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时间:2019-05-15 08:2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第一篇: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年级:2011级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1)班姓名: 周文杰

学号:20110260141

论述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不可置疑,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求,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求服务的。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然后,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同时,实践不是孤立的,实践必须与认识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而要做到这点,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与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人们只有按照事物的本性去认识和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党的思想路线强调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具有一致性。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唯有通过实践,多次反复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党的思想路线认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地去探索和发展真理,反复实践。然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判定一切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这一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党的基本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完全一致的,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党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的,是明智的,是结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思想路线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其精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要严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秉持二者的高度统一性,将其运合理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第三单元 认识论

5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论的先验论。 60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1)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2)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切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先验论。

6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两种反映论又有根本不同。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②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62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对一切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定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休谟认为,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联系。 63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6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特征。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具有对象性。

(2)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3)主体和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即实践关系,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即认识关系,此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包含着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65.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1)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所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2)在认识系统中,认识主体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认识主体最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担负着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具体表现在:①主体通过能动的活动,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②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为主体所接受。③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整理和重构。④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

66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人的认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1)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人的认识不同于动物的反映活动,它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简单的、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创造性的复现。

(2)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现象和本质是浑然一体的,人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3)主体反映的超前性。主体反映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的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反映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

(4)主体反映的创新性。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包括认识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等。

67反映与信息、选择以及重构的关系。

(1)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

(2)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3)作为能动的反映,包含有对来自客体事物信息的选择、重构等成分。但是主体不能脱离客观而主观地、随意地进行选择、重构,必须是对客体所提供的信息的选择、重构。选择、重构是否正确,还要看其是否与客体的结构和性质相符合。所以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

68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

(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③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①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②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69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②明代王守仁(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③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3)孙中山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作用。

7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①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二者的分歧在于理性认识的来源。②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二者的分歧在于感性认识的来源。

71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在认识活动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情感、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3)幻想、想象、直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幻想、想象不仅可以把复杂的对象纯粹化、简约化,而且还可以借以进行创造性的构思。②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创造和发现具有直接的推动、促进作用;直觉思维还对科学概念、定律的形成,起着弥补逻辑缺陷的作用;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假说和猜测性结构模型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7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或认识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7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人们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又应该是历史的,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做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74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指导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

(2)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每一个理论上的创新都进一步推动了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等其它方面的创新。

7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2)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①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②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3)客观真理论与主观真理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真理观(客观真理观)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唯心主义真理观(主观真理观)则坚持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认识路线,因而都否认客观真理,坚持“主观真理”论,如马赫主义的“真理是思想的形式”,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论”等,都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以不同形式宣扬主观真理论。76真理的具体性(或具体真理)。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就是说,它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具体范围内的统一,是具体的真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

(2)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7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③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7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

(3)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能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79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0.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3)价值评价及其尺度。所谓价值评价,就是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价值评价的客观尺度: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4)价值选择及其实现。①价值选择:客体可以在各方面满足主体人的不同需要,即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对客体价值进行选择。②价值选择的实现:只要主体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合理的,即不损害和有悖于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的选择就能够实现。 81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2)真理和价值首先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3)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两个目标,二者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的结合,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

82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哲学上所研究的思维方法就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正确进行理性认识的方法。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

(2)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①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②思维方法对于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③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

83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包括:(1)归纳和演绎的统一。(2)逻辑和历史的统一。(3)分析和综合的统一。(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84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2)归纳和演绎是统一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无从产生;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85分析和综合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分别加以研究的逻辑方法。

(2)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无分析就无综合。另一方面,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分析到一定程度,思维就转入综合,综合到一定程度,又开始进一步分析。

86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历史的东西包括客观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的东西是指用逻辑方法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与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3)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的反映,反映与反映的对象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另一方面,逻辑的东西反映的是历史的规律,抛弃细节和偶然的东西,这是更深刻的反映历史。 87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2)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各方面对立统一在思想的再现。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如果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就会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8.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的关系。

(1)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的区别:①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②科学方法即科学研究方法,一般是指应实践的要求,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提出假说,然后由一系列的实践或实验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再经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论体系与指导科学实践的研究方法。③思想方法一般是指指导具体工作的方法。

(2)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三篇: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1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干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2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实事求是。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真正权威,实事求是。

4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从正反两方面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地人认识事物;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为了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地人认识事物。二者具有一致性。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2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的运用。

3思想路线与认识路线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实践中知与行的统一。

4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客观决定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这是确定正确思想路线的前提。

5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必须有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并用以指导实践才有意义

6实事求是:强调规律的客观性,指明认识的任务是探索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指导实践 7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性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发展等观点

第四篇: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和核心。2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

进入21世纪,我们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江泽民继续强调解放思想。2001年7月,他在庆祝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2002年11月,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是在新的思想解放的条件下,我们又取得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成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五篇: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文

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9更新时间:2009-11-23文章录

入:admin

中国社会主义史已向世人昭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党在反思过去思想路线错误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成果。因此,党的思想路线是具有导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党的思想路线论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要义,全党应特别关注、潜心研究、精心把握。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喜迎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认真总结30年来的宝贵经验,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党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继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考察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顺瓜摸藤、顺藤寻根,逆向思维,似乎看到了一根茁壮的红根深深地扎在中华的沃土里,这条根就是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根的种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营养物质来自于中国的土壤和环境。这条根向世人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党在反思过去思想路线错误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成果。现浅析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即认识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总结。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所创立的具体制度和战略。其中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制度,以和谐社会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以及“三步走战略”、科学发展战略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不断推进,二者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相辅相成、不断深化的关系。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

