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孝有感

时间:2019-05-15 09:1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论孝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论孝有感》。

第一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1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

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2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二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三篇:论语论孝的读后感

论语论孝的读后感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第四篇:《论语》孝篇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 “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

第六课

子曰:“孝哉(zāi),闵(mǐn)子骞。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拓展阅读】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第五篇:孝字今昔谈——读论语有感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我们已离儒教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回想儿时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得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

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尽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掐指一算,发觉父母已过半百,满头的白发已不是像当年那样屈指可数,回家看到父亲使用的降压药,这才发觉这已不再是让我骑于脖子的父亲。父母之年足让我又喜又忧。喜因父母高寿,又因父母年岁已高而忧。这亦喜亦忧足见子女对父母关切之深。而今日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落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之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了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我来自新疆,考取大学,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上海,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可回想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之甚少,所以我更应当珍惜假期与父母团聚的时间,更要在这段时间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的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也许以前读《论语》就是小和尚念经,背着“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却伤害了父母的心。直到在复旦在5301,聆听了张汝伦老师对中国哲学原典《论语》的讲解,才明白的了少年的糊涂事,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子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子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而能使得这悠悠千年的孝道继续生辉,使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特别对于现世有着莫大的功效。因此,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下载《论语》论孝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论孝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于丹论《论语》有感

    观于丹论《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今天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感而发,故做此篇,聊以内心的告白。生命匆匆转瞬即逝,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从时光中借了一段给予......

    论语孝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论孝教学设计 张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吸收孔子......

    论语孝的读后感

    论语有关孝的读后感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

    论语有感

    论语有感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华夏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精神内核,也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学说博大精深,而作为承载着这种文化......

    论语有感

    我读论语 2011(10) 王韬《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赵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此句并不是赵普的夸大之词,也是我对《论语》的整体感知。 粗......

    论语有感

    行管101杜亦云 10101146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的弟及再传弟对孔及其弟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

    “孝”有感

    父母思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贫家多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母操尽儿女心,爹娘不敬敬何人......

    论语论教学

    《论语》 1.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onfucius then went on to say, “To meditate in silence; patiently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to be inde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