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结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结课论文
题 目: 关于双“11”流行背后的思考
院(系): 研究生院 专 业: 计算机技术 学生姓名: XXX 班 级: 14级09班 学 号: 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摘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日益成为一种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购物方式。2014年双“11”天猫销售额到达571亿元,电商市场持续繁荣。基于此,我们通过研究像双“11”购物狂欢节此类现象,分析网络经济流行原因、发展趋势,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寻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策略。引言
2014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一场盛大的电商盛宴,网络经济再掀高潮。事实上,各大电商平台,这一天 的成交额都收入翻倍或者大幅增长,涨势惊人。针对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它带来的效益,也不应回避所产生的问题,这一点对实现网络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双“11”的产生、发展、趋势概况
从2009年开始,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本年度11月11日进行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从而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称为双“11”购物狂欢节。双“11”的重要性因为联系到购物节而受到人们持续的关注。
2009年,提天猫商城双11销售额为0.5亿元;经过2年发展,2013年,数据显示,这一年网路购物节,天猫以350亿元交易额成功收官,这个数字,大概是2012年美国网络星期一交易额的两倍。等到今年2014年,11月11日,活动开场仅到第3分钟,阿里的平台成交额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14分钟02秒,突破50亿元;38分钟28秒,交易额冲上100亿元;最终,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平台的交易总额为571亿元人民币,再创新高。
双“11”已经变为名副其实的网络购物狂欢节,对电商企业,商家,消费者以及物流企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2、双“11”网络购物节流行的原因及优势 2.1、有效的网络宣传和正确的官方决策 在新媒介时代下网络议程设置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它目前虽不及传统媒介影响,但对媒介受众中网络人群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从天猫的十一国庆促销高潮过后“双十一”光棍节的优惠信息充斥着微博和天猫淘宝站内网页这种有目的地媒介宣传环境所产生的效果逐日累计为“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到来。
淘宝官方人士在深刻分析了当前网购的广阔市场,充分掌握了大众网购的信息和情况为大家都非常信赖天猫,再加上天猫的良好信誉,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他们因此抓住此要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宣传方案,用价格战来战胜传统的营销方式,赢得消费者的心理。2.2、消费者自身
当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销售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相一致或相近时,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才能得以实现。这时的消费者需求才是有效的。天猫网购的模式省去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因此天猫商品的价格比现实中的价格低了很多,消费者在选择相同的商品的时候很都会选择价格低的。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宅男宅女很多,他们足不出户但并不意味着不消费。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他们在家会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易消费产品和享受服务。显然快捷、高效、不受时空限制的网购能满足宅男宅女们对高性价比的追求。
3、双“11”网络购物节带给人们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益处
2009年时,网购虽然已不再神秘,但仍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相信眼见为实的中国人,更愿意相信商场里摸得着的商品,“网上多是假货”的传言不绝于耳。甚至到了2012年“双11”奇迹出现之后,网购经济加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经济形式,网购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3.1 对消费者的影响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被网购经济培养和改变。对于消费者来说,网购便宜、方便,可以货比多家。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很久没逛过商城。可能是因为一是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逛街。二是商城里的东西不想网上那么方便,商品信息资料不全,但是,现在网上什么都有,国内的、外国的,只要想到,就能买到。还有些人,他们仍然喜欢逛街,但多时候是只逛不买。要买衣服了,会去商城里试穿,再去网上找,一般情况下,网上都会便宜一些。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更是如此。3.2 对电商的影响 显然,双“11”的出世加速了电商的快速崛起。另一方面,也倒逼实体商城改革,比如说兴起综合服务。电商可提供给人个性化的服务,这是实体经济很难做到的。对于电商来说,三两毛线也可下订单。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以及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商品成为可能。举个例子,11月7日,清河县东高庄一村民宋洪召拿着包装袋,正在将3两毛线进行打包。