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天地人之道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陶渊明不为五斗折腰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个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心灵之道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
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子夏劝导司马牛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保持一颗虔诚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
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该百年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小人之娇,骄傲的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
骨。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有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处世之道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既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家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然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对待工作的态度应该如何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不要越俎代庖,操心别人的事,或是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到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
子张学干禄,(做官)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听,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现放一放,“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是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多见阕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指导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自己要懂礼节。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已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己以安百姓”,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要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别人曾追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
人格的一个写照。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台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有是朴素的,是始于足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日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第二篇: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后有感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后有感
论语是记载孔夫子从生活中习得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的一部著作。他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通过关上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我对论语的深厚内涵又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更加体会到【论语】这部著作虽历时两千多年,但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现实性的价值与意义。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造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的确如此,【论语】中所倡导的“仁爱”能够呼唤起社会中每个人内心中的美好情感,使得社会中形成一种温馨的氛围:每个人都心存宽容,每个人都以宽容的姿态对待他人。这样即使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我们仍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时使得矛盾能和平解决。社会中每个仍都心存善念,当他人有困难时,我们会伸手去帮他一把。这样人与人之间便会和谐,社会也因此会变得更加美好。
于丹教授认为“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是‘神于田,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理想是天空,是我们的指路明灯。然而只有理想,没有行动,没有去践行自己的理想,那么理想只是一纸空谈;只老黄牛似的低着头向前走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做指引,那么可能南辕北辙进行毫无意义的付出。而唯有有一个坚实的目标加上一个不屈不挠的毅力,一个人才能大步向前,不可阻挡,冲向未来,赢得自我。现实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许淡忘了“方向”,只是每天机械似的工作,变得更加“麻木”。殊不知,几十年后当自己不得不停下脚步时,才慢慢发现并不自觉地问自己:“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唯有在开始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并付出以不懈的努力,未来才不会有遗憾。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但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念,便不能立足于世,这有时比死亡更可怕。于丹教授说:“争执并不一定都让大家过上一种物质文明的发达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来自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信仰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使得社会中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共同为社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唯有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才能走上高速路,迈向繁荣的未来。对于个人来说,信仰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信仰的人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无论面对任何的艰难险阻,都不会轻言放弃,而是会微笑面对。即使摔倒也会立即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奔向远方。仅仅是因为内心的信仰,是信仰激励他不断向前,走向光明的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于丹教授说:“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界无限宽广地拓展,另外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地去发现自己内心。”孔夫子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人类精神文明水平的水平的提高却远远没有跟上。人们的生活更先进了,但随之而来的困顿也变得更多了。也许仅仅是一件小事,便会让我们烦躁不堪,为自己的心灵增加负担。可能仅仅是因为在坐公交车时被人踩了一下脚,便会心生怨恨而且久之不去。所有这一切的困扰都是因为我们看外界太多,而看自己的心灵太少。如果我们以一个宽容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轻松。所谓“仁者无忧”,大概如此吧。
“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重要的人即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把这件事给做掉;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之便是于丹教授从【论语】中提炼出来的给与我们的教导。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我们帮助,离我们最近的人。当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与他们以帮助时,我们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们坐在那里苦思冥想犹豫不决,而是应该改马上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为下一次的行动积累经验。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我们也许会给自己做出一系列的计划,殊不知,这些计划若不付诸于行动中,就只能说是一纸空谈,毫无意义。而真正有价值的事就是马上行动起来将自己计划付诸实践,一点也不拖延,将自己的时间最大化,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这样便会让自己人生的分分秒秒都有意义有价值,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充满活力。通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自己获益匪浅,懂得了不少人生的哲理。接下来我会用自己的这些收获服务于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光辉灿烂,有意义,有价值,迎接属于自己的崭新明天。
第三篇: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学习心得——君子之道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语记录编纂而成,在这部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
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将孔子对君子的言语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学习君子有几个标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做到。在当下,人们活得常常偏离本心,这样看来,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琢磨,着实不易。
孔子还曾说过一句话:“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何谓不忧?一个人心怀仁义,活得仁厚,宽和,看淡种种得失,这样才是“不忧”。
何谓不惑?在我看来,这句话在现在极难做到。现在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正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的诱惑在左右着你。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强内心的选择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谓不惧?这是要求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勇往直前,不怕挑战。当你怀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减少忧、惑、惧,也只有做到了这些,他才是一个真君子。
当然,要做成君子还远远不止内省不疚与不忧,不惧,不惑,这只是几个方面。任重而道远,愿我能向此看齐。
于丹老师说得好;“道不远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愿我们都能沐浴在圣人的光辉之下,活得更加幸福。
第四篇: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之,把事情做好。
君子是那种追求大的信念,而不计较小的信誉的人。
因此,君子很注重名声。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君子处世待人方面有三个问题应该重视: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慢待;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就可以使自己日益接近诚信;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的错误。
第五篇:论语之道-读书心得-2009-12
读一本书,悟一份心,走一条道
“论语”之道
大学里抱着非看不可的决心,从图书馆借来《论语》,岂料结果还是依旧,我在书桌边翻了数页,书在书柜中躺了数月,“到期归还”成了它的宿命。都说在现今社会,在网络、电视等高科技的影响下我们减少了许多看书的时间,而这一次我却因电视,因“于丹热”,让我下定决心重拾《论语》。静心读书时,发觉心境一下子被净化了很多,感受着这本25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引导我们的方向,找到心灵的安宁之道。做为教师,我需要这样的书。
于丹对《论语》的感悟,分别讲述“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的我,传道就是传“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反思自己的教育之路,似乎在走单行道——学习之道。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为人之道。
孔子讲究孝道,今天孝道在人们心中已悄悄褪色,“失孝之事”屡见新闻报端,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如孔子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提供丰厚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不能让教育者的“失教”成为“失孝”的罪魁祸首。
孔子在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留下了无数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些讲求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一切能者皆为师,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有书法高手,有能歌善舞者,有博古通今者,有满脑子新鲜想法的人„„“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的职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新的养分,从他人身上汲取点滴长处。,正如“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无数展现自我的舞台,伴随而来的也有挑战的风浪。唯有用知识,用经验武装自己,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
“仁爱之道”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那“何为仁”,简单来回答就是“爱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于丹讲授的仁爱之道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仁爱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仁爱是互相的。在教育里,也是如此,仁爱是教育的基石,仁爱是教育的重点。面对学生,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使其习成仁爱对人。常说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就让我们努力吧,把仁爱变成一种习惯,把仁爱变成一种态度。
《论语》向我们传授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温暖的教育态度。从经典道出智慧,以智慧服务平凡,出平凡而后快乐人生。孔夫子便是从经典中走出的教师的楷模,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