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2005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主%A6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68号 【发布日期】2006-07-27 【生效日期】2006-07-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2005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主要情况和加强改进当前
政府采购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6]16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财政厅关于2005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主要情况和加强改进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关于2005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主要情况和加强改进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若干意见
省财政厅
(二○○六年七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依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我厅认真总结2005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并结合2006年工作重点,针对目前我省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若干意见。
一、2005年我省政府采购工作主要情况
2005年,全省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依法规范操作,努力提高效率,完善配套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政府采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当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110.02亿元,节约率为11%;省级政府采购规模达10.7亿元,节约率为10.57%。
(一)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扎实推进规范。
一是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完善,为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先后出台了《福建省省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省级政府协议定点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省直单位政府采购采购人投诉处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制度化,初步构建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针对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所实施的紧急采购、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采购等,明确了这些紧急、特殊项目采购由部门组织实施的具体办法,在提高采购效率的同时规范了管理。
二是合理调整省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设定省级政府集中采购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和省级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严格采购方式变更的审批,巩固公开招标采购在政府采购方式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规范集中采购程序和采购方式。
三是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告媒体,相继增加中国政府采购网――福建专区、福建省政府采购网等公告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政府采购项目、采购方式、采购文件、采购结果等全过程采购信息,使信息披露更加透明,为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广泛的社会监督创造条件。
四是建立省级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评审专家网上申请、确认、系统随机抽取和动态管理,扩充评审专家的队伍,提高专家抽取管理的科学性,保证评审工作的质量。
(二)优化程序,创新机制,切实提高效率。
一是优化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及定点采购的计划编报和资金结算手续,将协议定点采购项目的采购计划改由省政府采购中心直接受理,采购资金由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直接结算,减少了资金流转等操作环节,进一步提高了效率。与此同时,对协议供货商品实行最高限价、网上二次竞价和更低价确认办法,促进协议定点采购效率更高、性价比更优。
二是不断创新机制,强化单位责任,发挥集中和分散两种优势。进一步简化了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设备采购手续,提高了效率;省属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资金改由医院与供应商直接结算,满足了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分期付款的需求,减轻了医院资金占用压力;对1万元以下的部分通用类项目,包括空调、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投影仪等试行单位自行组织采购,方便了单位急需零星小额采购需要。
(三)强化监督,健全体制,完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项政策规定落到实处。2005年,省财政厅、审计厅联合开展对登记备案的省级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业务进行专项检查,省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联合开展对全省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情况的专项检查。通过建立专项检查、定期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整改和规范。
二是健全体制,加大监管力度。出台《省级政府采购监督员管理办法》,建立政府采购监督员队伍,从省直机关退休干部、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人士中聘请十多位同志,担任省级政府采购监督员,部分监督员还参与较大项目的政府采购评标现场的监督工作,初步建立起监督员协助监督的机制。出台了集中采购代理机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建立起对集中采购代理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
(四)扩大宣传,加大培训,努力寻求共识。
一是通过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以及信息、专报、特稿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单位及时了解政府采购工作情况,理解并支持政府采购工作。
二是通过组织采购监管部门、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及供应商参与的座谈会、培训班,积极宣传和普及政府采购政策法规。
三是召开全省政府采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对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是整理编撰《福建省省级政府采购工作指南》,将省级政府采购各环节操作流程及主要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收录其中,分送省直各单位及各市、县(区)财政部门,方便了政府采购当事人学习与具体操作,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五)市县政府采购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南平、三明、泉州、福州、漳州、宁德等设区市推行公务用车统一加油、维修、保险,扩大了政府集中采购的范围;南平市建立工程采购协作机制,在不改变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主动介入工程采购;泉州市将财政性工程项目预、决算审核和竣工预、结算审核工作转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向社会公开招标。
