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外语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
1、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何在?
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性质和研究特点不同,必然带来方法论上的差异。社会科学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行为所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所建立的知识化系统体系,这种体系在理论上探索、重建、再现和预测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认识活动的整体化知识体系,把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上升到规律性上加以认识,探索社会科学活动的模式、程序、途径、手段和合理性标准。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在其特有的实践形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认识活动的整体化知识体系,研究自然科学活动中怎样正确运用科学方法,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揭示自然科学认识括动的本质,概括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发展规律。无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的研允对象、研究性质和研究特点,决定了在方法论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和个性。这种差异和个性在它们分别接受一般科孚方法论的指导上,在认识现实的两个飞跃士,在对它们的具体学科方法论的导流上,在形成和运用、发展科学理论的发现方法、检验方法和发展方法等方面,都会顽强地表现出来。
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和个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在实验方法上的差异。2).是在文化大背景上的差异。3).是在内驱动力上的差异。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 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 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 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 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 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 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3、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能够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吗?
(1),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要做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等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其代表是实证主义。
地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要做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等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
综上所述,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积极的成果,有很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它推动着西方社会的自我认识/自我批判/自我治疗/自我修复,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由于其阶级和历史观的局限,在总体上是非科学的,不可取的。对待它,我们不能无批评的简单照搬,对于它的合理之处,要为我所用,不合理之处要理性的披露,分析其局限性,并加以改造和超越。
(2)正就理论探索而言,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必要,加强与国外理论研究人员的对话、交流确实需要,因为我们的探索研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西方学者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比我们早,在总结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分析。
4.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请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提炼出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1)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饱含了时代的呼唤,显示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3)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要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没有意义,或者是一个伪问题,而后的研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4)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仅有“问题意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
5.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答案一:
社会科学研究不等于获得实践经验。
科学理论是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是理性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感觉经验,是观点的表达而不是材料的简单概括。时间经验就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没有从现象中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
因此,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就是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即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答案二: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6.阐述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与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答案一:
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所以,以全面生产力为标志的技术社会形态概念可以准确地表明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统一为标志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是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相联系、相符合的一面。
但是二者又有相区别、不相符合的一面。因为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不是单向、线性地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是个巨大复杂系统,经济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社会系统中四个基本要素(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意识,以及其他众多的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一阶段的人类历史表现在诸国家间,其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关系,呈现着极不平衡的情况。答案二:
在经济社会形态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是五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一种是三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五种形态则包括: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三种形态则包括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则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的。从生产工具方面来看,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这几个时代,则呈现处一个技术社会形态的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
①相吻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基本标志的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基本标准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中国古代史为例,石器时代史原始社会;青铜器事态是奴隶社会;铁器时代是封建社会。
②不相吻合:不能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作用绝对化,生产关系除了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外,还受诸多因素影响(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国际环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分离,于是就出现了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不相吻合的情况,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当代国家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7.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其对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 思想成果提炼基础上,提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1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2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3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2)系统的结构性原则:1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2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结构性原则的启示:1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2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3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
