下去(时间大致为10年),未来私企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困难,只能在国企不涉及的领域寻求发展。外企将会两级分化,垄断性外企将一直保持优势(其实央企一直都在寻求同行业垄断外企的管理技术与资本投资),小型外企将会逐渐福利本土化。但是不看好国企的未来,因为靠政策扶持的企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企和公务员差不多,严进宽出。过去的十年是国企改制后,国企的疯狂扩张期,在未来的十年,当政策给予的扶持到达顶点后,国企将面临极大的财政压力。伴随着九十年代国企改制的那批既得利益者退休,国企将会再爆发一次改制下岗潮。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回事,在天朝已经是屡见不新了,天朝没有什么新鲜事。四十五十年代初知识分子受尊重,(我爷爷抗日参军时高小文化就算是知识分子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反右文革全部被打成臭老九;七十年代末随着恢复高考以及286提倡科技是生产力,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八十年代流行起倒爷,又开始全民讨论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过去的六十年中,曾经独领风骚的那些个职业:供销社售货员、食堂炊事员、屠夫、出租车司机等等,早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浮云了。
=======================
前面谈了这么多宏观方面的,下面来谈一下很多同学心向往之的体制内的贪污腐败特权。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官场现形记》,这本书上的内容虽然过了一百来年,却毫不过时,可以作为有志于贪污的同学用作教科书。
看过一个数据,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在全世界貌似是排名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貌似是劳动报酬的一倍,这个数值之间的差异,官方统计数据一直说这是个体劳动者的报酬,未纳进劳动报酬。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这个差异数字的80%,就是大家俗称的灰色和黑色收入。
事实上,在天朝,收入的构成主要来自于4部分:阳光工资(工资单的收入)+福利收入(不列入工资单,但是合理的收入)+灰色收入(不合理的收入,违反道德和规章制度但不违法,或者法律角度很难去判罚)+黑色收入(不合法的收入)。
阳光工资和福利收入无论体制内外的劳动者都能够享有,根据企业盈利水平和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会有不小的差别。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主要体现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的领导层,以及拥有权力寻租能力的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里的关键部门(例如政府里的公检法、工商,企业里的采购部、市场部)。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是15倍,这个是仅计算前两部分的收入,这个数字已经很触目惊心了。如果把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统计进来,统计非常困难,依稀记得看过一个财经数据,这个比例在50倍左右。
就企业里的灰色和黑色收入来说(只包括私企和外企,相当多的国企由于财政是要为之买单的,所以归类到政府机构一类),由于企业领导层自身就是企业规章的设定者,所以先天就拥有享有灰色及黑色收入的优势;要害部门的监管和审计受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缺陷,是消除不了的。事实上,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并不显得突出,企业里的灰色和黑色收入群体,数量并不大。毕竟企业是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而获取利润的,这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这个群体可以忽略不谈。
在目前来看,灰色收入以及黑色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体制内成员,来自于他们对公共权力的寻租。当前之所以公务员大热,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看到了这个,其实这个收入真的没那么容易拿,简单谈谈自己知道的吧。
先谈灰色收入吧,灰色收入主要是指那些不合理的收入,但是又够不上违法的范畴,很难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灰色收入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
1.发票报销假账,主要包括餐饮、油票、礼品发票等等等等。这个是广大群众最耳熟能详的灰色收入了,鹿特丹的橱窗女郎都会对着东方面孔的恩客说:“发票,报销”用来招揽顾客,证明地球人都知道这个。每年的三公开支上万亿支出,估计其中至少30%都是花账进了个人的腰包。很多政府机构,阳光工资就只那么一点,福利收入也还是要受审计的,那么发票报销假账就成了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员工按照级别享受报销额度,这个也都成了福利的一部分。另外,财政拨款的机构,每年在年初都会作一个预算,这个预算一般都是按照远高于实
第二篇:官二代纠正体制外的人对公务员以及垄断国企就业的错误认识
