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国际服务市场营销结课论文
得分:_____________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服务市场营销》课程结课论文
题目:中国国家形象国际营销对策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作为管理游客手段的旅游解说系统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研究起步早,研究与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主要包括解说历史、解说概念、目的与功能、系统构成、解说媒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
(宋体,五号。字数在100—150之间。)
关键词:(宋体,五号,加黑。3到5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全角分号隔开)
(正文部分格式如下:)
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解说内涵与功能、规划设计的研究等。引
[]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我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
(参考文献随文注释)
旅游解说系统是指通过运用沟通媒体帮助游客了解特定信息,达到保护资源、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从而进一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世界旅游组织也指出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管理者管理游客的手段之一。但由于旅游解说服务自身的隐蔽性和琐碎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相对发展成熟之后,要想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加回头率和推荐率,这都要借助并增强旅游解说系统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解说规划设计和完善的解说设施建设,可以增加游客对景区性质和特征的了解,深化景区的文化内涵,加强景区整体形象塑造,提高活动参与意识,改变游客的态度和行为,甚至产生某种情感依赖,达到更好地管理游客的目的。
国外关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较为成熟,如起步较早、拥有解说专项规划、大学设有专门解说专业、涌现大批解说著作和文献等优势。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旅游规划应用方面,概念与理论等深入研究不足。本文对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希望能为国内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国外解说研究起步比较早,研究与应用现已较为成熟。从广度上看,研究案例地涉及历史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和遗产中心等不同尺度:从深度上看,融合了环境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专门化上看,大学设有专门解说课程,拥有相当数量的解说行业,拥有专门解说著作、文献和网站等。(参考文献格式如下,特别说明:全文外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都用新罗马字体)
参考文献Keith D.An incomplete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Big Ba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00,6(2):175-180
2Ham S H.A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 of interpretive research [Z].Taiwan, U.S and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nd Eco-tourism, 2002Anna C.Mountain Places, Cultural Spaces: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ly.Significant Landscap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4, 12(5):432-459Susan C.Opening Minds:interpretation and conservation[J].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56(3):86-93ACraig W, J John L.Sel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clectic human heritage
inLithuania[J].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519-529吴必虎, 金华, 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 1999,14(1):44-46 7 唐鸣镝.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6,21(1):64-68吴忠宏.解说对动物保育的重要性[J].台湾社教杂志, 1987,245(12):1-6王辉.锦州市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28(2):41-43 10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 2005,316(8):164-166罗芬,钟永德,等.黄山园内旅游解说类型与有效性分析[J].旅游科学,2005,19(5):34-37 12 李幸蓉.从游客的角度探讨花莲港赏鲸活动之服务[D].国立东华大华观光暨游憩管理研究所,2002洪艳,陶伟.游客对解说媒体的需求研究[J].旅游学刊, 2006,21(11):43-48钟泓,李丰生,马钦彦,孟祥伦.基于游客视角的桂林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J].旅游论坛,2008,(6).李玲,李洪波.旅游解说功能及其发展趋势探析——基于传播学理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朱伟霞.浅议旅游目的地解说系统[J].发展,2008,(6)张立明,赵黎明.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罗青苗,吴成基.旅游景区向导式英文解说对导游的素质要求[J].经济师,2010,(11)19 赵翠侠.合肥市旅游解说系统建设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付蓉,张西林,王曼娜.旅游景区自助式数字解说模式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24)
