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总结报告
文化素质讲座伴我成长
清华大学 2010级 XXX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大学三年转眼就已经成为昨日;回首大学生活,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在紧张数理基础和专业学习过程之余,学校里的一系列文化素质讲座在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为我拓宽了视野,让了学习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受益匪浅!
记得第一次参加文化素质讲座是在2010年的秋天,那是我作为零字班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周四,初入清华,我对于百年清华的人文传统了解的还很少,所以我,我选择参加了张岂之老师的讲座《百年清华的人文传统》,在讲座上,张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提出,并深入剖析了其内涵,告诉我们要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如天空的运动一般劲健;更要增厚美德、胸怀万物,如大地一般温和厚重。接着,张老师谈到了王国维纪念碑上的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清华从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一直有着良好的人文传统,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在清华院中治学任教,成就一代学界佳话。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坚持几位贤人的思想和精神,争取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不辜负清华对于我们的培养。张老师最后提到,“百年清华、人文日新”,作为一名清华学生,更应该在掌握好工科扎实理论的同时多涉猎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让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随后,在经管学院钱颖一院长的邀请下,哈佛大学著名教授Micheal Sandel访问清华,在主楼后厅为全校同学带来讲座《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这次讲座是全英文进行的,Sandel教授主要为我们分析了几个典型西方政治学和现代伦理学的案例,比如暴雪肆虐之时雪铲涨价是否合理,供水危机时提高瓶装水价格是否应该,著名大学捐赠巨资破格入学是否正当等等案例,引发我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正义,道德的边界如何寻找,市场与社会准则如何协调,面对利益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选择。这些思考或许没有答案,或许见仁见智,但是这种思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发现,没有什么道理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时刻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考量生活中每一个价值判断和道德推理,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渐的去接近我们心中的“正义”。
近几年,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现象,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也面临很大的威胁。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所以,生态文明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了解更多有关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我参加了江亿原始的讲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讲座中,江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当前全球主流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然后分析了这种所谓的生态主义模式的优势和弊端。我们看到,这种基于制造业转移和高能耗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挡圈的国情,我们要针对我们目前的情况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江老师也提到,国内现在的很多研究机构都在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些整改的可行性方案,其中有一些已经付诸使用,一些还在测试阶段,从长远来看,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并为此付出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GOOGL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奇迹。为了能够更多的了解这家公司,我参加了白峰杉老师的的讲座《从GOOGLE看工程的原始创新》。在讲座当中,白老师为我们介绍了GOOGLE作为一个年轻企业,在短短的十几年十年内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产品,引领了近10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从工程的角度进行分析,GOOGLE之所以能够在信息产业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奥秘在于GOOGLE的搜索算法在性能和用户友好度上大大的超过了当时非常流行的雅虎,GOOGLE从信息的矩阵特征向量入手,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搜索引擎算法,这个算法就是GOOGLE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式这种工程上的创新,让GOOGLE很快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这对于我们新一代青年学子也极具启发意义。
