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恩发言稿-王芳芳
生活的馈赠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年有幸来到中街学校,和各位成为同事,倍感骄傲,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说说心里话,尤其高兴。
其实,刚走进中街学校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新的领导,新的同事,新的工作环境,多年未接触的低年级,一切都让我无法平静内心的不安。
后来,各位领导好心的提醒,各位同事无私的帮助、轻声的问候、见面时浅浅的一笑以及一年级孩子们的憨厚与可爱,让我的心坦然了许多。
还记得刚来中街学校报到那天,范校长有事儿接待我的领导是解主任,他的亲切减轻了我内心的紧张,后来他又多次指点我教学上的注意事项,让我十分感激。范校长文质彬彬,脸上总浮现着一丝微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早晨,他站在校园里手捧书本专注的读着,好老师是学出来的,他的好学向上、言行一致将引领我们不断进步。
还有翟校长政教处李主任、总务处李主任、王老师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给予我好心的提醒与帮助。
当然,和我接触最多的还是各位同事,尤其是一年级的老师,他们的友好给我的工作增添了动力与乐趣。年级组长史淑芬
老师,无私的向我传授拼音教学、作业布置、班级管理等经验,在大扫除后班主任留下等学校检查我要接孩子时,邻班樊姣美老师爽快的答应帮我看班,数学老师刘海涛在我讲公开课需要调课时二话不说十分支持,办公室的其他同事也让我感觉亲如姐妹,工作上我们共同促进,生活中大家互相帮助。
总之,这次我来到中街学校感到十分高兴,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会把这次工作调动视为生活的馈赠,从而更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中街学校王芳芳
2012-9-24
第二篇:学习心得王芳梅
学会用教材教语文,使课堂更高效
————汉中市2016年“名师大篷车”学习心得体会
镇巴县城关小学
王芳梅
2016年9月24至25号,我参加了汉中市教育局组织的“名师大篷车”集中培训活动,两天是根据学科分组进行听课、评课、互动活动。我参加的是语文学科,第一天分别听了汉中市讲师团王文娟、顾亚静两位老师的示范课以及我校省级和县级教学能手何倩霞和郑宁琴两位老师的研讨课,并参与了说课、评课活动,第二天分别听取了王老师和顾老师所做的题为《在备课中锤炼自己》和《高效课堂之我见》专题报告。通过为期两天的集中学习培训,使我感触颇多。
一、听课学习感触多
1、四位做课老师都注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入新课的学习,如王老师和何老师的小游戏引入,顾老师的问题导入,郑老师的谈话导入等,使学生从感兴趣的事情中开始新课学习,使整节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2、四位做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知识技能方面的形成,又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这足以体现了他们对教材的挖掘非常深刻。如王文娟老师在教学《秋思》一课时,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读懂诗句以外,还借助课件出示诗句的相关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说话,让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再如顾亚静老师在教学《乡村四月》和郑宁琴老师教学《长相思》一课时,对学生课堂上良好的表现和精彩的回答都会让学生报以掌声,增强了学生 的学习自信心。
3、四位做课老师课堂中不光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王文娟老师在做课《秋思》和《老人与海鸥》时,引导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品味,想象;学习讲读课文时可以采取读故事、悟情感、探秘妙等方法。郑宁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学习古词的方法是:读、看、查、画、想。顾亚静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乡村四月》这两课中分别引导学生按照读、悟、写和读、想、悟的方法进行学习。何倩霞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桂花雨》一课,不但在教学中采取了读、悟、说等方法,还采取了情景表演等形式,使课堂充满了生趣。
4、四位做课老师课堂中都力求用教材教语文。四位老师在课堂中不光完成了对教材的学习,都还相机对教材进行拓展学习或说话、写作方面的训练。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王文娟老师在教学《秋思》一课时首先对诗人张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且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情时拓展了许多相关的诗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她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进行了串词练说。即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关键词练习说话等。再如顾亚静老师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之后,又出示了《过故人庄》一诗,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进行了自学,从学生的交流中看出,学习效果很不错。还有郑宁琴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进行了课堂小练笔的完成及交流。她们这些用教材教语文的做法,既增长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专题讲座收获多。第二天的专题讲座使我收获很多。从王文娟老师的讲座中,我感受到,要想上好一节课,教会学生语文,自己必须要下功夫去钻研教材,读懂文本,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教案来,真正做到“用教材去教语文”。而不是依赖教师用书和现成的教案书,那样只能称之为“教书匠”而已。
顾亚静老师的讲座给人质朴、真实的感觉,从她介绍的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些真实事例中,我感受到,一定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与他们交心,对他们的每一滴成长进行真诚的鼓励。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的训练学生的朗读等,使课堂真正的实现高效。
三、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对照自己,才知道同为人师,我与她们的距离相差甚远。无论是新课程理念上,还是对教材的整合处理方面,都觉得自己做得比较肤浅,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让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勤于在实践中寻找经验,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学会用教材教语文,使课堂更高效,才能拉近我与名师的距离。