第二篇: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1648—1918欧洲军事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
“均势”思想是统领近代欧洲史的灵魂支柱。它欧洲史上的大国所推崇和坚守,它曾带给欧洲百年的和平,留给欧洲工业革命得以迅速兴起的稳定的空间。但它同时也被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均势”到底为何物?它如何在欧洲得以萌芽、发展并统领几个世纪?1648—1918年间它又是在欧洲如何发展?本文将就如下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正文:
中世纪的欧洲一统的美梦幻灭后,遗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当这一群国家不得不互相打交道时,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有一国变得异常强大,得益控制其它国家,最后形成帝国;要么是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在后一种情形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1618至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倦了进去,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第二,实践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第三,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对违约国可以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以几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王权国家的统治体制得到加强;第五,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即外交使团的制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多极均势的状态。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各国的实力虽有差异,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欧洲各国的实力发生着消长变化。英国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的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崛起和向海外扩张打开了新的局面。在整个十七世纪,英国与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并支持法国与荷兰作战,从而结束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从此,英国不断加强其制海权,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到十八世纪末,英国已经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路易十四的法国获得了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阿尔萨斯的大部分地区,而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以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战略地位。其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新的领土,这进一步鼓励了法国的扩张野心。尽管在以后的战争中,法国的扩张受到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制约,但法国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经过30年战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在政治上又被分裂。在德意志的诸邦中,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强大,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打击了法国的野心,并得到了大片土地,普鲁士也得以进入欧洲列强的行列,而西班牙的地位则在下降。1682年彼得大帝在国内进行了西化改革,增强了俄罗斯的力量,并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的霸权而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战争的结果使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此,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海强国。随着瑞典的衰落,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的行列,俄国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并打通了进入黑海的出海口,势力进一步加强。
到十八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世界上,这些欧洲国家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各国都派出了精明强干的政治家或外交家出席会议,而实际主宰会议的是奥地利、英国、俄国和普鲁士,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打算而来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作为战败国法国在会议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利用四国之间的矛盾,不仅分化了反法同盟,而且提高了法国的地位,使法国能够以战败国的身份跻身于会议的五强之列,并要求和会恢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欧洲的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并以相应的领土补偿昔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版图。
在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时,拿破仑卷土重来,迫使各国重新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最后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涯。与此同时,各个战胜国也相互妥协,终于在1815年6月9日,签署了维也纳会议的《最后议定书》,称为维也纳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调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的疆界 第二,讨论并决定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
