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幼儿园)评估工作指南
学校(幼儿园)评估工作程序服务指南
一、评估的程序
1、学校自评。申报等级的学校(幼儿园)应建立由校长(园长)负责的学校等级评估自评领导小组。(下面简称园)
一、要向全体教职工做好宣传、动员,学习等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和做法。
二、须按评估方案要求,查漏补缺,认真整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同时,收集整理有关的各种档案资料表册。
三、要按指标逐项进行评议打分,汇总自评结果,写出自评报告。
四、须由校长(园长)作自评报告,提请校教代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充分征求意见后按有关规定向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申报。
学校(园)自评报告内容应包括:
(1)学校(园)概况;
(2)学校(园)自查整改工作情况简介和自评结果;
(3)改善办学条件和幼儿园管理的主要成绩、经验和特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和今后努力方向、措施等。
学校(幼儿园)自评过程中,督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督导部门指派人员,负责对学校自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协助幼儿园做好自评工作和各项准备工作。
2、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估组对学校进行评估。评估的一般步骤是: ① 听取学校自评报告和办学单位意见;
②评估组分成若干指标小组,采取各种方式对学校(园)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获取各种有关信息;
③ 评估组对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汇总整理,评议打分并拟出督导评估意见;
④评估组与学校(园)和办学单位交换意见,肯定成绩,提出改进学校(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不宣布评分和等级;
⑤ 评估组按等级评审权限将督导评估意见报相应评定单位审定。
3、评估的方法
①评估专家组成员进校(园)评估前集中培训学习,熟悉评估方案各项指标内涵及评估标准,审阅学校(园)自评材料,制订评估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分工。
②听取学校(园)自评报告和主管部门意见,察看校(园)容校(园)貌和教育学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及育人环境。
③查阅各种档案资料;召开各类座谈会;专访学校(园)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教师、学生等。
④随机抽样对教职工和学生(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⑤随机安排听课,观看学生(幼儿)课外活动,审阅学生(幼儿)学习成果,并考察学生(幼儿)的综合能力素质状况。
⑥评估专家组成员在了解全面情况后,独立思考,综合判断打分,撰写分工项目的综合评述材料,交组长汇总。
⑦专家组汇总评估情况,认真讨论评估意见及结论,向学校(园)反馈评估意见的内容,特别对关系全局的项目达到情况及存在问题与建议,须经全组成员认真讨论,充分听取意见。
⑧与受评学校(园)及主管部门领导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提出改进学校
(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不宣布评分和结论。
⑨修改、整理评估意见,按要求填写评估意见表并签名,评估结束后将其上报相应教育行政部门督导室。
第二篇:1.广州市幼儿园评估工作指南
广州市幼儿园评估工作指南
为做好广州市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为评估组开展评估提供指引,为受评幼儿园迎接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广东省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二〇〇八年六月版)和省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的《广东省一级幼儿园评估工作指南》,结合广州市特点,制定本工作指南。
一、评估组的组成和分工
(一)评估组的组成
评估组受市教育局委派,由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根据评估工作的需要,从督学、特约教育督导员和教育评估员库中选调评估人员,必要时邀请符合条件的有关人员参加,每个评估组由7-8名成员组成,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
(二)评估组分工
评估组分为三个指标组,每个指标组由2人组成。
1.办园条件、卫生保健组。该指标组由2人组成,负责查实和核对14个条目(第2条—第8条、第20条-第26条)的到达度,负责体能测查,统计家长调查问卷结果,在呈报书上填报他评分,计算和填报总分;按要求负责全组评估资料的收集、汇总。
2.教育教学组。该指标组由2人组成,负责查实和核对11个条目(第27条—第37条)的到达度,负责一日生活的考察,组织教职工座谈会和教职工问卷调查,统计调查问卷结果,计算获奖加分。
3.管理、班子队伍组。该指标组由2人负责,负责查实和核对14个条目(第1条、第9条—第19条、第38条—第39条)的到达度,组织家长、社区人士座谈会。
4.其他工作:各指标组负责核实呈报书中与本指标组相关条目对应表格的内容,撰写相应指标组的反馈意见。
二、评估组成员工作职责
(一)评估组组长工作职责
1.全面负责评估组的评估工作,并就评估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对市教育局全面负责。2.与幼儿园商定有关评估事宜,审定评估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根据评估要求,合理安排评估组成员分工,并负责组织实施。
3.评估过程中,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评估组成员任务。
4.召开评估意见讨论会, 组织评估组成员汇报分工条目的评价意见,然后集体讨论对幼儿园的综合评价意见,最后根据各成员提交的书面材料和评估组讨论的结果,汇总撰写对幼儿园的《评估意见》,代表评估组向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反馈评估意见,并认真听取他们对评估意见的反映。
5.负责收集整理对改进评估工作(包括评估方案、评估组织工作和评估操作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6.负责在评估结束将以下材料送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汇总后报市教育局督导室存档。
(二)评估组其他成员工作职责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评估方案,准确理解和把握评估标准及其内涵,掌握评估和评分操作方法。
2.重视评估过程,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作用;评估态度客观公正,语言适宜;根据分工要求,完成各项有关工作。
3.按分工条目,对照评估标准逐项查实核对,提出评分和评分依据,对关系全局的评估项目评分必须提供充分证据。注意资料查阅与现场观察分析结合,卫生保健与教育教学的协调统一。
4.撰写分工条目的综合评述材料,经指标组讨论后提交评估组长汇总。
5.在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分工条目要根据到达度情况,按照客观、准确的原则提出评分意见。负责撰写扣分说明,并在《评估条目扣分说明表》上签名。
三、评估主要程序和方法
(一)评估组全体成员进校评估前集中培训学习,明确评估目的要求, 熟悉评估方案各项指标内涵及评分操作办法,明确工作分工。
(二)听取幼儿园自评报告、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的意见。(三)察看校容校貌、教学设备设施等。
(四)查阅和核实学校提供的档案资料(侧重审阅原始资料)。
(五)召开教职工、社区人士(含幼儿家长)代表座谈会。(每个座谈会参加人员分别为10-12人)
(六)个别专访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教职工等。
(七)随机抽样对教职工(一般按教职工人数的80%的比例抽样)和家长(大、中、小班各抽2个班,共6个班的幼儿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评估组预先要求幼儿园准备两个问卷回收箱,问卷回收完毕后与回收箱一起交给评估组开箱验卷。
(八)随机抽样对幼儿进行体能测查(大、中、小班各抽3男3女,共18名幼儿)。评估组预先要求幼儿园准备好测查工具(30米卷尺、投掷沙包、秒表、彩色粉笔、皮球等)
(九)随机考察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和实施。