官二代纠正体制外的人对公务员以及垄断国企就业的错误认识
作者:马甲2011CHINA
生活在内陆一个小城市,家世很简单,算不上官二代,只能算体制内的。(楼主认为,直系级别在正厅以上才算官二代)爷爷县委书记(90年代退休),老爹是县级市某局局长,从小到大就是家里一路安排,毕业之后放弃了家里安排好的公务员道路,毅然选择了去职场打拼。国企、私企、外企都混过,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每天被老板 剥削的很辛苦,不过不靠家人一分钱赞助,也还是买车买房。看看自己和身边的朋友走过的路,还是很有感慨,突然想起来发这么一个帖子,也算是对很多想要进公务员队伍的同学一个扫盲帖吧。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公务员这个职业是个旱涝保收的行业,但是并不代表收入一定都是很优越的,甚至有些地方连中等都算不上。天朝的公务员收入是与地方财政密切相关的,财政收入高的地方,例如北上广,作公务员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性价比来说,是很吸引人。但是在内陆很多城市,财政收入非常窘困的,在那样的区域,作公务员是没有太大意思的。当然,也有很多同学从安逸的角度愿意回家呆体制内混饭吃。也有很多人会说,当公务员不是为了那么点死工资,是为的权利寻租。我只想说,有这样想法的同学,真的是把官僚机构想的太弱智了。天朝的官僚机构继承了先秦两千多年的文官体制和苏联的集权体制,再加上土行孙未完成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个制度本身是为官僚阶层服务的。但是,在你自身掌握起码的权力级别之前,你是很难享受到寻租的。
当年毕业不愿意回家作公务员的原因也很简单,公务员太TMD没钱途了。那个城市,7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土地拍卖。几任领导为了装点门面,透支了未来十年的财政收入搞市政工程,因此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可想而知。现在都实行阳光工资,大学生进来一个月才一千多,刚刚够吃饭。老爹每个月的实发工资也才两k多,因此经常调侃老爹说,“我一年交的个人所得税和你的工资一样,你的工资实际是我这个纳税人发给你的”。当然,老爹的工资相对于福利来说就是浮云了。每年1个月出国考察(就是公费旅游)指标,国内旅游则是无时间和经费限制,在局里当了十几年的一把手,分了三套房子。但是,如果是作为新毕业进来的大学生,这样的福利待遇想都别想。领导安排你出差纯粹是当劳动力,不用想旅游。福利分房也不用想,最近几年听说市里公务员唯一的福利分房就是市委统一修了一批别墅分给市直各个单位的一把手二把手,市场价100万,得花50万买。
有很多人说公务员奖金发的多,话说这个真的和一把手的性格和偏好有关,阳光工资是没有奖金的,奖金的发放属于单位内部小金库的分配。有些单位领导敢捞钱,也舍得给下属分钱堵别人的嘴,奖金就会不错。有些领导敢捞钱,但是不舍得分钱,你就只能干瞪着领导吃肉自己喝粥。假如你分在我老爹这样的单位,就不要指望了。家世可以说非常的清廉,爷爷属于那种一心为人民服务类型,就只说一件事,他前几年因病去世时,要我奶奶把他的存折拿出来分一半交党费,存折一共才二十来万。老爹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不刻意弄小金库,每年小金库的来源就是几十万行政罚款神马的,分摊在百把人的单位里,也就是组织下属去旅游吃饭,没啥实际奖金发的下来。
先谈了小地方公务员的现状,再谈一下发达地区的公务员。
前面有说到,公务员是吃财政饭的,是纳税人养活的,中国税收收入增幅貌似是GDP的两倍,因此也说明了为什么神马每年那么多人想进体制内分这个红利。天朝的现状一直都是农村反哺城镇,小城市输血大城市,体制内的优越性在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城市并不明显,在发达地区才能够显示出来。拿京都来说,它是很早就实施三五八一工程的(普通科员月薪三千,科长五千,处长八千,局长一万),但是他们的实际收入是不止这个的,发达地区由于财政的充裕,打着消费高的幌子,单位会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奖金购物卡下发。这个隐形福利不好估计,前文说的单位一把手性格是直接相关的。我认识有几个朋友分别在某直辖市几个市直机关工作,有一个在纪委工作的兄弟由于之前领导站错队被双规了,双规的名义确是私分小金库。新上来的领导想搞政绩上位,狠抓小金库,于是他几年下来毛的福利都木有,拿着3k死工资在大学城群居。另外一个在民政工作的哥们由于领导是太子党,天不怕地不怕,除了老婆,神马都敢给员工分,几年下来房车都有了。
另外再说一点,中国的现行公务员体制。越往上的机构,升迁越容易,位高权轻,实际权力寻租能力很弱。越往小的机构,升迁很困难,位卑权大,实际寻租能力很强。比如在中直机关里,毕业的大学生进去,如果为人处世比较机灵,四十岁前混到处级没什么问题,再往上就要看造化。但是中直机关里,处局级别的官员骑自行车上班的大把,很多并不是如影帝一样作秀,他们那是真没多少钱。按三五八一的薪资来说,一个处长一年也才十来万。京城里官多了去了,很多清水衙门的处局级干部也没油水可捞。京都里面分房子的单位并不多,即使分房子一个处长也很难排到位。京城米贵,京官难做,这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如果是在地方呢,处局级的官员有着很大的权力,三年清书记,千万雪花银。但是如果久在地方呆,不打通天地线,是一辈子升迁无望的。对仕途有野心同学,理想的状态是先在中直机关熬几年,提拔到处级然后申请下放地方,捞够钱和政治资本后,再由地方转回中央。
所以,综合来说,刚毕业的同学要是想考公务员,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考财政收入好的地区的公务员才有意义。要是考神马内陆不发达地区,还不是你的家乡,还是不建议报考。去了之后你才会发现,每月拿着一k多的死工资,毫无灰色收入可言,呆上几年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完全废掉,那个时候你想辞职就会发现根本没企业愿意要这样的人,你的一生就毁了。
