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9:4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篇: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恰当的评价。

考点中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项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了,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

“评价”是以深入阅读为前提的,而其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理性思考和审美判断,对作品的优劣得失、是非美丑有一个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品评意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评价评价思想内容准确(偏激)、深刻(肤浅)、全面(片面)、客观(臆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进行评论。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

具体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客观的评价。

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历史的评价。

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第二篇: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关口提示——【高考金题速传真】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而在高考中对于“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关口金题—【考纲知识精解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诗歌中“汉关”、“朔云”、“边月”、“西山”、“飞将”、“沙场”等典型意象的使用,结合试题下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回想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写作内容,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热情、奋勇杀敌的豪壮、戍边将士的乡愁、黩武开边的厌恶、奇丽风光的惊叹等感情。该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其实也点出了边塞战云密布的形势,意味着边境紧张的时刻又来临了;“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全面展开,后两句,笔

意酣畅,淋漓尽致,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表现出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这场战斗必然大胜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很显然,这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斗志昂扬、奋勇杀敌的边塞诗。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分析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关键词语。从第三句中的动词“催”、“追”的表意看,这是写奋勇出击;从第四句的动词“遣”、“还”的表意看,这是写彻底消灭敌军。

【参考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9年高考湖南卷)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解析】秦观的诗,前两句写四季轮回中,每个时节的风物都有自己的崭新风貌,何必要痴心留春,为春天逝去而伤感呢?后两句写不必为百花纷谢而怨恨,树木葱茏的夏日也是很美好的。这首小诗,一改中国古代诗词“惜春”、“伤春”的传统情感,表明诗人不同常人的看法,独辟蹊径,别具情味。元好问的这首词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别人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问而不答,则继之以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只有日暮归楼后到“梦里寻春”。这首词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该题考查的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干中涉及两个概念,先要明确其内涵。从不同的语素考虑,“理趣”侧重在“理”,是指诗作传达给人们普遍、深刻的事理,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情趣”侧重在“情”,是指诗作借典型形象所寄寓的感情与意趣,需要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明确概念的涵义,找到着眼点,然后结

合诗歌内容分析评价,这样才能使答案准确、到位。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次石湖书扇韵①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 阳(今江西波 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姜夔的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还鲜明地展现出一个人物形象。诗作写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幽恬静;后两句既写景又写人,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视富贵如浮云,远离尘嚣,沉醉于自然美景,怡然自乐。该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鉴赏评价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全面理解诗意,命题者给出的注解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对范成大这个人物有所了解。根据题干的指向,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这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是符合诗意的。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泛指一般人,“人不到”则表明无人相扰的幽静,这种理解也是符合诗意的。作答这类开放性的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关键是要结合诗意说明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可脱离诗意妄加评价。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

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意的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使分析评价做到准确、恰当,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辨明类别,结合诗意,正确解读。

根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词可分成很多类别,如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羁旅行役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地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2.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明确把握。

古人作诗常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制约等,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出现在与之情感色彩相应的诗词中。如送别诗中常见“折柳”、“灞桥”、“南埔”等,爱情诗中常见“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羌笛”、“胡马”、“大漠”、“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驿道”、“征铎”、“西风”、“瘦马”、“浮萍”、“飘蓬”等,咏物诗中常见“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结合诗意,开拓意象,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表达的人生志趣,也就很明朗了。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3.解析典故,明确内涵,领会用意。

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明说的意思,可以通过典故,曲折地予以表达。用典是古人作诗的一种高妙艺术,诗词中的典故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隐含着诗人深刻的用意。从辨析典故入手,是理解诗词思想内容、把握诗人观点态度的有效途径。明确典故本身 的意义,是分析诗词用典的前提。因此,诗词鉴赏备考中,积累一些常见典故,把握其意义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高考命题所选的古诗词语料,对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往往在诗词后面给以注解,这些注解不可忽视。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是作者情感抒发的需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与效果,要放在具体的诗词语境中,把典故内涵与诗意结合起来,才能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诗人不便直言,便借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诗人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把矛头指向国运衰微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痴迷淫乐的晚唐统治者,收到了借古讽今的良好效果。4.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深度理解。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肯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印记和受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因此,诗词鉴赏要“知人论世”。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这些外在因素不可忽视,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会使我们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有更深层的理解。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高诗是晚望金陵,说伤心是画不出来的;韦诗是看金陵图,说伤心是画得成的。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该题提供了一个简单注解,说明两人都是晚唐诗人,联系晚唐的社会现实,自然让人进一步印证他们都是因国势衰败而伤心。5.明确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