第三篇:王东芳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油坊联合小学:王东芳
在7月9号,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在五中进行了学习进行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培训学习。
王校长不仅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多年的教研经验向我们诠释了各个时间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阅读教学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王校长列举了几个课例,我们了解到分析教材,策划教学的重要性,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王校长用培养学生的案例,依次讲述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我深受启发,就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课要表现语文老师的高度与深度。
王校长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了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蕴,提高素质修养。我们要坚持学习教育理念,深入课堂多听课例,还要经常实践研究,上课、研讨、读书、提高。我心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的探索,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大将风范,要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气质的形象。要达到这个高度,我们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诚教育。语文教师要有“天高云淡,笑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立于潮头写春秋”的胸怀与气度。不要因为坏境的改变,经济的冲击,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永远保持一颗敬岗爱业的热情的心。然后还要做到:张扬个性,锐意改革,创意教学,形成风格;业精于勤,潜心静虑,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最后还要做到:博览群书,好高致远。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博览群书,将我们的言行内化为学术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长。
二、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法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情感载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 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但是,指导学生学法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指导学生学法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指导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学法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生硬传授的。第三、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上进精神,这是指导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保证。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会更有信心;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高,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四篇:王芳大学感悟
就业指导课吹响了我们毕业的号角,猛然回首,才真切的意识到我们马上就要结束我们的大学生涯了„„
时间过得真快,就像黄昏的夕阳,无论你怎样惊叹它的绚丽,怎样诚挚的挽留它,它也不会轻易为谁停留。所有的记忆还那么清晰:大一的我们稚气未脱,刚摆脱繁重的高考压力,带着满心的好奇和激情来到这里。学校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气势宏伟,但还算安静优美,杨柳依依,鲜花朵朵,颇有文学气息。对新的环境我们一无所知,每天看着学长学姐匆匆的背影,想努力在他们身上找寻自己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可是在我们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的班集体,交到新的朋友的时候,我们赶上了“甲流”。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的我自然没能躲过这股来势凶猛的“潮流”,不单自己住院,还连累舍友也被隔离。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我们被吓坏了,而且大家又都是一个人孤身在外,没有亲人可以依靠,所以倍感凄凉。可是新的班集体并没有忘记我们,电话那头并不熟悉的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关心,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并不孤单。在真诚的交往中,在无私的帮助中,我们很快就熟络了。我们一起为歌咏比赛排练,团结一心,努力争取好的名次;我们一起去操场清理积雪,在打打闹闹中干的热火朝天,有说有笑,照片上飞舞的雪花和含笑的雪人见证了那时我们的纯真与开朗。
大二的我们渐渐都有了自己的目标,随着课程的增加而变得步履匆匆。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图书馆,自习室都有我们埋头学习的身影。意蕴深远的古典文学让我们领略了屈子的傲岸不屈,陶潜的优雅淡泊,曹操的豪情壮志,李太白的俊逸灵动。在现当代文学中,我们钦佩鲁迅的铮铮铁骨,喜爱徐志摩的浪漫缱绻,享受沈从文的优美高雅,欣赏老舍的细丽精致。在外国文学中,我们为史诗神话的辉煌瑰丽所折服,为茶花女的悲惨遭遇所感动,为迷茫的哈姆莱特着急,为可爱的朱丽叶感动落泪。书籍报刊让我们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各方面的觉悟。另外,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我们还热心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参与各种自己喜欢的社团工作。在女生部,我学会了起草会议安排,活动报表等,学会了如何与同事进行沟通,学会了在活动中如何开展与他人的合作。东晓影评社教会了我很多关于影视方面的知识,让我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部影片,让我体会到和同事们共同为统一的任务而忙碌的幸福,感受到了辛苦付出后获得理想
