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社记者融入企业创新工作先进事迹
报社记者融入企业突出业绩先进事迹
**,**焦煤**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焦化》报社的一名记者。作为一名扎根于企业的厂报记者,她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厂里的车间、厂房、管道间、塔罐旁,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笔尖跳舞耕耘,付出了几多辛劳,更收获了几多甘甜。
几年来,**在《**焦化》报上刊发稿件1500多篇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在全国各级各类报纸上发表稿件300多篇,累计字数达到了百万字以上。她用手中的笔记录了**焦化发展壮大的历程,用激情和智慧描画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辛勤耕耘,在采撷中收获快乐
《**焦化》报作为企业宣传工作的主阵地,**深知自己所在的报纸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自从2000年正式调到《**焦化》报社,成了一名厂报“记者”以来,就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来。
学生时代的记者梦,让**深深地爱上了记者这个既富挑战性又具新鲜感的职业。对于这难得的机遇,她格外珍惜,几乎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基层采访,因而博得了“小蜜蜂”的称号。
如今,六年多的光阴已经在**蜜蜂般的采撷和收获中不知不觉流走了。无论是在车间、班组采访,还是到社区、外围采风,无论是伏案疾笔,还是在电脑前写作,无论是采访不顺利的时候,还是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发表的时候,她都始终保持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心。
**所在的《**焦化》报为周一刊,每周三出版,作为该报记者,每期的任务量是写三条消息。作为一名记者,她几乎每期都超额完成报社规定的报道任务,基本上每月发稿量都为规定任务的两倍甚至以上。每年完成10多万字的发稿量,让她在报社的年度考核中连年保持第一。
不仅在数量上追求多,更在质量上追求精,是**的一贯追求。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除完成公司正常的、重要的会议、活动外,她还及时捕捉公司发生的那些新鲜的、生动的、鲜活的新闻。为此,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深入基层采访上面,多年来,**多次深入基层等单位,深入采访发生在这些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改、环保等方面的新鲜事例,以消息、通讯等形式反映出来,为反映基层动态、鼓舞职工士气、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她还学会了采写、编辑、照排、校对一条龙作业,成为报社工作的多面手。
融入企业,在交流中收获感动
自从到了企业报社以后,**渐渐融入了报社这个火热的集体,更融入了企业这个大熔炉。
多年来**与企业一线职工广交朋友,并把这看作是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的内部报纸,搞批评报道有时候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在公司党委宣传部及新闻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她对职工群众来信来电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例如,《职工反映饮用水有杂质》、《自行车乱放何时休》等调查类文章发表后对公司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此类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使报纸在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威信。与此同时,她还针对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企业改革的转型期,她深入调查写出了《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答疑改革》等报道。
正是因为倾听民情民意,反映职工心声,对职工来信来电反映的情况、问题能够深入调查,充分发挥了舆论的监督作用。因而,**在每每外出采访或者办事时,总有人出乎意料地喊出她的名字,每每这时,她总是不由得心头一热,用她的话说:“那种欣喜之情顿时让所有的烦恼在倾刻间都烟消云散。”正是这样的经历,激励着她在企业宣传报道的道路上,脚步越来越踏实,让她在耕耘中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感动。
外向发展,在开拓中收获成功
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在改革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中的突出成绩,**在完成对内报道工作的同时,在对外报道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她立足企业实际,着眼媒体宣传,找准切入点,选材下功夫,深入挖掘报道,提高命中率,充分发挥新闻作品的冲击力和宣传效果,几年来先后在在《工人日报》、《中国化工报》、《**日报》、《**工人报》、《经理日报》、《临汾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报刊、杂志上及相关的网站上发表稿件300多篇,为提高公司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做出了贡献。她也先后获得《中国化工报》优秀特约记者、**焦煤集团优秀新闻记者、临汾市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著名记者、前《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喜欢记者这个职业,至死不悔,乐此不疲;如有来生,我还会选择这个职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道出了自己同样的心声:如果人生能再给我一次选择,我依然选择当一名记者——在梦想与现实间自由地穿行,在思想和写作中不断地升华。只要心中还有梦,我笔耕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止;只要对生活充满激情,我写作的梦想就永远不会泯灭。