(十)各指标组撰写分工条目的综合评述材料,交评估组长。并对分工负责的条目,对照评估标准,参照评分操作办法进行初步的评分。
(十一)评估组汇总分析情况。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经民主讨论后,确定各个条目的得分和等级,形成评估组对幼儿园的评估意见及评估结论建议。
(十二)小范围反馈会议。由评估组组长主持,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与评估组成员参加,每位评估员就自己负责的评估指标范围,针对幼儿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十三)评估意见反馈会。由评估组长(或副组长)代表评估组向受评学校及主管部门领导反馈评估意见,肯定成绩,提出改进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公布评估结果,不在任何场合发表于评估结论相关的言论和暗示。
(十四)送归档材料。
四、撰写《评估意见》的过程、内容和要求
(一)撰写《评估意见》的过程
1.各评估人员在了解全面情况后,由各指标组撰写分工条目的综合评述材料。2.召开评估组全体会议,汇总分析情况。全体成员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进行讨论,在主要问题上统一认识,形成对幼儿园总体评价。讨论会后,各指标组把撰写的评述材料交给组长。
3.评估组长根据讨论的情况和各小组提供的评述材料,形成《评估意见》初稿。4.召开全组成员会议,再次讨论,通过《评估意见》初稿后,形成正式的《评估意见》。(二)《评估意见》的标题、内容和打印要求
1.标题:关于××幼儿园申报广州市一级幼儿园的评估意见
或关于××幼儿园省一级幼儿园复评的评估意见 2.内容(1)总述部分:
评估组工作概况:受评学校、评估组人数、评估起讫日期、评估方式和主要工作过程;(2)主体部分 ①总体评价; ②办园的主要经验、成绩与特色;
对评估结论的建议。(根据评分情况和必达标准及对幼儿园整体综合评价,提出评估结论建议)
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工作的建议。3.打印要求
《评估意见》用A4纸打印,标题为宋体小二号字,正文为仿宋三号字。
(三)《评估意见》要客观、准确,重点突出,要反映受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其中:总体评价力求简练、浓缩和高度概括;经验和成绩要突出幼儿园办学的主要特点,充分肯定幼儿园改革和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提出的意见要准确抓住影响幼儿园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建议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评估组人员对《评估意见》的内容或某些条目的评分有分歧意见时,组长可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但应把分歧意见在《评估意见表》上做出说明。
(五)评估组全体人员要在《评估意见表》上签名。
五、评估工作的调控
(一)坚持标准
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是价值判断的尺度,是衡量幼儿园办园条件和办学水平高低的准绳,要按照评估标准和评分操作办法,进行查实、核对和评分。
(二)把握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方向性原则,就是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法规及幼儿园的任务来开展教育评估工作,引导幼儿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园水平和办学效益,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科学性原则
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指开展幼儿园教育评估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全面地本质地反映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并做出实事求是,全面正确的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
评估者一方面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获取真实的信息,防止只听汇报,只看材料,想当然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用辩证的思维抓住本质对幼儿园进行分析评价。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情况,具体分析和评价幼儿园,既要一分为二,又要把握本质和主流。
二是要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所谓“硬件从实”,就是要认真把握好办园条件的标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查清教育设备设施等有关的情况,从保证受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达到评估标准相应等级基本的要求出发,按照幼儿园所在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所谓“软件从严”,是指在评估时,对幼儿园管理部分的各项指标从严掌握,逐一核实,力求务实求真。如查准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是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否达标,幼儿园管理是否到位,保教质量是否提高等。
三是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评价幼儿园。要联系幼儿园的历史、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联系家长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幼儿园的背景,实事求是地对幼儿园进行评价。
3.动态性原则
是指对幼儿园的评估,要注意评估对象的发展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评估对象,既要对评估对象过去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评估,又要对评估对象未来的发展变化可能进行评估,又要对评估工作本身进行不断的修正。
根据动态性原则,在进行评估时,既应看评估对象的现实状态水平与条件,与评估标准对比,同时,又要通过纵向分析,看它是前进了还是退步了,看它进步(或退步)的幅度。横向比较,与其他幼儿园对比,主要是为了把握幼儿园的特点、优点,鼓励幼儿园发展。
(三)规范流程
评估要坚持组长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既分工又合作,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评估前要认真学习评估标准,统一衡量尺度;评估中要及时沟通信息,认真核查指标的到达度,综合分析时要注意进行纵横比较。
具体要求:
1.指标组内可适当分工,但评分时要共同研究,对照比较达成共识,不要一人说了算。2.收集的信息涉及到别的指标组要及时沟通。综合时,评估组全体成员要充分发表意见,共同商议。
3.要注意进行纵横比较,防止把握标准时松时紧。
(四)调控心理
要秉公办事,以对幼儿园负责、对上级负责的态度参加评估工作,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先入为主、以偏概全、求全责备、类群心理、从众心理、参照效应、时间差效应等心理偏差。
(五)遵守纪律
1.要保证出席并按规定的时间报到,非特殊原因不要请假,以保证评估工作的全面、连贯。
2.要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向受评幼儿园和个人泄露评估组内部讨论的意见、评分和等级,也不得传播在评估中了解到学校某些个人的隐私及可能影响学校声誉的言论。
3.要维护评估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自觉抵制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不做可能影响评估声誉和公正评估的任何事情。
4.评估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
5.评估期间不接受园方及主办单位的单独邀请;在评估结论未获正式批准之前,评估组成员不得接受受评幼儿园的各种聘任。
6.评估组长对本组人员的廉洁自律负总责,评估组所有成员要自觉执行上级有关廉洁自律规定,严格执行《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评估接待工作及专家评审劳务费发放标准的意见〉的通知》(粤教评(2005)17号)文件的有关要求。
7.评估组实行回避制度,与受评幼儿园或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有密切关系可能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应主动提出并予以回避。
