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五项基本素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篇好稿子是起草人理论政策水平、实践工作经验和文字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得到的事情,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过程。这就要求从事文稿起草的同志必须打好基本功,刻苦学习,长期积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和政策。对领导讲话来说,理论是灵魂,政策是生命。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起草的领导讲话稿就会缺乏思想、缺乏深度;没有一定的政策水平,起草的领导讲话稿就会缺乏指导性和实效性。这几年,我们要求干部要利用一切机会,抓紧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中央的最新精神,学习统一战线各领域的方针政策等,特别是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这样,起草领导讲话稿时才会有“底气”。
2、要学习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随着统战工作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领导讲话稿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除了需要掌握与统战领域相关的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还要熟悉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政制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和时事政治等。这些年,我们要求干部在熟悉了解统一战线的历史和人物、各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涉及各领域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既做专家,又做杂家,力求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写出的讲话稿才能深入浅出、信手拈来,才能使讲话有厚度、有磁性。另外,平时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问题、进行思想碰撞,海阔天空“侃大山”,上至天文地理、国际大事,下至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往往能开阔思路,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产生思想火花,这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有些知识和灵感说不准什么时候在写稿时就冒出来了、派上用场,写出来还很精彩。
3、要熟悉各类讲话稿的基本规范和技巧。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范围,决定了领导讲话种类的多样性。而不同种类的讲话,如会议讲话、工作报告、辅导报告、座谈发言、即席讲话、演讲致辞等,其特点不一样,要求就不一样,写法也不一样。要写好领导讲话稿,必须注意了解和熟悉各类讲话稿的特点,把握其要领,掌握其写作技巧,做到“量体裁衣”。我们曾对一些类型的讲话稿的特点和要求作了概括。比如,讲话稿的特点是容量大、篇幅长,听久了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我们对讲话稿的要求是标题要醒目,观点要鲜明,事例要生动。演讲稿的特点是篇幅短、有激情。我们要求写得有理、有情、有势。有理,就是要有说服力,说得在理;有情,就是要有亲和力,能感动人;有势,就是要有气势,能体现领导人和政治家的风范。即席讲话的特点是时间短、面对面。我们要求简明扼要,观点鲜明,特别是要有概括和提炼,做到通俗易懂、上口易记、富有特色,切忌平铺直叙,冗长无味。,4、要注意平时收集和积累资料。领导讲话有轻重之别,也有缓急之分。一般来说,起草领导讲话稿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但有时又是“火线救急”,也叫“急就章”,从布置到完成仅有一一两天的时间,甚至只有几个小时,时间紧任务重。而讲话稿需要的材料又是多方面的,也不会因为时间紧迫而降格以求。这几年,我们要求干部平时必须注意收集和积累有关资料,写今天想明天,“吃在碗里、看在锅里、买回来放在菜篮子里”,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文到写中无词急。当然,收集资料不能依赖资料、照搬照抄,满足于报上抄一点,网上下一点,自己编一点,例子加一点,而必须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吃透材料,从中提炼出观点,写出有份量的稿子。
5、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领导讲话稿的高度、深度、厚度,其鲜活、生动、新意,其指导性、针对性、有效性,都建立在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没有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不深入,起草领导讲话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容易出现米不够、水来凑的现象,或无的放矢、隔靴搔痒,或话不到位、书生意气,空话大话套话连篇。只有经常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挖掘下情,不断形成新认识、新观点、新思想,才能把领导讲话稿写准、写深、写实、写新,避免“情况不明胆子大,思路不清办法多”。这几年,我们每年都要确立研究室的重点课题,在文稿起草工作量很大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一定的调研时间,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很多都已转化到领导讲话和文件中。特别是为准备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系列文稿,在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大量深入调研,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总课题,提出了18个重点子课题组织协调全国力量进行攻关,先后到20多个省区市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协助部里召开全国统战部长南北片会。正是因为始终重视调研,才为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的素材、观点和语言。
总之,要把以上这五个方面落到实处,真正掌握其精髓,还要靠一个“勤”字。具体要做到“五勤”,即眼勤、脑勤、嘴勤、手勤、腿勤。所谓眼勤,就是要多看多读,用多方面知识来丰富自己,以独到的观察来发现问题。所谓脑勤,就是要多想,既要想问题、想全局、想大事,也要想结构、想角度、想文词,以存乎一心,求运用之妙。所谓嘴勤,就是要多请教、多交流、多讨论,不懂就问,以问求知,切不可一知半解,本文由老秘网推荐,不懂装懂。所谓手勤,就是要多写多练,在自己的反复实践中感受、总结、领悟、升华,做到稿子不厌百回写,本事但求不断长。我经常和干部说,写稿的人手是不能停的,手一停就生,手一生立刻就跟不上。一个月不写稿,三个月写不好稿。就好比以前唱戏的名角儿讲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天不唱戏,自己听得出来,三天不唱戏,同行听得出来,十天不唱戏,观众听得出来。所谓腿勤,就是要多调研,到实践中求真知,到基层取真经,以行万里路来写好领导讲话稿。
第二篇:谈谈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今天,很高兴就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和同志们交流一下。大家知道,以文辅政是办公室和其他文字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起草领导讲话则是政务服务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实施领导职能,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发布公文、直接指挥等等,但最普遍、最常用、最大量的是召开会议。不是说“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吗?其实外国人也爱开会,国际间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联合国几乎天天有会。开会就要讲话,起草一个好的领导讲话稿,对于鼓舞士气、凝聚民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今天主要讲以下六点:一是领导讲话稿的概念;二是基本分类;三是主要特点;四是起草讲话稿要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五是基本要求;六是应注意事项(也是自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讲话稿的概念
所谓领导讲话,就是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那么领导讲话稿,当然也就是指各级领导人在各种重要会议上所作的带有指示或指导性讲话时所用的文稿。领导讲话稿是领导者从事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二、领导讲话稿的基本分类
领导讲话稿适用范围相当广泛,种类也比较多。一般可分为*类:
(一)导向性讲话。会议开始时,就召开会识的背景、缘由、目的、开好会议的要求发表讲话,多是以会议主持人或执行主席身份讲话;会议进行中,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结合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话,引导与会者用文件、上级指示精神统一认识。
(二)指导性讲话。在大会工作报告之后,对会议的中心议题作重点阐发,结合当前形势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向与会者提出应当怎样分析和认识一些具体问题。其中往往提出对某些实质性问题的处理原则,具有明显的指示、指导性质。
(三)总结性讲话。可分为阶段性总结和会议总结讲话。在会议进行中所作的阶段性讲话一般是按会议议程,在转入下一议程之前,就会议已经讨论的问题,针对讨论中的发言、讲话情况作客观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作为阶段小结;在会议结束时,对会议进行总结,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意见和要求。
按照所参加会议的性质,也可以分为工作会议的讲话稿、专题会议的讲话稿、代表大会的讲话稿、座谈会的讲话稿、研讨会的讲话稿等等。
三、领导讲话稿的主要特点③
一是权威性。讲话历来是政治家和各级领导宣传政见、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的演讲和发言,目的是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的科学性、指导性意见。因此,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全局性、综合性、指导性、有效性。领导者职务的不同,讲话的权威效果也不同。
二是思想性。领导讲话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起点要高,立意要深,这样才能让人思考,让人信服,让人知道其所以然,从而打动听众,不然人家听你讲什么?
