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课程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摘要: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教育评价方法中的两种基本评价范式,两者共同构成教育评价方法的体系基础。针对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程评价需科学分析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才是教育评价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质的评价;量的评价
Abstract: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re two basic evaluation modes in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method,both of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es of it.In the light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kinds of evaluation methods together with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s.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evaluation is the right way to educational evaluation.Key words:qualitative evaluation;quantitative evaluation
量的评价(quantitative evaluation)是指将那些能够直接量化的、并且确实存在量化途径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等就是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最终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质的评价(qualitative evaluation)是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受“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支配,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提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1]质的评价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等。
量的评价主要是一种事实判断,而质的评价则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自20世纪70年代质的评价逐渐受到西方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以来,教育评价领域中便展开了一场关于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孰是孰非的讨论,讨论至今仍在进行。事实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的矛盾是教育评价的一对主要矛盾。[2]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对两种评价方法的内涵、理论基础、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才有可能走出当前教育评价的困境,明确教育评价的正确走向。
一、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的比较
(一)理论基础不同
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量的评价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3]
质的评价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教育评价与其他的评价也就有根本的区别,即每次行动,在被评价者观察和评价之前已被行动者赋予主观意义,评价者必须理解这种主观性,重新解释行动者已经解释过的世界。因此,评价不仅是一种意义的表现,而且是一种意义的赋予,不仅是对被评价者的一种理解,而且是一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彼此的互动;而且,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过“理解”和“解释”所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有合适与否,评价结果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4](16-30)
(二)两者特点各异
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在内涵及理论基础上的截然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特点上各异。
1.在评价的取向上,质的评价重质的深刻性对应着量的评价重量的规定性
在评价的取向上,量的评价追求对有关事物的构成或者某些性能的等级、程度、规模、范围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进行精确测量,其出发点是在于把握事物的量的规定性,也就是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定量分析,提示评价对象的数量关系,掌握评价对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质的评价则追求对那些能够显现有关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的具体特征进行细致而深刻的挖掘,其出发点则是在于把握事物质的深刻性,通过对评价对象进行广泛细致的评价,来深刻地理解被评价对象,进一步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来描述问题。[5]
2.在评价的程序上,质的评价重评价的过程性对应着量的评价重评价的终结性
量的评价通常是根据评价的指标,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直观教具的使用,测试题的设计,学生的反馈等环节对教育活动的实施成效进行客观的测量、解释,判断人们的教育需求被满足的程度。相对于一次循环而言,量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量的评价关注的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如泰勒所强调的“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6]
质的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认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质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描述,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终结的判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以及隐喻、类推、比喻等手法描述学生的发展性、可变性和教育性的动态过程,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优劣进行划分,而成为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上,质的评价之灵活开放性对应着量的评价之严谨结构性
量的评价所收集的资料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这些资料是通过采用观察、实验、问卷、量表、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测量,通过清晰的数学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定量分析,以数据或图形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量的评价在收集资料上具有严谨的结构性,即收集资料的项目、观测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分析框架都是事先设计和确定下来了的。
质的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是描述性的资料。比如,通过“课堂行为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方法广泛地收集资料,通过细腻的书面文字、生动的图片或清晰的录音等形式表达出来。质的评价中收集资料和评价资料的过程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资料的收集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即收集资料的项目、收集资料的方式以及分析资料的框架都是可以根据评价进程的需要而及时调整的。例如,苏格拉底式研讨法就注重运用问题的方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对问题的研讨,对问题研讨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探索性的,主张答案的多样性。
4.在评价者的角色上,质的评价重价值涉入性对应着量的评价重价值中立性