马克思在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化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使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标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陈旧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攻方向。
(3)系统的层次性原则:1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2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是同简化还原论根本对立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或: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的分类
封闭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系统的开放性主要原则:
1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2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3如果系统在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
用系统理论的语言表述: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或: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8.如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第一层是认识问题,第二层是解决问题。认识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第二层是第一层的目的和落脚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哲学原理,而是方法论要求,其原理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才能进一步对矛盾作具体分析。二是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做到具体以问题具体分析。三是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及其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是反对“一刀切”、“一风吹”。这种不分时间、地点、条件、千篇一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损失。五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科学研究中要做到①坚持矛盾观点。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③在运动中把握规律;④发挥主观能动性。⑤做到主客观具体历史统一。
只有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防止社会科学研究中简单化、片面性,防止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9.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视角,来谈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与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研究方法的区别。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并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现象;
韦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注重的是生产关系,主要从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来揭示阶级属性;韦伯关注的是市场关系,认为阶级地位是由市场处境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韦伯研究社会分层,目的是调和阶级的矛盾和冲突,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
另外,阶级分析方法更多的是用结构性因素来解释社会分层;多元分层理论则更倾向于用个人特征上的不同来解释社会分层。
划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的科学依据:(1)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是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阶级社会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阶层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借鉴社会分层理论。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转折时期,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出现较大变化,因此,仅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产品分配的标准还难以准确地划分现阶段社会阶级阶层。所以,为了更好地把握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按照社会成员的职业和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确定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科学划分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简述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一,实践的客观性决定社会的客观性。第二,人的选择受到现实的生产力状况的制约。
第三,历史是自然的历史,人类活动的规律要服从自然的规律。第四,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
第五,历史是一个合力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二 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
社会历史发展是自觉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是人的活动的结果。这集中表现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具有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包括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包括选择实践目标、实践手段、实践方法等等。
但是,选择绝不是“公理”“婆理”,而是有客观的标准。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11.如何理解“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一切认识都是以人为主体并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才是哲学的中心、出发点和终结点。人在物性方面连接起自然,又通过灵性发展成人类社会,它是连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纽带,把握住人就可以把握住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哲学上的意义非常重大。一般社会科学是有不同门类和不同学科组成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或者一个因素,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例如有的经济学所定义的“人”是自利的“理性人“;有的社会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平等人”:有的政治学所定义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人“。这些所谓的人的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某种逻辑抽象,作为某一特定学科的逻辑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约束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特点。“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
12.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一、坚持历史分析方法 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二、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13.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该如何评价其真伪?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
1).实践价值。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有它自身的价值,其价值应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能够被人们理解、接受、掌握、应用。
2).创新程度。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创新程度。只有创新才能在科研成果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规律,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学说,提出新的方案、对策,为新的实践及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一项没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复别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是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
3).影响力度。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旦进入社会,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管理者的决策或方案,为社会带来影响。研究成果的大小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广度和深度上,更重要的是其方向,所以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研究成果就是有价值的。
4).效益评价。社会研究成果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途径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为人们提供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各类效益之间可以量化。我们可以通过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研究成果的好坏,对于难以量化且表现复杂的成果,可以通过其影响面、宣传面的大小以及贡献加以评判。
14.结合你所学专业,谈谈中国应如何抓住信息化的机遇?
A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在现代国际政治中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力量。信息就是一种软实力。