三是鼓动性。领导者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部署某项任务、针对形势、问题或某种思想动态,展开富有启发性、示范性的议论,提出目标,发出号召,通过讲话起到激励、鼓动的作用。因此,领导讲话具有鼓动性。
五、起草领导讲话的三点要求
(一)避免雷同。领导者参加会议应邀讲话,常常会遇到多位领导人讲同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复讲,势必使听众失去兴趣,会场将产生无人关注的局面。起草人员应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在避免雷同上下功夫,使领导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来讲,独辟蹊径会避免雷同现象,常常也会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些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头请领导出席并讲话,所送的是相同的背景材料,缺乏总体设计,起草讲稿很可能重复。避免雷同确实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一般说来,撰稿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可根据领导者的特定身份就会议的主旨阐发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可较为自然地成为“一家之言”;二是适当变换议题的角度,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阐发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择那些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思维的需要,使听众开拓视野,回味无穷;四是会议组织者要有总体设计,撰稿人不仅要拥有会议背景材料,还应该和会议组织者研究讲话的内容、侧重点。避免重复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撰稿人预先着手,多角度展开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论述,以使领导讲话独具色彩而富有成效。
(二)独树风格。领导讲话最忌千篇一律地发表意见,平淡无奇。每个人都有的异于他人的品格,异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风格、个性。领导讲话也要有风格、个性,这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领导者的讲话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毫无新意的讲话,只会使听众越来越没有耐心。任何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有其独具的风格,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起草领导讲话,不应拘于一章一法的限制和束缚,应随讲话的内容和场合而随时变化,不仅要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而且要生动活泼、文采盎然这样可使讲话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三)适当调剂。由于会议不同,领导的讲话有长有短,如果是遇到长一些的讲话,一般来讲与会者会感到疲劳,精力往往不会象开始那样集中,特别是到会议最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讲完,听众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以至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抽烟、闲聊、打瞌睡,甚至有的收拾东西准备走人。这样,讲话就需要调剂情绪和气氛了。对这一点,撰稿人也要预先考虑到,适当在较长的讲话中增加一些“调剂品”,激发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运用即兴调剂要因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变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中间,有时用在结尾。讲话即兴调剂是领导者机智灵活的表现,能够很好地借鉴使用调剂艺术将使领导讲话自始至终保持活力,富有吸引力。大家知道,西方人爱幽默,一位著名神父讲经,上台就和教徒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他问教徒:“你们知道今天我要讲什么吗?”众答:“不知道。”神父说:“不知道我给你们讲什么呢!”转身就走。台下一看着急了:“神父不要走!请给我们讲讲吧!”神父再问:“那么,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吗?”众人改口:“知道!”神父笑着说:“知道了我还有什么可讲的!”转身又要走,教徒恳切挽留。神父三问:“你们究竟知道不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呢?”教徒想:这是在和我们玩脑筋急转弯啊!商量了一下,一些人回答“知道”,另一些人回答“不知道”。心想这下你总抓不着把柄了。不料神父言道:“请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的人听!”还难不倒他!开了这个玩笑后才给教友讲经。不用说,这次讲经的效果非常好,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适当调剂是十分必要的。说到这儿大家也许已经明白,也许有的同志还不明白,上边我所讲的,其实就是在适当调剂呀!
⒈要进一步明确讲话稿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讲话稿一般是授命写作,也就是“命题作文”。讲话稿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常言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这是授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在领导的意图上进行阐述发挥,这样的授命写作才能打得住。决不能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写进文稿之中。
⒉要明白领会领导意图主要途径。
⑴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划,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这是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握住这个方面就会把握住领导意图的总体。
⑵主动扑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原则、要求、措施,掌握领导层的活动意向和动态。领导的行政活动是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形式,了解了领导活动动态,有助于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把领导意图具体化。
⑶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与领导常谈论一些问题,了解领导者思考的热点问题。要掌握领导日常谈论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对其连贯思索,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会有系统、整体的理解。
⑷直接具体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者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与其它文章写作相比,领导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要点,甚至连要点都没有。领导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不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对领导的要点式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领导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领导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文秘人员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及时请示领导,征求各方意见。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放弃了深入了解领导意图的良机。否则写出的文稿会作大的改动,甚至推倒重来。
⒊要熟悉领导者的领导习惯。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这里所要讲的并不是习惯的好坏问题,是讲话者自身一些特有的东西。讲话和报告类的文字材料,由于是领导者亲自讲,因而要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写作,使文稿与讲话者的特征基本吻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讲话中了解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文稿中去。否则,文与人的习惯特征不统一,领导者和听众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不习惯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文稿特征与领导习惯相差太远而不被领导者看中和接受,也很难完成任务,对起草者的影响也不好。熟悉领导的思维和讲话习惯并不难,只要留心亲耳仔细听几次领导者脱稿讲话,就会熟悉基本特征,再琢磨分析一下,一般都会适应,其过程是可以缩短的。
总之,讲话稿是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风采的重要载体,领会领导意图对写好文稿至关重要。要不断“了解领导、适应领导、学习领导”。“了解领导”就要了解其理论素养、思想内涵、决策取向;“适应领导”就要适应其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语言习惯;“学习领导”就要学习其领导艺术、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在讲话稿中充分体现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充分对接。要把握好*个字:“知意图、看对象、分轻重”。知意图,就是对领导提出的重要观点、想法及近期在其他场合的讲话精神领会好,把领导还未想清楚、说明白的问题弄清楚,明确表述出来。并随藤摸瓜,完善领导意图,把领导暂尚未谈到、且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到讲话中来;看对象,就是根据特定场合和特定的对象来设计讲话内容,使讲话紧扣会议的中心议题;分轻重,就是对一篇讲话的各个部分作深入分析,把应当突出的重点找出来,下大力气写深写透。
(四)要大量搜集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如同搞建筑必须有水泥钢筋、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一样。起草讲话决不可凭主观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素材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搜集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众多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⒈注意平时收集分析材料。收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备料”一定要充裕。有人对收集材料觉得并不重要,不当回事,而在写作运用时却常常有了新的认识,感到它的使用价值了,后悔没有积累,再找时间来不及了,甚至无法找到。有时积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没有白白积累。因此积累时不可嫌多,运用时又不可能很多,这也许就是素材积累与使用之间的一个特点。收集材料途径有三:
一是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现实材料。特别是写“讲话稿”、“意见”、“规划”时特别需要这样的依据。通过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体生动,真实可靠,印象深,感受深。常言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沉下去,摸实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不看风使舵,不随风倒,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要客观地倾听,平等地讨论,适当地提问,注意点面情况的结合,对调查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实。
二是广开材源,积累第二手材料。即收集一些与所写公文有关事物的变革情况,以便分析其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有见解的观点。报纸、文件、会议材料,信息、简报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等等,都可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用时非常方便。
三是有备无患,储备基础材料。积累一些与文稿写作有关的公文,包括法规、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文稿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
调查、收集、积累材料有三忌。一忌凭兴趣出发,要从工作需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出发;如果凭兴趣出发,就可能片面、狭隘,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材料。二忌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凭想当然办事。三忌实用主义地调查收集材料。
总之,调查积累材料,要靠勤看、勤问、勤想,一要广,二要实。要养成勤奋读书、阅报、看文件、记笔记和思考的好习惯,一些词语、成语要常读读、看看,对一些重要文件、讲话的关键段落要能够背诵。这样可使你的材料库和思想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头绪清晰,有备无患,用时才会信手拈来。人脑不怕用,就怕空。其记忆力的容量是无比巨大的,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储存总量,是数字计算机的“秘书工作”万倍。只要用心,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丝毫没有问题。
大家都知道,某某委办公厅对办公厅(室)中层以上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有三条:一是政策水平达到同级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水平;二是政治理论水平达到同级党校讲师以上的水平;三是对全局情况了解和掌握程度达到同级综合部门的水平。要达到这个要求,不勤奋学习,不认真钻研,不积累大量的知识,那肯定是不行的。厚积才能薄发嘛。
2.注重系统思索储蓄观点。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那就要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能形成。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当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下,经过提练加工完成的。有些作家写了一两本好书再写不出新东西,也是积累不足或者耗尽的缘故。我们所讲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实际去有针对性地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理性与现实结合起来。有了材料,不能堆砌,而要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无实,空洞无据,不能服人,更不能具体生动地感人;无虚,就事论事,就没有深度,不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的智慧。选材用材得当才能避免“空”和“长”的问题。
所谓储备观点,就是讲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美的绫罗绸缎来。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都不会搞好文字工作。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人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字工作者也不能算是合格的。