量的评价遵循实证主义思想,认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强调评价者是独立于评价过程之外的主体,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要保持价值中立,即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收集被评价者在测量目标方面的真实信息。
质的评价遵循人文主义思想,认为教育评价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价者的生活背景、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特点与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因此,质的评价承认价值涉入的存在,认为“事实”是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互动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的。
5.在评价的追求上,质的评价重人文关怀之感性对应着量的评价重科学事实之理性
从测量工具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测量过程的实施、效度的检验、数据运算与分析,量的评价都在强调着科学评价的严谨性、结构性、逻辑性和精确性,充分展现对“科学事实”之“理性”的执著追求。
质的评价则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良好关系的建立,强调评价者亲自去体验被评价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在质的评价方法中,可以察看到参与者(包括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踪迹,倾听到参与者的心声,捕捉到参与者的思维,体验到参与者的情感,甚至可以触摸到参与者的灵魂。①质的评价引发了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反思与理解,充分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人文关怀的追寻。
二、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尽管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在评价的取向、评价的情景、评价的过程、资料的收集、评价者的角色和评价的追求上特点各异,但我们也不能人为地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它们在选择评价的问题、得出评价结论等许多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一)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一对互相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评价方法,它们有着互为补充的优势和局限性,这为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1.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有利于克服量的评价中对被评价者的忽略,又可以克服质的评价中对评价者素质的过分依赖,使评价主体更自主。
在评价的主体上,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有着互为补充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方面,重视价值涉入的互动过程使质的评价主体更注重自身角色的不断反思,强调价值中立容易使量的评价者忽略自我反思。在量的评价中,评价者处于主导的权威地位,评价中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框架、采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怎么样实施测量、检验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以及如何计算和转换测量结果等等,都是由评价者自己决定的,被评价者只是处于被动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却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蒙蔽于“价值中立”的幌子之中,缺乏自我批评、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自觉,从而使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重视价值涉入的质的评价遵循了质的研究的理念,认为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要求评价者不断地反思自己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反思评价者的背景、视角、立场、判断、决定等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质的评价者通过不断的反思,随时在挑战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深层观念;并且,质的评价也强调被评价者自身的反思与评价,学生的反思不仅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另一方面,评价取向的价值性导致了质的评价对评价者个人素质的过分依赖。②无论质的评价还是量的评价,评价者的个人素质都会密切影响着评价的成败,但评价取向的价值性导致了质的评价对评价者个人素质的过分依赖。质的评价过程中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要求评价者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调整评价计划。因此,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有利于克服量的评价中对被评价者的忽略,又可以克服质的评价中对评价者素质的过分依赖,有利于评价主体的自主,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成为评价的主人,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有参与选择、决策的机会与权利。
2.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有利于弥补量的评价中“纯数字”的机械性与孤立性、使评价结果更深刻、更细腻、更有血有肉,又有利于弥补质的评价逻辑的缺乏,提高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与逻辑性
一方面,量的评价依靠统计学的方法来抽样、测量、计算及验证,数字是量的评价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符号。但教育评价对象的主体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可以像物理学的元素那样得到精确的测量,数字不能描述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对数量化的过分追求和对统计科学程序的严格遵守难免会造成“假数字、真操作”的纯粹形式。[7]而这些数字渗透了评价对象的哪些思想、态度、观点和情感?这些问题都是量的评价所不能解决的,而质的评价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
另一方面,质的评价是基于自然情景中进行的,缺乏对自然情景中的复杂因素的严格控制,因而,质的评价过程不像量的评价那样严密、精确,可控性相对较差、主观性较强,而量的评价正可弥补这些不足,对无关变量的严格控制可保证求索因果关系的严谨性、科学性。
3.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使教育评价在继续发挥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同时,提高教育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有利于评价功能的拓展
质的评价是质的研究在评价领域的渗透,质的评价具有浓浓人文关怀的气息,显现了质的评价关怀人类、关爱自然的执著追寻。在质的评价看来,“研究即生活”,在质的评价中注重被评价者内心的“倾诉”和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内心世界的“聆听”,评价的过程就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人自身的充分尊重与关爱,将使得质的评价能调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方式
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宗旨都是为了评价教育现象,发挥甄别、选拔、改进与激励的功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是走出当前教育评价困境的迫切选择。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4](477-483)
1.顺序式整合顺序式整合是指首先使用一种方法,然后再使用另外一种方法,两种方法在使用的顺序上存在着前后顺序。例如,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为了评价学生使用仪器的情况,可以采用顺序式整合──第一阶段: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上对学生使用仪器的情况进行一般观察或集中观察,记录整个学习进程中学生对仪器使用的技能、行为与进步;第二阶段: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在特定的时间里对使用仪器的基础操作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进行量化考核;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评价结果进行合适的整合。