《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以视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而且由于该体系内部的重重矛盾而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但是维也纳体系在国际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第二,恢复了欧洲多级均势,形成英法普奥俄的五角政治
第三,会议通过《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声明罪恶的奴隶贸易理应废除,但各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实施的日期;
但是,任何的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
维也纳和会后19世纪的欧洲有五个主要大国,他们经常改变结盟对象,以此阻止任何一个国家主导欧洲大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逐渐被崛起的德国取代。代表道德约束力的维也纳体系也开始被代表纯讲势力的俾斯麦的均势政策抢了风头。“大陆政策”是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因此就出现了十九世纪末由德国一手组织的三个三国同盟(德奥俄1881年、德奥意1882年、德奥罗1883年)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灵活性使得欧洲均势体系得以稳定,德国处于该体系的中心。然而之后却没有将这个同盟体系维持下去,同盟体系的复杂性也逐渐显露,德没有同俄国续订协约,让俄国和法国,连同后来的英国结成了同盟。这就促使了同盟体系的消亡和紧张局势的出现。然而,法国的崛起引起了英国的不安,由此,英国背离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的均衡者角色的半孤立政策,与法、俄结成了“三国协约”。与此同时,德、意、奥组成了“三国同盟”也出现了(1907年)。两大对立同盟的出现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均势,导致为了维持均势格局而建立的同盟体系僵化了。这也成为了一战爆发的深层次的原因。欧洲的均势恶化为两个敌对的联盟,彼此势不两立,对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
结语:
从十八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十九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和二十世纪初的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无疑都张扬均势原则,这个原则曾在一定程度上迎得暂时和平安定,但却付出了牺牲小国的代价。几百年后,中世纪幻灭的欧洲大一统的梦想如今已在某种程度上由欧盟的团结和协调实现了。仍活跃在国际政坛上的基辛格依然挥舞着“均势”的大旗,他看到了只有在基于相同理念而达成的协议为后盾,均势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实力而无合理的安排的协议会引起测试实力的争战,而有合理安排却无实力为后盾,则只是虚有其表。国际均势的成败在于各国是否能扮演好各自在整体大局中所担负的角色。权力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
第三篇: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海洋力量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摘要:蔚蓝的深海激流澎湃,里面隐藏着诸多帝国发展的兴衰史。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海洋霸权的争夺从未消停过,海洋不仅是我们资源的丰富来源还是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仍然围绕着海洋进行着无尽的争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海洋国家围绕着海权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而我国是个濒海大国,海洋与国家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我国也要意识到海洋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海洋力量成为我国当下发展的重要主题。
关键词:海洋
国家
命运
发展 正文:
19世纪末,美国海军历史学家、海权战略家阿尔弗雷德·马汉指出:“未来的任何一场战争······完全取决与海上力量的平衡,取决于那些没有归属权的海域上的海洋大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谁占据了海上的优势,谁就掌握了战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由历史也可以看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大国的兴衰,玄机就隐藏在那波涛汹涌之中。当一国的兴衰与海权紧密相连,那谁会让自己的命运被随波逐流?由此,制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已经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人类是从海洋走向陆地的,而当其自身文明进化至一定阶段时,又选择了重回海洋的怀抱。这是人类对利益追逐的天性使然,海洋也变成了一个军事竞逐场所。海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的军事组织,发展到如今,海军的意义已经达至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不少国家的海军用途已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自古以来,每一次大规模的海战之后都是世界霸权的更迭。
西方文明自古以来就是海洋文明,无论是爱琴海文明、地中海文明,还是大西洋文明,都是随着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海洋经济商贸的快速繁荣而产生发展并壮大舰队的。据记载,公元前2600多年前,腓尼基人便凭借其发达的航海技术得到埃及法老的赏识并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支舰队。以至于在地中海爱琴海流域大多数国家几乎从一开始就本能的意识到,需要有强有力的舰队来保护地中海这个关乎全欧洲格局的交通枢纽。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本能的意识到,要至
与之相比,东亚的文明则显然是一个大陆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中,直到现代以前,海洋几乎就没有成为过重心。海洋不同于陆地,不是我们可以只凭借双脚就能到处走到处去取得我们日常需要的一切东西的地方,而需要船舶作为载体,然而船只的建造又需要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更需要雄厚的社会财富支持。然而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直到1500年左右人们才真正走向大洋。
