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5 09:1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第一篇: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

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论语百则》的时候,才发现《论语》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孔子与他人的对话,其内地里含有很深刻的意义。并且,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当今有很多人批判儒家学说,但是《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我想我遇到什么苦难或者困惑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两句《论语》中的话,勉励自己。

由于对此书里面的关于“忠”与“恕”颇为感兴趣,并且之前对“忠恕”并没有很深刻的感想,品读过《论语百则》后,对“忠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所以此次读书报告,我主要是针对《论语百则》里面“忠”与“恕”发表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社会、人文、作者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当时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兴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内容概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关于“学”、“德”、“仁”、“孝”、“君子”、“中庸”等方面内容的阐述,体现孔子的思想。

拓展性讨论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现在的世界千变万化,我们心中的准则是“忠恕之道”,唯一不变的是“忠恕之道”。《论语》全文对于“忠恕之道”的相关阐述不多,但是“忠恕”是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孔子治学、立身、教学的原则,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的伦理与哲学范畴。

何为“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08)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知识、行动、忠诚、信实。由此可见,“忠”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忠”,即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进而我们可以发现,“忠”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对事尽心尽力,更是表现在我们要对得起自己,不违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是说,我们要严以律己,对待自己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断提升自我,这样才能消除矛盾,最大程度地实现“忠”。

何为“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95)这句话就是对“恕”最简单最有效的解释。“恕”是伟大的美德之一,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够实现“恕”。每个人心中都害怕难过,贪婪,嘲讽,欺骗,伤害等经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心,照顾,疼爱,守护,因此每个的情感世界都是相通的,只有将对方的感受等同于自己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心。有一句话说得好,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待他人时的态度。而且,自己没有做的事情,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先做楷模,而后引领别人去做。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恕”的价值,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营造更和谐的氛围。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

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10)这是“恕”的具体表现之一,人家打扮地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干净的一面,而不应当死盯着他的过去,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他人进步、优秀的地方,不应只是盯着对方的缺点,不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大家总会因为一个人的某个缺点而否决一个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人的优点,这是大家的通病之一啊。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是其内地里蕴含的道理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可见,“恕”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何“忠”

然而,如果我们一心忠诚待人,但是我们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会有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坚持的“忠”还有意义吗?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不用发愁的是,现在社会上没有让你尽忠的职位,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安身立命的那个本事吗?如果有那个本事,早晚会有你的位子。也不用发愁现在没有人了解你,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什么资本让别人去了解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一片忠诚无人赏识,只要真正做到“忠”,并且自己有本事,定会成功的。

如何“恕”?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71)孔子一直提倡“恕”的精神,但是“恕”并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博爱,而是有一定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直”,即正直,实事求是的态度。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有道理的,那么我们要反思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并且改正自己;另一方面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没道理的,是充满恶意的,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应一味以后退来避免矛盾,一味以善良来感化怨恨。所以可以看出,“恕”并不是无条件的宽容,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其中正包含着孔子的“中庸”思想啊。的确,我们生活不能够只是一味地退让,不能一味地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困难与敌人,而应以“直”为前提,判断他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

程度地真正履行“恕”。诚然,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这样子,我们不能够一味地退让,更不能够一味地宽恕他人,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与标准,一旦越过此准则,我们也不会一如既往地对待他人。

“忠”“恕”统一

然而,“恕”乃“仁”道之消极表现,宋代朱熹在《四书五经》中说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说我们要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忠;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地考虑对方的处境,就是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方面,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方面。两方面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以己之所好恶为基点,推己而及人之所好恶。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就叫“能近取譬”,将心比心,推心置腹,是实行仁德的便捷途径。可见,“忠”、“恕”并非可以割裂开来的,二者是统一的。“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可见“忠”与“恕”乃“一”道,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才能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就像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既要做到对得起自己,尽心尽力,又要做到宽容待人,即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忠恕”,才能发挥“忠恕”蕴含的道理。

“忠”“恕”关系

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何只是反思自己为人是否不忠呢,为何没有是否不恕呢?难道我们一日三省吾身,只需要问自己是否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就可以了吗?“忠恕”乃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能够割裂开来,但是,此处并没“为人谋而不恕乎”,而只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因为“忠”包含有“恕”的含义吗?那么“忠”与“恕”的实质关系是什么,“忠”包含“恕”?“恕”包含“忠”?“恕”是“忠”的基础?“忠”与“恕”相互统一,不可分割?

