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9: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

第一篇: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大纲

第一章

1、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

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6、如何区分ID1和ID2?

区分基点: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ID1:第一代ID模式的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理论基础。

ID2:第二代ID2模式标志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第二章

1、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3、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将教学活动索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散打领域。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

准备、创新、机械动作、适应、有指导的反应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6、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并能在具体例子中区分A、B、C、D;

(1)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2)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3)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4)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第三章

1、学习需要的定义;

定义: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

(1)内部参照分析法

(2)外部参照分析法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主要依靠视觉、听觉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

(2)前运演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能够运 1

用思维方式来接触外部世界,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动作,智慧技能的学习。如模仿、动作重复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认识方面已逐步由简单到复杂,能够对较为复杂的行为进行学习和运用。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人已经具备自我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态度观,能够独立思考并完成相应的动作、技能。

4、认知结构的定义;

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够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7、学习动机的定义;

定义: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8、Keller的ARCS模型;

(1)A即注意力(Attention):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R即关联性(Relevance):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近。

(3)C即自信心(Confidence):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4)S即满足感(satisfaction):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满足。

10、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1)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

(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

(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的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6)学习目标多样化

(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第四章

1、教学策略的定义;

教学策略:是指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先行组织者的定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阶段)

(1)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要比原有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含水平,并且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阶段1:呈现先行组织者

a.阐明本课的目的。

b.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c.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段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

a.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b.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c.保持注意。

d.显示材料。

e.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阶段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a.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b.极的接受学习。

c.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3、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理论来源、最近发展区的定义、主要步骤)

(1)理论来源:这种教学策略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2)最近发展区的定义: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3)主要步骤:

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②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谈论。

⑤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7、CSCL的主要形式;

(1)实时同地CSCL,(2)非实时同地CSCL,(3)实时远距CSCL,(5)非实时远距CSCL,第五章

1、学习环境的定义;

(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

(2)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

(3)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4)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2、教学媒体的特性;

(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

3、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和方法;

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习者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

方法:(1)问题表(问卷式)(2)矩阵式(3)算法式(4)流程图

4、学习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5、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

(1)作为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

(2)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

(4)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

(5)概念图工具

(6)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第六章

1、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功能;

(1)定义: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2)功能:①诊断功能②激励功能③调控功能④教学功能⑤导向功能

2、教学评价的分类;

(1)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相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体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略。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尤略。

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而正常的教学活动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如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后的小测验,相对进行得比较频繁。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做“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定量评价: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3、评价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1)完整性和规范性

①教学目标的阐述,②学习者特征的分析,③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④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⑤教学过程的设计,⑥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⑦总结和帮助

(2)可实施性

①时间因素,②环境因素,③教师因素,④学生因素

(3)创新性

4、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6个阶段;

6个阶段: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

第七章

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类型;

(2)类型: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为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工具型等类型。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项目定义,(2)教学设计,(3)系统设计,(4)脚本编写,(5)数据准备,(6)软件编辑,(7)试用评价,(8)形成产品

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根据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可以将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归纳为8个步骤:

(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开发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和需要,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作为完整的网络课程,应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确定网络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建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将每一教学模块划分成若干个栏目,并规划好它们在屏幕上的具体位置。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说明每一屏幕的呈现方式和链接关系,编写成脚本卡片,并收集有关的素材资料。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选择网络课程的开发语言和编著工具,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根据脚本卡片建立网络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片段模型。

(7)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利用已经完成的片段模型,设计教学应用方案,实施教学活动之后进行评议修改。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对片段模型不断充实和完善,并完成整门网络课程的开发,经技术测试后,申请注册,上网发布。

第二篇: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系统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一)在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连接学科

(二)教学系统设计也是一门设计学科,它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

第二章

学习需要的含义: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学习需要的分析有时也称为“前端分析”、“学习需要的评价”。它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习需要分析的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学习需要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可参考)1.学习需要要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分析对象,切实按照学生的具体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2.应该在学习需要中不断地反映社会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

