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解决措施
中国证券发展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 要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经济刺激政策等历史进程后,可以说市场总体建设出现了好的转机。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的、不成熟的市场,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但是还存一些问题。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证券;经济发展;证券市场问题;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概述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买卖的场所。证券市场通过证券信用的方式融通资金,通过证券的买卖活动引导资金流动,有效合理地配置了社会资源,支持和推动了经济发展,因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已由过去单一依靠货币市场转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新的运行机制。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市场结构不均衡
目前,我国发行上市的证券品种已涵盖了股票(A股、B股、H股、N股)及其存托凭证、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上市开放式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权证(认购权证、认沽权证)、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资产收益计划、收费资产支持受益凭证)等。现在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以股票为主,股票在市场中所占比重很大,而公司债融资在2007年重新开始之后,上市的品种也很少,不利
于上市公司运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由于基金在证券市场起着一定的稳定的作用,投资基金比重偏低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的波动。
(二)市场运作不规范
中国证券虽然发行制度由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发行环节的不规范的缺点。而股票发行方式不合理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缺陷。证券市场发展初期,股票发行采用定向募集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发行。后来采用发行认购证的方式发行股票,从1993年起采用无限量发售认购申请表的方式向全国公开发行,后来又推出了与储蓄存单挂钩的发行方式,但随即被上网定价发行方式所取代。虽然经历了这么多次变换,现在的新股发行方式仍旧不够合理,机构投资者由于有网下发行时候的机会,而坐收几乎无风险的新股收益,广大中小股民却鲜有机会中签买到新股。同时,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不够规范。虽然经过15年的发展,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建立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颁布了禁止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行为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同时还通过一系列法规条例对上市公司的红利分配作出了规定,等等。但是,像杭萧钢构之类的,各种形式的坐庄,操纵股价的不规范行为还屡见不鲜。
(三)监管程度的法制化不高
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国家就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4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证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改革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更新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了证券、期货的一线监管方式,充分发挥派出机构的作用;强化证券、期货业协会的自律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行为以及监管部门的行为,但是远远不能称之为法制化的证券市场,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国证券市场主要的四点特征,也决定我国市场的问题。
三、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证券发行核准制形成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我国目前对证券的发行实行核准制,比以前的审批制有了较大进步。所谓核准制,是指证券发行审核机关对证券发行申请只作形式审查,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应予以登记核准的发行审核制度。而审批制,不仅要求发行人公开发行申请文件,文件格式符合法律、证券管理机构的规定,并对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发行人的资信、营业状况、发展前景、所发行的证券的数量、价
格等进行实质审查。我国的核准制将证券发行的决定权掌握在政府手中,也就是由政府配置资本市场资源,扭曲了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从而形成了资本市场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大量符合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可能因过不了发行审核委员会这一关而被关在证券市场大门外。
(二)证券市场的各级部门单位缺乏诚信
1.中国证券市场政府存在一定的诚信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中不仅充当了“裁判”的角色,也充当了“运动员”的角色,在证券市场的定位上过多考虑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功能,经营者可能作为大股东的利益代表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2.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实、虚构利润现象十分普遍,且性质严重,成为目前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把上市公司作为圈钱工具,通过占用资金等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而将包袱留给上市公司和广大散户。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许多中介机构协助将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包装”并推荐上市,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审计机构执业水准不高,往往屈从于客户的压力,在审计、咨询等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改,也不愿意发表保留或否定意见。
3.机构投资者也可能因为利益而出现不诚信。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在证券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存在较大的诚信问题,包括利用内幕信息等违法手段来操纵股价,导致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发生了偏差;目前有的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特权,有可能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管体系功能发挥不充分
尽管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明确了证券会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地位,由于证券市场监管主体较多,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涉及证券业务的行政部门除了中国证监会之外还包括国家发改委、税务总局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管理权力方面容易造成了部门之间权力重叠,导致了中国证监会缺乏权威性。证券监管权力的分散导致监管主体多元化的问题不利于监管的快速反应以及效率的提高。另外,中国证监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存在时滞效应,往往是在证券市场发生重大风险后,证监会才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为了维护市场准则的良性运行,市场的涨跌成为了证监会最为关注的内容,导致中国证监会的监管目标不明确。