评价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 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其中所蕴含的许多道理往往容易为大家所忽略,然而当我阅读起《论语》的时候,会有种醍醐灌顶般的感受,因为《论语》运用的是平时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并且能够从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方法等,因此仔细品读《论语》时,的确有种幡然大悟的感觉。

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现代不同,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仍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永不消退的,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

结语

《论语》里面包含的意义实为很深,并非一篇读书报告所能涵盖的,因此我只选取了其中的“忠恕之道”发表个人心得体会。

以上为我的浅见,是我在阅读过《论语百则》后的一些看法,只因阅读这本著作的确让我打开眼界,让我明白更多关于教育的道理,反省自我,相信这对于我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当我遇到困难时,想起一两句里面的经典,必定会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注释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培青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于丹:《论语心得》,《百家讲坛》栏目音像制品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

第二篇: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

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论语百则》的时候,才发现《论语》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孔子与他人的对话,其内地里含有很深刻的意义。并且,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当今有很多人批判儒家学说,但是《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我想我遇到什么苦难或者困惑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两句《论语》中的话,勉励自己。

由于对此书里面的关于“忠”与“恕”颇为感兴趣,并且之前对“忠恕”并没有很深刻的感想,品读过《论语百则》后,对“忠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所以此次读书报告,我主要是针对《论语百则》里面“忠”与“恕”发表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社会、人文、作者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当时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兴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内容概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关于“学”、“德”、“仁”、“孝”、“君子”、“中庸”等方面内容的阐述,体现孔子的思想。

拓展性讨论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现在的世界千变万化,我们心中的准则是“忠恕之道”,唯一不变的是“忠恕之道”。《论语》全文对于“忠恕之道”的相关阐述不多,但是“忠恕”是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孔子治学、立身、教学的原则,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的伦理与哲学范畴。

何为“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冯大建编

《论语百则》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08)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知识、行动、忠诚、信实。由此可见,“忠”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忠”,即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进而我们可以发现,“忠”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对事尽心尽力,更是表现在我们要对得起自己,不违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是说,我们要严以律己,对待自己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断提升自我,这样才能消除矛盾,最大程度地实现“忠”。

何为“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95)这句话就是对“恕”最简单最有效的解释。“恕”是伟大的美德之一,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够实现“恕”。每个人心中都害怕难过,贪婪,嘲讽,欺骗,伤害等经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心,照顾,疼爱,守护,因此每个的情感世界都是相通的,只有将对方的感受等同于自己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心。有一句话说得好,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待他人时的态度。而且,自己没有做的事情,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先做楷模,而后引领别人去做。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恕”的价值,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营造更和谐的氛围。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10)这是“恕”的具体表现之一,人家打扮地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干净的一面,而不应当死盯着他的过去,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他人进步、优秀的地方,不应只是盯着对方的缺点,不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大家总会因为一个人的某个缺点而否决一个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人的优点,这是大家的通病之一啊。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是其内地里蕴含的道理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可见,“恕”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何“忠”

然而,如果我们一心忠诚待人,但是我们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会有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坚持的“忠”还有意义吗?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不用发愁的是,现在社会上没有让你尽忠的职位,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安身立命的那个本事吗?如果有那个本事,早晚会有你的位子。也不用发愁现在没有人了解你,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什么资本让别人去了解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一片忠诚无人赏识,只要真正做到“忠”,并且自己有本事,定会成功的。

如何“恕”?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71)孔子一直提倡“恕”的精神,但是“恕”并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博爱,而是有一定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直”,即正直,实事求是的态度。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有道理的,那么我们要反思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并且改正自己;另一方面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没道理的,是充满恶意的,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应一味以后退来避免矛盾,一味以善良来感化怨恨。所以可以看出,“恕”并不是无条件的宽容,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其中正包含着孔子的“中庸”思想啊。的确,我们生活不能够只是一味地退让,不能一味地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困难与敌人,而应以“直”为前提,判断他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真正履行“恕”。诚然,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这样子,我们不能够一味地退让,更不能够一味地宽恕他人,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与标准,一旦越过此准则,我们也不会一如既往地对待他人。

“忠”“恕”统一

然而,“恕”乃“仁”道之消极表现,宋代朱熹在《四书五经》中说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说我们要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忠;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地考虑对方的处境,就是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方面,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方面。两方面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以己之所好恶为基点,推己而及人之所好恶。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就叫“能近取譬”,将心比心,推心置腹,是实行仁德的便捷途径。可见,“忠”、“恕”并非可以割裂开来的,二者是统一的。“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可见“忠”与“恕”乃“一”道,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才能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就像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既要做到对得起自己,尽心尽力,又要做到宽容待人,即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忠恕”,才能发挥“忠恕”蕴含的道理。

“忠”“恕”关系

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何只是反思自己为人是否不忠呢,为何没有是否不恕呢?难道我们一日三省吾身,只需要问自己是否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就可以了吗?“忠恕”乃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能够割裂开来,但是,此处并没“为人谋而不恕乎”,而只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因为“忠”包含有“恕”的含义吗?那么“忠”与“恕”的实质关系是什么,“忠”包含“恕”?“恕”包含“忠”?“恕”是“忠”的基础?“忠”与“恕”相互统一,不可分割?

