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本材料仅供大家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点,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狭义):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广义):
4、运动训练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5、训练适应:通过运动训练同,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6、运动负荷: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7、恢复过程:
8、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指导意义。
9、一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多种身体练习训练方法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有利于提高专项的运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0、专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各专项运动作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水平的所需要的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和心理,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的训练时间阶段的任务,恰当安排两者训练比重的原则。
1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3、周期性原则:固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4、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时的准备状态。
15、合理安排运动员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遇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6、区别对待原则: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7、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方法途径。
18、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9、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20、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间歇时间,作出平格规定,使机体对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1、变换训练法: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成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越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2、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项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3、竞技能力:运动员参赛能力。
24、协调能力:
25、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6、战术: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某和行动。
27、智力: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
28、身体训练:身体形态的训练过程。
29、一般身体训练:
30、专项身体训练:
31、运动素质:
32、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3、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客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34、相对力量: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值。
35、速度力量: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36、爆发力:张力已经开始增加肌肉经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37、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的克服阻力的能力。
38、耐力素质:在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39、有氧耐力: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0、无氧耐力: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1、速度素质: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42、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43、运动速度:人体和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44、运动速度: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45、柔韧素质: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较组织的伸展能力。
46、灵敏素质: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
47、运动素质转移:
48、直接转移:
49、间接转移:
50、良好转移:
51、不良转移:
52、同类转移:
53、非同类转移:
54、可逆转移:
55、不可逆转移:
56、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于的竞技参力在比赛中的挥,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二、填空
1、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
2、三级训练网是由(初级)、(中级)和(高级)构成。
3、竞技项目的分类通常有(依决定竞技能力)、(依运动项目的)和(依运动成绩的)三种分类标准。
4、竞技项目若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可将其分为(体育类)和(技能类)前者可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后者又可分为(表现难美性)和(自立略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
5、训练适应的特性包括(普通性)、(特殊性)、(导时性)和(连续性)四种特性。
6、运动负荷可分为(量)和(强度)负荷。
7、运动负荷的构成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前者通过(次数)、(时间)、(距离)、(重量);后者由(速度)、(运度)、(高度)、(单练习的重量或难度)表现出来。
8、恢复的措施通常包括(训练恢复手段)、(学生物学恢复)、(营养科学恢复心理学恢复手段)。
9、运动训练的专门原则包括(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五个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练习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10、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形成阶段)、(保持阶段)、(消泿阶段)。
11、确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的依据包括(适应现象机体的)和(机体的劣变现象)
12、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重要区别是(休息时间的区别)。
13、构成间歇训练法的五要素是(心脏功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供能能力提高巩技术抗、乳酸能力提高)。
14、循环训练法的构成要素包括(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秩序练习形之间的间歇,每扁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15、竞技能力的获得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训练获得性前者主要)通过(选材)获得,后者主要通过(训练)和(竞赛)获得。
16、体能通常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种。
17、发展最大力量的两种途径分别是(调动肌讦的粗细)和(调动肌讦的协调)。
18、从运动素质转移的效果看,运动素质的转移可分为(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
19、运动训练过程的特征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
20、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实施、检查评定、实现目标)六个环节。
21、训练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体能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22、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运动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三个部分。
23、训练计划类型通常包括(多年计划、全年计划、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训练课教案)五种。
24、大周期包括哪三个时期,即:(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
25、小周期的类型通常包括(形成、保持、消失)四种。
三、是非题(用“+”表示对,用“-”表示错,并将答案填写在每题后的括号内)
1、疲劳越深,训练效果就越好。(—)
2、一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训练的各个时期都应把它放在重要位置。(—)
3、训练适应实质上就是超量恢复。(+)
4、最大力量练习最好安排在其它练习之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运动负荷,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生理负荷。(+)
6、运动训练原则,简要地说就是指训练的规律。(—)
7、竞技状态形成以后,运动员不一定随时都能创造优异专项成绩。(+)
8、若两次训练课的总时间相同,如果完成的动作数量相等,而只是完成动作的难度不同,则它们的总负荷也应不同。(+)
9、极限负荷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的,为此,在训练过程中则应处
处体现出这种“极限性”(+)
10、优秀运动员通常采用最大负荷的60%来发展最大力量。(—)
11、对于有些项目,速度的练习通常安排在其它练习之后。(—)
12、恢复过程其实就是超量恢复。(+)
13、“大运动量”实际上就是强调练习的总时间(距离、重量等)总次数(组数)等。(+)
14.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在解决各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中的问题。(+)
15、体能训练实际上就是指身体训练。(+)
16、小周期的负荷安排主要是把握每次训练课总负荷的量度(大、小)。(+)
17、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在训练过程中,常指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18、训练诊断主要体现在大周期训练的开始或结束。(—)
19.若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有氧能力的大负荷课,课后无氧能
力的恢复可忽略不计。(—)
20.在对抗性项口中,全年安排双周期的训练,往往第一大周期的过渡期与第二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的划分,没有明显的界线。(—)
21.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往往很难单纯地发展某一个运动素质。(—)
22.优秀运动员在赛前的负荷安排过程中,往往采用连续的人负荷训练课,以便让运动员的机体产生更大的超量恢复。(—)
23.运动竞赛实际上就是为了再现运动员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
24.技能类的集体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其中有很大成份是在技、战术的训练十实现的。(+)
四、简答题
1.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运动训练应具备哪些特点?