回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的试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借用哪些事物来强化思想内容的?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等的总体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词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可游离诗意随意发挥,尤其是开放类的试题。此类考题,设题角度多,形式多变,一定要认真分析题干设置,明确试题指向,推究命题意图,因题而异,突出要点,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在词人的心目中,“游人”的份量远远重于自然风光,西湖好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的在与不在。

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类试题分值高,而考试中失分也最为严重。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解诗意,似是而非。

缺乏对诗意的整体把握和准确理解,以致作答似是而非。如有学生只要是看到山水田园诗,不管作者是谁,怎样绘景,都要加上“隐逸情怀”。2.忽视要求,答不对题。

忽视对题干要求的审视,导致作答偏离指向。如2008年全国卷I: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作答为留恋山水的情怀。3.缺少要点,言不及义。

作答缺乏要点或没有要点,以致答案不能很好扣合要求。如2009年山东卷: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作答只写到景物没有揭示情感。4.曲解诗意,强加观点。

缺乏深层解读,任意拔高或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如2008年湖北卷: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本是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答为不被重用的愤世嫉俗。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有人说该诗开篇一句突兀不凡,妙笔绘柳,请简要分析。

(2)该诗后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请说明诗人之“意”是什么。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潭烟飞溶溶”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哪个字用得极妙?(2)“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你认为是这样吗?

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纳凉 秦 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因受新党排挤被贬。(1)该诗短小精美,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说明。(2)该诗的创作意图隐藏在诗句背后,你认为诗的意图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②当酒船,细细流霞③举。

【注】①水芝:荷花的异名。②叶叶红衣:即片片荷花瓣儿。③流霞:这里指美酒。(1)这首词句句有叠字,请找出用来写荷花形象的叠字并简要分析。(2)简要说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喜迁莺 许 棐

鸠雨细,燕风斜。春悄谢娘家。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 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一春梳洗不簪花,辜负几韶华。

【注解】谢娘:原指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这里借以暗示词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贵族人家的才女。

(1)简要说明,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2)与其他闺怨词相比,该词不乏新意,简要说明该词的“新意”是什么。通关目标20:

【通关演习】1.(1)柳枝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却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诗人着一“惹”字,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垂柳写活了,可谓出神入化之笔。(2)后两句诗人由婀娜轻盈的垂柳而想到“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官场的昏聩,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殷忧。2.(1)“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濛濛的景状,诗人以淡墨描绘如画的夜景,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 的洒泻写活了。(2)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诗的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隐居的心迹,“幽意”笼罩全篇,开篇“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是正确的。3.(1)前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后两句写纳凉看到的美景,全诗采用对偶句式,把纳凉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使一个纳凉之地的自然景色活现在读者面前。(2)字面看该诗没有反映社会生活内容,仕途受挫、厌弃官场的秦观,借这首小诗影射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社会,表达了自己远离官场,刻意追求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愿望。4.(1)“袅袅”、“脉脉”、“盈盈”。“袅袅”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脉脉”写出了荷花含情不语的生长情状,“盈盈”写出了荷花的风姿神态,恰当的叠字使用凸显出荷花的形象与精神。(2)该词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借荷花寄托了作者的志趣,表现了作者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5.(1)上阕用了鲜明对比的方式。开篇两句以细雨斜风、鸠鸣燕飞,写出初春恬静美好、自由快乐的景象,与“谢娘家”的幽静寂寥以及人物的郁闷愁苦形成鲜明对比。(2)闺怨诗词多是女子对命运的怨叹,该词的下阕写女主人不愿让春光与韶华白白流逝,这是悲剧色彩中的反抗心理,是对人生的肯定,从而显示出该词不同于其他闺怨诗词的深厚思想内涵。

第三篇: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练习

例1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例2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例3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例4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例4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例5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6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例7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例8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9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第四篇: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案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问题】

一、总结评价的思路方法

(一)例1.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重庆卷)

新 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总结】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问题】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 【总结】

(三)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1、首联描绘了怎样一番场景?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总结】

(四)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问题】⑴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⑵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 【总结】

(五)了解诗歌的题材分类,便于把握主旨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请注意出现一下字眼常常是边塞战争诗歌:

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胡笳、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

咏史怀古诗往往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或者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例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题】

1、“五千貂锦丧胡尘”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案】

【总结】

例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问题】(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总结“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专题的做题方法