2.平行式整合平行式整合是指不同的方法同时使用,而不是按先后的顺序出现。例如,每一个学期的期末课程评价中,评价可以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在继续沿用传统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情况进行考核的同时,通过完成专题作业评定法,引导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选题,不拘一格,鼓励学生自主发挥,引导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通过查询资料、实地调查报告或实验研究等途径完成一些小课题,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使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对从不同方法中得出的评价结果及时进行相互补充,使得评价结果更加丰富,有血有肉。
3.镶入式整合镶入式整合实际上是结合上述顺序式整合和平行式整合两种方式,在评价的开始时使用一种评价方式,然后在继续使用这种方式的同时插入使用另外一种评价方式。
例如,活动表现评价是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交流技能进行全方面的评价。[8]这种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完成某种或者一系列的任务,如编故事、演讲、做实验、辩论、调查、制作概念图等,其根本特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其评价结果往往是描述性的。在实践中运用活动表现评价的时候,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插入量的评价,充实评价的内容。例如,某中学的综合课教师在设计“云浮山之旅”课题时,主要是采用了质的评价──在云浮山之旅后,学生们用采集到的矿石、动植物标本、自制模型以及摄影作品等材料开设了“云浮山之旅展览会”,学生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记叙文以及小论文来表达同学们云浮山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在此过程中,该教师还适当镶入了量的评价──利用传统考试方式就与“云浮山之旅”有关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行了考核。
这种方式的长处是:不仅可以在前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后期评价的设计,而且可以在后期平行使用这两种评价方式时对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检验与补充。
所有的评价,不论是质的评价还是量的评价或者说其他的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评价教育现象。因此,与其说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倒不如说这两种取向不同的评价范式其实是教育评价方法中的一个统一体,真正完美的教育评价,应该是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相整合的评价。
①②胡中锋,黎雪琼.论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者.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7.
[2]胡中锋,董标.教育评价:矛盾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8):6—10.[3]曾君.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13.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付瑛,周谊.教育科学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M].医学教育探索,2004,(2):10.
[6]〔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5
[7]杨艳玲.教育研究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的讨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53.
[8]程兆国.活动表现评价在新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55.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第二篇:新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评价观
一、原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评价观念上,评价就是一种检测,通过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重在对知识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2、在评价内容上,侧重于统一编写的偏、难、繁、旧的教材内容的掌握和检测,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评价的形式上,以卷面考试为主,以一卷定成绩为主,忽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淡化了评价的教育功能;
4、在评价的主客体上,强调学生被动接受评价,忽略学生自我评价的巨大作用。这种评价带来的弊端便是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更谈不上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潜能开发。
二、新课程的评价观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评价是学生自身成长与社会认可的界面,特别是终结性的甄别评价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选用的接口。新课程学生评价观是
1、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学生向前进步的动力,而不仅在于衡量学习成绩的好坏。
2、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
3、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求书本知识,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融通,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意志和情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4、注重实践性,评价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考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去获得真知,明白道理。
5、注重全程性,评价要贯彻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不仅要关注期末,更要关注平时,仅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成绩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
6、注重开放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评价主体的开放性,要使评价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评价主体从教师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延伸。
六维度评价高中生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各个维度之下又包含数项具体评价指标项目。如道德品质维度中包含了是非观、荣辱观、集体观、诚信度四项评价指标。公民素养分热爱祖国、社会责任、遵纪守法、文明习惯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学习效果。交流与合作包括表达能力、倾听习惯、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包括生活方式、体能、情绪与意志。审美与表现包括感受美与表达美两方面。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九条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三篇: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
(二)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
(三)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符合个性差异的评价;
(四)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关系紧张。评价结果:产生大量的失败者。
三、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三种评价:①教育性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认识到自己发展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②非教育性评价(评价的非教育功能)。评价只为选出什么样的人,评价后对他没有什么帮助。③反教育评价(评价的反教育功能)。如我们拿出成绩,公布名次,如果没引发他积极向上的欲望,反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丧失信心。可能,我们教师谈很艰辛、很努力,但我们达到要实现的目标了吗?