3.运动训练学与各单项的训练理论及其它学科有什么关系?
4.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其相互关系如何?
5.为什么在训练过程中一般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6.为什么说生物适应的规律是确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依据之一
7.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后可表现出哪些特征?
8.竞技能力有哪几个方面因素组成?其中哪些因素是决定你所从事的专项运动最重的因素?
9.持续、变换、重复、间歇训练法各有何特点?
10.力量素质通常可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
11.发展最大力的途径有几条?
12.速度素质有哪几部分构成?
13.在一堂训练课中怎样安排速度训练的练习顺序和位置?
14.运动素质的转移一般分为儿类?
15.协调能力的构成包含哪些部分?
16.战术训练由哪几部分构成?
17.怎样评价技术训练的效果?
18.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有哪几部分构成?
19.在多年训练过程中,划分训练阶段应考虑哪些因素?
20.训练过程中训练计划通常分为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小周期通常分为几种类型?
22.训练课有哪儿种类型?
23.准备期的负荷安排有何特点?
24.制订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具体步骤包括哪些?
25.运动训练过程中负荷安排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哪些?
五、问答题
1.试述运动训练的本质?
2.运动训练过程中掌握能量物质恢复的异时性的意义何在?
3.运动训练过程中如何理解训练适应?
4.如何界定专项训练过程中的一段训练与专项训练?
5.竞技状态其发展有何规律?它与大周期各时期的划分有何关系?
6.怎样制定竞技状态?
7.为什么说竞技状态不能长期保持?
8.试采用循环训练法的形式,来安排专项运动的体能、技术或战术训练?
9.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三者之间的关系?
10.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二者之间的关系?
11.如何确定专项耐力?
12.试述专项运动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主要特点?
13.为什么在训练安排中要适时地安排必要的专项检查性、测验比赛?
14.制订大周期训练计划应考虑哪些因素?
15.各种小同性质大负荷课后有机体的恢复过程表现出什么特点?
16.如何安排专项运动赛前训练?
17.训练课中不同的训练内容怎样安排才合理?
18.你认为安排小周期的训练应考虑哪些因素?
19.结合专项试安排小周期的训练计‘划?
第二篇:华师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4、运动成绩: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
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8、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分解训练法:将完整地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练习分解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0、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作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2、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3、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14、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5、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6、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17、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系统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8、最大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
19、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20、力量耐力:是指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能力。
2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是运动员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
22、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
23、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24、移动速度:是指在周期性项目运动中,单位时间里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25、一般耐力:是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综合,是在不同项目中表现出专项耐力的基础。
26、专项耐力:是长时间持续的或者多项重复的完成专项运动的能力。
27、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8、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
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29、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0、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31、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2、竞技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
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33、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
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科学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35、项目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项目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
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36、训练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
段性特征为主要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二、填空题。
1、竞技体育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开性、公平性、集群性、观赏性、功利性。
3、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5、起始状态的诊断的基本内容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6、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7、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从专项训练实践中创新、在不同层次训练理论指导下创新(专
项训练理论、一般训练学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从其他运动项目移植并创新、受多学科知
识的启示而创新。
8、运动训练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一般训练方法、群组训练方法、专项训练方法。
9、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的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
仪练习)和 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带练习)。
10、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的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跑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标枪练习、助跑
扣球练习)和 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11、变异组合练习的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和 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12、决定肌肉最大力量的影响因素: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肌肉收缩工作的条件、运动技术的合理性。
13、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途径:加大肌肉横断面、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储备量、提高肌肉
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
14、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重复练习法、静力练习法、阶梯式极限用力法。
15、发展快速力量的主要途径:提高最大力量、缩短表现出最大力量所需的时间。
16、发展快速力量的常用方法:减负荷练习、先加后减负荷练习。
17、发展力量耐力的常用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18、发展一般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19、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20、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
作节奏。
21、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主体因素(人体结构力学特征、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和客体因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
22、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C种族特征。
23、战术分类:按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按
参赛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按攻防性质(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
战术)――按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24、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常用方法:目标设置技能、想象技能、放松技能、注意集中技能。
25、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高度的实效性、高度的灵活性。
26、一般智能的训练方法: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想象力训练。
27、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包括: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实施、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训练目标。
28、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A确定主要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C确定比赛时间、D确定整个大周期。
三、简答题。
(一)、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
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
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5、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7、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三)、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释义: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2)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
练行为的专项性。(3)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3、训练学要点:(1)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2)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
确定训练的内容。(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4)根据
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1、释义: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的安排规律,系统持
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
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3、训练学要点:(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1、释义: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
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求。(2)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3)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3、训练学要点:(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2)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想结合。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1、释义: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
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机制。(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3)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3、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3)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心理
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1、释义: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
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2)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动态性要求准确地实施有效控制。