3.一定要深入实际,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4.要经常进行学习需要分析,以保证所得到的学习需要是有效的。

5.注意协调参加分析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值和差距的一致看法。

6.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避免在确定问题前就跳跃到寻找解决的方案的阶段。7.学习需要分析的作用仅仅是确定教学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8.需要分析要经常在实践中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作出检验。

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地位: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学习需要分析有助于理顺问题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

控制功能

激励功能

中介功能

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a.认知学习领域目标

b.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c.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 b.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果

e.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1、认知/动作类教学目标阐明方法——ABCD模式: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 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2、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方法----表现目标陈述法

情感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等。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表述。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常要分析、阐述的是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即课时目标。在设计课时目标时,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保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2、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在设计和阐明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设计出具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之间集,并准确的进行分析和描述。

学习目标的定义: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学习目标的撰写:

五要素目标表述法:(1)学业行为的情景(situation)

(2)习得能力的类型(type of learned capability)(3)学业行为的对象(object)

(4)运用习得能力的具体行为(action)(5)与学业行为有关的工具、条件或限制(constrains)ABCD法:教学对象(Audience)

行为(Behavior)

条件(Condition)

标准(Degree)

大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并能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细节特征;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性更为加强;注意更为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在情感方面已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学习动机倾向于信念型。社会参与意识很强,深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我调控也已建立在日趋稳定的人格基础上。初始能力(从学习者角度)的确定:

1、预备技能: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目标技能: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学习者学习态度:对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疑虑、偏爱或误解 教学起点的确定(从教的角度):

1、了解学习者对学习的关学科内容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2、了解学习者对目标技能已掌握的程度

3、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 起点水平分析包括下述三方面:

1、对预备技能(prerequisite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对目标技能(target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3、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如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 学习风格的含义: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作出相应反应。

分析场依存型和场独立性学习者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场依存: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性。(外部定向者)场独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性。(内部定向者)学习动机的定义: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感的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前绩效)

②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③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区别: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教学方法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且是为教育者熟知的一些教与学的方式,任一种可取的教学方法都可从中体现出某些教学原则的渗透。而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通使用,它的稳定性相对来说不足,而更具有灵活性。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要获得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要改善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结构 ,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应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素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2、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他的学生修改:预备、提示、比较、总结、运用

3、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运用巩固

检查效果

4、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1、引起注意

2、告诉目标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习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和迁移

5、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的步骤:学生定向

集体教学

形成性测验

矫正教学

再次测评

6、巴班斯基及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

(1)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2)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

(3)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

(4)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

(5)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

(6)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7、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步骤—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

8、示范——模仿教学策略:步骤—动作动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发现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有的知识。

步骤:设置问题情境

假设——检验

整合与应用

2、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步骤:搭建脚手架

进入情景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抛锚式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步骤:创建情景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4、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以随意的不同途径、方法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取同一事物和问题的多方面认识。

步骤:呈现基本情景

随机进入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

5、启发式教学策略:步骤--启发诱导

探究知识的尝试

归纳结论

变式练习的尝试

回授尝试效果

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6、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步骤--选择课题

解释探究的程序

搜集相关的资料

形成理论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分析探究过程

有四个基本要素:问题、资料、提示、反馈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

课堂讨论:教师通过问题和主题进行引导

角色扮演: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能促进自己的学习竞争:多个学习者或小组针对同一内容进行竞争性学习协同: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伙伴:多个学习者一起完成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与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

狭义: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以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设计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突出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九个问题:

(1)寻找适合中小学生研究的问题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3)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4)制定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5)掌握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6)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教学资源(7)跟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8)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9)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活动要有效,努力做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优势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而不是仅仅为了传递书本知识