收获的喜悦。这一年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自己以后的发展不断积累资本,忙碌而快乐。
不知不觉我们迈入了大三的里程,这一年中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下学期的支教生活了。我被分到忻州市忻府区解村小学教一年级所有的课程。一开始我对这个安排很不满意,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可是没办法,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但是,在之后的生活中,学生的热情和同校老师校长的照顾让我渐渐转变了自己的看法,明白了当一名老师,即使是一年级老师的不易。于是我虚心向当地老师请教。在知识上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询问那些有经验的教师。一有空便去听有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也欢迎他们来听自己的课,给我提更多建议。我每天都腾出时间写教案,看课本,争取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给同学们带去收获,让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我刚去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班级管理不是很顺利。后来,在其他老师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一切渐渐走上正轨。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会了许多教学方法。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因材施教”。以前只是在报纸、期刊上见过这个词,对它的意义并没有多少深刻的理解。这次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才感受到它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用一种方法对待学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只能是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沉默,思维越来越雷同。同样是调皮捣蛋的孩子,有的学生你吓一吓他,他就安分了;有的需要鼓励他,引导他才可以,越吓他,对他越严肃,他反而会越叛逆„„在班级管理上我经历了一个自我摸索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上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我只会照本宣科,按着辅导书上的思路讲课,渐渐觉得其中有些地方并不适合这里的学生。后来,才慢慢理出了头绪,比如语文课最好分两课时讲,要给学生讲清楚课文脉络,要在黑板上指明重点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也有了自己的讲课风格。生活上,学校缺水时,校长主动挑水来;过节时,同校老师会送来本地特色美食;生病时,一起来支教的同学端茶送水,细致入微;不开心、烦恼时,同伴同学、朋友一个个电话、讯息、关切问候„„第一次独自生活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和别人相处;第一次独自生活让我学会了生火、做饭等家务;第一次独自生活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独立面对困难。支教生活使我知道了农民生活的不易,让我知道了生活的艰辛,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城乡的差距。支教生活教会了我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要勤快清洁,要善于打理自己;教会了我凡事要为别人着想,不能只想着自己,只图
自己方便;教会了我生活中要学会隐忍,学会承受,学会换位思考。支教生活让我成长、成熟了。虽然我的支教工作结束了,但我决不会忘记那段时光,在那里留下了我的汗水、泪水,留下了我的歌声与笑声,我将把这段经历永远地珍藏在心里。这一学期的支教生活经历在我的人生生涯写下了不平凡的一页,让我学会很多,让我成熟了很多,我无悔于这次支教,生命因为它而更加丰富与精彩。
无论我们是否情愿,是否准备妥当,大四如期而至。这个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定位自己的人生。有的同学选择考研,有的选择考公务员,有的已经开始在外面找工作„„我认认真真的思考自己的理想,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可以穿上电视里笔挺的军装。初中的时候想当一名歌手,可以拥有众多的崇拜者。后来想做一名作家,和读者交流自己的心情。现在的我,早已退去了当初的豪情壮志,只想着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想过再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县城,回到父母身边,去过平凡但是安静稳定的小生活。可是这么多年在外面的打拼,见过那么多种人生百态,那么多种新奇事物以及读过的书中那么多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不甘心再回到自己好不容易才走出来的地方。所以我选择了考研,决心为自己再努力一次。考研任重而道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不能再晚上通宵看电影,不能随心所欲看小说,不能痛快的去逛街,更不能睡到自然醒等等。可是我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这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不管付出多少,失去多少,起码自己尽力了,努力了,追求了,至于结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无愧于自己就好。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这一年进行的思考、焦虑、承受的压力比这20年经历的都多,得到的对人生、对人情的感悟、理解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丰富,是自己长大了吧。
回首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功,没有显赫光荣的荣誉,没有脉脉温馨的爱情,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没有虚度光阴,没有挥霍青春,没有浪费生命!四年中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四年的时光让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人脉,增强了能力,获得了成长。对即将来临的分别虽然充满了不舍,留恋,但我知道这同时也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我更憧憬神秘的未来,更期望迎接未知的挑战,祝我们好运!