我的美女大小姐 仙界修仙 名门 恶汉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第二篇:报社记者融入企业创新工作先进事迹
报社记者融入企业创新工作先进事迹
报社记者融入企业突出业绩先进事迹
**,**焦煤**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焦化》报社的一名记者。作为一名扎根于企业的厂报记者,她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厂里的车间、厂房、管道间、塔罐旁,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笔尖跳舞耕耘,付出了几多辛劳,更收获了几多甘甜。
几年来,**在《**焦化》报上刊发稿件1500多篇,在全国各级各类报纸上发表稿件300多篇,累计字数达到了百万字以上。她用手中的笔记录了**焦化发展壮大的历程,用激情和智慧描画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辛勤耕耘,在采撷中收获快乐
《**焦化》报作为企业宣传工作的主阵地,**深知自己所在的报纸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自从XX年正式调到《**焦化》报社,成了一名厂报“记者”以来,就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来。
学生时代的记者梦,让**深深地爱上了记者这个既富挑战性又具新鲜感的职业。对于这难得的机遇,她格外珍惜,几乎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基层采访,因而博得了“小蜜蜂”的称号。
如今,六年多的光阴已经在**蜜蜂般的采撷和收获中不
知不觉流走了。无论是在车间、班组采访,还是到社区、外围采风,无论是伏案疾笔,还是在电脑前写作,无论是采访不顺利的时候,还是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发表的时候,她都始终保持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心。
**所在的《**焦化》报为周一刊,每周三出版,作为该报记者,每期的任务量是写三条消息。作为一名记者,她几乎每期都超额完成报社规定的报道任务,基本上每月发稿量都为规定任务的两倍甚至以上。每年完成10多万字的发稿量,让她在报社的考核中连年保持第一。
不仅在数量上追求多,更在质量上追求精,是**的一贯追求。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除完成公司正常的、重要的会议、活动外,她还及时捕捉公司发生的那些新鲜的、生动的、鲜活的新闻。为此,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深入基层采访上面,多年来,**多次深入基层等单位,深入采访发生在这些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改、环保等方面的新鲜事例,以消息、通讯等形式反映出来,为反映基层动态、鼓舞职工士气、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她还学会了采写、编辑、照排、校对一条龙作业,成为报社工作的多面手。
融入企业,在交流中收获感动
自从到了企业报社以后,**渐渐融入了报社这个火热的集体,更融入了企业这个大熔炉。
多年来**与企业一线职工广交朋友,并把这看作是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的内部报纸,搞批评报道有时候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在公司党委宣传部及新闻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她对职工群众来信来电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例如,《职工反映饮用水有杂质》、《自行车乱放何时休》等调查类文章发表后对公司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此类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使报纸在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威信。与此同时,她还针对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企业改革的转型期,她深入调查写出了《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答疑改革》等报道。
正是因为倾听民情民意,反映职工心声,对职工来信来电反映的情况、问题能够深入调查,充分发挥了舆论的监督作用。因而,**在每每外出采访或者办事时,总有人出乎意料地喊出她的名字,每每这时,她总是不由得心头一热,用她的话说:“那种欣喜之情顿时让所有的烦恼在倾刻间都烟消云散。”正是这样的经历,激励着她在企业宣传报道的道路上,脚步越来越踏实,让她在耕耘中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感动。
外向发展,在开拓中收获成功
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在改革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中的突出成绩,**在完成对内报道工作的同时,在对外报道上也