3、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2)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3)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
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4)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四)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意义:
1、良好的体能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
3、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
4、良好的体能训练是增进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需根据项目,训练阶
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妥善安排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
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4、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
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五)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掌握儿童少年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的安排力量训练。
(2)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但稳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儿少不可进行大强度训练。
(3)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
内压得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4)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
(六)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基本要求。
影响因素:
1、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2、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3、有机体活动时能量获得和交换的能力。
4、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5、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和力量合理的分配。
基本要求:
1、注意呼吸的科学性。
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3、正确处理有氧耐力与无氧能力的关系。
4、从专项的需要去发展专项耐力。
5、耐力训练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
6、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
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七)速度素质的重要意义及训练注意事项。
重要意义:
1、良好的速度素质对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竞技体育的技术动作大多数要求快速完成,良好的速度素质有助于运动员更
好的掌握合理而有效的运动技巧。
3、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速度素质均具有重要的重要。
注意事项:
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
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
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与时间。
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与间歇、重复次数)。
5、有效的转换能力。
(八)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因素、注意事项及基本内容。
考虑的因素:
1、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
2、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注意事项:
1、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2、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5、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基本内容:
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确定战术原则。
3、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4、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5、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
6、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7、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九)战术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
方法: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2、虚拟现实训练法
3、想象训练法
4、程序训练法
5、模拟训练法
6、实战法。
基本要求:
1、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培养战术意识。
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5重视战术组合。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十)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8、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见。
(十一)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1)“难、新、美、稳”仍是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2)处理好技术加难与人文关怀的关系。(3)极为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4)更加注重运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5)技术细节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
(6)规则的变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整体性影响。
2、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1)发球、接发球技术地位极为重要。(2)极为重视精细技术的训练。
(3)技术和打法的交互作用。(4)进攻性技、战术与防守性技、战术交替发展。
(5)影响技术和打法演进的因素(制胜因素、规则因素、工具因素、偶然性因素)。
3、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1)极其重视身体对抗技术和在强身体对抗中运用其他技术。
(2)合理处理“技术全面”和“位置技术”的关系。
(3)更为关注“组合技术”。
4、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1)训练理念中运动技术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极端重视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3)考虑实效性的同时兼顾合理性与经济性。
(4)技术发展以质量提高为主要途径。
(5)技术的现代科技含量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第三篇:北体考博试题-运动训练方向
北体博士资料
2004年
教学论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教学?为什么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简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3、简析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请举例说明。
5、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试述怎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6、试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肌肉收缩形式及其生理特点。
2、简述个体乳酸阈提出的生理学依据。
3、简述间歇训练法的生理学特点。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试述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5、影响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学因素。
6、试述运动员心脏及其特征。运动训练学
一、简答题[共4道题,第1题必答10分,其余每题15分,任选2题回答,共40分]
1、简述运动训练的研究内容。
2、试述运动训练计划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
3、何谓“超量恢复集中效应”。
4、简述战术意识的含义和内容。
二、分析论述题[共4道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你认为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中夺金点有哪些项目?并任举一个运动项目分析其面临的形式。
2、请从训练学角度分析我国男子足球、短跑、拳击、篮球、公路自行车、网球中任意一个项目竞技水平与世界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原因。
3、试述周期安排原则的含义、科学依据及应用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4、“非典”期间我国优秀运动员参赛次数明显减少,请举例说明其对我国2003年竞技水平带来了什么影响。
2005年
教学论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教学科学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2、评述“学生中心论”。
3、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当代教学论发展的背景、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3、结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论述如何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有哪些因素可影响运动员运动后过量氧耗。
2、什么是运动性疲劳?有哪些解释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学说?
3、什么是个体乳酸阈?
二、分析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和生理学特征是什么?
2、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3、试述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指导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学
一、简答题[共4道题,第1题必答10分,其余每题15分,任选2题回答,共40分]
1、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2、试述选材的指标体系及选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各分哪几类。
4、简述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二、分析论述题[共4道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你认为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中的夺金点比以往我国选手参加奥运会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并任举一个运动项目分析其获得金牌的重要意义。
2、雅典奥运会后体操规则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训练学角度分析这一变化对体操项目训练产生了哪些影响。
3、试述竞技需要原则与区别对待原则的不同之处。
4、请从金字塔式力量训练法、高原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和多球训练法四种方法中任选两种,说明其:练习的目的、练习的形式、练习的负荷特点、列举经常采用此种方法的运动项目。
2006年
教学论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2、简述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
3、简述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精神。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体育教学案例,说明在体育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规律。
3、运用教学管理的基本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做好体育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工作。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的生理特点。
2、简述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3、简述运动对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论述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5、论述生理学原理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6、如何测试、评价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运动训练学
一、简答题[共4道题,第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2、简述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3、简述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及其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4、综合性运动课在安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中国在第28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项目的特点。并说明任意两个不同项群获得金牌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结构能力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应如何组织按专项方向要求的早期基础训练?试任选一个运动项目,谈谈基础训练的主要任务、基础内容及负荷特征。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1、试分析中韩两国选手在第28届都灵冬奥会上的表现,并分析韩国取得成绩的原因。
2007年
教学论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
2、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多样化的关系?