第三篇:市民学校工作指南
栗雨街道市民学校工作指南
一、学校定位
市民学校是为社区居民做好事,同时动员社区居民为社会做好事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阵地和平台。
二、办校宗旨
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引导社区居民互爱互助,倡导“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社会风尚;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三、办学力量
社区为办校主体力量。市民学校发展专兼职教师,作为日常运行的工作力量。专职教师指专门从事办事处市民学校工作的人员,兼职指非专职,但全面参与社区市民学校的建设,每周在市民学校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的人员。兼职教师可由学校教师、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居委会干部、离退休老同志、辖区机关企业志愿者等构成。
鼓励市民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可由顾问、校长、副校长、委员等构成,校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和日常工作。校务委员会成员可由结对共建单位有关同志、社区居委会干部、驻校志愿者、兴趣性自组织与志愿者组织负责人、社区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等组成。
四、办校场所
社区居委会或小区物业管理办公室、会议室以及社区广场、社区单位等现有阵地。
依托社区居委会建校简单称为“社区市民学校”,依托小区物管建校简单称为“小区市民学校”。
五、办校内容
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等基本功能和居民实际需求,一是建构各类兴趣性自组织、志愿者组织;二是发展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开展各类少儿艺术培训;四是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五是开展各类文体艺术活动。
六、建立校务委员会运行机制
校务委员会建议每月或两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听取校务委员会办公室上月工作总结,安排部署下月或下一阶段工作。校务委员会可以以通讯会议召开,但通讯会议不应超过工作例会次数的1/3。校务委员会同时建立紧急、重大事宜请示制度,方便校务委员会办公室处理紧急、重大事项。校务委员会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1.建立校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2.协调、规划、指导学校发展;
3.协调办校软、硬件资源;
4.审议讨论学校运行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志愿者保障激励机制;
5.讨论、落实办公场地、活动场地建设,推进学校有形化建设;
6.听取校务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汇报,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7.讨论决定开展重大项目与活动。
第四篇:审核评估工作指南
【评建学习之四】审核项目及要素释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本释义是针对审核项目和要素的解释,其相应要点的内涵要求已含在项目和要素的解释之中。
一、定位与目标
此项目含三个要素: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发展目标定位、层次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类型定位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直接引领和统率学校各方面工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素 1: 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含两个要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学校办学方向和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否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规划应能体现学校的所生所长的区域(行业)优势和趋势,并应把学校服务的区域和功能用阶段目标明确表达出来(写实)。
要素 2 :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含两个要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培养目标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纲,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统领作用。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所拥有的每一个专业(如果按专业大类培养,即指专业大类,下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该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要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五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可以确定一个整体性培养目标,例如,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但是不必整齐划一,既不要求培养出的人都是研究创新型人才,也不要求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在保证学校主体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目标规格可以多样化。
要素 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含三个要点: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是否能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能否都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是保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主要考察学校能否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考察保障教学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及落实情况;考察职能部门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情况,特别应关注师生对职能部门服务的满意度。
二、教师队伍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教师发展与服务。
要素 1: 数量与结构
数量与结构含两个要点: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数量与结构应重点考察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是否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否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得到有效落实。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考察师生比时,不仅应看学校总体比例,更应分析各专业的满足度,尤其是新办专业教师数量和结构是否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应注意学校的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否落实到每一个二级院系,是否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身上。考察师资队伍不仅看现状,也要看发展态势。引导性问题中列出了聘请境外教师的情况,是为了引导学校注重国际交流。
