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

时间:2019-05-14 21:3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

第一篇: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四条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疗管理部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五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第六条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七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八条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第三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九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第十一条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十二条 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0.5~1克静脉给药)或去甲万古霉素(0.4~0.8克静脉给药)预防感染。

第十三条 小儿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或按公式(小儿剂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70千克)计算。

第十四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章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第十五条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第十六条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第十八条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第五章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第十九条 实施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手术室进行。第二十条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第二十一条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第二十二条 手术备皮: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剪毛;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备皮。

第二十三条 严格遵守术中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局部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

第二十四条 尽量不放引流装置,如需放置应使用闭合式引流装置,并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证。

第二十五条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需出院后拆线的手术患者尽可能到病房由手术医生负责拆线。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十六条 需连台的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安排在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后。在污染或污秽切口手术后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符合要求方可实施连台手术。

第二十七条 术前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准备、环境消毒、器械灭菌、术中通风、围手术期保温、术后伤口护理等均应严格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订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中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用药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第二十九条 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各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根据本机构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种类,并及时通报。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由卫生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附件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推荐表

手术名称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术 乳腺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腹外疝手术 脾切除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高危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危者)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高危者)其它部位(皮肤、腋下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等)手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药物选择/单次使用剂量

第二篇:围手术期管理规定

XX市人民医院

围手术期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

1、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3、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4、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部备案,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并由科主任签字上报医务部备案,由主管副院长审批后进行。

5、对重大(Ⅳ类及以上手术)、疑难、破坏性、高风险、特殊身份病人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认真做好术前讨论,并将讨论情况详细记载在病程录及术前病例讨论本,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参加人员包括手术医师及科内其他外科医师,必要时应请麻醉师、护士长、护士及其他科室相关人员参加。讨论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参加讨论者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讨论日期、记录者的签名等。必要时请医务部协调组织多科讨论。

6、病危病人手术、疑难手术、特大手术、高风险手术、破坏性手术、特殊身份病人及新开展的手术等,科室应在术前讨论后,填写《重大疑难手术审批单》,经科主任审核,并报医务部批准。节假日和夜间急诊时,由科内最高级别值班医师同意,报告科主任,并呈报医院总值班或医务部批准。

7、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部备案。

8、手术前术者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同意手术。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9、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10、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11、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前一天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12、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 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13、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科室护理人员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14、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不得将患者衣物、石膏、牵引器等污染物带入手术间。

二、手术当日管理:

1、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规定的“三步核查”流程,实施再次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3、麻醉医生及手术间内所有医护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严肃性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时刻注意尊重病人。

4、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术中遇到困难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应暂停手术,拟请上级医生或医务部进行术中会诊。术中如需调整手术方式或扩大手术范围需由主刀医师与病人家属谈话,征得家属签字同意并签署《术中改变(或增加)术式同意书》后方可施行。

5、术中急需用血,巡回护士负责催促各环节,争分夺妙在最短时间内将血送到手术间,化验室必须配合以最快速度配血。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时,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6、术中麻醉医生不能离开病人头侧,所有术中用药及抢救设备须术前准备好,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除一、二类手术同时照看两台时可偶尔离开外,任何时候均应守护在床头,严密监视生命体征变化。

7、所有手术均应尽可能派器械护士上台,所有手术器械敷料必须清点数目。巡回护士需严密注意患者肢体摆放是否舒服、有无压疮及患者冷暖情况,手术过程中离开手术间不得超过两次。

8、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试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部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9、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的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10、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11、手术过程中非手术人员(修理工、担架工)不得入手术间,如特殊情况,进手术室需戴口罩、帽子,穿手术衣或参观衣,否则不允许入内。

12、局麻手术中,手术医生必须经麻醉医生同意后使用麻醉药品,且麻醉医生应观察麻醉过程,防止意外情况。麻醉医生使用贵重药品时须听取主刀医生意见。医保病人不得随意使用术后镇痛泵及自负麻醉药。

13、全麻病人拔管后待生命体征平稳,完全复苏后方可送回病房且须有麻醉医生陪同。

三、术后管理:

1、巡回护士术毕提前 15 分钟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受病人准备,由麻醉医生、经治医师将病人送返病房,麻醉医师向经治医生交接术中用药,输血输液量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情况。检查患者身体各种束缚带是否已解除、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等。

2、手术结束后,术者对病人术后需要特殊观察的项目及处置(各种引流管和填塞物的处理)要有明确的书面交待(手术记录或病程记录)。

3、麻醉科医师要对实施麻醉的所有病人进行麻醉后评估,尤其对全麻术后病人,麻醉科医师应严格按照全麻病人恢复标准确定病人去向(术后恢复室或病房或外科监护室)。病人送至病房后,接送双方必须有书面交接,以病历中签字为准。