储备观点关键要能抓住抓准问题。抓问题是指抓一个时期有反映价值的情况。能不能写出有意义、有分量的文章,首先看问题抓得准不准(举例:神父与修女打门球)。问题抓得准,抓在点子上,抓在要害上,抓在火候上,文章就有了生命力,写的文字差一些也不要紧,那只是个修改、补充问题了。反之,问题抓不准,文字写得再好,精雕细刻,也不能用。所谓抓在点子上,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有这个情况,而且是个重要情况,而中央和上级部门正需要了解这个情况;抓在火候上,就是眼下最需要这个情况,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抓在要害处,就是抓住这个情况的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而不是拖泥带水,喧宾夺主。
抓题目一定要思想解放,敢于思索,富有创新精神。当今需要在坚持大原则前提下,勇于创新,提出并写出别人没写出的问题,提出并写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写出别人欲言而又未言的东西。衡量一个文字工作者水平的标准有三点:别人没想到的你写出来了,为上;别人想到但没说出来而你写出来了,为中;别人想到并说出来了而你又说出来的,为下。
(五)要认真细致地构思谋篇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比方做衣服,没有衣料不行,但有了衣料,剪裁不好也不行,甚至会把衣料给毁掉了。起草文稿也一样,即使有了必要的材料,如果结构安排不好,仍然写不出好的文稿来。要注意两点:即设计好文章结构和深化讲话主题。
⒈设计好文章结构。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文件起草,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又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报告起草常常见的大返工,往往出在内容及主体结构上。所以,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
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也就是不死板,不杂乱。具体要求有四: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安排结构要考虑到以下四点: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按照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需要来安排。第三,条理清楚,方便表述,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领会和接受。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
布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列书面提纲。提纲是详是略,应根据文稿内容需要和作者的行文习惯而定。一般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体会,重要讲话,诸如大型会议上的领导同志讲话,提纲应尽可能列得细一些,甚至可以细到每段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阐明什么问题以及精彩的阐述语言等。这样,再稍加扩充、润色、归整,就可以成为一篇象样的文稿。二是打腹稿。虽没布局成文,但中心有个轮廓勾画,短一些、急一些的文稿多采取这种办法。
⒉深化讲话主题。讲话的主题,是通过载体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是行政目的的具体体现。所谓讲话主题的深化,就是主题向纵深层次性发展,呈现出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的态势。主题不存,公文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它深蕴了“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之所以代代相传,就在于他提出了“居安叫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的精辟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所以载入史册,关键在于通过阐述各个战场的情况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真理。党的xx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界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的历史定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可见,主题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文稿的生命力就越强。
深化讲话主题要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细化领导要求。领导意图与要求最初表现的形式的比较复杂的。有的十分明确,有的仅是个倾向,有的比较零碎,个别情况下还有意见分歧的态势。因此,要对其进行提炼、深化处理,形成一个正确的领导集团(班子)的旨意。这个深化过程,首先是补充完善。领导人的新思想刚刚产生时,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很难完全正确,这就要调动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从实际出发,把它系统起来,成为完整、严谨、系统的领导思想。第二是凝炼提高。要经过智囊组织的熔炉加工、优化、磨砺,再送入领导思想体系。第三是延伸挖掘。要善于分析领导思想的发展趋势,按着这个趋势拓展思路,延伸思维。这种伸延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客观事物的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和创新,使新的思想始终保持一种对工作的最佳导向力。(这是一项富于开拓性的工作,要善于学习,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讲话稿主题是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支持、丰富和完善的。各种材料与主题内在联系的关联度高低,对表现主题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材料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规律常常是蕴含在深层次里。事物的本质最能揭示主题。因此对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注意向深处开掘,尽量挖掘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对事物要着力探求其思想意义,要在事物所显示的多方面中找出最主要最深刻的方面。这个过程就是对主题的深化的处理。
三是政策策略的具体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策略思想,一般通过会议或纲领性文件下发,贯彻到各级组织和各地区。但路线的贯彻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事件、具体政策。深化主题,必须紧紧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揭示在具体问题、具体事件上的意义,对具体事项上都有的现实、明确、具体的表现,把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明确在各项具体事物中表达出来。
四是要量体裁衣。同样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书记与副书记讲可能不一样,某地长与副某地长讲也可能性不一样,分管领导讲与部门领导讲就更不一样。有些话在私下讲可以,但正式讲就不行;有些事口头讲可以,书面讲就不行;有的话局长讲可以,书记、乡镇长讲就不行。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区别。起草领导讲话稿要站在领导层位,把握好角度,既要克服本位意识、部门色彩,又要防止“出格”、“越位”。要首先了解清楚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是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起草领导的讲话稿更要慎重。领导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要讲的话,如果顺序弄颠倒了,实际效果就有很大不同。事前应说的话拿到事后来讲,别人肯定会说你是马后炮;事后应说的话若放在事前说,人家肯定会说你是瞎指挥。因此,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当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部门在为党委、政府领导起草讲话时往往站的较低,把本该由部门领导讲的话改由党委、政府领导去讲。不是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而是站在部门的角度,怎么痛快怎么讲,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明显场合不妥、语言不妥、对象不妥,与领导的身份不相称。这是文秘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加以避免的。
深化主题要采用以下基本方法:
主题确立以后要讲究深度,即立意要高。务虚,就要把话说在点子上,一针见血;讲实,就要把怎么办说清楚,拿过来就能干,有操作性,切忌在半空里论过来、议过去,主题散而不清。这就要求撰稿人具有较深的思想理论功底,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加强对客观事物的深刻了解和理解,掌握、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材料积累丰富并能熟练地掌握写作技法。
第一,敏锐察觉发现问题,尖锐、鲜明地提出问题。对客观事物中的问题要有敏锐的“触角”,有深厚的洞察力。在众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觉问题,并且敢于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阐发观点,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实质,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超前意识强,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将产生较深的社会效应。这种方法对深化主题有着强烈的震撼作用。
第二,深刻全面分析问题,立足本质剖析问题。主题的深化常常依赖于对问题深刻、全面地分析。要运用逻辑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主题在强有力的说服力下得以深化。分析问题要用层层“开门”的手法,把主题自然展开,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这样”之类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使内在的逻辑力将主题深化。
第三,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标本兼治提出措施,正确合理解决问题。某地有某地情,某地有某地情,必须一级一级具体化。否则,讲话就会流于形式,难免陷入“假大空”,其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就要打折扣。所以,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把握其主要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科学地提出对策,切实地解决问题。一篇领导讲话,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就是主题的深化过程,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并能深刻地揭示问题本质,是深化主题全过程的表现。
第四,得当用语。语言使用得当,关键是讲话的语法语气要恰如其份。领导的讲话、报告、讲演等一定要注意语法语气,这样能进一步体现领导者的讲话意图,有利于实现领导者所要追求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科学表述敏感性问题。一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要公正客观。要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大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等,不能单纯用现在的政策责怪过去。二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在提法上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效果,不能只图痛快,滥用剌激性字眼。三是对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正面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分析原因时领导机关要主动承担责任,不要一味批评基层的同志。四是对一些不能回避且拿不准的问题,要从效果出发,留有余地,做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遵守写作一般选词规律的同时,重点是掌握好下列修辞方法。①俗语。包括谚语、俗话、俚语、民谣,通俗易懂,广为流传。适当引用一些俗语,可以使讲话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毛泽东主席的演讲风格质朴自然,大气磅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俗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从而使演讲达到了“等闲言语变瑰奇”的意境。如用“懒婆娘的裹脚步——又臭又长”的歇后语形容空话连篇的长文章;在《论持久战》中,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人所共知的俗语,告诉军民要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夺取胜利。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另外,讲话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一些文言词语文字简明、含意深刻,可以酌情使用。②强调语。讲话中的主张、意见、要求部分,常常大量使用强调语。所谓强调语,即带有强调口气的词语,多是一些能愿动词,例如“要”、“一定”、“必须”、“务必”、“坚决”、“严加”、“禁止”、“不准”、“严禁”等。③进解。对前边使用了一个词,接着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目的或是赋以新意,或是拓宽其含意。进解方法,在前词与后解之间或是使用“就是”,或用“即”,或用“也就是说”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更加准确、清晰的印象,有利于防止歧义。④警语。讲话中为了做到言简意赅、发人深某某,当使用一些警语。警语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格言为特征的警语。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二是以成语为特征的警语。“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为政清廉”等。三是以比喻、歇后等辞格为特征的警语。如“夹紧尾巴做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⑤换字。它也是在公文写作中较多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换字,就是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形象、明快,将比较固定的一具词语中的某一个字临时加以更换。如“与其说他向前看,倒不如说他向‘钱’看”。可见换字可使语言很有说服力,铿锵有力,十分生动,形象逼真。
除此之外,统稿者还是要充分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发挥撰稿人员接触和消化吸收材料多、思考和议论问题比较多的优势,围绕文稿的主题进行创新,大胆提出一些丰富、深化的意见。不能让撰写人员有依从一般文稿模式的观念,更不能有盲目服从统稿者意志的思想,要让他们在撰写过程中,不断闪现思想火花,从而把文稿的主题表达更准确、更深刻。二是要有责任心。分块负责不是随心所欲,撰稿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分工撰写哪一部分文字,都要认真谨慎,大到谋篇布局、观点提炼、数据引用,小到语言推敲、标点符号运用等,都不能出现差错。无论是领导讲话稿还是汇报材料,都要能经得起社会各界包括各种才俊之士、权威人士的检验。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要在“精于战略”的同时也要“娴于战术”。写作时要尽可能的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
(七)要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