要素 2: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含两个要点: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专任教师是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一定都是教师职称系列,也含其他系列的人员,并包括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原则上应该有协议、有报酬,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量要求,其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2004]2号文标准执行。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可分析教学内容、试卷水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符合度,还要看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
师德师风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考察时不仅看学校是否有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重点还要看实施的效果如何;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要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要素 3: 教师教学投入
教师教学投入含两个要点: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学校不仅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还要能够自觉履行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考察时应关注学校是否有保障及推动教授和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和政策;是否有推动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措施,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是否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应该注意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否投入到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否投入到教学中,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责任感,而且决于学校的政策导向,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建设情况,应重点考察教师的参与面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
要素 4: 教师发展与服务
教师发展与服务含两个要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考察“教师发展与服务”时应关注学校是否重视教师职业发展,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环境。“教师发展与服务”的政策措施主要考察以下几点: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在组织机构和培训经费上是否有保障;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及社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教学资源 此项目含五个要素: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
要素 1: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含三个要点: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经费变化情况;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学校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合理比例;是否有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应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的机制;教学经费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优先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是否有强化经费管理的规范性措施,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教学经费可以理解为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目前按财政部的规定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包括来自中央财政的教学专项投入。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除此之外,学校在教学经费上的专项投入应注明。
要素 2: 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含三个要点: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
考察此要素时应重点看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学校是否有政策措施推动教学设施利用率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科研训练等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同时,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看设备利用率和伴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要素 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含三个要点: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与调整。
该要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有专业设置标准,是否有调整程序,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二是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反映培养目标要求,不应随意变动,有相应的稳定性。特别应关注实践教学的要求是否达到了教育部等七部委2012年文件的规定,并能认真得到落实。三是对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新办专业(少于三届毕业生的专业)有什么具体建设措施。应该注意的是,学科建设不等于专业建设,不能用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要主动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要素 4: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含三个要点: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应关注学校是否加强了课程资源建设,是否有课程建设规划及建设标准,是否有措施,是否有经费,是否有成效,是否开放了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以及是否形成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教学资源。学校是否开设了充足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必修、选修等课程比例是否合理。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不仅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课程;教材选用并不是获奖的教材都适用,关键要适应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有科学的教材评价和质量监管机制。
要素 5: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含三个要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社会捐赠情况。