在他身后,一排排的纸箱内装的是各种颜色的羊绒毛线,这些货物都是宋洪召为迎接“双11”而特意准备的。宋洪召说,家里销售毛线已经十多年了,但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这次做网店,‘双11’是一年中最好的促销时机。宋洪召一边忙着整理货物,一边抽空看一眼电脑。短短的一个小时里,他先后接到11份订单,其中最大单量是两斤毛线。3.3 对于实体店的影响 实体商场在过去的几年里,受到了电商的冲击。最新数据显示,其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今年1-9月销售额同比增长6.3%,而同期网络购物同比增长了32.2%。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作《零成本社会》中提出了令世人震惊的观点,互联网带来的近乎零边际成本的社会在未来30-50年内将终结目前的经济形态。双11的火热,无疑是对这一论断的注释。越来越多的生产者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加速介入电商,主流电商平台上,都有各大品牌的旗舰店,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缩减中间环节的成本,以降低整体成本。3.4 对于快递行业的影响 淘宝与“双11”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快递业的发展。2005年,圆通和淘宝签约,成为后者最主要的线下物流供应商。圆通的大举进入,让原先电商件的“起步价”从20多元大幅下调至12元左右。随着后来申通、韵达、中通等快递企业的争相进入,单价进一步降至8元。低廉的价格和方便快捷的效率让中国物流业长足发展,如今,视物流为主要渠道的各大电商依然在加紧对物流行业的介入。不少电商平台都建立起自己的物流队伍。这带给人们生活许多便利。
4、双“11”存在的问题 4.1 淘宝系统自身的不完善 网友拼命刷网页刷了几个小时都没付上钱早上起来发现东西都卖光了,商品链接无法打开,淘宝首页无法成功开启,商品价格随意变动,商品以原价出现折扣无法显示等等,网友纷纷叫道卡死了,甚至产生好多无效订单,直接导致网友无法正确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4.2 网络购物诚信以及售后服务问题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所有的商店均表现为网址和虚拟环境,网络商店很容易建立,但是也是容易作假的,使消费者心存疑虑。很多商品网上开起来很好,但是实际买回来并不是很好,甚至上当受骗,这是网络经济天生带来的一个问题。对于售后,很多售后的邮件发放点的发放邮件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很差,网页的客服长时间不予回复,在活动当天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不予退换。
4.3 大量订单物流公司不堪负重 今年的双“11”产生了近6亿个包裹,这对物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各地的物流公司有没有如此巨大的承受能力,各地物流公司仓库有没有这么大的储量?这些都是问题。很多商品甚至在活动过后半月之久才到达买家手中,但是淘宝交易是在“卖家已发货”10天后,系统会自动确认收货。很多买家没有收到商品就被系统默认确认收货好评。4.4 相关法律有待完善 双“11”作为网上购物这一新的购物形式,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法律监督和监管。这意味着,当出现了消费者与电商之间的纠纷时,有时很难判定谁对谁错,即无论是多余电商或消费者,难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如何对策 5.1 作为电商 创建自己的品牌。用户是否相信某件商品是与这件商品的品牌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对于电商同样如此,如果一个电商将自己的网站的商品提供高质量,正品,人们自然会乐于在这个电商网站购买商品。因而,电商建设好自己的网站,保证商品的质量,提高信用度,将会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提供好的服务。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意识。消费者花钱卖商品不仅仅为了这件商品支付,同样也期待得到良好的服务,特别是现代社会中,这更为尤其重要。电商应该将商品信息详细的公布出来,尽量让用户有真实的感觉。这样可以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和商家信誉等等方面的积极信息,也可以降低应为投诉和退货带来的交易成本。5.2 作为政府 加大扶持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的发展。降低物流的成本,一是要减少运输的环节,运输次数,应该选择正确的运输的方式,避免不合理的运输。二是要减低仓库存储的成本,减少货物积压的时间,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采用标准化物流管理方式来进行物流管理。加快网络经济法律法规的建设和颁布。支持和引导网上交易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政府在围绕电子商务制度法律条文时,应采取非限制性,面向市场的做法,即颁布的法律是为了保护网上交易的正常进行而非限制网上交易的发展,对目前存在问题进行全方位考察后及时立法。制定诚信衡量标准。这一点,政府应该和电商网站合作,建立一套诚信衡量体系。对于网络商家的行为记录起来,并建立诚信档案,来督促和约束商家的不诚信行为,政府还可以将这些数据及商家的违规事件定时在网站发布,从而将信用缺乏者的信用记录置于公众监督之下。5.3 作为消费者 消费者是网络购物的最终承受者,一方面,消费者要对新兴网络购物采取开明的态度,要了解网络购物的优势和溢出,逐渐的改变和培养网络购物的习惯,享受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好处。另一方面,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所谓诚信意识即在日常网络购物时,交易诚实守信,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做违背诚信的事情。所谓安全意识是指,消费者要时刻注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果在网络购物中发现有不法行为或者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或者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参考文献: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设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设计
学生信息 | 姓名 吴抒炜 学号 ***476 院系 艺术学院 专业 美术系 |
论文题目 | 互联网下的书法传播与评鉴 |