(四)上市公司问题较多
目前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一些较优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不多,而从当前市场新上市公司问题仍然严重,上市公司过程中存在包装上市问题,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融资后项目突然块规变更现象也较突出,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中较为敏感与执法不严的具体表现。
四、完善证券市场的建议
1.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所有者的利益
2.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
3.完善法规体系,加大处罚力度
4.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适当增加股票的发行量
5.建立统一、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贝政新《证券投资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林佳佳《浅析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商界 2010年第一期
[3]许东萍《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4]郭磊《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商业经济期刊
[5]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6]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二篇: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 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一个句号,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许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得清,如果没有邓小平在这年年初的南巡谈话,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股
市后来会不会夭折;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中国证券市场不会达到今天这样一种规模。
1992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
1992年上半年,“股票认购证”向市民公开发售,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电真空B 股和深南玻B 股先后上市,掀开了新中国利用股票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融资的历史一页。鄂武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拉开了深沪证券市场由地方性市场走向全国性市场的序幕。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标志着证券市场的监管已进入规范化阶段。证券市场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深圳原野股票停牌事件给管理层第一次提出了如何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的问题,也给投资者提出了怎样回避上市公司带来的风险问题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出现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场面,并发生震惊全国的“8.10**”,让我们首次意识到了了到底应当如何发展证券市场的问题。
1992年8月11日,上海股市第一次狂泻,三天之内,上证指数暴跌400 余点。深沪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也第一次品尝到了股市暴涨暴跌是一种什么滋味。大暑之后有大寒的股市评论文章,则给新闻媒体提出了舆论怎样介入证券市场的崭新课题。中国股市遇到了其诞生以来的第一个挑战。
1993年股票发行首次实行额度制,股票发行与上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支持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其他证券交易的品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分类股价指数首日公布。上证分类指数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 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1993年至1995年,国家实行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证券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十分明显,股市在曲折中艰难发展。这段期间实行的是“额度管理”,即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他们想尽量将有限的股票发行规模分配给更多的企业,结果造成了上市公司规模小,公司质量差的情况。
1993年沪市有5次反弹向上突破千点大关,但随后又相继跌破1000点。大盘的大起与大落,股民的欢乐与痛苦,给股市谱写了一曲希望与低迷并存的主调。尽管宏观大环境不容乐观,但在一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1993年的证券市场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93年股票发行首次实行额度制,股票发行与上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支持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其他证券交易的品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全国通货膨胀率高达21.7%,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坚决实行全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受此影响,股市不断下滑。面对低迷的股票市场,中国证监会的领导分别于3月和7月份提出了“四大救市政策”和“三大救市政策”,由此引发了股市8、9月份的牛市行情。沪市两度突破了1000点大关,但终因宏观形势并未根本改变,股市在维持了两个月的牛市行情后再次滑落。
同时,管理层在证券市场中提出了以债市为主的方针,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国债期货市场交易异常火爆,出现债市压迫股市的现象。
1995年各路游资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大肆炒作,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异常的剧烈震荡,史称“327**”。这类恶性事件频发,是过度投机造成的恶劣影响。
1995年5月10日,八届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这两部金融大法分别于1995年7月1日和1996年1月1日起实施。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规定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一律不准会员开新仓,由交易场所组织会员协议平仓。
1995年5月18日,受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消息刺激,沪深股市齐放异彩。引发“5.18”行情。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
1995年8月23日,《中国证券报》首家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了长虹转配红股上市事件,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重视。上交所于当日发布公告,长虹股票停牌。
9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等政策,则意味着经在5年的探索实践之后,年轻的证券市场已从试验阶段走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前三年的治理整顿,宏观政策已由紧转松,货币政策由“双紧”转变为“适度从紧”。
