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思维方法论》(最新)
《科学思维方法论》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法的本质特征:同一关系。
2、归纳是由个别走向一般。
3、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是比较和分类的共同基础。
4、综合方法的思维本质是整体性
5、常规性猜想的特征:对享有理论的补充和深化。
6、演绎法的特点:结论必然蕴含于前提之中,有极强的严密性。
7、系统论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观。20、评审的形式:①系统论证;②综合评估。
21、比较可以分为:①相同点的比较;相异点的比较;②同异综合的比较。
22、分类可以分为:①现象分类;②本质分类。
23、类比的类型分为:①性质类比;②关系类比;③概念机制类比;④结构功能类比;⑤数学类比。
24、分析的类型:①定性分析;②定量分析;③因果分析;④结构功能分析。
25、科学模型的综合分A为:①直观模型的综合;②原理模型的综合;③数学模型的综合。
26、归纳法分为:①完全归纳法;②不完全归纳法;③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法。
27、演绎法分为:①公理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
9、科学问题:是指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和科学思维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识的范畴;是科学认识主体对科学认识客体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
10、物质模型: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具有可感的、真实的性质。
11、思想模型: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在思维中再现原型特征的抽象化的模型,是对原型的抽象性的反映。
37、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指人类在开拓认识领域、创造认识新成果过程中使用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法。
38、公理:是指一定学说或理论体系中作为演绎推理基础的出发命题。
39、公理化方法:是指以公理为出发点,把一系列命题有机联系起来,构造一种体系,这是对公理的演绎和具体化。
8、系统是系统思维方法的核心概念。
9、原始的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充满着神秘感的拟人化的思维方式及方法。
10、古代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在直接观察基础上的直觉的猜想。
11、培根是归纳法的创始人。
12、笛卡尔是演绎法的创始人。
13、未知是科学问题微观结构体系的核心要素
14、科学问题辨析的途径和方法是筛选法。
15、类比的前提是相似性。
16、转化的基础是差异性。
17、综合方法的思维是整体思维。
18、外推法是类比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
19、归纳法所得到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前提中不必然地蕴含着结论。
20、概括的逻辑基础是归纳。
21、猜想的结论是或然性的。
22、概括的基础是科学理论。
23、溯因从科学解释的逻辑可以看出,科学解释的过程是演绎式的。
24、具体方法具有深刻性、间接性特征。
25、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本质特征。
26、侼论在哲学省也叫二律背反。
27、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
28、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申农。
29、信息是指信息思维方法的核心概念。30、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属性。
31、1943年美国维纳出版的《控制论》,标准这控制论形成。他也成为了控制论的奠基人。
32、反应是控制论思维的核心概念。
33、控制论把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看做黑箱。
34、黑箱方法的发展是系统辨析方法。
35、系统思维方法最基本的精
神就是在解决给定问题的若干可行的方案、途径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和途径,以大袋对问题的最优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逻辑的演义方法的发展:①形式逻辑;②辩证逻辑;③数理逻辑
2、构成科学的要素:①科学概念;②科学理论;③科学定理;④科学推论。
3、科学思维方法的层次性问题,明确了科学思维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4、科学思维方法论的历史发展,①原始;②古代;③近代;④现代。
5、模型化方法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类型:①模拟实验;②理想模型。
6、人工符号语言的特点:①规范;②明确;③清晰;④经济;⑤没有歧义。
7、科学思维方法的特征: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层次性。
8、悖论思维的特征:①方向性;②统一性;③互补性;④思维性。
9、公理系统的类型:①古典公理系统;②实质公理系统;③形式公理系统。
10、现代公理系统的建构方法主要有:①符号化方法;②形式化方法。
11、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①宏观;②微观。
12、科学问题的宏观结构体系要素:①基础性;②应用性;③推广性。
13、科学问题结构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实践性原则;③动态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
14、科学问题的微观结构体系要素:①已知;②未知;③对未知的发问;④应答域。
15、依据课题的内容划分为:①基础性研究课题;②应用性研究课题;③发展性研究课题。
16、科学问题演化的方式有:①连锁式;②辐射式;③递进阶梯式;④转向式;⑤跃进式。
17、根据科技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需要程度的不同课题分为:①重点课题;②非重点课题。
18、根据完成周期的要求不同,课题课分为:①战略性课题;②战术性课题。
19、评审的步骤分为:①预审;②初审;③学术评审;④综合评审。
③定律演绎法;④理论演绎法。
28、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①普遍性特征;②深刻性特征。
29、猜想可以分为:①常规性猜想;②非常规性猜想。
30、猜想的检验遵循的途径:①逻辑证明;②实践证明。
31、预见分为:①定性预见;②定量预见。
32、模型分为:①物质模型;②思想模型。
33、模型化方法的特点:①间接性特点;②抽象性特点。
34、模型化方法的功能具体表现:①解释功能;②判据功能;③预见功能。
35、具体分为:①感性具体;②理性具体。
37、逻辑的方法具有的特点:①形式化;②可操作性;③系统性。
38、历史方法的特点:①描述性;②顺序性。
39、创造性思维方法分为:①联想与想象;②直觉与灵感;③逆向思维方法;④侼论思维方法。40、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因素有:①目标;②意志;③兴趣。
41、构建现代公理系统的基本要求:①一致性;②完全性;③独立性。(简称“三性“要求)
42、数学思维方法的特征:①高度的抽象性;②精确性;③广泛的普遍性。
43、数学思维方法环节:①准备;②建模;③求解;④解释。
44、系统思维方法的特点:①整体性;②综合型;③最优性。
45、系统思维方法分为:①系统分析法;②系统决策法;③系统规划法。
46、对信息论有重大贡献的有:①美国科学家维纳;②前苏联戈尔莫戈洛夫;③美国科学家费希尔;④W·魏沃尔。
47、控制论思维方法最重要的概念有:①信息;②反馈;③控制;④行为。
48、控制论思维方法主要有:①反馈方法;②功能模拟方法;③黑箱方法;④系统辨识方法。
49、假说具有的特征:①科学性;②假定性;③易变性。
50、科学理论具有的特征:①客观真理性特征;②全面发展性特征;③逻辑系统性特征;④实践性特征。
51、科学理论的结构有:①科学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②科学理论的结构体系。
52、科学理论的基本结构要素有:①科学概念;②科学原理或科学定律;③科学推论。
53、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模式:①渐进式;②革命式。
54、假说检验的方法:①假说的逻辑分析;②假说的实践检验;③假说的证实、证伪与双重验证;④判断性实验。
55、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①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②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③理论的简单性;④理论的预见性。
三、名词解释
1、外推法——是类此推理的特殊形式,是从一个小的特殊的领域推到一个大的一般领域,或者是从 一个已知的领域推测到一个相似未知的领域
2、分析方法: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要求,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其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
3、综合方法: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原因结合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同意认识的思维方法
4、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由该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方法。
5、兴趣,是人们认识某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性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
6、假说: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研究的自然对象机器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
7、分析方法:是指把整体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加以认识的方法。
8、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分解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起来,形成同一的、整体的认识。
12、抽象:是指把客观事物的某一属性、特征在思维中单独抽取出来加以认识的方法。
13、具体:是指思维中的具体,是建立在抽象的基础上,对抽象的结果加以综合性概括,从而形成思维中多样性的统一。
14、历史方法:是指按照事物运动变化的轨迹找到其中的规律。
15、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
16、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就是把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辩证统一起来,以历史为基础,使逻辑的结构体系真正地反映历史,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更抽象的意义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黑箱方法:是指在功能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是只通过外部的观察、实验、利用考察对象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及其动态过程、考察对象的功能特性和行为方式的科学方法。
18、科学思维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领域中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学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对科学认识领域中的一半科学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19、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或方式。科学:是对在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的统称。20、科学思维:是指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思维,是科学劳动者或科学认识主体思维的科学化会最优化。
21、科学思维方法:是指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劳动者进行科学思维活动的规则、途径、形式和手段的总和。
22、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关于科学认识客体的未知内容的欲知部分。
23、应答域:是指科学问题解答的范围界限。
24、客体、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科技认识过程中所选定的某一个或某及格狭义的科学问题。
25、比较:是指确定对象之间同异关于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26、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把对象划分为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并具有从属关系的小类的逻辑方法。
27、类比:是指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它们还存在其他相同或相似的属性逻辑方法。
28、归纳法:是指从个别,经过分析、比较得出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
29、穆勒五法:逻辑学家穆勒在总结前人的逻辑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探索因果联系的逻辑归纳方法,级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30、概括:是在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认识的推理方法。
31、猜想:是指依据一定的经
验事实瞿推测解释这一事实的原理,并进而提出一定的假说的思维方法。
32、溯因:是指对已知的事实作出科学解释的方法。
33、预见:是指对未知的事实作出科学的推断,它是以因果性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
34、模型: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抽象描述。
35、模型化方法: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人们利用模型达到目标的方法。
36、逻辑方法:是指运用逻辑的手段去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0、数学思维方法:是指运用数学工具和手段进行科学思维或科学研究的方法。
41、系统: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
42、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
43、信息思维方法:就是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是信息的运动过程,从而用信息的理论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44、控制论思维方法:是指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
44、反馈方法:是指利用反馈原理去分析和处理受控系统,利用受控系统的输出信息来调节系统的行为,使系统沿着预期目标运行的方法。
45、科学理论:是指科学工作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说明,是借助于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表述出来的知识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客观真理系统。
46、转换:是指旧理论向新理论转变的方式。
47、侼论:是指在一个看上去合理的理论中,却推出了来年各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或者在一个复合命题中,包含着两个等价的相互矛盾的命题,那么,这个理论中就包含着一个侼论。
