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时间:2019-05-15 09: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

发 展 性 评 价 方 案

一、评价目的品德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2、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生活与品德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应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评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和生活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适当考察过去学过的内容。

行为能力的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具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2、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学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

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

四、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一般通过课堂观察评价(见表)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

行。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可以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平日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及时评语、评议等方法。评价形式采用书面检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应小学生道德与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履行小学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

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观察学生是否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收获

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是否有“爱”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提出不同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观察学生对品德与生活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五、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可以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可以采用评语描述的形式,评语可以补充等级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全面。

学校教务处

2011.3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及总结

品德与生活学生学习评价方案及总结

一、评价目的

品德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2、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生活与品德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应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评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和生活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适当考察过去学过的内容。

行为能力的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具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2、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学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

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

四、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一般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行。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可以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平日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及时评语、评议等方法。评价形式采用书面检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应小学生道德与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履行小学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

五、评价总结

本学年,我们认真实施上述评价方案,现将实践结果总结如下: 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同学团结友爱。在多元化评价原则的激励下,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主策划、自主活动、团结合作的喜悦。2.学生能注意到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愿意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索,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我们根据全面性评价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因而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亲历过程。如《我们一起造彩虹》一课,先让学生谈谈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知识?猜测彩虹形成的条件,再让学生亲自造彩虹,最后得出结论: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观察——猜测——实践——结论,训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同时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比教师简单讲述、学生被动理解的效果要充实得多。另外,有些探究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教材中呈现的还不够科学,无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自觉地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增添相关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认真观察,归纳总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归纳能力。3.家长参与评价,获取了更大的认同。品生课外延伸活动多数是在家庭中开展的,家长的支持与否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检查与调控起到了辅助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地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可见家长对品生课的认同多么重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品生的实践活动还是比较忽视的,尤其在我们农村,很多家长还是把目光主要放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对品生不会主动去关心。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抓紧了对家长的指导和培训,把家长学生共同成长作为研究的重点工作,让他们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我的具体操作策略是:①利用好家长会的机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家长进行大面积的宣传教育,最好的形式是家长会。在开学初,我们就设计了科学老师和家长的见面会,由品生老师利用视频的形式对家长进行通识培训,介绍品生课的性质,品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以及对家长的要求。②开通书面、短信形式的家校联系热线。学生在家需要搞什么活动,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品生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记录于作业本中,并向家长进行汇报,如果是一些需要家长购买的物品,还需要在“校讯通”中发给家长信息,以教师出面的形式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③开展家长和学生品生学习的互评工作。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对于过程的了解家长会比较清楚,所以评价学生主要依靠家长。对于家长的工作,教师也需要从学生处了解,从而掌握他们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来评价自己的家长。在这样互评的过程中促使双方共同成长。

4.学生获得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品生课外延伸活动多,但靠老师激励学生是不够的。根据匿名调查发现,学生还有一种被同伴认可的需求,所以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以往的学习评价是教师的事,学生作为评估的对象,只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很少参与评价,缺乏评价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驶,学校生活的丰富的活动,将很快淹没这种内在的评价反应。但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能被加强和发展。在课堂内外的许多探究活动和讨论交流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相互补充,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第三篇:品德与生活期末考核评价方案

品德与社会考核评价方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克服过去“教师一人定乾坤” 这样一种评价主体单一的弊端,遵循价值导向原则、民主互动原则、激励发展原则和评价反馈原则,鼓励学生本人、同学之间进行评价,将评价变为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形成评价活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如下:

(1)平时学习表现:包括课堂学习和平时的行为表现、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由科任教师按学生表现情况确定成绩,占结果的30%。

(2)实践性学习: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占结果的20%。

(3)期末检测:只进行期末检查,期末检测成绩占结果的50%。可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途径立体进行允许学生申请进行第二次考试(补考),并记录其最高分数。

按照等级给予综合性的评价。

针对本学科对于学生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期末综合能力测试,既对于学生在本学期、本学科的学习状况进行一下全面的反馈与总结,也对于教师在本学科的教学上进行一下反思,促进今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一、基本理念