======================
前面说了这么多,也谈谈哪些类型的人适合去体制内混。
1.家里有点背景,回家去当公务员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工作清闲,待遇虽然不高,不过熬年龄还是可以慢慢混上去,不过如果没七窍玲珑的机灵劲,熬到科级就到头了。现在地方上行政机构内部越来越讲血统论,虽然有着表面上的回避制,不能在自己直系亲属任职一把手的机构里任职(旁系亲属可以的,老家有两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大学毕业,去一线城市混了半年发现果真不好混,于是都被老爹塞进单位了。话说帮亲戚这种忙真的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后面会慢慢讲到的。),不过这年头讲究的是共赢。可以互相照顾。张三安排李四的闺女在自己手下任职,李四就得安排张三的儿子。日后小字辈们熬资历升职,自然也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罢了。
我有个发小,是世交,上的也是同一所大学。大四时本来也一起去参加招聘会,想先去外面闯闯,不想回老家宅着。结果被那种气氛给吓到了,晃了两个月没一个企业看上他,于是回家参加公务员考试,分到了我老爹的单位。每天工作确实相当的安逸,年年进步先进也少不了。家里给他留了两套房子,用车的话他老爹单位的司机随叫随到,虽然工资不高,一个月还不到两K,他也根本不在乎这个钱。每次去他家吃饭,他老爹就会说,你在外企工作太辛苦了,什么时候想回家了,叔叔这还给你留着位置。很多时候看着自己每天工作这么辛苦,也还是经常想着要不要回家,现在每年20万的收入在魔都也只是工薪一枚。(不回家的原因后面会慢慢写到,从中学开始就不打算进体制内混饭了)
2.觉得外面竞争太激烈,想进体制内避雨的同学。还有很多体制外的同学从小就认定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唯一目标。公务员相对于企业来说,确实要轻松很多,这是一个严进宽出的机构。只要你不是干了当面扇你们领导巴掌的蠢事,你可以一辈子呆在这里。除非,你们部门被改制掉(不要认为不可能,以家里六十多年的天朝官宦史告诉你,这是在未来很可能发生的事,后面慢慢讲)。另外,公务员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是不错的,虽然刚毕业的学生根本就是个体制内跑腿的,一般人起码不愿意得罪你。
这里也另外说一个故事,现在有很多人神话公务员,认为人生唯一目标就是考公,觉得并不是那么回事。老实说,公务员只是个中等就业的选择。拿自己来说,身边家世差不多的朋友,最能读书的都考取公费去国外留学并移民了,最有生意头脑的都利用家里的关系经商作生意了,不愿意靠家里关系的都这样去北上广漂着了,老实说,只有最没有能力想安逸生活的才回家去作公务员。有个中学同学,就是个考公迷,大学毕业了回家连续考了四年,去年才花钱进了地税。话说此君考上公务员之前一直抑郁不得志,进了地税就犹如范进中举一样,洋洋自得。春节回来同学聚会,此君席间一脸指点江山的架势,好像进了政治局一样,而且很藐视我这样的外飘一族,(上学时很低调的,中学同学里除了几个要好的死党都以为我父母是普通职员)很容忍的笑了笑,没理他。过了几天我家在外面吃饭时,恰好同学单位聚餐也在那个餐厅,他们单位的头曾经是我爸的下属,进来餐厅时看见我老爹坐在二楼,特意过来敬酒,让那位范进同学花颜失色。
3.属于人精那种,而且还很有政治野心的,名牌大学毕业,有丰富的学生干部政治经验。(班长神马的不算,至少也得是学生会主席)同学,你如果属于这样的类型,去公务员混吧,这是你最好的舞台,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多大关系。如果这些不具备也不要紧,你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一样能够混得好,例如文章写得好(可以帮领导写公文),酒量好(可以帮领导挡酒)。
有个大学同学,羽毛球特招生,大学里除了打打球,典型混吃死宅男一枚。毕业了考上了公务员,在机关一直干打杂的事。临到年末的时候,全市机关开运动会,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喜欢打羽毛球,结果他一路轻松过关斩将拿了冠军。书记一看,小伙子还不错,直接要了过来作秘书,现在生活滋润异常。
屁股决定脑袋,身处不同的环境,自然要为自己所处的阶层说话,所以开这个帖子本来也无意和别人辩论什么,因为当年要是回家当公务员,也会拿这样的理由为自己加薪辩护,不过尽量从客观的角度来谈几点。
1.按照普世价值观和天朝一直宣传的教义理论,政府是服务性政府,并不是管理型政府,公务员是公仆,也就是社会公共服务者,并不是社会管理者。拿企业和社会作一个对比,纳税人就相当于市场部研发部,是创造直接效益的,公务员相当于行政部门,不创造效益,是通过建立和运营平台来支撑企业运作的。因此,公务员理应和企业的行政部门一样,只能享受中等工资,不应该拿高收入。实际上,绝大部分国家,公务员也就是中等收入水平。
2.高薪养廉其实是个伪命题,目前运作的最良好的就是新加坡和香港,但是天朝在宣传这个的时候往往没有说,高薪养廉的前提是精简的政府机构和完善的监督体制,缺少这些前提的话高薪根本养不了廉。赞成高薪养廉,认为这一前提是至少裁减70%公务员以及相应机构(包含事业单位,这一比例数字是家人根据一个城市的运营情况得出的结论,并在很多同僚那里也得到认可),将裁减部门的收入可以补偿一部分给留任的公务员,不过这个实施短期之内更不太可能。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是赶不上公务员体制的增长速度,所以高薪养廉是做不到的,财政是要因此破产的。
3.貌似列宁说过,一个政府官员的工资不能高于一个8级钳工的工资,我国的公务员薪资标准是按照苏联的模式来的,这个也是马教教义的基础,土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因此虽然社会现实早已和理论完全脱节,但是这个教义是不可能更改的,否则土共就没有了合法执政权。