社会资源是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吸收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水平。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从社会(含政府)吸收来的,能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含场所等)、政策等教育资源。考察此要素时应重点关注学校是否有整体推进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否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建教学资源,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资源。
四、培养过程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要素1: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含三个要点: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的考察应关注学校是否形成了符合学校要求的、目标清晰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予以落实;学校是否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教学改革与研究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学校是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能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前应特别关注学校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精神落实情况,关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参与面。
要素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含四个要点: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式;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考察此要素应关注学校是否对每门课程都制定了课程大纲,并能够严格执行,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是否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做到科研服务于教学;是否重视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是否落实了高教三十条提出的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否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此外,还应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评价,充分发挥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要素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含三个要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对实践教学的考察应关注学校是否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计划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是否足额开出,应关注每组实验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关注实验室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新增教学经费是否首先投入到实践教学,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注重效果考核和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主要指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下乡等有组织的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实践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所进行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设计、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看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二是看过程管理是否到位,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应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要素4: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含三个要点: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第二课堂是指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考察此要素应重点关注学校是否建立并完善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是否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是否充分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环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否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等。考察第二课堂的效果主要看内容是否丰富多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看学生参与面是否广泛。学生评价应该是检验效果的主要依据。这里不仅要看学校整体情况,也应关注各二级院系发挥的作用。
五、学生发展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就业与发展。
要素1: 招生及生源情况
招生及生源情况含两个要点: 学校总体生源状况;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起点。生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录取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指标均能反映生源情况。
要素2:学生指导与服务
学生指导与服务含三个要点: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优质的指导和服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学生服务还应考察学生学习指导、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贫困生资助等方面的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是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要素3:学风与学习效果
学风与学习效果含三个要点: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学风是学校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对知识、能力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 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和外在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学风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设计)、考风考纪等环节体现出来。学校应有规章制度、组织保障等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对学风的考察应特别关注学校是怎么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这是检验政策与措施的主要依据。
