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
从总体上可以说,人文科学既是一种理性分析和逻辑说明的科学,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和心性理解的科学。因此,人文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需要特别兼顾认识对象和认识认体两者的关系,从主体与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上来理解人文科学的研究过 程和人文精神世界的本质。一方面,人文科学所涉及的在研究以想象并不是完全随意可以想象、任意解释的。文学、美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宗教学所涉及的人文世界,不是纯主观的,它总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不知发生直接与间接的联系,它也受着时 代条件和物质生活环境的制约。因此对人类精神文化世界的认识研究,也需要有规范和确定的理性原则,需要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外部制约关系上对人文精神世界作出把握认识。但另一方面,人文科学所涉及的价值意义世界和情感领域,又与自然物质世界有 很大的不同,它本质上是一个精神和观念的领域,尽管这个精神和观念的领域有其相应的物质社会空间,但它的主体性和观念性又是需要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加以把握的。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研究者的主体性选择与价值阐释使它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形成 很大的区别。主体性原则是人文科学更加突出的方法论上形成很大的区别。主体性原则是人文科学更为突出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特征。
因此,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一方面离不开理性思维,也需要运用实证或罗辑的方法,但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较而言,人文科学却在更广泛和更普遍的领域中需要借助于研究者个人的主体性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和心性直觉的方法,借助于研究者个体生命中直接的体司过程,以艺术的、诗性的、灵动的方式,在理性与激情、理智与本能、思想与意志的既矛盾又统一的运动中,来把握人的精神、情感价值意义这个特殊的世界。
第二篇: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篇: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这十二因缘概括起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也就是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不断。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佛教的四圣谛:1,人生本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苦事。2,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招致更多的苦。3,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减少不必要的苦。4,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这八正道概括起来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1,人生观就是自己对人生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及人的自然使命的认定或观点。正确的人生观是这样的:人生目标就是富裕与安全,这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追求与希望是完全等同的,当然人还应负责家人及社会的富裕与安全。佛教的人生目标就是离苦得乐。人的自然使命就是在实现富安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劳动,它是实现富安的方法及过程。2,世界观就是个人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及互相作用的看法观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包括家人、同事、邻居、所认识的人及各种事情,也包括衣食住用及山河大地。正确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周围的人事物和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的,具体就是任何人事物都属于我个人的,或我家庭的,或我社区的,或我地方的,或我国家的,或我天下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自己也是他人或它物的一部分。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自己与他人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断变化的,不会静止的,不会随意地按任何人的意愿喜恨而改变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对其善,其对我就善,我就会富安乐;对其恶,其就对我恶,我就会贫困苦。善等同于良心好心;恶等同于坏心害心。
3,价值观就是事情、兴趣、念头、观点等等对于自己的好坏益害的自我认定。能最终增加自己的富安乐,减少自己的贫困苦的事情与观念兴趣就是好益之事;能最终增加自己的贫困苦,减少自己的富安乐的事与观念兴趣就是坏害之事。传统标准:坏害之事为:打闹,奸淫,偷盗,欺骗,自赞,说是说非,辱骂,贪求份外,生气暴怒,言行意不坚持善得福、恶得祸的标准。益好之事为:欢喜敬益,和睦勤劳。
4,方法论就是实现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手段办法。得富安乐离贫困苦的方法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第四篇: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的认识论方法论
升哲学素养推动科学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的认识论方法论
孙政才
《 人民日报》(2014年03月06日07 版)
我们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倡导学哲学、用哲学。习近平同志在全面系统阐述新时期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执政主体的责任担当、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哲学思维的光辉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不断提升自身哲学素养,熟练掌握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分析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把握大势、尊重规律、推动工作。
坚持认识路线与思想路线有机结合,做到立足实际、尊重规律、务实进取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这些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干一切工作都要从基本国情和实践基础出发,从客观事物自身规律和发展要求出发,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科学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在真理性与科学性上的高度统一。
准确把握当前基本情况和所处发展阶段。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深入分析重庆市情和发展现状,清醒认识到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作出正处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四个关键节点”的基本判断。从这一基本市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既要防止超越现实、超越发展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又要避免理论落后于实际、政策措施落后于形势变化而一味看摊守业的做法。我们认识到,发展仍然是现阶段重庆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市内市外、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去年,市委研究制定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就是立足城乡区域发展实际,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形势新要求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载体和平台,有利于明确各区域各区县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给予不同的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考核引导,推动实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全面认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重庆的基本市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既要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又要积极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状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增长,实现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的增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提高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全面认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不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注重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大力倡导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作风。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干部作风上的具体体现。低调务实、少说多干,就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调要实、要干,不能耍嘴皮子、吹大牛;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强调要有责任心,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无畏的事业担当,去直面问题,去解决问题。我们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纠正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观念和做法,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强调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着力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取得突破。针对重庆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实际,我们主动融入全国深化对外开放新格局,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策略,抓住机遇,积极作为,着力完善开放政策体系,加快建设以两江新区为龙头的开放平台,畅通物流大通道,推进口岸便利化,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哲学思维与传统智慧融会贯通,善于观全局、抓重点、守底线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相伴随,人类形成和发展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自组织理论等许多新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深邃的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突出体现了“两点论”、“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和系统论等科学思维方法,展示出高超的治国理政艺术。关于“两点论”,他说,“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关于“问题导向”,他指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关于“底线思维”,他强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又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关于系统思维,他要求,“每位同志都要从做好整体工作出发,找准本职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增强工作合力,做到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尤其是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时,这些科学思维方法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些重要观点和思想方法蕴含着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和洞察入微的战术布置,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是运用理论思维指导工作实践的生动范例。
