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8:1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人口问题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重大问题,也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正确把握我市人口

变动趋势及其发展规律,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实现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规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始终坚持”一高一低”战略目标,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推进综合改革,强化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力度,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各级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十五”期间,我市妇女生育水平始终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总和生育率在1.5左右。2005年全市自然增长率4.9‰,总人口533.8万,圆满完成了“十五”人口计划。

(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生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2001年—2005年婴儿死亡率由11.89‰降低到11.51‰,其中,城市由10.25‰降低到9.38‰,农村由14.59‰降低到12.47‰。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正在形成,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观念已基本被群众接受。“十五”期间我市政策生育率保持在了90以上;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指标的一孩妇女比由“九五”末期的40.1上升到了2005年的45.02;“十五”期间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稳定在90左右。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5737元提高到2005年的88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222元提高到2005年的3220元。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十五”期间,我市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为切实解决经费投入问题,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安发〔2004〕3号)中明确提出要将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切实保证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市经费投入由2000年的人均4元提高到2005年的19元。

(五)基础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得到巩固完善,技术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05年末,我市所有县(市、区)和乡(镇)都建立有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机构;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42.6以上,58的技术人员取得了《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合格证》;县站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24以上。全市计生服务网络承担了计划生育手术量的90以上。全市普遍开展了育龄妇女的生殖保健服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市、县两级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所有乡(镇、街道)建立了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计生干部队伍素质得到加强,村级计生管理员基本达到了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性为主的要求。

(六)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局面正在形成。建立了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有效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利益导向工作全面展开,为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家庭少生快富的示范作用,市政府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的意见》(安政〔2004〕67号)文件,使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的实惠,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七)深入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2002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2004年林州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2005年内黄县、北关区成功创建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通过开展“创优”活动,带动和促进了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受人口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将日渐突出,给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人口总量持

第二篇: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宣传舆论工具和思想文化阵地,是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发展力的大众传媒。根据《___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___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广播电视工作基

本情况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___广播电视历经几十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文化和人力基础,发挥着舆论导向、传播知识、普及文化等重要作用,为我市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我市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硬件设施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经营收入等广播电视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广播电视各县(市、区)中前列。

1、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方面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新闻立台、节目创优的原则,充分发挥台编委会作用,强化新闻策划,增强把关意识,每年共播发广播、电视各类消息8000多条,专题740多期,并做到不发生政治性差错。积极做好各项宣传报道任务和各类直录播活动,为全市“加快发展、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节目质量显著提高。围绕“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思路,加强节目调改,凸现贴近性、亲和性、本土化,打响了《___新闻》、《富春大地》、《九点看新闻》、《新闻随身听》等一些知名和特色栏目;涌现了《日子一天天地过》、《___企业积极培养技能人才后备力量》等一大批广播电视优秀作品。

(3)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编发的广播稿、电视稿分别在中央台、省市电台、上海经济区新闻协作网、美国斯科拉卫星网播出,进一步向世人展示了___的良好形象,提升了___的知名度、美誉度。

2、广播电视技术工作方面

(1)全市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健全完整,节目传输质量提高。2005年末基本完成有线网络的建设、改造任务和有线广播进村入户工程,使全市用户能收看收听到30多套较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兴建了新的广播电视发射台,扩大广播电视信号覆盖面。

(2)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了OA办公网、非线性制播网、音频工作站三大网络体系及大批配套设备设施;建立基于IP技术的覆盖城区、乡镇宽带网络,开展因特网访问、数字电视、语音等多种综合业务。

(3)广播电视技术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完成台制播系统技改,配置了电视转播车;完成有线电视播出平台、用户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平台建设,构建了综合性服务平台。

3、体制机制改革方面

按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完成局台分离和人员划转工作,搞好了内设机构调整,组建了___数字电视有限公司、___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制定完善台内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用人、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出台人才选拔聘任、优秀人才奖励、培训等相关配套政策,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全市广播电视实现了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但也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1)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特别在全市有影响、效益显著的名节目、名主持、名采编人员还不多。

(2)广播电视队伍庞大,但缺乏高级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又善于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人员老化和创新不够等问题。

(3)技术升级压力重。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整体规划,未来10年将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升级,建立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广播电视新媒体。这对我市广播电视的技术能力、经济实力和人力储备等提出了挑战。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遵循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按照有利于促进广电产业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的需要,满足信息充分交流的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加快发展我市广播电视事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挥广播电视的党和政府喉舌功能和信息交流作用;