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反思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尽量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科学性、开放性、生活性和人文性,放大评价的激励导行功能,让本学科的评价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引领儿童生活的灯塔。

二、评价目标

1.让学生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检查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三、评价内容

重点考核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分为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能力。具体内容为“教材和日常行为表现”。

四、评价标准

1.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2.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了解季节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4.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

五、评价方式

1.现场考核,情境交流。

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安排四个情境,小组长抽签选择情境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及道德认知、判断能力。一组考核时,其他小组合议打分。情景一:爱心行动——关心他人或者不打扰别人。

情景二:我的家乡——老照片、新照片或者我做小导游。

情景三:为自己喝彩——我的成长记录或者露一手。

情景四:夏日炎炎——夏季的饮食或者暑假小计划。

2.自我反思、伙伴及家长评议。

此项考核以表格式进行,分为三个版块:自评、互评、家长评。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领域中,特别是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选拔“英才”为主要手段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的对象有局限性。第二,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第三,常采取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法来教学。长期以来,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或手段,将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次第展开之际,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坚持观念先行,以转变观念,确立课改的基本理念为第一要务。否则,还会出现不理解、不积极,遇到困难还会裹足不前,甚至打退堂鼓。鉴于此,现在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的界定

品德课程中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研究的总目标是: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目标体系,拓展重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内容,探索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开发科学合理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有效性评价策略,研究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为从事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提供有关经验加以推广,使广大教师尽快、尽早地适应教改新形势的要求,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同时,课程的成熟还必须有赖于广大教师的实践和共同参与,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课程资源不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教学就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也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和课程,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教师应 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运用观察法来研究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参与课程学习的能力。

2、调查法

运用调查法来研究品德与社会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

3、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来不断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及方式,并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经验。

4、个案研究法

对实验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探讨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六、实验的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4月)

1、目标

(1)做好实验的基础工作。

(2)帮助教师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2、主要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实验的领导小组,确定实验教师,召开全体成员会议。

(二)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2年6月)实验的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

1、实验的起步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1)目标

A 通过实验,促进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 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B 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要工作安排

A 与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B 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培训,如请专家做辅导讲座,发放有关学习材料,观看录像课,组织外出学习等,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教材特点,做好实验的思想及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正确方向。

C 举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讨活动,并组织讨论,评析,促进实验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达成共识。

D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实验教师交流自己参与实验的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2、实验提高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2月)(1)、目标

A 在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典型案例及活动方案,积累研究经验。B 加大教师培养的力度,形成一支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C 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 要。(2)、主要工作

A 组织实验教师再次参加培训,进一步强化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促进教师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提高课的质量。

B 收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其他课程资源及综合活动方案,建立实验资料档案。C 开展实验教师会课活动,教师可通过观摩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形成实验教师优秀个案集。D 收集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形成提高阶段的实验报告。

3、实验的深入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1)、目标

A 为国家总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B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C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主要工作

A 组织实验教师又一次参加培训,把握教材特点,深入领会实验的目的,大量挖掘课程资源。

B 参加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活动,形成优秀论文集。C 组织实验成果的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D 组织学生学习成果汇报活动。E 完成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典型案例及综合活动方案。

3、汇报实验成果。

七、课题组织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李金娣

课题组成员:蔡婉霞

彭雪花

何永良

八、成果体现

结题报告、公开课、教师论文集、教案集、教学随笔、学生作品、其它成果

下载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验小学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县实验小学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评价对象:根据《课程标准》的......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本站推荐]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品德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评 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 以促进学生......

    品德与生活考查方案

    品德与生活(社会) 学 业 水平测 试 方 案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我镇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建立健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评......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爸爸妈妈不在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培养学生敬爱长辈,主动做家务,生活中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思考,分辨是非,礼貌待客,举止文明等良好习惯。 过程方法 1、初步懂得爸爸妈妈不在家时......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

    小学品德与生活(5篇)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东冶联校古河完小陈鲜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春游去哪里》 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春游去哪里》。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跟随家长去旅游,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