现在公务员都实行阳光工资了,公开的工资都不太高,隐性工资详见前文,这个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老实说,作为正式行政编制的一个公务员,在当地收入基本是在中等及以上,基本生活是没问题的。涉及到买房这个话题就很复杂了,吴仪曾经公开说自己年薪12万,靠她自己工资是一辈子在北京都买不起房子。有些单位是可以集资建房,自然有房分,而那些不集资建房的,也只有自认倒霉,高房价是一个社会问题。楼主仔细算算身边认识的朋友,完全不靠家里赞助能自己买房的,好像这个比例还不到5%。
======================
前面都谈的是公务员,现在讲一讲企业的一些情况。毕业了先在伪外企混了一年,又去某垄断央企混了几年,作到部门经理了又跳槽去了外企,对这几种企业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谈国企,早先时候国企并不是那么炙手可热的香馍馍,记得自己大四招聘时,外企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超过国企的。前几天居然在职场板块看到有人发帖说宁可作国企看门狗也不作外企领头羊的帖子,实在感叹世事变化之无常。
九十年代推行国企改革,三千万人集体下岗。不过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包袱都被强制下岗推给了社会,又通过行政之手在很多领域设置了门槛限制,因此国企最近几年又火热起来。特别是年薪十万抄表工、天价天花板等热门事件,仿佛给国企这两个词带上了无尽的光环。想说的是,真相,不止一个。国企不但不同行业间的收入水平相差大,同一个企业内部收入也是非常高。
国企,顾名思义,它的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以自己的职场经历来看,国企的竞争力是远落后于私企与外企的,它的盈利能力来自于垄断。按照行业划分简单把国企划分为绩优股、温吞股和垃圾股三种。
我认为的绩优股为电力、烟草、能源、通讯、传媒、金融、地产,温吞股为汽车、机械制造、钢铁、医药以及其余的央企,垃圾股为轻工、物流、以及众多市属国企。从排名很容易看出,国企的盈利能力与该行业的垄断水平是成正比的。
有很多同学可能要问,国企和公务员以及外企,如何抉择的问题。我认为,你需要了解你收到offer的含金量,然后再进行比较。同样是国企,电力和轻工的收入相差很大,电力行业内部,供电局与电厂相差也非常大,不要被国企这两个字迷惑了。
最后谈一下自己对国企未来的看法吧,我认为国进民退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下去(时间大致为10年),未来私企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困难,只能在国企不涉及的领域寻求发展。外企将会两级分化,垄断性外企将一直保持优势(其实央企一直都在寻求同行业垄断外企的管理技术与资本投资),小型外企将会逐渐福利本土化。但是不看好国企的未来,因为靠政策扶持的企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企和公务员差不多,严进宽出。过去的十年是国企改制后,国企的疯狂扩张期,在未来的十年,当政策给予的扶持到达顶点后,国企将面临极大的财政压力。伴随着九十年代国企改制的那批既得利益者退休,国企将会再爆发一次改制下岗潮。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回事,在天朝已经是屡见不新了,天朝没有什么新鲜事。四十五十年代初知识分子受尊重,(我爷爷抗日参军时高小文化就算是知识分子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反右文革全部被打成臭老九;七十年代末随着恢复高考以及286提倡科技是生产力,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八十年代流行起倒爷,又开始全民讨论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过去的六十年中,曾经独领风骚的那些个职业:供销社售货员、食堂炊事员、屠夫、出租车司机等等,早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浮云了。
=======================
前面谈了这么多宏观方面的,下面来谈一下很多同学心向往之的体制内的贪污腐败特权。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官场现形记》,这本书上的内容虽然过了一百来年,却毫不过时,可以作为有志于贪污的同学用作教科书。
看过一个数据,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在全世界貌似是排名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貌似是劳动报酬的一倍,这个数值之间的差异,官方统计数据一直说这是个体劳动者的报酬,未纳进劳动报酬。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这个差异数字的80%,就是大家俗称的灰色和黑色收入。
事实上,在天朝,收入的构成主要来自于4部分:阳光工资(工资单的收入)+福利收入(不列入工资单,但是合理的收入)+灰色收入(不合理的收入,违反道德和规章制度但不违法,或者法律角度很难去判罚)+黑色收入(不合法的收入)。
阳光工资和福利收入无论体制内外的劳动者都能够享有,根据企业盈利水平和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会有不小的差别。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主要体现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的领导层,以及拥有权力寻租能力的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里的关键部门(例如政府里的公检法、工商,企业里的采购部、市场部)。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是15倍,这个是仅计算前两部分的收入,这个数字已经很触目惊心了。如果把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统计进来,统计非常困难,依稀记得看过一个财经数据,这个比例在50倍左右。