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 | 当今互联网的普及,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渠道,从各类微信推文、微信公众号——层出不穷的自媒体,以及各类主打笼络书法字典、收集高清字帖的软件,使得书法艺术更为唾手可得。本文探讨的,是在互联网中的书法传播和评鉴,包含书法的社会认同、审美观念、评价体系。本文将用方法论探讨书法领域的现象,既能完善对观察问题的视角,也进一步探讨了这个课题,使研究更加有层次。 蔡大礼于2010年发表的《网络时代的书法新生态》中,统计到了600余家当时的书法类网站和专业论坛以及个人网站,并思考了书法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真实性、网友自律等问题,如今看来依然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而郑利权《论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影响》亦指出,如今的传播渠道对书法的生存是把“双刃剑”;而在《书法“网”事》的《对话》报道中,针对互联网与书法传播问题,多位专家学者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论及如何理性看待。王高升《当书法遭遇微信时代》更有针对性地着眼于微信上的书法传播,直观地指出文化内涵缺失与价值迷失、网络负面情绪膨胀这些负面问题。 |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框架 | 本文旨在运用方法论探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书法评鉴乱象,兼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总结和分析。 现在,网络作为主流传媒,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传播生态环境。书法无疑要受其影响,传统书法格局已被打破。书法的创作观念、传播意识、社会认同、审美观念、评价体系等也都发生了嬗变。也就是说,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可以成为当代书法现象和发展趋向的重要依据。 首先要梳理的是时下互联网热门的书法主题内容,明确目前的网络上书法领域涉及频率较高的板块,能直观反映出明确的特征。以及从网络上大众对于书法文章、书法作品、书法现象的评价,来分析当前网络评鉴书法的现状和倾向。 |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三种或三种以上) | 在书法网络刚兴起时,它只是一种学习交流的平台,主要形式有留言版、聊天室、论坛。但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对书法网络的要求也有了革命性的升级,留言板、聊天室这类风景线只能降级为书法网络的一个小栏目了,经过大批书法网络精英的参与经营,书法网络发展成为综合性强势的网络传播,体现出了多元化。 文中采用的方法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评价方法以及利益分析方法。 在本课题中运用这一方法,是为了让理论总结扎根于现实,更符合实际,“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课题中是以书家、书法爱好者的网上活动为实践依据,探究网络对书法评鉴发展历程的规律。首先,互联网时代下的书法主要的对接模式是基于书法的新媒体产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书法领域的广泛介入,催生了各类书法软件、书法、书法教学视频以及线上字库等书法新媒体产品,为方便书法学习、扩展书家视野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这些数据库资源可以克服培训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记录并上传最新习作或学习心得获得专业点评,并且和虚拟空间的其他成员展开互动讨论。总之,线上途径的开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补充发展,是扩大书法传播范围的思路与趋势。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课题以观察网络上的书法评鉴活动,探索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网上书法评鉴活动是软件平台造就的,以微信为代表,对它的社会评价更能细致地反映出当前的网络书法评鉴风气。由于微信平民化,人人都可展示甚至炫耀自己的书法成果,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可能性,可以对他人作品评头论足,无需任何代价。于是“明星体”“老干体”“江湖体”“展览体”等各种文化内涵缺失的作品扑面而来;有的书家以炫耀技法为能事,通过办班、直播等形式大肆宣扬“唯技法论”,使大批“粉丝”沉迷其中;有的热衷展览,数月精心打造一幅作品,由于文化修养欠缺,内容、字法错讹百出,拉低了书法家群体在公众中的整体形象,也使展赛成为众矢之的;判断力较低的人群认为头衔多、头衔高就是“名家”;也有的人自以为是,认为老百姓看得懂的就是好字,看不懂的就是“丑书”,忽视了书法审美风格和类型的差异;也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乐意扮演“粉丝”,以加入各种“名家群”为荣,整天与微信为伴,只要名家一有作品,就不断点赞、转发,浪费时间的同时也丢失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无论是书法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还是来自微信群或朋友圈的信息,其信息源是相当丰富的。但内容缺乏原创性与经典性,且多数微信页面具有超文本的链接方式。而今,微信发布的书法作品、书家评论、书史研究、收藏销售的信息数不胜数,几乎覆盖了书法艺术的全部,扰乱书法艺术市场。还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品投资者或经纪人欣赏能力弱化,艺术修养欠缺,他们以经济价值诉求为主导,崇尚“权力审美”,对专业水准不高的书家进行大肆炒作。更有甚者,极力蛊惑评论家撰写名大于实的文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高度,并利用微信公开销售作品,价格高标,与其艺术价值严重不符,误导受众和书法市场,引起负面传播。 社会评价方法中,“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基于此,用来分析互联网下,书法评鉴的形势。当今大众整体书法审美水平和甄别能力还未能明晰,便人盲目跟风。这是目前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社会评价,表明网络书法评鉴是缺乏文化内涵,变为重技术、轻学养,且内涵价值迷失表现在公众对书法审美标准认识模糊,价值判断上无所适从。 书家与社会的沟通是通过媒介来实现的。书法发展史中,材料既是书法的载体,同时又是书法的媒介。