三、简答题、论述题
1、近代思维方法的特点:①在实验和数学方法上由定向向定量发展;②分析方法的使用;③各科方法如假说法,逻辑法的运用。
2、现代思维方法的特点:①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②科学方法不断移植和渗透;③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④新的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
3怎样把握科学问题的时代性特征:①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科学问题,新科学时代总是在以往科学问题结束之际,在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同时提出了科学问题的到来;②总是处于每个时代科技研究前沿阵地;③发展具有动态行。
4、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需要性原则;③创造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效益性原则。
5、数学思维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与应用:①向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渗透与应用;②向语言学领域的渗透与扩展;③向文学研究领域的渗透与拓展。
6、综合的类型:①科学概念的综合;②科学模型的综合;③科学体系的综合;④科学公理的综合。
7、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数学思维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①电子计算机作为高度准确的运算工具,扩大数学思维方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②电子计算机优越的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为应用数学思维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③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得数学这种高度抽象的知识并入生产过程而成为生产和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8、信息思维方法的特点。①信息思维方法是撇开了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以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把系统有目的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②信息思维方法是把系统对外界的作用,即系统的行为日,归纳为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以及信息的反馈过程;③信息思维方法直接从系统整体出发、利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去综合研究系统的信息流动过程;④信息思维方法把信息作为一切又组织系统的相互联系的中介。
9、现代科技革命对科学思维方法提出了那些新要求:①能够适应现代科技系统的“目的性”要求;②能够适应对复杂客体的整体分析;③能够适应对事物的“有序性”的研究。
10、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①课题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关系到种鸽科学研究的全局,决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途径和方法;②课题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成就的大小和成败;③课题选择是整个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④课题选择也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11、数学思维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与应用的表现:①向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②向语言学领域的身体和扩展;③向文学研究领域的渗透和拓展。
12、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程序:①准备阶段;②数学模型的建立阶段;③推导和求解阶段;④解释和预见阶段。
1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遵循的原则:①信息系统要适应管理决策和物质生产的要求;②要求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信息的传递、处理要及时迅速。
14、黑箱方法的特点:①信息联系;②动态过程;③概率因果;④系统辨析方法。
15、科学思维方法的主观性特征主要表现?
①属于思维主体的行为,是客观规律主体化的结果;②有着主体对客体的构建,体现着主体的创造作用;③体现着主体的目的,它同主体行为的目的①揭示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信息变换过程;②揭示了各种类型的系统在信息上的统一性;③揭示了某些事物运动的新规律;④信息思维方法的应用对过去难以理解的现象作出科学说明,并掌握其活动规律为人类服务。
30、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准则? ①要适应管理决策和物质生产的要求;②要求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③信息的传度、处理要及时迅速。
31、简述反馈方法的特点? ①特别强调结果反作用于原因;②强调系统的稳定性;③强调有系统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
32、简述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①是通向科学理论的中介和桥梁;②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③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④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途径;⑤不同假说的“争鸣”
48、归纳和演绎的辩证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p163 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前提和基础,演绎必须从一定的前提出发,二前提从何而来,显然是归纳的结果。演绎只有在真实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而前提是否真实,在演绎内部是无法确定的,而要靠归纳法永归纳事实去验证。另一方面,归纳也离不开演绎,演绎对归纳过程起着指导作用。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但这个归纳过程既非盲目的,也非随机的,而是要以一定的先行知识为指导。总之,归纳和演绎是互为条件,互相渗透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49、论述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内涵?p2
31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进而对事物作出抽象规定,这只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的完成。接着还必须以抽象规定为前提。通过理论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先以理论思维的形式,从反映事物的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范畴出发,逐渐达到愈来愈复杂、性,有效性联系在一起。
16、科学思维方法有哪些特点?
①在现代科技领域,观察实验和理论思维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观察实验方法理论化,理性方法实验化;②科学方法不断移植和渗透;③科学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门学科之中,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生产之后,它的应用范畴就更加广泛,产生了数学地质学、计算化学、生物数学等新学科;④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反馈方法、系统方法、黑箱方法等伴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涌现。
17、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①有助于人们将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思维方法,甚至创造出新科学的思维方法;②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与科学认识客体的结合;③有助于人们自觉地、科学地进行思维;④有助于人们通向真理,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18、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性特征;②主观性特征;③中立性特征;④探索性特征;⑤时代性特征;⑥复杂多样性特征。
19、科学问题的本质?
①初级本质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②二级本质是未知和欲知之间的矛盾;③三级本质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
20、近代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哪些特点?
①除了科学实验这种普遍有效的感性认识方法之外,数学方法及其与实验方法的结合,使科学认识由定性向定量进展;②分析方法称为这个时期经常采用的方法,表现在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永分类法初步整理经验材料等;③这一时期,科学思维的各种方法,如逻辑方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等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21、客体与科学问题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关系式非常紧密的,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①一方面,众多的科学问题为课题的选择提供了前提,一门科学学科只有存在众多的科学问题,才能为科学人员的课题选择提供前提,才能有助于科学用人员选择课题;②另一方面,课题是众多科学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是科学人员要解答和研究的科学问题。
22、课题的类型:①依据课题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发展性研究课题;②根据科技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需要程度的不同课题可以划分为重点课题和非重点课题;③根据完成周期的要求不同,课题可以划分为战略性课题和战术性课题。
23、课题选择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②需要性原则;③创造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效益型原则。
24、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正确解决对相爱能够的可比性;②必须建立精确的比较标准。
25、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
①具有新颖性;②具有灵活性;③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性;④具有探索性;⑤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26、数学思维方法的作用?
①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②为科学认识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③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工具。
27、系统思维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①是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②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④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8、信息的主要特征? ①源于物质、但又不是物质本身;②与能量密切相关,但又不等同于能量。信息表征物质系统的有序性;③信息部遵守物质和能量的“守恒”定律。
29、新消息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学术繁荣。
33、简述假说建立的方法论原则?
①解释性原则;②对应性原则;③简单性原则;④可检验性原则。
34、简述类比的特点?
从类比的推理公式可以看出,类比推理的前提不蕴含结论。所以,它不是必然性的推理,其结论是或然性。
35、类比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①解释作用;②启发和探索作用;③模拟作用;④在现代仿生科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36、科学理论之间的转换存在的特点? ①转换首先表现为概念系统的转换;②转换意味着处于不同理论框架中的科学家的认识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不一样;③转换回引起理论框架的更替,但转换前后的理论是有联系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继承性。
37、转换法应用中的有效条件?
①先后理论的对立性;②先后理论上的渐进一致性;③要对先后理论作对应性论证。
38、演绎法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①演绎推理可以作为罗技证明的工具;②演绎推理对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③演绎推理为科学发现中的实践活动提供预见;④演绎推理能够岁科学假说进行逻辑检验,并为实践检验提供指导。
39、模型化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①可以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②能有效第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为科学进步开辟新的途经;③能够导致技术发明;④可以提高对某些模拟对象的研究速度,取得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⑤可以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可以检测工程设计中是否存在问题;⑥在社会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0、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①它在整个辩证思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它在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工程中的作用;③这两方面的作用又是辩证统一的。
41、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有:
撇开有关人士对象历史发展的具体细节的描述,而以理论形态从总体上把握认识对象历史发展工程的内在规律性。
42、逆向思维方法的特征?
①逆向性;②对称性;③超常性;④新颖性;⑤奇异性。
43、祖洋提高主体的素质?
①要摆脱习惯的影响;②要克服从众心理;③不信权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④要勇担风险,敢为天下先。
44、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首先,科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其次,科学理论的内容是客观的;再次,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得到证实的东西。
45、西方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发展模式及其科学思维方法论的意义?