二是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南平等部分设区市提前公布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使各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前就知道下一年度的采购范围和项目;绝大部分设区市都开发了评审专家管理软件,通过电脑随机抽取专家;各设区市都实现了采购项目、采购方式、采购文件、采购结果等全程网上公示,有效促进政府采购运行的公开、公正与规范,增强采购人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利于政府采购效率的提高。
三是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漳州市等部分市县试行采购单位跨市县委托代理采购,为推进县级政府采购改革探索新模式;南平市构建电子监控系统、网上竞价交易管理系统等六大政府采购网络系统,实现对政府采购的全程监控,增加了透明度,对建立网络化政府采购监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莆田市等设区市规定代理机构招投标统一进入招投标中心,实行现场全程录音录像监控,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规范了采购行为。
在看到政府采购改革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依法采购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依法采购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存在随意采购、规避政府采购、规避公开招标以及设置不合理招标文件条款等违规操作的现象。二是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不细化、不完整;政府采购还存在操作不够简便,工作环节较多,效率不够高,采购代理机构服务有待改进等问题。三是政府采购规模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违规处罚较弱,行之有效的监管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二、加强改进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若干意见
要认真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对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通报的通知》(闽政办〔2006〕140号)关于加强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的有关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宣传沟通,创新机制制度,实施科学监管,完善配套措施,努力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着力解决政府采购效率问题,不断推进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定点协议范围,改进定点协议采购方式。将产品通用性较强、市场竞争充分的项目逐步实行协议供货,进一步提高这类产品的采购效率。改进定点协议采购实施方式,完善定点协议产品竞争机制,促进采购性价比更优。
(二)搭建区域采购平台,推进县级政府采购开展。进一步探索建立区域联动模式,以设区市为中心,搭建协议供货统一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设区市范围内政府采购项目的协调整合力度,提高单次采购的规模,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
(三)适当调整省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对现行的省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设置和起点金额做适当调整,进一步完善政府集中采购与部门集中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四)探索制订招标文件的规范格式文本。使之成为招标文件制作的指引,规范招标文件的编制,减少流标和投诉。
(五)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电子化政府采购模式。探索实现省、市、县政府采购信息资源共享;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电子化政府采购试点,探索网上竞价等电子化采购模式,以进一步减少环节,避免人为因素干扰,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为采购人提供网上采购的便捷途径,促使竞争更充分,采购价格更合理。
(六)适时制定贯彻意见,促进政策功能落实。在国家有关支持自主创新、环保、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具体政策措施出台后,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制定贯彻意见。通过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研究节能产品、绿色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实施办法,促进环境保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竞争的机会,扩大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七)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
一是结合行政监察、效能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全过程监管,以及对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和其他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处罚违规行为。
二是强化各部门、单位内部政府采购工作责任。各部门、单位要根据本部门本系统政府采购项目的特点,建立采购工作规程,切实将政府采购实施过程中的法定责任承担起来。财政部门要做好协调指导帮助工作,督促各部门、单位增强采购责任意识,落实承办机构和人员,同时要加强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特别是各部门、单位内部政府采购经办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政府采购领域反腐倡廉工作,重点治理商业贿赂等突出问题。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06〕22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闽委办〔2006〕27号)的部署,按照省财政厅制定的《福建省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闽财购〔2006〕15号)的要求,认真开展调研摸底、自查自纠、整改查处和总结验收四个阶段的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商业贿赂举报和通报制度,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建立积极的预防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台办、财政厅、团省委关于进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210号 【发布日期】2007-11-05 【生效日期】2007-11-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台办、财政厅、团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台商子女在闽
就读服务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7〕210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省教育厅、台办、财政厅、团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台商子女在闽就读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一月五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台商子女在闽就读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
省教育厅 省台办
省财政厅 团省委
(2007年10月)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福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在闽投资的台商企业和台商人数大幅增加,台商子女随父母前来我省就读中小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做好台商子女在闽就读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解决在闽台商后顾之忧,是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海峡西岸和其它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落实“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改善福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台商来闽投资,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做好台商子女就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有关台商子女就读的政策措施