不同的媒介承载不同的书法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同带来鉴赏的巨大差异,并且传播环境和效果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网络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书法的选择与接受。真正影响书法进程并非媒介所能传播的实际讯息,书法的表达不再单纯地通过线条符号。现在,网络等大众传媒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传播生态环境,书法发展无疑要受其影响,书法欣赏成为一种艺术消费。在网络意义上,书法艺术并非离人们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书法真正走向平民化。进而打破了书法的统治阶级和贵族界线,毕竟在古代只有这部分人掌握的书法艺术,而如今在网上,它成为全世界都能共赏的视觉财富。同时,它掌握当代话语权,其呼吁构成强大的舆论,对书法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媒体便成了当代书法的指挥棒,左右着大众的审美趋向,并成为当今书法流派形成的巨大推动力。现代派书法、流行书风、学院派书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网上流行词汇倡导的结果。可以说,新时代书法发展是建筑在瞬间千里的当代信息交换渠道上。 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其它相关标题的干扰或误导,从而突破原先阅读纸质版本时线性思维的局限,弱化了受众的独立思考与深度追问的能力,使人们成为一种日益肤浅、浮躁,且逐渐丧失批判鉴赏力的消费主义者。传统媒介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对媒介传播和覆盖的有效屏蔽,从而进行强有力的监控。而现在的网络媒体呈现出的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特点,似乎却难以控制这一局面。 利益分析方法在本课题中用于要洞悉当下网络书法评鉴的风气,就需要梳理其背后的缘由。该方法是从利益的角度,社会历史现象通过把握其本质和根源,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论和行为把握其动因的方法,从利益主体及其性质、利益层次及其地位,还有基于这些分析拟出的可行、合理、有效的对策。 首先要确定利益的主题极其性质。在该课题中,书法网络评鉴是主体。其性质的定位还是要置于网络媒体的环境中谈。网络平台以公共性、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的平台。经过五六年的高速发展,对书法艺术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书法网络已经拥有可以与传统报刊传媒相提并论的资本,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超前于纸介质传媒。网络传播即时体现意识、观点的时效性和全民皆有话语权的自由开放性,是任何纸介质传媒都无法相比的。 利益的层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书法网络传播有热点、焦点、视点、亮点,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成为读者、网友的视觉大餐,从而能全方位调动广大网友主动参与讨论。把新闻事件晒在太阳底下,既保证网友的知情权,也为网友提供平台发表言论,书法网络传播炒作的优势和强势,这也是提高网络点击率和人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第二,中国书法家论坛、书法网、书法江湖、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等权威性书法网络现场直播的新闻报道,甚至以及动即几万人参与讨论互动的规模。书法网络的现场直播的新闻操作有别于电视传播,书法网络传播复制炒作资讯的同时,网民的积极参与讨论互动把整个气氛推向群情涌动的沸点。对于其他网络传播来说,只能是把新闻资讯一厢情愿单向地向读者、观众、听众陈述、灌输主张意识,缺少的是读、看、听后感的反馈互动。第三,书法网络传播在保证网民的知情权同时,更能保障网民参与的权利。一则书法新闻报道的帖子点击量可飚升到数万人,全民皆可参与发表见解的互动,每个网民的权利与义务都得到了强有力的主张与表现。为此,书法网络传播的新闻价值空间是巨大的。互联网传播减少了中间环节所带来的传播成本,是互联网媒介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运用于书法领域,将为书法带来更开放、有效的传播环境和市场空间,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对书法行业的介入,互联网思维模式渗入书法产业领域,势必会改造原有的书法传播的模式。并且网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有明确的受众群体概念,于是,互联网依靠流量变现的方式弥补固定成本。第四,对于网民而言,与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相比,微信通过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定位于提供并分享免费信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若在报刊、杂志、宣传册等纸质媒体传播书法信息,往往会根据内容的多少来考虑版面的涵盖量,从而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利用微信则可进行消息群发,接收图片无需保存可以直接转发,且无需支付费用,将书法作品或信息迅速传播给广大受众,这些都充分实现了传播角色成本的最低化。 在此分析后,能给予的有力对策,从网络平台入手。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于公共网络平台,互联网介入书法,将为书法带来更开放、有效的传播环境和市场空间,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将减少传播和交易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为书法艺术的普及提供更流畅的通道。问题在于,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切不可一味追求数字化的实用价值,而脱离了书法本体的艺术性,可能会误导公众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书法艺术讲究从容闲适的丰富情感,反映书法家的性情修养、审美情感,并通过作品与观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什么样的意识,决定了什么样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显然,在当前碎片化阅读的背景下,书法网上评鉴应以传统碑帖为审美典范,在书法的美学表达与人文主义价值追求等方面予以传播。在继承与创新的互动中演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是书法艺术的普适性要求。网络书法评鉴在其应有的基础与优势上,面对现实,突破困境,以构建书法创作多元化、理论深入化、展览经典化为新格局,成为方向正确的中国书法艺术传播模式的主导力量。 |
