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小结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我们研究生应当好好学习,提高了理论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
通过这五周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跟体会。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流入中国起,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量。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思想对奴役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解放思想都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就研究社会现象而言,人文科学方法论主张以理解的方法或方法论个人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则是一种主张以实证的方法或方法论整体主义开张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他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知识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具体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谈论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所得到的收获。
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
从词源上讲,“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之意。在西方,“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其意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在现代,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准则、程序、线路以及工具、手段和途径。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
二、世界三。二是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创造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创新和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会成为抽象的教条和僵死的公式。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但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两种错误倾向。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体系
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品格。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是这样。
一个系统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其次是对外开放。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
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四 当代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
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注重理论和时间的结合,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建设的同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总的来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建设和谐的社会的必备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社会科学方法研究[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 田佑中,刘江涛.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J].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 [4] 张晓丽.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63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方法论
1、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始终包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包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理论产生于问题,它的发展是为了解决问题,它的生命力就是提出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
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研究的根本要求。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这些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3、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矛盾与和谐是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运动,共同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和谐则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拥有这套化解矛盾的机制,由此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在不断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来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和谐。其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再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机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4、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当今社会矛盾呈现出以下复杂特征:1.非线性,2.不确定性3.动态性4.开放性。乌坎村村委会将一块集体土地卖给开发商,几年来在当地居民不知情的情况下3200亩土地陆续被政府贩卖,卖地款项达七亿多元人民币,而补助款只有500元,其余全部被当地官员私吞,盗卖村民土地准备兴建滨海新区碧桂园的开发商为祖籍乌坎的港商陈文清,他于80年代成为香港的广东海陆丰商会会长,同时也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当地居民屡次上访无果,近期仅存的一块土地被卖给地产开发商,激发当地人于2011年9月21日游行示威,22日派出军警镇压而最终引爆骚乱。
“乌坎事件”的启示:社会管理得好不好,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冲突,而在于能否很好地容纳和化解矛盾冲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
5、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入口,已成为共识,关键在于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从哪来?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矛盾。问题是对矛盾的理性把握,问题意味着矛盾,但问题不同于矛盾,矛盾的存在于主体意识到矛盾是两回事。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框架、知识结构、利益取向、价值追求和立场等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矛盾时可能会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问题。矛盾虽是客观存在的,但问题并不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要想把主体之外的矛盾转化为主体意识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社会科学研究要想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因此,就必须要善于透过矛盾,提出问题,懂得科学合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转化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时社会中的矛盾,而社会中的矛盾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更新,这种发展变化推动着理论——“问题的理性解答”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想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就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深入了解社会矛盾,从而分析存在的真正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学子的我们,更应该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始终做到以变化发展的矛盾为中心,切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解决。
善于从社会矛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科学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是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途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社会科学合理性与价值的根本标准。
6、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分析一下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局限。阶层功能主要体现在分析社会中层结构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两方面,阶层是因资源在社会内部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团体。阶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特定的劳动分工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在不同人群中出现了阶层。阶层源自阶级,表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呈现“2+1”的社会结构,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从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阶层。在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组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公务员、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退休职工、企业家和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