3、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2、论述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调控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2、简述间歇训练的生理学特点。
3、简述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提高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原理与方法。
2、详述评价有氧能力的生理学方法。
3、论述马拉松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运动训练学
一、简答题[共4道题,第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体能及其结构。
2、简述运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3、简述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4、简述制定训练计划的基本要素。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训练方法进行分类。
2、现阶段如何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科学内涵。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1、请在我国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跳水、举重、体操和女子柔道)与潜优势项目(射箭、击剑、女子自行车、女子摔跤、女子跆拳道和女子蹦床)中,各选择一个项目来解析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它们竞技能力训练的主要特征。
2008年
教学论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他与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2、简述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及个原则之间的关系。
3、简述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论述体育教学中如何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
2、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论述体育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3、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论述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和应遵循的原则。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分析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2、简述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3、简述乳酸阈在运动实战中的应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非条件反射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2、论述竞走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
3、分析田径5000米比赛的功能特点。运动训练学
一、简答题[共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2、简述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3、简述负荷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要点。
4、简述制定战术方案注意的事项。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运动训练原则的体系,并说明贯彻区别对待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2、举例论述专项技术与专项素质的关系。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1、为什么各竞技项目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要以“项目本质特征”为备战的核心导向。
2009年
教学论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2、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如何理解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试述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我国当代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联系实际说明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理念的。
3、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试述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呼吸机能对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及评价方法。
2、简述本体感觉的生理学原理及在体育中的应用。
3、简述无氧阈和肺通气阈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控制体脂的意义。
2、论述应用血乳酸监控训练强度的原理及方法。
3、论述肌肉供能系统与肌肉功能之间的关系。运动训练学
一、简答题[共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目的及其主要任务。
2、简述训练中循序渐进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及其要点。
3、简述循环重复、循环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
4、简述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5、试述优秀运动员必须进行多年训练规划的科学依据。
6、为什么运动员不可能在全年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7、请从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不同特点的角度谈田径项目与摔柔类项目训练侧重点。
2010年
教学论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2、简述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3、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试述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5、根据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试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6、我国当代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出现了哪些热点问题?选择其一,简述你的观点。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测定脉搏[心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简述运动中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途径。
3、简述持续训练法的生理学特点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举例分析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5、试分析马拉松跑的能量供应特点。
6、举例说明运动生理学指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运动训练学
一、简答题[共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的利与弊。
2、简述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3、简述战术能力及运动员战术能力表现和应用的基本要求。
4、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5、为什么有些优秀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并非突出,但是他们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
6、试述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负荷安排的要求及动态变化。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7、温哥华21届冬奥会上,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获得三枚金牌,这是她上一阶段训练过程的结果。从训练学角度阐述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她在下一届冬奥会保持优势? 2011博士试题 生理学
简答:
1,影响爆发力大小的因素
2,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生理作用的不同 3,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的异同 论述:
1,优秀运动员肌纤维类型是自然选择还是训练适应的结果
2,高原训练产生生理机能适应时,机体出现那些主要调节性变化 3,如何利用各种感觉机能之间的联系,指导运动技能的训练
教学论
简答: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3,现代学生观主要观点
4.依据教学内容论,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5.依据教学论相关原理,谈谈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 6.整体性原则遵循什么?实际中如何运用?
运动训练学
简答题:、奥运备战与参赛的关系
2、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间歇训练法的定义以及分类
4、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论述
5、举例说明提高动作速度的方法手段
6、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高战术训练的质量 方法应用题:
1、伦敦奥运潜优项目的竞技能力训练的关键节点(皮划艇,赛艇,拳击,长跑......)
2012博士试题
教学论
一、简答
1、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及其面临的问题。
2、评述“发现法”。
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二、论述