创新与不足 | 对于网络书法评鉴的乱象,事实上有相关的平台或专业人士致力于扭转风气,树立更权威的专家进行批评之争,或者用更直接的方式遏止不当的评论在网上流传。文中对这部分还没有跟进,暂时止步于整理阐明整个书法评鉴的大环境,挖掘其中的弊端,浅析背后的原因。面对当下的转圜措施,还难以进行更充分的信息搜集和研究,但不能否认当下网络对于书法的不良评鉴已采取了一些应对方法。 |
参考文献 | [1]黄亮.论“互联网+”时代的书法发展[J].中国书法,2016,24:189-191.[2]李澍周.书法“网”事——网络对书法的影响[J].东方艺术,2009,12:70-79.[3]郑利权.论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影响[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01):100-104.[4]蔡大礼.网络时代的书法新生态[R].中国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9.18.[5]戴永芳.书法网络传播的价值取向探讨[J].书画世界,2008,6:69-70.[6]王高升.当书法遭遇微信时代[J].中国文化报,2018,05:1-2.[7]吴彦颐.自媒体时代书法微信传播的多维透视[J].中国书法,2016,06:155-157. |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3000字)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不能因此而将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为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马克思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是人为设计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矛盾基础上。从矛盾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性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正确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和无矛盾的社会,如何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去评判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水平?如果可以为和谐社会制定一个可操作的标准,那么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指标:其一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其二是解决矛盾的能力;其三是预测矛盾的能力。
其一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矛盾的性质和对抗程度。我们应防止出现对抗性的矛盾,要及时化解容易激化的矛盾,决不能积累矛盾和激化矛盾。
半个世纪前所界定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因各自的利益差别而逐步转为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经济领域中,是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多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分配不公、失业与就业的矛盾。政治领域中,是党内矛盾、党政矛盾、政企矛盾、干群矛盾以及宗教民族方面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干群矛盾甚至成为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思想文化领域中,是改革开放中构成的新观念、新思想与各种不适应改革开发的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至于这些矛盾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是群体性事件多;对抗性增强;利益性矛盾突出;发展趋势更加复杂多变;在群体、城乡、地区、行业等方面的差距中,贫富差距则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全局性矛盾。还有各社会阶层之间,如工农之间、先富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脑力与体力劳动者之间、干部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也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矛盾。
如果从矛盾视角将我国当前社会与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是矛盾表现形式不同。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表现为显性、易察觉;而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矛盾是隐性的,不易发现的。其次是矛盾表现强度不同。当前社会的矛盾是比较强烈的,有时局部甚至表现为冲突式的矛盾;而后者的矛盾则是比较弱化的和缓和的。第三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矛盾面前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这一点可以视为二者的本质区别。当前社会人们在矛盾面前,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即被动地去解决矛盾;而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处于主动地位,即能够掌握有效机制进行预测,控制和解决矛盾。
其二是解决矛盾的能力。即矛盾出现后应该有一套机制使矛盾合理、顺畅、尽快地得到解决。
我们党继承并发扬了党几代领导人善于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社会矛盾的优良传统,从当前社会的现实矛盾出发,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的一个总的原则。