牛志升老师是电子系的著名教授,他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研究新型的绿色节能通信,科研成果在电子系中享有盛誉。于是,我慕名参加了牛老师的讲座《构建低碳社会的绿色通信与网络》,希望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在讲座当中,牛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当前的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主要的问题在于能耗较大。当前的社会已经深度的信息化,伴随着来的就是信息的传输与交互,这就需要通信网络,基于此,牛老师希望能够在未来建构出一套新型的绿色通信网络,降低通信能耗,进而实现低碳社会。在降低通信能耗的同时,不仅仅不能够影响通信质量,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通信速率和通信覆盖面的需求反而提高,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这个问题的难度。但是,牛老师实验室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实现更加绿色节能的通信网络。
在中学时代,我就对于明代的文人文化非常感兴趣,在明代这样一个“文字狱”兴盛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也和以往的任何朝代都不同。于是,我参加了哲学系肖鹰教授的讲座:《狂人徐渭与晚明文人》。在讲座中,肖鹰教授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生存状态以及以徐渭为代表的一系列晚明文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一系列明代晚期文人坚持“真我、真心、本色”的文风,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同时,肖老师还将晚明的文人徐渭与梵高做了类比,表现他们对于人文艺术的追求以及非凡的艺术慧眼。另外印象尤其深刻的时,在讲座行将结束知识,同学们针对晚明文人的气节与肖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同学们对于晚明文人的气节有着不同的理解,最后,主持人曹莉教授也发表了她的看法。这场讲座带领我了解了生活在晚明这个特殊时代的一批文人,让我收获很多。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希光教授一直是我非常敬仰的人,所以,我参加了他的讲座:《苦行亚洲边地的大篷车课堂》。在讲座中,他主要讲述了近年来他带领学生行走在亚洲边地图瓦共和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见闻和经历,李老师分别为我们介绍了这三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以及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边地国家进行走访。在讲座的过程中,李老师还穿插了很多在“苦行路上”他的学生们记下的日记,试图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加浓厚的边地氛围。当谈到“大篷车课堂”时,李老师说,当时创立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初衷就是在于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更要去行走、去游历,在路上学习,读人间社会的“无字书”。李老师相信,“大篷车课堂”带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
前一些天,我参加了周炳琨院士的讲座《光电器件与技术创新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信息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其中光电子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革命性的发现和发明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光纤、各种新型激光器的发明,进而催生出了光通信,成为目前世界通信骨干网的承载方式。由于光电子技术在通信容量,稳定性,保密性等方面均有优异的表现,未来在这一领域必将会出现更多的创新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我认为文化素质讲座发展到今天,从讲座数量到讲座质量都是比较好的。可能在文化素质讲座早期,出现过一些讲座的质量不高的问题,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文化素质讲座还是为同学们请来了很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讲座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我想,这样的变化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感谢文化素质讲座,使我能够在工科专业学习之余了解更多的知识,也祝愿文化素质讲座能够越办越好!
谢谢老师!
第二篇: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课程论文
文化素质讲座课程论文
李瑾化工系 2011011792 转眼间大学就要结束了。文化素质讲座在这三年让我收获到了许多。目前为止一共听了八场文化素质讲座,每一场都颇有感触、颇有收获。
内容上,从文学到哲学,从政治到经济;时间上,从历史到当代,到未来。不得不感慨文化素质讲座给我们带来的知识面的扩增,思维面的延伸。下面,就谈一谈我对于八场讲座的总结与感悟。一. 八场讲座主题总数