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基本模式,即外向型和内向型。有些农耕大国例如中国即使在古代很长时间的航海技术都是遥遥领先于欧洲国家的,但他们并没有利用他们庞大的舰队去对全世界进行征服。而欧洲却受到奥斯曼帝国的阻碍不得不去海洋上寻找出路,在发现非洲、美洲、澳洲等大陆之后,大量的财富突然涌向了欧洲,西班牙由此产生了价格革命。整个欧洲的硬通货迅猛增加导致欧洲发生巨变,一系列的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使得欧洲这个偏僻、落后、贫穷的世界一隅迅速成为拥有先进科技、巨大实力的地区。
自从1500年后,环地中海的中心从热那亚等地中海地区向大西洋迁移是必然的历史规律,然而在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存在着众多的国家,英国、法国、荷兰、挪威、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都是大西洋沿岸国家,上帝支配了历史的命运,导致欧洲的重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但这些国家却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而这个选拔过程却也是极其残酷的,那就是战争。
每一次大历史命运的到来都会引起巨大的变迁,当欧洲进入海洋世纪后,整个大陆文明就因此黯淡无光,许多大陆帝国因此不可避免的衰落,同样在国际政治中,每一场向霸主发起的挑战都会引起权利结构变化。在1500年至今的500年时间里,世界权力的重心就因为不断的挑战而几经变迁,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都曾成为霸主或向霸主挑战的国家。这其中,德国和俄罗斯可以看成是传统的大陆国家,法国一半是大陆国家、一半是海洋国家,而其余的几乎都是海洋国家,但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在这500年终决定命运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海洋上进行的大海战:雷班托海战奠定了西班牙的崛起和奥斯曼帝国的没落;三次英荷战争最终结束了荷兰的海洋商垄断地位;特拉法加海战使得法国称霸欧洲的梦想破灭;甲午战争和对马海战使得日本成为新列强;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欧洲命运和世界命运的也是在海洋上,正是美国强大的国力和海洋实力保障了英国的不败,从而使得德国的两次挑战化为泡影。
一直到了近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厉行海禁400多年,使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中国航海事业发展顶峰的节奏突然终止,严重禁锢了中华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开拓,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就如恩格斯所说,“航海事业根本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西方列强对海洋的价值取向则是为了抢夺丰富的海洋国家利益进而进行的海外贸易、境外资源掠夺和殖民地开拓。当今世界美、英、俄、日等世界强国都是靠发展海上力量才强大的,都是通过进击海洋、控制海洋、掠夺世界财富才强大起来的。海洋和海军是西方国家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更值得说的是,19世纪中叶的日本与我国一样可怜,在炮艇面前,被迫签条约赔款。但日本很快找到了西方列强大显神威的秘密方法,明治天皇《御笔》宣称,要以武力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确立了海上强兵政策。1 874年派出军队侵犯台湾,1878年再次派出军队侵占中国的琉球。两次极其容易的取得胜利,使日本野心急速膨胀。在1894年~1895年悍然发动甲午战争,割占了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牟取了清政府两亿两白银及大量经济特权,使日本的工业革命快步进行直至完成,高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行列,完成了由“羊”到“狼”的转变。但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从来就没有与发展海权和海洋贸易相联系,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呈现出一种“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驰”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状态。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如何对海洋国家利益的内涵再认识、再定位坚持以海兴国的民族海洋观,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海洋,是事关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强盛与衰落的重大战略问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须是海洋强国。每个国家都应该具有国家管辖海域以外资源开发的观念、资源宝库的观念、全球通道的观念、海洋健康的观念、海上安全的观念。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和平新时代的海洋战略,美国提出了美国海上力量的六大核心能力:保持前沿存在,有效威慑,控制海洋,力量投送,创造海上安全、快速、持久的非战斗行动,人道主义援助和灾难应对。这六大能力较好地概括了当今时代条件下海上力量的主要使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可以被中国海上力量的建设借鉴。
当然我国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深刻总结出了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详细历程,全局规划处的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国家意义。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加强海洋军事体系建设,建立中国海洋新秩序,开创海洋综合管理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张培忠·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6
2、文天尧·海权争霸—制海权与国家命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7
3、白海军·海上大征服—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1
4、赵天武·建设海洋强国我之见—2012