用“两点论”认识复杂事物。“两点论”是矛盾分析法的核心,强调一分为二地看事物,既防止以偏概全,又善于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会用“两点论”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既清醒地看到困难和问题,超前做好预案,增强经济运行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又认识到危中有机,用困难和问题“倒逼”深化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和创新驱动,努力化危为机。
用“问题导向”解决突出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解决矛盾就是推动发展。我们立足重庆改革发展实际,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研究解决突出矛盾为突破口,力争达到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针对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宗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出台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八严禁”和生活作风“十二不准”,开展“正风肃纪”等五个专项行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政治定力,增强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针对政府机构设置不够科学、部门职责不够清晰、行政审批不够规范、直辖体制优势发挥不够明显等问题,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优化机构设置,加快完善两江新区体制及开发区管理体制,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用“底线思维”应对各种挑战。“底线思维”以实践论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体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系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尤其注重从事物发展的负面后果研判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防范应对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因素及其影响。我们注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强调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干不好。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定力、改革创新、结构升级,努力使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为促就业、惠民生提供坚实支撑,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用系统论谋划全局工作。现代系统论是对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科技和认识论发展而产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开放的、进化的观点认识和分析事物。我们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观念,把重庆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进行思考,坚持以宏观统领微观、以微观服从宏观,推动统筹区域发展。坚持“六位一体”抓工作,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势,围绕统筹城乡规划、要素交换、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开展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内在统一,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把群众路线作为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他又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这些论述把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彰
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担当,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新诠释,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很强。
问政问需问计于民,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作为施政方向和工作重点。我们要求广大干部求真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工厂企业、乡镇街道和田间地头,体察民情状况,体验百姓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使各项政策决策符合民意。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在全市大范围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和院坝会实地调研、深入联系点“解剖麻雀”等多种方式,查找党员干部“四风”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共发出问卷和征求意见表12.7万份,召开座谈会2000多个,座谈和走访党员群众1.5万人次,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8000多条,并立说立行、边查边改,做到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活动的实际效果、感受到干部的良好作风。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意义。针对重庆经济欠发达和民生任务繁重的实际,我们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坚持从市情和财力出发,兼顾现实与可能,提出“五个坚持”原则,即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又提升民生整体水平,坚持既抓紧抓实具体民生项目、又着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坚持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去年,我们在全面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扎实办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城市棚户区改造、老旧住宅电梯改造等城乡居民反映强烈又非常紧迫的22件民生实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成。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全市人民支持、参与、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切依靠群众,就要最大限度集中民智民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改革发展和事业进步。我们积极鼓励区县、乡镇、村居和基层干部、基层群众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大胆创新,为全市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大力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了市场主体规模,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迅速。推进基层民主,增强群众主人翁精神,着力激发全民创造活力。认真开展固本强基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行动,大力清理基层党组织承担的各类事务,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报表、检查评比、考核考评、展览宣传等任务要求,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精力不足、能力不强、资源不多、手段不够、负担较重等问题,保证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团结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提升哲学素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第五篇: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则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紧密地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母与子的关系,社会科学在作为一种独立的现代科学类型产生以前是被包容在人文科学之内的,到了19世纪以后,社会科学才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类型而从人文科学中分离出来,而这种分离在许多方面也是有限的、不完全的,且分离之后,两者却在许多方面出现种种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其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方面存在重叠或相同之处。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社会具有人的属性,是人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的产物。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不是一个完全纯客观的世界,它是人的主体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的主体,就此来说,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上所面对的都是人。
再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过程方面存在许多形同地方。比如,在社会科学也往往存在着与人文科学相似的研究者主体观念或价值渗透现象,社会科学家并不能像自然科学家成为价值中心的研究者
社会科学是解释,人文学科是诠释,讲的是意义,是更加主观的;而社会科学是更加客观的、实证的如果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的话,那么社会科学更多地则是研究客观的人类社会而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前者常用意义分析和解释学的方法研究微观领域的精神文化现象,其涵覆的科学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后者则侧重于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宏观的社会现象,其涵属的科学主要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概言之,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主要运用意义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来研证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等;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更多的是引进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社会的东西”,它除了要研究自然世界以外,还要研究社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