我听的第一场讲座是“大国形象与文化创新”,王岳川教授对文化与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王教授认为,“艺术和国家的尊严紧密相关,跟大国形象紧密相关”。中国的文化需要在世界上广泛传播,需要有中国学者走出去开讲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并尊重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中国讲究圆融中庸,兼容并包,这种思想对当今世界现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够被这种包容的思想能够被世界接受并认可,那么将极大地有利于人类和平的实现。王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总结,比如,儒家文化讲究和谐,它的目的是治 丁夏教授的“历史在文学里成长-明清小说与中国历史的重构”讲座上,解析了明清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的重构问题。丁教授对“中国怎样推崇历史”、“中国最好的史集是怎么形成的”、“明清历史演义怎样叙述历史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引经据典,通俗易懂,深刻入理。历史都是通过文学来反应与体现的,其形式可以为历史史书,也可以为小说等。通过文学可以使历史复活,让历史具有生命力、影响力与思想性,可以史学家了解真正的历史与文化。华夏民族对历史高度重视与推崇,这从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政策措施相一致上可以看出来。
王步高教授的“诗词格律常识”讲座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王教授从诗词格律常识入门的角度,介绍了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他讲诗词格律与现代汉语拼音相结合,讲解通俗易懂。在押韵方面,韵腹、韵尾与韵头是没有关系的,韵腹、韵尾必须押韵,韵头不需要。四声分为平上去入,也可以按平仄进行分类,其中仄声包括上去入声。在诗词格律中,押韵的地方都是押入声。对于对仗与对联,对仗对字数、拘束、平仄、意思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讲座上最有意思的部分,便是对对联与对仗的分析,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句子就利用了反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分明的爱憎。对于戈律师的章法句法,包括起承转合法、起程继转合法、起承转转合法,这种起承转合让诗句更加具有节奏感。而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的知识并不容易,比如《平水韵》就有30个平声韵部,如果不能按顺序记忆,也不能做到押韵。而词不像诗那样具有严格的结构,词是长短句,所以在对仗方面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在平仄相对方面也没有要求。词的对仗一般是用得多了,就形成了固定的对仗格式,便有了后人的“填词” 李强教授的“文化传承与社会转型”讲座上,对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关于公平公正,可以有两种思考方式,一是要想实现公平,就要消除社会分层结构,实现均贫富;另一种观点认为,实现公平是指人们进入到这种社会分层结构的程序和机会是公平的。社会公平可以分类三类,分别是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利用基尼指数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应注意“中等收入陷阱”,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平衡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避免由于人民期望过高与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造成一系列的社会后果。而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钱易教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讲座上,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实施、生态文明的诞生与意义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讲授。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相比于其他国家,由于中国目前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更加严重,因此也应该更加注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久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得到光明的未来。
在“士之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这场讲座上,彭林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大学教育应该给予大学生们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化自尊以及文化自觉,以使青年一代能够更好地担当中国和平崛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彭林教授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们素质不高的一些现象及具体表现。在这些例子的基础上,从“知”和“行”这两个方面讲述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充实大学生活。这场讲座贴近生活,有种真真切切之感。隋嫚秋教授的“成长中的自我”讲座上,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成长中遇到的种种常见现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压力、恋爱、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隋教授关注与大学阶段的自我成长的发展特点,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告诉我们合理的解决方案。
苏婧教授的“大数据时代的可视化转播与创意科普”讲座,采用了案例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许多网络可视化传播案例的播放与分享,让我们认识了许多网络信息的特点。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人人都成了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都会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二. 心得体会:心中有担当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心中对“担当”二字的理解更加深刻。恰逢听完了几场文化素质讲座,同时近几日回顾前几个学期的讲座时,也便有了不少感慨。