①科学发展的累进模式;②波普的不断革命模式;③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④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总之,不同科学发展的模式,各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种类型的特点,研究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重要的,而要正确总结科学发展模式,必修依据对科学史和科学案例的分析,还要有正确哲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46、论述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p135、p140 黑格尔在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认为“哲学的方法既是分析又是综合的”,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建立在客观事物和客观过程的基础之上。分析和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综合。反之,综合又为新的分析提供理论上的引导,没有综合性的结论,新的分析就难以进行,必须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把握和理解。
愈来愈具体的概念范畴,直到把事物本质的多样性从总体上到理论综合的形式再现出来。
50、逻辑方法的作用?p242 ①运用逻辑方法能获得新知识;②运用逻辑方法能进行预见;③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提高人们表达和论证的能力;④正确使用逻辑方法可以提高人们识别谬误、驳斥和诡辩的能力。
51、马克思主义在《资本论》中是否运用了数学思维方法?举例说明。P33
5运用了。在《资本论》中,可以找到大量的这种经济数据的分析和经济规律的数学表达公式。在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中,曾经运用数学上运算变量和常量的定律来建立公式,以补充说明于不变资本的作用,并研究了计算剩余价值率的公式,考虑了工作日的长度、劳动的强度、劳动生产力这三要素、按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他还试图用微积分公式去表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
1、近代思维方法的特点:①在实验和数学方法上由定向向定量发展;②分析方法的使用;③各科方法如假说法,逻辑法的运用。
2、现代思维方法的特点:①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②科学方法不断移植和渗透;③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④新的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
3怎样把握科学问题的时代性特征:①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科学问题,新科学时代总是在以往科学问题结束之际,在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同时提出了科学问题的到来;②总是处于每个时代科技研究前沿阵地;③发展具有动态行。
4、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需要性原则;③创造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效益性原则。
5、外推法——是类此推理的特殊形式,是从一个小的特殊的领域推到一个大的一般领域,或者是从 一个已知的领域推测到一个相似未知的领域
6、分析方法: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要求,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其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
7、综合方法: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原因结合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同意认识的思维方法
8、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由该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方法
9、逻辑的演义方法的发展:①形式逻辑;②辩证逻辑;③数理逻辑。
10、兴趣,是人们认识某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性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
12、数学思维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与应用:①向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渗透与应用;②向语言学领域的渗透与扩展;③向文学研究领域的渗透与拓展。
13、假说: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研究的自然对象机器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
第二篇:思维方法论论文
思维方法论
思维方法论论文
班级:×××姓名:×××学号:××××
这个通史课其实不是我的第一选择,第二次选择的时候,它的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是一个看重思维方法的人,我觉得一个人的思维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很多东西。简单的来说很容易的可以看出价值观和性格倾向,更加仔细的分析可能还能推测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抱着这样的心理,我选择了思维方法论。
第一节上,我就发现授课的老师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特别的人。不点名,不抽查,而是选择让我们自己选择对自己重要的东西。说实话,这样的方式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反而更加吸引我。之后的课上,老师也都是通过请学生说说自己想法的方式让大家积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都可以表现出这个课——思维方法论的本质。
我记得其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原话忘记了,大致是这样:在事情的处理方面,是没有错与对的,有的只是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有击中我心中的一个地方,我很有同感。我也对这句话有写感触,我觉得:对于执行者本身,在执行的过程中是没有对错的,有的只是当时的抉择,面临那件事,看你选择了什么而放弃了什么,最后的结果就不同了。这个选择没有对错,表现出的只是什么对你来说更加重要而已。而对于他人,更没有对错的评判权,因为你根本无法领会执行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你对此事做了评判,那么这件事的标准就已经变了。
老师讲的课我记住的知识点不多,可能我也是选择了符合我平时性格的记住了,记住现代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中有一个是创新性,创新性是一直以来各个方面都有的要求。思维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多向性和综合性。我喜欢设计,所以创新对我来说很重要,有时候只一个创新点就能给于一张稿子生命。所以每次讲到创新的时候我都会记得比较深刻,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在大脑的深处已经烙印了这个词。有创意的东西也很吸引我,设计师的创意有时候会让我产生联想,想象这个设计师的生活和思维品质。
仅仅的五节课,我领悟的还很浅显,但是这门课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平时想事情的时候我会多想想为什么我会这么考虑。这样多一方面的思考对我的抉择很有帮助。有时候因为情绪激动或者头脑发热做的决定很多情况事后都会后悔,事情之后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做。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应该再往深入的想想为什么,往往这么一想,自己就可以发掘有些决定是违背自己原则的或者不符合自己原先的价值观的。这样便不会再去做,也给了自己一个冷静的时间。
课程结束了,我学到了一些,对我的生活也有帮助,这个课对我来说是值得的。下次如果还有机会,希望可以深入挖掘。那时应该可以从中吸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篇:科学方法论论文2
一、论创新思维
一、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科学从问题开始,并通过问题的转移而进步的模式给人以启迪,从而发现新的理论。可以说,问题就是科学的血液,就是科学的生命。即使我们已经证明某问题为不可能,对科学的发展照样有益,如永动机的否定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明证。有时我们对旧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时,新的问题往往随之而生。问题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有些人茫然无知或者对现象熟视无睹,是不可能提出问题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种见解是何等的深刻!提问题的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性思维的开端。问题提的不好,说明认识还不够完善;问题提得好,则意味着已确定了一个正确思维的方向,剩下的问题就是结合有关知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了。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有关背景知识,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各个序列进行正确的衔接和结合,并且要决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推理和论证。
二、为使对问题的研究更合乎逻辑,还要谈及问题的分类及其解释。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释程序也就有所不同。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助产婆。不管是哪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科学知识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迹丰富与增长的。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纵观人类历史,后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要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与手段等要长进得多。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包括先前知识的运用、实验的设计与调整,以及各种试探性的假设的采用、评价、筛选、修正等环节。在此期间,逻辑推理可以用来发挥思维的功能,确定需要什么信息和如何得到这种信息或者接受信息的反馈,而思维的功能必将把这些推理或信息的逻辑处理联结成有计划的步骤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三、科学发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反馈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信息反馈就是把输出的信息再反送回来,以便与原来的目标值加以比照,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通过调节被控制量或操作量,使过程状态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趋势。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一般机制。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所得到的材料和结论以及自己和他人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可以看作是反馈回来的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首先,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否定原先的假说或思路,从而重新调整思维,使科学发现的创造性思维少走弯路。再次,反馈回来的信息启迪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使整个思维过程能抓住这一关键,进而达到问题的解决。最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而为我们的思维开辟新的路径。综上所述,创新性思维必须在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才能有所发现,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发现一般从问题开始,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榜并借助于有关背景知识,进行逻辑的加工思考,启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提出的问题,逐渐丰富知识宝库。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有待于新的科学理论思维去解释与说明。创新思维的逻辑就是如此。
二、论创新方法
按照“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另人失望。”(这相当于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说不上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
这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而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要求付出的劳动以及所花的代价比前者(即发现、发明)要大得多,困难得多。《科学时报》2002年8月14日有一篇题为《从企业为主体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文章中说:“据统计预测,浙江省专利技术和产品的实效率以40%,其中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市高达50%以上这是该省把专利工作作为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特别是技术创新大局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来抓的结果。”(如果把专利的发明与使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创新两者混淆起来,在实践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们误以外有了发明就有了创新,其实相比之下后者要难得多。如果认识不到在一点,那么技术发明的转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三、论创新领域
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之中包括观念创新,规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等。观念创新可以解释为“以新的观念代替旧的观念,改善观念结构,用改善之后的观念结构,用以指导个人行为和正在进行的机构活动”,“其结果可以反映人及群体的进化在意识形态上的积淀,形成思维定势,稳定地指导人的行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描述观念创新,只有通过对规制上的改变,技术上的突破的观察,才能窥探观念创新的“良苦用心”。观念创新对生产力的促动并不见得非要建立在规制改变或者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然而,规制创新或者技术创新必然是在观念创新的前提下实现的。总而言之,观念创新和规制创新、技术创新之间同样表现为源与流的关系。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创新的制度设计》一文中,对于专利制度、奖励机制和政府支持这三种创新机制曾作过这样一个比较:“专利制度在研究项目选择上是分散性的,由研究人员自我选择,彼此缺乏协调;其筹资方式将带来高度的扭曲和不公平;诉讼风险较高;对创新的激励很强,但存在扭曲;推广的激励比较有限;交易成本较高。奖励机制在项目选择上也是分散性的,缺乏协调;比起专利来,其筹资较少扭曲性,也更为公平;诉讼风险较低;创新激励强,且扭曲程度较轻;推广激励很强。政府支持方式在选择项目时,是由官僚系统决定的,但可以得到更好的协调;其筹资最为有效,诉讼风险也最低;如果政府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其推广激励也很强;但是当研究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义时,这一方式就难以运作。”
斯氏认为应建立奖励制度以及由政府支持创新活动,许小年教授则如是反驳:“如果是事后奖励,市场其实是最有效的机制。资本市场使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对于刺激创新而言,这样的奖励强过所有的高科技证书和委员会颁发的奖金。如果是事前奖励,则必须回答‘奖励谁’的问题。在技术的商业应用未经市场检验之前,任何委员会或个人都无法确知创新将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是一项重要创新,哪个委员会准确地找到了亨利福特并给予奖励?市场经济中,创新的主体从来就是企业和个人,他们所需要的外部支持,不是什么委员会的认可或政府的资助,而是知识产权保护。”
四、谈创新事例
创新过程的诸因素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征,下面我们来谈谈创新的事例,如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五、论创新需求
“创新”不应该“唯新是举”。有些人以为只要我们这里没有的东西就是“新”,就是好东西,似乎没有什么是非标准,即使有也是一些歪道理。比如残暴的斗牛表演本来就没有什么娱乐价值,能够给人眼球刺激的是惊骇恐吓。因为这个项目西方有,我们没有,就是新的。即使西方现在也有很多人反对这项残酷无情的表演,而我们的北京市西城区领导人却认为这是一件新宝贝,要不惜巨资兴建亚洲最大的斗牛场,把这种西方快被淘汰的垃圾文化搬到祖国庄严的首都北京来。这种不加鉴别的“拿来主义”,已引起国人的强烈关注和评击。的确,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这种“唯新是举”的观念,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去年南京市公安部门出台了一个“廉政金”的制度“创新”,就是在公务员已经取得了应得的报酬的基础上,每年另外用公款给每人存入3000—5000元的钱在退休时一次性可领取20—30万元。如在职期间违规犯纪受到处分的,则相应扣减或全部不给。据说这是规范公务员廉洁从政很有效的“灵丹妙药”。是否有此奇效暂且不说,单就这笔巨大的开支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况且奉公守法、廉洁从政是对公务员的起码要求,是写进了“公务员条例”的,难道也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要国家和人民拿钱去买吗?群众中也有违法犯罪的,为了使他们不犯法,是否也应该给13亿人的每一个人都设一笔“守法金”呢?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现在这种“廉政金”制度,因为是自己制定,自己执行,自己受益,有不推自广遍地开花之势。因此,我们的社会更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创新肯定是要创新的,而且正在鼓励亿万人民大创特创。不创新,社会就缺乏前进的活力,各项社会事业就不能更快地发展,各种人才就难以大量地脱颖而出,“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但在百花盛开的创新时代,还必须给“创新”者设一个铁樊篱,那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地创新;创新,绝不能违背人民的意志,不能违背神圣的法律,不能丢掉我们优良的传统,更要问一问“三个代表”答应不答应。只有用这样的标准去创新,才是我们社会所欢迎的“创新需求”。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幻想属于科学方法吗?