文稿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遍!《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也都是作者花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而现在有些作家根本不修改,躲在写字楼里用电脑码字,“用身体写作”,几天便造出一部大部头来,一年能写好几部全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据权威机构统计,XX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直逼“秘书工作”*部,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年里,长篇小说的创作总量才“秘书工作”部。现在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年的总量还多好几倍。但大家想一想,又有多少作品令人难忘呢?浮躁若此,还指望出什么名著,也只有失望而已了!就这一点而言,还不如古人。我们的古人在语言艺术上非常注重“炼字”,主张“意胜”,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越是名家,越不肯放过对自己语言的铸炼。象白居易作诗后先读给老妪(音雨)听、征求老太太的意见啦,欧阳修把稿子挂在墙上边读边改折腾不少日子啦,人们都耳熟能详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入”、“满”等**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划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它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但也并不是说今不如昔。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就特别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它的开头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改为“旋”。既与出句“飞”相呼应,“旋”更突出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卓绝千古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修改文稿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第一,要勇于写作,谦于修改;第二,要严肃认真,一字不苟;第三,要统观全篇,大处着眼;第四,要精益求精,小处着手;第五,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第六,要摒弃偏见,力求客观。
反复修改之后,要提前把讲话稿送到领导手中,以便于领导查漏补缺,提前熟悉讲话内容,充分准备,从而使讲话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撰稿人还有必要主动听会,感受会场效果。会后主动征求与会者的意见,虚心、诚心地听取各方面对领导讲话的反映,取长补短,以便下一次把讲话稿写得更好。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修改的基本方法:
1.审阅修改法。初稿完成后,起草者本人应从头至尾进行审阅,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到全篇的结构布局,发现问题,留下标记,全部阅完,再回过头来认真细致地修改。
2.通读修改法。自读自改或一人读大家改,在读诵的过程中发现文中语句不通畅、衔接不紧密、表达不清晰及缺词丢字等方面的毛病,随笔修改。领导同志的讲话,采取这种办法最好。
3.冷藏修改法。文稿拟就之后,暂时搁置一旁,等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之后,再拿出来“复看”。这时,有些毛病不需别人指点,自己能很快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对较急文稿不太适用。
4.讨论修改法。即集体会诊。主要是对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文稿,请熟悉文字或相关业务的同志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打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或认识上的偏执。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发征求意见稿,在较大范围内修改。
5.特邀修改法。即求助高手。一些政策性强、业务难度大的公文,可邀请有关领导、权威人士进行把关,帮助修改。这样可以使文稿更加可靠、科学、准确。
第三篇:浅谈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浅谈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以文辅政是办公室的重要职责。起草领导讲话是落实“三个服务”的重要载体。领导讲话稿,既要集中展现领导思维,也要被讲话听众直接评判,必须既能够把握领导意图,又让听众易于接受。因此,正确处理好起草者、讲话者、听讲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写好领导讲话稿的关键。这就要求文稿起草人员要强化“四位”意识,提升“四我”境界。
强化“思想站位”意识,提升“忘我”境界。所谓思想站位,就是要求文秘人员在起草领导讲话时,首先从思想上解决好“把自己当作领导”的问题,真正达到“忘我”的境界。否则,领导讲话就容易成为“秘书讲话”。做到“思想站位”,是写好领导讲话之前提。
站在领导角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理定而后辞畅”。撰写讲话稿首要的是定位准确。只有把握好领导角度,站在领导高度,写出的讲话稿才会有深度、有厚度。因此,“站在领导角度”,既是撰写讲话稿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又是写好讲话稿的最高境界。在撰写讲话稿时,起草人员要学会自我“提拔”,善于“关起门来当领导”,深刻领会领导思考
问题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领导该怎么讲”,从而使写出的讲话稿更符合领导身份,更加贴切自然。
把握领导意图。领导同志发表讲话,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讲话稿不同于文学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命题作文”,反映领导思想,表现领导主张,体现领导要求。因此,准确把握领导意图至关重要,把握了领导意图,就等于把握了文稿的主旨和基调,就等于把握了行文的重点和方向。但客观上,领导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稿都直接授意、详细授意,这就要求起草人员要通过整理、研读领导讲话、谈话、文章,特别是脱稿讲话、即席讲话、批示等,把领导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见解串联起来,丰富完善形成鲜明观点,提高与领导思想的贴合度。
体现领导个性。领导讲话是体现领导个性、展现领导风采的重要途径。由于性格特征、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领导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讲话稿中多用具有独特风格、体现领导个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反,如果讲话稿与领导个性不一致,讲话者和听讲者都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起草人员要熟悉领导的性格气质,注意观察领导的个性风
格,揣摩领导的思维方式和用语习惯,用领导的语言把领导意图阐述出来,使讲话稿彰显领导的风格和水平。
第四篇:秘书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秘书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秘书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今天,很高兴就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和同志们交流一下。大家知道,以文辅政是办公室和其他文字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起草领导讲话则是政务服务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实施领导职能,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发布公文、直接指挥等等,但最普遍、最常用、最大量的是召开会议。不是说“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吗?其实外国人也爱开会,国际间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联合国几乎天天有会。开会就要讲话,起草一个好的领导讲话稿,对于鼓舞士气、凝聚民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今天主要讲以下六点:一是领导讲话稿的概念;二是基本分类;三是主要特点;四是起草讲话稿要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五是基本要求;六是应注意事项(也是自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讲话稿的概念
所谓领导讲话,就是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那么领导讲话稿,当然也就是指各级领导人在各种重要会议上所作的带有指示或指导性讲话时所用的文稿。领导讲话稿是领导者从事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二、领导讲话稿的基本分类
领导讲话稿适用范围相当广泛,种类也比较多。一般可分为*类:
(一)导向性讲话。会议开始时,就召开会识的背景、缘由、目的、开好会议的要求发表讲话,多是以会议主持人或执行主席身份讲话;会议进行中,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结合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话,引导与会者用文件、上级指示精神统一认识。
(二指导性讲话。在大会工作报告之后,对会议的中心议题作重点阐发,结合当前形势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向与会者提出应当怎样分析和认识一些具体问题。其中往往提出对某些实质性问题的处理原则,具有明显的指示、指导性质。
(三)总结性讲话。可分为阶段性总结和会议总结讲话。在会议进行中所作的阶段性讲话一般是按会议议程,在转入下一议程之前,就会议已经讨论的问题,针对讨论中的发言、讲话情况作客观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作为阶段小结;在会议结束时,对会议进行总结,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意见和要求。
按照所参加会议的性质,也可以分为工作会议的讲话稿、专题会议的讲话稿、代表大会的讲话稿、座谈会的讲话稿、研讨会的讲话稿等等。
三、领导讲话稿的主要特点③
一是权威性。讲话历来是政治家和各级领导宣传政见、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的演讲和发言,目的是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的科学性、指导性意见。因此,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全局性、综合性、指导性、有效性。领导者职务的不同,讲话的权威效果也不同。
二是思想性。领导讲话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起点要高,立意要深,这样才能让人思考,让人信服,让人知道其所以然,从而打动听众,不然人家听你讲什么?
三是鼓动性。领导者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部署某项任务、针对形势、问题或某种思想动态,展开富有启发性、示范性的议论,提出目标,发出号召,通过讲话起到激励、鼓动的作用。因此,领导讲话具有鼓动性
四、起草领导讲话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权威与平易的关系。一篇好的讲话稿,总是权威性与平易性相结合的产物。领导讲话无疑要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与讲话人的身份、地位、所代表的方面相符合,立场坚定,原则性强,严肃、认真、鲜明、有力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起到应有的强调、号召作用。这种权威,确实是一种原则的把握。领导与听众由于职务上的差异,客观上极易产生距离感。如果领导讲话时再居高临下,处处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措辞生硬,发号施令,更会拉远彼此的距离,阻碍双方情感上的交流,就得不到思想上的共鸣,起不到应有的影响、教育和引导作用。所以,起草领导讲话,一是要注意教而有诚。领导讲话坦率、诚挚,就能够很快沟通、大大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自然而亲切的气氛中传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特别是起草领导对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的讲话稿时,要多把自己摆在受教育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干部们的真实想法。要把握好语言的轻重和分寸,既能点到痛处,又要尊重对方,把善意贯穿于施教的全过程,使人们能为领导的真诚所感动,乐意接受领导的批评。二是要注意大而有理。领导讲话时离不开讲大道理,要始终站在比普通人更高的角度,这是必须的。但是要把握好分寸,大要大得恰如其分,高要高得合情合理。可以把大道理拆成一个个便于大家理解的小道理,这样就会让人更容易接受。不仅要言之成理,还要善于把“理”说透,将各种事理渗透到亲切、自然的语言诱导中,便于领导权威的自然贯彻,消除逆反心理,起到讲话应有的权威效果。
二是庄重与幽默的关系。领导讲话无疑要庄重,不能拉家常式的漫谈、闲扯,要严肃、认真、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阐明自己的思想。这是领导讲话所必须把握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一个领导者不论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则限度,去阐述、说明、表现领导者的思想意识。领导者既不能无原则地去评价某些事、某些人,也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一味地表现自己,或以我为中心。起草领导讲话一定要坚持这个原则,行文沉稳、扎实、郑重其事,不可随心所欲,以使领导活动严肃、认真、原则性强,达到预期目的。但如果在讲稿中一味照本宣科或讲些大话、套话、空话,开始说一通形势如何如何,结尾原则性地提提要求,老一套,没有一点灵活性,也打动不了听众。灵活性是原则性运用过程中一种必要的补充,以基本原则为指导,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处理。幽默性是灵活性的种绝妙体现。在讲话中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性,不但会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而且也会为领导者的风度增添异彩。
三是深入与浅出的关系。领导讲话,总是要通过阐明一定的道理来说服人、教育人,“以理服人”可以说是讲话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如果仅仅以此为根据,通篇都是名词、定义、概论,一味进行简单的“满堂灌”,会使人觉得深奥难懂。起草领导讲话稿,要将说理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使所要阐明的道理生动、明了,听众易于接受,把高深的道理讲得明白流畅、简单透彻。首先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和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功力。撰写讲话要想事理严明而又深入浅出、明白通畅,撰稿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平时注意积累各学科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悟性与灵感。其次,掌握语言的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讲话语言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如借题发挥法、引经据典法、用数字说明法等,掌握一定的技巧,并在起草中灵活应用,会使领导讲话有理有据,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五、起草领导讲话的三点要求