2、坚持立足现实、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3、坚持为广大用户提供内容丰富、安全可靠的高质量服务;

4、坚持市场与事业相结合,既建设有效益的网络,也要有计划地覆盖每家每户;

5、坚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6、坚持做强做大、互利多赢、市场运作、确保安全原则。

(三)总体目标

从___的全局出发,以和谐发展为主题,科学规划,建设统一完整的宣传管理体系、节目营运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完善传统业务,发展数字电视,开拓综合数据业务,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广播电视宣传事业

综合考虑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市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基本形成节目丰富、事业繁

荣、产业发达、充满活力、有序运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广播电视新局面,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级台前列。

主要任务:

1、围绕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舆论水平为重点,加大创优力度,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优秀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广播电视媒体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市人民,力争“十一五”期末在广播电视新闻和社教节目中各打造五档以上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名牌节目。

2、大力开展面向基层和面向群众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和交流,进一步增强精神文化产品对基层和群众特别是对“三农”的有效供给;大力组织开展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影响大、参与广、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

3、强化和拓展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工作,扩大网上宣传影响力。增加上级台的发稿量,力争“十一五”期末超过500条,名列杭州各县(市、区)前茅;精心组织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打造一批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4、强化精品意识,力争在省、杭州市优秀作品评奖中获省级奖每年2条,杭州市级二等奖以上每年10条。

5、提高本台广播电视用稿量,记者自采新闻稿件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力争“十一五”期末每年发稿量超过10000条。

6、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内部考核、分配制度,逐步在全台推进制片人制度或准制片人制度。

(二)广播电视技术事业

坚持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构建完善节目平台、传输平台、监管平台,实现向现代媒体转变,提高节目播出质量,更好地为___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1、电视台主要任务

(1)加强技术投入,逐年更新摄录装备,增强节目生产能力,完善台内网络结构体系;

(2)2006年-2007年新建广播电视台发射中心;

(3)2006年-2010年,构建技术中心大楼、新媒体数字演播中心;

(4)开展高清晰电视的制作,开设高清晰电视频道,开拓数字移动电视;

(5)建设完善播出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优质安全播出;

(6)建立广播电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提升节目存储交换能力。

2、广播电台主要任务

(1)建立无线、有线调频广播覆盖体系,扩大服务范围;

(2)升级和完善广播音频工作站,提高广播播出质量;

(3)开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视音频业务,建立网上广播的专业平台;

(4)实现数字同步音频广播(DAB)、多媒体广播;

(5)建立广播检测管理系统,确保安全播出。

3、A网(有线电视传输网)主要任务

(1)第一阶段,建立综合业务的基础接入平台,启动数字化,建立有线传输网络的营运体系。使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1,数字电视用户达到有线用户的30;

(2)第二阶段,逐步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进行数字业务的多功能综合开发,进行全光网建设,完善与发展有线传输网络的营运体系,使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4,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有线用户的60;

(3)第三阶段,主推全光网接入,全面发展多种业务的有线传输网络营运体系,开展多方位对外合作与市场拓展,使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8,数字电视用户普及率达到有线用户的80;

(4)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管理与工程设计的GIS(地理信息)综合业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水平与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4、B网(网通信息网)主要任务

(1)光纤到楼幢,骨干出口带宽达到10G,小区机房达到30个;

(2)到2010年城区宽带大众用户数量达到2.5万户,语音用户达到___总语音用户数的1/3;

(3)数字电视入户率80,交互式数字电视使用率达到60,初步实现电视、语音、数字的三网融合;

(4)覆盖10个以上乡镇,宽带大众用户达到3000户,集镇开通交互式数字电视;

(5)建设___门户网站,提供综合性服务,打造___网通信息港的品牌。

(三)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经营工作

1、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科学制订人才建设规划,优化人才环境,多渠道引进广播电视紧缺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等影视人才培养单位的合作,探索建立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实现人才队伍梯次建设与广播电视发展相协调。

加强广电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考核、录用、培训、奖惩等制度。

着力抓好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中青年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到2010年,中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60%以上,并使中高级人才队伍的年龄逐步年轻化。

2、经营工作主要任务

加大广播电视广告经营的力度,努力培育和形成新市场、新机制,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积极拓展网络广播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业务开发。

探索发展具有广电特色的延伸产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广播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切实加大产业经营特别是广告经营的力度,开发广播衍生产品市场,尽快提升广播效益。