彭林教授的“士之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讲座中,强调了大学生应有一定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王岳川教授的“大国形象与文化创新”上,强调了中国学者应该走出去,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钱易教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讲座上,强调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责任与担当。心中有担当,要在心中平衡各方的利益,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这是一种责任,是每一个清华人、中国人的责任。近几年,身边有许多清华学长主动到贵州、甘肃等贫困地区做选调生,虽然这些落后地区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他们的心中就是怀抱着这种为地区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的的想法,并不求“功成在我”,只求“建功有我”。国家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建造起来的。
心中有担当,可以促使我们以举手之劳做出“正能量”的贡献。在2014年的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捍卫“PX”百度词条这件事情中,参与捍卫词条的每一个同学,都没有想着要凭借修改词条成名,促使我们去修改词条的最大动力,便是捍卫科学阵地这样的一种担当。正如彭林教授在讲座中所说,大学生应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化自尊,以及文化自觉。我认为,所谓“人文素质,文化自尊,文化自觉”,大概可以用“担当”一词来体现。心中有担当,不是将“担当”挂在嘴边,而是放在心中,付诸行动。二字正如清华校风所说“行胜于言”,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为这个社会做出正能量的改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如清华今年的暑期实践主题“实践,让改变发生”。我始终相信,只要心中有理想,并且付出足够的精力与时间,那么就“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作为一个清华人,我们拥有比别的大学生更多的资源,更宽广的视野,如果能将这些转化我行动,在心中树立清华人的“担当”,中国必将成为崛起之大国。三. 关于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1.建议多情一些校外的,甚至外国的教授,因为不懂地区的教授的视角、观点不同,可以增强学生们对各种观点的思辨能力。2.将一些《实验室科研探究》的讲座划分为文化素质讲座内容,由于《实验室科研探究》的课程的趣味性、体验性较好,导致讲座缺乏一定的深度,建议根据课程的反馈、主题、内容,来判断是否能够作为文化素质讲座。3.由于一些知名教授的讲座比较受欢迎,座位有限,有一些感兴趣的讲座没有机会听到,留下了一些遗憾,建议以后能够在网上或其他教室转播来增加讲座容量。
第三篇:清华大学 文化素质讲座课程总结
现代中国文化的荒芜与重建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
系别:马赛克 班级:马赛克
姓名:马赛克
学号:201XXXXX 自2010年入校算起,文化素质讲座已经陪伴我们零字班度过了三年大学时光。三年间,文化素质讲座涉及的专题与相关报告,在艺术、历史、音乐等方方面面扩充或再造了我们的认知,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深思。其中,我参加过的报告有十场有余,从中遴选出8次加以回顾,并赋予之新的思考与讨论,撰成此报告。一 对各场次报告的主题综述
首先,概述本报告涉及的八次讲座的内容如下:
在《读书与人生》的讲座中,彭林教授与大家分享自己青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有渴望知识的热忱,有面对困难的坚忍,最重要的还是收获知识的快乐——那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喜悦;此外,他也痛心于如今人们就读书能力的退化:如今便利快捷的读书环境下,人们却纷纷遗失了读书的热情、盲目选择肤浅与从众,抛弃了读书的习惯„„忧之于心,彭林教授热切呼吁我们重拾书本、守住孤独,在物质寂寞中丰富内心、笃定地陶冶自我。
在《中国诗词的爱国传统》这一讲座中,王步高教授引经据典,用韵味十足的吴语乡音给大家诵读、分析古往今来中国的爱国诗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写下的诗篇:或呕心泣血,或慷当以慷,或郁郁于胸„„无不令人重返其境,忧其所以忧,恨其所以恨,爱其所以爱。这些诗篇与历史契合,有着各自的时代张力与血肉,除了文学意义,更有其历史价值;以这次讲座为契机,大家共同回忆历史,由古思今,更多一分感恩与时代责任感。
在《<圣经>和革命传统》中,冯象教授则为诸多学子打开了认知的另一扇门——通往宗教世界的一扇门;在《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中,王冀生老师慷慨激昂感情充沛地对社会发展进行了剖析;在《谈谈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中,胡显章老师结合学术研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在《韩寒神话与当代反智主义》中,肖鹰教授和同学们热情互动,直到讲座结束许久,还能看到同学们围着他答疑解惑;在《清华大学改革与开放》中,胡鞍钢教授让大家从新的角度认识了清华的历史角色;在《大学校园建筑漫谈》中,关肇邺教授对校园建筑一丝不苟地进行分析,并和世界高校对比,不仅让同学们增长了相关知识,更多了一份清华人的自豪感。二 心得体会:关于文化的荒漠与重建
上述八场讲座无疑都体现了一个问题,便是现代中国的文化沙漠:我们在世界上能拿得出的文化太少了——杰出的作家、电影制作者、画家、音乐家、科学家、设计师等等,太少了;诚然,我们中国人中也有凤毛麟角的佼佼者可放在国际舞台上逐鹿,却往往引不起文化**,亦不能形成潮流、更不能自成一派。我们的佼佼者和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家(如卡尔维诺、加西亚·马尔克斯、莫奈、梵高、贝多芬等)在作品质量与国际知名度上仍有很大差距。甚至我们的文化,也缺乏如法国咖啡、波尔多红酒、德国啤酒、美国好莱坞、百老汇等文化商标。