(一)避免雷同。领导者参加会议应邀讲话,常常会遇到多位领导人讲同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复讲,势必使听众失去兴趣,会场将产生无人关注的局面。起草人员应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在避免雷同上下功夫,使领导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来讲,独辟蹊径会避免雷同现象,常常也会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些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头请领导出席并讲话,所送的是相同的背景材料,缺乏总体设计,起草讲稿很可能重复。避免雷同确实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一般说来,撰稿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可根据领导者的特定身份就会议的主旨阐发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可较为自然地成为“一家之言”;二是适当变换议题的角度,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阐发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择那些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思维的需要,使听众开拓视野,回味无穷;四是会议组织者要有总体设计,撰稿人不仅要拥有会议背景材料,还应该和会议组织者研究讲话的内容、侧重点。避免重复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撰稿人预先着手,多角度展开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论述,以使领导讲话独具色彩而富有成效。
(二)独树风格。领导讲话最忌千篇一律地发表意见,平淡无奇。每个人都有的异于他人的品格,异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风格、个性。领导讲话也要有风格、个性,这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领导者的讲话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毫无新意的讲话,只会使听众越来越没有耐心。任何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有其独具的风格,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起草领导讲话,不应拘于一章一法的限制和束缚,应随讲话的内容和场合而随时变化,不仅要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而且要生动活泼、文采盎然这样可使讲话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三)适当调剂。由于会议不同,领导的讲话有长有短,如果是遇到长一些的讲话,一般来讲与会者会感到疲劳,精力往往不会象开始那样集中,特别是到会议最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讲完,听众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以至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抽烟、闲聊、打瞌睡,甚至有的收拾东西准备走人。这样,讲话就需要调剂情绪和气氛了。对这一点,撰稿人也要预先考虑到,适当在较长的讲话中增加一些“调剂品”,激发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运用即兴调剂要因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变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中间,有时用在结尾。讲话即兴调剂是领导者机智灵活的表现,能够很好地借鉴使用调剂艺术将使领导讲话自始至终保持活力,富有吸引力。大家知道,西方人爱幽默,一位著名神父讲经,上台就和教徒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他问教徒:“你们知道今天我要讲什么吗?”众答:“不知道。”神父说:“不知道我给你们讲什么呢!”转身就走。台下一看着急了:“神父不要走!请给我们讲讲吧!”神父再问:“那么,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吗?”众人改口:“知道!”神父笑着说:“知道了我还有什么可讲的!”转身又要走,教徒恳切挽留。神父三问:“你们究竟知道不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呢?”教徒想:这是在和我们玩脑筋急转弯啊!商量了一下,一些人回答“知道”,另一些人回答“不知道”。心想这下你总抓不着把柄了。不料神父言道:“请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的人听!”还难不倒他!开了这个玩笑后才给教友讲经。不用说,这次讲经的效果非常好,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适当调剂是十分必要的。说到这儿大家也许已经明白,也许有的同志还不明白,上边我所讲的,其实就是在适当调剂呀
六、起草领导讲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几点体会)⑦
(一)要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起草领导讲话是一项重要的辅助决策活动,是一种代言行为,也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过程。领导讲话稿是用以指导工作的,稍有松懈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起草领导讲话责任重于泰山。不在其位,要谋其政。要关起门来当书记,当某地长、局长。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种主动服务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要想到,能够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领导服务,为人民服务,是一种机遇、一种荣誉,是自身价值的展示,应该抓住时机,为之献身。对领导交给的材料任务,要感到是一种信任、一份责任、一种义务,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应该有一种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感觉。如果有讲话起草任务躲着走,不尽心、不尽力,不仅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长此以往,就会失去领导信任,业务上的提高、政治上的进步就无从谈起。所以,同志们一定要能吃“苦中苦”,能坐“冷板凳”,以一流的状态、作风和敬业精神去对待和搞好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特别是目前,社会和各级领导者对秘书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奉献精神要求很高很严,但秘书人员的薪酬、待遇却与工作性质、工作负荷很不相称,秘书人员的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承认。干我们这一行,工作要求、辛苦程度比一般人高得多,但工资不高,提拔困难,无职无权,磨屁股熬眼,能人不愿干,笨人还干不了。有人说我们是四种人:“政治上是红人,工作上是忙人,生活上是穷人,身体上是病人。”同志们整天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付出很多,确实很辛苦、很艰苦、很清苦,在此谨向各位同行表示慰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有“清灯孤影苦思寻,字斟句酌撰公文,暑寒饥渴浑不顾,错把晨曦当黄昏”的工作精神和“耐得寂寥与清贫,虽苦犹荣坦荡心,蛰身栖居苑,耗尽青春亦无恨”的崇高境界。
(二)要切实吃透上级精神
领导讲话一般都是传达落实上级文件或会议精神的,本单位开展一项工作也必须保持和上级精神相一致。所以,一定要明确上级精神,总体上讲的什么,重点是什么,当前做什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等,都要反复学习,紧紧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为写出高质量的讲话稿打下基础。如何吃透上级精神呢?要注意准确归纳。因为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往往博大精深,要善于抓住中心,把握主题,突出重点,否则就会觉得句句都重要,难以取舍,不得要领。一方面不能照搬照抄,但同时对基本精神、关键论述等也必须适当学用。关键要掌握好一个“度”。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起草文稿时,着力研究上级精神,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把握政策准确全面,引用政策原汁原味,落实政策不折不扣,确保上级精神在文稿中得到切实体现。二是在文稿审核时,看其内容是否符合上级精神,所提措施办法是否与现行政策相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做到贯彻上级精神全面不变形,体现上级政策规定具体不走样。
(三)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
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属于一种被动型写作。要想以己之笔写出领导的心中所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把领导的意图吃透、弄准。常言道:“定位不准,累死三军”、“理定而辞畅”、“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能否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讲话稿写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把握领导思想,表现领导主张,体现领导要求。认真按照领导思路打磨文稿,做到领导的思考深入到什么层次,讲话稿就准确表达到什么层次;领导的指向触及到什么方位,讲话稿就准确跟进到什么方位;领导的要求具体到什么程度,讲话稿就准确反映到什么程度
⒈要进一步明确讲话稿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讲话稿一般是授命写作,也就是“命题作文”。讲话稿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常言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这是授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在领导的意图上进行阐述发挥,这样的授命写作才能打得住。决不能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写进文稿之中。
⒉要明白领会领导意图主要途径。
⑴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划,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这是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握住这个方面就会把握住领导意图的总体。
⑵主动扑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原则、要求、措施,掌握领导层的活动意向和动态。领导的行政活动是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形式,了解了领导活动动态,有助于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把领导意图具体化。
⑶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与领导常谈论一些问题,了解领导者思考的热点问题。要掌握领导日常谈论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对其连贯思索,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会有系统、整体的理解。
⑷直接具体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者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与其它文章写作相比,领导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要点,甚至连要点都没有。领导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不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对领导的要点式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领导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领导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人员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及时请示领导,征求各方意见。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放弃了深入了解领导意图的良机。否则写出的文稿会作大的改动,甚至推倒重来。
⒊要熟悉领导者的领导习惯。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这里所要讲的并不是习惯的好坏问题,是讲话者自身一些特有的东西。讲话和报告类的文字材料,由于是领导者亲自讲,因而要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写作,使文稿与讲话者的特征基本吻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讲话中了解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文稿中去。否则,文与人的习惯特征不统一,领导者和听众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不习惯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文稿特征与领导习惯相差太远而不被领导者看中和接受,也很难完成任务,对起草者的影响也不好。熟悉领导的思维和讲话习惯并不难,只要留心亲耳仔细听几次领导者脱稿讲话,就会熟悉基本特征,再琢磨分析一下,一般都会适应,其过程是可以缩短的。
总之,讲话稿是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风采的重要载体,领会领导意图对写好文稿至关重要。要不断“了解领导、适应领导、学习领导”。“了解领导”就要了解其理论素养、思想内涵、决策取向;“适应领导”就要适应其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语言习惯;“学习领导”就要学习其领导艺术、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在讲话稿中充分体现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充分对接。要把握好*个字:“知意图、看对象、分轻重”。知意图,就是对领导提出的重要观点、想法及近期在其他场合的讲话精神领会好,把领导还未想清楚、说明白的问题弄清楚,明确表述出来。并随藤摸瓜,完善领导意图,把领导暂尚未谈到、且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到讲话中来;看对象,就是根据特定场合和特定的对象来设计讲话内容,使讲话紧扣会议的中心议题;分轻重,就是对一篇讲话的各个部分作深入分析,把应当突出的重点找出来,下大力气写深写透(四)要大量搜集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如同搞建筑必须有水泥钢筋、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一样。起草讲话决不可凭主观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素材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搜集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众多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⒈注意平时收集分析材料。收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备料”一定要充裕。有人对收集材料觉得并不重要,不当回事,而在写作运用时却常常有了新的认识,感到它的使用价值了,后悔没有积累,再找时间来不及了,甚至无法找到。有时积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没有白白积累。因此积累时不可嫌多,运用时又不可能很多,这也许就是素材积累与使用之间的一个特点。收集材料途径有三:
一是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现实材料。特别是写“讲话稿”、“意见”、“规划”时特别需要这样的依据。通过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体生动,真实可靠,印象深,感受深。常言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沉下去,摸实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不看风使舵,不随风倒,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要客观地倾听,平等地讨论,适当地提问,注意点面情况的结合,对调查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实。