“十一五”期间,全市电视广告经营创收要保持稳步增长,广播经营创收、网络综合业务经营要实现较快的提高,其他产业开发要有新突破。

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实施广播电视业发展规划的根本保证。要把广电产业的发展列入各地的重要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推进广播电视工作的整体合力。

2、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扶持公益性、重要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广播电视设施的建设;对公益性广播电视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可享受财政资金定额或定项补贴等政策。

按中央和省、杭州市有关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要求,研究制定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广播电视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投入,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增值业务发展的支持,进一步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和整体转换的价格体系与政策。

3、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人事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任期制、节目制片人制等,特别是在干部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奖惩措施和程序,对表现不良者采取诫免、待岗、辞退等措施。

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建立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绩效定酬相结合,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着力做好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建立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三篇:某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某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达到人口出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实现区“十二五”期间的各项计划生育目标,结合区情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线,努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全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及重点工作

(一)“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8%以上,出生率平均控制在9.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5‰以内,到“十二五”期末人口控制在46万人以内。

区“十二五”人口规划预测情况

指标

单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总人口

446750

448196

449876

45219

3456816

出生人数

381

539

214009

4176

4337

死亡人数

1753

1800

1937

2093

2209

出生率

8.5

8.7

8.9

9.2

9.5

自增率

4.6

4.7

4.6

4.6

4.7

出生统计准确率

%

≥98

出生性别比逐年趋向正常值

(二)“十二五”人口计划生育主要工作:

1、继续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主题不动摇。切实把“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作为提升计生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确保重点对象“三查”到位、“两清”彻底,计划外怀孕及出生基本杜绝。要巩固公安部门在出生婴儿报户时必须由报户人出具计划生育部门的报户证明,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漏报率控制在2%以内。继续积极推行月考核季讲评工作机制,并加大对重点村、难点村的治理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努力促进全区计生工作均衡发展,确保低生育水平得到进一步稳定。

2、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加大治理性别比力度。积极实施综合改革“项目推进计划”,在继续巩固提高原有的项目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项目。协同卫生、公安、工商、药检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加大对b超和人工终止妊娠药物市场的清理清查和打击非法溺弃女婴现象的力度。严格落实新生儿出生实名登记制度,规范二胎生育秩序,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3、加强依法行政,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和地方条例,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程序和规范,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违纪超生查处率达到100%。同时要加快建立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平台、人口宏观管理与策决信息平台、西北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平台作用,开展先进社区创建和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加强流动人口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网,完善部门互动、区域互动、群众互动机制,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落实属地化管理、深化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4、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按照国家、省、市的总体部署,在做好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奖励等制度。坚决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放弃二孩生育的一次性奖励,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同时,加快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计划生育投

入机制,保证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奖励优惠政策、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待遇落实。

5、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创建活动,促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上水平。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创建活动,继续深化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在”为主题的群众性宣传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优质服务、方便群众”的人口学校教学

宗旨,将宣传氛围营造的重点放在农村,改革宣传内容和宣传方法,提升计生宣传氛围档次;充分发挥基层人口学校作用,提升基层人口课效果;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质量;加强人口网站信息更新,丰富内容,提升人口计生网管理水平。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到95%以上,90%以上的育龄群众掌握3种以上避孕方法。加强与教育、卫生等部门配合,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推动大、中、小学开设人口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不断开创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提高女孩和女孩家庭的社会地位。

6、切实推进关心人口老龄化问题。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将解决老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事业,计生部门为政府科学决策老龄化问题提供有关数据。

7、积极实施“三大工程”,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坚持宣传教育、干部培训、药具发放、技术服务“四位一体”方针,实施计划生育“三大工程”。即推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确保95%以上的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得到满足,育龄群众生殖道感染疾病发生率和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稳步降低。同时,抓好宣传发动、技术指导、查治结合三个环节,扎实做好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活动,确保每一位农村育龄妇女都能享受免费健康检查。

8、加强信息化应用步伐,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继续建立和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切实解决镇办计算机硬件、联网、技术人员技能等问题,做到镇办与区级上传数据通畅,加强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实现管理对象、计划生育工作报表自动生成上报。

三、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艰巨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努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督促、落实,及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共同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继续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把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衡量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逐年进行考核,确保认识、责任、措施、投入“四个到位”,对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表彰;对由于工作失职或渎职造成工作滑坡以及严重弄虚作假、瞒报谎报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并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度。