1、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论述如何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2、运用教学理论有关原理,论述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论述教学与发展关系。
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
1、简述不同运动类型的疲劳特征。
2、简述一次运动和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
3、比较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异同。
二、论述
1、试论述长期规律运动引起的运动员心脏表现出哪些结构和功能特点。
2、试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论述提高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3、如何依据儿童少年队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
运动训练学
一、论述
1、简述赛间训练计划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运动员状态诊断的作用及其内容。
3、简述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大周期分期关系。
4、结合时间,简述如何处理好全面技术与特长技术的关系。
二、论述
1、什么是核心力量,结合某一运动项目论述其主要作用。
1、论述“板块训练”的要点,及其对周期训练理论发展的意义。
三、应用题
中国女子网球队较好地把握了现代职业网球“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赛中有练,塞连融合”的训练特征,李娜等球员的进步有目共睹。请结合运动训练理论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
第四篇:运动创伤学复习资料
运动创伤学复习资料
1、运动创伤:是指在从事体育运动及其相关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创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项目、运动技术、运动水平以及运动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2、运动创伤学:是探讨体育运动中创伤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运动创伤的一门临床学科。
3、运动创伤包括生物学基础、临床防治及流行病学研究等三方面内容。
4、运动损伤按伤后时间分类可分为:① 急性损伤
② 慢性损伤(a 急性期处理不当
b 劳损)
5、运动创伤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体育运动中创伤发生的规律,研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尽可能减少创伤的发生,以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6、运动创伤的产生是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及环境因素等内外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7、青少年损伤最多见的是骨折,其次是挫伤,而在高龄组中软组织挫伤占首位,骨折占第二位。
8、女子足球运动员膝前交叉韧带受伤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足球运动员(2~8倍)。其中16~17岁的女孩发病率最高,且受伤时并无冲撞接触,这与女足球员起跳落地时缺乏缓冲,以及其膝伸屈肌力比不平衡有关。
9、运动创伤主要发生在运动系统以及四肢和腰背为高发部位,并有其独特的发病特点:①轻度创伤多
②软组织创伤多 ③ 慢性损伤多 ④ 复合伤多 ⑤ 复发率高。
10、在短跑运动时,大、小腿后肌群屈曲用力后蹬肌肉主动猛烈收缩,易引起肌肉损伤,大腿后群肌肉损伤尤多。而跟腱拉伤、踝关节和膝关节扭伤等也很常见。短跑比赛中急停,可引起髂前上棘的撕裂。
11、中场跑和马拉松跑是周期性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损伤以慢性损伤为主,跑距越长,其慢性损伤(尤其是踝和腿部)的发生率较高。
12、在跳远起跳时,身体承受的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是运动员体重的12~20倍,当起跳时下肢各关节受到一个短暂而突然的超大负荷。
13、拳击运动是最激烈的接触性运动,参赛的双方力求以重拳击倒对方,打击部位集中于面部及腹部,颜面部的挫裂伤常见。拳击于颈部时可刺激颈动脉窦,反射性的血压骤降,可引起短暂性脑出血。
14、膝关节是篮球运动损伤最多的部位,这与连球队专项技术特点有很大关系。蹲位时膝关节处于负荷最大、关节最不稳定的状态。
15、肩部是排球运动员常见的损伤部位,以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腱鞘炎最为常见。
16、网球运动中肘关节损伤最常见。当网球运动员正反手击球会拍或高压扣球发球时,由于过分伸展肘关节,使关节附近的肌腱嵌入肱骨上踝,引起肱骨外上髁炎即网球肘。网球肘在老运动员中普遍存在。
17、损伤发生后,组织中新的细胞和基质取代损害或丢失的细胞和基质的过程,及再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称为修复。整个修复过程一般为5天~3周。根据修复过程的主要反应特征可分为一下三阶段:① 炎症期 ② 增生期 ③ 成熟期。
18、祖国医学对创伤的病理变化有自己的认识,总是认为是脉络受损、淤血流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瘀气滞、营卫不和等出现疼痛。对创伤疼痛和肿胀的认识,如“不通则痛”、“气伤痛,形伤肿”等。
19、直腿抬高实验出现疼痛即为阳性,说明有坐骨神经痛或腰椎间盘突出症。20、目前用于运动创伤的辅助诊断技术主要有:X线检查、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USI)、放射性核素骨成像、肌电图(EMG)、关节镜检查等。
关节镜诊治手术主要用于关节伤病的诊断和治疗。
21、现场急救的RICE原则:R(Rest)休息、I(Icing):冰疗、C(Compression):加压包扎、E(Elevation)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而消肿。
22、慢性运动创伤是临床常见病损,它是由于机体长期、反复、持续的姿势或动作,在局部产生应力集中
;
慢性运动创伤的治疗原则:对慢性劳损的治疗措施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内容和(或)改变训练方法、加强各种恢复措施、对症治疗。
23、物理疗法:物理疗法简称理疗,是利用人工方法或自然银子作用于机体,来预防和治疗伤病的方法,是运动创伤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自然因子包括光、空气、矿泉水、热沙及淤泥的等。人工方法有电、光、声、磁、热等。
物理疗法的治疗作用包括消炎、镇痛、改善血循环(以温热疗法最为明显)、兴奋神经及肌肉组织、增强肌肉收缩功能、纺织肌萎缩、促进组织再生和疤痕软化吸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因此,理疗在各种创伤治疗和康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急性或慢性颈肩、腰、腿痛及软组织损伤的重要疗法。
24、根据创伤的病理、病程及功能情况合理安排创伤后的运动训练,是运动创伤治疗中特别重要的一环。
25、康复训练的目标:①保持运动员已经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使伤愈能立即投入正规训练;②防止因伤停止训练而引起的“停训综合征”;③维护运动系统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及挛缩;④消除重复受伤的动作,预防再损伤;⑤改善组织代谢,促进关节软骨和肌腱的修复和再生;⑥尽快恢复肢体能力,达到从临床康复到功能康复。
运动创伤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①特殊适应原则;②不能停止训练原则;③尽早恢复肌肉功能,适宜大运动量原则;④由简至繁的训练安排,循序渐进原则;⑤协调性的训练内容安排,全面训练原则;⑥科学锻炼,安全性原则。
26、医疗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①运动疗法:a 主动运动:由肌肉主动收缩完成,是运动疗法的主要方式(静力练习:是利用肌肉的等长收缩进行肌力进行练习方法,不会引起关节活动;
动力练习:a 等张练习:又称动力性练习,利用肌肉的等张收缩惊醒的抗阻练习。b 渐进抗阻运动 c 向心练习与离心练习:向心练习指等张收缩时,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的练习;离心练习指由于阻力大于肌力,肌肉在收缩中被被动拉长,使两端相互分离的练习; d 短促最大收缩练习; e 等速练习)
b 被动练习
27、关节软骨损伤十分常见
28、慢性劳损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早期恢复运动成绩防止再次损伤或加重。训练内容:① 纠正错误动作的练习
② 改变技术动作发展代偿功能的练习③ 加强上部肌肉的练习
④ 消除粘连,改善局部血运的练习
⑤ 肌力协调的练习
⑥
矫正畸形的训练。
29、骨折自然愈合的基本过程:① 肉芽修复期
② 原始骨痂期
③ 成熟骨板期
④
塑性期 30、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一般的单纯性故作,数周内就有肉芽组织的连接,2~3个月就有原始骨痂连接,4~5个月后骨连接已足够坚强,但是有许多因素会影响骨组织的修复。影响骨折修复及愈合的因素有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医源性因素和药物因素。
局部因素包括局部血供、骨折的类型、固定技术、理学
环境等。① 骨折处的血液供应是决定骨折愈合速度重要的因素之一,局部血液供应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② 骨折的类型也是骨折愈合速度快慢的影响因素之一
③ 粉碎性骨折损伤局部结束面积较大,但由于损伤严重,其愈合往往较慢
④ 创造一个良好的固定和生物力学环境可使骨折得到较好的愈合。
31、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是指骨皮质和骨小梁的连续性部分或玩群攻破坏。运动中最常见的骨折通常是一次性暴力损伤所致。
32、田径中,尤其是跑、跳项目运动员容易发生胫骨、腓骨或跖骨疲劳性骨膜炎,发生在胫腓骨上的骨膜炎也称行军腿,发生在跖骨上的也叫行军足;脊柱的椎弓峡部疲劳性骨折则多见于体操、艺术体操、举重和技巧等运动员,因频繁的过度伸腰引起。
33、构成关节骨端关节面的正常对应关系发生异常变化,并造成关节的基本结构及辅助装置的损害和关节功能失常者称为关节脱位,俗称脱臼;关节脱位多发生与活动范围大,活动频繁的关节,以肘关节最多,其次是肩关节。
(在运动损伤中最常见不稳定的关节有:肩关节、腕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34、关节脱位的生物学基础:关节的稳定性由骨骼、关节囊、韧带和肌肉共同维护的。
35、脱位的治疗:脱位整复成功后,应将患肢固定在何时的位置,时间须足够,一般2~3周,若有软组织的撕裂,则因有足够固定时间的保护。忽视伤肢必要的保护与制动,是导致关节脱位疗效差和造成习惯性脱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36、关节软骨一旦损伤,则遗留永久性病变,不能完全修复,治疗困难,常常影响体育训练及成绩提高,并导致手上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缩短。
37、关节软骨的功能:关节软骨的表层除具有耐磨、抗压和营养物质的通透功能外,还具有免疫屏障作用,关节软骨在关节活动、承重及生长(青少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运动中有减震、分散和缓冲冲击力以及减小摩擦力以利关节活动的功能。