近几日读了《论群众路线》,其中涉及了总书记的一些论述。书中对他论述的收录涉猎很广,包括反腐、文化弘扬与民生建设等。就文化建设这一部分,总书记提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相比习总之所以呼吁大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因为看到了国内的文化危机。记得韩少功在周末文化大讲堂系列的演讲里提到:“相对于中国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中国的人文重建要困难得多,它至少涉及三个重要症结:第一个是道德失守,第二个是文化虚肿,第三个是生活平庸。”
这三点在日常生活中都体现的足够鲜明。比如,道德失守体现在人们对彼此的道德期望自然而然地在日益降低——商家不坑蒙拐骗就是良心企业,学术不弄虚作假就是诚心学术,领导干部不贪污腐败就是清廉好官、文化创作不剽窃捏造就是优质创作„„各行各业的道德标准都降低了:过去为人不齿的行为成了今天的道德底线,贴着底线低空飘过的人群战战兢兢、内心扭曲:一方面,他们感受到良心不安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又垂涎于底线下唾手可得的好处;也因此般普遍的情感纠结,在最终没跨过底线的人中,又滋生着对那些跨越底线的既得利益者的嫉恨。其次是文化虚肿现象。文化虚肿之所以谓之“虚”,是因为中国庞大的种种基数——中国四亿网民、两亿微博用户、七亿电视机——却酝酿不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至于生活平庸则更好理解,看看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常规性事物便可窥豹一斑:人们善于跟风与模仿,国外用语被频繁、盲目、不加批判地套用进生活的各个缝隙,各种山寨层出不穷。富豪用极奢华掩饰精神的极贫瘠;手头不阔绰的人家用“将就”代替了“讲究”。大环境如此,纵有少数货真价实的文化优质分子也无力回天。
然而,中国人文的重建仍是不乏可能性的。因为中国历史绵长、文化资源丰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文化重建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并从建国初期便开始不断有着的经验累积。我认为,能明确现存的问题能最大化催生改良动力,不看到自己所在文化环境的悲凉现状,就很难产生优化它的想法——正所谓“穷则思变”。
诚然,中国现代也有很优秀的思想家,至少有一批直指社会诟病、直言不讳的人。但是,由于听众有限,他们的发言不能被广泛传播,不能引发足够大的思想风暴,是很可惜的。常用体会:广泛阅读使人谦卑,写作过多则使人自大,读和写的比例非常微妙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凡诚心阅读过的人,必有此种共鸣。我希望从大学生带头开始,不要只进行轻松、休闲式的阅读,不要把读书学习停留在专业或对自己前途直接有利的方面,更不要把普通阅读的目的放在“获得快乐”上;希望大家逐渐尝试“零期待阅读”和“思索式阅读”,不断提高,不断思索,为祖国的文化弘扬打些基础。三 课程建议
本科阶段的学习步入尾声,对过去曾参加的讲座记忆犹新。考虑到组织难度,维持现状已可;若一定要提出建议,我想可以从如下三点着手:
首先,条件允许的话,我们的讲座人可以不拘泥于大学教授,可以邀请一些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如作家、演员、曲艺艺术家等,为我们的系列讲座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注意到过去的讲座人多为男性,希望多联系一些女性学者/演讲人,听听她们的声音与发现;此外,通过校内的信息门户与网络学堂进行宣传预告的力度较小,可以增大校内海报张贴量,或建立社交网络(如人人网、微信群等)相关主页账号,进行宣传。四 报告总结
文化素质讲座次数有限而意义深远。学校坚持开设这门课,可见其良苦用心。通过亲身参加的讲座,也的确收获颇丰:我不仅学习了讲座涉及的内容,更引发了自己相关的思索、激发了求知欲,提升了个人文化素质。
最后,十分感谢各位老师和工作人员在此过程中辛苦的组织、协调工作,谢谢你们!
第四篇:文化素质讲座总结
文化素质讲座总结
谭珂 2008010711
前言:
本文主要综述本学期陆续听过的8次精彩的讲座,同时叙述了本人听过讲座之后的一些肤浅的感悟与思考。
摘要:
按时间顺序,本文相关的8次讲座分别为:大国形象与文化创新、大学精神与文化育人、历史在文学里成长----明清小说与历史重构、消费文化与身体美学、裸体艺术与人类文化、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文化流向、文革中的样板戏音乐研究、激情人生。
一、大国形象与文化创新
该讲座题目十分显眼,概念覆盖面广泛,想来为这方面研究的集大成者所讲,故欣然前往。而王岳川教授也没令我失望:在现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大国形象”的角度,从各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文化亟待创新的方方面面。
具体内容就不一一赘述了,就王教授谈到的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国人是否尊重自己的文化,这点王教授的观点着实一针见血,说在我们的痛处!诚然,就全球孔学热的今天,中国人,中国文化人对此的热情却不是特别高。然而仔细一想,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近代百年屈辱的近代史,使得很多国人对于国产,包括国产文化都失去了信心,崇洋媚外之病根,于此有莫大关系。因而我以为解决之道在于重塑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但切忌像朝鲜半岛某国一样。关于中国诸多制度的并轨改良与西化,感觉心力不足,吾辈的心声难于上传,吾辈之力难于改变。再者就是中国文化的创新缺失与西方对于中国的妖魔化。先谈后者:中国威胁论什么的暂且不谈。就国人的对外形象而言实在是难以启齿,总之是令人堪忧的。记得2008年奥运会的一大成功是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外国普通民众中的形象,然后短短的光辉过后,还是有无数人在给祖国抹黑,这无疑是国人民族自觉性与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体现。再谈前者,创新是各行各业都在谈的,文化亦如此,然则由于对本身文化认识的缺失,使得我国文化创新实在是屈指可数。由此想到早年一直听说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云云,绝对的缪论!这点上,吾辈无疑是有发言权的,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过,个人感觉还是小学阶段对于语文(这里就肤浅的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的重视程度最高,这无疑是可悲的!