二是广开材源,积累第二手材料。即收集一些与所写公文有关事物的变革情况,以便分析其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有见解的观点。报纸、文件、会议材料,信息、简报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等等,都可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用时非常方便。
三是有备无患,储备基础材料。积累一些与文稿写作有关的公文,包括法规、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文稿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
调查、收集、积累材料有三忌。一忌凭兴趣出发,要从工作需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出发;如果凭兴趣出发,就可能片面、狭隘,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材料。二忌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凭想当然办事。三忌实用主义地调查收集材料。
总之,调查积累材料,要靠勤看、勤问、勤想,一要广,二要实。要养成勤奋读书、阅报、看文件、记笔记和思考的好习惯,一些词语、成语要常读读、看看,对一些重要文件、讲话的关键段落要能够背诵。这样可使你的材料库和思想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头绪清晰,有备无患,用时才会信手拈来。人脑不怕用,就怕空。其记忆力的容量是无比巨大的,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储存总量,是数字计算机的“秘书工作”万倍。只要用心,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丝毫没有问题。
大家都知道,某某委办公厅对办公厅(室)中层以上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有三条:一是政策水平达到同级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水平;二是政治理论水平达到同级党校讲师以上的水平;三是对全局情况了解和掌握程度达到同级综合部门的水平。要达到这个要求,不勤奋学习,不认真钻研,不积累大量的知识,那肯定是不行的。厚积才能薄发嘛。
2.注重系统思索储蓄观点。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那就要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能形成。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当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下,经过提练加工完成的。有些作家写了一两本好书再写不出新东西,也是积累不足或者耗尽的缘故。我们所讲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实际去有针对性地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理性与现实结合起来。有了材料,不能堆砌,而要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无实,空洞无据,不能服人,更不能具体生动地感人;无虚,就事论事,就没有深度,不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的智慧。选材用材得当才能避免“空”和“长”的问题。
所谓储备观点,就是讲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美的绫罗绸缎来。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都不会搞好文字工作。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人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字工作者也不能算是合格的。
储备观点关键要能抓住抓准问题。抓问题是指抓一个时期有反映价值的情况。能不能写出有意义、有分量的文章,首先看问题抓得准不准(举例:神父与修女打门球)。问题抓得准,抓在点子上,抓在要害上,抓在火候上,文章就有了生命力,写的文字差一些也不要紧,那只是个修改、补充问题了。反之,问题抓不准,文字写得再好,精雕细刻,也不能用。所谓抓在点子上,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有这个情况,而且是个重要情况,而中央和上级部门正需要了解这个情况;抓在火候上,就是眼下最需要这个情况,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抓在要害处,就是抓住这个情况的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而不是拖泥带水,喧宾夺主。
抓题目一定要思想解放,敢于思索,富有创新精神。当今需要在坚持大原则前提下,勇于创新,提出并写出别人没写出的问题,提出并写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写出别人欲言而又未言的东西。衡量一个文字工作者水平的标准有三点:别人没想到的你写出来了,为上;别人想到但没说出来而你写出来了,为中;别人想到并说出来了而你又说出来的,为下。
(五)要认真细致地构思谋篇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比方做衣服,没有衣料不行,但有了衣料,剪裁不好也不行,甚至会把衣料给毁掉了。起草文稿也一样,即使有了必要的材料,如果结构安排不好,仍然写不出好的文稿来。要注意两点:即设计好文章结构和深化讲话主题。
⒈设计好文章结构。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文件起草,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又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报告起草常常见的大返工,往往出在内容及主体结构上。所以,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也就是不死板,不杂乱。具体要求有四: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安排结构要考虑到以下四点: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按照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需要来安排。第三,条理清楚,方便表述,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领会和接受。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
布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列书面提纲。提纲是详是略,应根据文稿内容需要和作者的行文习惯而定。一般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体会,重要讲话,诸如大型会议上的领导同志讲话,提纲应尽可能列得细一些,甚至可以细到每段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阐明什么问题以及精彩的阐述语言等。这样,再稍加扩充、润色、归整,就可以成为一篇象样的文稿。二是打腹稿。虽没布局成文,但中心有个轮廓勾画,短一些、急一些的文稿多采取这种办法。
⒉深化讲话主题。讲话的主题,是通过载体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是行政目的的具体体现。所谓讲话主题的深化,就是主题向纵深层次性发展,呈现出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的态势。主题不存,公文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它深蕴了“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之所以代代相传,就在于他提出了“居安叫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的精辟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所以载入史册,关键在于通过阐述各个战场的情况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真理。党的xx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界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的历史定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可见,主题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文稿的生命力就越强。
深化讲话主题要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细化领导要求。领导意图与要求最初表现的形式的比较复杂的。有的十分明确,有的仅是个倾向,有的比较零碎,个别情况下还有意见分歧的态势。因此,要对其进行提炼、深化处理,形成一个正确的领导集团(班子)的旨意。这个深化过程,首先是补充完善。领导人的新思想刚刚产生时,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很难完全正确,这就要调动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从实际出发,把它系统起来,成为完整、严谨、系统的领导思想。第二是凝炼提高。要经过智囊组织的熔炉加工、优化、磨砺,再送入领导思想体系。第三是延伸挖掘。要善于分析领导思想的发展趋势,按着这个趋势拓展思路,延伸思维。这种伸延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客观事物的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和创新,使新的思想始终保持一种对工作的最佳导向力。(这是一项富于开拓性的工作,要善于学习,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讲话稿主题是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支持、丰富和完善的。各种材料与主题内在联系的关联度高低,对表现主题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材料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规律常常是蕴含在深层次里。事物的本质最能揭示主题。因此对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注意向深处开掘,尽量挖掘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对事物要着力探求其思想意义,要在事物所显示的多方面中找出最主要最深刻的方面。这个过程就是对主题的深化的处理。
三是政策策略的具体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策略思想,一般通过会议或纲领性文件下发,贯彻到各级组织和各地区。但路线的贯彻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事件、具体政策。深化主题,必须紧紧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揭示在具体问题、具体事件上的意义,对具体事项上都有的现实、明确、具体的表现,把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明确在各项具体事物中表达出来。
四是要量体裁衣。同样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书记与副书记讲可能不一样,某地长与副某地长讲也可能性不一样,分管领导讲与部门领导讲就更不一样。有些话在私下讲可以,但正式讲就不行;有些事口头讲可以,书面讲就不行;有的话局长讲可以,书记、乡镇长讲就不行。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区别。起草领导讲话稿要站在领导层位,把握好角度,既要克服本位意识、部门色彩,又要防止“出格”、“越位”。要首先了解清楚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是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起草领导的讲话稿更要慎重。领导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要讲的话,如果顺序弄颠倒了,实际效果就有很大不同。事前应说的话拿到事后来讲,别人肯定会说你是马后炮;事后应说的话若放在事前说,人家肯定会说你是瞎指挥。因此,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当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部门在为党委、政府领导起草讲话时往往站的较低,把本该由部门领导讲的话改由党委、政府领导去讲。不是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而是站在部门的角度,怎么痛快怎么讲,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明显场合不妥、语言不妥、对象不妥,与领导的身份不相称。这是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加以避免的。
深化主题要采用以下基本方法:
主题确立以后要讲究深度,即立意要高。务虚,就要把话说在点子上,一针见血;讲实,就要把怎么办说清楚,拿过来就能干,有操作性,切忌在半空里论过来、议过去,主题散而不清。这就要求撰稿人具有较深的思想理论功底,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加强对客观事物的深刻了解和理解,掌握、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材料积累丰富并能熟练地掌握写作技法。
第一,敏锐察觉发现问题,尖锐、鲜明地提出问题。对客观事物中的问题要有敏锐的“触角”,有深厚的洞察力。在众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觉问题,并且敢于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阐发观点,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实质,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超前意识强,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将产生较深的社会效应。这种方法对深化主题有着强烈的震撼作用
第二,深刻全面分析问题,立足本质剖析问题。主题的深化常常依赖于对问题深刻、全面地分析。要运用逻辑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主题在强有力的说服力下得以深化。分析问题要用层层“开门”的手法,把主题自然展开,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这样”之类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使内在的逻辑力将主题深化。
第三,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标本兼治提出措施,正确合理解决问题。某地有某地情,某地有某地情,必须一级一级具体化。否则,讲话就会流于形式,难免陷入“假大空”,其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就要打折扣。所以,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把握其主要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科学地提出对策,切实地解决问题。一篇领导讲话,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就是主题的深化过程,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并能深刻地揭示问题本质,是深化主题全过程的表现。