我的大学感悟
中本0903班 20091111134 王芳
第五篇:王芳外出学习心得
美,就在你我身边——参加全省市区美术教研员研讨会活动所见
2017年11月7日,山东省市、县(区)美术教研员教学研讨暨周村博物馆文化观摩活动在周村正阳路小学拉开了精彩的帷幕,直至11月9日,热火朝天的观摩教研活动才在我们敬爱的肖刚老师“跳出圈子”和“跳进圈子”精进而又接地气的教研互动讲座之中徐徐落幕。回顾本次观摩研讨活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周村美术教研员孙瑞涛老师课堂中的那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句。此句源自唐代大画家张躁之言,艺术角度上讲,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道尽中国画画中之味。在我个人看来,即现实美――意象美――艺术美的升华过程,不仅适用于中国画,各类艺术又何尝不是从不同角度诠释着这一境界呢?对于这次的美术盛会,以此名句来形容却也恰切如是。
一、“美”在校园
踏入学校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位老年人在楼前展示的太祖拳。动作娴熟,体态轻盈,令人惊叹不已„„紧接着我们参观了该校的美术博物馆及国家课程区本化特色现场展示。一幅幅作品汇集了老师和孩子们的智慧与心血,各种新型材料及综合材料的运用也让我大开眼界:电脑绘画,水拓画,纸塑,烙画,盖里板版画......(一)博物馆
正阳路小学的博物馆落成,剪彩被我们赶上了。我起初觉着这可能只不过是这段浪潮里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但是在我转到第二圈的时候,一幅介绍云冈石窟的海报忽然给了我一点提示,让我改变了想法。平时我老是抱怨,教给学生的知识隔一段时间再来看,又成了新知识,可以想象,如果有这么一个空间,它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转一转、看一看,甚至有时能流连忘返,岂不是很有意义?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些由文字、图片和实物搭建起来的平台带给学生的,恐怕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
(二)老物件
有些学生会问我是不是把美术课错上成了历史课。我说没错,美术就是人类留下的最直观的历史。这所博物馆里陈列的不只是美术作品,还有很多老物件(说文物好像不太合适)。这些老物件很“杂”,一是种类杂,从三眼火铳到清代的国产留声机,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二是时间跨度大,从红山文化的玉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缝纫机,时间横跨华夏五千年文明。这些老物件好像都在默默的诉说属于它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对于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它们我们看到了这所学校显示出的人文关怀。
(三)小细节
会议间隙抽空在校园里随意转了几处。首先,给人的观感首先是干净,洗手间做清洁的阿姨也是一身不算新但是非常整洁的制服,给人感觉很朴素。其次是真实,我在这些一周要上满大小16节课的老师身上没有看到倦容,看到的是平和和自信。他们在辅导学生时有一种满足感,如果不是他们演技太好,这至少证明他们还是很喜欢手里这些工作的。还有博物馆里的布置,从平面作品的摆放到展柜的布置都非常用心,很少能有学校在布置这些时能考虑到光线,单从这一点来说就很值得提倡。
能走出去看到别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一种幸运,我们能从中汲取很多阳光和积极的东西,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的收获。
二、“美”在高端
现场参观过后,我们来到二楼报告厅。周村区教体局副局长路兰英致开幕辞。随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胡知凡作了题为《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水平划分》的讲座。胡教授虽然从高中美术学科角度出发来解析美术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但也对中小学标准的制定具有启示作用。胡教授的讲座从六大方面进行: 1.利用大概念统整学习内容; 2.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 3.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划分;
4.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5.国外经验介绍; 6.结束语。
整个报告虽没有刻意详细解读“核心素养”,但胡教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涉及到核心素养问题,每个版块也分别从各类美术形式中举例。总而言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它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为了使学生形成这些素养,一方面通过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方法来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
