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孩子讲故事能力的基本原则大全
培养孩子讲故事能力的基本原则
文/米小妈妈
从女儿2岁左右能说一整段话开始,我就一直在刻意的培养着女儿的“讲故事”的能力,而在我眼里的“故事”,其实又根本算不得什么故事,大多是我引导她对所见所闻的直观描述。比如《长大后我要下六个蛋》这个故事是在女儿2岁左右,某日女儿和姥爷在户外的小河边看到一只野鸭之后讲给我听的故事。
冬天来了,小鸟都飞走了。
他们不跟米小玩了。
大树奶奶站在大树妈妈的后面
我站在奶奶的前面。
我和外公今天去看翠鸟了。
翠鸟还没有回家。
翠鸟下了六个蛋
长大后,我也下六个蛋。
在培养女儿讲故事能力的过程中,实质隐藏了我的很多私心,我狭隘的认为女儿如果会讲故事,在学校生活中可能表现就更为出色一点,在写作文这件大事上可能会轻松一些,甚至在未来写情书、写论文、写求职报告这些与写作相关的工作生活上不需要找代笔,或者是以后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说话能婉转动听一些。
可即使我有这样的私心,我也并未认为会讲故事的孩子有多优秀或者多出色或者未来就一定如何“飞黄腾达”,这只是和吃饭穿衣一样的基本素质训练,而从训练的方式方法上来说,我也并未和女儿刻意的强调“这是你的作业,你必须给我讲故事”,甚至利用母亲的权威进行情感绑架“你给妈妈讲个故事呗,妈妈最爱讲故事的宝宝”。
我只是把训练女儿讲故事的过程当成游戏,让她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感受快乐,感受自然世界的美,更感受语言的魅力。而如果说我做的比较用心的地方,那自然是在能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将女儿所讲的故事用文字和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也大概的看到了女儿语言能力的自然发展规律,从简单的重复的句子到有逻辑思维有因果关系的大段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都是时间的慢慢积累,没有一蹴而就的驾轻就熟。
在有这些训练的基础上,女儿在讲故事的能力上确实有很多自己的见解,而那些讲出来的故事有时候连我都觉得很美,她甚至有资格通过层层选拔在学校举行的故事大赛上进行自如的表演,这些都是印证我和女儿一起成长的付出和精力。
如果说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是作为母亲的一门必修课,那么这必修课上是有很多基本要素要掌握了,在掌握这些基本要素之前,父母要本着“让孩子讲故事只是游戏,是基本功的训练,不是必修课”。
有了坦然和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慵懒、不配合、甚至排斥你才能做到心平气和。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结
目前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的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小小的挫折,但在学生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受益匪浅。
总结经验如下:
1、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仍处于传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处于主导。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反省一下,多为举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的课堂,学生仍是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基于个人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名为《探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与解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的论文,并获得“六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仅此论文,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向领导汇报。
(一)原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可听性:案例导入使抽象概念生动鲜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静态的基本原理是枯燥的,它们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此,《原理》课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比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讲授中,教学案例是“南街村模式与华西村模式”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使学生能够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管理方式、多种运行机制共同发展。又比如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上,选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葛亮的劝诫,他把孙权看成是同曹操一样可恶的“碧眼小儿”;同时打击曹、魏两家,主次不分,全线出击,最终酝成地失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2.通俗性:案例介绍加深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
学生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些基本原理教师觉得容易理解,学生就是想不明白,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有关。“案例教学法”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哲学”中所讲的“属人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所认
为的世界就是基本粒子与场,不自觉地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层次上。授课中可以通过对“费尔巴哈生平”的分析,讲清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冲破历史唯心主义牢笼。经过讨论,使学生对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个比较清晰的区分,从而带动一系列难点的解决。又比如,学生对“认识来源于实践”感受不深,觉得很多成功来源于灵感和偶然。教学中选用摩尔根纂写《古代社会》一书的案例,向同学说明,为什么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摩尔根能写出研究原始社会的一部杰作?这离不开他的亲身实践,他除了对欧、美许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进行调查、考察、分析外,还在印第安易洛魁部落居住了40年之久,对原始部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习俗、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灵感和机遇的捕获,往往是多次实践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克服了机械的思维模式。3.实用性: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必须要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和日后人生幸福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如在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时,列举人们对SARS、对甲型H1N1流感等的不断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始终处于追求真理的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有部分同学尽管对美国侵占伊拉克表示愤慨,但又认为美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做得不错。针对这一情况,在“人的本质与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介绍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秘密设立的监狱以及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大量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通过案例分析,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人权政治双重标准以及人权外交的实质。
对于学生希望成才的渴望,可以在“意识”相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通过主观努力取得成功的伟人,如居里夫人等;也可以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有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毛泽东、罗斯福等历史人物,回答“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基本道理,受到同学的欢迎。
