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孝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论孝
教学设计
张
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吸收孔子思想中“孝道”的精华,争做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孩子。教学重点 : 分析概括《论语》中“孝道”的内涵 教学难点 : 学习孝道,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 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论语》中的孝道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请大家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妈妈洗脚》)多么温馨的画面!多可爱的小家伙!将爱心传递下去,同学们,这里的爱心是谁对谁的? 在传统文化中,这种子女对父母的爱心回报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孝。那究竟怎样做才算是孝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经典,走进《论语》,看看圣人孔子是如何诠释“孝”的含义的!二:诵读(2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前六则,教师提示注意生字读音。三:品读解意
(一).课文读完了,同学们知道这几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吗?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老师就把时间交给大家,同学们站起来讲的时候可任意选择(可以是一则,也可以是几则合起来讲),但讲完了之后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本则中孝的内容是什么?(10分钟)
教师理解:
1.《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无忌;懿,是其谥号。因为是鲁国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故文中又称孟孙。樊迟,孔子弟子。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说,‘无违。’”樊迟问:“这怎样讲?”孔子说:“活着,侍奉父母用礼;逝世了,安葬他们用礼,祭祀他们也用礼。”
这一段话的启示是:孝,要做到“不违”,不违背礼节、礼数、礼仪,而这里所说的礼,也就是孔子心目中最神圣的《周礼》。当然孔子这话也有针对性,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是大夫,只能用大夫之礼,但是他们经常僭越,不仅用了诸侯级别的礼,甚至还用上了天子的礼。这就是“违”了,因此孔子特别有针对性地解释“孝”就是“不违”的说法。其实,就一般情况来说,孝敬父母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不要违背。譬如为父母办理丧葬,一般人也不应该违背规定的礼仪。
2.《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仲孙彘,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其谥号。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忧愁。”王充《论衡•问孔篇》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这是说孝子对父母疾病的担忧。另一说,如马融云:“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这两种说法可以说通。我们采用马融的说法,那么孝子不要胡作非为,让自己遭受疾病,使得父母担忧。第六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达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同时教诲学生要小心谨慎的为人,以免招来祸患。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孝子之孝,不要让父母来担忧自己,而其中最要紧的是自己不要胡来乱为而招来疾病。这深层意思就是孝子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与生命。
3.《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只是在饮食方面能供养父母。至于狗和马,也都能得到食物供养,如果奉养父母时缺乏恭敬之心,那跟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段话很深刻:(1)孔子批评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理念错误,即孝等于能够赡养父母。(2)孔子有力反驳,家里饲养犬和马也是养,难道可以等同对父母的侍奉吗?因此孝子不仅要赡养,在深层更应当敬重父母,那就是情感上的孝敬。(3)于是揭示了孝的层次,表层是养,深层是敬。只是养,而没有敬,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完美的是既能养,又能敬,所以有“孝敬”一词深入人心,也有“孝养”一词。
4.《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的弟子。先生,指长者或指父兄。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有事情,做子弟的要为父母操劳;有酒食时,让父兄享用,做到这些就可以认为孝了吗•”