38、关节软骨损伤的类型:关节软骨的机械损伤可分为3类:① 软骨细胞和基质显微损伤,没有明显的软骨表面破裂; ② 软骨明显破裂(软骨骨折);③ 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断裂。(骨软骨骨折)
39、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与再生:由于关节软骨是无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组织,自身修复能力有限,损伤后常导致关节功能恢复不全,其主要生物学因素是:① 软骨无血管 ② 损伤的组织缺少未分化的软骨细胞 ③ 软骨细胞封闭于致密、坚固的较原糖蛋白分子固体基质中,损伤的关节软骨不能得到骨组织中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进入损伤部位。40、软骨骨折损伤机制:
1、急性软骨骨折:急软骨骨折由3种主要外伤暴力引起,即嵌压、剪力与撕脱。
2、慢性软骨骨折:若软骨骨折在急性期未被诊断,则可能导致骨软骨性关节游离体与剥脱性骨软骨炎。
41、创伤性关节炎:是一种继发性的可以预防的骨关节病,是由于连续的物理性或机械性损伤导致的可运动关节的软骨变性、破坏,以及在次基础上的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关机囊及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一系列改变,出现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者,称为创伤性关节炎。他的发生与运动系统慢性损伤、关节内骨折、关节暴力上及关节内异物存留等有关。
42、肌肉拉伤:可表现为部分撕裂伤或完全撕裂伤,多因强烈收缩或被动过度牵拉致伤,好发与跨越两个关节的长肌。
43、肌肉挫伤损伤机制:最常见的挫伤部位,是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与小腿前部的胫前肌。
44、延迟性肌肉损伤:是指机体在进行大运动量或不习惯性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参加运动的肌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延迟性的结构改变,并伴随出现延迟性肌肉酸痛、肌肉僵硬、运动能力下降。
45、肌筋膜炎:又称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肌肉风湿病,肌纤维等。是种局部纤维性病变,以“激惹点”为特征的疼痛症。颈肩部、背腰部、骶髂部、髂嵴为好发部位。
46、肌腱损伤的机制:① 直接创伤 ② 过渡负荷
47、断裂肌腱的修复:肌腱一旦发生断裂,其内源性修补能力非常差,往往需要依靠腱外的腱围组织长入来修补腱断裂。
48、关节韧带损伤是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的静力支撑,稳定关节防止过度活动,并与关节周围肌肉系统一起静力和动力支撑作用。
韧带损伤后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3期:① 第一期为伤后1~7天,病理改变以出血、炎症为主;② 第二期为纤维组织增殖期,伤后2~3周达高峰;③ 第三期为成熟期或重塑形期。
49、韧带损伤防治原则:韧带损伤后不管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治疗和康复的基本原则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合理的功能训练,不能任凭其制动而不顾,也不能过早的对愈合未坚的韧带施加不适当的应力 50、运动中出现的神经损伤,多为慢性劳损继发周围神经损伤,而脊髓损伤则为骨折拖尾等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危机运动员生命或出现瘫痪。
51、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Ⅰ 及时而合适的固定:早期合适的固定,有助于防止因损伤部位的移位而加重脊髓的损伤。在现场搬运时尤为重要,一定要采用平托法。
52、颅脑的运动创伤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三者可单独发生,但常是合并存在。
53、脑震荡:是脑损伤中损伤程度最轻的一种。实质为头部遭受暴力作用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一过性的功能障碍,但无明显的肉眼可见的神经解剖病理改变。
54、拳击者脑病:指拳击运动员因头部屡次被击,引起反复微小的脑组织损伤,这些损伤在不断积累后,产生的以走了蹒跚不稳,语言含糊不清,动作迟缓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晚发性、慢性脑损伤,又称为拳击醉酒样脑病。多见于拳击运动员,尤其是陪练者。
55、眼眶不挫裂伤:此伤又称拳击面,包括眼眶内软组织挫伤和眶壁皮肤裂伤。
56、摔跤耳:主要发生在摔跤和柔道运动员中,亦见于职业拳击手,由于在晚期耳廓变性如菜花,故又称“菜花耳”。
57、外伤性鼻出血治疗:受伤后,可用拇食指捏住鼻翼3~5分钟以压迫止血,局部冷敷,或用消毒棉球浸1%的麻黄素塞于鼻腔内3~4小时,出血较重不止者,应用凡士林纱布条填塞鼻腔以止血。
58、椎间盘没有营养血管,其营养主要依赖椎体血管和组织液渗透,故很容易变性,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组织水分减少,弹性降低。
59、寰椎外伤性前脱位:运动训练场地发生颈的“前屈”或“后仰”头部着地,均有可能导致寰椎向前脱位,脱位严重是可伤及脊髓,引起四肢瘫或伤及呼吸循环中枢而导致运动员猝死。60、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黄韧带肥厚变性及颈椎骨质增生等继发性改变使颈神经根、椎动脉、颈髓、交感神经等受压或受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多见于有用、体操、排球等运动项目。61、根据症状将颈椎病分为6型:Ⅰ 局部型
Ⅱ 神经根型颈椎病 Ⅲ 脊髓型颈椎病
Ⅳ椎动脉型颈椎病
Ⅴ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Ⅵ 其他型
62、胸腹部运动创伤的治疗:
1、急救处理:除常见急救处理外,搬运伤者时要使头、背、腰及下肢在一条直线,滚动翻身。运送时脊柱切忌前屈、后伸及旋转。6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者仰卧,医生将一侧腿抬起,有腿或足麻、痛者为阳性;
直腿抬高加强实验阳性:又称直抬腿勾脚试验,方法与只腿抬高试验相同。当只腿抬高出现腿足痛或麻时,稍稍降低腿的高度,症状消失,此刻如果将足背伸(勾脚),下肢窜麻症状又复出现,及属阳性。64、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之一,肩部胡运动创伤是创伤率在前五位的伤病之一,约占运动创伤的8.4%。65、肩峰撞击综合症:是投掷运动员常见的慢性损伤,是指肱骨大结节和肩关节外侧结构(肩峰、喙肩韧带、喙突和肩锁韧带)之间相互撞击、摩擦引起肩袖等结构损伤、炎症等的一种病变。66、肩袖疾病:按损伤程度分:Ⅰ 肩袖挫伤 Ⅱ 肩袖下完全撕裂
Ⅲ 肩袖完全撕裂 67、肩关节周围炎发病机制:凡运动员因上肢或肩部损伤而将患肢长期固定者都有可能并发此症。68、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
诊断: Mill’s试验:屈肘、屈腕、手握拳,前臂旋前位时伸肘过程中肱骨外上髁部出现疼痛即为阳性。69、科内氏骨折(腕部骨折,桡骨下3.0MM范围内)70、股四头肌损伤机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或过度牵拉,能引起拉伤。及关节半屈曲位,突然强烈收缩股四头肌,是引起股四头肌断裂的主要原因。71、膝关节不稳定:膝关节的韧带及其附属稳定结构的损伤,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形式。膝关节的稳定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关节的力学状态、关节内稳定因素(半月板和交叉韧带)及关节外稳定因素(关节囊、侧副韧带、肌肉与肌腱等附属结构)72、运动性腿痛损伤机制: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和胫骨疲劳性骨折,多发生于长期下肢过度使用和大负荷运动,如长跑、跳跃、行军等反复或周期性应力作用,导致胫骨疲劳性骨膜炎。73、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最常见的韧带损伤,中医称之为“虎眼里缝伤筋”;膝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发生率,依次为膝内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损伤较少见。74、前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胫骨的前移,同时可限制膝关节的过度内、外翻和过度内、外旋。
足球运动员膝关节扭伤的一半是前交叉韧带损伤; 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中,伸膝位损伤占29%,双足固定突然改变方向占24%,一步急停占17%;
大约50%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伴有半月板撕裂,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常伴有外侧半月板的撕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运动员通常无法恢复到损伤前的竞技水平。
(诊断:前抽屉试验:患者仰卧位,嘱其尽量放松,屈髋45度,屈膝30度或90度,小腿呈中立位,术者以臀部压住患者足背以固定之,双手抱住患者小腿上端向前拉,正常情况下,向前移动在0.5厘米以下,【需与健侧对比并参考手、腕部韧带松紧程度】)。75、后交叉韧带损伤:在膝关节韧带结构中,后交叉韧带最为强大。生物学试验证明后交叉韧带对抗外力的强度相当于前交叉韧带或内侧副韧带的2倍。76、半月板摇摆试验:患者仰卧,膝伸直或半屈,检查者一手托患膝,拇指缘放在内或外侧关节间隙,压住半月板缘,;另一手握足部并内外摇摆小腿,使关节间隙开大缩小数次,若拇指感到鞭状、条状物于关节间隙进出滑动或听到响声或患者感到疼痛,即表示该半月板损伤。77、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机制:踝关节损伤中,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是创伤率在前五位的伤病之一,约占创伤总数的4.49%。这主要因为:① 外踝较内踝长0.5
厘米 ② 内测三角韧带较外侧韧带坚强 ③ 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跖屈时,关节不稳,允许较大的侧向和内旋 ④ 旋后肌群远比旋前肌群有力。
第五篇:运动训练学笔记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训练学要点: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训练学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训练学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3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3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
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49.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5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