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看,阶层相对于阶级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可以更精确地描绘社会现实。相对于阶级分析应用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质”的把握,阶层分析的基本功能在于对社会关系的“量”的说明,在于对一定框架下具体社会关系理论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具体来说,它包括两大理论优势,一是能够提供比较大的信息量,二是能够深入到阶级内部、阶级之间和阶级之外的“中间地带”,具有分析社会的特定视角。
阶层分析法以劳动方式、收入方式、收入水平和社会心态等多元因素为划分尺度,从社会关系的不同侧面,多方位、多视角地划分阶层,可以较为具体地研究各阶层的特殊利益,分析不同阶层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另一方面,从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角度看,阶层分析弱化了社会团体间的差异,淡化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与矛盾,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扩大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研究生政治课
1.研究生的学习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课感想
孙熙国老师讲授的第一课,非常精彩,对我很有启发。孙老师在绪论中,讲到了方法和我们的关系。提到了学术的四个层次:学、识、才、德。掌握知识是最低层次的,毕竟比起记忆知识的能力,我们都比不过电脑。只是掌握知识的人没有不可替代性。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是更高层次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有很多不同。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而研究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研究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研究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成为只会学习已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创造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解决时代的任务和问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研究生,要时刻铭记学习的目的,培养能力,做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研究,不能被繁忙的任务打败,不忘初心。这节课不仅是这门课程的第一课,更是研究生的第一课,对于我今后三年的研究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希望我能够以此为起点,圆满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今天的课程孙熙国老师讲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它哲学的特点。我感到收获很大。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相比于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要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马克思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强调了人的本质。这是认识世界的正确的方法。马克思重点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认为自我是通过实践体现在非我之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以,一个人的动机、目的、意识、情感都能通过其实践表现出来。我们认识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我们自己也要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今天的课堂,刘军老师给我们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方法。在讲之前,刘军老师首先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现在是否还有意义,是否已经过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刘军老师先讲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接着讲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然后讲了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解读模式。刘军老师的讲解生动而又引人深思。
其中,我对刘军老师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做了一些思考。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以为这门课并不能带给我新的知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高中教科书上。但是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是难免教条化、唯一化。我们中学教科书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是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这种解读模式曾一度适应那个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但在理论阐述上却是一种退化。要想真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应该从政治回到学术、亲自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摒弃之前预设的观念,从中体会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当前,有一些人打着“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旗帜,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说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存在偏差。早在20世纪,布热津斯基、福山等人以社会主义的失败证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以及西方政治制度及其价值理念的先进性。雅克.德里达却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一书中,反驳了福山等人的观点。他认为历史终结论不正确,资本主义也不是最完美的制度,马克思主义是多元化的,有生命力的。托马斯·皮凯蒂也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指出,由于资本回报率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也就是说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其实,我们往往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课书在研究,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社会科学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当代的科技进步,虽然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阶级冲突,也缓解了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外部压力,但却催生了资本主义技术奴役,以及资本主义危机的全球性扩张。所有这一切变化,并没有溢出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和理性批判。所以,我们仍要以正确的方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过时。今天的课堂,刘军老师接着给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方法。刘军老师先是接着上次课继续讲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经典解读方式中的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然后指出应当回归文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在讲解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时,刘军老师讲到了文本研究的解释学处境。解释者无法摆脱“前见”或“先入之见”,“前见”是历史赋予解释者的生产性积极因素,它为理解者或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由于解读者所处在不同的时空,会发生视域融合。
马克思主义文本也是常读常新。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返本开新,回到文本深耕原著,挖掘理论富矿。不同的解读者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于失败的苏联模式的和扭曲化的朝鲜模式,之所以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充满生命力,是因为中国能够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面貌,中国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正如前几天在北大举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大会上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所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思索无法绕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现实体现。”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肯定。所以,我们应当立足经典文献,返本开新,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今天的课堂,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的双重维度:科学与人文,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认识的基本方法。