1996年到2000年进入“指标管理”阶段,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拟上市企业必须与政府搞好关系,政府手里掌握着有限的发行指标,而拟上市企业又众多,企业不得不花费巨额成本与政府拉关系,以致出现严重的“政府市场”。
由于上市公司规模较小,质量较差,人为捆绑上市等原因,有一部分出现了经营不善的状况,而股市在中国改革中既要向前冲,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利益和投资人的利益,不能简单地说“退市”就“退市”,最终造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壳资源”。
1996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目标:积极 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对企业债券和股票继续实行总量的规模管理;建立统一的、有透明度的货币市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业务,基
本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开办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深化利率改革,初步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可调控的利率体系,2000年前有步骤地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拟选择市场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编制“上证30指数”,并在7月1日正式推出。
1996年7月17日,合并后的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沪正式创立揭牌,我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由此宣告诞生。
1996年,被称为中国股市的“准黄金时代”。但火爆行情带来了股市的过度投机。一些不负责任的大户狂炒“概念”,违规行为呈现出速增趋势。管理层连续颁发了“十二道金牌”调控股市,但都未抑制住股市的过度投机。面对这种极度过热的情形,《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口气严厉、措辞强硬,表明了管理层加大干预力度的决心。同时,管理层采取恢复沪深两市涨停板制度等一系列调控政策,沪深两市狂泻不止,出现
大盘跌停板的现象。一个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大牛市,终于在回调过程中走到了年底。
进入1997年,经过了充分回调的股市又开始得到复苏,深沪股市最终形成了沿着45°角一直向上运行的大牛市行情。由于过度投机的现象又一次抬头,管理层加强了对股市的调控,不仅追加了新股发行上市额度,而且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由3‰提高到5‰,同时禁止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炒作股票,股市过度投机的现象终于得到有效制止。
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日趋严重。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得当,抵御住了境外危机的影响,股市也因为提前进行了调控,没有出现类似东南亚各国股市大幅暴跌的现象。
1998年,国际上东南亚金融危机蔓延,国内长江、松花江洪水泛滥,内忧外患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与股市的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状况,人大、政协
两会期间制定出全面松动的金融政策,给股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面支持。沪市指数数次探至千点大关附近,都凭借政策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这一时期,中国证券市场在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增加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引导小户合理投资,稳定股市,证券投资基金金泰、开元于4月正式挂牌,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可转换债券历经多时酝酿也正式登台,这是增加证券投资工具,丰富证券品种的重要举措。此后,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给中国股市的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更多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敞开了大门,为证券市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是,12月《证券法》的颁布,使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走向了依法“治市”不断规范的新时期。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证券法典,为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99年上半年,按照《证券法》的精神,信托与证券脱钩的工作开始进行,证券公司也出现大重组、大合并的趋势,受此影响股市出现下滑的走势。但从5月19日开始,股指在科技网络股的拉动下不断上扬。6月《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到6月30日,沪市创下了1756.18点的历史最高点。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是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和逐步规范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风雨,走过坎坷,但发展壮大是其主旋律。新世纪的证券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和规范仍是证券市场的两大主题。当二十一世纪的帷幕徐徐升起,中国的证券市场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不断走向辉煌。
在经济全面向好和利好政策推动下,2000龙年首日,深沪股市放量大涨,深综指与上证指数分别上涨9.36%、9.05%,成交金额近500亿元。随后几日,又创出日成交900亿元的天量,亿安科技、清华紫光股价突破百元大关。7月19日沪市实现了两千年两千点,11月下旬,沪市创出2125点的历史最高点。
2001年是深幅调整的一年,2001年是稳定发展的一年。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 股市场。2001年3开始正式实行“通道制”。通道制下的股票发行额度不直接受总量控制,而是通过发行通道的限制间接受控,企业上市不确定因素增大;通道数额被分配到主承销商,而不再分配给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仍实行实质审核,券商投行开始获得一部分推荐股票发行的权力,同时也承担起股票发行 的风险和确保上市公司质量不出问题的责任。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经报告国务院,决定在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停止执行这一办法。
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施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QFII 制度正式启动。
2003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法》,大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市场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这一法律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的颁布,不仅确立了证券市场的重要地位,而且为证券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今后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月保荐制开始实施,5月,深交所中小板正式开板。
2005年5月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06年下半年,中断近一年多的新股发行恢复,投行业务真正进入了“核准制”下的“保荐制”时代。保荐制的特点是,企业发行上市既要有投行(保荐机构 保荐,还要有两个投行从业人员(保荐代表人 具体签字负责保荐工作。保荐工作分为“尽职推荐”阶段(上市前 和“持续督导”阶段(上市后,其核心内容是强化和细化了保荐机构的责任,尤其是保荐代表人的个人责任。这阶段我国的经济走势与世界经济
运行出现共振,在政策的积极配合下,股票市场走上了一轮空前的大牛市行情,并延续到了2007年。