B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影响了诸多方面。经济上,广播电视、电影、电信和新闻出版走向融合;政治上,全球通信冲破民族国家的传统国界和主权;文化上,信息的全球化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麦当劳”或“好莱坞”式殖民新文化,这一切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侵略影响深远。C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应该重视自己的软力量。我认为信息量并不比注意力更重要。注意力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和传播者的信誉。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信息质量在于其可信性和透明度,隐瞒信息就不可能具有信息的质量,也就不可能有软力量。
D中国人首先要有信息忧患意识。面对世界经济信息化,中国缺少的可能主要不是技术,而是信息忧患意识。如果信息本身就有问题,信息化便无从谈起。
E在信息化问题上,我们面临三个挑战:1.信息透明度带来的挑战。信息隐患和信息不透明有直接关系。如果信息透明度高,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便没有了藏身之地。2.信息量的挑战。在中国,不是信息过剩,而是信息不充分。西方主流媒体的信息量是我们主流媒体的信息量无法比的。尽管全球信息过剩,但中国仍然是信息缺乏。3.信息化带来的效率的挑战。从经济角度讲,信息是生产投入。对此我们同样认识不足。信息化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信息化忧患实际上是效率忧患。
F另外,信息安全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信息安全包括保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信息的有偿使用和防止信息滥用。信息安全不仅是个技术问题,重要的是如何从制度上保障技术开发速度的领先。与国际社会接轨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G信息化对中国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全世界都处于这次信息革命摸索适应阶段。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经济的性质,没有认识到社会生产的重点正由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转型,精神产品将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精神生活所占的比重将大于物质生活。
H所以中国应该全力发展自己的民族信息产业。我们和美国最大的差距就是商业推动力上的差距,应该有和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相适应的政策来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否则我们将更缺乏竞争力。失去自己产业力量的支持,中国的处境将会更加被动。J另外我想补充的是,信息竞争的实质,不是收益,而是标准。我们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自己不制订标准,那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我完全同意“不理解美国,就不理解新经济”的判断,但话说回来,理解完了之后,在落实到行动的时候,应该包含什么东西?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中文平台,如果不强调内容和标准,那就真的等于拱手出让了市场。
K中国的信息化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总的方针政策也是对的。老百姓从中受益匪浅。但目前我们的发展面对一个瓶颈,从经济角度说,这瓶颈就是垄断体制,而信息化的发展应该杜绝垄断。
L现在全世界都处于信息化转型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几乎同样的机会;我们国内民众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产业速度上不来,但市场需求的开发速度上来了;计算机知识适应中国人学习。如果再有制度保障,那么进步将更快。信息化给中国本身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大的,所以从国家的角度看,为了加快信息化过程,部门局部利益一定要服从国家整体利益。
15.结合你所学专业,谈谈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确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
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正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指,包括资金、人员、商品、信息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经济活动的国际合作在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就翻译专业来说,要做好语言服务,要让翻译成为建立中国国家话语权的工具。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针对一些世界性的问题,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这就对翻译,尤其是中译外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时代特点也决定了翻译工作新的意义和任务。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配合新的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要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
最后,要深入研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世界历史就是各民族从封闭、孤立而走向彼此联系的过程,就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而就翻译来说,其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入了解一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译出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译文。只有深入了解一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才能更好地让翻译为中外交流服务。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1评: 第一章让我想到了孟子,大量排比,雄肆磅礴,酣畅淋漓。“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深入深出假学问、浅入深出装学问、浅入浅出没学问、未入即出非学问,深入浅出才是真学问”式的秀句绝对不少。想必早就对学术圈的问题,尤其是“学院派”怨念已久。但就课程而言硬要套入并且全部涵括就有难度了,靶心太大也就无的放矢了。社会科学学科间差别也很大,不带感情色彩地说,作为理论建设的马工程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2评:
《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陈宇翔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出发,着重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特别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基本规范,以及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适合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深入学习。
3评:
这一课程不禁使我联想到马克思·韦伯(德国)的学术名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此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了以下内容:1.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2.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在为期较短的教学实践中,学校站在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应用层面,精心为文科硕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们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课件、板书设计合理,以纲扣本,言简意赅,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授课娴熟;我们的任课老师课堂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课上堂下能虚心和同学共同交流研习问题。(扯屁的话还是要说得有点水平的,大家自己再琢磨琢磨、删减删减)
有人说过,从孔德,到涂尔干、韦伯,再到后来的吉登斯,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想想,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关于整个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沿革的经典理论日渐充实,已经基本形成一个体系了。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学习,较少操作层面的方法学习,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揣摩、感悟,因而比较抽象,但是回答了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深层问题。我们应该细细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精华,培养硕士研究学习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
4评: 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1927)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从教学效率上来看,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相对枯燥,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中,能够安排学习的课时较短较少,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要兼顾上课质量,又要按时完成课程安排,实属不易,在大量的案例学习和小组讨论中,我们深刻学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我们的老师特别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基本规范,以及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可谓是深入浅出、小中见大、受益匪浅,同时学生通过讨论和上台讲课的方式,能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学生受益面来讲,这一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规范、形成较高的学术修养具有关键的作用,可谓是功在今时、利在恒久。从学生学习的状况来说,在上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与老师进行密切交流,乃我辈学子之幸!细想起来,依然后悔不已,这里有三个课堂遗留问题想向谭文华老师请教:其一,您如何看待哲人文化是最不道德的文化?其二,神是什么?其三,有两句谚语,一为中国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二为美国谚语,一个美国人做生意,两个美国人开银行,三个美国人开殖民地。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差异、观念差别?