4、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的要求

第五章

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环境的特征:情境性

建构性

操作性

动态性 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和社会文化

资源:多媒体信息、网上信息等 工具:认知建构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等 策略:建模、支架、教练策略等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1)构造仿真世界的学习环境;

(2)着重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3)教师成为教练和策略分析者;

(4)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多种表征和观点;(5)教学目标应该协商而不是强加;

(6)评估应该成为自我分析的工具;(7)提供工具和环境帮助学生用多种观点阐释世界;(8)学习活动应该由学生自我控制和协商。

教学媒体的含义: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教学媒体的发展:语言媒体阶段

文字媒体阶段

印刷媒体阶段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 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型媒体

非印刷型媒体 按感官分类: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试听型媒体、相互作用型媒体 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教学媒体

电声教学媒体

电视教学媒体

计算机教学媒体

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媒体

非数字媒体 新型教学媒体:多媒体、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虚拟现实—特征:沉浸感、交互性、想象

流媒体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目标控制原则

内容符合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

条件满足原则

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共同经验原理

抽象层次原理

重复作用原理

信息来源原理

最小代价原理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问题表--问题表就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从而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某种教学情景的媒体

矩阵式--矩阵式通常按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教学功能和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判尺度可用“适宜”与否、“高、中、低”等文字表示,也可用数字和字母符号表示。

算法式--算法型通过模糊的数值计算决定媒体的取舍、一般首先对备选媒体使用的代价、功能特征和管理上的可行性等诸因素都各给予一个定值,然后按某些公式加以运算,比较备选媒体的效益指数,从而确定优选媒体。

流程图--流程图建立在问题表模型的基础上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描述对媒体的要求

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

做出最佳选择

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第六章

教学评价的定义: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极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依赖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学习档案袋的含义:也称为成长记录袋,用于存放学生的学习作品。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教学能力方面;教学方法方面;教学内容方面

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学生认知、情感及动作技能方面的达标程度;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教育性

科学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经济性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的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总结和帮助

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

创新性 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1、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

2、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3、评价对象广泛,不仅仅对传统教学系统的四要素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4、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组合

5、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于及时调整教与学,而且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降低了费用

6、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要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取不同类别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1、每个人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

3、这些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

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5、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 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构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七章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定义: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特点(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

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一般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项目定义

2、教学设计

3、系统设计

4、脚本编写

5、数据准备

6、软件编辑

7、使用评价

8、形成产品 网络课程的定义: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开发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个性化

合作化

多媒体化

交互性

开放性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7、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我国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够

(2)培训机构问题

(3)培训者素质低下:

(4)培训内容体系不完善(5)教师个人问题:经济、时间、动力等。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校长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应是道德的领导、价值的领导、思想的领导,应是先进理念的提炼者、传播者、践行者。

个体反思、群体合作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反思课程、反思自身的角色;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等多种主体合作的结果,合作精神本身是教育目标之一,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只有在平等、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产生。

校本发展机制的建立——学校有自我评价、反思的机制(自评与反思);学校有自我设计、规划的机制(理念与规划);学校有自我发展、完善的机制(组织与管理)。

第三篇: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假设:

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系统设计的教学能够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发展

3、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而阶段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4、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5、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系统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一)在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连接学科

(二)教学系统设计也是一门设计学科,它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 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

(一)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学习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

(三)学习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

(四)学习教学设计可促进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学习需要的含义: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学习需要的分析有时也称为“前端分析”、“学习需要的评价”。它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习需要分析的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学习需要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需要(即学习者的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

2、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状况,它包括现有的和将来应该达到的状况。

3、注意协调参加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包括学习者,教育者,社会人士)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和差距尽可能接近的看法。

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手段),要避免用方法或手段找问题,避免确定问题之前就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5、需要分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和进行检验。

(可参考)1.学习需要要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分析对象,切实按照学生的具体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2.应该在学习需要中不断地反映社会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

3.一定要深入实际,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4.要经常进行学习需要分析,以保证所得到的学习需要是有效的。