二、大学精神与文化育人
张岂之教授关于大学精神的解释以及关于文化育人的剖析精辟而独到,吾辈受益匪浅。
首先张教授分别概述了清华、北大两所名高校的名校长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与诠释: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及梅贻琦先生的“夫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的思想。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然则对此思考甚少,且未能实践的(至少我自己是没能实践,惭愧)。接着张教授重引了90年代素质教育的概念,同时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概括性地指出了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最后就文化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结合给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这点上,个人认为我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要求十分严格,文化素质课程丰富而有内涵。然则问题在于,授课者有心而选课者无意,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文化素质课学分与核心课学分,未能理解校方与老师的心意!
三、历史在文学里成长----明清小说与历史重构
丁夏教授的此番讲演无疑给我在文学史与历史两方面补了两剂猛药!
首先了解的是,历史于文学密不可分,无论是正史还是历史小学,其中都充满着文学色彩,如鲁迅先生所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绝不是虚有其名。再者教授主要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是怎样一个推崇历史的国家?第二,中国最好的史集是用怎样的方式形成的?第三,明清历史演义叙述了怎样的通俗的历史体系?作为工科学生对此理解不深,对于史学与小说也阅读甚少,但有几点可以确认:史学,是一种借助文学来复活历史的存在;文学可以传承和“重塑”历史;正史与历史小说都可以当文学来赏读。
四、消费文化与身体美学
这次肖教授在大礼堂的讲演精彩而受用,但是要抱怨的是大礼堂着实很挤,稍微影响了听讲。
内容上大致有以下几点:先引述了如今风靡的整形热,又以“超级女生”王贝与刘晓庆两例指出现在我国很多消费者对于身体与面部的病态追求;在深入分析了中西方传统女性不同的美,二者皆有独到之处,但绝不是简简单单地整容整形能做到的,何况还不一定整成功。最后肖教授提出了面对消费主义横行霸道的解决之法,重建真正的身体美学。一是先锋运动,二则是纯的艺术,三是将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最后引了莎士比亚的名言结尾“艺术不仅可以弥补自然,而且可以改造自然;然而艺术本身就是自然。”
五、裸体艺术与人类文化
陈醉研究员以“裸体艺术与人类文化”为题,就该前卫的艺术文化给我们作了较为深入的介绍与分析。首先,陈先生界定了何为裸体艺术,然后分析了中西方就此出现较大分歧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思想层面上:中国很长时期的封建社会思想意识以及中国本土在观念上对人的看法,与西方有差异。在艺术层面上:西方艺术追求灵肉统一,而中国艺术则崇尚灵肉分开。故而中国裸体艺术的出现与发展较晚。接着,陈先生介绍了裸体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一阶段为裸体艺术的传入与启蒙,在近代末期得到了一定发展;第二阶段为建国伊始至改革开放之前,为裸体艺术的大倒退,一律相关的文化艺术皆被禁止;第三阶段则是改革开放至今,裸体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最后陈先生还展示和解释了不少中西方图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
六、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文化流向
本次讲演请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先生。而本次讲演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陈馆长解释了以“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文化流向”为题的原因,指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水墨画的面貌也逐步发生了变化。这不难理解,与时俱进是通用的道理。接着陈馆长为我们梳理了中国水墨画的历史脉络,在简要回顾了古代诸多名水墨画后引出了演讲的主题:20世纪中国水墨画。指出了水墨画受到社会动荡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最终在国力有所上涨的时候,有了新的发展。总之水墨画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与文化走向。最后,陈先生就中国水墨画的未来做了展望:中国水墨画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一支奇葩,国际上广受好评,20世纪水墨画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思考,寻求新世纪水墨画发展的新道路。