要在“同等待遇”基础上出台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针对台商子女群体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台商子女就读的政策措施。
(一)开展台生班试点。在台商较为集中的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分别选择3~5所办学水平较高的初中开设台生班,其余设区市视情况逐步推开。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年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名额,招收在当地就读的台商子女,并安排进入台生班就读。台商子女入学后,实行随班就读。所招收的台商子女实行计划单列,不占当年学校15%的借读生指标。各设区市应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将确定招收台生班的学校报省教育厅。小学阶段一般就近入学,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择其暂住地所属片区内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统筹安排台商子女入学。如有需要,亦可参照初中台生班的做法。
(二)对在闽就读的台商子女给予中招政策照顾。对参加中考的应届台商子女考生,可予加分照顾,并享受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具体加分办法,由各设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三)免收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对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台商子女一律免收借读费和任何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对招收台商子女的学校,所在地财政部门应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根据实际接收台生的数量,给接收学校核拨生均公用经费。
二、做好台商子女就读服务的基础工作
要建立台商子女在闽就读绿色通道,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一)编制《台商子女入学指南》。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制《××市台商子女入学指南》。内容应包括国家教育政策、当地教育现状和中小学概况、台商子女就读政策说明、台商子女入学程序、受理时间和地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台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和联系人等。该《指南》由各设区市教育局商当地台办联合编制,省教育厅统一审核印制。
(二)设立咨询窗口。各设区市教育局要设立服务台商子女就读的咨询窗口,并向社会公布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窗口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专门接待台商子女就学咨询,受理台商子女入学申请,指导办理入学的有关程序。
(三)建立绿色通道。教育行政部门、台办、学校等要建立台商子女就读服务的便捷通道,形成畅通的工作机制。要加强配合,简化环节,形成联动工作方式,发挥台商子女就读服务工作的整体功能。
(四)召开就读咨询会。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于每年秋季入学前会同台办、台联,召开有关台商子女入学问题的公开咨询会,向台商解析教育有关政策,介绍当年的招生情况,解释当地中小学入学升学的规定,现场解答台商疑难问题,组织台商参观接收台商子女入学的学校等。
(五)开设就读网页。各设区市教育部门应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设立有关台商子女就读的专门网页,内容应包括国家教育政策、当地学校的招生情况和规定、台商子女的招生政策、招收台商子女的中小学名单及学校概况。设立对话窗口,解答台商提出的有关问题,为台商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三、优化台商子女的学习环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针对台商子女的特殊情况和教育背景,优化教学措施,使台商子女在学校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一)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学校要针对台商子女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实行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二)加大力度,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增加学生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促进两岸学生共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关心生活,周到服务。学校既要关心台商子女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在生活上,要避免简单生硬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态度,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
四、促进闽台学生的融合交流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共青团、学生会、学联、少先队等组织,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促进闽台学生交流融合。
(一)学校要多做促进两岸学生交流融合的工作,注意避免造成人为隔阂。在评优奖励、考试竞赛、文体活动、加入团队等方面,要做到台商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二)学校要利用“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和少先队日、团日以及班会、运动会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两岸学生蓬勃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增进两岸学生间的彼此了解与友谊。
(三)要利用暑期,积极组织以寻根溯源、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夏令营活动,充分利用福建的“五缘”优势和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通过“寻根之旅”、“两岸风俗民情考察行”、“闽南风・海峡情”等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联欢联谊活动,增强台商子女对闽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认同感。
五、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部门配合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切实做好台商子女就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妥善解决台商子女就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加强指导,完善措施,强化服务,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学校要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切实为台商子女就读提供优良的服务。
(一)建立健全台商子女就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当地政府牵头,教育行政部门、台办和台联等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台商投资及流向信息,分析台商子女入学需求情况,研究台商子女就读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案和对策,并就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台办等部门要强化职能,履行职责,为台商子女就读提供完善的服务。台办应做好当地台商身份的审核界定工作,做好当年台商子女入学的摸底和登记,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适龄子女的有关情况;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台商子女招生计划,落实招生学校,协调、督促、指导招生学校做好台商子女入学工作。
本意见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税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56号 【发布日期】2006-07-07 【生效日期】2006-07-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税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6]15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地税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七月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意见