5.注意协调参加分析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值和差距的一致看法。

6.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避免在确定问题前就跳跃到寻找解决的方案的阶段。7.学习需要分析的作用仅仅是确定教学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8.需要分析要经常在实践中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作出检验。

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地位: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学习需要分析有助于理顺问题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

控制功能

激励功能

中介功能

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a.认知学习领域目标

b.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c.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 b.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果

e.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指明了方向。

3、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1、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2、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

3、信息加工分析法(程序分析法):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以揭示顺利完成该目标所具有的外显和内隐的过程,把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

4、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1、认知/动作类教学目标阐明方法——ABCD模式: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 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2、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方法----表现目标陈述法

情感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等。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表述。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常要分析、阐述的是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即课时目标。在设计课时目标时,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保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2、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在设计和阐明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设计出具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之间集,并准确的进行分析和描述。

学习目标的定义: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学习目标的撰写:

五要素目标表述法:(1)学业行为的情景(situation)

(2)习得能力的类型(type of learned capability)(3)学业行为的对象(object)

(4)运用习得能力的具体行为(action)(5)与学业行为有关的工具、条件或限制(constrains)ABCD法:教学对象(Audience)

行为(Behavior)

条件(Condition)

标准(Degree)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避免了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

结合的具体做法:在陈述学习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仍然要采用前面所讲的ABCD法。大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并能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细节特征;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性更为加强;注意更为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在情感方面已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学习动机倾向于信念型。社会参与意识很强,深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我调控也已建立在日趋稳定的人格基础上。成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①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

②实践经验丰富

③自学能力、自律性独立性较强

④参与教学决策

⑤注重教学效率

初始能力(从学习者角度)的确定:

1、预备技能: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目标技能: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学习者学习态度:对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疑虑、偏爱或误解 教学起点的确定(从教的角度):

1、了解学习者对学习的关学科内容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2、了解学习者对目标技能已掌握的程度

3、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 起点水平分析包括下述三方面:

1、对预备技能(prerequisite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对目标技能(target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3、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如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 学习风格的含义: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作出相应反应。

分析场依存型和场独立性学习者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场依存: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性。(外部定向者)场独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性。(内部定向者)

优势

劣势

场独立型:

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主观

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喜欢 个人独自学习,不太容易受外 界的影响,对于他人的评价有 自己的看法,不受外界环境的 干扰,偏爱自然学科

场依存型:

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化、表现较为谨慎,不愿冒险,但受到批

条理化的材料,喜欢与同伴在一

评时,很容易受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注意环

下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学习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环境,受

欠主动,受外在动机支配 大家的欢迎,偏爱社会学科。

冲动型和沉思型的学习者的优势、劣势:

优势

劣势

冲动型:

倾向于迅速完成,能抓紧时间

容易考虑不周

遇到问题不懂就问,常向他人请教

缺乏对问题深究细问 沉思型:

态度填重,做比较有把握的选择

速度比较慢

善于独立思考

不愿提问

情绪稳定,能按计划学习学习动机的定义: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感的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前绩效)

②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③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网络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策略:

1、尽量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不适应

2、关于学习策略缺失或不当的策略

3、对于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策略

4、非认知方面的适应问题的对策

5、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6、网络学习情感交流对策

7、构造虚拟学习共同体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区别: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教学方法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且是为教育者熟知的一些教与学的方式,任一种可取的教学方法都可从中体现出某些教学原则的渗透。而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通使用,它的稳定性相对来说不足,而更具有灵活性。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要获得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要改善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结构 ,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应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素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2、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他的学生修改:预备、提示、比较、总结、运用

3、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运用巩固

检查效果

4、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1、引起注意

2、告诉目标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习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和迁移

5、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的步骤:学生定向

集体教学

形成性测验

矫正教学

再次测评

6、巴班斯基及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

(1)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2)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