七、文革中的样板戏音乐研究
此次讲演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戴嘉枋教授主讲,以“样板戏”为例,为我等介绍了文革音乐的研究成果。
同样的,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一则为追溯“样板戏”这一名词的由来,这个就不再赘述;二则为“样板戏”的发展历程,由于本人有理工科学生,对于此方面原本颇不了解,一些名词仅仅限于听说过的层面,也就没有太多理解,只觉得戴教授讲的许多东西,听来十分有趣,而就艺术层次来说,就不知所云了。倒是教授关于看待文革史的或者是看待历史的方法这一说给了我很大帮助,无论如何都不要轻易全盘否定一段历史,正如“Every coins have two sides”。
八、激情人生
本次讲座为本学期最后一期,虽然是推荐高年级女生去,但去之后收获还是颇多的:
首先韩敏芳学姐引用了《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我们大致讲述了人生的几个阶段。同时指出,这些话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也应有各自的规划,生搬硬套是不行的。接着韩学姐回顾介绍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希望我们面对生活上的挑战都应充满激情!接着学姐就几个热门的话题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就“宁愿坐在宝马中哭不愿骑在自信车上笑”这一社会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我就觉得这不成为一个问题,谁说坐在宝马中就笑不出来,谁说骑着自行车就得哭了。这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若是追求自己能力之外的宝马香车的人,当她坐在宝马中时,肯定是笑的,哭的时候是她失去“宝马”的时候;骑自行车如果隐喻的是自力更生的人的话,很多人骑一会儿自信车就买得起车了,不说宝马,一般的小车问题不大。而且活得有追求的人大抵都很充实,没时间留给空虚的哭泣,饱满的生活,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会让自己笑的更开心!八个讲座的小结篇幅所限,言尽于此,总得来说,收获良多,在精神文化层面大补了一课!
第五篇:听文化素质讲座有感
听“艺术人文”系列讲座有感
一、引言
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听说“艺术人文“这个词是在什么时候了,但却很清晰的记得曾经为了上海艺术人文频道的节目而在电视机前苦苦等候,曾经对节目中嘉宾的侃侃而谈叹服不已,曾经对“艺术人文”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虽说艺术无处不在、人文无处不存,但却不曾想与“艺术人文”如此近距离、如此专业与系统的接触却是以这样一种系列讲座的形式。
以笔者之见,艺术人文系列讲座,它所传递的是一种艺术的魅力,它所呈现的是一种人文的亮点,它所关注的是具有经典价值与意义、对弘扬与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充分作用、有利于提升广大受众文化品位的艺术元素。它以系列讲座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样性、多重性的文化选择空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技术之外的绚烂天地,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为我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一个更加广泛和全面的基础。
二、讲座主题概述
归结起来,我所听“艺术人文”系列讲座的场次共有八场,下面将对它们的主题内容进行一一概述。
在戴嘉枋老师所主讲的《文革中的样板戏音乐研究》讲座中,戴老师着重介绍了 “样板戏”的发展的三历程或是三阶段,并以视频的方式让我们去近距离的接触各个历程中的一些主要样板戏。如第一拨的《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第二拨的《红灯记》、《黄河》以及第三阶段的一些作品。
在戴锦华老师所主讲的《流行代际与文化韵味》讲座中,戴老师首先回顾了2011年《哈利波特》最后一部电影宣传之时铺天盖地的狂欢气氛,以及弥漫在这种快乐气氛中的怀旧和感伤。戴老师也高度评价J.K.罗琳的小说原著,她说:“小说中的‘英雄’情结虽然是常见手法,但罗琳的独到之处正在于为其增添了一幅人皆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紧接着戴老师用精美的幻灯向同学们展示了《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拍摄场景,并对《哈利波特》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在陈履生老师所主讲的《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时代流向》讲座中,陈老师首先道出了选择这一讲题的原因: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不仅是水墨画,与之相应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紧接着,陈先生开始梳理中国水墨画的历史脉络,从晚清民国一直谈到文革。对国画如何表现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时代内容进行了栩栩如生、且启人深思的解读。