这里也有几点可析:(1)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孝的理念——“色难”,而“色难”的深层就是孝敬,有孝敬就能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但是这又很难做到,因为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表面的做作。后来从这里人们又提炼出一个“色养”的理念,即要好好地从内心到脸色、态度去孝敬父母、孝养父母。(2)孔子再次批评了那两种孝的理念:一是在体力上去服务父母、长辈,去劳动干活,二是让他们有酒有食。
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第五则: 事奉父母,(若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乐意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心无怨恨。
为什么是“几谏”呢?这是因为孔子主张“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也应当以爱惜的心替他们掩盖,在劝谏的时候更应当避免让外人知道。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所以,孔子在说了如何劝阻之后,又进而谈到了意见不被采纳时应该有的态度,那就是“敬不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保留自己的意见,而遵从父母的意愿来行事。孔子还特别提出,意见不被采纳时,儿女们可以“劳”,但却不可以有“怨”,就是说,儿女们可以为他们担忧,但不应该怨恨父母。当然,这种担忧在适当的时候,就是采取措施来尽量减小由于错误的决定而引起的后果。
小结: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应该委婉地劝诫,而不能违背父母,对父母有怨恨。
(二)、上面这几则是孔子针对不同的人谈孝,孝的内容也不同,时光荏苒,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两千多年了,可能有人会说,孔子谈的这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了。鉴于此,请同学们针对上面所讲的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10分钟)
要求:
1、可以是同意也可以是不同意;
2、可联系现实生活。(如果学生讨论不激烈,可放《妈妈的唠叨之歌》刺激学生讨论)
四、下面请同学阅读老师给的材料,结合孔子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对现实中出现的这类现象的看法。(5分钟)
(一)人狗之争
立秋后,大地还是像烤红薯,处处烫手。
“爱蒂,爱蒂。”她急急地向狗走去,抱起它。狗两眼像噙着泪,温顺地依偎在她身边,尾巴无力地摇着。
往常不是这样的,见到下班回家的女主人,爱蒂总是欢喜得摇头摆尾,咻咻不停舔着她的手。
静静地躺着,瞧了瞧主人摆在面前的美好食物,爱蒂仍不为所动。两年相处下来,爱蒂就像她的心头肉,它痛她也痛。爱蒂准是病了,她随便穿了件外衣,抱上她就往宠物医院飞奔。
“没事,轻度中暑迹象,打一针,吃点药就会没事的。看把你急得!”女兽医笑着安慰。
回到家,她打了一个电话到单位。
“请两天假?身体不舒服啊?噢,这样,我帮你到领导处请假?好的,没问题,在家安心养病吧!对了,这有你老家来的一封信„„”
是单位同事小张接的电话。
“知道了,先放那,等我上班以后再看。”她尽量表现语音有气无力,等不及听完就挂了。
她知道,是老爸的来信。爸爸文化颇高,七十年代大学生,就是耳朵有些聋,不能通电话,有啥事就靠笔写。
两天一晃过去了。狗在慢慢恢复中,丰盛狗食,她操持着给狗调养,忙碌着,愉快着。
第四天上班。午间休息时,她拆开父亲的信。照例一些家常话语。地里茄子、辣椒、冬瓜,菜挺多,让她回家拿去吃,都是些她喜欢的。最后捎带几句:母亲挺想你,这两天咳嗽厉害些,不比往常,不过在医,没事,别担心等话语。
咳嗽,母亲多年来常犯的毛病。她在家读初中时就有,时好时坏,家常便饭,就像吃饭穿衣,她见怪不怪了。
晚饭后,她带上爱蒂来到公园草坪溜达。听兽医告诫说,狗就像人一样,不能整天关在屋里,放出门散散步也利于健康恢复。在草坪上,画册中看到的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玩具狗仿佛都活了过来,转眼间堆成了狗的世界。它们在人们面前窜来窜去,打架调情,仿佛五颜六色一群孩子眩人眼目。
她的爱蒂懒懒地趴在草上,盯着活蹦乱跳它的同类,眼里充满了羡慕的表情。她爱怜地抱起它,柔柔的梳理着它洁白的长毛,旁人笑她像抱自己的孩子。“不。”她予以纠错,“它就是我的孩子。”
“爱蒂病了,它好像病得不轻。”她自言自语,眼泪蓄满眼眶。
医院,家里,单位;打针,吃药,喂食,她忙得焦头烂额,确切地说,她痛得焦头烂额。哥打来多次电话,让她回去看妈都顾不上,一拖再拖。
一天半夜两点,爱蒂终于没熬过这个炎热的伏天。她大哭。这时,哥打来电话,哽咽地说:“妈去了,死前喊你的名字„„”
她手拿话筒,重新大放悲声„„ 分析: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狗生病,主人公抱上它就往宠物医院飞奔,并请假来陪它;带它到公园溜达,纠正别人的说法,说“它就是我的孩子”;为给狗打针,吃药,喂食,连回家看望母亲都顾不上;为狗的病而心急,为狗的病而心痛。暗线是女主人公的母亲病重,想念女儿,去世。两条线索并行发展,最后在“死亡”上交会。
行孝是人天经地义的责任。古人云:“燕雀尚知反哺之恩,而况人乎?”,“牛羊尚知跪乳之义,而况人乎?”连牲畜都知报恩,更何况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呢? “百骇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飢食母之肉”。王中书先生在《劝孝歌》中直白的从十月怀胎,分娩之苦,养育之恩道出了人无论怎样孝敬父母都难以报答亲恩万分之一的道理,所以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必须尽到的天职和责任。本文女主人公对狗和对母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完全没有履行孝道的责任,在她身上亲情与物爱完全是错位的。
(二)观察两幅图: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习近平陪母亲散步.(5分钟)
1.你对这两幅图片熟悉吗?