(3)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

(4)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

(5)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

(6)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7、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步骤—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

8、示范——模仿教学策略:步骤—动作动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发现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有的知识。

步骤:设置问题情境

假设——检验

整合与应用

2、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步骤:搭建脚手架

进入情景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抛锚式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步骤:创建情景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4、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以随意的不同途径、方法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取同一事物和问题的多方面认识。

步骤:呈现基本情景

随机进入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

5、启发式教学策略:步骤--启发诱导

探究知识的尝试

归纳结论

变式练习的尝试

回授尝试效果

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6、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步骤--选择课题

解释探究的程序

搜集相关的资料

形成理论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分析探究过程

有四个基本要素:问题、资料、提示、反馈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

课堂讨论:教师通过问题和主题进行引导

角色扮演: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能促进自己的学习竞争:多个学习者或小组针对同一内容进行竞争性学习协同: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伙伴:多个学习者一起完成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与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

狭义: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以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设计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突出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九个问题:

(1)寻找适合中小学生研究的问题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3)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4)制定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5)掌握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6)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教学资源(7)跟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8)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9)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活动要有效,努力做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优势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而不是仅仅为了传递书本知识

4、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的要求

第五章

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环境的特征:情境性

建构性

操作性

动态性 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和社会文化

资源:多媒体信息、网上信息等

工具:认知建构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等 策略:建模、支架、教练策略等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1)构造仿真世界的学习环境;

(2)着重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3)教师成为教练和策略分析者;

(4)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多种表征和观点;(5)教学目标应该协商而不是强加;

(6)评估应该成为自我分析的工具;(7)提供工具和环境帮助学生用多种观点阐释世界;(8)学习活动应该由学生自我控制和协商。

教学媒体的含义: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教学媒体的发展:语言媒体阶段

文字媒体阶段

印刷媒体阶段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 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型媒体

非印刷型媒体 按感官分类: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试听型媒体、相互作用型媒体 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教学媒体

电声教学媒体

电视教学媒体

计算机教学媒体

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媒体

非数字媒体 新型教学媒体:多媒体、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虚拟现实—特征:沉浸感、交互性、想象

流媒体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目标控制原则

内容符合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

条件满足原则

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共同经验原理

抽象层次原理

重复作用原理

信息来源原理

最小代价原理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问题表--问题表就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从而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某种教学情景的媒体

矩阵式--矩阵式通常按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教学功能和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判尺度可用“适宜”与否、“高、中、低”等文字表示,也可用数字和字母符号表示。

算法式--算法型通过模糊的数值计算决定媒体的取舍、一般首先对备选媒体使用的代价、功能特征和管理上的可行性等诸因素都各给予一个定值,然后按某些公式加以运算,比较备选媒体的效益指数,从而确定优选媒体。

流程图--流程图建立在问题表模型的基础上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描述对媒体的要求

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

做出最佳选择

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设计:

课堂氛围营造的一般原理:教师要“了解自己”

教师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目标”

教师要“了解从何开始”

课堂氛围营造的策略:民主教学

成功教学

灵活教学

双边教学 交往动机激发策略设计:使学生懂得社会交往的意义和目的

教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奉献于索取的关系 帮助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正确树立“自我形象” 战胜自卑,增加交往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调控策略设计:

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行为的调控策略: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及调控策略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第六章

教学评价的定义: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极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评价与测量的关系:测量与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测量是评价的基础和手段,评价需要借助测量的结果进行判断,而测量也需要评价,评价是测量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依赖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学习档案袋的含义:也称为成长记录袋,用于存放学生的学习作品。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档案袋的特征:(1)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

(2)作品的收集是有意而不是随意的

(3)档案袋应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4)教师要对档案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教学能力方面;教学方法方面;教学内容方面

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学生认知、情感及动作技能方面的达标程度;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教育性

科学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经济性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的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总结和帮助