省地税局 省财政厅
(二○○六年五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广大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积极配合,税务机关认真履职,保证了我省个人所得税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但在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人收入信息采集较难,无法全面有效监控。特别是个人的第二职业收入、无账可查的中介服务收入、境外劳务收入等难以掌握,影响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二是代扣代缴不到位,自行申报率低。各代扣代缴单位财务部门支付的工资单以外收入以及其他工资外收入扣缴率低,有的单位甚至连工资单上的收入也不申报。三是部分纳税人纳税意识差。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个人承包经营企业等,往往采取虚列人员、化整为零的办法逃避纳税义务。四是一些政府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够密切,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执法合力。
为了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坚持依法治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通知》(财税[2006]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等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重要意义
个人所得税是涉及千百万纳税人利益的税种,是国家重视、社会关心的税种,也是税收征管难度较大的税种。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是所有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此要有充分认识,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是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既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形象,又能起到表率示范作用,促进全体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纳税意识,自觉依法纳税、依法扣缴。
二、全体扣缴义务人应依法履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征管规定,凡支付个人应纳税所得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团组织等,都必须履行全员全额代扣代缴申报义务。
(一)做好全员全额代扣代缴工作。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应税所得时,不论其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支付的应税所得是否达到纳税标准,均应向主管地税机关报送支付的相关信息。行政机关干部、职工工资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后,各单位应将国库支付的工资和本单位支付的工资性津贴、补贴、奖励及时进行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企事业单位应将财务以外的部门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性收入及时合并到财务部门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应自觉接受主管地税机关依法进行的检查。对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地税机关依法检查的,将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二)落实代扣代缴工作责任人。扣缴义务人应指定支付应纳税所得的财务会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为办税人员,办税人员具体办理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扣缴义务人要对代扣代缴工作提供便利,支持办税人员认真履行义务。
(三)加强扣缴税款登记管理。扣缴义务人应积极支持、配合主管地税机关做好扣缴税款登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自觉向主管地税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个人所得税扣缴税款登记证》,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阻挠、拖延和刁难。
三、地税机关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个人所得税的管理服务工作
管理服务是税收管征的基础性工作,对促进税收征管、构建和谐纳税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地税机关要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现行个人所得税各项征管办法、措施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督促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各级地税机关应将本级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情况按季报送同级政府。对于代扣代缴工作不重视、不落实的单位,可以一定形式进行通报批评,以此督促代扣代缴单位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开展纳税辅导。今年是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年,各级财政、地税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开展知识竞赛、开卷有奖竞答、代扣代缴单位评先评优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个人所得税法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各主管地税机关要积极开展个人所得税专项培训工作,确定专(兼)职税务管理员负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开展上门辅导有关税收政策。
(三)加强纳税申报软环境建设,努力创造轻松方便纳税的条件。一是加强申报窗口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绿色窗口,专人负责,热情接待。二是加强开放式申报服务建设,尽快实现申报方式多样化。三是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个人所得税源泉管理,促进个人所得税征管科学化、精细化。四是积极试行向纳税人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四)加强专项检查,实现以查促管。各级地税机关要认真开展纳税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漏洞,确定检查的重点单位和内容,做好检查的统筹安排,保证检查质量。要发动和鼓励全社会举报和揭露税收不法行为,一经查实,要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不到位被地税机关查处的,将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
(五)加强部门配合,共同协税护税。财政、工商、公安、劳动、房管、交通、文化、审计、外汇管理、银行、邮电等部门要在经费保证、打击偷抗税、提供税源和纳税信息、帮助税款征收和提供纳税服务等方面,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并商请法院、检察院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协调与配合制度,形成协税护税网络,构建长效机制,共同做好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清理乡镇财务工作协调小组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办[1996]39号 【发布日期】1996-02-28 【生效日期】1996-0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清理乡镇财务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加强
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996年2月28日闽政办〔1996〕39号)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省财政厅、省清理乡镇财务工作协调小组提出的《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省政府:
全省清理乡镇财务工作从1994年8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1995年初,省委、省政府又决定将清理乡镇财务工作列入反腐败工作的专项治理序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从1994年8月以来,全省清理检查乡镇资金总额162.29亿元,共查出违纪金额2.26亿元,发现了一批案件。为此,根据现行的有关法规制度,针对清理整顿发现的问题,从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监督等方面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切实加强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
加强乡镇财务管理,对于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提高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减轻农民负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要广泛深入地宣传财经法规,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正确行使法规规定的职权,严格履行法规规定的义务。要积极创造条件,按《预算法》规定的“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帮助乡镇设立并完善预算;按有关财经法规制度的规定,搞好乡镇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加强乡镇财务管理,对乡镇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主管乡镇财务工作的乡镇财政部门更重要的使命和更光荣的任务。单位财务人员的调换,必须经乡镇财政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财务人员有权制止,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对财务人员坚持原则受到错误处理的,乡镇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必须责成有关单位及时予以纠正。乡镇财政作为国家财政体系中重要的基层环节和乡镇政府中重要的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履行着不可替代的财政职能。因此要充分认识和提高乡镇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对乡镇财政的机构、人员,要稳定、调整、充实。
二、二、进一步深化乡镇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加强乡镇财务管理,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理顺条条、条块关系,明确职责分工:
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乡镇财务的管理工作,即负责乡镇机关、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乡镇所属行政、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以条管理为主的乡镇基层站所。乡镇政府财政部门对乡镇范围的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等三项资金实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即乡镇财政对三项资金的收支分别建帐、记帐和核算,根据有关规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的决定、部署,统筹安排、组织预算执行,并向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报告;对乡镇所属单位的财务实行“三统一分”的管理办法,即财政统一预算、收入统一管理、支出统筹安排、帐目分户设立。县以上各级政府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按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依据业务分工具体管理本部门(系统)所属乡镇单位的财务工作。
乡镇财政部门是乡镇经济往来及财务收支活动的综合、统一管理部门,在权限范围内相对独立地处理财务事务。其主要任务和基本职责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制度;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内收支,负责乡镇政府经管的各项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对经管的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编制预算和决算,按规定程序报批,管好用好各项资金;对乡镇所属单位进行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
乡镇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核算制度,服从服务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和完善,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单位领导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工作负总责。以条管理为主的基层站所,涉及乡镇财政三项资金的收支、往来,也要按规定接受乡镇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
各级财政、税务、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对乡镇贯彻执行财务法规制度负有指导、监督、检查的责任。
三、三、继续完善乡镇财务管理办法
(一)预算管理。主要指乡镇各单位按《福建省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及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将乡镇范围的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全部纳入乡镇财政预算范围,统一管理。
乡镇财政三项资金的预算安排,由乡镇财政部门提出初步方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并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报上一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备案。收支预算批准后,由乡镇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乡镇财政部门负责。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追加、追减事项,由用款单位申请,经乡镇财政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按规定程序办理支出预算追加追减手续。对超预算的支出,乡镇财政部门不得拨款。单位经管的财务收支,必须做到年初有计划,每月有安排,年终有决算。单位财务收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乡镇政府和财政部门报送预算草案,并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单位决算草案须报经乡镇财政部门审核。乡镇财政部门对其决算草案审核后,发现有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有权予以纠正。乡镇财政三项资金决算要按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办理,搞好乡镇各单位年终财务清理和调帐,全面进行年终清理结算和结帐工作,真实、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三项资金的预算执行结果。乡镇政府根据乡镇财政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并报上一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备案。
乡镇各单位要适应预算管理的需要,密切配合,共同搞好以下几项配套改革措施:
1、乡镇财政总会计,是核算、反映、监督乡镇财政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的会计,对乡镇所属单位实行“统一预算、分级核算”会计核算办法。乡镇所属单位为一级核算单位,管理本级及其下属(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各财务核算单位负责本职范围内具体的预算收支、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等工作。
2、乡镇各单位分为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两种核算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企业单位按《 企业财务通则》及分行业企业财务制度执行。乡镇所属单位实行何种核算体制、管理方式由乡镇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按规定报经乡镇政府、上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确定。