学习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具体体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德”主要体现在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上,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学校德育应重点强调其针对性和时效性,其中,学生评价是检验效果的重要依据。“智”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主要应由培养方案来检验,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评价应该作为考察的根本依据。此外,学业成绩还可以通过考察试卷水平、论文质量、实践环节、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就业岗位等方面反映出来。“体”,根据《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合格率达到85%,学生身心健康。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育方式可因校制宜,形式多样。“美”主要看学校是否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是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美育应关注受益面和学生评价。
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能够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感受,建立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评价机制,以此作为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要素4: 就业与发展
就业与发展含两个要点: 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的程度。对此要素应考察学校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推动就业工作,就业率、就业质量如何;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友或用人部门的跟踪、反馈机制。就业率可统一规定为初次就业率(截止每年8月31日)。就业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一是通过毕业生就业方式,了解岗位分布、就业面向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如何(专业对口程度);三是就业岗位适应性与发展机遇如何(3‐5年后状况);四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六、质量保障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
要素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含四个要点:质量标准建设;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模式,但以下共同规律在考察时应予以注意:一是学校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二是学校提供了相应的人、财、物条件保障;三是学校有组织保障机构;四是学校有效开展了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及时收集教学信息;五是是否能及时反馈信息,调节改进工作。考察此要素时,首先,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建立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等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其次,关注学校是否有质量保障的组织机构,有满足要求的质量管理队伍。再次,还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有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要素2: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含两个要点: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内容之一。考察此要素时主要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了有效监控;是否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是否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了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学院(系)评估等。特别应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学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代表执行到位,要让二级院系和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些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另外,规范管理只能保障基本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内在教书育人积极性才能提高质量。因此,规章制度建设不仅应关注规范管理制度,还应特别关注激励制度建设。
要素3:质量信息及利用
质量信息及利用含三个要点: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质量信息公开及质量报告。
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考察此要素应注意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是否把常态监控的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教师,促进其及时改进工作。目前,应注意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发布的25项核心数据,这些核心数据应体现在本校教学质量报告中,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与评价。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2.教师数量及结构 3.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4.生师比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生均图书
8.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18.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21.应届本科生就业率
22.体质测试达标率
2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5.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要素4: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含两个要点: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质量改进是针对目前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缺少质量改进这个环节就不能形成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考察此要素时,重点看学校是否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推动改进工作;是否有政策和经费保障质量;是否有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地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七、自选特色项目 在审核范围的六个项目之外,增加了一个自选特色项目。这一项目的设立体现了审核评估的开放性,体现了审核评估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学校可在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这六个项目之外,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自行选择(也可以不选)特色鲜明的项目作为补充审核内容。自选特色项目应详细说明学校是怎么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怎么样、今后怎么进一步改革和提高等。
(文章来源: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编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
第五篇: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指南
三和实验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指南