5、王师成·海洋国家利益战略思考—英文刊名: SHANDONG ECONOMIC STRATEGY RESEARCH年,卷(期): 2001(10)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jjzlyj200110002.aspx
第四篇: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结课论文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结课论文
华为公司跨国管理概况扫描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10-1班
姓名:杨彬彬
学号:201001061132
公司概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1万元。现任总裁为任正非,董事长为孙亚芳。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信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一﹑国际化动因分析
薛求知和朱吉庆(2008)将国际化动因分为国际化需要、国际化机遇和国际化能力三个方面。但我认为国际化动因分析还应涉及企业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所以我会从这五个方面展开对华为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1.国际化需要
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而且由于政策原因,新技术应用难以大规模启动(如3G),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华为的发展要求;此时国际市场却有着广阔空间,尤其是中东、非洲、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进入门槛低,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巨头也未高度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华为选择“走出去”。另一方面,华为是高科技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数额居全国之首,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为取得投资回报,降低经营风险,华为需要巨大的市场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研发费用。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华为也能获得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学习效应,继而提高效率、销售收入和利润,有利于公司长期的高速发展。
2.国际化机遇 公司总裁任正非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华为打开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华为还利用各种国际展览会和论坛发言的机会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和把握海外市场商机。
3.国际化能力 雄厚的实力是通信制造型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基础,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启动国际化战略开始,华为在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华为网络产品的技术领先度和价格性能比已充分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4.企业家精神 华为领导,主要是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使之具有比其他公司更强的对海外市场的野心和好奇心,能有意识地识别、挖掘和开发国际化机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显示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高瞻远瞩。
5.企业文化
任正非的一段话成功注释了华为的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3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华为人发挥他们的土狼精神,对市场猎物有机敏的嗅觉,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获取猎物不择手段。其无坚不摧的“土狼精神”既增加了华为“走出去”的勇气,也获得了公司内员工的对这项决策的认可和支持。
二、国际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1.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1)世界通信市场发展现状近几年全球IT 行业包括通信行业经历了剧烈震荡, 2002 年经历低谷后, 2003 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 年开始国际市场明显复苏, 全球主要通信设备厂商业绩全线飘红, 主要厂商业绩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国际市场的复苏将对我国通信行业产生有利影响, 尤其是将促进我国通信产品的出口, 以及一定程度上减少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
(2)3G 带来的巨大商机和挑战随着3G 的脚步越来越近, 中国政府在各地兴建三种制式的3G 试验网络(WCDMA、CDMA2000、TDSCDMA), 相关运营商的设备招标活动也依次展开。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世界第二大公用互联网。在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移动通信转移的过程中, 会给中国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3)竞争对手分析华为的主要产品包括SDH 光网、接入网、智能网、信令网、电信级Internet 接入服务器等, 此外还有DWDM、C&C08iNET 综合网络平台、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等产品, 以及CDMA1X 全套产品, 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属于下一代的先导型产品。在竞争性产品的研发上, 与国际大型电信公司如爱立信、富士通、朗讯科技、摩托罗拉等相比, 已初步具备与之争夺市场的能力, 与国内的同类厂商例如中兴、大唐、巨龙、普天和贝尔阿尔卡特相比, 在产品线、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上华为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2.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分析