3、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鼓励民间捐资、社会募捐和多渠道筹措,非政府组织管理运作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公益基金。以确保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和计生队伍建设经费落实到位。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严肃查处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保计生工作稳步发展。要坚持稳定人口和计生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网络建设,做到“有人管事”,保持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网络优势。重点要加强镇办和村居委会的计生干部力量,配备足够的计生专(兼)职干部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人口计生队伍结构的优化,积极吸纳年轻优秀人才从事人口计生工作,努力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口和计生工作干部队伍。

第四篇:凤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是抢抓国家持续扩大内需和实施关天规划两大机遇,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人口计生事业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口计生工作紧紧围绕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满足育龄群众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打基础、强服务、抓协调、破难题,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机制。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陕西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甲级县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列为创建省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和信息化项目达标县。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十一五”期初全县总人口为10.4万人,末期为10.5万人。年均出生率为7.27‰,自增率为1.27‰,分别比“十五”期间降低0.26‰和0.78‰,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9.5 %,性别比稳定在105。由于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有效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协调的压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多元化。为计划生育家庭在政治上感到光荣、经济上得到实惠、生活上得到帮助。“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生育家庭享受的奖励扶助项目由“十一五”初的两项增加到“十一五”末的十三项。全县共有34610人和5408户计生家庭对象享受十三项优惠政策,享受补助金640余万元。具体为:

1、母亲健康工程;

2、免费孕前优生检测;

3、免费婚前医学健康检查;

4、免费住院分娩;

5、奖励扶助提标工程;

6、新农保补助工程;

7、意外伤害保险工程;

8、新农合补助工程;

9、独生子女保健费工程;

10、放弃生育二孩家庭奖励工程;

1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计生家庭优惠工程;

12、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兑现工程;

13、初中升高中计生优惠工程。同时,通过 “关爱女孩行动”救助基金,救助计生困难户64户;筹资300万元,帮扶1300余户计生贫困户创业致富;88名计生家庭子女在贫困助学中额外享受到人口计生部门1000元补助;

全县135名农村计生家庭中的特殊家庭入住了社会福利园区。“十一五”末,全县农村独生子女1402户,独女户占独生子女户的39.2%,双女户占二孩户21.8%,上门女婿占农户总数的11%。

——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启动实施了 “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使育龄群众在新婚期、孕育期、节育期享受了全程的免费服务。在母亲健康工程中,为城乡20岁以上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免费生殖系统健康检查,受检群众达4.2万人次,受检率89%以上。减免金额达84万元。建档率达100%;并对查出患有轻微、一般、较重和危重生殖系统疾病的采取免费物疗、门诊补助、住院补助和大病救助等方式及时治疗,现有5217名患病育龄妇女享受免费补助治疗,金额84371元。使我县已婚育龄群众的生殖系统患病率由2006年的75%逐步下降到了2010年的42%。在优生促进工程中,及时开展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全县共免费婚前医学检查1132人,查出患有疾病112人,达到同期结婚人数的100%;免费孕前优生检测316人,查出1例梅毒螺旋体弱阳性。实行了二孩生育跟踪服务和出生实名登记制度,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全免费的优质服务,为提升我县人口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县上先后投资320余万元,新建、改建了9个县乡镇计生服务站,并为县乡服务站购置和更新了技术服务装备,投资12万元,对41个村级计划生育“两室一校一家”进行了改建,基本实现了环境优美、温馨舒适的服务要求。2010年,投资65万元,完成了县、乡机房建设和计算机配备,实现了县、乡及有关部门的人口信息共享和网上管理“一指通”。为乡镇计生服务站新增加11名事业编制,通过振兴计划招录13名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按照公开竞选和民选村用乡(镇)管县付酬的办法,聘村级计生专干103人,中心户长504人,并提高了报酬,分别由450元/年和120元/年提高到1200元/年和360元/年。全县有2个乡镇计生站被命名为“市级计生优质服务示范站”,9个乡镇站被评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

——依法行政更加科学规范。“十一五”期间我们着力打造文明计生、阳光计生、和谐计生,以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法制化水平。聘请了100多名计生执法行风监督员,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信息发布制、有奖实名举报制,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坚持县、乡、村三级计生政务公开制,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县未出