(二)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关性与辐射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严肃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更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1.典型性与新颖性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最基本的原则,是指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可以运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以阐释;在讲授“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选择詹姆士·琴纳推广种牛痘遇到的困难做作为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典型性,容易说明问题,案
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但有些典型案例比较陈旧,过于“正统”,如,用塞翁失马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用田忌赛马诠释质量互变规律,虽然典型,但这些故事学生们早就耳熟能详。这个时候,就必须举一些具有新颖性的例子。
什么是新颖性?一是新近的。对于那些新近发生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那些最近发生在校园里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大家都会关注。二是别人没听过的。教师的知识面一般来说比学生要宽,掌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多,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举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奇案例。
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但有时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颖的案例能够弥补典型案例的不足,为大家喜闻乐见,但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案例的总体分配中,典型性案例和新颖性案例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2.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只有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知识,他们才会对课程和教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货币的本质”时就给学生举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的例子,往往这个时候,学生都在做笔记。
其次,趣味性非常重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不一定要求很长,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在讲授“资本”一节内容时,需要讲清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资本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式)和基本特点(资本的运动性、增值性和返还性)。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可以列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孙悟空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它本身是孙猴子,以此来比喻资本虽然可以在不同运动阶段采取不同的物质形式,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为了说明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增值性,可以列举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回娘家》里的一段歌词,指出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带回的虽然不是“胖娃娃”,却也带回了“金娃娃”。通过讲述案例,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对“资本”这个知识点能有比较形象的理解。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过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知识性为先。学生自然希望案例越有趣越好,但教师有自己的责任,而且案例过多,会冲淡课本知识,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3.相关性与辐射性
所谓相关性,要求案例选取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与学生就业相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即以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为原则。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引入“北大才子卖肉”、“广州硕士卖猪肉”和“大学生做村官”等事件,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和大学生就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密切联系,在学生中间获得强烈反响,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除了相关性之外,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一定要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辐射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如,在讲授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可以采用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后果,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霸权主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激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使学生和教师均受益非浅。
(三)案例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关系 1.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加强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简要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受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较深,看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他们过分关注社会腐败的一面,怀疑和否定社会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进行总结时,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或批判,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启发,真正能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凸显科学性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对相关原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分析时比较复杂,难以理出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能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讲授应当是诱导式和启发式的,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3.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
在教学中除了有好的案例之外,还必须恰当运用所选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运用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引子悬念式:上课前用案例引出要讲授的某一具体原理,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既可以结合案例讲授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听完理论,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教师再做总结。
