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论教学
《论语》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onfucius then went on to say, “To meditate in silence;patiently to acquire knowledge;and to be indefatigable in teaching it to others;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can I say that I have done?”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onfucius remarked,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辜鸿铭 译)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The Duke of She asked Zi Lu about Confucius, and Zi Lu did not answer him.The Master said, “Why did you not say to him, 'He is simply a man, who in his eager pursuit of knowledge forgets his food, who in the joy of its attainment forgets his sorrows, and who does not perceive that old age is coming on?'”(James Legge)
外一章: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There are three things a gentleman delights in, and being ruler over the Empire is not amongst them.His parents are alive and his brothers are well.This is the first delight.Above, he is not ashamed to face Heaven;below, he is not ashamed to face man.This is the second delight.He has the good fortune of having the most talented pupils in the Empire.This is the third delight.4.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Zai Yu being asleep during the daytime, the Master said, “Rotten wood cannot be carved;a wall of dirty earth will not receive the trowel.This Yu!-what is the use of my reproving him?” The Master said, “At first, my way with men was to hear their words, and give them credit for their conduct.Now my way is to hear their words, and look at their conduct.It is from Yu that I have learned to make this change.”(James Legge)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Confucius remarked, “At fifteen I had made up my mind to give myself up to serious studies.At thirty I had formed my opinions and judgment.At forty I had no more doubts.At fifty I understood the truth in religion.At sixty I could understand whatever I heard without exertion.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ever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ssing the law.”(辜鸿铭 译)6.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In every village of ten households, there are always some people as loyal and trustworthy as myself, but none who love learning as much as I do.(林戊荪 译)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In my method of teaching, I always wait for my student to make an effort himself to find his way through a difficulty, before I show him the way myself.I also make him find his own illustrations before I give him one of my own.When I have pointed out the bearing of a subject in one direction and found that my student cannot himself see its bearings into other directions, I do not then repeat my lesson.(辜鸿铭 译)
8.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Yen Yuan, in admiration of the Master's doctrines, sighed and said, “I looked up to them, and they seemed to become more high;I tried to penetrate them, and they seemed to become more firm;I looked at them before me, and suddenly they seemed to be behind.'The Master, by orderly method, skilfully leads men on.He enlarged my mind with learning, and taught me the restraints of propriety.'When I wish to give over the study of his doctrines, I cannot do so, and having exerted all my ability, there seems something to stand right up before me;but though I wish to follow and lay hold of it, I really find no way to do so.”(James Legge)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Confucius remarked, “A young man, when at home, should be a good son;when out in the world, a good citizen.He should be circumspect and truthful.He should be in sympathy with all men, but intimate with men of moral character.If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 to spare,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duties, he should then employ them in literary pursuits.”(辜鸿铭 译)10.子曰:“有教无类。”
The Master said, '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 of classes.'(James Legge)Confucius remarked, “Among really educated men, there is no caste or race-distinction.”(辜鸿铭 译)1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 Master said,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James Legge)10.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The philosopher Yû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James Legge)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and men who are not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will never be found to disturb the peace and order of the State.A wise man devote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essential in the foundation of life.When the foundation is laid, wisdom will come.Now, 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do not these 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辜鸿铭 译)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The philosopher Tsă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 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James Legge)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I daily examine into my personal conduct on three points:--First, whether in carrying out the duties entrusted to me by others, I have not failed in conscientiousness;Secondly, 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have not failed in sincerity and trustworthiness;Thirdly, whether I have not failed to practice what I profess in my teaching.”(辜鸿铭 译)
第二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第三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1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
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2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第四篇:《论语》论仁 详案
《论语》论仁 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PPT展示第2页】
【板书课题】《论语》论“仁”
【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PPT展示第3页】
【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PPT展示第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
二、“仁”的根本是什么?
三、怎样去修养“仁” 的品质?
一、什么是“仁”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回答】略。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PPT展示第5页】
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两人之间相亲相爱就是仁。《礼记》也说:“上下相亲谓之仁。”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亲近和尊重就是仁。这说明古人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是古人对“仁”直观的定义。但是很显然,这种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儒家仁的丰富的内涵。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是怎样理解仁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这个人可以说非常好学上进,他经常向孔子提问。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说樊迟目光短浅,志向不高,我让你来是学修身治国劳心的大道的,你却跑来问过种庄稼这些劳力的事,孺子不可教也。但是樊迟并非只是关注种庄稼这些小事,他也曾经向孔子咨询过三次高深的大道,三次向孔子问“仁”。
【PPT展示第6页】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颜渊》)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和直接了当的回答了“爱人”两个字,也许孔子认为一心想学种庄稼的樊迟资质欠佳,就只是给了个最简单的回答。在得到了孔子的回答后,樊迟似乎很困惑,难道“仁”真就这么简单吗?我们说最简单的其实也就是最难理解的,众所周知的事情你未必真的理解。所以樊迟很困惑,没搞懂仁的意思。他就第二次跑去向孔子问仁。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这一次孔子的回答相比第一次“爱人”的总括性回答来说,要具体的多了,而且可操作性也更强了。那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这句话啊?
