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论文的目的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高速客运专线是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一项课题,相关部
门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各条新线正在进行设计和投入建设,还有许多线路正在规
划之中,本设计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而进行的。本设计位于厦(门)深
(圳)线上,是正在设计和施工之中的一个重大项目,本区的基础设计的一个重
大特点是存在深厚软土层的问题,因此在基础设计中要考虑负摩擦力的问题,这
也是本工程的一个重大特点。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①对该桥指定桥墩和桥台基础进行方案比选和选定方案的详细的设计计算,写出符合要求、满足工程结构物一般设计要求的计算书(不
少于一万五千字);②根据基础比选方案和选定方案及上部结构情况,绘出两张
0号图(或与之相当的图)大小的基础设计图;③完成基础设计的工程数量和成本核算;④提出一个现场基桩试验方案;⑤完成毕业设计中英文摘要(不少于
500字);⑥完成一篇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不少于两千字);⑦在开
展毕业设计实习后两周内提交毕业实习报告。
第二篇:低年级绘本教学目标的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
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目标定位
五尧乡丰台小学
王红霞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目标定位
“低年级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在走进学校,走近家庭,走近孩子。可以说,绘本阅读,开辟了孩子阅读的新空间,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营养大餐。那么,在课堂上进行绘本教学时,如何根据班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从而在绘本教学中围绕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教师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在倾听、观察、想象、体验中培养阅读兴趣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够,还没有能力进行纯文本阅读,形象思维占主导,想象力丰富,正是阅读兴趣的养成时期。绘本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阅读绘本的兴趣,教会孩子阅读绘本的方法,从而让孩子爱上阅读。所以在确定绘本教学目标时,我们首先可以从阅读方法和阅读兴趣两方面去思考。绘本阅读在内容上: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文字大都浅显易懂。每一幅图画都是如此的生动,有趣。明朗华丽的色彩,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简洁的文字也给儿童带来了更多的理解,想象,和思考。孩子的感觉都很敏锐,他们对每一个绘本故事千姿百态的理解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和惊喜,教师通过讲述、引导、设疑、带领孩子进入绘本阅读的乐园,让孩子在倾听、观察、想象、体验中培养阅读兴趣爱上阅读。
二、培养欣赏、表达、沟通、分享的能力
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方式引领孩子看书,或激趣或设疑或故意制造悬念,让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学生凭着自己对前文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及生活体验、想象能力等做出各种猜想推测,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绘本,学生更加被故事所吸引。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和看法,把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很想自己的见解分享
阅读的快乐。
三、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增进生活经验。
绘本阅读的意义是深远的,它犹如百科全书般,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它在无形中增长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同时透过图画书的朗读,孩子从中体会语言之美,并丰富语汇。孩子一旦享受图画书的乐趣,必会不断问问题,不断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父母老师也会以感情洋溢的丰富语言响应,无形中促进孩子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孩子的生活经验大都局限在周遭的家人与朋友关系间,然而图画书的内容多采多姿,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事物,甚至人性百态。许多无法直接接触的生活体验,透过图画书的媒介,间接地让孩子了解与体会,无形中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