科学幻想属于科学方法吗?就本人的意见看来,答案是显然的。有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公理,它们的最初来源就是科学幻想,比如牛顿的惯性理论,黑体假说等等。甚至现在一些未知的,待求证的科学事实,也只有科学幻想才可以完美解释。
科学方法的定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对号入座,科学幻想,是在理论研究中,依据现有的科学事实,提出系统的假想理论,然后在随后的研究,开发推广中,进行大胆的应用,取得不菲的效果
在我认为,科学幻想分为好几种。
一种是创造性的幻想:为了解释某些事情,而特别创造出一个科学理论,而这个科学理论虽然不能被验证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能很好的解释所有发生的现象。
一种是延伸性的幻想:在原有的东西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想象,增添一些人为条件、因素,来达成我们的目标。
一种是科幻小说式的幻想: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在这些幻想中,属于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属于浪漫型幻想。
当然,我们这里的科学幻想,是指在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对未知事物提出具有可能性的解释,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的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只有这种幻想,才是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之中。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漫无边际的胡乱想象。就像在天文学中黑洞的存在,没有人能看到黑洞的存在,但是很早便有人能从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轨迹想象到它的存在,而现在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甚至看到,黑洞,这种特殊的天体确定是存在的。大量的事实证实了,科学幻想对于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幻想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关联,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影响。书中提到,作为伟大的“科学预言家”,凡尔纳用他的科幻作品,激励和启迪了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他们之中有宇航先驱之一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之父戈达德、第一个用球形潜水器进行深海观测的威廉•毕比、第一个驾机飞往南极探险的伯德、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位在月球行走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幻想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先驱。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前人提出的科学幻想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现阶段科学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现象,许多科学家就会进行更多的科学幻想。丰富、多彩的科学幻想必然会引发波澜壮阔的创新、创造、发现、发明热潮。然后像一棵大树的枝枝蔓蔓一般,越来越多的枝桠延伸开来,逐渐蜕变成一棵成熟的科学体系的大树。只要现在成千上万的幻想在未来能够哪怕实现一个,那也是相当的了不起的。现在这个科学信息浪潮的出现和日积月累的科学普及、科学幻想教育密切有关。一些发达国家,老师对大学新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一个没有幻想的民族,会有热情、希望和生机吗?”并且告诉学生,“愿我们的空气中弥漫两种因素,一种是民主和自由,另一种是幻想和创造。”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关心科学发明、关心科学创造,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必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
科学,尤其是物理,化学这些方面的研究领域,是没有办法完全靠数学公式,纯粹的推导来实现突破的。就像量子力学的提出,还有原子结构的发现,这些在当时都是被当成谬论的胡思乱想,完完全全就是科学幻想。但时间证明,恰恰就是这些科学幻想,才让现代科学一步一步的成熟,去解开一个个不能解释的事实。有一个一直倍受争议的物理科学幻想,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时间旅行必将可以成为现实的这个科学幻想。由这个设想引出了类似“祖母悖论”、“今日出门昨夜归”等一系列的佯谬问题。霍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证实这个幻想的错误性,可是到最后,却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尽管现在的科学没有办法在理论上去证明时间旅行的可行性,但是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后,当时间旅行成为一个事实时,我们回头看,会发现,现在的这个科学幻想对这段时间的科学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这个幻想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要是没有科幻的启示,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会被开发出来吗?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动力。”“人类需要幻想,这种特殊想象在科学、艺术领域尤为重要。”科学的幻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又促进了幻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把科学信息社会推向前进。
第四篇: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课程报告 220120238 一. 课程开设背景
二. “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意义 科技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和改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技术居功至伟,它使人类从野蛮变得文明,增强了人们适应和驾驭自然的能力,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人与人之间距离变短,时至今日,科技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已经不能想像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持,人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电器、互联网络、汽车、医疗、能源、农业种植等,科技作为一种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和手段,已经如此紧密得与这个世界进行关联,人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
这个世界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方法做支持,重视科技必须重视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规律和章法,无论我们是从事行政管理,或是程序编写,还是三维动画制作,也可能从事财务管理,新闻记者等,我们都有其方法做指导。像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作为潜心学问的学者,要想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掌握合适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科技有多么重要,科学的方法就有多么重要。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是方法的探索。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诞生时,集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方法的形成和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和牛顿,是近代科学方法的奠基者。他们在构筑经
典力学的巍峨大厦时,成功地使数学与实验、假设与验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诸方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中蕴涵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独到的维度或视角。
世界观是在谈世界是什么,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论主要在谈“怎么办”的问题,科学方法论则是方法论的一种,它是科技哲学的范畴,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科学观,科学法则,科学方法论主要在讨论人们用什么方式、方法观察科学现象和解决科学领域的问题,它是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科学方法论如同哲学是对所有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又指导各学科知识的运用,科学方法论是指导各类科学运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完成科学实践的重要学科。
三. “科学方法论”的几个重要问题 1.科学是什么?
什么是科学?科学社会学者孔德认为,科学应该同时具备三个性质:自然一致、因果联系和可重复。它认为所有被认为是科学的知识,都应该具备这三种特性。但我们认为这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在谈论科学,并不确切和全面。
吴冲龙教授在“科学方法论问题”讲座中详细讲解科学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同学深入认识什么是科学。他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如四大发明,讨论中国历史上是否有科学。吴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科学的核心是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以及世界如何运作的系统理论知识。科学是相对于技艺(techne)的认知(episteme)行为和结果,它具有思辨性,并总是猜想新实体、新过程和新机制的存在,直至对可能存在的新世界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我们的祖先对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但古代中国人并不知道其原理,也没有尝试找出其中的原理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无论是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是郭守敬的天文观测仪器,张衡的地动仪,都只能称为技术,在本质上都是“手段、技巧,是主观思维和操作能力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系统”,而非系统的、规范的、认识事物本质的理论体系。因此,今天的多数
中外学者都认为,在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只是在技术应用的领域,而科学研究则远落后于西方,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不存在“科学”。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实用科学;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等。科学方法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归纳。2.如何选择科学的问题? 在历经一个月的讲座中,几乎所有的老师,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或是从事社会科学,无论是从事能源研究、还是生物学、或者是地质灾害的研究,老师们都谈到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问题,已经八十高龄的赵鹏大院士在讲座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选择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是起点,如何发现,作为一个研究者,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有些科学问题,很多都是假问题,没有研究意义;比如《论哲学家对自然科学家的引导》这一问题,实际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是平行工作的,它们不存在谁引导谁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假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研究六岁儿童的运算能力等,都是过于肤浅或者没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吴德华研究员在一次学术会议提出这样的观点,在选择研究问题时,第一个方面是要找到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多阅读文献寻找。如某学者测定一个物种的代谢特征的季节变化,发现了一些规律,如(啮齿动物)冬季产热能力增加,夏季产热能力降低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那么科学问题就有: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哪些
生理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有还是没有?)?哪个因素的影响最大?如果你认为食物的因素重要,那么是食物中的哪种营养成分导致的?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还是蛋白质含量?发现食物有影响,那么很容易就会产生类似:光照周期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环境温度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 „那么到底做哪个?选择其中哪个问题作为研究问题? 发现科学问题后,要确定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这里边要问几个问题:这个科学问题重要吗?有意义吗?怎么个重要法?有什么重要意义?在科学(学科领域)上有什么贡献?对人们认识自然规律上有哪些启示?有应用价值(前景)吗?如果有,有哪些? 作为教师和科学工作者,我们经常被家人和朋友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研究的?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如果你能拍着胸脯,满怀信心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让听的人有无限的兴趣,参与到该问题的讨论,大概这就是对人们有价值的和有兴趣的问题。如果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对方只是抬了一下头,然后又低下头读自己手里的书(报纸),说明你的研究问题还需要重新加以思考。对于自然科学,如地球科学领域,地质灾害的问题、新能源、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都是大家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对于社会科学,如人们的健康、长寿、食品安全、旅游文化、教育、房产经济等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综合来说,在选择科学问题时,阅读和思考是发现科学问题的途径,自己的兴趣、人们的关注和需求是衡量问题价值和意义的基本标准。在《科学方法论》的讲座老师中,殷坤龙教授选择滑坡灾害的预测研究、以及对水库库岸滑坡与涌浪灾害的研究,唐辉明教授的《水库滑坡演化进程多维诊断与稳定性研究》等这些研究课题的选择,对我们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3.如何展开和深入科学问题研究?