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中,调解机制发挥重大作用。现在的矛盾化解主要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类,各类调解机构和资源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交叉性、复合性、相关性不断增强的特点,应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强、权威性高、公信力大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通过不断加强各类调解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相互抵触和消减现象,使之更为有效地发挥调解资源的功效。同时要特别重视社会调解资源的引入,确定社会调解机构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使之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其三是预测矛盾的能力。即在矛盾还没有显现时对其进行预测,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实现和谐社会的进程来看,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而且是需要不懈努力和奋斗才能推进的动态过程。社会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形式,社会矛盾则可视为最复杂的矛盾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正值社会矛盾的易发期、多发期和高发期。因此,社会矛盾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长期性。正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的特点,我们要把握规律,由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拓宽表达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差别的环境中,每一种利益群体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和渠道,表达意见,宣泄情绪,参与政府决策,捍卫自己的权益。因此,进一步拓宽表达渠道,让公民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是疏解社会对立、化解矛盾的必要路径。当然,在拓宽表达渠道的同时,也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党和政府则要建立规范的对话、协商和处理问题的反应机制。其次,是要建立“事前”预警机制。立足于“治早”、“治小”、“治好”,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通过认真细致地排查梳理,未雨绸缪,形成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处置有效的应急机制,牢牢把握处理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其和谐性体现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它是能够尽早地发现矛盾,尽快地解决矛盾和尽可能地预测矛盾的社会;一个有矛盾而能妥善解决、有差别而不对抗的社会;一个多质、多元的“和而不同”的社会;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进程中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其本质特征,则可用“安”与“活”两个字,即“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其含义就是“安而不乱”,“安而不死”,“活而有序”。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防止片面强调和谐而走向极端,使人们产生误解——尤其是对人民群众来说——认为和谐社会是完美的、没有矛盾可言的社会。这种误解一方面容易使人们期望过高从而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可能使某些人陷入空想,从而忽视了实现和谐社会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党从实际出发,依靠全党上下同心同德和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通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完成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1评: 第一章让我想到了孟子,大量排比,雄肆磅礴,酣畅淋漓。“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深入深出假学问、浅入深出装学问、浅入浅出没学问、未入即出非学问,深入浅出才是真学问”式的秀句绝对不少。想必早就对学术圈的问题,尤其是“学院派”怨念已久。但就课程而言硬要套入并且全部涵括就有难度了,靶心太大也就无的放矢了。社会科学学科间差别也很大,不带感情色彩地说,作为理论建设的马工程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2评:
《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陈宇翔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出发,着重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特别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基本规范,以及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适合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深入学习。
3评:
这一课程不禁使我联想到马克思·韦伯(德国)的学术名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此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了以下内容:1.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2.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在为期较短的教学实践中,学校站在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应用层面,精心为文科硕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们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课件、板书设计合理,以纲扣本,言简意赅,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授课娴熟;我们的任课老师课堂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课上堂下能虚心和同学共同交流研习问题。(扯屁的话还是要说得有点水平的,大家自己再琢磨琢磨、删减删减)