下了很大功夫,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她立足企业实际,着眼媒体宣传,找准切入点,选材下功夫,深入挖掘报道,提高命中率,充分发挥新闻作品的冲击力和宣传效果,几年来先后在在《工人日报》、《中国化工报》、《**日报》、《**工人报》、《经理日报》、《临汾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报刊、杂志上及相关的网站上发表稿件300多篇,为提高公司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做出了贡献。她也先后获得《中国化工报》优秀特约记者、**焦煤集团优秀新闻记者、临汾市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著名记者、前《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喜欢记者这个职业,至死不悔,乐此不疲;如有来生,我还会选择这个职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道出了自己同样的心声:如果人生能再给我一次选择,我依然选择当一名记者——在梦想与现实间自由地穿行,在思想和写作中不断地升华。只要心中还有梦,我笔耕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止;只要对生活充满激情,我写作的梦想就永远不会泯灭。
第三篇:报社记者个人先进事迹
报社记者个人先进事迹
XX同志是XX日报社的一名普通党员,在日报社工作的几十年里,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他勤奋好学、爱岗敬业,生活中他心系群众、助人为乐,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XX同志在XX日报社28年来一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他用手中的笔采写新闻,反映问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心愿。为了做好新闻采访工作有时还要连夜赶稿子。他常年工作在第一线,经常顾不上吃饭,带领大家加班加点到深夜,第二天仍旧照常准时上班。特别是近六年来,他先后带领十多名实习生,深入公安、法院、医院、社区和戒毒所、看守所、监狱,采访了大量的禁毒英雄、戒毒学员、艾滋病携带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一方面手把手给实习生传授采访、写稿经验,一方面自己写作发表可大量的禁毒防艾新闻稿件,用鲜活的法治故事、禁毒案例等,警示人民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与此同时,他患深入基层单位,广泛联系通讯员,给他们传授新闻写作课30多学时,帮助一批通讯员提高了新闻写作水平,提高了上稿率。在生活中他更注意每个细节,每年冬季来临前,他都事先备好扫雪工具,下雪后自己亲自为小区单元扫雪。当别人上班时,门前的道路早已被他们扫得干干净净。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XX同志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的人。在单位,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关爱新进大学生是他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的工作。为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让老同志们在为储备事业辛苦半辈子后,能够安享晚年,他会及时摸清每位离退休干部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些什么。除每月定期到离休干部家中收取医药费发票外,她还经常到老同志家中,与老干部谈心,了解老同志们的生活、思想情况。这些事情虽说是小事,说起来轻松,但要长期坚持做好却非常不容易,没有乐于吃苦、甘愿受累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酷暑,他看望老干部做法都从未间断过,老干部要办的事从未耽误过。老干部生病住院时,他像“亲闺女”一样奔忙、照顾。若遇到老干部去世,他会不辞辛苦地协助老干部的家属安排处理后事,尽心尽力地送老干部最后一程。随着的时间的变迁,离退休干部的年龄不断的增大,XX对他们的关心却有增无减,他用真心的付出温暖着每一位老同志的心。随着报社的发展,近年来陆续招录了多名大学生。为使新进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单位,安心地为报社事业服务,他像父亲一样关心、照顾着他们。大学生们吃不惯食堂的饭菜,他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为他们改善伙食;夏天天气热,蚊虫多,大
学生睡不好,他又送凉席又送蚊帐;大学生生病不舒服,他比自己孩子生病了还着急,又是陪看病又是买药,时间长了,年轻的大学生们和他感情好的像一家人似的。XX同志始终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办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他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多年来,他助人为乐之举一直得到妻子和儿子的理解和支持。他个人曾多次被XX记协评为“企业先进工作者”,被中国建材记协评为“优秀记者”,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报刊禁毒防艾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此殊荣的记者全国共有一百多名,XX仅有两人,他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篇:报社记者先进事迹:青春为使命燃
一名女记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足迹几乎遍布内蒙古阿拉善盟28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因为总在外采访,她的儿子在两岁以前见到年轻女性就叫妈妈;颈椎骨5处压缩性骨折,面临瘫痪危险的她手术一周后就不顾家人、同事和医生的劝阻,在病床上想方设法采写新闻……她,就是新消息报派驻内蒙古阿拉善盟记者何玉玲。
何玉玲从1999年应聘到新消息报起,就将自己的满腔热情与新闻事业牢牢系在了一起。她当过编辑,干过记者,对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精益求精。XX年下半年,报社决定派她到内蒙古阿拉善盟任驻站记者。阿拉善盟所辖地域广大,是宁夏面积的4倍多,而且多为人烟稀少、生态环境差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采访难度可想而知。许多好友当时都告诫她要慎重考虑,毕竟这是靠一个人去开拓一片新天地。面对报社的安排,何玉玲没有丝毫犹豫,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锲而不舍挖新闻