确定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展对该问题的研究,即研究方法的问题。综合来讲,按照概念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门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例如:地质学中通过古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实验法、科学抽象法、逻辑方法、数学推导、资源预测和评估方法等。第三层次是篇二:《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
学号:22002154 姓名:秦跃群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004.12.对地球信息科学的认识
----以地理息系统应用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传输网络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交叉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和融合,是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兴的重要分支学科;虽然其理论与方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学科体系有待完善,但它已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普遍关注。近10年来,为了加强对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系统调控和协调发展,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地球信息科学,以之作为全球变化研究与区域规划、管理与决策分析的现代化科技手段。
一、地球信息科学(1)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术语,地球信息科学的出现还不到10年。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人们对其的认识又有多重含义,并出现了许多相类似但又不相同的科学名词,如地球信息技术、地球信息机理、图像测量学、图像信息、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这些新的科学名词的出现,都与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数字通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发展密切相关。
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使得现代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首先,现代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统一性”,“综合性”表现在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日益要求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攻关协作,“统一性”则表现在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既需要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持又需要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次,现代地球科学问题既强调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固体地球系统、流体地球系统和生物地球系统的过程,以揭示全球变化规律,又强调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由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各相态物质相互作用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的区域系统的研究,以揭示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因持网(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逐渐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
术保证;同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深广,最终促使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
(2)地球信息是地球系统内部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一种运动状态和方式。因此,地球信息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于地球系统运动规律的认识,它是人类保育地球系统的基础。地球信息所覆盖的空间范围上至电离层,下至莫霍面,其中在地球表层上的地理信息是地球信息的基础信息。正是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和空间关联性起到了连接地质信息、海洋信息和大气信息的作用,使得地质信息、海洋信息和大气信息得以通过地理信息而组合成为地球信息;而有关地理信息的处理技术——数据获取、存储、空间分析和信息查询则为地球信息的模拟、分析和预测奠定了基础。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nasa),曾在《地球系统科学》报告中指出:认识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致力于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其中心问题。因此,从地球系统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地理信息系统,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地理信息技术体系发展的框架。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获取地球观测数据以后,完成从“分析和解释” 到“概念化和数值模拟”,再到“预测和验证”的转换。由此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工作。
(3)地球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的交叉和融合,是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兴的重要分支科学;同时,地球信息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其中,“地球信息机理”是其理论研究的主体,“地球信息技术”是其研究手段,“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主要应用研究领域。地球信息科学的本质是从信息流的角度来揭示地球系统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从而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宏观调控。
二、地球信息技术
地球信息技术包括:地球数据获取技术、地球信息模拟分析技术与地球信息传播技术。地球数据获取技术:用于从外部世界获得记录地球性质和状态的地球数据。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地球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覆盖全球的监测运行系统,是快速获取和更新地球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
地球信息模拟分析技术:用以将地理数据转化为地球信息,包括地球空间信
息的加工、再生以及获得有关某一地球空间问题解决的目的、计划和策略信息,可分为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够获取、存贮、查询、模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通用地理信息技术,它汇集来自多方面的数据,按照地理空间框架进行数据管理、查询与检索,通过地球信息模拟和分析软件包进行地球信息的加工、再生,为空间辅助决策的分析打下基础。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直接面向地球科学的问题领域,它的任务是在地理信息系统有关地球空间信息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产生人类行动的目的、计划和策略信息。因此,决策分析过程和其前面的信息处理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信息处理是决策的准备和基础,决策分析是信息处理的目的和结果。
地球信息传播技术:用以实施空间数据的传递和信息的传播。地图既是地理信息载体,又是传播媒体,尤其是电子地图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地图功能,使得纸质地图更侧重于结果的表达,而将多种信息的存贮交给电子地图。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得地球信息的交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表达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而不再仅仅是模拟符号;信息交换的网络化与实时性,促进了广泛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三、地球信息科学的方法论
在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中,信息、控制和系统是三个具有时代特征意义并且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重要科学概念。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结合导致了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重大突破,促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来源于地球系统的数据流进行空间信息分析,而将数据流转换为信息流(目标信息);它实质上完成了对于地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即实现了对于这个复杂地球系统的认识过程。空间决策系统通过对来源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流进行空间决策分析,而将信息流转换为知识流(目的、计划和策略信息流);它实质上模拟了对于地球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即模拟了对于这个复杂地球系统的调控过程;而策略、方案实施则将知识流转化为真正可供操作的调节和控制行为。
地球信息科学的方法论表明,认识、分析地球系统和对于地球系统调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统一的连贯的过程:认识是调控的基础,调控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越深刻,调控就越成功,而调控越成功就会使认识进一步深化。而
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决策系统实质上表现了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认知能力的能动性。
四、地球信息科学的应用实例
地球信息科学产生与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将为地球科学问题的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指导与支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尤其是矿资源)的可供性与保障程度。发现与寻找新的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其基础是预测,而预测的关键问题是地学领域内各学科专家们对地质、遥感、物探、化探中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控矿信息,进行处理、解释、提取和综合分析的结果。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够获取、存贮、查询、模拟和分析资源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地学数据的通用信息技术,它提高了我们处理和分析大量有关地球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数据的能力,为我们由客观世界到信息世界的认识、抽象过程以及由信息世界返回客观世界的利用改造过程的发展和转化,创造了空前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就目前来说,建立一个完全自动化的预测系统是不现实的,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地质勘查现代化的工具是可能的,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
我们曾偿试以地学信息综合分析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新疆伊吾地区进行定量找矿预测,选定成矿远景区,并进行野外验证,收到了一定了成效果。1.信息处理方法 1)遥感数据的处理
多波段遥感图像信息特征中除可见光波谱部分外,许多波段的信息特征位于人肉眼光敏区以外,如红外、微波图像信息等。这类图像揭示了大量肉眼看不见的地物信息特征,大大增加了鉴别地物属性特征的信息量。因此,采用遥感图像处理有效提取成矿信息,尤其是提取那些微弱的矿化信息,通过地质解译、分析构造形迹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和应力状态,不但真实、客观,而且克服了常规地质方法有时由于点线观测的局限性,大大开拓视野,获得连续、系统、大量的信息特征,有助于将破裂系统与区域构造变形乃至地质建造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与客观实际相吻合的结论。
首先,对tm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主要对图像进行大气校正,并通过与同比例尺地形图找同名点进行几何校正,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7个波段tm图像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7个波段方差大小,再根据各波段信息统计分篇三: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科学方法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硕士
日期: 2013 年 11 月 11 日 评 语
注:
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当代发展的困境与其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是在阅读科学方法论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总结而来,主要为读书报告,文中的主要科学论点均援引自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关键字:科学方法论;发展史;困境;现实意义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
依据古登(gutting.g)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科学方法论描述为“处于科学的成功追求背 [1]后的所有普遍而系统地可表达的程序”。同时,我们将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归结为三个层面: [2]哲学层面 ,科学家层面 ,科学实践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层面。其中哲学层面的基本特征是基