就企业里的灰色和黑色收入来说(只包括私企和外企,相当多的国企由于财政是要为之买单的,所以归类到政府机构一类),由于企业领导层自身就是企业规章的设定者,所以先天就拥有享有灰色及黑色收入的优势;要害部门的监管和审计受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缺陷,是消除不了的。事实上,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并不显得突出,企业里的灰色和黑色收入群体,数量并不大。毕竟企业是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而获取利润的,这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这个群体可以忽略不谈。
在目前来看,灰色收入以及黑色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体制内成员,来自于他们对公共权力的寻租。当前之所以公务员大热,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看到了这个,其实这个收入真的没那么容易拿,简单谈谈自己知道的吧。
先谈灰色收入吧,灰色收入主要是指那些不合理的收入,但是又够不上违法的范畴,很难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灰色收入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
1.发票报销假账,主要包括餐饮、油票、礼品发票等等等等。这个是广大群众最耳熟能详的灰色收入了,鹿特丹的橱窗女郎都会对着东方面孔的恩客说:“发票,报销”用来招揽顾客,证明地球人都知道这个。每年的三公开支上万亿支出,估计其中至少30%都是花账进了个人的腰包。很多政府机构,阳光工资就只那么一点,福利收入也还是要受审计的,那么发票报销假账就成了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员工按照级别享受报销额度,这个也都成了福利的一部分。另外,财政拨款的机构,每年在年初都会作一个预算,这个预算一般都是按照远高于实际支出的额度去申请的。在年底时会发现还有很多预算没有花完,那么领导就会号召大家赶紧报销,或者单位临时大采购发福利,把这笔钱花完。只有把今年的预算全部花完,明年才能提出更高的预算。发票报销花账由于技术含量低,无风险,收益大,一直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不信在楼里统计一下,有几个没报销过假账的。在国企混时,也经常这么报销来着,出差一次多报销几k。没办法,国企规定的补贴太低,那个标准沿用的是九十年代数据,出差住宿标准连如家都不够,按照标准出差得饿死。对于集团公司颁布的这个条款,老总也是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报销不太过分,都不会问,也不存在审计一说。去了外企后,补贴标准比之前提高不少,但是严格加强对费用的审计。我就听说过有同事点背被查出来的事情,一笔两万多的住宿费让财务起了疑心,于是直接打电话去酒店查询,那个同事最后为这笔钱自掏了腰包。因此也从来不报花账,也不差这么点钱,何必冒被审计的风险,名声也坏了。仔细算算支出,其实国企的这种方式浪费更大。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高薪养廉的前提必须是严格的监督,谁都不是圣人,谁也不会和钱过不去。
有一年暑假闲的无聊,去参加老爹部里组织的三个代表培训,其实就是部里打着这个幌子组织各个县市的一把手去旅游区玩。站在会议室外放眼看去,一群中年人或昏昏欲睡或百无聊赖,比大学教室还不如。散了会老爸一群同僚(十来个)约着去吃海鲜,结果误入黑店。餐厅老板遥遥看着我们一行大腹便便的行人走来,非常热情的迎接上来说:热烈欢迎xx部领导前来指导访问。只因那培训连续搞了好几期,周边餐饮的老板只要看到啤酒肚集体行动就知道又是xx部的人来组织学习了。这顿饭吃下来,本来按照菜单价格应该是两k左右,结果老板硬说要5k。虽然是公费买单,买单的那位自然也不爽,谁愿意被当凯子宰,于是众人纷纷与老板争辩,还有打电话要报警的。老板眼看不好,二话不说拿了一堆发票过来,递给买单者说,这是一万的餐饮发票,这顿饭就按4k结账算了。于是买单人掏钱回家,一场**就此化解。
发票报销其实只是灰色收入的入门级别,由于风险几乎为零,因此很多人都乐此不疲。见过的最多一次报花账,是我认识的某个叔叔,在省xx厅任副厅,由于厅里的一把手牢牢把住实权不放,几位副厅就纷纷只有打酱油的份,黑色收入是不敢拿的,只能动点灰色收入的念头。某次和他儿子也就是表弟一起去游泳,回来发现他呆在书房里整理发票,整整一个档案袋。过了一个星期,听表弟说,他老爹一次报销了二十多万,因为他要准备出国读书,资金不够,一把手也默认了这个。
2.灰色收入的第二大类是权力寻租,利用自己的权力(包括自己的职务权力以及部门特权)去获取不正当收入,这一类分布的相当广。体制内有清水衙门和肥水衙门一说,每年公务员考试,诸如税务、海关、国土等等部门往往是报考人数打破头(去年我老爹的单位报考是200选3,地震局招不到人,从其他单位调剂过去的人)。现行公务员体系里,论阳光工资,同级别都是一样的,报考程度有这么大的区别,关键就在于寻租能力的大小。天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机构的热门程度都发生着变化,原因就在于政治改革对于政府机构的权力不断的作着调整分配。回顾过去,诸如计委、粮食局、海关、国土局等机构,或领风骚几数年而已。