在岛子老师所主讲的《后现代艺术的特性》讲座中,岛子老师首先分析了何为“后现代主义”?紧接着,岛子老师将后现代艺术放在建筑领域内进行讨论,提出后现代艺术在建筑这一批量生产与不同价值观念激烈冲突的领域内,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讲座中,岛子老师还介绍了后现代主义与大众艺术以及通俗艺术的对话以及行为艺术。
在陈醉老师所主讲的《裸体艺术与人类文化》讲座中,陈老师首先界定了什么是裸体艺术,并且对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裸体艺术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加以了阐释。紧接着,陈老师便开始介绍裸体艺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以及传入后在我国发展的三阶段历程。
在肖鹰老师所主讲的《消费文化与身体美学》讲座中,肖老师以曾经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超生”王贝因整形失败而在手术台上失去了生命和年近六旬的影视明星刘晓庆因整形而变成“美丽的玻璃娃娃”,顺势引出了整形美容的话题。接着,肖老师比较了历史上中西传统艺术中不同的女性美。肖老师在讲座中还提出了面对消费主义横行霸道的解决之法,即重建真正的身体美学。
在丁夏老师所主讲的《历史在文学里成长-明清小说与中国历史的重构》讲座中,夏老师开宗明义地表示,我国的著述起源于史官,丁老师引用龚自珍的《古史钩沉论》,说明了史官和史学在中国历史上处于文化的顶端这一文化事实。讲座中,丁老师着重介绍了明清历史演义叙述了怎样的通俗历史体系,其中提到了《三国演义》等名著。最后,丁夏教授总结说,历史史书也好,小说也好,它们所构成的历史,其实都是文学的历史。
在张尚德老师所主讲的《禅与人生幸福》讲座中,张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禅的一些具体内容以及何为人生幸福,并深入阐述了禅与我们的人生态度、人生幸福之间的具体关联。
三、被否定的时代有没有亮点?
被否定的时代有没有亮点?我们应不应该去一个被否定的时代中寻找亮点?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听完戴嘉枋老师所主讲的《文革中的样板戏音乐研究》讲座之后,记得戴老师在讲座的最后总结说:细细刨开“样板戏”这段历史,其中还是有值得借鉴的东西,纯粹从艺术角度,还是有很多汲取的地方,就样板戏而言,当年《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剧的创作与经验以及对于京剧音乐的改革,都有很高的成就。这席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众所周知,文革是被否定了的,但是文革被否定也许我们不能说文革那个时代被否定,更不能说文革中的所有东西都应该被否定。在理解文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多一份辩证与深入思考,理性和客观的去看待这样一个时代给后世所遗留下来的一些东西,真正的做到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能因为江青在政治上的错误而去否定在江青主持下创作完成的 “样板戏”、也不能因为“样板戏”与文革联系在一起是文革的产物而不否定,因为这不但是对“样板戏”创作者本身的一种不公,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损失和悲哀。推而广之,我们也不应该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人的制度而去对它们加以全盘否定,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它们中的一些个别的制度对于今天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在改革开放及全球化的进程中,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多一点宽广的胸怀,多一份理智的头脑,多一种辩证的思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去实现这个社会的公平与繁荣。
四、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意见
笔者主要想提两个意见:其一,将讲座开始时间提早到14:50,将最后问答环节的时间控制在五点之前,这样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问答环节大量同学擅自离开的现象,从而大大提升问答环节互动交流的效果;其二,增加讲座的场次,因为据计算平均每周需要有1500人次的讲座容量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在顺利毕业的同时讲座是一场一场认认真真的去听的,而现在的讲座容量大大的达不到要求,这样以来也可以是同学们听讲座有更大的选择性,以一种兴趣、增加文化内涵的目的去听讲座而非其它较为功利的如学分、毕业等问题应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