一上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坐上车回去吃了午饭没等休息,紧接着又坐车赶到会场,聆听了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中心美术教研员徐韧钢老师的报告——《美术学科教与研的点滴思考》。徐老师讲课幽默风趣,使本来已经疲惫的我们被深深的吸引。两个半小时全程站立,徐老师从八个方面分享了他对实现有效教研的经验。1.创设平台,评价多元; 2.项目驱动,激发热情; 3.借力技术,改进形态; 4.内容丰富,注重实效; 5.深化主题,审辨问题; 6.分设组别,共同进步; 7.挖掘特色,辐射引领; 8.构建团队,分层培养。
针对每项内容,他都列举了些许很有特色的事例。比如重考资格证、配音秀、教学实践基地、创作基地建设、拓展类培训课程中国风摄影、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同时,他还和大家分享了很多新技术应用,比如运用皮影客APP制作动画、同屏器的使用、滤镜大师等应用程序。
徐老师报告的亮点来自于他手里的硬盘和他那台苹果手机。徐老师的硬盘有八百多节分类明确的微课,用他自己的话讲这就是他的导弹防御系统,有问题,导弹直接打过去。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商量,继续录微课解决。比起八百多节课的硬盘,手机更让人眼前一亮。据我个人目测,徐老师的iPhone手机上各种类型app加起来,差不多有五十个。这只少能证明两件事:第一,徐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已然做过大量的尝试;第二,徐老师的iPhone容量最起码是128g(光是imove的工程文件就会把32g的手机挤爆)。
徐老师有一句话讲的很好,“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我们教师群体里也不乏各种手机品牌的粉丝,但是除了美图秀秀和国产手机自带美颜,我们还了解手机的哪些功能呢?曾几何时,我也想过摆脱沉重的笔记本电脑,拿着小巧的手机,在教室里一边跟学生们讲课一边潇洒的用手机翻动ppt,可是当时的校园里并没有覆盖Wi-Fi。这就比较尴尬了,一直尴尬到上个月月底。手机的自动投屏功能很方便,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没有徐老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就能用手机完成一个ppt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将电脑中做好的ppt传到手机上用。为了响应徐老师,我今天晚上写的东西也都是由手里的iPhone完成的。
手机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只要肯研究,喜欢去发现,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用得上这些眷顾“懒人”的高科技。
三、“美”在课堂
第一天下午最后一项内容是观摩周村区美术教研员孙瑞涛的一节公开课《走进美术世界一一什么是美术》。得知孙老师已经55岁还站在讲台上为大家上这么一堂课,我们倍感钦佩,他整堂课也给人很亲切的感觉。
本课以大树为主线,从开头到结尾,整体统一而呼应。本课属于欣赏·评述课,为了降低难度,孙老师选择了从绘画方面来理解,主要涉及到从时间到空间的穿越,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归纳总结以及从工具到材料的选用等问题。整体设计上,步步推进,依学生的回答而提问,通过提问,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对于难点的处理也极为巧妙,如在对比中外两幅作品中的透视问题时,对焦点透视进行复习,而学生对散点透视相对陌生,老师就没有再强调它的定义,而是说:边走边看。这样的解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还沉浸于昨天的花团锦簇,新的一天又迎来一位名师和两位教研员的锦上添花。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老师们认真的举止,不容得我有半点马虎,生怕错过每个精彩的瞬间„„
周村区正阳路小学美术教师王传蒙执教的《对印版画》。菏泽市定陶区教研室美术教研员王静静老师执教的《艺术表现的新探索—-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欣赏》。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臧旭东老师执教的《“鱼”美同行—-现代版画》。
每堂课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同时也让我有更多的收获„„王传蒙老师作为一名名师,看得出来他的泰然自若,对学生的关注,对细节的处理等,三年级的对印版画我也曾在课堂中讲过多次,无非告诉完孩子如何操作,注意事项后让孩子自由创作。每次却都会出现时间不够,学生操作过程中意外发生,纪律不好等问题„„而王老师从一开始上来就亲自演示,趁学生兴趣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去尝试。短短的时间里孩子们就画出几个简单的几何形状,初次领会了对印的乐趣。接下来王老师展示出几个学生作品让学生去分析,找异同,从而发现问题,而此时此刻,老师也在有序的在学生回答问题中逐步完善起初示范的作品,无声胜有声。
王静静老师的课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名作,作为一节欣赏评述课,学生也能够在欣赏中提炼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她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孩子,引领孩子感悟作品。尤其是她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格尔尼卡,又是那么细致入微,分解成若干小部分讲解让学生知道画面又是怎么组合的。臧老师的课也是讲的版画,初中二年级的版画。她的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看视频,看作品,直接进入主题,并让学生体验,这也是本课的亮点所在,臧老师一直注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问题解决问题。她还制作了微课,刀刻操作方法一目了然。到最后评价作品也是学生自主评价为主。