学校是人群较为密集的场所,容易发生结核病的暴发流行。为科学有序地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防止结核病在学校的传播、蔓延,保障学生、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工作指南。
一、机构职责
(一)学校
(1)学校成立卫生防病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学校卫生防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校长、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卫生员组成的传染病防控体系,负责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
(2)设立卫生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健老师;
(3)负责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的发现、信息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和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结核病疫情和因病缺勤等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4)建立新生入学体检和在校师生每年一次的常规性健康体检制度,将结核病筛查列入健康体检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康档案,对学校师生中的肺结核病人做好早发现,早登记和早报告。
(5)协助疾病预防控制结构开展本单位发生结核病疫情的现场调查和应对处置工作,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结核病突发事件处置情况的督促、检查。
(6)负责组织开展对学校师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学校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者讲座。
(7)负责日常发现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及推荐工作
二、学校结核病的预防
(一)健康教育
1、把结核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卫生课的重要内容。要利用健康教 育课、主题班会、宣传展板、黑板报、宣传窗,或开展讲座、播放影像制品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广泛地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他们对结核病的认识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倡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近距离对周围的人咳嗽、打喷嚏或随地吐痰;培养师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3、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学习生活场所的通风换气及环境消毒工作。并在校园内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预防结核病等传染病在校园内的传播与流行。
(二)常规体检
将结核病筛查作为学校新生入学体检和每年师生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对于学龄前儿童检察卡痕,做PPD检查;小学和初中生也要检察卡痕,有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的需做PPD检查,>15mm强阳性者拍摄胸部X光片;老师拍摄胸部X光片。体检应有学校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经认可的医疗或预防保健机构来承担,并建立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做到及早发现学校中的结核病人。
(三)症状和因病缺勤监测
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要利用每天的晨检,对到校的每名学生询问是否具有发热、咳嗽、盗汗等可疑症状,对发现具有可疑症状的学生,要及时告知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确保做到对肺结核患者的早发现、早报告。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三、患者发现、报告和治疗管理
(一)患者发现和报告
1、患者发现
(1)主动发现:利用每年新生入学、学校师生每年一次的常规性 体检以及毕业体检开展结核病筛查。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查看BCG卡痕,必要时开展PPD检查。对PPD检查强阳性者或胸部检查发现异常者要将其转诊至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
(2)因症推荐就诊:对学校症状监测发现的咳嗽,咳痰或咯血≥2周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由学校及时地将其推荐至属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
(3)因症主动就诊:医疗机构或结防机构对出现咳嗽,咳痰或咯血≥2周主动就诊的学生,要及时开展胸部X线检查和痰涂片检查,进一步确诊。
(4)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
对学校师生中确诊的涂阳肺结核患者,要调查与其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同班级或同宿舍的同学、教师等是否有咳嗽、咳痰≥2周、咯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对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病检查。
2、登记报告
(1)在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医疗机构诊断的疑似或确诊肺结核病患者,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和网络专报。
(2)学校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肺结核病人,应在其健康档案中进行登记,同时向属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报告。
(二)患者的治疗管理
1、患者治疗
对于学生和教职员工中确诊发现的肺结核患者,要到属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免费的抗结核病治疗。肺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参照“主管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执行。
2、患者管理
患者管理要根据学校师生是否休学与复学进行分类管理。学校师生的休复学原则应由专业机构出示病情证明,学校校医根据本学校的 具体要求决定师生是否休学与复学。
(1)休学对象
①菌阳病人(包括涂阳或培阳患者)。②病灶范围广泛或伴有空洞的菌阴患者。(2)复学条件
①菌阳病人至少经过2个月规则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病灶明显吸收、连续2次痰涂片检查均阴性(每次痰涂片检查的间隔事件至少满1个月)。
②菌阴病人经规则治疗病灶有较明显吸收,空洞缩小,连续2次痰涂片检查均阴性(每次痰涂片检查的间隔事件至少满1个月)。
3.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管理要求(1)休学患者
对于休学的户籍患者纳入居住地的结防体系进行治疗管理;对于返回原籍的患者,学生所在地的结防间隔将患者治疗信息转入到当地的结防间隔,按照跨区域管理方案的要求执行。
(2)未休学或已复课的患者
由校医或室友监督服药,社区医生定期访视,并将访视记录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结防专业机构。
四、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
为保证学校结核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落实,将督导检查结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落实措施不力,导致结核病在学校传播流行、危害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或瞒报、迟报疫情的,要依法查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和实验学校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