(1)华为公司的行业地位在移动业务上, 华为的GSM规模应用于80 多个国家, 服务全球1.6 亿GSM用户, 连续三年出货量增长超过95%。在核心网业务上, 华为在全球率先商用基于3GPP/Tispan 标准构架的融合IMS, 全球软交换出货量排名第一RHK.2006Q2), 宽带产品IP DSLAM全球市场排名第一(Infonetics.2006Q2), MSAN 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一(Source:Infonetics.1H05)。在数据通信和电信增值业务上,华为路由器运营商市场全球排名第三(Gartner.2005Q2), 智能网用户数全球第一(Ovum.2004), 短消息(SMS)业务量居世界第二(OVUM.2004), 彩铃服务全球1.23 亿用户, 居世界之首(IDC.2006 年9 月)。
(2)华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华为在2005、2006 连续两年在中国电子百强排名中分别列第六位和第五位, 利润排名第一。2006年, 华为的销售额达到858 亿元, 海外销售额为54.7 亿美元, R&D 投入65.6 亿元, 资产负债率为55.0%。华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06 年向国家缴纳的各项税款(包括国地税及各项海关关税、增值税、所得税等)74 亿人民币。数年来一直列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百强排行榜纳税企业第一名。
三、组织结构及战略部署 1.组织结构
华为公司组织结构是矩阵式架构,由战略与Marketing、研发、业务单元组织(Business Units, BUs)、市场单元组织(Market Units, MUs)、交付支撑平台和支撑性功能组织(Function Units, FUs)等组织构成,以支持公司经营管理团队运作。
战略与Marketing负责为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提供主导性支持,促进客户需求驱动的业务发展,管理公司品牌与传播,监控制定公司业务计划,以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华为研发组织包括位于深圳的研发部门,以及全球17个研发中心。公司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了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开放合作,不断提升解决方案的竞争能力。
业务单元组织(BUs)为公司提供有竞争力、低成本、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公司的四大业务单元为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 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建立起端到端的优势。
市场单元组织(MUs)是公司从线索到回款流程的责任人,通过强化区域的运营管理和能力建设,确保公司战略在区域的有效落实,包括地区部、大客户系统部等。地区部通过承接公司战略,对本地区部整体经营结果和客户满 意度负责,同时对总部在所辖区域的大客户系统部的全球经营目标及竞争目标负责。各大客户系统部,通过承接公司战略、匹配客户战略,制定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资源牵引与组织、关注行业环境变化及竞争动态等,实现系统部经营和客户满意度的达成。
交付支撑平台组织,通过建立端到端以及全球运作的采购、制造、物流平台,追求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的交付,满足客户需求。
支撑性功能组织(FUs)是为支撑公司战略与运营,提供资源和策略性支持的组织,包括财经体系、人力资源部、法务部、流程与IT管理部、企业发展部等。支撑性功能组织通过流程、工具和组织的优化,驱动公司提高运营效率。
2.战略部署
为适应信息行业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华为围绕客户需求和技术领先持续创新,与业界伙伴开放合作,聚焦构筑面向未来的“智能的信息管道”,持续为客户和全社会创造价值。基于这些价值主张,华为致力于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提升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力争成为电信运营商和企业客户的第一选择和最佳合作伙伴,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
四、跨文化沟通、领导、激励 1.跨文化沟通
华为就跨文化沟通确立以下步骤
(1)确立有效沟通的原则 为了达到有效沟通,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作为在沟通过程中的指南。一些权威的沟通专家一致认为,要实现跨文化经营管理的有效沟通,必须坚持完整性、简洁性、关心性、具体性、明晰性、礼貌性和正确性这七个原则。
(2)制定有效的沟通战略,跨文化沟通较之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来说有更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在沟通之前有必要制定一个战略,以便使沟通按预定的计划进行。①认识沟通的客体。即将和谁进行沟通。②确定沟通的目的。即经营管理人员为什么需要沟通。③了解沟通的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指沟通的地点和场合。④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⑤把握沟通的时效性。即什么时候可以进行沟通、什么时候不能进行沟通,什么时候沟通的效果最佳以及沟通所需的时间的多少等。
(3)强化文化敏感性 具有文化敏感性的人理解文化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影响,具有把对文化的了解转化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关系的能力。增强沟通中的文化敏感性一是要了解别人的文化背景;二是要了解自己。
(4)学会积极倾听 有“说”就有“听”,能否积极倾听,对沟通效果至关重要。一项研究发现,经理人员一天用于沟通的时间约占70%左右,其中书写占9%,阅读占16%,谈话占30%,倾听占45%。可见,倾听在人际沟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去了人们用于沟通的时间的将近一半。积极倾听有利于我们接收信息和扩大信息量,它能使我们了解对方的想法和建议,减少沟通中的误会。同时,积极倾听也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示,有利于改善双方人际关系和冲突的解决。
(5)正确使用语言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 语言技能不仅能使跨文化管理者与当地人成功地进行沟通,而且能使当地人将跨文化管理者当“自己人”看待,与依靠翻译才能与他们沟通的国际经营管理者相比,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非语言沟通在整个沟通活动中占90%,是跨文化沟通能否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非语言沟通需要注意的有: ①同样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②是某种非言语因素在一种文化中可能毫无意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有意义; ③是某种非言语沟通方式在两种文化中可能有基本相同的含义,沟通能顺利进行而不产生误解; ④是各种非言语沟通方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是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中而己。