所谓路线,原意指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引申义是指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根本途径。本文所谈的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时的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程序和过程,即带有规律性的思路。

毛泽东同志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其基本含义相同,仅是后者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其共同之处都是从本质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具体地分析,党的思想路线即思维规律可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我党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或曰目的或曰价值取向;第二步,指导思想和具体国情相结合,或曰有机

统一,或曰二者兼顾;第三步,检验和检验标准。

现按思维的三大步来分析,我党思想路线的受挫和成功。在第一步即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党的高层领导人都没有错,从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到邓小平同志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江泽民同志的“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胡锦涛同志的“以人为本”。但是问题就出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上,第二步,指导思想和具体国情相结合,这句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要结合首先要弄清楚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里,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中,哪些属基本原理,哪些属具体特征,弄不好会主次混淆;对中国具体国情认识,也常常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具体地说,中国是濒临共产主义的天堂,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弄不好会误判;第三步,就是对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的检验及检验标准上,是让实践说话,还是听“梁效”的诡辩,是用人民生活水平证实,还是用老祖宗的描绘自欺欺人。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我党在思想路线的挫折,问题就在于我们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又是将老祖宗的话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把毛泽东的话说成是“最高指示”,将老百姓教化成勒紧裤带唱赞歌的“宗教徒”,实践检验真理变成了真理检验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十年文革的全面混乱。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1956年“一化三改”,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路走来都顺利,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很不容易,到此为止,我们党走得比较顺利,关键原因是思想路线端正,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实际。不久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领导层,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共二十大后,国际上的反共高潮和国内的小**,使得毛泽东同志思想上发生了很大转变,改变了八大提出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关于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需要和我们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将经济搞上去的正确判断,又把思想回到了阶级斗争的年代,认为阶级斗争不能放松,这种思想发展的结果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分析,毛泽东同志没有错,他始终告诫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错就错在他其一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其二高估了社会主义,夸大了阶级斗争。把苏联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当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估计也过于夸张,误认为不久就会进入共产主义。加之,又认为中国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不但没有结束,而且越来越严重,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的结合上,由于一个曲解、一个误断,在治国理念上说就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方略及“大跃进”等左的举动。在遇到党内彭德怀等一批敢于讲真话的老同志忠言时,毛泽东同志脑子阶级斗争弦绷得更紧了,误认为,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大危险就在党内,即党内的走资派。其三,错还错在对党的思想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上,不是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大小来衡量,在十年文革期间,人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基本生活用品粮、棉、油、蛋、肉等长期凭票供应,就连日用品肥皂、洗衣粉、白糖也经常凭票限量供应,有时候肝炎患者买几斤白糖,还需商业局办公室主任批条子。而我们每年的元旦社论中,却高唱什么祖国大地莺歌燕舞、群情振奋、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形势一派大好!可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石,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里,已被政治权力争斗的硝烟所淹没。

陈云同志痛定思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党这些年的错误,说到底,是一个哲学的错误,也就是思想路线上的错误。”(见理论家、哲学家邢贲思教授答记者问《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这话说得太精辟了、太深刻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确实是一个一错百错的导向性、全局性、根本性、决定性的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本身就是我党在反思改革开放前党的思想路线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成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诫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邓小平同志在“文革”后临危受命,他首先从思想上找原因,拨乱反正,他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解错了,问题的根本是思想根源,是思想路线上的、认识上的问题。邓小平把我党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扭转到首先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阶级斗争是必要的,但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搞无产阶级专政也好,搞阶级斗争也好,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能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经济快速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才是社会主义一切活动的目标。这个根本认识的转变,是我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今天没有出现大的波折的重要思想保证,这就是思想路线的威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思想路线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始终坚持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上,最大的突破就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国情的判断上,最大的突破就是中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共产主义不是不远了,而是仅初级阶段至少还需一百年。在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上,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对实践的诠释就是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与否。例如: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核心是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手段,不是目的,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综合国力也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也是手段,是为了给人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由此可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是我党改革发展以来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改革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

四、对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反思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如前个人浅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理论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实践部分,道路是制度层面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具体的制度和战略。

但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步,这个理论体系和道路的产生又靠什么?靠的是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假若没有解放思想,也许我们头上“两个凡是”的紧箍咒还未打掉,我们还在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你死我活的斗争着。

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讲解放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呢?邓小平说:“讲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端正党的思想路线,使党的思想路线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那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这一根本原因的原因,即原始原因。

正因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原始原因,所以党的思想路线论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要义鲜明地提出来,全党应特别关注,潜心研究,精心把握。

下载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最终5篇)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例(共5篇)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认为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哲......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

    怎样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怎样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历史上有哪些是实事求是的事件?有哪些 是不实事求是的事件?谈谈体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随着时代的 前进而......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介绍

    免费分享创新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介绍 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中国古典,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被作......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什么问题,提高对什么问题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收获与启示。 学习本次课,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

    邓小平理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1.邓小平理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有一个贯彻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