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 创新性

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1、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

2、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3、评价对象广泛,不仅仅对传统教学系统的四要素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4、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组合

5、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于及时调整教与学,而且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降低了费用

6、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要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取不同类别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1、每个人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

3、这些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

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5、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 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构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七章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定义: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特点(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

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一般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项目定义

2、教学设计

3、系统设计

4、脚本编写

5、数据准备

6、软件编辑

7、使用评价

8、形成产品 网络课程的定义: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开发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个性化

合作化

多媒体化

交互性

开放性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7、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我国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够

(2)培训机构问题

(3)培训者素质低下:

(4)培训内容体系不完善(5)教师个人问题:经济、时间、动力等。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校长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应是道德的领导、价值的领导、思想的领导,应是先进理念的提炼者、传播者、践行者。

个体反思、群体合作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反思课程、反思自身的角色;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等多种主体合作的结果,合作精神本身是教育目标之一,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只有在平等、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产生。

校本发展机制的建立——学校有自我评价、反思的机制(自评与反思);学校有自我设计、规划的机制(理念与规划);学校有自我发展、完善的机制(组织与管理)。

第四篇:多媒体教学设计期末考试资料1

第一章 课件制作基本理论和方法

1.什么是多媒体CAI课件

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ng)的英文缩写。多媒体CAI课件含义为:把自己的教学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的方法等,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扫描,并存入计算机,经过调试成为可以运行的程序。换句话说,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地的教学内容,反应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2.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

① 大容量的非顺序式信息呈现

② 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和掌握学习进度 ③ 实现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

④ 学生在学习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 ⑤ 提供教学策略支持 3.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性质:

教学性,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诊断性 4.多媒体CAI课件的教学功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供多种学习路径;高效轻松的复习方式;学生能力的多方位考查;全真模拟现实的实验;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5.多媒体CAI课件类型:演示型,练习型,网络教学型,互助合作小组学习型,个别型,虚拟仿真型,开放学习型

6.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

7.构建主义下得课件设计思想:

① 设置情景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② 课件中多用问题启发 ③ 课件应能让学生操作

④ 课件应为学生探究式学习创造环境 ⑤ 课件应能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

这里所说的设计思想,主要是基于对人类的认知机理构建主义了解的基础上,为创设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而提出的,目的是进行课件设置的依据和出发点。8.教学设计的步骤:

① 教学目标分析 ② 情境创设

③ 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 ④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⑤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⑥ 学习效果评价 ⑦ 强化练习设计 9.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生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内容。10.学习需要分析:

① 确定学习目标 ② 确定学生当前能力 ③ 确定总的教学目标 11.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和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提供依据,从而使课件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学生的一般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认知成熟度,经历,生活经验,学习动机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等;

二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态度以及已经具备的有关基础知识与技能; 三是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12.确定选题的原则:

① 需要性原则 ② 可行性原则 ③ 创造性原则 ④ 科学性原则 ⑤ 因科制宜原则 ⑥ 性价比原则 13.教学设计包括:

① 教学内容分析

② 学习目标的阐明(目标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③ 学习目标图表化 ④ 确定教学起点 ⑤ 教学策略的选择 ⑥ 制作教学过程流程图

14.课件结构设计包括:总体设计;框面设计。15.编写脚本包括:文字脚本的编写;制作脚本的编写。

16.完整的文字脚本包括含有学生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的描述,知识结构流程图,问题的编写和一系列脚本卡片等。

17.脚本卡片应包括课件名,类型,序号,文本区设计,交互区设计,本屏顺序说明等内容。

18.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最后3个环节是课件编写,调试和评价。19.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原则: 1)教学性原则