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与自然现象不同,包含能动的主体因素的参与,也给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因素的参与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有两种研究倾向:追求真理性和规律性的科学维度和追求价值性和目的性的人文维度。然而,现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现状是两种认识范式发生了分立。其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追求科学与价值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科学与价值统一的基础上的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关注人,具有人道主义情怀,他对当时人生存状态感到忧虑,并提出了改造现存世界的理论。今天的课程对我启发很大,作为一名理科生,从高中起,对人文社科方面的接触就不多。自然科学不知要关注自然规律,也要有人文关怀。要主动向现实靠拢,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在科学研究时也要把追求善美作为科学研究的内在旨趣,科学研究成果更多地造福人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著作主要分为3个部分: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恩格斯对对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评价;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评价。由于时间关系,林老师重点介绍了第一部分,即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都是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者。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最著名的一个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现实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依据,所以合理,但这无关乎道德。比如,德国专制政府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德国人民的劣根性,既自私又软弱,没有斗争的毅力,那并不是赞扬专制政府。黑格斯哲学,包含辩证的方法。现实事物有存在的依据,但一旦其存在的依据发生变化,它又将走向灭绝。也就是说黑格尔对现实事物持有肯定的理解,也包换否定的理解。按照黑格斯辩证法,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探索社会不存在终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存在终点。然而,黑格尔却得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这是因为黑格尔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虽然黑格尔哲学存在局限性,但是却能帮助我们得到对世界的终极认识的相对真理,意义非常大。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做了批判,但对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做了明确肯定和批判性继承。而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变化过程。更重要的是,从恩格斯的前述思想中可以学习到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应坚持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既认识到其局限性,也应承认它们的理论贡献、思想价值。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对待马克思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学术探讨的重要资源,最核心的看法是成立的,当然也存在局限性。我们在研究中,在自己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对前人既要敢于质疑,又要保持敬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样才能超越前人。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
今天的课堂,白雪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列宁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点讲了《论粮食税》的产生、内容和意义,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观、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最后总结了列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之启示。
《论粮食税》 是列宁论述苏联过渡时期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文章。文中阐明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正常经济联系、巩固工农联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对推动当时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其中,我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启示有很多思考。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有效地指导了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其对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我们党在50年代所领导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有诸多相似之处。比较《论粮食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从实践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其次,二者都认为在经济情况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发展生产力,加强商品流转,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第三,二者都提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列宁提出向国外以及国内资本主义学,向国外国内的资产阶级专家学习,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同样是在国外和国内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学习。第四,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专政,二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列宁采取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经济命脉有由国家掌握,而邓小平采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式。总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要完全照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定性和建设道路的迂回性的统一,坚持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1评: 第一章让我想到了孟子,大量排比,雄肆磅礴,酣畅淋漓。“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深入深出假学问、浅入深出装学问、浅入浅出没学问、未入即出非学问,深入浅出才是真学问”式的秀句绝对不少。想必早就对学术圈的问题,尤其是“学院派”怨念已久。但就课程而言硬要套入并且全部涵括就有难度了,靶心太大也就无的放矢了。社会科学学科间差别也很大,不带感情色彩地说,作为理论建设的马工程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2评:
《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陈宇翔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出发,着重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特别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基本规范,以及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适合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深入学习。
3评:
这一课程不禁使我联想到马克思·韦伯(德国)的学术名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此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了以下内容:1.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2.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在为期较短的教学实践中,学校站在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应用层面,精心为文科硕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们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课件、板书设计合理,以纲扣本,言简意赅,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授课娴熟;我们的任课老师课堂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课上堂下能虚心和同学共同交流研习问题。(扯屁的话还是要说得有点水平的,大家自己再琢磨琢磨、删减删减)
有人说过,从孔德,到涂尔干、韦伯,再到后来的吉登斯,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想想,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关于整个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沿革的经典理论日渐充实,已经基本形成一个体系了。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学习,较少操作层面的方法学习,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揣摩、感悟,因而比较抽象,但是回答了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深层问题。我们应该细细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精华,培养硕士研究学习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
4评: 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1927)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从教学效率上来看,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相对枯燥,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中,能够安排学习的课时较短较少,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要兼顾上课质量,又要按时完成课程安排,实属不易,在大量的案例学习和小组讨论中,我们深刻学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我们的老师特别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基本规范,以及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可谓是深入浅出、小中见大、受益匪浅,同时学生通过讨论和上台讲课的方式,能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学生受益面来讲,这一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学术规范、形成较高的学术修养具有关键的作用,可谓是功在今时、利在恒久。从学生学习的状况来说,在上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与老师进行密切交流,乃我辈学子之幸!细想起来,依然后悔不已,这里有三个课堂遗留问题想向谭文华老师请教:其一,您如何看待哲人文化是最不道德的文化?其二,神是什么?其三,有两句谚语,一为中国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二为美国谚语,一个美国人做生意,两个美国人开银行,三个美国人开殖民地。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差异、观念差别?