5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家研究和认识社会的工具和手段,在我国,这是近年来适应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受人注意的一个课题和学科。它以哲学、自然科学和一般科学为广阔的学科背景,以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为结构主线,深人探讨和具体描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一般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做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社会科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讨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门独立的方法论学科存在的根据、意义及其与相近学科的关系,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及其总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流派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和批判; 第二部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研究程序。从实践、系统、发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统一、方法多元化原则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方法论原则问题,并认为要特别注重理解与吸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阐述研究程序中主要应用案例分析,简明扼要的分析确定选题的原则、选题的方法,并提出社会科学的解题模式(分析问题—探索答案—检验结论); 第三部分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描述了社会科学研究巾的一般方法,并就“物理学中‘微子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这两大问题作了案例分析,鞭辟入里的分析了科学假说及其检验问题。本课程把探讨的重点放在第三部分,休现了授课老师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的深刻理解。第四部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这部分最大的两点并不在于授课老师认真解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而在于授课老师结合了“大学生‘宅’之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这一案例以及“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做的社会调查”和“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这两大经典案例,实现了理学习论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可谓是令人豁然疏通、如得真经。
私以为,要在脑中建构起一个较完整和合理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实属不易,因此,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尚须深入,若止于此、不求个通透明亮,乃学业生涯一大憾事!
6评:
此评以独立了的社会科学作为反思对象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把握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作为阐述对象。社会科学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学科群,这种晚出既为它提供了便利又带来了灾难。说便利是指社会科学能运用其他科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灾难则指在历史上它几乎完全被其他科学统治和支配。以独立了的社会科学作为反思对象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方面必须正视已经历史地应用一于社会科学中的其他科学方法,而更重要的则是把握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
该课程所着力把握的关于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其他
方法论学科的关系的理解以及第2讲所提出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上。本课程按普遍性程度和运用范围将思维方法和方法论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考察它们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系。第一层次是哲学思维方法,与之相应的是哲学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模型方法和因果分析方法等。研究这些方法的各门科学,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意义;第三层次是一类学科的思维方法,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学科有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第四层次是具体学科的思维方法(非逻辑方法)和方法论;第五层次是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方法,侧重于实用主义。
自然科学以其自身的巨大进步、巨大成就而赢得了人们对它的尊重。在整个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还激发了人们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热情。孔德把社会和自然作简单的类比在社会学中生搬硬套自然科学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实证社会学概念论证了社会学的科学地位,他把社会学叫做“社会物理学”并参照力学的静态和动态概念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的这一主张是合情。恩格斯认为,尽管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有区别,但是社会历史领域同自然现象一样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科学在本质上与自然科学一样,就是要发现这些客观规律。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自杀论》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用事实证明了社会学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科学是可能的。全部科学应该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在像文艺、美学、哲学以及语言学这样一些人文科学领域中,的确是难以发现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所发现的那样一些精确的规律。但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更容易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发现类似于自然科学中那样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的客观规律。可见,在这一系列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可能是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此问题上,存在两种谱误倾向:一种是用自然科学方法取代和否定社会科学方法的科学主义,另一种则把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科学的主观性、个别性和历史性,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该书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第一,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客观性,第二,对人类具有价值,有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客观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而且应该借用和移植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特别要注意引进分析化的实验技术、定量化的方法和手段,增强社会科学方法的操作性,促使社会科学日益精确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7评:
此评主要着重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研究路径和方法阐述意见。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现代社会科学还很年轻,在方法论上也还很不成熟,在各种方法的演练和角逐中其他科学或学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需要开放。但是。社会科学的开放性正是社会科学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表现,而不能成为否定社会科学的合理性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建制的理由。我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形式,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都与人类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传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真正规定一种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合理性的,是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功能,而学科或特定的知识形式本身从本质上说则只是一种思维向度,是对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在观念上把握对象的一种方式、一种要求和努力。从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适用现代社会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科学的基本使命和要求,就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社会科学的这种使命和功能反过来规定着社会科学的性质、方法及其发展态势。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必须立足于当代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实际,探讨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并立足于当代知识的体系以及不同知识类型的关系探讨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及其方法论基础。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取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简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需要开放。但是。社会科学的开放性正是社会科学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表现,而不能成为否定社会科学的合理性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建制的理由。我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形式,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都与人类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传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真正规定一种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合理性的,是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功能,而学科或特定的知识形式本身从本质上说则只是一种思维向度,是对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在观念上把握对象的一种方式、一种要求和努力。
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这门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形成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些错误观念并导致错误的行为。通过学习这门理论课程,有利于我们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这门课程结课之际,同时要对我们的授课老师表示感谢,感谢她在这门课程上不厌其烦的对我们耐心的讲解,使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各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比较深刻的体会。总体来说,我主要学习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因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构建而成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
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正处在它的扩展阶段,向多学科扩展,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扩展,向自然科学扩展。这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次发展的机遇。面对这个挑战,能否抓住这个机遇,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作为它的理论先导、经验总结和科学论证体系,中国新的社会科学体系,必将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和核心,吸取世界社会科学的现代化的、科学的内涵,取得新的进展,构筑新的建构。既要努力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其精髓,又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新的伟大实践和民族文化结合,加以发展;既要继承原有社会科学体系,又要创建发展新的体系;既要坚持开放政策,吸取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文化营养,又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既要对前者进行“幸来”、批判、改造、吸收、归化的工作,又要对后者进行发掘、整理、剥离、批判、优化的工作。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紧密地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实践结合起来,取得源头活水,方得葆其青春生命。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方法论有:
第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以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形式存在的。我们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物质世界在时空中不断地运动变化与发展客观实际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和实践都要从一定的客观实际出发。这启示我们要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实践为基础,发扬实证主义的精神,深入到社会中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由各个要素与过程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世界的整体性就要求我们不但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还要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整体地研究社会,不可片面。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分析其
原因。
第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矛盾。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矛盾对立面的相互影响、推动、透与转化。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建设的同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总的来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校人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条件。
我们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现在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形成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些错误观念并导致错误的行为。通过学习这门理论课程,有利于我们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这门课程结课之际,同时要对我们的授课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在这门课程上不厌其烦的对我们耐心的讲解,使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2015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案
及考核说明(2015)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硕士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课程说明
1、开课时间:第二学期1—8周,每周一上午1-4节(学生分单双周)
2、开课地点:见各班课表
3、周学时/总学时:4学时/16学时
4、教学方式:本课程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即设立4个专题,由4位老师主讲。
5、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论文占70%。
6、论文选题:从各主讲老师所列课后思考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论文,字数要求为3000字以上;或从各主讲老师所开列书目中,选择一本著作,写一篇读书报告,字数要求为5000字以上。
7、纸质版论文提交时间2015年6月1日(第13周周一)9:00——16:00。
提交地点:中国传媒大学52号楼318室(星光超市东面)。
提交方式:请以班级为单位提交,并附班级同学列表及提交份数(因出国、休学等未提交请注明)。论文完成稿请以“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单”做封面,每位同学只需提交一份。
注:电子版提交方式,按照研究生院要求提交,以备核查。
课程公共邮箱 zzgongxiuke11@163.com 密码:zz11111111。
课程内容
第一讲(4学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主讲:张付
讲授大纲:
一、绪论
1、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方法,就是认识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准则。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自然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按学科有政治学方法、经济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等,按流派有辩证法、形而上学、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等。