简单对自己了解的各个行业的权力寻租方式做一个点评。首先要谈公检法系统,话说公检法无论哪朝哪代,也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公认的特权部门。随着最近十来年社会矛盾的深化尖锐,这个系统的重要性不断在得到加强。这个系统的特点楼主认为就是系统内部升迁速度不快(相较于组织部、宣传部等党委系统和财政等行政系统而言),但是很有特权。这个特权不仅是系统内的领导才能享受到的,一个基层小科员穿着公检法的制服走出去,也都有人买账。这个现状充分说明了中国距离法制社会距离还远的很,人们畏惧体制内的成员滥用执法权力,报复自己。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这个职业,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公检法这个系统,由于自身升迁速度慢,而真正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特权,因此从升迁角度来说,基层不如机关;但是从实际收益来说,机关远不如基层。
我有一个表哥,以中校身份退役时转业去公安,本来安排他去公安厅作科长,他却主动申请去了某偏远的派出所作副所,很多人都不理解。结果几年过去,他身家已经千万,当年和他同一批退役却呆公安机关的同事,还在租着房子。他的灰色收入也很简单,派出所管辖范围内的一切非政府经营机构,都会主动缴纳向所里进行赞助,和黑社会收保护费一样。这个赞助不一定非得是金钱,优惠券消费卡都可以是赞助的对象,就连连锁的大娘水饺,逢年过年也得给所里的警察同志们成箱成箱的送速冻水饺,不送的话你就等着自己店里遇到麻烦时报警无人理睬吧。天上人间这类的失足妇女再就业机构,也是上供的大户,所里从他们的营业额里有抽成的。除了餐饮娱乐机构外,类似物流、制造业、物业等行业都会定期向所里进贡,大家看看重庆打黑倒了一个文强,连带着牵出多少私营老板就知道了,在天朝很多行业没有公检法当靠山,想都别想。搭表哥的光,有时候就去他那里扫荡各种券,神马麦当劳代金券、联华ok卡、xxKTV消费券,各种餐饮娱乐机构的应有尽有。上个月他辖区新开了一家日本料理,老板给他和所长一人送了两万的代金券,小警察一人五百。因此大家不要感叹为神马现在餐饮娱乐消费都这么贵了,羊毛都出在羊身上。--
第三篇:对工作中错误认识的纠正的意见
对工作中错误认识的纠正的意见
因进期来,感到工作中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是导致公司的利益爱损,所以我有些大胆的提意,如有不敬或是错误,望领导勿怪。
一、工作中出现加班做不出事,或是效率不高,或是事迹不明显的现象。那是因为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加班总不是有加班费的,做不做事或是慢慢做事或是对工作不以为然或是玩玩打打的做事。纠正这种错误认识,我有两种意见:一是在调度提出加班或是保管员提出加班时,写一个加班申请表,表中填写有加班的目的、工作安排、工时,并要相关管理人员签收字,以控制加班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来达到加班申请的目的;二是指派一个监督人员,此人不公开,以免受抱负,此人对所有加班人员的工作进行评点,如评点迟到早退、工作态度等等,对工作不认真的同志进行公开或半公开的批评,让他在群人面前因面子受损而下次不再犯,或是进行罚款,让他认识到工作不认真是不对的,还会丢工资。对那些工作认真的人进行表扬,让所有人向他学习,他也会以此后更会认识工作,最终达到纠正那些错误认识的目的。
二、工作中出现因对工作抱怨或是不认真或是有错误认识影响他人,导致工作无法如期完成或是管理人员无法指令工作,我的意见是主动出击,不管有无学历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所以可以找那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态度良好的人,一个一个的谈谈,让他们去感化那些有错误认识的人,而并不是认同那些错误认识,并让他们带动或劝导那些有错误认识的人,或是让那些有正确认识的人用行动告诉别人,不是抱怨就有回报,不是抱怨就能解决问题,更不是抵抗就能一了了之。
三、工作中有对工具的使用或是对公共财产并不保护的现象,他们错误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家的东西,用坏了,也不用自己去购买,或是公共财产丢失,也与自己的利益没有损害。他们缺少公共意识,只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针对这种现象,我的意见是对某种工具指令到由某一个人使用权,他人去领用,不得领用,领用后由这一个人保管,如由个人原因造成损坏,先教育,再犯可以罚款,如领用后借予他人使用,因个人原因损坏,也由领用人赔偿,以引起人们注意不得随意使用;对公共财产损坏的现象,我的意见是如有人发现某人对公共财产损坏,及时向领导反应,对损坏人罚款,对举报者奖励,每个月开一次会,强调公共财产的损坏也系到个人利益,强调公共与个人的关系及联系,随时呼吁人们要保护公共财产。
第四篇:对服务的错误认识
对服务的错误认识
我们都知道服务很重要,但为什么我们接受的服务总是有好有坏,不能尽如人意呢?事实上,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跟人的心态,许多人虽然具备了服务意识,但是心里仍然存有误区。这使他们的服务总是差强人意,阻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影响了他们成为企业中优秀的员工。
误区一:只有卑微的人才为他人服务
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刚刚迈出大学校门,怀里揣着各种证书的大学生,他们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地步入社会。此时的他们,对工作有一种单纯的理解,认为工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几乎成了他们选择工作时的唯一的标准。
“我的目标是进入广告业、金融业或是什么其他的不错的行业,薪水一定要高,不用加班,夏天要有冷气,最好是一年两次假期。”这是绝大多数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想法的生动写照。
思想决定行动,如果你认为自己正在做着琐碎、无意义,而且自认为身份低微的事情,那么你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得缺乏耐心,容易迁怒别人,得过且过。