【回答】略。
这位同学的理解大概差不多。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总是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如果说第一次“爱人”是一个愣头愣脑的回答的话,这一次的回答就切实可行得多了,所以后人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典型的是受孔子“先难后获”思想的影响。这种“先难后获”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例子。(故事:东汉大叔将军冯异与后唐开国君王李存勖)
樊迟对仁的兴趣逐渐高涨,他又第三次跑去向孔子问仁。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这一次孔子从具体的生活做法中对仁进行了讲解,平时处事时要谦恭,做事情时要恭敬,对待别人要忠诚,这三种品质,就算到了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可废弃,那么这样,你也可以说是一个仁德的人了。要不说孔子怎么是一个圣人呢,他三次对樊迟的回答,每次的角度都不一样,而是根据樊迟的理解选取了不同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PPT展示第7页】
孔子也从反面论述了不是仁德的情况,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几乎都是伪善的。孔子从正面对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给出了判别仁德的标准。
【总结】一言以蔽之,“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仁下的最高的定义,要成为仁德之人,首先要爱其他人,所以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来孟子的仁民爱物,墨子的兼爱几乎都是从孔子“仁者爱人”这里生发出来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儒家的仁,那就是:与人为善,与木为春,与世为爱。
二、“仁”的根本
【过渡】“仁”这个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那么,它立足的根本点是什么呢?
【PPT展示第8页】
(一)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善事父母是为孝,敬事兄长是为悌,孝悌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孝悌之人,是不会轻易犯上作乱的,因为他们心里时刻挂怀着他的家人,所以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的根本是孝悌,那孝的关键优势什么呢?
【PPT展示第9页】
(二)孝道的关键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犬马都能够供养侍奉父母,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我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另一种理解是犬马我们都在蓄养,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在我们心中,父母与犬马有何区别呢?这两种理解从不同的解读诠释了,孝道首先在于“心敬”,如果只是给父母物质财富的满足,是不能称为孝的,就算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只要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同样能称为孝。所以孝的关键在于“敬”。
【PPT展示第10页】
孔子对这种“敬”也做了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对父母的敬首先表现在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去顶撞他们,他们在世时,要以礼奉养,他们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对父母的孝要做到合心合情合礼。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重都不爱,他还会去敬重谁爱谁呢?
【PPT展示第11页】
孟子对孔子的的这种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认为先对自己的双亲敬爱,其次才能对世人仁德,进而才能爱世间万物,由孝到仁再到博爱,这是一理相称的,也是符合人类的基本的情感的。庄子也指出“爱人利物谓之仁”,也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补充。
【总结】仁的根本在于孝悌,而孝的关键在于心敬父母,这里的父母其实也可以放大说是世间的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你首先得对别人敬重,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仁德的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呢?孔子也对此做了具体的指引。
三、怎样修养“仁”的品质
【PPT展示第12页】
(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同学们,你们有做到克己复礼吗?我想很多同学在别人面前基本都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但是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失去了别人监督的时候,你还会那样嘛?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他在人前是怎么样的?而要看只有一个人时,他会怎么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慎独”。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克己复礼的典型,也就是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略,鲁国柳下惠坐怀不乱)
(二)涵养美德
【PPT展示第13页】
此外,要想成为君子,还必须要涵养自己的美德。如果说前边讲到的“爱人”是实现仁的纲要的话,那么这里的几种美德就是具体的细目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做到了刚强果毅淳朴少言,才会慢慢的接近仁德。可见修炼仁德并不容易。那怎样才算真正的仁呢?孔子进而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恭敬、宽厚、诚信、聪慧、恩惠,具有了这五种品质的人,才算是真正仁德的人。这样就把仁德给他具体的细化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加强了。
(三)博爱众生
【PPT展示第14页】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PPT展示第15页】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孔子说:“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此句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能改成改成”己所欲,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
(四)为仁贵在坚持
【PPT展示第16页】
当然,修养仁的品质还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一日曝十日寒是断不能成就仁德的。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君子就算在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都是不会违背仁德,就算生活困顿,颠沛流离都不会违背仁德。曾子也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四、总结
【PPT展示第17页】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爱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我希望这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第五篇:论语论孝的读后感
论语论孝的读后感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