在了解她的同行眼中,何玉玲最大的特点是新闻眼光“刁钻”,她往往能发现别人不易察觉或者熟视无睹的新闻。
XX年,中央一些媒体记者到阿拉善采风,提出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底是在酒泉还是额济纳这一问题。这个细节被细心的何玉玲记在心里,为了找到相关新闻线索,她随后几次深入额济纳,并长期关注这一事件。神舟四号升空后,她在家乡听到飞船搭载阿拉善肉苁蓉籽的消息,马上意识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线索,便立即通过各种渠道展开采访,经过阿盟有关部门同意,慎重发回了这一消息。报社领导接到稿件后,认为事关重大,必须要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审查后才能见报。为了争取让这条珍贵的消息顺利见报,何玉玲费尽周折最终找到了北京有关负责人的电话。但这位负责人要求必须等神舟四号返回后北京有关公证部门公证后才准许她将消息发出。此后的10多天里,何玉玲每天都要往北京打几个电话,好事多磨,在她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头下,北京的这位负责人被感动了,《“沙漠人参”逍遥太空游苁蓉种子搭“神舟”四号返回》这篇全国独家的消息终于出现在新消息报的醒目位置,国内外诸多媒体也都以新消息报的消息为蓝本,刊播了这一重大新闻,该文章连获宁夏新闻奖二等奖、全国省级都市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舍身忘我为新闻
何玉玲工作起来不畏艰险是出了名的。阿盟飞播造林,将那达慕赛马场临时改建成飞机场,何玉玲拉起同行的记者就要上飞机。飞行员一句“飞机简陋,险情随时可能发生,你们的安全我们不敢负责。”吓退了别人,但何玉玲却冲进了机舱。为了采访阿拉善盟10号公路建设的相关新闻,何玉玲曾几次深入无人区的工地采访。渴了,只能喝工地上挖出的又苦又咸的盐碱水;饿了,只能用随身携带的小锅倒上盐碱水煮方便面。
XX年7月10日,何玉玲回银川述职,一天内就返回,按说不用带相机了。但她认为,记者随时都可能发现新闻,不带相机等于失职。于是,她带着儿子,背着相机回到银川。下午6点,何玉玲乘班车回阿左旗。一小时后,车突然停了,前方近百辆车排起了长龙。车上人探头一看:哎呀!发大水了,路冲断了!何玉玲一听本能地从座位上跳起来,取出相机,冲向现场,不停地拍摄。这时,有人惊呼:“孩子!孩子!完了!”一长溜路边停靠的车辆上,许多人将脑袋探出车窗,冲着何玉玲吼起来。“你也算个当妈的。孩子要被水冲走了,还在前边乱拍啥!”正拍得起劲的何玉玲如遭棒喝,赶紧回头,原来两岁的儿子自己跳下班车紧追妈妈,竟然连跌带爬地来到了洪水边。狰狞的浪头恶狠狠地扑了过来,小家伙吓傻了,像根木头一样伫立在即将漫过膝盖的洪水面前……“妈呀!”何玉玲尖叫一声,冲过去抱起儿子,头也不回地跳上了车。“从没见过你这种女人……”埋怨声四起,何玉玲什么都听不进去,只是紧紧地抱着孩子,母子俩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汇到一起,整整流了一路。
一年多的时间里,何玉玲的足迹踏遍了闻名世界的东风航天城,神秘的黑城、绿城、居延海、胡杨林,远足至中蒙边界的策克口岸。XX年9月至XX年6月,她曾三次赴额济纳采访,发回的几十篇呼吁加强额济纳居延文化遗迹保护的新闻,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何玉玲出色的工作得到了报社领导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但是,在家里,她却不得不面临父母、丈夫的责备。何玉玲的丈夫曾用“三多”形容妻子:出外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多,和采访对象在一起的时间比陪他的时间多,抱电脑的时间比抱孩子的时间多。许多次,何玉玲因为采访而和丈夫闹矛盾,两人的婚姻甚至一度面临崩溃。
去年何玉玲在采访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上多处骨折的她整日卧床,无法行动。这期间她的爱人小胡整日守候在病榻前,小胡曾悄悄告诉一位同事:“玉玲出事后,我这心里一半担心,一半高兴。担心的是如果她瘫痪了可怎么办,高兴的是她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和我在一起呆一阵,不用再整天在外面疯跑了。”
在阿拉善,没有近距离的采访。为了工作方便,孩子7个多月大时,何玉玲就“狠心”地给他断了奶,送到年迈的父母身边。由于平时采访太忙,何玉玲和孩子一两个月才能见一面。经常见不到妈妈的孩子两岁前见到年轻女性都叫妈妈,有时猛然见到何玉玲,竟然哭着拒绝她抱。[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身负重伤笔不停
XX年9月21日,何玉玲刚刚完成民族运动会的报道任务来不及休息就回到阿拉善,采访10号公路建设情况。在阿拉善右旗前往甘肃金昌的路上,因所乘越野车翻车造成重伤,致使锁骨粉碎性骨折,颈椎骨5处压缩性骨折。事故发生时,何玉玲是被抛出车外的,昏迷过后的她醒来发现自己离车竟然有近10米的距离。此时的她已经无法动弹,但心中最惦记的却是寻找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那里存着她一年多来的采访素材。幸运的是,凭借眼角余光何玉玲发现她的“伙计”安静地躺在自己旁边。
卧病在床期间,何玉玲的长发被剃光,头部和颈部安装着冰冷的哈罗氏架。许多到医院看望她的同事朋友见到她变成这个样子都难过得想流泪。宁夏电视台的两位记者在医院采访她,当时她正要转院,几个人忙里忙外不亦乐乎,不能行动的何玉玲坚持要自己抱着她的笔记本电脑。这个细节引起了电视台同行的注意。原来,何玉玲刚刚入院时,报社领导为了让她安心养病,就将她的笔记本电脑带回报社,谁知何玉玲手术过后没几天“工作瘾”就犯了,躺在病床上的她一想起还有几个重要的线索没有采访就心急如焚,委托同事悄悄将电脑带到医院里。为了这件事,大夫几次对何玉玲下死命令,甚至要没收她的电脑,所以何玉玲对电脑看得特别紧。起初何玉玲躺在病床上动不了,只能依靠惟一能动的右手来完成工作,采访时,家人帮她拿着电话,她用一只手凭感觉在纸上记录,采访完,她就口述新闻,让家人帮着抄写。后来,她渐渐能靠着东西坐起来,左手也能动了,就开始自己用电脑写一些回忆性的稿件。刚开始在电脑上打字甭提有多难,写上几个字痛苦得又如大病一场,即使这样,住院期间何玉玲硬是给报社陆陆续续发回了10余篇累计上万字的稿件。