于普遍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上的方法论追问,科学家层面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具体科学问题所进行的,同时局限于科学家群体内部的方法论争论,而科学实践层面的特征是根据科学实践的具体历史以及社会特征而对科学方法所进行的一种描述。这种变化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逐步而来的,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1,古希腊科学方法论的起源
早在古希腊时,哲学家们便已经开始了科学本质与来源的讨论与争辩。泰勒斯说“概括是科学的起源”[3],问题识我们该如何去概括。这里哲学家们分成了两个派别。
其一是唯理论,唯理论所持核心观点是:世界上的知识需要依赖人类的智力中的理性或直觉或理念的洞见才能获致。其中,数学总是知识的理想形式。最早的唯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试图对数学知识的可能性提供一种解释 ,这种思想根源于毕达哥拉斯 [2]。唯理论的表述试图说明存在着一种独立于物理事物之外的另一类事物,例如:给予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个点,通过这个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平行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而得到,而是通过现实观察之外的理性思考得到的。而它又真实存在,并不以物理事物的形式存在,更像是一种理念式的,而又能被人接受的真实推论。虽然并不真实存在,但却可以确实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看来 ,能够求得对事物的解释、能够洞察理想事物的属性 ,从而获取关于实在事物的知识。
其二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验论,其两大核心是:科学在起源上是经验的;科学在内容上是必然的[1]。这一观点与唯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认为科学的最终根源不是神圣的权威、人类的想象或者思辨的推理,而是我们对物质客体的感知经验。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明白物质客体的感知经验如何导出极其重要的智力判断,这就造成了经验论最大的弊端,也成为了人们后来进行科学方法论反思的根源。2,近代科学方法论的革命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是时间到了近现代,争论的主脚换成了笛卡尔与弗朗西斯?培根。笛卡尔坚持并发展了唯理论,其关于科学方法论的两个核心主张是::第一,用理念概念取代了本体的理性直觉,也就是“科学的根据不是外在本体的不可靠的智力版本,而是确实认识到了它自身的内容。”[1]第二,丢弃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主张一种新型的数学推理,那就是以连续思维去把握秩序的“演绎法”。从这种观点可以得出科学是从问题或者待证明的事物中能直觉到的东西出发所进行的演绎这种结论。事实上,唯理论的演绎只能揭示前提中所包藏的结论,除非另有一个综合真理已被知道,否则它就不能建立综合真理。对
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康德的给出的答案是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即力证存在综合的先天真理。康德在先天真理理论在数学和物理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但其本质只支持一般数学和牛顿经典力学的范畴,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其根基也不再牢固了。
弗朗西斯的观点则更倾向于经验论,提出一种“应该如何根据经验数据创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案。这种观点的表述表明科学家是不断的搜集基本材料,再加上自身经验来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产品。这里就忽略了数学分析与推理,即只有经验科学,而非数学才是知识的理想形式。培根的经验论经洛克、休谟获得进一步地发展。洛克的经验论坚守这一条原则:一切概念,即使是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都经由经验进入我们的思维。他基本上是不加批判就接受了归纳法,并把它视为一切经验知识的有用工具,认为思维中的东西没有不是先在感觉中的。休谟更是坚持一种更为彻底的经验论,最终走向了不可知论。3,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20世纪诞生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逻辑经验主义建立其科学方法论的支点。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这种推翻了经典力学的新科学彻底摧毁了先前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关于科学必然性探究的所有努力。科学的必然性只不过存在于用来阐述定律的数学程式中,以及公理与定理之间的演绎关系中,这种新认识既为科学的理论化提供了依据,同时又限制了科学的理论化[2]。逻辑经验主义所面对的基本方法论问题是,如何使得作为知识的不变主体的科学具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逻辑经验主义的答案是建立科学观察事实和它们的理论解释之间的明确区分,并同时提出了还原语句的逻辑技巧来提炼科学陈述里的可观察的本质。
逻辑经验主义的相关主张后来遭到了蒯因等人的批判,其中蒯因提出了逻辑经验主义的两大教条:一是分析和综合的区分,二是还原论。而历史主义学派领袖库恩更是拒绝接受逻辑经验主义者根据先验的哲学原理去阐述科学方法论的策略[2]。4,历史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历史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起源于19世纪后期。代表人物是马赫和迪昂,历史主义以历史为基础,借助科学编年史学来思考科学,从而对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挑战。库恩反对逻辑经验主义中认为科学理性都可以还原为任何一组显而易见的方法论的观点,认为坚持科学理性存在于科学共同体基于可靠信息所做出的判断之中。同时库恩提出了重要的三个概念:范式、不可通约性和革命。在库恩看来,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单一的一种范式所支配的,范式为在 它所支配的科学内合法的工作规定了标准,它协调并指导在该范式内工作的一群常规科学家的解疑等活动。第二个概念不可通约性意味着根本就没有任何科学方法论的算法去消除相互竞争科学范式之间的歧义。而当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一致性意见拒绝现行范式而赞成另一范式时,这就导致了科学革命。
科学方法论当代发展的困境 1,对归纳逻辑的反对与辩护 20世纪以来,归纳原理对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被进一步的阐述。赖欣巴赫说:“这个原理决定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科学中排除这个原理就等于剥夺了科学决定其理论的真伪的能力。显然,没有这个原理,科学就不再有权利将它的理论和诗人的幻想的、任意的创作区别开来了。[4] 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归纳逻辑,波普尔首先立足于他的否证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批评,但波普尔自身对什么是归纳都从未清晰地说明。拉卡托斯认为,归纳逻辑的原始目的是“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知识”,存在着某种归纳原则或拟归纳原理可以把“实在论的形而上学与方法论的评价、逼真性与确认性联系起来”。沃特金斯却认为拉卡托斯的归纳进步观站不住脚,认为我们无法从确认评价推进到逼真评价。他的观点显然也没有好多少。2,当代科学方法论家的自悖篇四:教育研究与方法读书报告 nanchang university 期末作业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课程名称:
论文得分:thesis of final exam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报告
教育学院
系
教育系_____ 学科教学(历史)__ 甘世先 学号:416226112049 教育心理学 ___(《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专业特长: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主要著作: 1.《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2.《教学认识论》(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4.《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5.《中小学教师保健手册》(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6.《现代教育论》(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8.《走向明天的基础教育》(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9.《教育实验评价的研究》(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10.《发展性教学论》(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1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2.《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及法规文件要览》(撰写其中第五章: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13.《教学认识论》(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14.《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丛书(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已出版--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任长松:《探究式学习》;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
《现代教学论》(一、二、三卷,共136万字),(主编,本人撰写总序、后记及全书中的4章,共17余万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9、10月出版。
三、本书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编 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论原则
第二编 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第四章 研究课题的选定 第五章 文献检索
第六章 理论构思形成研究假设
第七章 教育研究的设计
第三编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第九章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
第十章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法
第十二章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第四编 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十三章 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
第十四章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及评价
第十五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及其效能
教育研究的基础术语
主要参考书目
四、内容简介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是作者裴娣娜教授的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并广泛地吸取了我国和西方教育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又广泛地吸收了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还将数学
方法应用于教育科研,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又反映出教育研究方法的时代特点。
(一)研究的基本特征
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是经验的。教育研究是以典型的经验主义方法为特征的。(2)研究应是系统的。研究是一个过程,为了便于实施研究,使研究过程系统化将是合理的。一般划分为4~6个步骤: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研究过程是有系统的和有秩序的,但研究过程也不是死板不变的。(3)研究应是有效的。即它是基于事实或证据,也就是“能够被证明的”。(4)研究应是可靠的。即研究的前后一致性。需要研究者在自身经验可能的范畴内尊重事实、尊重数据,运用已被验证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和科学(至少是合理的)的操作程序。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方法一,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护展知识;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际的问题。
方法二,基于研究方法,一般方法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克莱斯万的一种定义方法,定性研究是指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指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三)理论的作用 理论是一个判断或一系列判断,用它们我们试图以系统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理论能提供一个框架,研究者以此为起点来追寻研究研究问题。理论能鉴别出最重要的因素,能为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展示研究的各个侧面提供一个准则。除了系统观点外,理论还能较好地鉴别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白点、弱点和不一致点。”
理论的另一个作用,提供一个或多个可检验的普遍性判断,并在实践和深入研究中使用这些判断。
(四)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研究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性的活动,其间,时有重叠和变化。
(1)确定问题。这是研究过程的初始活动。问题必须能体现出特定的意义。
(2)收集资料。收集资料之前,一切测量的手段都必须明确。必须对资料进行集中、编码并为分析做准备。
(3)分析资料。对资料的总结、加工并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
(4)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需要解释、结合、洞察等,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
(五)研究问题的选择。
研究问题不是在朝夕间便确定下来的。它是一个需要研究者对可能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并通过不断的思考,以及与他人探讨方能确定的过程。问题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再确定。有时问题会扩展,有时被精炼。
(六)查阅文献过程。
查阅文献过程,涉及到以下三个问题:
1、信息是从哪里发现的?
2、在信息找到后,我们应做什么?
3、是什么构成信息?