以上是我对绘本阅读目标设定的一些看法,总之 绘本,是快乐的种子,是幸福的种子。我们是要播下快乐与幸福,让这些美妙的种子,在孩子和我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一粒粒小种子„„ 以后,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绘本论文
邗江区美琪幼儿园
论文《相约绘本,让写话绘声绘色》
--李超
【内容摘要】低年级是作文的启蒙阶段。绘本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活的画面,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为学生搭建了爱读乐写的写话平台。我们可以借助绘本阅读,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模仿练写、补白猜写、乘兴续写、鼓励自创。【关键词】模仿练写 补白猜写 乘兴续写 鼓励自创
低年级是作文的启蒙阶段。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知识、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低年级的孩子对写话缺乏兴趣,经常出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局面。怎样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就成了我们低段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幸运的是,在带领孩子们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遇见了绘本。绘本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活的画面,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为学生搭建了爱读乐写的写话平台。在老师的精心导读下,孩子们徜徉在由丰富的画面和动人的叙述交织而成的美丽故事中,感到“有话可写”。绘本以它的神奇魔力,架起了孩子们的写话长梯,带领他们开始了一段绘声绘色的美丽旅程。
一、曲径通幽,模仿练写 “模仿是创作的开始”,特别是对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绘本的规范语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所不能给予的,它语言简炼生动,描写细腻,构思巧妙却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炼其中反复出现的经典句式,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迁移”,让他们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在句式模仿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整个故事进行创作,让书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爱。
1、句式仿写
绘本《小黑鱼》,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水母像彩虹果冻”,“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森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海葵像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起舞。”这些精妙的句子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诱惑力——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海底世界!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这些句式,孩子们的写话热情被美轮美奂的画面点燃了,他们纷纷写出:大海龟像穿着铠甲的士兵,在海底巡逻。星星般的海星到处都是,懒洋洋地躺在海底。大螃蟹像横行霸道的将军,在水里耀武扬威。旗鱼像箭一般,在海里穿梭着。
2、段落仿写
《小猪变形记》,讲述了一只小猪为了寻找快乐,把自己变成长颈鹿、斑马、大象、袋鼠、鹦鹉但都不成功,最后得到另一头猪的启发,懂得了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故事。在和孩子共读绘本中,我抓住小猪的五次变形开展教学,采用生动的画面和故事捕捉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师生共读“变长颈鹿”、“变斑马”后,由扶到放指导孩子模仿“变形”。孩子在前面的故事(一变,二变)中已经储备了语言文字的积累,有了想象的基础,并提炼了句式“我是一只了不起的,我能。”和“你不是,你是一只。”在模仿“变形”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小猪又想变成谁?他会怎么打扮自己?小猪会去向谁炫耀?他会怎样炫耀自己? 结果又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引导孩子们仔细地观察,合理地想象,用笔尖为小猪精彩“变形”:小猪来到海边,看到一只小乌龟在散步。“嗯„„”小猪哼哼着,“当乌龟一定很有趣吧!”小猪就在自己的背上背了一只大锅,用绳子牢牢地绑在身上。然后,他弓着身体一步一步地走着。来到森林里,他开始炫耀自己了:“我是一只了不起的乌龟!我背着一座房子,以后不管刮风下雨,我都不怕了。”其它动物一看,都说:“你不是乌龟,你是一只背上绑着铁锅的小猪。”小猪跑过去正想争辩,邗江区美琪幼儿园
突然撞到了一棵树桩上,摔了个四脚朝天。在仿写的过程中,孩子们迁移了绘本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体会了写话的乐趣。他们的创作依旧带有他们年龄的烙印,显得那么稚嫩,却又那么生动。
二、激发好奇,补白猜写