① 教学目标 ② 课件内容 ③ 组织表现形式 2)控制性原则

① 运行快捷 ② 操作界面良好 ③ 交互应答 ④ 容错性强 3)简约性原则

① 画面布局突出对象 ② 同一画面色彩数量不宜多 ③ 减少文字数量 ④ 避免复杂 ⑤ 尽量少用音响 4)科学性原则

① 原理正确,细节淡化 ② 允许必要夸张 ③ 力求准确 5)艺术性原则

① 画面美观 ② 逼真 ③ 运动流畅 ④ 必要的配音 20.文字的设计要求:

① 文字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 ② 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

③ 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自型 ④ 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 21.声音设计的要求:

① 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 ② 数量要控制 ③ 背景音乐要舒缓 ④ 要方便控制

22.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设计要求:

① 图像的内容要便于观察 ② 复杂图像要逐步显示

③ 动画和视频应具有重复演示功能

23.屏幕设计的要求: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要符合记忆策略,文字输出句子要短,语言要精练,意义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屏幕提示或操作项目不超过5项为宜。

24.多媒体CAI课件分为操作与练习,指导,模拟,游戏,咨询及问题求解等基本模式。

25.制作练习测试的课件要求多媒体编著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① 能制作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判断题,配合题等在内的各种题型。

② 要有随机出题和对一个题目提供多种反应回馈的功能,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要有成绩的统计评价功能,如自动统计答题成绩,时间,对错题数及排行榜。

④ 要有计时和计次的功能,能对答题次数和答题时间进行限定 26.教学式课件一般采用分支型设计方法,用启发性提问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27.模拟型模式的应用方法:演示模拟;操作模拟;过程模拟模拟训练器。

28.游戏型课件的特点:游戏型课件强调教学性,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且含有经过仔细考虑的教学策略。29.游戏型课件具有的基本要素:

① 一个竞争目标,即从初始状态出发,经过游戏参与者决策和动作输入,最后达到的胜负或平局状态。

② 两方以上的游戏参与者,其中一方可以由计算机扮演。③ 游戏规则,即游戏参与者采取决策和动作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约定,规则应该包含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教授的规律与知识。

④ 结束时间,即游戏应在有限时间内到达目标状态,而不是无休无止地一直操作下去。

⑤ 随机变化,形象生动。

第二章 多媒体CAI制作软件

1.制作多媒体CAI课件时,除了计算机,还要根据需要准备一些外围设备,如VCD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数码相机、话筒、扫描仪或刻录机等。2.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1)文本编辑软件:Word、WPS(2)绘画和作图软件:矢量图形:二维Designer、DeskDraw三维3ds max,位图:Paintbrush(3)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PhotoDRAW(4)音频编辑软件:Sound Edit、Wave Edit(5)动画制作软件:二维Animator、三维3ds max(6)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 3.制作多媒体课件CAI的工具软件:

(1)演示型课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2)网页型课件制作软件——FrontPage(3)全能型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4)专业型课件制作软件——几何画板

(5)动画型课件制作软件——Flash 4.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自由练习、视听教学、集体讨论、语音自学、语音教学、双向对讲、网络考试、教学管理、操作控制等。5.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可归为三类:纯软件实现方式、软硬件结合实现方式、纯硬件实现方式 6.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硬件构成:(1)工作站计算机(2)服务器计算机(3)联网硬件(4)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7.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点:多媒体网络教室适合使用交互性的CAI软件,能进行个别化学习;对环境要求不高,视觉效果好;可同时兼顾计算机教学、语音教学和CAI教学,设备利用率高,成本低。8.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缺点:结合黑板等常规教学手段比较困难,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另外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学生人数受计算机数量限制,当学生数量多于计算机数量时,教学效果将受影响。9.选择多媒体教学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多媒体影音信息的传输效果

(2)多媒体传输卡及配件的质量

(3)系统安装的复杂程度

(4)系统的稳定性

(5)操作是否简方便

(6)售后服务

10.多功能教室的系统功能:

(1)将计算机显示的高分辨率图形界面及视频设备播放的图像信号,投至大屏幕上,便于教师演示和讲解。

(2)无需前期制作,便可将课件、文稿、图片、照片、书写胶片及立体实物等转换成高清晰度图像,投影至大屏幕上。

(3)可利用因特网进行现场教学,也能将该系统的教学实况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教学(4)可与有线电视网相连,接收有线电视网传送的电视教学节目及其他节目

(5)可快速、直观教授实验、实现操作全过程。

(6)可同期录制教学全过程,用于制作教学片、课后讲评及教学交流。

(7)系统操作简单,使用者不需经过专业培训即能使用。11.多功能教室的系统组成:(1)中央控制系统(2)投影设备(3)视频展示设备(4)多媒体计算机(5)视音频设备(6)音响设备

12.多功能教室的优点:多功能教室适合使用演示型多媒体CAI课件,能同时结合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学生数量没有太大的限制,加之它还具有其他功能因而目前在学校比例很大。

13.多功能教室的缺点:比较难于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投影仪价格比较高,同时因投影仪固定在天花板上,不方便移动使用。

第五篇:教学系统设计

1.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2.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题”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4.教学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5.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6.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a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和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b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c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d动作技能e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待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7.完整教学目标四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对象 A(Audience)对象 B(Behavior)行为C(Condition)条件D(Degree)标准

8.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基本部分和选择部分

9.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1)对象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中 应注明教学对象例如:“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2)行为的表述 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 例如 “操作”“说明”“例举”“比较”(3)条件的表述 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4)标准的表述 10.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智力的萌芽阶段,本能。(2)前运演阶段(2~7岁)a知觉的集中倾向性b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主义。(2)具体运演阶段(7~11岁)(3)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

11.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12.认知结构变量:(1)可利用性:即指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2)可分辨性:即指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3)稳固性:即指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因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越稳定,也越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13.概念图: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

14.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15.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 16.认知驱动力: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体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17.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18.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

1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所有的总和 20.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式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21.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22.教学方法:通常是指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从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23.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具体步骤: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4.抛锚式教学策略: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要求这种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25.启发式教学策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6.常用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27.研究性学习主要步骤:1提出问题 2 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与评价 5总结与提高

2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 29.学习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及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30.教学媒体:已传递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31.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 32.制作脚本:是体现教学软件的系统结构和教学功能并作为软件制作的直接依据的一种形式 33.制作脚本包括:软件系统结构的说明,主要模块的分析,软件的屏幕设计,链接关系的描述等。

34.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5.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7开展教学试验,进行评价修改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36.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

37.Blended learning 即混合学习,是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它给教学系统设计的启示是要认识到以教为主教 和 以教学为主教学系统 设计各自的优缺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模式的发展方向是:混合式的,即主导—主体 教学系统设计

38.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39.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1引起注意 2阐述教学目标 3刺激回忆 4呈现刺激资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习行为(反应)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与迁移 40.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41.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功能: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指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42.教学评价的分类:1按评价基准不同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2按评价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分析方法不同分为:定向评价、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43.有人认为:将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ID,以学为中心的ID和主导—主体ID三类并不合适,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将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融合在一起,就能够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导性,简评自己对此观点的看法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系统设计

    2月28日:ADDIE ADDIE是指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 主要包含了: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 (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如何判断学习者已到达学习成效? (学习评量的实施)。 在A......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 1.1教学设计概述  教学设计含义P3  1992加涅 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 1994肯......

    教学系统设计

    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 《教学系统设计》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 第一节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1)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2) 二.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4)......

    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章 教学系统概述: 教学系统设计(ISD)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

    教学系统设计

    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 教学目标分......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

    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 1. 定义: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

    金蝶期末考试资料

    A.总账 B.明细账 C.多栏账 D.数量金额明细账 1如果在客户端登录账套时,系统提示:“数据库尚未完成[答案] C 建账初始化,系统不能使用”,其原因是( )。 A.客户端出现故障,与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