②简单列举式:是教师在系统讲授了某一理论后,举
一、两个案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解剖,也可请学生先分析、发表意见,教师再做总结。这种方式
虽然层次不高,但灵活简便,节约时间,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③课堂讨论式: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同学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例如在讲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时,引入取消中医的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应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渔而非授之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够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思考及行动的自由,发展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案例选择与解释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怎样培养孩子读书讲故事的心得体会
怎样培养孩子读书讲故事的心得体会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丰富知识,更可能让人变得快乐,积极向上。
所以在孩子 两、三岁时,我就买来了磁带,每天放给孩子听,这时候孩子特别安静,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你给她什么都能接受。渐渐地,她便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磁带听腻了,我就买来书籍读给她听,书上生动多彩的画面吸引着她,对书非常喜欢,产生了深厚的读书兴趣。每天下班回家,她总是缠着我给她讲书中的故事。于是我每天给孩子读10分钟的故事,发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后来她自己看到图书上的动物和人物的表情,便能直接说出故事情节。渐渐地,就培养了屈昱涵读书的兴趣和讲故事的愿望。
在平时讲故事时,我会告诉她认真地听,给她提一些问题,和她一起思考故事的内容,分析事件的起因,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满足孩子好奇心和了解新鲜事物的一个极好途径。积极地让孩子多说,多讲是为了培养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小大人一样的话,还会用上“像…..一样、勇敢、坚定、不怕困难”等词汇,这和她长期的听故事和阅读是分不开的。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心得,孩子3、4岁时,听故事应短小、情节简单,最好有适当的重复,角色也要少;
5、6岁的孩子抽象思维开始萌芽,理解能力提高,故事可以篇幅稍长,情节曲折的,而且内容和范围也要扩大,这样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维。
孩子入幼儿园了,她会讲的故事有了用武之地。老师知道她会讲故事,就请她给小朋友们讲,当她的故事赢得老师和小朋友的掌声时,她讲故事的愿望更
强了,她会主动和老师说能:“老师,我想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有时,讲的不够流利时,她会回到家中,再看书,再讲,只为给小朋友讲更好听的故事。在给小朋友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当众表达的能力更强了,在众人面前说话很有自信,也更开朗。以前孩子讲故事,故事讲的不够生动,通过参加“故事大王”比赛和“亲子故事会”老师先给孩子生动地讲故事,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角色,回到家中我指导孩子,孩子会主动地讲故事的时候,请我们做评委。现在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很注意角色的语言,语言生动,得到是掌声和听众开心的笑。
多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多和孩子一起朗读,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愿我们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第四篇:怎样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这一因素对于孩子成才、成人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每一个人都以自我发展的方式,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实际都要受到自我的制约。
而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就是追求自我价值)才是自己发展的动力,尽管每一个人的发展有千差万别,要使学生的发展是健康的,成为一种主动发展,那就要关注主动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或自尊需要”。因此,自我教育的核心应该说让孩子什么是应该追求的自尊心(自我价值),以及应该怎样追求自我价值。
自我教育因素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现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所以,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才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凭心而论,根据这个标准,现在有的教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根据我们的研究,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应该表现为以下五方面:
发现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
例如,每天家长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空手跟着走,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千万要重视这种迹象,认真询问“为什么”,这很可能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不可小看啊!
二要善于发现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质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在不断提高,其中有平稳的时候,也有出现质变的时候,例如,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表现为从关注外部现象转为关注内心世界;对自我评价,从强调效果转为强调动机和效果两方面,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质变,家长应该善于及时发现,给予鼓励。理解
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误解。所以,成人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仅限于发现孩子能够表达清楚的时候。善于理解孩子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更是成人不可少的职责。
例如: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的孩子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这不是她真正的想法,而只是安全需要的一种不准确的表达。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学很不安全,才说出“以后再也不上学了”这句话。我们应该肯定她的安全需要是正确的,慢慢引导她怎样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慢慢,她会自然地意识到需要回到学校学习。
成人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之外,还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
例如: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课前先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招聘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忙着写写画画,不听课,老师两次委婉地暗示他,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他面前制止。没等老师开口,这个学生却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想说些什么……老师非常生气,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