绘本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文字简洁明了,舍去了很多繁琐的叙述,生动的图画间,那些欲言又止的空白处,正是绘本的精髓,给孩子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儿童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画面,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其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遐想文字以外、画面以外的世界,进行想象创作,使绘本更加丰满,让孩子们享受着意想不到的写话乐趣。
绘本《爱心树》讲述了一个温馨略带哀伤的故事,寥寥勾勒的几笔,却带出了人生永恒的真谛!书的插图简单,但韵味无穷,尤其对大树的刻画,树根和树干只有简简单单的几根线条描画。树没有画完整,只有部分枝条,但在不同时候,枝条的不同姿势表达不同的感情。在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一留白,作了如下尝试:
师:你们很会读书,能从文字中读懂大树给予男孩快乐。现在,让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绘本的图画上,共同来关注大树的枝条,你能读懂她所表达的情感吗? 生:她舒展着枝条,好像张开双臂来欢迎孩子。
生:孩子在爬树的时候,她的树枝是向下弯曲的,似乎是在保护孩子。
生:孩子在荡秋千的时候,枝条也似乎特别开心,好像也和孩子一起在玩。生:男孩在树阴下睡觉的时候,枝条又变成了一把伞,为他遮挡阳光。
生:孩子和大树捉迷藏的时候,她用树枝在石堆边仔细寻找,他们玩得很开心。„„
师:你们说得真好。所以我们在读绘本时,不仅要读文字,还要读图画。大树有表情,有感受,他也会表达自己的情感。现在就请你们拿出笔,把你读懂的大树的情感写下来。
再如绘本《鸭子农夫》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只鸭子和一个懒惰的农夫一起生活。鸭子要干所有的活儿,农夫只管整天赖在床上。终于有一天,农场的动物们决定反抗了!当牛、羊、鸡聚在一起商量怎样帮助受尽农夫欺凌的鸭子时,有这样一段对话:“哞哞!”牛说。“咩咩!”羊说。“咕咕!”鸡说。就这么说定了。短短十几个字,也就是动物们的叫声,但透过简单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到一幅激烈争论的画面:小动物说了些什么?他们当时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能用文字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吗?于是,孩子们就展开想象,写下了精彩的画面:
一天清晨,阳光明媚,清新的空气带着花香迎面而来。母鸡、老牛和小羊在院子里散步。他们看到鸭子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去菜园干活了,可是他的主人农夫却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老牛生气地说:“农夫真是太可恶了,就知道让鸭子干活,自己却在睡大觉。”羊摸摸胡子,点点头说:“是呀,羊太可怜了,我们帮帮他吧。” 母鸡拍拍翅膀,接着说:“好,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吧!”哞哞!咩咩!咕咕!他们在激烈地讨论着。最后,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三、入情入境,乘兴续写
绘本的故事短小精悍,有时候,故事虽已读完,结尾又酝酿着一个新的故事,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精彩之处的戛然而止,却让孩子们心绪飞扬,产生无数想象,这些有趣的想法让每个孩子都蠢蠢欲动,忍不住想给故事续个“尾巴”。如果这时候让他们写,谁也不会无话可说了。
四、启迪心智,鼓励自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孩子们读的绘本多了以后,画面和语言的积累,更厚实了;孩子们的思想和情感,也更活跃更丰富了,于是,创作绘本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导绘本创作,可以采用伙伴合作、孩子与父母合作的方式,既降低了难度,又可以培 邗江区美琪幼儿园
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阅读完《蚯蚓的日记》之后,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蚂蚁的日记》、《蜻蜓的日记》、《青蛙的日记》等。在读完《小猪变形记》后,可以让孩子写一写《小猴变形记》、《小兔变形记》等。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文本,有的负责绘画,把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举行一次作品展览,让孩子互相交流,相互学习。以下是我们班学生在阅读《小猪变形记》后创作的写绘作品《小猴变形记》: 有一只非常孤单的小猴,它决定出去找快乐。
小猴遇到了乌龟,看见了它坚硬的“盔甲”,非常羡慕。它连忙跑回家,用了一个特大的椰子壳,系在自己的身上,便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半路上,小猴碰到了孔雀,它傲慢地说:“我是一只了不起的乌龟,我可以用‘盔甲’抵挡各种攻击。”孔雀不服气地说:“你不是乌龟,而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小猴。你看,我的尾巴多漂亮,你能跟我比美吗?”小猴气得直跺脚,缩进了“盔甲”,一不小心滚到了山下撞到了石头上,眼冒金星,“盔甲”也破了。
小猴气冲冲地跑回家,找来七彩的羽毛,把它们粘在自己的尾巴上,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孔雀。随后,小猴又兴高采烈地出门去了。小猴走到山坡上,碰到了一只小兔,他炫耀道:“我有一身五彩缤纷的羽毛。小兔,你有吗?”小兔嘲笑道:“这不是你真正的羽毛。你能像我一样有一身洁白如玉的毛吗?”小猴听了怒气冲天,扯下羽毛,抛到了九霄云外。