2.了解了这两幅图背后的故事,你有何感想?
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是绥芬河边最普通的妇女,今天我把这两幅图放在一起,因为他们叫儿子和女儿。无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无业游民,孝之所存,感动即在。
五、总结升华(5分钟)
在《时间都去哪儿了》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老师觉得写得特别好,父母的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呢?我的孩子现在还不到六岁,他现在每天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妈妈,我爱你!”;最常做的就是用他的小手捧着我的脸,亲我的嘴,他亲别人的时候,只亲脸,只有亲我的时候亲嘴,我很享受和他渡过的这段时光,因为我怕有一天,他也会向你们一样羞于表达,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去爱父母。
今天我们上完这节课,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想好了用什么方式来孝敬父母,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孝敬父母?(时间允许就谈,不允许就当作作业,让学生下来思考)
六、再读经典:
让我们带着这浓浓的爱再读经典。(全体同学起立)读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就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的MTV。
第二篇:《论语》孝篇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 “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
第六课
子曰:“孝哉(zāi),闵(mǐn)子骞。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拓展阅读】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第三篇: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论语雍也篇》中的两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都特点。
2、熟读《论语雍也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进一步了解孔子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教学重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雍也篇》中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从开学到现在我们有学习了很多条论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吧。(叫一组同学一个学生说半句,其它学生其说下半句)
2、我们同学对学过都论语掌握都还是不错,我们会背了这么多条论语,你能说说哪条论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论语能给我们带来启示。那么我们该怎么学好知识呢?今天一起到论语中看看孔子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1、小黑板出示学习内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读
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那些字值得我们注意的。(指名说)
4、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 好hào 知zhì
师:对,这几个字在我们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读准字音。那么现在谁能读读这句话。
5、指2-3名同学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的更流利。
师:论语是文言文,它读的时候与现代文章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注意语气词多
师:在我们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下子就断开的,一定是有气相连的。
5、咱们同学再试着读一读
6、齐读一遍
7、谁能给大家范读一遍(指1-2名)
师:学习了孔子的两句话,我想起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解意思:好:喜爱;
师: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参考论语中讲的一些道理,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做到乐中求学。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句子。
8、男女生轮读
9、齐读
10、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背一背
三、积累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3、个人展示背诵。
4、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我们又在论语中知道了学习要培养兴趣,在论语中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让论语伴随着我们学习成长吧!
5,将今天的学习内容摘抄下来,熟读成诵。
第四篇:《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孔子从自述当中教育学生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踏实刻苦、永不满足的态度。“何有于我哉”这个感叹句,表现了孔子的自谦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3)教学第六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走路;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跟随,引申为学习。三个人一块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看出)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一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有有缺点有错误的人。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也就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非常可贵。
(4)引导学生归纳《论语》六则的内容。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态度。
(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三种用法:
第五篇:《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预习提纲】 1.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 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2.字词。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ãi)不知 是知(zhì)也 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4.重点词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公冶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5.试翻 译下面的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6.试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归纳文章中的句子。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合作展示】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3.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思考下面的问题。(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 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检测反馈】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⑸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⑷温故而知新()⑸学而不思则罔()⑹择其善者而从之()2.《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3分)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3分)4.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4分)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4分)8.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4分)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分)10.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5分)12.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1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4分)14.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学习心得】 10.《论语》十则 【预习提纲】 5.(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合作展示】 4.(1)“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 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2)《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3)孔子说这番 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4)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5)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检测反馈】1.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并列⑷表承接⑸表转折⑹表承接 2.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3.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4.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5.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10.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 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11.任重而道远 12.“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