其实,这个学生是听到板报组需要招聘美术好的学生时,非常想去,赶紧画画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
这位老师就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的好品质。
唤醒
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但是,成人如果认识不到孩子有潜能,就不会依靠孩子;孩子如果体验不到自己的潜能,就会缺少自信。成人的任务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地把孩子的潜能激发出来。有时候是孩子不经意迸发的小火花,显露出特点潜能,成人就要及时发现,扩大火势;有时候是成人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让孩子任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也能激发出星星之火。
例如,允许孩子在地面方砖上画自己喜欢的图画,就有可能唤醒他的绘画潜能;出些计算题让孩子抢
答,就有可能唤醒他数学方面的潜能;提倡自编自演小品,就有可能唤醒他的表演潜能。
有时候孩子整个的精神世界都是在被压抑情况下,这时候的的唤醒,就先要有一个精神的解放,再往后才能有具体的潜能的唤醒。
例如,在一次一年级招生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面试题目——“你爱不爱提出问题?请你现在就提出一个最想问的问题”。招生过程中有一个孩子默不作声,后来小声嘟囔着:爸爸说,小孩子不能随便提问题……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需要先帮助他摆脱掉不让提问题的“紧箍咒”,然后再诱导他把长久压抑在心头的问题统统提出来。
反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做得对与不对,成人都应该在适当时候给予反馈。所谓适当时候,是指根据孩子不同性质的行为,在不同的时候给予反馈。比如,孩子开始做家务活,向他讲了要领之后,就需要他在做当中自己去体验,不需要家长寸步不离地去反馈;而对于幼儿有些危险的行为,如触摸电器开关,家长则需要马上厉声制止。
有些孩子的行为,则需要认真鉴别之后,才能给予反馈。
在当前社会上越来越强调个性,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自主性的时候,更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不能认为孩子的需要自然而然都是正确的,所有的潜能都是有价值的。人类的遗传基因实际上存在着动物性和人性两方面,也就是既有向善的可能,又有向恶的可能。成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鉴别、区分出善与恶;好与坏。
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孩子的需要有时候好与坏是混在一起的,有时候表面看是坏的需要,里面又隐藏着好的需要。
例如,不少少年期孩子,开始偷偷学抽烟的时候,一个主要的心理需求是以为这样比较“有派头”,比较像成人了。抽烟肯定是错误的,把会抽烟当作成熟的标志,也非常可笑。但是,他渴望成熟,羡慕成人,这不能认为是坏的需要。成人的任务是发现隐藏在后面的正确需要,指导他怎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对孩子的各种需都要从积极的角度进行评价
即使孩子提出的是正确的需要,也并不等于孩子十分理解,成人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孩子们的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有些需要只是当前不合时宜,长远看是正确的,例如所谓早恋问题,成人就应该肯定孩子纯洁的感情,美好的心态,同时明确指出其出现的时候是不恰当的;当然还有些需要完全是错误的(例如拿家里
钱去大吃大喝),对此,也要积极引导他勇敢抛弃错误,继续向前。
引导
所谓尊重孩子,并不是让孩子任意自由发展,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成人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这种引导,既反映了家庭的责任,也反映了社会的愿望。引导可以分为一般的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和比较复杂的价值引导。
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
所谓引导,并不是首先由成人主观地提出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孩子被动地去做。而是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结合,一是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行动方案,由成人加以参谋;另一个是由成人提出若干适合这个年龄孩子行动的各种参考方案,由孩子自己选择。
例如:暑假到了,怎样定计划呢?最不好的办法就是由家长主观定一个家长自己很满意的计划,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不仅孩子永远学不会自我教育,而且心情郁闷,生活毫无乐趣。如果鼓励孩子自己定计划,家长在孩子计划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补充(例如孩子想读三本好书,家长推荐十本供他挑选),孩子就不但越来越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觉得自己是主人,积极性、主动性会越来越高。
价值引导
所有引导中,最核心的是价值引导。所谓价值引导就是引导孩子,逐渐自己悟出要做的事情中意义是什么?最终是帮助孩子悟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悟出一个人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这种价值引导,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事件,通过对话,自然而然进行的。
例如:抗震救灾中,既涌现出谭千秋这样的舍己救人的英雄老师,也出现了范美忠这样的自己先跑,缺乏道德感、责任感的人。怎样看范美忠的行为?一时间,在网上、报刊上争论得纷纷扬扬。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也来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评论各种不同的见解,鼓励提出自己的疑问。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即使孩子有的看法不够正确,也不必着急,引导孩子继续思考。价值观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毕竟都是一生要做的事情。
第五篇:培养孩子的十种能力
1.培养运动习惯,训练自理能力学习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学习效果就的大打折扣,没有健康的身体,连心灵也的出现问题。因此,从小就该培养喜爱运动的人格特质。
2.养成规律作息,学会时间管理的能力规律作息,就是时间管理,一个懂得时间管理的人,就懂得掌控人生,计划未来,将工作和休闲的时间规划清楚,平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对未来迈向成功之路有极大的影响。
3.习惯大自然,发挥尊重生命的能力让小孩认知大自然的奥秘、生态的演进、环保的必须,都是培育幼儿健全人格的主题,一方面是让幼儿享受大自然美好的情境教学,另一方面可让小朋友体会且发挥尊重生命的潜能。
4.尝试新事物,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一直强调所谓竞争力,但对家长而言,要如何才能培养小孩的竞争优势?难道一定得透过课业竞争或是工作竞争取得优势?其实在生活里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才是真正具有优势的一群。
5.从生活中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不仅能让家庭更为和顺,将来在职场上,及工作上都能相处融洽。因此,培养小孩的人际关系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6.训练表达能力,培养与人分享的能力
E世代的孩子表达能力越来越简化,甚至常有词不达意的现象;其实不善表达自我对未来职场竞争是非常吃亏的。训练小孩的表达能力,培养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人格特质,是小孩非学不可的事。
7.乐于帮助他人,训练团队分工的能力
孩子天性是善良的 所有的比较和竞争是大人在无形中教导出来的错误行为,其实孩子间彼此的互动自然且具有乐趣,无奈大人喜欢将自己社会化的不当观念表达出来,无形中误导了孩子的互动行为。
8.培养兴趣,拥有多元发展的能力孩子的成长就像种植一颗大树,大树应该长得宽广茂密的,而不是一枝独秀、高高在上、且没有任何陪衬的,那会给人孤寂感。
9.遵守规范,培养适应未来的能力自由民主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我们所追求与努力的方向,自由民主的社会要奠基在个人的守法守纪,培养小孩遵守规范的情操当然也是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10.乐于参与,启发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来就场持续不断的历程,孩子对事物的好奇是学习的动力,经由探索产生了学习。启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是持续优势的重要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