二、根据例题总结答题格式

(一)评价内容主旨 题型Ⅰ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变式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趣)?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例1](20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问题】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 【例2](2006·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总结答题步骤】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暗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洼]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问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旬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题型Ⅱ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从中看出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变式提问:前人×××认为此诗写了××X,谈谈你的理解。[例3](2008·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人。善诗文,曾与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 【例4】(2006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阄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问题】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总结答题步骤】

第一步:结合原诗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诗歌主旨或内容。注意点面结合,所谓的“点”,就是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所谓的“面”就是概括写出诗歌相关内容的整体认识或总体评价。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的分析,总结出对前人这句评点的认识。即:或者否定,或者指出这句评点的恰切深刻之处。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问题】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了“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二)评价思想情感 题型Ⅰ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怎样理解和评价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例1】【2008·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摇?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

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例2】(200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注』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

【总结答题步骤】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

秋词二首

(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怎样理解和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题型Ⅱ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变式提问:比较××诗(或词)与X×诗(或词)表达情感的不同。试作简要分析。【例3】(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总结答题步骤】

【练习】比较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I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问题】这两首曲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三)评价观点态度

题型I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词)写出了什么新意?

变式提问:请问诗人(或词人)提出了怎样别开生面的见解? 【例1](200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问题】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

【总结答题步骤】

【练习】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问题】有人认为秦观“善翻古人之意”。请问词人对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神话传说提出了怎样别开生面的见解?请结合作品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答案】

题型Ⅱ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的? 变式提问:对于这首诗×××的说法,你同意吗? 【例2】【200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案】

【总结答题步骤】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晓出黄山寺 高 翥

晓上篮舆①出宝坊②,野塘山路尽春光。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①篮舆:竹轿。②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问题】作者说“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认识?对这一认识,你有什么看法或评价? 【答案】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四 鉴赏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凭阑人「注」 寄征衣

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注】凭阑人:越调中的曲调。

【问题】作者以一个思妇的口吻,通过细腻微妙的心理描写,曲折地表达出了小令的思想内容,请加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李殉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问题】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题】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请从思想内容方面谈谈你的看法。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拥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问题】上面两首诗描绘的分别是早春和初冬的景致,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但在内容上却不同。你认为哪首诗在内容上更胜一筹?为什么?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被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集雨来。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问题。

宿甘露寺僧舍【注】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题】(1)这两首诗都写了春,从时间上看有什么不同?请分别说明理由。

(2)从诗歌表达的情感、主题看,两首诗有何不同?请分别陈述理由。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问题】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问题】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观点和情怀?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问题】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问题】(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节的情景。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 春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问题】(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 附答案

1【答案】这首小令抓住寄不寄征衣的思想矛盾,曲折地刻画出闺中少妇思念征夫、体贴征夫的心理。

2【答案】主旨是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作用: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含义和作用: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了思乡之情。

3【答案】不同意。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烈场面。唐军誓死杀敌,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9【答案】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秋情怀,以及对生命凋谢的伤感。而本诗却另辟蹊径,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 感,自勉自励的情怀。

10【答案】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奋不顾身,最终全部以身殉国,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 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将士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 死,仍然在梦中看见自己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4【答案】在内容上苏轼为胜。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但仍属单纯的写景诗;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以为好的早春;苏诗却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可见诗人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5【答案】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放之情。

6【答案】作者以甘露寺所在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似乎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银山拍天浪”写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自己豪迈、进取的情怀。

7【答案】(1)《城东早春》写了初春之景,绿柳新萌,其色嫩黄.“才”字、“半”字,都暗示其“早”。用细节写出了早春之柳的风姿。《春兴》也写了春,是写了暮春之景。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诗中描绘了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景象。

(2)《城东早春》重点写早春景色的清新可喜,环境的清幽。后两句写芳春时喧嚷若市,是反衬作者对于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春兴》作者因春天之景触发感情,又因落花流莺触动了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把乡梦送到故乡。本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8【答案】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 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

11【答案】(1)重阳

(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诗人情怀的郁结,但他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迭的话来表现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 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迭的情怀。)

12【答案】(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

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衷情),情感表达委婉深刻。

第五篇: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恰当的评价。

考点中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项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了,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

“评价”是以深入阅读为前提的,而其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理性思考和审美判断,对作品的优劣得失、是非美丑有一个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品评意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评价评价思想内容准确(偏激)、深刻(肤浅)、全面(片面)、客观(臆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进行评论。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

具体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客观的评价。

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历史的评价。

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下载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