在这些年里,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市场质量和结构的日益改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在市场的筛选、定价、调节供求中越来越重要,为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推进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我国不可避免的也受到巨大冲击。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证券市场遭到巨大打击,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创出历史高度6124点跌到1598点,连续的暴跌,股价下挫了80%。随后而来的欧债危机又使得中国证券行业难以从低谷中走出。我国证券业进入了空前的调整之中,同时凸显出的是证券市场避险功能的缺失。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对证券业进行了诸多调整。
2009年3月,创业板正式开板。第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股票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要求市场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买者风险与责任自负。6月,第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股票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要求市场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买者风险与责任自负。
2010年股指期货的推出和融资融券的试点,表明了管理层完善市场功能、提升市场质量的勇气和决心。这些年,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市场质量和结构的日益改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在市场的筛选、定价、调节供求中越来越重要,为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推进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10月,第二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顺势推出,机构报价将更理性化,主承销商配售权的预演也在进行中。
这一阶段,市场的目光更多地为那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所吸引,有
相当一批优质的、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有效地引导了 社会闲置资金流向产业,新股发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越来越清晰,效用也越来越 明显,市场的财富观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 挖掘企业的潜在投资价值、理解新兴行业的特点与趋势、分析判断企业的战略发 展方向等方面。同时,由于保荐责任的加大与严格问责机制的建立,平安投行紧 跟资本市场改革方向并踏准了改革的每一步节奏,获得长足发展。虽然在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股市依旧未能走出低谷,但政府 对证券市场做出的一系列调整还是完善了我国证券行业的整体结构,修补了我国 证券业的许多漏洞,使其在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提高了其抗打击的能力。虽然中国证券市场仍然不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老牌经济强那般完善,但正在逐 步调整,改革制度,自我完善,向最适合中国的世界级证券市场发展。相信只要 经济周期从目前的衰退期向扩张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也会逐步抬头,走向一段 新的辉煌。纵观全局,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年的辉煌历程充满了荆棘,伴随着证券市场的 发展,我们逐步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辉煌的时代。证券市场带给人们的不只是 资金与金钱,还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规则。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 度,我们都要正确把握证券市场的功能和作用,防止偏离正确的轨道。证券市场 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只有逐步解决阻碍市场发展的基本问题,才 能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跨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大发展!1004040112 刘英 1004040113 李畅
第三篇: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大量企业发行新股上市融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新股上市首日的高溢价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的水平。新股首日高溢价的长期存在造成诸多的危害。不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复杂,多年来的各种制度改革都未能解决这一难题。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找出影响新股首日溢价的原因,对于新股发行制度、监管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归纳与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第二,概述我国新股发行中监管方式、承销方式、定价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对新股首日溢价的影响,并通过二级市场的历史变化与新股首日溢价的对比以及中外新股市场对比,以此引出新股首日溢价的研究方向。第三,找出对新股首日溢价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对各因素作分段的统计性描述分析,得出一些初步判断。第四,通过行业分类研究新股,找出行业差异对新股首日溢价的影响程度。第五,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找到影响新股首日溢价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新股上市首日上证指数、新股上市首日上证指数涨跌幅、新股上市首同换手率与新股上市首日溢价存在正相关关系,新股募集资金规模、新股发行价格同新股上市首日溢价存在负相关关系。最后,总结文章得出的结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sf.3937949.1/
民间资本运作是基于金融行业之后在民间所形成的一种运用资本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达到资本运作利用最大化。民间资本运作,又称资本经营,是指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国家引进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精英财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迅速成长为一批高素质的中产阶级,使中国的富翁人数结构由过去的三角型尽快变成橄榄型!首先可以肯定,不是传销。与连锁销售的分配模式一样,但比连锁销售更科学,更严谨。
第四篇: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与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与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产生初期,由于股市规模扩大以及股票价格上涨不仅符合上市企业利益、众多中介机构利益、广大股民利益,同时也符合作为最大股东的国家的利益,因而得到迅速发展。