小猴生气极了,一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桃树。它抬头一看,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水蜜桃。它箭一般地爬上桃树,香喷喷地吃着桃子。“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小猴边吃桃子,边自言自语。
绘本世界缤纷无限。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和明快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片新的教学氛围。它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在绘本写话的课堂上,我们要努力挖掘“图”的作用,认真落实“文”的训练,让孩子们尽情挥洒着只属于他们的童真和童趣,聆听着,积累着,学习着,创作着,真正体会到了写话的乐趣与轻松。
【参考文献】
1、《手心里的光》 马玲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2、《绘本的欣赏与应用》 林敏宜 台湾心理出版社 1989
3、《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彭懿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6
4、《利用绘本资源 丰富写话形式》陈玉洁 《教学月刊》 2010.7-8
5、《绘本阅读,润泽心灵的快乐之旅》戴明娟 《小学教学参考》2010 01
第四篇:优化教学目标的尝试论文
【摘 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知识是教学当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笔者在讲授《电机变压器》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去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对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创新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目标;尝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讲授《电机与变压器》课程,通过实践俄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念,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知识比以前有了更深的教学体会,并在优化教学目标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本文着重对此课程的教学进行讨论。
—、“知识”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忆或者回想和最初接受的教育形式、内容没有其他差别的知识。这是对学习的最低水平的要求。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需要通过他们的记忆。我注重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帮助他们学会了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记住教材的重点。
在《电机与变压器》一至三章课程讲授完毕后,我指导学生复习第二、三章的内容。首先,讲清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要求学生自编提纲,小结归类,并且指导他们抓教材内容的轮廓梗概并进行列表对比,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采取这些教学措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好评,公认为是教育方法的创新。
比如:第二章直流发电机的梗概为:直流发电机:
输入机械功率 P1
1、空载(ΔP0、M0)①空载特性曲线
输入机械转矩 M1
2、有载(P、M)②电势建立过程 ③电势建立条件
1.空载:
①IE=Ia,Ua=Ea 特性曲线近似于磁化曲线
②剩磁通0→ E0→IE→E(与0同向)→Ea
③电势建立的条件,有剩磁.励磁E与0方向相同励磁回路电阻RE<Ra
2.有载:
①外特性:U=?(IL)与U=Ea-IRa,并讨论端电压下降的原因
②并励、复励、过复励等特性和应用。
③功率平衡方程
从上面的轮廓梗概可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自编提纲、归纳小结。当然学生小结各异,有片面性,因此教师要再讨论订证,补充,使其较全面。
又如第三章直流电动机与发动机的功率。
通过第二章教材内容的轮廓梗概和第三章教材内容的列表对比,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开发了他们的记忆力。随后我作教学总结:
对直流发电机:
输入机械功率 P
1输入机械转矩 M1
1.空载特性(△P0,M0)2.有载特性(P.M)
3.功率.电势.转矩方程
4、问题的重新提出。
5、练习
1、空载:
①空载特性曲线及特点 ②电势建立的过程
③电势建立的条件
2、有载:
①外特性曲线U=?(IL),U=Ea-IRa及特点,端电压下降的原因。
②并励、积复励、差复励及过复励的特性。
③功率平衡方程:P1~P, P~P2, P1~P2方程。
3、方程:
①电势方程:Ea=U+IaRa , Ia=IE+IL。
②转矩方程:M1=M+M0
③效率:η=P2/P1=P/(P+△P)=(P1-△P)/P14、问题:
①有了剩磁,电动势是否会突然升高?
②电源内部电压降很小,电动势为什么远大于外电阻上的电压降?
③并励发电机的电压基本上不随负载的波动而变化,用的什么办法?
④如果把积复励发电机中的串励绕组反接,则此时外特性将会怎样?
5、练习:
①空载特性点如何?何为剩磁电动势?
②励磁回路得伏安特性如何?
③试说明功率、电势、转矩方程的物理意义及相互联系。
④何为铁损、铜损、空损和机损?
⑤并励短路电流为什么不大?
⑥复励、过复励发电机应用如何?