第四,得当用语。语言使用得当,关键是讲话的语法语气要恰如其份。领导的讲话、报告、讲演等一定要注意语法语气,这样能进一步体现领导者的讲话意图,有利于实现领导者所要追求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科学表述敏感性问题。一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要公正客观。要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大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等,不能单纯用现在的政策责怪过去。二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在提法上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效果,不能只图痛快,滥用剌激性字眼。三是对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正面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分析原因时领导机关要主动承担责任,不要一味批评基层的同志。四是对一些不能回避且拿不准的问题,要从效果出发,留有余地,做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遵守写作一般选词规律的同时,重点是掌握好下列修辞方法。①俗语。包括谚语、俗话、俚语、民谣,通俗易懂,广为流传。适当引用一些俗语,可以使讲话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毛泽东主席的演讲风格质朴自然,大气磅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俗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从而使演讲达到了“等闲言语变瑰奇”的意境。如用“懒婆娘的裹脚步——又臭又长”的歇后语形容空话连篇的长文章;在《论持久战》中,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人所共知的俗语,告诉军民要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夺取胜利。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另外,讲话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一些文言词语文字简明、含意深刻,可以酌情使用。②强调语。讲话中的主张、意见、要求部分,常常大量使用强调语。所谓强调语,即带有强调口气的词语,多是一些能愿动词,例如“要”、“一定”、“必须”、“务必”、“坚决”、“严加”、“禁止”、“不准”、“严禁”等。③进解。对前边使用了一个词,接着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目的或是赋以新意,或是拓宽其含意。进解方法,在前词与后解之间或是使用“就是”,或用“即”,或用“也就是说”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更加准确、清晰的印象,有利于防止歧义。④警语。讲话中为了做到言简意赅、发人深某某,当使用一些警语。警语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格言为特征的警语。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二是以成语为特征的警语。“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为政清廉”等。三是以比喻、歇后等辞格为特征的警语。如“夹紧尾巴做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⑤换字。它也是在公文写作中较多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换字,就是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形象、明快,将比较固定的一具词语中的某一个字临时加以更换。如“与其说他向前看,倒不如说他向'钱'看”。可见换字可使语言很有说服力,铿锵有力,十分生动,形象逼真
(六)要合理使用起草方式
公文起草一般有四种起草方式:一是办公室起草;二是部门起草;三是组成起草小组起草;四是领导亲自起草或主持起草。不管采取那种起草方式,其实无外乎三种模式:即个人承担、群体承担、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方法。
对特别重要的讲话,采用起草组的方式,如党的xx大报告,xx同志亲任起草组组长,组织各路好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起草修改工作,拿出了高质量的报告,体现全党的意志、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成为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除此之外,对于比较简单的一般性的讲话,可采用个人承担的办法;对于政策性、全局性、指导性较强,对某一方面工作有全局指导性的重要讲话,则应当采用群体共同研究的方法;有时对一些工作汇报等由许多单项内容汇总起来的讲话材料,可采用个体分头起草,集体研究修改的方法。具体采取哪种形式,要根据工作要求和人员的情况来确定。
这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领导亲自动手起草讲话的重要性。
写作,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成盛事”。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都高度重视自身的文字修养。唐代公文有严格的“职述”和“代拟”规定。“职述”就是担任某种职务的官员,必须亲自动手撰写与其职务相称的公文,不得假手他人,如有违例,轻则贬官,重则治罪。在以科学、法治、人本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写作更是一项高素质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能力。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中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这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领导工作中的原则性的问题。现在重申这一原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力和领导能力,改善和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
从领导者的角度讲,写作是保持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作为现代社会的管理者,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激发下属的创造热情,有效地组织起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开拓和实干精神的群体,而写作是保持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写作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积累,需要领导者有较强的理论水平、政策眼光、业务能力和思想方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勤于阅读、勤于思考,这本身就是对领导素质的促进。其次,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使人的思想经常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工作中产生淅思路、新观点的基础。写作有助于思维方式的训练能够提高领导者的整合能力。领导干部每天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怎样正确而高效地处理这些事情?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事半功倍的关键,而较强的写作能力则对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实用写作的基本要领体现了人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一般原则,如观点鲜明,重点在前、一般在后,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目的明确、行文简捷等,对这些写作原则的深刻感悟,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整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工作思路。同时,还可以使领导者以才服人,无形中提高领导者的演讲水平,增添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从文章的角度看,领导写作能准确地表达工作思路,切中要害。因为领导干部具有高瞻远瞩、把握全局的优势,亲自动手写文章更能精辟地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深入的思考。这种优势,是一般秘书人员很难具备的。领导写作有利于讲话、文章的个性化,使之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总之,写作不仅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技能,还是勤于政务、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领导同志动手写些文章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谈一谈分块写作时的统稿问题。这主要是对办公室主任和综合科长们说的。
一篇较大的领导讲话稿往往需要几名撰写人员承担完成,这也叫分块负责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能够有效及时地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分块负责与统稿的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统稿过程既是一种有益的工作程序,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同样有助于提高统稿者的综合协调能力,有助于统稿者对自己的文字能力、思想方法以及综合协调水平的再认识。作为文稿起草的主持者在进行有效的统稿时,要使撰稿者和统稿者都能发挥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谋求“双赢”。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既要分块负责,又要做到分而不散,统而不“死”。具体分工时,可根据撰稿人员日常联系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因人而异。撰写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分块负责与逐段讨论的办法。在领导交待意图形成提纲后,将撰稿人员集中起来,逐段逐段进行推敲,一部分一部分地讨论,使大家从整体上把握文稿,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样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有时能一气呵成。二是分块负责与相互修改的办法。对撰稿人员交上来的稿子,通览后做到心中有数,但不急于统稿,要求大家互换稿子相互修改,都来体会统稿的感觉,这样能使撰稿人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增见识,相互促进。三是分块负责与集体“会诊”的办法。集体“会诊把脉”,目的是完善、补充文稿的内容,增强文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和责任心。好的统稿者不能做居高临下者,更不能是只说不做者。撰稿人员和统稿者相互配合得好,能使撰稿和统稿相得益彰,相互得到提高。统稿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引导、提示,不能放任自流。首先,要求撰稿人员在文稿起草前明确提纲。有了提纲心中就有了底子。有时也不要拘泥提纲,要敢于不断完善、修改或突破提纲,不要过分相信和过分依赖提纲,提纲是死的,而我们所要表述的工作内容是实实在在和活生生的,有时绝不是一个提纲所能包容的。其次,要把握工作,以工作为主。领导讲话稿大都是用来总结、部署、指导和推动工作的,撰稿人员在构思、动笔之前,必须明确工作重点,如对整体工作发展,各项工作在整体工作中的位置及进展,各个时期对全局工作起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一些重要工作的政策规定等,都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正确把握,避免文稿与实际工作形成两张皮。其次,再要求撰稿人员一定要明确文稿体裁。这样在谋篇布局时就能掌握正确的表达形式,做到胸有成竹。是讲话稿就要写成讲话的口气,是汇报稿就要成汇报形式,运用适当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述,容易使文稿为领导所认可,较多地被各方所接受,减少非议
除此之外,统稿者还是要充分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发挥撰稿人员接触和消化吸收材料多、思考和议论问题比较多的优势,围绕文稿的主题进行创新,大胆提出一些丰富、深化的意见。不能让撰写人员有依从一般文稿模式的观念,更不能有盲目服从统稿者意志的思想,要让他们在撰写过程中,不断闪现思想火花,从而把文稿的主题表达更准确、更深刻。二是要有责任心。分块负责不是随心所欲,撰稿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分工撰写哪一部分文字,都要认真谨慎,大到谋篇布局、观点提炼、数据引用,小到语言推敲、标点符号运用等,都不能出现差错。无论是领导讲话稿还是汇报材料,都要能经得起社会各界包括各种才俊之士、权威人士的检验。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要在“精于战略”的同时也要“娴于战术”。写作时要尽可能的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
(七)要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
文稿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遍!《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也都是作者花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而现在有些作家根本不修改,躲在写字楼里用电脑码字,“用身体写作”,几天便造出一部大部头来,一年能写好几部全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据权威机构统计,xx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直逼“秘书工作”*部,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年里,长篇小说的创作总量才“秘书工作”部。现在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年的总量还多好几倍。但大家想一想,又有多少作品令人难忘呢?浮躁若此,还指望出什么名著,也只有失望而已了!就这一点而言,还不如古人。我们的古人在语言艺术上非常注重“炼字”,主张“意胜”,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越是名家,越不肯放过对自己语言的铸炼。象白居易作诗后先读给老妪(音雨)听、征求老太太的意见啦,欧阳修把稿子挂在墙上边读边改折腾不少日子啦,人们都耳熟能详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入”、“满”等**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划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它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但也并不是说今不如昔。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就特别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它的开头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改为“旋”。既与出句“飞”相呼应,“旋”更突出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卓绝千古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修改文稿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第一,要勇于写作,谦于修改;第二,要严肃认真,一字不苟;第三,要统观全篇,大处着眼;第四,要精益求精,小处着手;第五,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第六,要摒弃偏见,力求客观。
反复修改之后,要提前把讲话稿送到领导手中,以便于领导查漏补缺,提前熟悉讲话内容,充分准备,从而使讲话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撰稿人还有必要主动听会,感受会场效果。会后主动征求与会者的意见,虚心、诚心地听取各方面对领导讲话的反映,取长补短,以便下一次把讲话稿写得更好。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修改的基本方法:
1.审阅修改法。初稿完成后,起草者本人应从头至尾进行审阅,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到全篇的结构布局,发现问题,留下标记,全部阅完,再回过头来认真细致地修改。
2.通读修改法。自读自改或一人读大家改,在读诵的过程中发现文中语句不通畅、衔接不紧密、表达不清晰及缺词丢字等方面的毛病,随笔修改。领导同志的讲话,采取这种办法最好。
3.冷藏修改法。文稿拟就之后,暂时搁置一旁,等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之后,再拿出来“复看”。这时,有些毛病不需别人指点,自己能很快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对较急文稿不太适用。
4.讨论修改法。即集体会诊。主要是对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文稿,请熟悉文字或相关业务的同志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打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或认识上的偏执。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发征求意见稿,在较大范围内修改。
5.特邀修改法。即求助高手。一些政策性强、业务难度大的公文,可邀请有关领导、权威人士进行把关,帮助修改。这样可以使文稿更加可靠、科学、准确。
第五篇:写好领导讲话稿的注意事项
一、领导讲话稿写作概述
(一)什么是领导讲话稿?