4、麻醉医生术后至少随访病人一次,并记录。

5、术后医嘱应由主刀医生开具或按主刀医生意见由经治医生开 具,对特殊治疗、抗菌药物和麻醉镇痛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6、手术当晚值班医生要主动巡视手术病人,三、四类手术,术 后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主刀医师及主任要亲自查房。

7、手术记录应由主刀医生按《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书写,必须 及时、真实、客观、详细描述手术过程、病灶情况、术中病情变化及 处理情况(包括术中会诊及与家属谈话内容)。

8、术中切除组织必须送病检,不能主观臆断,以免误诊。

9、凡实施中等以上手术或接受手术的患者病情复杂时,手术者 应在病人术后24 小时内查看病人且不得离开本市。如有特殊情况必 须做好书面交接工作。术后3 天之内必须至少有1 次查房记录。

第三篇: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研究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研究

【摘 要】目的:对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患者在用药过程的中的安全。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妇产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用药特定指标进行统计、整合来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结果:一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为46.67%,二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为13.33%,三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为7.78%,硝基咪唑类药物用药频率为32.22%。另外术前2天用药3例,术前1天用药6例,术前2h用药27例,术前0.5小时用药53例,术中用药1例;术后用药时间少于2天7例,少于4天60例,少于6天23例。结论:在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过程中大多数药物应用较为合理,但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因此还需要对抗菌药应用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用药

在产妇围术期会出现一系列的感染症状,其中生殖道感染是较为常见的感染症状。为了让产妇能够健康、安全、稳定地度过围术期一般会对其采取抗菌药来进行治疗并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1]。我院对对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妇产科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对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9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年龄为22至41岁,平均年龄为(29.56±5.23)岁。上述患者当中子宫肌瘤子宫切除术11例,剖宫产72例、其他手术7人,以上患者在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1.2 方法

对上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给药时机。结果

术前2天用药3例,术前1天用药6例,术前2h用药27例,术前0.5小时用药53例,术中用药1例;术后用药时间少于2天7例,少于4天60例,少于6天23例。抗生素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妇产科患者在围术期使用一代头孢药物最高,用药频率为46.67%,而三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最低仅为7.78%。讨论

在妇科手术过程中生殖道感染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特别是阴道感染会对患者的正常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么在进行手术之前应该对宫颈分泌物和阴道分泌物进行充分的检查,一旦出现感染应该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再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来筛选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有效的治疗,若患者出现急性炎症就必须先对炎症进行控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实施手术治疗[2]。

患者在产科手术围术期时间内会受到雌激素影响,此时患者的雌激素会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则会造成阴道充血甚至会出现水肿,同时阴道通透性也会明显提高,这就会大大地提升了生殖道感染的几率。生产前一旦出现生殖道感染将有可能造成胎儿宫内感染。因此在产妇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宫内胎儿情况以及产妇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来合理用药。在预防感染的过程中都会采取抗生素治疗如五水头孢唑啉粉、头孢替胺粉、头孢曲松以及奥硝唑等[3]。

从致病菌方面来看妇女阴道周围具有多种致病微生物,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乳杆菌、棒状杆菌等是较为典型的致病微生物,在常态下上述微生物群基本上处于抑制状态。一旦患者接受妇科手术或产科手术就会造成阴道内环境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菌群平衡性受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毒性较强的病菌如大肠杆菌数量会明显上升,而部分有益菌数量则会降低,此时就容易引发感染[4]。事实上病原菌感染是一个交叉、混合过程,患者出现感染后其临床症状类型较多如伤口感染、尿路感染等,另外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若手术时间过长也会加大患者感染发生率,因此在术后或术前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对于以下手术应该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1)剖宫产术,患者破膜时间在20小时以上。(2)妇科整形术。(3)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留置了大量导管进行治疗。(4)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感染症状。(5)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等具有大创口的手术[5]。

在上述研究中经回顾性分析统计得出术前2天用药3例,术前1天用药6例,术前2h用药27例,术前0.5小时用药53例,术中用药1例;术后用药时间少于2天7例,少于4天60例,少于6天23例。患者在围术期使用一代头孢药物最高,用药频率为46.67%,而三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最低仅为7.78%,这说明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还是偏向于使用经典的一代头孢药物五水头孢唑啉粉,另外奥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本研究中奥硝唑的使用频率高达32.22%。