改革的方向:促进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改进教学。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1、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源泉。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从筛子到泵。
2、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不一定是说出来的,举手投足皱眉都可传递评价信息。“感情表达=7﹪的语词+38﹪的语气+55﹪的表情”。学生获得信息呢,不仅是教师的话语,可以从动作、表情、语气获得信息。
学会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有老师说,我们教学效率不高,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我们怎么讲,怎么讲-----只传递7﹪,怎么样讲,怎么样抱着你的感情讲,有的老师可能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很丰富,但师生关系融洽,他的学生学得很好,注意了讲的表情、语气,强化了传递的信息。
3、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他是怎样获得这些东西的。
4、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的接受(认可)评价结果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5、发展性评价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
1、评价的多元性
多元的评价内容,三维目标在评价中得到落实。有的老师反映不好操作,但我们应认真思考,我们教育孩子干什么,让他一辈子都读书吗,有什么用,我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多元的评价方法:改变纸笔测验的评价手段,多种评价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卢永莉在北京高校实验。多元的评价主体。
2、评价的主体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体现尊重爱护;
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一名学生提出适合的针对性建议。但在现实中,有评价,没建议,这方面做的不够;
发挥学生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被动评判;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3、评价的开放性
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提出结论的过程; 功能由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
第四篇: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浙江省兰溪市游埠中学 冯美娣 浙江省金华市艾青中学 冯妙群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要充分发挥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要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并尽可能进行多次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应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反应,也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评价 基本原则
在国际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们迎来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新颁布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式以及评价者几个方面都作了强调:“语文能力具有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因此评价要体现综合性,避免繁琐化。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
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理解为:第一,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第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第三,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具体而言,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了不同类型的差别,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局部达到的具体目标。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便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层递进。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从 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鉴赏阅读,特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研究)阅读,包括通过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文化论著研读”、鉴赏“诗歌和散文”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保证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最低目标,同时又是对优秀的承诺。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而这预期的结果应是可观察的,因此,标准也是我们教学评价的尺度,具有公共性、可完成性、可评估性。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在抓住关键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第三、评价要充分发挥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全面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就要兼顾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从目标分类来说,分别属于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领域。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这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应当兼顾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此外,教学目标不但有不同的类 别,也有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的目标均应有机会被抽样出来加以评价。例如,认知目标可以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层次,所以在评价认知教学结果时,决不可只偏重识记层次的评价,而应当兼顾其他层次目标。语文教学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四、要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并尽可能进行多次评价
一方面,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评价要依据并兼顾多重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要确保所获得的评价结果是正确的,则惟有针对同一评价对象的样本行为进行多次评价,才能评价出比较接近正确的结果。
第五、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应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反应,也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 发生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要通过评价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提供可共享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相互评价的机会。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分析自己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优缺点与需要。同学相互评价可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诊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所获得的答案,而且要重视学生获得答案的反应过程。在传统的评价中,特别是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却无任何要求。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证据的运用、假设的形成等能力发展状况无从考察。缺乏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轻视,而只关注问题的结论。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反而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总的趋势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强化语文实践能力的测评。高中阶段的诊断正趋向从纸笔测验向操作测验过渡。操作 性评价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描述和评论,评论倾向于鼓励学生,鞭策其挖掘自身的潜能。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关系着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育,人文精神的培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广大语文老师和教育管理者要认真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笪佐领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07-02-05 6
第五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学习心得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学习心得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教改理念,强调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自从参加《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培训以来,我一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以更好地投身到教学实践中。下面我就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关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和资源,课堂上,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多方面地开发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除了教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是一种资源。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因此,在课堂评价时要关注教师在教学时,是单纯教教材,还是以教材为主线,科学、有机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同时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比如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等等,使得师生之间有较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从而得到意外的收获。
四、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我相信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和方法会不断发展,会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