评价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 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其中所蕴含的许多道理往往容易为大家所忽略,然而当我阅读起《论语》的时候,会有种醍醐灌顶般的感受,因为《论语》运用的是平时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并且能够从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方法等,因此仔细品读《论语》时,的确有种幡然大悟的感觉。

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现代不同,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仍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永不消退的,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

结语

《论语》里面包含的意义实为很深,并非一篇读书报告所能涵盖的,因此我只选取了其中的“忠恕之道”发表个人心得体会。

以上为我的浅见,是我在阅读过《论语百则》后的一些看法,只因阅读这本著作的确让我打开眼界,让我明白更多关于教育的道理,反省自我,相信这对于我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当我遇到困难时,想起一两句里面的经典,必定会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注释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培青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于丹:《论语心得》,《百家讲坛》栏目音像制品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

第三篇:论语之道-读书心得-2009-12

读一本书,悟一份心,走一条道

“论语”之道

大学里抱着非看不可的决心,从图书馆借来《论语》,岂料结果还是依旧,我在书桌边翻了数页,书在书柜中躺了数月,“到期归还”成了它的宿命。都说在现今社会,在网络、电视等高科技的影响下我们减少了许多看书的时间,而这一次我却因电视,因“于丹热”,让我下定决心重拾《论语》。静心读书时,发觉心境一下子被净化了很多,感受着这本25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引导我们的方向,找到心灵的安宁之道。做为教师,我需要这样的书。

于丹对《论语》的感悟,分别讲述“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的我,传道就是传“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反思自己的教育之路,似乎在走单行道——学习之道。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为人之道。

孔子讲究孝道,今天孝道在人们心中已悄悄褪色,“失孝之事”屡见新闻报端,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如孔子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提供丰厚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不能让教育者的“失教”成为“失孝”的罪魁祸首。

孔子在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留下了无数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些讲求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一切能者皆为师,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有书法高手,有能歌善舞者,有博古通今者,有满脑子新鲜想法的人„„“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的职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新的养分,从他人身上汲取点滴长处。,正如“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无数展现自我的舞台,伴随而来的也有挑战的风浪。唯有用知识,用经验武装自己,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

“仁爱之道”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那“何为仁”,简单来回答就是“爱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于丹讲授的仁爱之道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仁爱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仁爱是互相的。在教育里,也是如此,仁爱是教育的基石,仁爱是教育的重点。面对学生,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使其习成仁爱对人。常说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就让我们努力吧,把仁爱变成一种习惯,把仁爱变成一种态度。

《论语》向我们传授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温暖的教育态度。从经典道出智慧,以智慧服务平凡,出平凡而后快乐人生。孔夫子便是从经典中走出的教师的楷模,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

第四篇:《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葛捷平人力资源管理学号:10370049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同时,我也从中获益匪浅。

首先是如何面对挫折。《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其次是如何与朋友交往。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

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论语》谈及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强大。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以上就是我读《论语》后的所得所感。《论语》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第五篇:论语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读《论语》心得

摘要:《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读完《论语》后,体会颇深,明白了许多大道理。

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心灵之道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细细品读《论语》,我们就可以学会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司马牛犹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句话分几个层次: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这段话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第一,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遗憾是可以放大的,诚如是,那就是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那我们要怎么解决遗憾呢?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样才会有开阔的心胸,有坦然的心境,有真正的勇敢。要如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言寡尤,行寡悔”——处世之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简单的说,《论语》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不赞成以怨抱怨,也不赞成以

德报怨。孔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那怎么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那应该怎么与朋友相处呢?

孔子的“过犹不及”应该是最好的答案吧,要把握好一个度一个分寸。又及,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得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和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无论是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

对待事情也是如此,“君子之于天下也,无敌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事原则;“多闻疑阙,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是孔子的做事方式;“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孔子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

三、“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步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出现次数就不尽其数。孔子认为做一个君子就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上的标准:

第一,做一个善良的人。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以及,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真正的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第二,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又及,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样的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者还有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都说明了君子要胸怀天下,要修身,要有高远志向。但孔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是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四、结语及分享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更是充满着智慧之光,《论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论语也有许多句子耐人寻味,以下就和老师分享下自己感触极深的几句: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子曰:“君子于讷于言,而敏于行”;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参考书目:《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著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于丹

胡云

2011070612

11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下载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知识载体,穿越了重重时代,以他日渐成熟完善的姿态展现在一代又一代的世人面前。一个人自出生以来,到他离......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一 论语获得的评价 1.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赞到。 2. “如果人类要再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88年,75......

    论语读书报告

    从《论语》中看现代公共关系思想 “公共关系”一词是英语“public relations” 的中文译称,是指一个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促使组织与相关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一书可谓集儒家思想之精华,春秋至当代亦无人敢言自己将其中的精髓理解透彻。于我而言读《论语》,但求有所感悟。南怀瑾先生曾在其书《论语别裁》中......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姓名:余玲玲 曾经有人调侃说,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虽是戏言,但在读完了《论语》,我不得不感慨这句戏言真真对孔子做了一个准确的评价。 可以说,研究儒家......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而......

    《论语》读书心得报告

    《论语译注》读书报告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论语译注》读书报告

    《论语译注》读书报告《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