讲课结束后,先后又有十位来自不同市、区的美术教研员针对四节课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最后由省教科院肖钢老师总结。从专家们的总结中,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格局之大。以前我对一堂课的评价无非从环节设计,某个环节不当之处,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而他们对课的评价不然,比如,对课题划定的范畴提出不同见解,关注学生的收获,关注整个结构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学习教师的研究精神强调教师的研究性......格局虽大却不失细微之处,肖主任就目标达成度,以作业为中心分别点评了三节课,他细到数的出展过多少作品,有多少又是相同题材。他细微到每节课中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
下午,我们参观了周区实验学校和周村三中的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美术馆。
四、“美”在心间
(一)整体印象—“宽”
所谓“宽”,主要是指本次活动涉及的范围足够广。从正阳路小学的美术博物馆剪彩到胡凡之教授的学科标准大概念,既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有对教师的具体指导。
美术博物馆的落成意义非凡,它是一种沁润学生的平台,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和介绍各种艺术知识的展板就像教堂的唱诗班,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总会有所收获。
胡凡之教授的讲座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了解到我们美术教育的趋势,让我们从观念上对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国际接轨,让我们知道全世界的同行都在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交流对我们产生的积极影响可想而知。孙韧刚教授的讲座则更看重具体的方法。科技的进步快到在十年之内数次改变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些改变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小的手机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二)观课印象—“全”
所谓“全”,一是指本次活动中安排的精品课例展示的亮点全。王传蒙老师的课专注、朴素,示范精致;王静静老师的课自信、有气势,处处展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臧旭东老师的课从示范到PPT中BGM的播放时机都透着对学生体验的重视。二是指课例中暴露的问题全。比如示范不足与示范过度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的问题,这都是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观课的最后环节,肖钢老师的点评也很到位,幽默中透着犀利。各位教研员的发言有时让我恍惚中觉得这是一次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气氛非常的热烈。
(三)“走出去,跳进来”
肖钢老师的报告用这句话做标题,告诉大家作为美术教师就像我们当年学专业的过程,要时不时放下手中的画板站远一些,这样才能观察的更全面,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渐进步。美术教师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专业不能荒废,教学教法心理学更是要烂熟于心,我们想做好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平衡它们。就 像肖钢老师讲的那样,不要只盯着脚下,眼光要往更长远的地方看。
我还想用孙韧刚教授讲座的标题来勉励自己—“小学科、大作为”。我们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门槛”略高,但这并不是我们没能让它发光发热的理由。我们在平凡之路上的求索是否能有所得,还得看自己有多想让这条路变得宽阔,通畅。
总之,在如此高端的美术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收获了不足以用文字形容、不足以用语言表达的至真至善的“美”。看到听到太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引起了新的更深的思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保持此刻学习的热情,尽可能快的消化与吸收此次获取的营养,未来的日子里,将本次会议上撷取的“美”全部释放到工作中、传递给孩子们,让“美”徜徉身边,润泽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