有人说过,从孔德,到涂尔干、韦伯,再到后来的吉登斯,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想想,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关于整个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沿革的经典理论日渐充实,已经基本形成一个体系了。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学习,较少操作层面的方法学习,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揣摩、感悟,因而比较抽象,但是回答了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深层问题。我们应该细细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精华,培养硕士研究学习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
4评: 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1927)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从教学效率上来看,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相对枯燥,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中,能够安排学习的课时较短较少,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要兼顾上课质量,又要按时完成课程安排,实属不易,在大量的案例学习和小组讨论中,我们深刻学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我们的老师特别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基本规范,以及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可谓是深入浅出、小中见大、受益匪浅,同时学生通过讨论和上台讲课的方式,能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学生受益面来讲,这一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规范、形成较高的学术修养具有关键的作用,可谓是功在今时、利在恒久。从学生学习的状况来说,在上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与老师进行密切交流,乃我辈学子之幸!细想起来,依然后悔不已,这里有三个课堂遗留问题想向谭文华老师请教:其一,您如何看待哲人文化是最不道德的文化?其二,神是什么?其三,有两句谚语,一为中国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二为美国谚语,一个美国人做生意,两个美国人开银行,三个美国人开殖民地。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差异、观念差别?
5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家研究和认识社会的工具和手段,在我国,这是近年来适应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受人注意的一个课题和学科。它以哲学、自然科学和一般科学为广阔的学科背景,以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为结构主线,深人探讨和具体描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一般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做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社会科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讨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门独立的方法论学科存在的根据、意义及其与相近学科的关系,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及其总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流派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和批判; 第二部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研究程序。从实践、系统、发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统一、方法多元化原则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方法论原则问题,并认为要特别注重理解与吸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阐述研究程序中主要应用案例分析,简明扼要的分析确定选题的原则、选题的方法,并提出社会科学的解题模式(分析问题—探索答案—检验结论); 第三部分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描述了社会科学研究巾的一般方法,并就“物理学中‘微子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这两大问题作了案例分析,鞭辟入里的分析了科学假说及其检验问题。本课程把探讨的重点放在第三部分,休现了授课老师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的深刻理解。第四部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这部分最大的两点并不在于授课老师认真解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而在于授课老师结合了“大学生‘宅’之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这一案例以及“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做的社会调查”和“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这两大经典案例,实现了理学习论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可谓是令人豁然疏通、如得真经。
私以为,要在脑中建构起一个较完整和合理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实属不易,因此,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尚须深入,若止于此、不求个通透明亮,乃学业生涯一大憾事!