5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家研究和认识社会的工具和手段,在我国,这是近年来适应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受人注意的一个课题和学科。它以哲学、自然科学和一般科学为广阔的学科背景,以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为结构主线,深人探讨和具体描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一般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做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社会科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讨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门独立的方法论学科存在的根据、意义及其与相近学科的关系,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及其总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流派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和批判; 第二部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研究程序。从实践、系统、发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统一、方法多元化原则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方法论原则问题,并认为要特别注重理解与吸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阐述研究程序中主要应用案例分析,简明扼要的分析确定选题的原则、选题的方法,并提出社会科学的解题模式(分析问题—探索答案—检验结论); 第三部分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描述了社会科学研究巾的一般方法,并就“物理学中‘微子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这两大问题作了案例分析,鞭辟入里的分析了科学假说及其检验问题。本课程把探讨的重点放在第三部分,休现了授课老师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的深刻理解。第四部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这部分最大的两点并不在于授课老师认真解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而在于授课老师结合了“大学生‘宅’之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这一案例以及“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做的社会调查”和“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这两大经典案例,实现了理学习论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可谓是令人豁然疏通、如得真经。
私以为,要在脑中建构起一个较完整和合理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实属不易,因此,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尚须深入,若止于此、不求个通透明亮,乃学业生涯一大憾事!
6评:
此评以独立了的社会科学作为反思对象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把握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作为阐述对象。社会科学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学科群,这种晚出既为它提供了便利又带来了灾难。说便利是指社会科学能运用其他科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灾难则指在历史上它几乎完全被其他科学统治和支配。以独立了的社会科学作为反思对象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方面必须正视已经历史地应用一于社会科学中的其他科学方法,而更重要的则是把握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
该课程所着力把握的关于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其他
方法论学科的关系的理解以及第2讲所提出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上。本课程按普遍性程度和运用范围将思维方法和方法论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考察它们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系。第一层次是哲学思维方法,与之相应的是哲学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模型方法和因果分析方法等。研究这些方法的各门科学,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意义;第三层次是一类学科的思维方法,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学科有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第四层次是具体学科的思维方法(非逻辑方法)和方法论;第五层次是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方法,侧重于实用主义。
自然科学以其自身的巨大进步、巨大成就而赢得了人们对它的尊重。在整个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还激发了人们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热情。孔德把社会和自然作简单的类比在社会学中生搬硬套自然科学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实证社会学概念论证了社会学的科学地位,他把社会学叫做“社会物理学”并参照力学的静态和动态概念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的这一主张是合情。恩格斯认为,尽管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有区别,但是社会历史领域同自然现象一样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科学在本质上与自然科学一样,就是要发现这些客观规律。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自杀论》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用事实证明了社会学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科学是可能的。全部科学应该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在像文艺、美学、哲学以及语言学这样一些人文科学领域中,的确是难以发现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所发现的那样一些精确的规律。但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更容易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发现类似于自然科学中那样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的客观规律。可见,在这一系列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可能是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此问题上,存在两种谱误倾向:一种是用自然科学方法取代和否定社会科学方法的科学主义,另一种则把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科学的主观性、个别性和历史性,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该书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第一,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客观性,第二,对人类具有价值,有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客观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而且应该借用和移植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特别要注意引进分析化的实验技术、定量化的方法和手段,增强社会科学方法的操作性,促使社会科学日益精确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7评:
此评主要着重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研究路径和方法阐述意见。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现代社会科学还很年轻,在方法论上也还很不成熟,在各种方法的演练和角逐中其他科学或学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需要开放。但是。社会科学的开放性正是社会科学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表现,而不能成为否定社会科学的合理性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建制的理由。我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形式,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都与人类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传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真正规定一种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合理性的,是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功能,而学科或特定的知识形式本身从本质上说则只是一种思维向度,是对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在观念上把握对象的一种方式、一种要求和努力。从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适用现代社会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科学的基本使命和要求,就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社会科学的这种使命和功能反过来规定着社会科学的性质、方法及其发展态势。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必须立足于当代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实际,探讨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并立足于当代知识的体系以及不同知识类型的关系探讨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及其方法论基础。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取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简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需要开放。但是。社会科学的开放性正是社会科学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表现,而不能成为否定社会科学的合理性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建制的理由。我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形式,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都与人类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传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真正规定一种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合理性的,是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功能,而学科或特定的知识形式本身从本质上说则只是一种思维向度,是对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在观念上把握对象的一种方式、一种要求和努力。
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这门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形成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些错误观念并导致错误的行为。通过学习这门理论课程,有利于我们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这门课程结课之际,同时要对我们的授课老师表示感谢,感谢她在这门课程上不厌其烦的对我们耐心的讲解,使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