体能训练的意义;a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B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C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d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A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B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C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D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E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A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B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C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A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B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C手持轻器械训练法。D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A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B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C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D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6.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内部阻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57.最大力量测定:静态测定、动态测定:最理想的测定是测定肌肉等动练习的最大力量值。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a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b静力性等长收缩。C等动收缩训练d超等长收缩训练e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A负重抗阻练习B对抗性练习C克服弹性物体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F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G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A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B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C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D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E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6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A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B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C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A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B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C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D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E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A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B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C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D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E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A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B各种爆发力练习C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D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A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B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C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E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67.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分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A持续法:a负荷强度145-170次/分b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c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B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C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D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负荷确定:--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祖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A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B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C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D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E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负荷量的确定。A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B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A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A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B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C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D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基本要求: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76.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求: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 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C感知觉能力。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F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G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B多层面的综合性。C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D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E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F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H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B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86.竞技战术的构成: A.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B.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C.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D.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E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F.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89.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A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A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D充分利用竞赛规则E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9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把握项目制胜规律。B培养战术意识。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E重视战术组合。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94.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95.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A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B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C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96.几种心理现象: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的分析问题;赛前,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运动员处于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961注意分散(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事物干扰所分心能力;使运动员对他从事的事业,所实践的活动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这种来自内不的动机会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作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参加比赛时,要引导运动员不要多想比赛结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上;赛前消除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做一些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练习,以使注意力集中;)、962心理焦虑:A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B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C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D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97.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98.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训练:A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B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C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D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99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a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B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c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先天性-遗传效应;后天性-训练效应、生活效应)
100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A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B运动效应自然减弱C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D主观努力下降。
101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A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B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C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D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102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A确定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C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D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103比赛的分类及安排A竞技性比赛-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B训练性比赛-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C检查性比赛a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b专项素质发展情况c阵容安排的适宜度d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多用于重大比赛前)D适应性比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104分阶段比赛的优点A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B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C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105.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106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注意事项:A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的竞技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的状态。B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C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D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应。――不同项群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a安排的主要着眼点不同b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量度计划比较具体、明确技能主导类项群计划中,对各种手段的练习量常常不作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使技术或战术掌握情况而定。107规范化用表的用途:有助于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思考训练工作,有序地设计训练进程。――内容:a上一比赛及本参赛指标。B上一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竞技能力指标。C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D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E上一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负荷量度指标f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计划内容要点。G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H训练过程的检查评定安排。
108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加大途径:A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B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C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109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A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B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A一般性身体练习B带游戏性的练习110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11.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A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B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C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112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113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A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B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C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D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114运动队管理的内容:运动训练目标确定后训练与比赛的组织与保证工作;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与训练活动有关的各项事务,各种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协调;运动队多种效益的获得与发挥等。
115.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 116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A设立运动队的训练目标B组织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C完善内部管理机制。D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素质。E积极运用新的科学成果F处理好运动队与外环境的关系。
117运动队的人员组成: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队医、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教练员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运动队管理链中的信息沟通者;是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基本素质:A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B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C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D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118运动员的角色定位: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的基本素质:A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B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C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D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