关键词:证券市场;规范;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作为转轨经济时期的新兴市场,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也经历过低迷时期,但始终得到了国家的积极支持。1995年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为3 474.27亿元,成交规模为4035.81亿元,在2000年证券市场市价总值达到48090.94亿元,成交规模达到60 826.65亿元,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79%。证券市场5年问市价总值增加了12.84倍,成交规模增长了14.07倍。在证券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曾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众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集中在正好符合增发标准的10%即所谓“注水的牛事件”、“银广夏事件”、“中天勤事件”、“基金黑幕”以及普遍存在“庄家”等。但是,在众多相关利益团体的作用下,以及中国特殊国情的影响。许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因而延长了证券市场规范的过程。近年来,证券市场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正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规范。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证券市场涉及利益的广泛性、一致性,经济功能的直接性、显在性。这是因为:一是证券市场能够通过直接融资为国有企业改革筹集资金;二是增强上市企业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促进上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通过股权置换等进行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为数千万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投资渠道;五是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解决了大量人员就业问题。所以,证券市场功能的直接性、显在性使国家对证券市场始终采取了积极支持政策,包括在股票市场价格低迷时期采取直接激活市场措施。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金融、证券必须要与当前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一方面是要推进市场化,另一方面是要推进国际化,要从这个背景来讲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就是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是开放式的、是以全球的经济为舞台的。资产阶级要用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那么资产阶级通过什么来改造世界呢?笔者的体会有4个方面:
(1)资产阶级要用它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世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用这种意识形态来改变封建社会的封建专制。
(2)资产阶级用它的政治制度来改造世界。
(3)资产阶级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来改造世界。
(4)资产阶级用它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来改造世界。
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用自己的面貌改造、改变世界,其中,改造世界的过程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这时是以暴力的手段来强制推行它的世界法;第二阶段是从1870年巴黎公社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继续用暴力手段来强制维护它的经济全球化,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原料、市场相互之间进行战争:第三阶段从战后开始继续采取暴力手段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更多地采用和平的、经济的手段来扩大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其中有几点原因: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成本降低,这对国际交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⑧体制的改革;④战后,随着各国体制的改革、人员交流的增加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全面了,有助于进行经济的往来;⑤战后国际组织、经济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章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经济活动规则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那么经济全球化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不管如何,我们都要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才有可能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才有可能把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才能参与整个国际技术经济发展的进程,才能共享世界经济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入WTO金融手段的创新
加入WTO,实现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实际上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种经济:一种是实体经济;一种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包括银行、外汇、证券这些经济形态,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主要有3个作用:一是可以把少量的分散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二是可以把小资本转化为大资本;三是可以使同名的货币发挥多次的资本作用。加入WTO后对中国冲击最大的,笔者认为要数金融业了(除政府外)。金融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行业,它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经济都有密切关系,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一个部门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企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它是由政府高度垄断的,这又是金融业受到冲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加入WTO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都做出了相应的承诺。就拿银行来说,现在就面临着多重挑战:
(1)体制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到现在实质上并没有做到政企分开,银行的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在各行各业中是滞后的,同时,其他行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却变化不大。(2)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资产的比重大大超过国际标准。1999年-2000年我们在国企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的政策——债转股,即把银行的一部分不良资产转为股权。实际上债转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转移,并没有实际上的变化。
(3)业务内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是公开的,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因此,银行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4)银行业的负担较重。中国银行要承担6%的营业税,国外的银行不上交营业税。
(5)与国外机构相比较,人员素质较差。银行业中的人员结构不合理,要调整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中资的金融机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加入WTO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其他的在服务、经营范围、技术手段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比如说我们的信用卡业务,与国外相比存在许多问题,信用卡应给客户一定的授信额度,可以培育客户的金融意识,可以刺激客户的消费,加强与客户的往来。当前中国的个人贷款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总结了4句话,即“贷城不贷乡,贷富不贷穷,贷大不贷小,贷长不贷短”。所以说,加入WTO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各个部门来说,金融业所受的冲击还是最大的。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讲资本市场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很大,而笔者要讲的是资本市场对改革的作用:
(1)突破了传统的公有制形式。
(2)突破了传统的分配原则。
(3)突破了社会公众的社会身份。
(4)突破了传统的筹资融资的模式。
(5)突破了传统的利用外资的形式。中国过去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向国外的金融机构或政府贷款;一种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现在除了这两种形式外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即通过国外的资本市场来进行筹资融资。
(6)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入结构,使资本市场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
(7)突破了传统的企业模式——政企不分。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政企业分开的,而很多证券公司实际上没有政企分开,但从证券公司的本质上说应该是政企分开的。现在之所以没有政企分开主要有3个原因:①企业的大股东一股独大;②传统习惯,传统上政府要管企业,通过组织任命企业的党政干部;③证券公司的高官也希望由政府来管理。
(8)突破了传统的两极难分难离的状况。
总之,资本市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金融改革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意义。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它的规模要不断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1)发展是硬道理,不仅要在量上发展,而且要在质上提高。上市公司由主要为国企服务转变为为民营企业、个人企业、外资企业服务,服务的标准就是资本的使用效率,而不是由哪一种企业作为衡量标准;调整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配。鼓励和支持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市,增加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在资本市场的比重。
(2)要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只发展了10多年时间,但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已经不少了,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在解决国有股减持的问题上也要抱积极的态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就很难与国际接轨,很难实行同股同权,很难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很难为国有股的流通提供条件。首先,现在减持国有股是为了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城市职工服务的,这是国有资产的重大变动,把全民所有制资产划给为城镇职工服务的社会保障基金。其次,国有股减持牵扯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国有股既代表中央利益又代表地方利益,中国实行国家所有制分级管理,国有股减持就把一些地方的国有股转为社会保障基金,转为整个社会所有,这也就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第三,同时也要解决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在《证券法》生效以前,资金进入股市是实际存在的,要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实际上银行的资金以不同的形式逐渐进入股市。银行为了减少不良资产,所以对企业的贷款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使得银行的存差增加了。而银行本身也要找到有利的投资产品,因此银行就不得不把资金贷款给证券公司、机构大户。这就出现了违规资金通过银行进入市场的渠道。因此,对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要处理解决,但要逐步进行,好多问题都是政策造成的,解决历史问题一定要客观地分析。
(3)必须要有创新,资本市场要有创新。创新主要有3个内容:①要勇于引进外资,进入A股市场;②勇于突破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界限,突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离的状况;③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力度,尤其是要推动社保基金进入股市,要提高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比重。如果我们能做到这3条,那么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有发展条件的
第五篇: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
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开拓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公司自成立上海铁道科技有限公司以来,一直以“创产品名牌、树质量信誉,持续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公司的质量方针和发展理念。现将公司目前存在的质量管理不足进行阐述,并对整改措施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作出布置。
一、现公司存在的质量管理不足
1、基础管理还有待提高,虽然公司引进了许多不同专业的人才,但是由于他们经验的缺乏以及对管理意识的薄弱,很难较快的进入角色。在今年ISO-9001贯标的复审以及产品认证工作,其认证机构总能发现许多问题,如计量管理、设备管理、现场定制管理等等。
2、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不够严密,部分产品检验人员未按照“三检制”制度实施。现我公司有个别生产车间主管认为产品质量是技术部门的事,自己检不检无所谓,而且质量检查人员有时候工长一句“没问题”就放松的警惕,使得产品在无形之中存在了质量隐患。
3、现场操作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虽然公司经常组织职工进行理论的培训,在实际操作技能却培训的很少,使得理论和实际不能有效的结合,而且有时候由于车间人事变动也比较频繁,有的岗位甚至一直出现初级工,再加上职工本身文化程度偏低,使得在产品生产时出现突发事情不能很好的解决。
4、部分产品缺乏检测手段。虽然公司近阶段不断地加大基础设施和质量管理投资力度,但还是存在有部分原材料和部分工序产品未能有效进行检测,虽然有的原材料制定了鉴定周期,但由于鉴定周期长,使原材料质量不能很有效的受控。
二、整改措施和下一步打算
1、提高质量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平时进行检查时,可让其和经验丰富的人员一起进行,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经验,也能锻炼能力,在学习上,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司将建议小型图书馆,并购置更多的管理类书籍,以供年轻管理人员安心学习。
2、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和“三检制”制度,按照制度要求实施工作,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并在平时不断对其灌输个人、质量、效益之间的利害关系,要把产品质量作为自己的饭碗,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3、加强对现场生产操作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培训,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同事,更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意外突发事件的处理,使其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
4、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将原材料按照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性以及生产有无质量体系认证进行分类,把一些特殊的,能轻易改变产品属性的,检验周期应缩短,如这些重要产品如无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将更换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