现一例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来信来访人数逐年下降,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村民自治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和推行“村为主”工作机制是人口计生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的重要载体。全面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村、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的创建,使我县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坚持对村级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加强和提高,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村规民约,规范各种报表卡册,推行《村级人口计生工作手册》。积极开展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已有34个村被命名为市级计划生育新农村,2843户命名为计划生育新家庭示范户,94个村被县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18个村创建为村民自治示范村。建立计生家庭创业和“三结合”项目14个,帮助小组131个;投入帮扶资金134万,帮助全县6591户计划生育家庭开展创业。逐步形成了“村为主、民自治、户落实、合同管”的工作机制。

二、“十二五”人口计生工作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思路和目标: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推进“两大统筹”(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利益引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继续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口信息化水平,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夯实基础,狠抓“三项工程”(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家庭创业工程),形成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全程免费的优质服务新机制,为把凤县建成老百姓最幸福的地方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度稳定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5‰以下,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1万人左右。全面提高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加强“三查”服务、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使“三查”服务率达到98%以上,综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0%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

(二)、继续深化综合改革

按照扩职、克难、转型、创新的工作要求,围绕统筹协调、利益导向、优质服务、依法行政、村民自治、宣传教育六大工作机制创新,全面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机制体制。

(三)、提高人口素质

全面实施“母亲健康”和“优生促进”工程,每两年为全县城乡居民20至49岁的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免费健康检查,使接受检查和治疗的育龄群众达到90%以上;对查出患有生殖健康疾病的妇女按照轻微、一般和较重采取免费物疗、门诊补助、住院补助和大病救助等给予积极治疗,到“十二五”末全县育龄妇女生殖系统患病率降至30%左右;全面实施免费婚前医学健康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工作。使育龄夫妇生殖健康和优生科学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接受规范的优生咨询服务率达到10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100%;病残儿夫妇再生育二孩的优生指导和服务率达100%;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全程免费的优质服务新机制,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四)、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多元化

在全面落实中、省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的同时,按照提标、新增、扩面落实好“计生阳光温暖工程”。不断探索计生家庭率先脱贫致富的新途径,逐步形成“奖励、优惠优先、扶持、扶助、保障”一体的多元化利益导向机制。

(五)、夯实基层基础,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不断改善基层基础服务条件,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逐步提高计生干部待遇。加快推进和完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信息畅通、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人口信息网络,全面提升我县人口计生信息化应用水平。

(六)、不断创新流动人口“一盘棋”服务和管理机制

构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一盘棋”格局,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七)、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机制的服务管理功能,加强基层计生阵地建设,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围绕县上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全面实施农村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力争三年内村民自治示范村达到40%,新农村达到45%,计划生育家庭创业户占到计生户的8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与协调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委政府定期研究人口计生重点工作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人口计生工作“一票否决”不动摇,坚持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治理不动摇,确保领导得力,协调推进。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任务层层分解量化,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构建人口计生公益宣传倡导格局。将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宣传、广电、妇联、司法等部门在人口计生宣传中的职责,营造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社会氛围。加强宣传队伍能力建设,优化宣传教育载体,巩固和完善人口文化大院、婚育长廊等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村级计划生育“两室一校一家”(即计划生育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村人口学校及计生协会员之家)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三)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保障机制

要按照中央《决定》的精神,“十二五”期间的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要继续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投入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收社会资金,采取社会赞助、捐助等方式,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专项基金。改革完善县对乡镇经费投入方式,实行基本投入和项目投入相结合。要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和经济处罚行为,管好用好各项计划生育经费,充分发挥资金效应。要把资金投向的重点放到乡村两级,保证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

(四)建设高素质的计划生育干部队伍

要大力加强乡镇、村(社区)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人员、责任,提高村级计生干部报酬。要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县乡服务站所有在岗技术人员均应按照有关法规取得执业资格和证书,做到人员结构合理、技术过硬、服务质量好、群众满意。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各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群众观念、服务观念和法制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第五篇: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残联的指导下。全市各级残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残疾人,认真履行“服务、代表、管理”三项职责,真抓实干、扎实工作,较好完成省残联、市委、市政府下达各项任务。各级残联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康复工作全面完成,教育扶贫力度加大,文化体育日趋活跃,就业培训逐

年提高,社会环境逐年改善,按期完成了我市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十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概况

(一)、康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残联以“复明工程”为龙头深入开展各项复明活动。共完成白内障手术5388例,[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人工晶体植入率达80以上,脱盲率达98。完成假肢装配任务98具,低视力康复428名,提供助听器43台,助视器439台。聋儿语训220名,培训聋儿家长155名。肢体康复训练901名,训练智残儿童67名,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5000多件。对14155名精神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监护率达96,显好率达68.4,社会参与率达56,肇事率下降到0.2。