3、独立核算单位必须按规定设立财务机构,配齐财务人员,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并在银行开设帐户,实行钱帐分管,建立现金、实物盘点制度。对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单位,实行单据报帐制度,由乡镇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各单位不准以收抵支,不准另设帐外帐或只记纯收入;预算确定后的支出款项,由乡镇财政部门按预算支出程序审核、报批,统一在乡镇财政支报,分别核算。
(二)收入管理。乡镇各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组织、筹集的各项收入,从财政、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其他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财务帐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乡镇所属单位取得的各项财政收入,按规定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统一管理,主要包括:
1、单位从财政、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其他单位取得的经费补助、专项补助、分成补助(分成款)、税收返还、结算补助和其他各项补助收入,按规定全部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统一管理,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凡属乡镇的各种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一律按规定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管理。
2、各项事业性收费收入,一律上交乡镇财政在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由乡镇财政专户储存,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
3、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按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将乡镇企业应上缴乡镇政府的利润、管理费和其他收入,及时足额上缴乡镇财政,由财政部门实行定额、定项管理。
4、未列入上述范围的其他各项收入的管理,按《福建省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及有关法规制度执行。以条管理为主的单位,在乡镇范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及从财政、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其他单位取得的各项财政收入,按规定接受乡镇财政部门的检查、监督。
取得收费、罚没收入必须按照有权部门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及时上缴,并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统一编号的收费票据和罚没款收据。建立健全乡镇收费票据、罚没款收据的领发、使用、缴销和保管制度,由专职人员向乡镇财政部门领取使用,其他人员不得领用票证,并设立收费的专项帐册。向农民提取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开具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款单据。按规定向农民收取的其它费用,必须按规定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村级财务收入收据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限定用途,严禁用村的收据收取属于乡镇的收入。
单位之间、单位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内部往来凭证,由县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并由乡镇财政部门统一掌管。具体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县以上财政部门制定。
(三)支出管理。主要指乡镇财政按照乡镇政府部署和乡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据乡镇的收入状况,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各单位的支出按统一的、业经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其具体的单位经费支出按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执行。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支出管理制度,使用合法的原始凭证,严格审批手续,不得以领代报,以拨代支。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追踪反馈责任制,严格按批准的用途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对各项专用基金实行“计划管理,先提后用,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从严掌握。
(四)成本费用管理。生产经营单位要正确核算各项成本费用、税金和收益情况,按规定实行成本核算制。
(五)财产物资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购建、验收、领发、保管、调拨、登记、检查和维修制度,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建立健全材料和低值易耗品购买、验收、进出库、保管等管理制度,尽可能降低库存和消耗。妥善使用、保管各项财产物资,如有遗失或损坏,应照价赔偿。乡镇工作人员工作变动时涉及单位财产物资的,应及时办理财产移交手续,不得将物品带走。
(六)资金管理。主要包括:银行存款、现金、结算资金(往来资金)、周转金、专用基金和有价证券等的管理。
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及银行结算的规定,严禁公款私存和坐支现金。对个人的借款,仅限于预借差旅费和福利性的借款,时间最长不超过六个月,严禁将公款借给个人作其他周转。对暂付款,仅限于有预算关系的单位临时借款及预订货款,严禁随意对外借款和支付没有业务往来关系的预付款。乡镇各单位的往来款项应及时结算清楚,终了须向乡镇政府、财政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往来款项的累计发生数额及占用费收取支用的情况。对于长期拖欠的款项,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催收;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坏帐,由乡镇财政会同审计、监督部门进行审查,报经乡镇政府办公会议或上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予以核销;但由有关责任人员造成的损失,应酌情由其赔偿。任何个人不得擅自决定欠款、呆帐的减免、豁免。
乡镇财政部门根据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其他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区别不同类型、性质的资金,对乡镇所属单位分别设立会计明细帐户,分类核算,专款专用,互不挤占。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加强乡镇各单位的银行帐户管理。以县、乡为单位进行统一部署,财政部门、人行等有关金融机构及农村信用社、基金会等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在近期内对乡镇各单位的银行帐户进行一次清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清理并减少单位的银行存款帐户,规范银行帐户的管理。以后,乡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开立新的存款帐户,应事先商得乡镇财政部门的同意(盖章);以条管理为主的乡镇基层站所开立新的存款帐户,应事先商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同意(盖章),并送乡镇财政部门备案。今后,各单位若在未经核准的银行帐户内存取资金,一经查出,即视为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帐内,作为“小金库”处理。
四、四、不断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乡镇各单位要通过收支审核、财务分析,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财产物资管理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坚持民主理财原则,大项资金开支必须集体研究。乡镇财务的有关资料、重大事项,按照规定张榜公布。实行财务活动分析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财务收支分析会,各有关单位都参加。逐步建立健全乡镇主要领导人的离任审计制度。