在抗生素药物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筛选,特别是对于围术期妇产科患者而言应该选用杀菌效果好、抗菌谱广的亚药物,同时还要保证药物具备有效的组织渗透能力这样便能得到更好的杀菌效果。另外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尽可能选择药效时间长的药物,避免多次用药造成患者出现耐药性。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遵循预防性原则,例如四环素等具有较高毒性的药物不能使用。相关研究表明不同代的头孢类药物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性不大,但相对而言一代头孢类药物经济性更好,从上述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一代头孢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也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但无论是何种抗生素及抗菌药物都应该严格控制药剂用量,过量使用必然会造成耐药菌数量增加,这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该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也是为了降低耐药性[6]。

在抗菌药物使用的过程中用药时间以及给药时机选择和控制也是合理用药的重点。从学术界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主张在术前0.5h至1h内进行单剂量用,术后再进行药物补充。上述给药方式可以让药物浓度得到保证并能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并抑制耐药菌。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在对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多例患者采取了多日连续用药,事实上这是没有必要的,这不但不会提升治疗效果并且用药时间过长将会导致耐药性风险,同时从经济性角度来看也是不利的。因此我院在对妇产科围术期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应该对连续用药情况进行改善[7]。

综上,正常情况下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都较为合理,但普遍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因此还需要对抗菌药应用进一步完善,通过调整用药时间、用药时机以及用药剂量和用药种类来保证治疗效果,让患者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方芳,周淑,石钢,熊庆.妇产科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现状及循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01):121-123.[2]姜桦,曹斌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09):133-136.[3]梁毅,张振家,刘震坤.妇产科患者术后应用抗生素效果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4):157-159.[4]温雯,陈文玲.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疗效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01):201-202.[5]刘佳明,袁杰利.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04):302-303.[6]石继和,任炼忠.254例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03):357-359.[7]陈易人.围手术期的抗生素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1(02):121-122.作者简介

李建平(1977-)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人,现为中宁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妇产科工作。

第四篇:156.)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精选)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性研究

张镇源1, 张琴1,王亚非1,何平1,欧阳爱军2,胡茂平1,郑瑞兰1

(1.江西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330000)(2.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333001)

摘要: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对提高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的效果分析。方法 设干预组、非干预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药物的选择、首次给药时机、预防用药的疗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指标的合格率明显上升,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使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本课题所实施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起到积极的作用,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干预研究

Intervention study from Ⅰ class incision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drug Zhang Zhen-Yuan, Zhang Qin, Wang Ya-Fei, Ouyang Ai-Jun, Hu Mao-Ping, Zheng Rui-Lan(1.Pharmacy department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Jingdezhen,Jiangxi ,333000; 2.Pharmacy department in the first affliateed people's hospital,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330000)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ytic effection that pharmaceutical interference improve the rational prevention use level of antimicrobial drugs through Ⅰclass incision surgery.Methods

All experiments divide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non-intervention group.Results After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Ⅰ class incis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drug use obviously enable quanlification rate to rise in the way of antimicrobial choice, the first time for medicine, preventing drug treatment, antimicrobial usage rate et al.At last, to save the medical resources reasonably and obtain a significant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caus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 restrain bacterial growth.Conclusion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after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can promote safe, effective and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provides a new way in the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intervention study.Keyword: Ⅰ class incision;perioperatie;prophylactic;intervention study

近来卫生部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的应用。为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我院针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问题,制定和完善了管理措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行政与技术干预,使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逐步趋于规范。1

2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7-12月610例出院的手术病人为非药学干预组和2009年8月-2010.1月589例出院的手术病人为药学干预组(均不包括治疗用药)。将所抽查病历按手术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诊断、药物品种、剂量、给药方法、起止时间、手术名称、切口类别、应用指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经治医生、用药合理性分析与评价等)逐项填写,并统计分析。

1.2评价标准

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评价。

1.3干预措施

采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行政命令与监督检查(特制定了本院的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检查方案)相结合的方式。

1.4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见表1。

表 1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指标 用药指征 药物选择

素类

用药时机

≤切皮前2h 手术时间≥3h即

术中给药

追加或失血> 1500ml即追加

预防用药时间 溶媒 用药途径 2结果

2.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总例数1199例,非干预组610例,干预组589例,男性506(干预组266例,非干预组240例),女性692例(干预组338例,非干预组354例)。平均年龄46.44岁(干预组43.66,非干预组49.21)。两组相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手术例数构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2 各类手术例数构成比,见表2。