(二)、教育培训工作稳步推进。各级残联把盲童教育列入“长江新里程计划”,对66名盲童每人每年资助经费150元,资助金额达3.3万元。有20名残疾儿童纳入全省扶残助学计划,累计资助金额达12万元。全市特教学校在校学生稳定在200人左右,其中阳新县特教学校40名学生纳入“国彩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金额达12万元。全市“三类儿童”随班就读纳入义务教育范围,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60名中高考上线残疾考生顺利实现入学,省市两级残联对残疾高考学生奖励金额达2万余元。

“十五”期间,举办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班280多期,共投入培训经费100余万元,培训残疾人达6700人(次)。同时,借助中残联与欧盟合作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定点我市之机,成功举办两期全省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得到中残联和欧盟项目评估专家的好评。

(三)、就业扶贫跨入先进行列。全市福利企业发展到80多家,集中安置2700多名残疾人,个体从业及自愿组织起来就业人数达9800多人,盲人按摩点由原来2家发展到现在10多家,残疾人就业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现在的82。各级残联深入到全市1000多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展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依法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670万元,并将残保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各用人单位累计分散安排3242名残疾人就业。分散安置达标单位达100多家,市政府先后两次对11家达标单位、30个先进单位、90名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成功举办全省首届残疾人就业招聘会,有6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招聘会,372名残疾人在用人单位进行录用登记。市残联连续三年被省残联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市残联、大冶市残联被中残联授予“全国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残疾人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市城区有3179名特困残疾家庭计入低保户,农村有3700名特困残疾人列入定救对象;有1100名“三无”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有关单位与2016户贫困残疾人结对帮扶;走访慰问残疾人贫困户达1000多家,慰问金额达20多万元。“十五”期间共争取扶贫资金440万元,开发扶贫项目6个,辐射安置残疾人达300多人。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19500名,其中4600名解决了温饱。2002年市残联被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残联等四部门授予“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文体宣传工作丰富活跃。我市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盲人门球预赛暨锦标赛,并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全省重大赛事活动,在第十一届全省运动会暨第三届残运会上,我市23名运动员分别夺得11块金牌、18块银、铜牌。为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世界冠军刘泽兵、柯玉仙等残疾人被有关部门授予省市劳模。充分展现了我市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全市各级残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形成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利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重大节日,掀起宣传热潮。据统计,各级残联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播宣传稿件2000多篇,制作残疾人专题片10多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0多份,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法制维权工作力度加大。全市各级残联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促进残疾人由受助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残疾人事业由社会救助型向民主法制型迈进。

市政府2003年颁布了《黄石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市直有关部门制定了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等具体优惠规定,为残疾人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了开展三次执法大检查,围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四大重点工作予以突破。会同市司法局设立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站。深入开展创建维权示范岗活动,大冶市陈贵镇司法所等七家

单位被中残联、司法部授予“全国残疾人维权示范岗”称号。

各级残联认真对待残疾人来信来访,五年间共接待上访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15000人(次),处结率达98,回告率达100;其中,稳定婚姻家庭1530户,维权案件达120件,维稳事件达57批次,累计为残疾人办证35000人次。为解决下肢残疾人代步问题,与台北曹氏基金会合作,为下肢贫困残疾人捐赠轮椅50辆。

(六)、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在发展中完善。市残联于2000年建成集机关办公、康复、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大冶市残联购买了2500M2综合办公楼,黄石港区、下陆区、铁山区的康复教育活动中心在“十五”中期投入使用。磁湖山庄、社会福利院等相继建成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湖滨路、人民广场等无障碍服务更加完善,全市盲道总里程达30公里,无障碍设施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

市残联相继组建成立了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市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完善了职能设置,增强了服务功能。县(市)区残联基本实现了机构升格,经费单列,理事长专职。95的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建立了残联组织,并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社区残疾人工作已纳入政府工作范畴,与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相同步。

各县(市)区残联基本上建立了专门协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市残联在自身经费困难条件下给市盲人协会、肢残人协会等五个专门协会提供活动经费,解决活动场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举办了理论业务培训班,提高全市基层残联干部的业务水平。

二、“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我市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把握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石的良好发展机遇,坚持打基础、求发展、上水平的工作方针,围绕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这个目标,以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联系残疾人;加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等业务建设,为残疾人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法规建设,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发展残疾人事业;使残疾人生活状况和参与环境明显改善,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我市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五”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从我市市情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手段,以“两基”工作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建立起基础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程序明晰、服务一流、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残疾人事业新体系。