2.领导
对于华为公司来说,自主培养国际人才在并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为关键的是,它们应如何培养具有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能力的国际人才。”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黄伟东说。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企业的组织是一种等级明显的关键人组织,主要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比欧美企业的要大得多。”黄伟东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始于关键人的思路,并且,最佳途径就是企业能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更有效地执行国际化战略。“比如韩国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就是一名跨文化人才,他分别在日本和美国留学过。后来,他推动的‘新经营’运动,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黄伟东介绍。此外,要想把本土人才培养成具备全球思维的国际人才,除了前期的人才测评与甄选,“中国企业管理者和HR人士还需多给员工一些激励和动力,多提供一些跨国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冉毅波表示。对此,华为就参考了以下的举措:
·短期或长期海外派驻 ·跨文化培训 ·教练/导师制 ·语言培训
·体验式/行动学习·短期商务旅行
·国际跨部门团队合作
刘宁荣补充道,除了外派的本土人才外,当地员工、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员,也是培养跨文化国际人才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正处或想要国际化的企业,他还建议,这些企业现在就必须抛弃一个概念:“我只是一个中国企业”。要培养优秀的国际人才,企业要把自己提升至“我是世界的企业”的高度,即为世界服务,树立全球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不是花大价钱去雇佣管理者。3.激励机制
(1)华为公司向来奉行“三高”,即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华为的工资相对于其他公司是比较高的。由此便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并且对自己就业越挑剔,而华为正为这批人提供了机会,华为在2005年正式注册了华为大学,为华为员工提供众多培训课程,包括新员工文化培训、上岗培训等。这些条件的提供,更加为企业吸引了一批暂时落后但潜力可嘉的员工,这些员工在高压力高负荷的条件下争先恐后的学习,沉浸在对美好远景的无限向往中,为华为勇敢的奔赴前线。
(3)华为能够给员工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许多大学生也向往去华为工作。这些都激励着求职者的尊重需要、成长需要以及权力需要。
(4)华为成立了各种俱乐部,旨在丰富员工生活,提高员工生活品质。俱乐部负责组织包括野餐、舞会、体育、摄影以及唱歌比赛等在内的各种活动。华为十分重视员工的业余生活和心理健康,建立了完善的员工沟通渠道,鼓励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们的业余生活。俱乐部为员工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社会需要、关系需要以及归属需要。
(5)华为实行任职资格双向晋升通道,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使有管理能力和管理潜质的员工顺利成长为管理者,同时也使潜心钻研技术、有技术特长的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成长为某个专业/业务领域的专家,为员工的职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充分激励着员工立足于本职工作,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委员会是华为组织、人才和文化等组织能力核心要素的综合管理和提升者1由董事、高级业务主管和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组成。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政策的制定和决策,以及执行监管,既体现公司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和核心理念,保证人力资源政策的一致性,又充分适应各区域、运营中心(BG)和职能部门的业务特点和管理模式,体现针对性,以支撑业务发展。
人力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
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的关键管理者与人才的继任计划、调配、任免、考核和薪酬激励的管理;
整体激励政策、福利保障政策、薪酬框架与结构及人岗匹配的管理; 组织的建设与优化政策,及各预算单元人力资源预算与人员编制管理; 各层各类员工学习与发展的政策管理和工作指导; 员工纪律遵从管理的政策和重大违规管理; 员工健康与安全的政策和日常管理指导;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和人力资源重大变革管理。
人力资源委员会按月度举行例会,根据需要召开特别会议,并邀请相关业务主管和相关领域专家列席。2012年,人力资源委员会共举行了12次会议,会议根据公司多业务、全球化的业务发展需求及董事会相关要求,开展了HR战略规划工作,聚焦于人才、组织、激励和文化等管理要素,围绕关键管理岗位及专业岗位任职者选拔与培养、薪酬激励结构与机制优化、组织优化调整、人力预算弹性管控机制建设、员工纪律遵从管理等工作重点,开展相应的政策框架建设、政策制定、重大实施决策和政策执行监管等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与HAY项目:
第五篇: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专一OR综合学校:学院:姓名:学号(武大):
摘要
随着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最具广泛性和时效性的因特网在中国也有着非常迅猛的发展。各种网络硬件配套设施的健全和上网费用的降低,加上人们视野的开放和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在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上了互联网。