表2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手术构成比

白内障手组别

出术

手术

斜疝手

内固定术与取

乳腺手术手

甲状腺

≤48h ≤250ml 静脉给药

>切皮前2h或术后用 手术时间≥3h未 追加或失血> 1500ml未追加 >48h >250ml 口服或肌注

合理 有 一、二代头孢和青霉

三代头孢及其余品种 不合理 无

非干预组

干预组 138 415

53

47

16 2.3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非干预组610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439例,71.97%使用抗菌药物。(除1例为口服抗菌药物,其余均为注射给药)。共使用30种抗菌药物(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550次,平均每人使用1.26种。见表3。

干预组589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251例,42.62%使用抗菌药物。共使用19种抗菌药物(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283次,平均每人使用0.48种,见表3, 4,5,6,7。

表3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组别 干预组 非干预组 抗菌药物使用例数(%)251(42.62%)439(71.97%)

未使用抗菌药物例数(%)338(57.38%)171(28.03%)

表4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构成

β-内酰胺酶一代头孢

组别

(%)

干预组 非干预组 75(26.50%)46(%)9(3.18%)3

(%)14(4.95%)251

(%)

剂(%)(3.89%)28(4.59%)128

6(1.09%)

(8.36%)(0.54%)(45.64%)(5.09%)(23.27%)

表5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联用

组别 干预组 非干预组

表6: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病组别

历总数 术前

术前

术后

≤48h

3-7d

>7d

初次用药时间

术后用药持续时间

一联(%)249(99.20%)330(75.34%)

两联(%)2(0.80%)104(23.74%)

三联(%)0(0%)4(0.91%)

(9.82%)

153(54.06%)(1.41%)54 二代头孢 三代头孢

青霉素类

抑制剂复合(%)

(%)

林可类

喹诺酮类

2-48h 0.5-2h >48h 非干预组 干预组 438 251

23

157

8

245

171

272

15

表7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抗菌药物的费用比

例组别

非干预组 干预组

3.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应用率比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1],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一般I类即清洁切口在注意严格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下,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2]。只有几种情况下才考虑预防用药。表3可见,非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439(71.97%),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251(42.62%),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下降29.35%,有显著性差异。

3.2Ⅰ抗菌药物的选择性比较

Ⅰ类切口手术如需使用抗茵药物,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阳性菌选用药物,预防用药应以一代头孢为主。表4可见,非干预组一代头孢的使用率为8.36%,三代头孢的使用率为45.64%,而干预组一代头孢的使用率为26.50,三代头孢为4.95%,有显著性差异。

3.3 多重耐药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的比较

抗菌药物在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抗菌药物的灆用极易导致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的增多,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三代头孢容易诱导筛选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2],目前ESBLs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我院微生物实验室数据显示干预前2009年1月-6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44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占23株(52.27)。而干预后2010年1月-6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5株,无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调查表明随着头孢三代用量的减少能有效地减少院内多重耐药菌的产生,特别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细菌控制效果更为明显。

3.4 首次给药时间及用药疗程的比较

预防用药的时机和疗程:近年来,对全身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野或切受到污染前或污染后的短时问内使用[3],要求在细菌入侵组织时,即在手术期问最可能发生感染的时间,使抗菌药物的浓度在预防感染组织的浓610 8.95 589 7.32

3435.55 3940.08

716.78 659.61

305.91 161.24平均住院日

住院费

药品费用(元)抗菌药物费用(元)

度达到较高水平。表6可见,干预前初次用药时间在切皮前0.5-2小时有39例(8.90%),干预前初次用药时间在切皮前0.5-2小时有157例(62.5%),干预前术后用药时间≤48h有65例(14.84%),干预前术后用药时间≤48h有171例(68.13%),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在初次用药时机与术后用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干预措施非常有效。

3.5 抗菌药物的费用比较

表7可见,干预前后平均药品费用和抗菌药物均降低,住院天数也缩短了。虽然药费下降,但总费用并未减少。如果将可能用于治疗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所引发的医院感染费用计入,可以肯定合理用药有助于医院收入“含金量”的增高。于国于民皆有利,应该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理想结果[4]。

4.结论

以上表明,本课题所实施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及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北京,2004:3 [2]王睿,陈良安,郭代红.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96 [3] Harvey k,Beavis M Christiansen K,等,李大魁,盛瑞媛,主译.澳大利亚抗生素治疗指南[M].10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50—8 [4王力红,石海欧,等.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24-326

第五篇:关于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的规定

关于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的规定

为加强围手术期的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常规,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护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针对围手术期管理作出如下规定。

一、手术前管理

1、经治医师必须认真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掌握完备的客观资料,认真书写病历。对所有择期手术和限期手术均须做好合理的术前检查(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特点开展特殊检查),为评价病人全身状况、确立手术方式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2、严格执行术前三级查房制度,明确手术指征。急诊病人术前必须有二线值班医师查房及记录。