乡镇所属各单位应当接受乡镇财政和上级财政、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财务检查和监督;按照上述单位的要求,提供有关财务资料,不得推诿、拒绝或者拖延;执行上述单位提出的检查意见。以条管理为主的基层站所,也应接受上述单位的有关财务检查和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在每年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中应主动与当地的监察机关联系,取得支持配合。大检查应延伸到乡镇各单位,包括以条管理为主的基层站所。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每年要对乡镇各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一至二次审查,审查的方式可采取抽审、联审、轮审、普审等多种形式进行。普审定期一年一次,其他审查可视情况不定期进行。
县市区的街道办事处要参照上述意见,搞好街道财务管理工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上述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认真组织落实,共同搞好乡镇财务管理工作。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
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财政厅制定的〘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六月 日
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若干意见
省财政厅(二○一一年五月)
近年来,我省会计工作不断加强,会计准则体系顺利实施,内部控制规范逐步落实,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快发展,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为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管理质量,强化会计监管力度,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会计行业诚信公开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继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人员每年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切实增强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范,大力弘扬会计诚信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建立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查询认证平台。在福建省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省财政厅负责建立福建省 2
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查询认证平台,归集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人员的相关信息,向社会提供查询认证服务。
(三)建立会计诚信档案。省财政厅负责建立福建省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记录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奖惩情况等信息,并通过福建省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查询认证平台向社会公开。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审计、税务、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充实完善诚信档案。
(四)建立会计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力求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增强会计监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省财政厅负责研究制定具体办法,指定一个内设机构负责接受单位和个人的举报,依法及时查处,及时将查处结果反馈举报人,并为举报人保密,情况查处属实的,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
二、加强单位内部控制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和〘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包括采购管 3
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和控制程序,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二)建立重大事项预算报告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要建立重大事项预算报告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编报预算时,必须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以下材料:重大对外投融资项目、重大资产处置、重大出租出借、重大项目资金安排、重要收费项目变动等。财政部门将各单位上报的重大事项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对未落实报告制度的单位,采取必要措施促其整改。
三、落实会计岗位专业化
(一)严格会计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制度。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核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任何单位不得任用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他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 4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严格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根据〘会计法〙规定,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含三年)以上经历。我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师(含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任免情况应向省财政厅备案。
(三)强化总会计师岗位职能。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根据〘总会计师条例〙(国务院令第72号)、〘财政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财务制度〗的通知〙(财社〔2010〕306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的通知〙(教人〔2011〕2号)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三级医院和高等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在单位行政领导成员中,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除〘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
任职条件外,我省上述单位总会计师须具备高级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同时,组织人事、财政及相关主管部门可探索建立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为用人单位科学选聘总会计师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快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的培养。会计领军(后备)人才是高级会计人才中能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端会计人才,是会计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财会〔2007〕8号)、〘关于印发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财会〔2010〕19号)和〘福建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闽财会〔2010〕51号),我省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分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3类,选拔培养140名左右全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在加快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的培养的同时,推动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制度、岗位使用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