6评:
此评以独立了的社会科学作为反思对象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把握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作为阐述对象。社会科学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学科群,这种晚出既为它提供了便利又带来了灾难。说便利是指社会科学能运用其他科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灾难则指在历史上它几乎完全被其他科学统治和支配。以独立了的社会科学作为反思对象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方面必须正视已经历史地应用一于社会科学中的其他科学方法,而更重要的则是把握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
该课程所着力把握的关于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其他
方法论学科的关系的理解以及第2讲所提出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上。本课程按普遍性程度和运用范围将思维方法和方法论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考察它们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系。第一层次是哲学思维方法,与之相应的是哲学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模型方法和因果分析方法等。研究这些方法的各门科学,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意义;第三层次是一类学科的思维方法,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学科有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第四层次是具体学科的思维方法(非逻辑方法)和方法论;第五层次是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方法,侧重于实用主义。
自然科学以其自身的巨大进步、巨大成就而赢得了人们对它的尊重。在整个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还激发了人们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热情。孔德把社会和自然作简单的类比在社会学中生搬硬套自然科学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实证社会学概念论证了社会学的科学地位,他把社会学叫做“社会物理学”并参照力学的静态和动态概念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的这一主张是合情。恩格斯认为,尽管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有区别,但是社会历史领域同自然现象一样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科学在本质上与自然科学一样,就是要发现这些客观规律。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自杀论》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用事实证明了社会学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科学是可能的。全部科学应该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在像文艺、美学、哲学以及语言学这样一些人文科学领域中,的确是难以发现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所发现的那样一些精确的规律。但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更容易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发现类似于自然科学中那样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的客观规律。可见,在这一系列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可能是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此问题上,存在两种谱误倾向:一种是用自然科学方法取代和否定社会科学方法的科学主义,另一种则把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科学的主观性、个别性和历史性,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该书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第一,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客观性,第二,对人类具有价值,有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客观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而且应该借用和移植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特别要注意引进分析化的实验技术、定量化的方法和手段,增强社会科学方法的操作性,促使社会科学日益精确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7评:
此评主要着重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研究路径和方法阐述意见。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现代社会科学还很年轻,在方法论上也还很不成熟,在各种方法的演练和角逐中其他科学或学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需要开放。但是。社会科学的开放性正是社会科学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表现,而不能成为否定社会科学的合理性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建制的理由。我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形式,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都与人类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传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真正规定一种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合理性的,是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功能,而学科或特定的知识形式本身从本质上说则只是一种思维向度,是对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在观念上把握对象的一种方式、一种要求和努力。从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适用现代社会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科学的基本使命和要求,就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社会科学的这种使命和功能反过来规定着社会科学的性质、方法及其发展态势。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必须立足于当代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实际,探讨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并立足于当代知识的体系以及不同知识类型的关系探讨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及其方法论基础。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取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简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需要开放。但是。社会科学的开放性正是社会科学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表现,而不能成为否定社会科学的合理性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建制的理由。我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形式,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都与人类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传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真正规定一种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合理性的,是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功能,而学科或特定的知识形式本身从本质上说则只是一种思维向度,是对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在观念上把握对象的一种方式、一种要求和努力。
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这门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形成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些错误观念并导致错误的行为。通过学习这门理论课程,有利于我们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这门课程结课之际,同时要对我们的授课老师表示感谢,感谢她在这门课程上不厌其烦的对我们耐心的讲解,使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