---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扩大各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面;残疾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高职中等教育初步形成体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步提高;为大批残疾人提供有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城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要求的残疾人基本得到职业咨询与指导,进一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

---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力宣传人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使扶残助残社会风气蔚然成风;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推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建设,积极发展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环境。

---进一步增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树立为残疾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扶持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吸纳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增强基层残联为残疾人服务的实力,市、县普遍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各级残联的自身建设,使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丰富活跃。

---进一步提高各类残疾人的自身素质。运用各种形式,团结、教育广大残疾人,帮助提高各类的整体素质;深入开展“杰出自强模范”、“杰出技术能手”、“杰出特艺人才”的争创活动,激励广大残疾人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推动各类残疾人参政议政,积极培养残疾人干部,增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和社会中更加活跃。

三、“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康复与预防

主要任务:残疾人康复面进一步扩大,使2.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500例,低视力康复180名;聋儿语训230名,培训聋儿家长200名,训练智残、脑瘫儿童150名;安装普及型假肢150具,为残疾人提供6000件用品用具和辅助用品。

工作措施:围绕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康复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依托,家庭康复为基础,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康复、训练、服务体系。在城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与城市社区建设及残疾人群需求相适应、布局合理、经济有序,面向群众、面向家庭,集保健预防、康复教育、健康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要以村卫生室为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康复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康复服务网络。要坚持“低起点、广覆盖”的原则,会同卫生部门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康复服务的试点工作,力争农村康复医疗覆盖面取得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农村医疗卫生康复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初级卫生康复保健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办法。广泛开展康复技术培训,大力普及康复知识,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继续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语训、肢体残疾者康复、智力残疾者康复等一批重点工程。

继续开展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精神病防治康复。积极参与残疾预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预防意识,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减少遗传致残和药物致残行为的发生,重点是开展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和0—2岁的婴幼儿补碘预防。建立完善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网络。充分发挥项目优势,组织实施好“国家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所规定各项康复任务。

重点项目:社区残疾人康复项目、残疾人“复明工程”、助听、助行项目

(二)、教育与培训

主要任务: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成果,使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使上线残疾中高考学生录取率达95以上。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力度,免费培训8500名残疾人。

工作措施:配合协助教育部门进一步巩固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完善我市特殊教育的服务体系,稳定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加大对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的救助,切实保证他们不因贫困而辍学。对适龄残疾儿童推行“两免一补”(免学费、免杂费、实行生活困难补助),从而推进贫困失学残疾少年儿童的救助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继续做好残疾考生的志愿填报和录取工作,保障各类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的合作,发挥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这一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社会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中、短期培训。各级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培训鉴定功能开展工作,使城镇有求职要求和农村可就业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培训,并同时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要加大对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基地的投入,完善我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基地的功能,提高我市残疾人就业中心服务水平。加大对基层残联培训经费的投入,使城镇有培训要求的残疾人都能得到免费培训,对培训期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实行生活费补贴;对农村残疾人以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用技术为主的免费培训。扩充基层残联配套设施项目,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市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水平。

重点项目: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改造项目

(三)、就业与服务

主要任务: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安排1500名残疾人就业,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5以上;农村稳定从业残疾人达4万以上。

工作措施: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采取积极扶持和保护措施,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要紧密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保证残疾人集中就业、分散就业和个体从业三条主渠道畅通,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为了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为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一站式”的配套服务,引导各类残疾人外出务工实现残疾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积极发挥市残疾人创业者协会的作用,为残疾人就业和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表彰残疾人职业技术能手。加大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管好、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将在全市开展一些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创建2至3个安残达100人以上的省级残疾人就业基地;二是创建2个省级和5个市级残疾人自强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创建一批公司 基地 残疾人农户的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四是创建一批盲人保健按摩示范店。充分发挥这些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全市残疾人就业全面发展。

重点项目:市残疾人自强创业示范基地项目

(四)、扶贫解困与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对1万名极端贫困残疾人进行扶助,帮助2.8万低收入残疾人脱贫,对600户残疾人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全面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规和政策,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工作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规定的各项任务,多渠道、多形式地对极端贫困残疾人进行有效扶助,帮助低收入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进一步用好国家下达我市的康复扶贫贷款资金,充分发挥康复扶贫点的辐射作用。继续开展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在大冶、阳新的老少边穷地区对600户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助残解困进万家”活动,采取“帮、包、带、扶”等措施。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能够自食其力,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要帮助落实“低保”、“五保”、“定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济等措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在城镇推行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自助、互助、公助”等办法,扩大残疾人的投保面,使投保率达到80%以上。社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投保面要100%,确保残疾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研究,制定针对重度残疾人、一家多残、大病医疗难、子女入学难等残疾人家庭的特殊救济、救助办法,使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重点项目: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