从上面归纳直流发电机的轮廓梗概,可以培养学生自编提纲,归纳小结的学习能力。起到以下作用:
(1)巩固所学知识。复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对于课堂讲解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复习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2)加深和扩展知识。复习能加深和扩展知识,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并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每次复习都应该包括着一些新的内容;如问题的提出,材料的重新排列,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等等。
二、“领会”——是最低层次的理解,但比“知识”要求高。它要求学生在与以前教学情境有些不同的情况下,把握实质性的知识。显然,这里已渗透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的智力要求,以及对适应能力和定向能力的要求。
在《电机与变压器》第七章中,讲完三相异步电动机基础结构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与转子间并无机械连结,为何在定子绕组中通入三相交流电压后,转子就会旋转?并布置如下思考题:
当磁场顺时针旋转时,处于磁场中的导线框是否转动?转向如何?若磁极逆时针旋转,上述情况又如何?
在讲述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之前,作上述准备有以下好处:
1、建立悬念。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建立悬念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复习并运用原有知识。以前所学的电磁知识的掌握在电机原理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是电机内容教学手段与要求。特别在电类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连贯性是同行们公认的一条教学规律。
3、突出必须具备旋转磁场这一关键条件。在上述思考题得出正确结论后,很容易地将鼠笼式转子代替导线框。问题的解决很自然地剩下关键条件:要使转子转动,就必须要定子提供一个旋转磁场。这样,旋转磁场产生问题必然成为学生迫切弄淸的问题。
4、为后述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述思考题的分析讨论可得结论:导线框与旋转磁场转向一致;导线框不可能大于、等于旋转磁极转速。这样就为讲述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向、转速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布卢姆教育目标(认识领域)分类学特点简析》、河北师范大学报88年2期 《电机与变压器》(劳人板版)《教育学》
第五篇:生本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温素红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大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创立并倡导的。强调生命的意义,回归教育的本源。一切以学生文本,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为学生的乐学、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我在教学中践行“生本教育 ”的理念,遵循“生本教育 ”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进而不教而教”教学原则,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自学,也叫课前预习。就是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新鲜生疏的知识,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主要对第一课内容《整十数乘以一位数》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时的算理和算法。在第教学二课《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前,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我发现两个班57名学生中,有38名学生是这样解决新问题的:
解决15×3=? 先把15看成是10+5 10×3=30(第一课学习的知识)
5×3=15(一、二年级学习过的乘法口诀表)
30+15=45 这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将新的问题分解成了两个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解决了二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在课上,我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表扬,并且帮助其他没有写出来的学生总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多进行思考、尝试。结果,在后面预习《一位数整除整十数》和《一位数整除两位数》两课书时,共有55名学生根据前两课学习过的乘法口算方法自己找出了解决口算除法的方法。课上我只需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算理算法,而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用于跟学生一起讨论对一些复杂的变式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使学生多见难题,提高了做题水平。
第二步,设计课堂结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在课堂上创造开放的学习空间,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是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管理上,不能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亲自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和自由。在教学中,我慢慢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利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在课堂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小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较差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可以使他们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我决定感。例如在讲解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分别用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每4根分别摆成一个正方形,各能摆成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列式计算:9÷4=2......1;10÷4=2……2;11÷4=2……3;12÷4=3。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小组讨论:“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中可能?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学生有了思维空间,经过交流启发就能回答出: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1、2、3;除数大,余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由于学生有了操作感知经验,牢固地形成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然后 再进一步引导各小组开展猜想活动,内化概念。除数是5,余数最大是几,余数 是7,除数最小是几,如果余数是10,除数应在什么数与什么数之间?学生争论激烈,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在课堂中创设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时机。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时空。例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然后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
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步,精心设计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再现、整理、加工、应用的过程。教师通过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根据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
(一)作业生活化。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回家量一量家里的柜子的长宽是多少;父母的身高是多少;在学习小数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超市统计一下各种商品的价格等等。学生在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二)作业多样化。小学生的行为活动是受情绪影响的,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特点
(三)作业层次化。《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
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设计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避免了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刚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也曾经着急过,迷惘过,生怕学生们言不由衷,跑题到九霄云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知道了怎样去讨论。在课堂上我主抓12个小组长,让他们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每节课,我除了定出本课的课前小研究,就是让学生们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去尽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