(二)领导讲话稿和一般人的发言稿在叫法上的区别。1.领导讲话稿与发言稿的异同点。2.讲话稿与演讲稿的区别。
(三)领导讲话稿的特点、作用及种类。1.特点。
(1)具有群体性。(2)具有实践性。(3)具有针对性。(4)具有权威性。(5)具有情感性。2.作用。
(1)宣传思想,传达政策。(2)部署工作,落实措施。(3)解放思想,提高认识。(4)鼓舞士气,凝聚人心。(5)阐述立场,申明观点。(6)褒扬正气,抨击歪风。(7)总结经验,交流信息。3.种类。
(1)会议类讲话稿。(2)宣传类讲话稿。(3)礼仪类讲话稿。
(四)写好领导讲话稿的重要性。1.领导重视,对讲话稿要求高。
①讲话水平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事业的成败。②讲好话是群众了解和评价领导能力的一把尺子。③讲话水平高,言之有物,能激发和调动群众积极性,体现领导干部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形象。④讲话不着边际,东拉西扯,信口开河,枯燥无味,词不达意,群众就不喜欢甚至厌烦。2.世界各国领导人对演讲稿写作的重视。
(1)历任美国总统都十分重视讲话稿的撰写工作。(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把“舌头(即口才)、原子弹和金钱”称为获胜的三大战略武器。进入21世纪,又把“舌头、金钱和电脑”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三大战略武器。(3)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也把应用写作能力视为不可或缺的素质。
二、领导讲话稿写作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一)要“吃透两头”,“把握中间”。即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1.所谓“吃透两头”,即熟悉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的重大举措以及上级的有关精神;掌握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写讲话稿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一是基础性材料。二是主体材料。三是相关材料。四是辅助性材料。
如何获取材料?总的要求做到“四勤”:脑勤、眼勤、口勤、手勤。获取资料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上级的文件,包括各种改革性文件和中央领导、上级领导的重要报告、讲话。二是下级基层的汇报材料。
三是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简报或内部资料。如统计月报、季报等。四是一些专业会议的材料。五是报刊杂志刊载的有关资料。
六是自己进行实地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2.所谓“把握中间”,就是要准确地理解和领会领导本次讲话的意图和重要观点。第一,明白领导意图的主要途径。
(1)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定,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2)主动捕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原则、要求、措施,掌握领导层活动的意向和动态。
(3)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留意领导常谈论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连贯思考,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就会有系统、具体的了解。
(4)直接具体地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
第二,把握领导观点要从深处开发。对领导提出的比较原则、抽象、零碎的思路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提炼。
第三,实现领导意图要先“进入角色”。第四,要熟悉领导的特点。
(二)要确立主旨,搭好框架。第一,重点要突出,详略要得当。第二,层次要清晰,逻辑性要强。第三,要避免开“中药铺”。
(三)要精心选材,用好典型。
第一,要围绕讲话的主旨、观点选择材料。第二,要选典型的材料。
第三,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第四,要选择生动、新颖的材料。
(四)要认真修改,规范制作。
第一,要看讲话稿的主旨是否鲜明、深刻,是否体现了领导的意图。第二,要优化结构和层次。第三,要把好政策关。第四,要核实情况和数字。第五,删繁就简,校正标点。
(五)撰写讲话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讲话稿的内容要符合领导者的身份。2.讲话稿要力求适合领导者的“口味”。(1)朱镕基鲜明的演讲风格。(2)温家宝的“温式讲话风格”。(3)自治区领导的讲话风格。
3.讲话稿的内容要适合听众的需要。4.讲话稿的语言要体现领导特色。(1)准确。(2)生动。(3)简短。(4)用典。(5)幽默。(6)通俗。(7)讲“诗”话。5.讲话稿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
6.讲话稿要注意运用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三、领导讲话稿写作的谋篇布局
(一)标题的写法。1.大标题的写法。(1)简式标题。(2)复式标题。2.小标题的写法。3.标题写作的要求。(1)题文一致。(2)立意要高。(3)准确恰当。(4)具体明确。(5)简洁精练。(6)符合规范。(7)新颖别致。(8)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称谓的写法。
称谓写法要求:一是合乎常规。二是照顾被称呼者个人习惯。三是入乡随俗。在政务交往中除上述称呼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职务。二是地位较高者称“阁下”。
(三)正文的写法。1.开头的写法。2.主体的写法。主体的结构形式:(1)板块式。(2)自然式。(3)提纲式。主体部分的写法:(1)主旨鲜明法。(2)内容概括法。(3)入情入理法。(4)层次清晰法。(5)结构严密法。3.结尾的写法。结尾的写法:
①将讲过的内容要点作一个简单的总结,以加深听众的印象。②用激动的情感号召人们采取行动,鼓励人们努力奋斗。③设计一个含蓄意味深长的结尾方式,令听众回味无穷。结尾的写作要求:(1)实在。(2)新颖。(3)针对性。(4)富有动感和节奏感。(5)简洁、有力。
四、领导讲话稿写作常见问题
(一)空洞。
(二)杂乱。
(三)冗长。
(四)雷同。
(五)平淡。
(六)僵化。
(七)差错。
五、如何提高领导讲话稿写作能力
(一)为什么要提高讲话稿写作能力。
1.写好讲话稿对文秘人员成长很重要。“卧槽泥马”
2.学会写好讲话稿有利于机关干部加强思想修养,升华思想境界,培养高尚品质。3.学会写领导讲话稿,提高讲话稿写作水平,有利于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4.学会写好讲话稿有利于展示党政机关干部才学,树立良好形象,加快成长发展。
(二)如何提高讲话稿写作能力。
1.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完成这过程的写作能力是一种融合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能力。
2.写作是一种能力,能力不能直接传授,而只能传授有关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正如游泳一样,懂得怎么才能游起来,怎么游得快的道理,并不等于就会游泳了,要学会游泳就得下水去练,否则就会成为被人嘲弄的岸上游泳家。4.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文章有三多,多看多写商量也”。5.各方面要注意“笔杆子”的培养。
记住必须努力: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的东西只有一样,那就是年龄!
(三)写好领导讲话稿必备的素养。1.高度的政治素养。2.丰富的知识素养。3.辩证的思辩能力。4.良好的品德素养。
①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②高尚的情操。③宽广的胸怀。④坚定的自信。⑤柔韧的心境。⑥持久的毅力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