何玉玲的先进事迹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XX年2月,何玉玲所在单位宁夏日报社号召全社员工向何玉玲同志学习。3月下旬,宁夏回族自治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号召全区新闻出版战线向何玉玲同志学习,全区新闻出版界掀起了向何玉玲同志学习的热潮。4月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和《中华新闻报》等报刊陆续刊登了介绍何玉玲同志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4月下旬,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第42期《简报》上,对何玉玲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何玉玲学习。何玉玲同志还在XX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XX年初,何玉玲先后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和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第五篇:融入企业荣辱与共
融入企业 荣辱与共
“既然选择的是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对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这句话的含义体会的还不是那么深,但我坚信一点,那就是我不想自己留下的只是背影,我会一直扬帆起航,风雨兼程地奔向远方、奔向未来。
还记得学校招聘会上大家忙碌的身影,还记得辅导员对我选择xxxxx而放弃他认为比较不错单位时的不解眼神,还记得自己刚踏进公司大门时内心的忐忑不安,还记得刚来到xxxxx项目时的迷茫,转眼间,自己上班已经两个月了。通过这两个月的工作,我现在最想说的就是:老师,您放心吧,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刚报道时,公司就给安排了住宿,对新员工的食宿照顾都非常周全,让大家心里都对这个新的环境少了份陌生,多了点亲切。来到项目部,领导对我们也是照顾有加,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替我们考虑,工作上悉心教导、生活上热心帮助,大到被褥小到洗漱用品都为置办齐全,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些都坚定了我们与企业“共荣辱齐奋进”的决心。
雷锋曾经说过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贡献。现在,我再重新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便发现它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那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爱岗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一个舞台,我们寒窗苦读的知识、我们拥有的各种能力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很幸运,公司选择了我,给予了我一份工作、一个岗位、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可能是由于我的能力,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我碰上了一个好机遇,但并不是天生就该如此,我应该看到社会上有许多比我更优秀的人才还在为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奔波。所以,首先我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份工作,而不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天。
敬业是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勤奋和主动,自信和创新。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都用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将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在我国,敬业者的楷模比比皆是,刘翔、任长霞、许振超、邓建军等„„他们就是把工作当成人生的追求,把工作当成人生享受的那种人。其实,就在我们项目部,就在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例如我们项目的乔经理和孙书记,他们几乎每晚都会加班到深夜,第二天来不及吃早饭就去现场查看工程进展情况,再比如我们的厨师田阿姨,她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为大家准备早餐,自己苦点累点无所谓就怕耽误了大家吃饭、上班。如果他们没有对工作的热爱,没有对工作的执着和专注,又怎会如此投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坚守着自己的责任。
一个企业,如同一个民族,当它强大时,他的人民就会扬眉吐气,神采飞扬,当它衰落时,人民可能只有暗自嗟叹。我深深体会到企业的发展和兴衰,靠的是每一位员工高度的执行力和忠诚度。企业兴我则荣,企业衰我则耻,企业与职工之间就是唇与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没有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势,就没有与员工发展提高的优良平台,同时也无法保证个人收入的稳定。为此,作为职工,我应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把企业当成一种力量的源泉,生命的支撑,视企业如生命,与企业共荣辱齐奋进。
xxxxxx项目部
xxx(20xx届毕业生)
20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