(五)、法制建没与信访维权

主要任务:健全残疾人事业法规体系,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切实做好新时期残疾人的信访工作,来信来访处结率、回告率达98以上,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工作措施:认真做好残疾人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修改《湖北省实施办法》及省政府145号令提供详实的各项数据。加强残疾人法制宣传和检查监督。将残疾人保障法纳入各级政府的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制教育,会同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大检查,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各级残联要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为契机,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会同计划、统计、卫生等有关部门摸清全市残疾人的数量、分布、分类以及康复、教育、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建立全市残疾人数据库,为开展残疾人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按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认真做好残疾人的信访接待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残疾人解愁。按国务院关于残疾人证办理管理要求,依法规范残疾人证的审核发放,确保残疾人证发放的公平、公开、公正。

(六)、文化体育与特艺人才

主要任务:加大我市特殊艺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促进残疾人特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高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为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运会输送优秀人才。

工作措施:我市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有过辉煌的历史,为黄石和国家争得了荣誉,我们要继续与文体部门加强合作,再展雄姿,使残疾人文体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导社会各类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向残疾人开放,并为其提供优惠优质服务。充分利用我市原有艺术人才资源,采用“传、帮、带”等形式,加大我市特殊艺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力度。积极参加全国、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和盲、聋、哑学生的艺术汇演,努力促进我市各类特殊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认真做好残疾人体育协会工作,培养残疾人优秀体育人才,以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积极选拔、培养和输送运动员参加全国各类比赛活动,力争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及2008年残奥会有我市运动员参加,展现我市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风貌。抓好运动员的培训与管理,使残疾人体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七)、社会环境与信息网络建设

主要任务:广泛开展“全国助残日”等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形成扶残助残的社会人文环境。力争电视台开办加配字幕和手语的新闻节目,社会综合性报刊开辟残疾人专栏。完善办公自动化网络功能,做好统计工作。

工作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广大残疾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宣传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感人事迹,宣传残疾人顽强拼搏、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风貌。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要残疾人节日期间,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辟助残专题、爱心专栏,集中力量宣传残疾人事业,扩大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影响面。在特殊学校、福利企业、社会福利机构等残疾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多帮一”、“一帮一”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组建残疾人自强模范报告团,深入机关、学校、厂矿企业进行巡回演讲,展示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

加快残疾人事业信息网络化进程。进一步建立黄石市残联网站,为全市残疾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让广大残疾人能从网上直接了解到国家和地方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扶持政策,知道各级残联的工作动态和办事程序,掌握关于康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信息,使残联的网站和网页成为肢残人的腿、盲人眼睛、聋人的耳朵,构建残联与残疾人交流的网络平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掌握残疾人的思想动态。加强各种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八)、组织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不断完善基层残联组织网络,发挥名专门协会的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形成一支“人道、廉洁、奉献”的残疾人工作队伍。推进全市残疾人无障碍建设,争创全省残疾人无障碍示范城。加强基层残疾人综合设施建设,兴建市残疾人康复教育服务中心。

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基层残联组织网络,特别要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使基层残联做到“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社区、村委会要全部建立残疾人协会组织,形成以县(市)、区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努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残疾人工作延伸到基层。

切实加强残疾人自身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专门协会的作用。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和社会上更加活跃。按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工作思路,使我市残疾人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前移,更好地贴近残疾人,让残疾人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使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

要切实加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建设。一是要加强团结,形成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事业来凝聚人心,以发展来鼓舞人心,争做实干型、创业型班子。三是要勤政廉政,以品行感召群众,以廉洁赢得民心,以实绩促进发展,把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建成团结、务实、高效、廉洁的好班子。

加强残疾人综合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残联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市残联要集中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兴建集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全市残疾人提供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综合活动服务场所,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制定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管理办法,争创全省残疾人无障碍示范城。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残疾人无障碍建设,在城区人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和公共建筑相应建设提示盲道和方便轮椅通行的坡道或电梯,方便残疾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

重点项目工程:市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项目;县市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基础设施项目。

《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下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