查阅文献的意义:
1、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
2、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
3、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4、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
5、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6、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五、读后感:
裴娣娜教授所著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成书于1993年7月,此本书完整系统的向我们阐释了教育科学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会了解到教育研究的三个基本组成: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估。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教育研究的五个基本方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理论与实际,中国与西方的结合,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仅叫人学到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学到了现代化科学方法。是一本很实用的教育科研用书。
在书的开始,作者就指出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熟悉他们特殊领域的研究,而且,为使别人了解他们,应加入研究的行列”。“教育研究工作者应始终将合乎要求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然而,如果研究未能尽善尽美,研究者也不必灰心,因为完美无缺的研究似乎还未曾有过。”
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就要有正确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教育研究方法。裴娣娜教授的专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为开展篇五: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报告
科学艺术的复兴与启蒙时代的反思精神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报告
《论科学与艺术》一书,源自于卢梭应第戎学院而写的一篇征文文章。当时正处于十八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启蒙运动的推进使欧洲进入了理性时代。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净化德性?卢梭偶然在《法兰西信使报》看到后,激动不已,写下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论科学与艺术》。这部作品是卢梭的成名作,在卢梭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所选择阅读的是由何兆武先生所译,2007年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封面为灰蓝色的中译本。《论科学与艺术》一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卢梭提出“随着科学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1] 的观点,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也即文明的发展败坏了德行,导致了人性异化及社会整体风气的败坏,并援引了大量历史史实作为论证依据,结合种种假设层层推证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卢梭进一步考察了科学和艺术本身,认为由人类智识所产生的一切,甚至道德哲学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以此作为出发点,卢梭认为科学和艺术也同样都是从罪恶中诞生而来。在第二部分中,卢梭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对于人民优美的审美力和判断力形成起到了消极作用,教条衍文代替了对于知识及常识的内化与表达,同样不利于人性的自然发展。两个部分从不同层面回答了“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净化德性”这一论题。歌德曾言:“伏尔泰代表了旧世界的终点,而卢梭则是新世界的开端。” [2] 而俄国赫尔岑则更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 [3] 在启蒙主义运动时代,具有进步思想的人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热烈追求思想解放和个人自由。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是新时代人民高举的两大旗帜,也是人们对抗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最有力的武器。与此同时,科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杰出科学成果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推动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科学与启蒙相辅相成。正如哲学家卡西勒所言:“当自然科学的成就重新描绘了宇宙图景、当科学方法论成为一种信念时,理性才独立于宗教启示,奠定了神圣的权威。科学在启蒙思想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几乎是无限的威力”。[4] 当等众多启蒙学者都认为人类社会文明将会顺此趋势逐步发展不断向更高文明递进,并坚信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必然会带给全社会莫大的福祉时,卢梭并不这么认为。卢梭痛斥这种文明,他言:“身体的需要乃是社会的基础,精神需要则是社会的装饰。政府与法律为人民集体提供了安全与福祉;而科学、文学和艺术,由于它们不那么专制因而也许更有力量,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了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看来人们本来就是为了自由而生的,——文明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了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5] 这种源自对科学与理性文化及人类整体文明的深刻反思与关照体现了卢梭对于现阶段社会整体精神状态及未来社会有可能“礼崩乐坏”的隐隐担忧。卢梭这种大破大立式的观点较为激进,招致了时人的不满,不少同时代的学者及思想家将卢梭斥之为“启蒙的敌人”,或因为对其学说观点的误解,而将其视为“反启蒙”一类人物。然而,无论哪一种评价,都意味着卢梭具有前瞻性、深刻性的理论对其所处时代及后世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力。正如学院哲学家麦金太尔评价的这样:“他有意使自
己与整个启蒙运动的倾向相对立,并且部分地参与,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除了休谟和康德,他不可比拟地高处于18世纪任何其他著述家之上。我们看一看启蒙运动的典型著述家和卢梭对自由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就可以最好地说明卢梭的重要性。” [6] 卢梭在提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不利于净化德性” [5]后,按照自己的社会理想勾勒出一个有着太古时代气息的淳朴的伊甸园,这个伊甸园与老子《道德经》中的许多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卢梭恳求上帝请上帝将人民从他们祖先的那些知识与致命的艺术里面解救出来,并赐还给无知、无辜和贫穷于人民,因为卢梭认为奢侈必然导致风尚的解体,进而引起趣味的腐化,而教育毫无意义,只能虚饰精神,腐蚀判断,使公民遗漏责任感。唯有无知、无辜和贫穷才会使人民真正感到幸福。卢梭的这种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
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7] 的社会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卢梭认为有学识者“以他们那些致命的诡辩武装起自己以后,就在摇撼着信仰的基础并在毁灭德性了。他们鄙夷地嘲笑祖国、宗教这些古老的字眼,并且把他们的才智和哲学都用于毁灭和玷污人间一切神圣的事物。” [5] 因而希望通过远离科学与艺术而使人民社会达到最原始的状态,这与老子所倡导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及“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7] 的社会及个人状态相吻合。二者皆以“自然”对抗“文明”,并希冀借由远离科学与艺术使个人智识与社会构建皆复归于最原始淳朴的状态。在某种意义层面上,《论科学与艺术》与《道德经》可以互做注脚,参照阅读。然而,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书中也曾提到出自普罗塔克《伦语》的一则古老神话寓言,在寓言中,向火跑去要拥抱火的萨提尔象征不配接近科学的普通大众,他的形象隐喻着常人学习科学与艺术只会为其所伤,只有真正具有天才特征的极少数人才能够在科学与艺术领域有所深造并超越前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梭在启蒙思潮中反思科学和艺术,既认识到了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局限性,也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他们存在的合理性。《论科学与艺术》作为卢梭的处女作,蕴含着其日后全部学说的开端,他的科学艺术观又在其全部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8 世纪的启蒙时代,卢梭的科学与艺术观迥异于以伏尔泰为首的主流启蒙学者而显得独树一帜。其“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不利于净化德性”的哲学论断是基于对法国乃至于整个欧洲的社会文明现状的反思,具有非同一般的洞察力与前瞻性,并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哲学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其不媚俗,勇于反思与批判的精神也同样深深影响着同时代及后世的学人,无论是著作本身还是其伟大的人格精神,都是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财富。
第五篇:科学方法论学习报告
《科学方法论》学习报告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的发展对人民基本素的要求不断加大。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社会的竞争力,低层次的学历已经不能促使学子们在高端技术领域立足,因此越来越多的学子会选择继续深造。现在普遍认为,大学本科阶段是来接受学问的,硕士和博士阶段是来创造知识的,这期间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创造知识的过程艰苦而孤独,无奈而乏味,一旦放弃,一事无成。博士研究生是我国发展创造的主力军,担当起了高层次科技发展创造的大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定理想,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巨大的成果。因此,我认为《科学方法论》这门课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十分有必要。
从保送本校研究生到选择硕博连读,直接从一名本科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博士研究生。在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第一学期,学校就专门开设《科学方法论》课程,并邀请本校在各相关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知名院士、教授来为本课程做专题讲座,他们之中有王焰新教授、殷鸿福院士、蒋少涌教授等环境地学等领域的学术大牛。各位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科学实践经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科学方法论进行了解读,老师们讨论了关于科学精神、做学问的态度、科学研究的灵感、科技创新、学科前沿、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内容。我十分有幸聆听到各位专家的教诲,了解他们做科研的方法以及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课时并不多,但是每节课都觉得自己收获颇丰。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殷鸿福院士讲授的“治学与做人”,蒋少涌教授讲授的“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方法漫谈”等,让我至今感触颇深。
殷鸿福院士已81岁高龄,是我国著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本已到达退休颐养之年,然而他却始终坚持讲台,他的精神和素养让我为之折服。在他的众多科研成果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将二叠纪-三叠纪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最终定址在我国浙江长兴煤山。对于“治学”而言,殷鸿福院士提到了“金钉子”的意义。“金钉子”名称来源于美国,1869年5月10日,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贯通时,为表示永久性的纪念,就在最后两根的连接处钉上了一个金铆钉。地质领域借用这一典故,把全球界线层形象地称为“金钉子”,体现了全球界线层在年代地层划分中的重要地位和永久性。殷鸿福院士说每个“金钉子”都是国际地质专家历时多年,考察世界各地的候选剖面后确定的。每个候选剖面都必修经过由所在国专家为主的国际地层工作组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并经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金钉子一旦确定,这个地点就称为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唯一标准,不会因岩石年龄测算结果发生变化,而导致它的地位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国家建立“金钉子”,不仅体现了领先国际的综合科研实力,更是国家荣誉。地球历史以生物演化为标准,分为宙、代、纪、世、期。二叠纪-三叠纪既是两纪之间的界线,又是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的分界,是108颗金钉子中最大的三颗之一,历来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这一成果来之不易,而殷鸿福院士谈起来却十分的自然而平静,这就是科学家的胸襟。
对于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划分,地质学界100多年来一直沿用耳菊石化石作为标志。随着科学家们的探索,发现传统的三叠纪底界标志化石耳菊石只存在于中国西藏南部色龙剖面上,其它地方还没有可靠的耳菊石化石发现,处于不利地位,且世界上许多重要剖面也找不到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划分的标志。殷鸿福院士对耳菊石提出了质疑,在野外建立了大小37个剖面,发现21条剖面中存在有微小欣德牙形石,并在煤山剖面上找到了许多牙形石带化石,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纪与三叠纪界线牙形石序列。1986年,殷鸿福院士提出,将我国地质工作组在浙江长兴煤山发现的微小欣德牙形石作为划分古生代与中生代的标志化石。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国际地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也遭到了一些外国学者的极力反对。在接下来的近10年时间里,殷鸿福院士的科研组和国内外科研工作组一起,对浙江煤山进行考察研究,取得了颇丰的成果。在1996年,中、美、俄、德等国的9科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联名文章,推荐以我国浙江长兴煤山的微小欣德牙形石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化石。此后,经过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工作组、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分会以及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会议确认,最终确定了我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在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地位。殷鸿福院士认为,“治学”首先要有理想,要大胆地提出质疑,不要迷信权威。遇到挫折,不要气馁,要在实践中寻找证明,持之以恒地前行,这才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素养。