调查显示,有近60%的人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其中不乏一些中产阶级以及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们。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工作十分的“体面”,可是他们自己认为自己还是在为他人服务。“这并不是我应该做的事啊!”是他们的口头禅。比起那些职位低下的小职员们,他们更觉得这份工作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要“跳”出“服侍”他人的圈子。
然而事实上,在那些成功者的眼里,服务绝不是一件只有身份卑微的人才会去做的事。
曾有人问石油洛克菲勒:“当世界首富的感觉怎么样?”洛克菲勒轻轻一笑,说“我做过矿工,当过卡车司机。有了这些经历后,我想,即使我有一天什么都没有了,我也不怕,我还可以当工人。”洛克菲勒并没有看不起那些普通工人。
“服务为人而产生”,没有不重要的服务,只有轻视自己工作的态度。服务不会因身份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无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还是最底层的小职员,服务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误区二:服务就是按规定办事。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到一家商店去购买一件东西。在走到一个柜台询问时,可是店员却告诉你说:“对不起,我们这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再去银行申请一项个人贷款时,其中一个窗口的服务员告诉你:“这个窗口只负责取款,不负责贷款。” 有位女士十分喜爱某家服装店的粉色连衣裙,可是这件衣服有一点瑕疵,于是女士要求服务小姐降低一些价钱,服务小姐的回答是“按照本店的规定,服装不能降价”。结果,这位女士的这次购物没有成功。
对于他们的回答,本没有什么可说的,从工作内容上来讲,他们并没有错。但是,服务并不是简单地按规定办事。如果将服务简单地理解为按规定、按制定的制度做好这件分内的事,死板地按程序一步一步完成,那么就违反了“服务为人而产生”的重要原则。让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杨华在一家外资公司办公室从事打字工作。一天中午,同事们出去吃饭了。这时,一位董事经过他们部门时停了下来,想找一些信件。按规定,这并不是杨华分内的工作,但是她依然回答道:“尽管我对此信一无所知,但是,我十分愿意帮助您处理这件事情。”我会尽快找到这封信并将它放在您的办公室里。”当她将他所需要的东西放在他面前时,董事显得格外高兴。
随后怎么样了呢?后来杨华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部门工作,并且薪水提高了30%。不错,是哪位董事推荐她的。再一次公司管理会上,有一个更高职位的工作空缺,他推荐了她。
员工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向他人服务的过程,作为公司的一员,不管你的工作有多么的“困难”,你都应该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有作为公司员工的骄傲感和归属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定的工作权利,只有这样,服务才能更完善。误区三:这和我无关。
人们总是喜欢将工作于服务划分开,“我是在工作,不是在为别人服务。”这种错误认识,不仅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更会影响到你未来的职业生涯。
一家商场的一名年轻售货员抱怨,“我在这家商场服务已经三年了,但由于老板‘目光短浅’,我的服务并未受到赏识。因此,我正在寻找其他工作,准备跳槽。”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
有位顾客走到他面前,要求看看帽子。这位年轻店员对这名顾客的请求不理不睬,仍然继续和其他同事谈话。虽然这位顾客以已经显出不耐烦的情绪,但他还是不理。最后,他把话说完了,这才转身对那名顾客说:“这儿并不是帽子的专柜。”顾客又问,帽子专柜在什么地方。这位年轻人回答说:“你问那边的管理员好了,他会告诉你怎么找到帽子专柜。”
3年多来,这个年轻人一直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他却不知道。他本来可以和他所服务过的每位顾客成为好朋友,而这些顾客可以使他成为这家商场最有价值的人,因为这些人都会成为他的老顾客,会继续回来购买他的商品。但是,对顾客的询问不理不睬,或是冷淡淡地回答一声,是抓不住任何顾客的。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名员工,从根本上讲,都是服务性质的,这就决定了企业中的任何人在整个工作中都是进行服务。如果你没有这个意识,并将工作与服务坚决对立起来,那么,你的老板一定会因为你缺乏服务行为,而不得不将你的工作终止。可能到了那时,你会发现工作于服务是多么的密切。
误区四:服务是对顾客,不是给公司的人。
无论你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你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向他人服务的过程,无论工作的对象是顾客,还是公司里的员工,还是一个陌生人,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在工作中,你如何对待你的同事,你的工作伙伴,甚至是你的下属?许多人在工作中都会不自然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感觉,轻视公司其他人的劳动,服务不受重视的现象在许多企业当中存在着。一家企业的总经理询问他的培训主管,“最近员工反映培训效果并不是很好,要求加入新的培训内容,你清楚这件事吗?”