网民的快速普及成就了市场增长新亮点,随着网民渗透率快速提高,增长潜力依然很大。同时,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为国内互联网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融资规模、ARPU值爆发式的增长显示出资本产业对互联网经济的再度热衷,凸显互联网的发展价值。随着行业企业与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大力应用,政府机关也开始出台相应政策来规范督导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中国网民的草根民意备受关注等等。这些亮点无不展现出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从2007年互联网经济所创造的373亿元到2008年的557亿元,呈现出倍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是对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首肯。在行业细化方面,经济承载主体也在逐渐发生变化,2004年到2008年以搜索引擎、B2B电子商务引领的传统网络经济将被网上购物、网络游戏为首个性消费所替代,这一方面说明了互联网作为扎根民间的信息渠道与沟通平台,在网络经济上的“还之于民”,另一方面也宣告了全民上网的消费时代的即将到来。在用户需求方面,阮京文介绍,随着用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以淘宝、京东商城为代表的B2C、C2C服务商也从单纯购物平台向网民网络生活主流区域迈进,再次印证了个性互联网时代网络经济的涟漪效果。
随着各类网站的增多,如何在纷繁杂乱的网络世界中让自己脱颖而出,让自己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增加自己的点击量,不断创造更多的利润机会,应该成为各个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要让自己不断涉及各个领域,以期达到全面发展;还是立足于一个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做个出色的专业网站。除此之外,如何去打造互联网企业在网络中的品牌力量,增强自己品牌的认知度。尤其还有的是,对于一些门户网站,将来自己的发展要是更全面化,还是更专业化。要通过怎样的方法使自己的企业加强品牌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互联网门户品牌专业化特色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3
二、文献梳理...............3
三、研究分析...............61、网易的品牌现状及优势...............62、网易品牌运作之路................83、理论假设与分析.............9
四、调查.....................10
五、结论.....................13
六、讨论及启示................1
3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的的互联网企业的数量如雪崩似的增长,如何让自己的网站在网民中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和点击量,如何尽可能的凸显企业文化价值和网站的特色,从而增加吸引力。是要像新浪网、百度、网易和搜狐网等门户网站通过自己强大的资源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还是要像各类专业网站,仅仅关注自己行业,自己的领域,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甚至要成为该领域的权威网站。哪一点更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建设和长期发展,抑或是我们还有别的选择?
二、文献梳理
企业品牌的内涵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品牌保持持久竞争力的保证,可通过品牌的内涵去铸造品牌的核心价值。无论是经营多年的企业,还是刚刚步入市场的新秀,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又充满诱惑的市场环境下,对于一个强大的品牌的向往都是一样的。强势品牌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更主动的应对竞争、更高的附加值、更低的宣传依从、更低的新品推广风险、还有无形的品牌资产等等。多年来发展平稳的企业,面对资源的越来越紧缺,面对大小竞争对手的蚕食鲸吞,不得不考虑在有限的市场空闻和资源条件下,如何提升附加值的问题,经营出现困惑和困难的企业,也期望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提升品牌,迅速突围。品牌的定义
对于品牌的定义有多种,有的观点认为:品牌就是牌子,商号、商标,而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这样解释品牌:“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这是一种经典的品牌定义。品牌如此定义,说明品牌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品牌外部标记(包括名称、术语、图案等),品牌识别、品牌联想、品牌形象等内容构成。
所谓“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浓 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从市场角度看,企业生产产品,但品牌存
在于社会环境及消费者的心里,可这品牌又属企业所有。
企业品牌的要素构成企业品牌的构成因素复杂多样,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物质因素包括企业产品的物理属性:质量、性能、用途、技术、价格、包装、材料、分销、配送等这些通过物质行所表现出来的产品物理价值。
精神因素包括消费者通过品牌传播的各种形式所感受到的情感需求、审美愉悦、价值认同、社会认可等这些通过精神性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
物质因素是构成企业品牌的基础,但仅仅只是具备物质因素,这样企业只能说具有产品,但并没有品牌。只有在产品的物质要素的基础上注入精神要素才能形成企业品牌。
对于一个企业品牌而言,其产品的物质性只有通过与其它相似产品的物质性进行比较才有意义,而其品牌的精神性则只有在与目标消费者进行传播并被目标消费者感受认可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因此,在企业品牌结构中实际上有三大决定品牌价值的要素:企业产品(企业品牌的物质性)、品牌灵魂(品牌的精神性)、品牌主体(消费者)。在这三大要素中,企业产品似品牌结构的基础,其品质质量、技术、价格、包装材料、功能等从物理上影响着目标消费者(品牌主体)是否选择该产品的意愿;品牌灵魂(品牌精神)的文化、风格、价值观等从感性上决定了目标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偏好,对于品牌的主题而言,这种品牌似一种必然的选择,似一种敬仰;而品牌主体则是品牌三大因素中最为关键的,由于品牌的核心价值并不是具体的功能性物件,而是抽象的情感性思想。因此这种抽象的审美、情感、价值等就必须获得品牌主体的认同,否则,品牌价值便无从体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