谈到“做人”,殷鸿福院士认为它比“治学”更重要。马克思中学毕业作文中的誓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纵观各学科的大牛,无一不是有着人格魅力的学者。他们拥有远大的理想,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秉承正直和诚信的原则,他们能够做到自由独立思考。人类的进步,都是伴随着新的重大科技发现,然而新的发现也为人类带来了新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科学技术的正面或反面价值取决于掌握科技的人使用它的目的和实际使用。人文精神就是那仗剑的人,所以只有掌握了好方向,才能更好地利用这把双刃剑。
理想是我们成功的根基,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执着于理想,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它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处事的原则。在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中,我们外面原有的棱角都磨圆了,但是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底线,是外圆内方,是有规矩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理想就是规矩,这是我们内心的精神支柱。现在,要紧的是,如何在今天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的情势下,忠诚地守住它们,并用我们的一生来作证。殷鸿福院士在长达10多年里坐着冷板凳,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而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科研之路,守住自己的信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就,这就是理想的力量。
选择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实现理想是一个不断选择和舍弃的过程。人生是一条多歧路,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在做出选择。人要在做事治学上有所成就,必须沿选定的目标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为其它歧路所吸引,这是不容易的,需要选择,需要割舍。要治学,就要舍得金钱而耐得住清贫,舍得功名而耐得住寂寞,舍得玩乐而稳坐冷板凳。殷鸿福院士谈到了自己的两次选择,“考大学”和“工作”。“考大学”,他当时的高考分数足以去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就读,然而国家当时处于发展时期,他一心怀着报效祖国的梦想,直接选择了当时十分冷门的地质专业,进入当时的北京地质学院就读,这为他取得巨大成就做了铺垫。“工作”,他在“回国-武汉-北京”这个选择面前,根据自己真正的需要,毅然回国到武汉,从零开始,坚持自己的科研道路。他认为做好选择和舍弃的思想准备很重要,赏心悦目仅一二,不如意事常八九。要想实现某个美好的理想,必须准备好舍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家庭美满、事业成功、财源兴旺、身体健康”是美好的祝愿,而现实常常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最后只得了鱼,不要怨天尤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冷静反思一下,那往往是自己选择的后果。
正直和诚信是我们成功的奠基石,有教养的社会和人群,不以功名富贵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殷鸿福院士要求我们抵制大学里面的功利化现象,特别是要坚持学科建设上高标准、严要求,不要被急功近利搞扭了方向。在金钱至上的环境里,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在精神上战胜自己。
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是我们成功必要条件,要发扬大学精神。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我们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地总结过去,在总结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一个人的成功永远不是一个人所为的,它是集体的力量造就的成功,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让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发光。
殷鸿福院士的报告让我感触良多,他首先从治学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他对科学的尊敬以及求实的态度,再从做人方面为我们阐述了人的根本就是好好做人,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样,蒋少涌教授的题为“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方法漫谈”的报告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为我们讲述了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科学论文的撰写于发表,对我们博士生的学习生涯十分有实用性。他首先认为,博士研究生应成为地质大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研究是一种境界,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做研究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它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是每一个科学研究者必备的基本条件,而基本功的训练也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博士生,要具备高的英语水平、计算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处事能力,缺一不可。在做科学研究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专业的特征,通过快速的阅读,掌握研究领域的文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制定读书战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平时多注意提高自己科技写作能力,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从读书报告开设,善于利用阶段性成果来撰写论文。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我们才能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不断地创新,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夯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个人学术的发展固然重要。首先我们要有自己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为之不断地奋斗。总体目标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的导向,为我们指引着方向。阶段性目标是我们科学研究中的动力,不断地激励我们前进。其次,就是要选择重要的课题。选题十分重要,决定着研究中的成败。在选题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好奇心,不论对自然还是对普通食物都要有好奇心;要有怀疑精神,不要迷信权威,要大胆猜想并去论证;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地发现新事物,这是科学的本质。最后,保持良好的态度。在科学研究中,要于导师保持好良好的关系,经常沟通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要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有“责任感”又要有“罪恶感”,找到学习的楷模,细心体会他人是如何做研究。尽早动手写论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苛求一举完成精典之作。
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方法和途径是成功的关键。我们时刻要保持着“观察、思考、交流、求证”的态度。作为一名博士生,尤其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博士生,观察能力十分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观察是科学发现之父。在观察之后就要进行思考,思考是对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改造喝归纳。我们不能被传统观念所束缚,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当自己有新的想法之后,要与老师、同学多交流,共同探讨,琢磨出想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求证的过程中,一定是最艰难的历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带着执着、勇气和信心。
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抵制不当的学术行为。在当今社会,学术和人品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摒弃学术不端的低俗行为。我们要多开展新形势下的伦理观、道德观教育,不但要把学问做好,更要把人做好;提倡潜心攻读和严谨求实,反对急功近利和浅薄浮躁;严禁造假,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他人发现和提出的观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数据和图表不能以任何方式和借口据为己有。在参考文献问题上,引用他人的观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数据和图表,必须加以标注。最后,蒋少涌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科学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他以地质学期刊论文写作结构为例,分别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题目、写作内容、数据分析、结果讨论以及图表制作方面一一做了阐述。他要求我们在撰写文章过程中,思路要清晰,内容要尽量完整,资料数据要准确,论述要十分深刻。
《科学方法论》课程的授课老师们,都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经历向我们阐述了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博士研究生需要做的就是,紧密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目标凝练研究方向。全面了解相关学术领域的历史、现状,对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尤其是研究上薄弱甚至空白、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具有相对长期、持续的研究机会的方向做出科学判断。作为一名资源勘查工程(固体)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堂堂正正做人。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人品十分重要,搞科研亦是如此。在做科学研究之前,我们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现代社会生活的三大基石就是诚信、善待、宽容,只有获得别人的信任,我们的学术研究才会长久立足。要做一个勤劳的人,作为一名学地质的博士研究生,野外工作、室内工作、数据分析等繁琐而枯燥,我们必须要多读、多想、多写,才能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做一个严禁的人,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项严谨的工作,特别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工作,必须秉着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否则一事无成。
2、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以地质勘查领域的研究为例,该领域既需要高水平的英语能力,也需要极强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的运用)。涵盖的知识面包括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遥感技术等,范围十分广泛。我们只有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才能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少碰壁。
3、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一旦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为之不断奋斗着。准备工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提,我们必要要了解国内外同行在这一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和成果,以判断你即将从事的研究内容的学术价值。首先从阅读文献开始,泛读中文文献,然后精读外文文献,逐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然后多聆听相关领域内的学术报告,了解别人的动态。
4、科研创新性。搞科研不能总重复别人的实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科学研究中寻找证据不断论证。通过了解前人的研究资料,根据自身研究的特性,不断地创新。
5、与导师的合作与沟通。一方面,导师能够洞察你从事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课题,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经常与导师沟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只要在导师研究的大范围内,让导师给自己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大胆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做出创新性的工作。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与他人进行团结合作,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往往都出自于一个团结合作,积极活跃的科研群体。在一个科研氛围十分活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科研群体中,团体中的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变得十分活跃,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不断出现,最终必会产生原创性的成就。
7、科技论文(包括SCI论文)撰写能力。SCI所收刊物是全球自然科学方面较为重要的学术刊物,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读者较多,是国际学术界用来交流的主要媒介。虽然,SCI论文并非每篇都是高质量的,但总的说来其读者较多,可以认为,只有在SCI所列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才能被国际同行所知晓。因此,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好的SCI论文撰写能力和熟练掌握SCI论文的写作方法。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们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品格,树立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做出选择之前,要有取舍心理,只有舍才能有得。一旦选择,就要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科学真理,以科技创新为己任,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挑战权威。我们要积极谋求合作,主动寻找机会,强强联合,开放交流,获得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