主管回答说:“我认为员工最主要的是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公司未来的发展要求。他们要求的文化素质培养,我觉得并不是很重要。”
“我很理解你的想法。可是你要知道,他们有什么要求,一定要考虑,因为你是在为他们服务!”
虽然这位培训主管接受了经理的建议,加入了员工文化素质培训的内容,但是在他的心里始终想不通,“培训员工这是我的工作。这和服务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也认为服务是对顾客,与公司其他人无关,那么请认真想一想,你是否接受过同事的服务?如果接受过,那么你又有什么权利蔑视他们的劳动呢?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资料没有复印,没有打字员,送水工又请了病假时,你是否还会觉得他们的工作是微不足道,毫不重要的呢?
不要忽视身边的同事为你做的任何事情,哪怕是为你冲一杯咖啡,买一份午餐。同时,你也要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服务,如果你无法为同事、朋友或是最亲近的加入服务,那么你如何能够服务好顾客?服务是相互的,付出总是会有收获,只要你尊重他人的劳动,并回报他为你的服务,那么,你的回报才会更大。
第五篇:对企业文化的七个错误认识
文章出自MBA巴巴商学网,转载文章难免残缺,建议到MBA巴巴下载完整资料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虽已近30年,但由于国内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理论比较散乱,没有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案例和学术研究,导致中国企业到现在在导入企业文化时,还对企业文化有很多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是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拿来主义的全盘西化,认为企业文化建设要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企业文化虽然缘起于西方,并在西方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中国落地以来便伴随着对西方优秀企业文化的学习。但学习固然是必要的,很多企业却全然不顾自身的本土特色,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引进西方式的企业文化。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企业文化虽然在西方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学习其优秀的成果,但这绝不等于简单地移植和照搬西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尊重中国企业的特点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只有将西方的企业文化理念加以本土化和中国化,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化力,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早年的实达电脑就是盲目的进行纯西化的改造,结果导致了企业破产的结局。
第二,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思想灌输和说服教育。中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企业文化建设大多由政工部门负责,这就给广大员工一种错误的认识,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员工进行管制。其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导
向”,是要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提高企业职工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企业文化偏重于体现企业的风貌,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其目的在于引导企业员工形成一种集体观念和共同价值取向,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的一些企业光靠请一两个党支部书记、指导员,成立党支部、团支部,这并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
第三,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认为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或者体育活动等就能够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作用。很多企业由于看到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员工的情操并增强凝聚力,就用举办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建设,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管理者在谈到企业文化建设时并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精髓,只是把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以及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于是,上行下效,以讹传讹,导致许多员工说起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第四,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许多企业到处都悬挂或张贴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上帝”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然而这种空洞的口号脱离了员工,更是背离了企业文化的本质,这是当今很多企业文化失败的重要原因。它把从企业理念到企业行为的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工程,变成了简单、花哨、空洞的口号,这对企业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行为。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远非提出几个口号那样简单和容易,建设企业文化是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很多心血,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巩固下来。因此,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企业文化被干部、职工承认、接受并真心实意自觉实行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
第五,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把企业文化等同于CIS设计,热衷于搞标志,对精神层面的建构漠然处之。CIS仅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如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而已。CI系统的作用在于,让公众通过该系统辨别企业身份,使之脱颖而出。CIS所侧重的是企业信息的传播与企业形象的塑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职工万众一心共创事业,它的作用重在建设与铸魂。你很容易买一本CI手册,但是你却很难买来真正的文化,正如你很容易买来最高档的名牌,但是这种名牌却未必真正符合你的身形气质。所以,我们一些企业在重金聘请专家进行包装的同时,还不能忘了如何让包装的东西融入自身企业,让全体职工自觉接受并付之行动。
第六,认为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许多中小型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老板的意识、思想和文化对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企业文化被老板的文化所代替。但老板文化不等于企业文化,每个老板都想将自己的个人文化转变成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创业初期,老板文化的确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板文化的作用会逐渐减小,企业文化应该逐步走向民主与开放。只有企业所有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趋于一致,所以这时企业文化一定是广大员工的企业文化。
第七,没有把企业文化看成管理的一部分,认为企业文化是务虚行为,其实企业文化是管理学的范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制度是管理的一部分,文化也是管理的一部分,有时文化比制度更重要,中国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文化管理的结
果,一个没有文化的公司就是一个管理不完善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管理再造的过程。
综上所述,诸如此类的认识偏差还有许多,很多企业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载体,因而实际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实际工作也是十分不利的。只有走出这些认识误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文章来自MBA巴巴商学网,转载文章容易出现文章误删,段落打乱等情况,建议到MBA巴巴去浏览权威的第一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