2、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其新社会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人们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
(一)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思想改造的过程
(三)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四)解放思想的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
(五)解放思想的标准
2、实事求是
第一、实事求是的过程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过程,坚持唯物主义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实事求是的过程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过程,坚持唯物辩证法是坚持实事求的关键。实事求是,贵在求是,求是的武器就是辩证法。第三、实事求是的过程是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过程,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实事求是的桥梁。思考题:
1、阅读《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归纳马克思的在本文中使用的分析方法。
2、试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这一论断。
3、结合现实谈谈“实事求是”之难及其原因。阅读文献:
韦建桦:《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一集。中共中央编译局编,2005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选1 《德意志意识形态》 选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共产党宣言》 选 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选 4 列宁选集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 毛泽东选集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矛盾论》 《实践论》 《论持久战》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1999年1月 商务印书馆 布坎南《自由的界限》
董子云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1 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廖申白译 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陆梦龙 译 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 2007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托马斯.佛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帆 肖莹莹 2006年 湖南科技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 韩水法 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2013年 黄瑞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2010-10-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于幼军,黎元江 著《社会主义五百年》2011-06-01 广东教育出版社
赵敦华“西方价值判断现代模式的成因中中国文化因素之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吕新雨“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笔记《人文天地》2011-1 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再思考——学科与国家的迷思.《 南方文坛》2000(1)
第二讲(4学时)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主讲:刘东建
讲授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
1、社会科学的对象与性质
2、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一)生产力系统
(二)生产关系系统
(三)上层建筑系统
三、社会形态的系统分析
(一)社会有机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四、社会系统的优化及其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系统论的关系?
2、社会系统论的观点对思考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阅读文献:
1、马恩选集1-4卷
2、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埃尔金·亨特、戴维·科兰德:《社会科学:社会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
6、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黄建国主编:《社会科学与文明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三讲(4课时)逻辑分析方法——逻辑论证
主讲:李淑文
讲授大纲:
一、逻辑论证的界定
(一)逻辑论证的内涵
(二)逻辑论证的结构
(三)逻辑论证与逻辑推理
二、逻辑论证的分类
(一)必然论证与或然论证
(二)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
三、逻辑反驳
(一)反驳的界定
(二)反驳的分类
(三)反驳的方法
四、逻辑论证的规则
(一)论题的规则
(二)论据的规则
(三)论证方式的规则
五、逻辑论证的规律
(一)同一律
(二)不矛盾律
(三)排中律
(四)充足理由律 思考题:
1、什么是逻辑证明?
2、怎样理解逻辑论证与逻辑推理?
3、逻辑证明与逻辑反驳各有哪些分类与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4、举例说明反证法与选言证法。
5、举例说明独立证明法与归谬反驳法。阅读文献:
1.《小逻辑》,黑格尔著,李智谋编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
2.《逻辑学十五讲》,陈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逻辑研究》,孙中原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
4.《逻辑学》,姜全吉、迟卫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逻辑学(第2版)》,人大哲学院逻辑学研究室编写,人大出版社,2008年。6.《中国先哲的思维艺术》,孙中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四讲(4课时)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方法
主讲:王锦刚
一、西方历史哲学及其方法
(一)西方历史哲学概论
(二)当代西方历史哲学三大走向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
二、西方历史哲学方法
(一)思辨历史哲学的方法
(二)分析历史哲学的方法
(三)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方法
三、对西方历史哲学方法的批判和反思
(一)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关于历史的“客观性”问题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四)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历史科学方法的回应 思考题:
1、西方历史哲学方法对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有何作用?
2、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 阅读文献:
1.韩震著,《西方历史哲学导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2.庞卓恒著,《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朱红文著,《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4.朱红文著,《社会科学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5.严建强、王渊明著,《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6.[意]维柯著,《新科学》(上下),朱光潜译,第2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7.[德]亨里希·李凯尔特著,《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涂纪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 M.C.Lemon著,《历史哲学:思辨、分析及其当代走向》,毕芙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 [德]威廉·狄尔泰著,《精神科学引论》(第1卷),童奇志、王海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0.[英]W.H.沃尔什著,《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美]伊格尔斯(Iggers G.G.)著,《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13.[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