3、各手术科室必须认真执行术前讨论制度。凡大中手术、疑难病例手术和新开展的手术须进行术前讨论,并认真做好记录,必要时邀请麻醉、影像、特检、检验、病理、器械师及其他有关科室人员参加。对讨论中决定的治疗方案必须认真执行。

4、术前谈话和签字制度是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必要措施,是争取病人家属对手术理解、支持和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医疗纠纷不可缺少的工作程序。术前谈话包括《手术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和《麻醉知情同意书》等内容,必须由术者或第一助手进行病情和手术方式、预后等情况的告知,不允许其他人员(特别是进修实习医师)单独谈话签字。谈话、签字对象必须是患者本人或其有书面代理协议的代理人。遇重大、疑难手术时,科主任(或副主任)须亲自谈话。如遇特殊情况,须通知医务科或院总值班,同意后方可实施手术。

5、手术通知单应按规定如实、逐项、清晰、详细填写,若有严重合并症者(如心肺血管疾病)。平诊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开具手术通知单,并由科主任签字;急诊手术由二线值班医师开具手术通知单,方能生效。凡未按要求签字或弄虚作假者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负责。

6、择期手术通知单上开具的手术时间为手术切皮时间,上午手术不得迟于9:00。手术科室在接病人前完成所有护理准备工作。麻醉医师及手术护士应在病人抵达手术间后及时完成手术前各项工作。手术医师必须严格按照所开具的时间提前到达手术室,做好准时开台的准备。

7、开展重大手术、特殊手术、新手术应由科主任申报、医务科审批,报请业务院长同意。

8、择期手术通知单在手术前一天上午10:30以前,由手术室派人到病区收取。心脏手术应在手术前两天通知手术室;请外院专家教授来院会诊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并提前两天通知手术室,以便麻醉科、手术室合理安排工作。

9、急诊危重抢救病人(包括由门急诊直接送入手术室的危重患者)可先行手术,但必须在手术后及时补送手术通知单,避免漏费情况发生;其余的急诊手术应先将手术通知单送至手术室。急诊手术病人指征,应严格按标准执行,不得将平诊手术作为急诊手术安排。

10、各病区手术的手术间和手术台次的分配应由手术室护士长根据医务科规定统一安排。特殊情况需要让台或调换台次的,手术科室的双方需与手术室协商解决;如遇抢救病人需做手术时,手术室有权推迟或暂停有关科室的手术台次,但须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11、各手术科室原则上应在本科规定的手术日期安排手术,因特殊情况需在非本科手术日手术时,应提前与麻醉科及手术室协商,同意后方可安排手术,手术顺序由手术室决定。麻醉科和手术室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手术科室的工作需求。

12、手术病人若患有肝炎、结核、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以便手术室合理安排手术间。

13、临床医师开具手术通知单时,要认真查对各项检查、记录、诊断依据,落实手术人员,一旦手术通知单送达手术室,除非病人本人原因、病人临时发生不能耐受手术的并发症,或手术者因特殊原因不能施行手术时,不得随意取消,特殊情况要报医务科备案。

14、麻醉科医师术前必须由本院医师亲自访视病人(手术前一日下午完成),针对手术病人病情和手术需要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并认真告知麻醉风险,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做好麻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5、发现下列情况中有一项者手术室有权暂停择期手术或要求手术科室作相关补充准备:

(1)违反各级医师手术权限分级管理标准、安排超越范围的手术或冒名顶替进行手术。

(2)麻醉医师在规定时间访视病人,发现病人病历尚未完成、检查结果未归档或未访视到病人。

(3)手术麻醉禁忌症和伴有可能经手术或麻醉造成不良影响的合并症。

(4)择期大、中、小手术及全麻手术病人,术前有关化验及特殊检查不齐全(包括三大常规、血型、凝血分析、胸透、肝肾功能测定、心电图等)。手术备血病人必须有谷丙转氨酶、乙肝两对半、丙肝、艾滋病、梅毒检查结果,危重病人及老年病人须检查血糖及电解质。

(5)手术病人病历上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体重空缺任何一项者。(6)平诊手术病人术前手术同意书未签字。(7)平诊手术未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手术通知单。(8)平诊手术病人术前准备未完成。

二、手术中管理

1、手术室必须以服务病人、服务临床的精神创造条件,协调好人员设备、药品、器材,尽可能满足病人和临床手术医师的需要。

2、凡急诊手术病人,手术室须及时安排手术,不得推迟或取消、延误病人治疗。合理协调人员及设备,保障手术安全。

3、各级手术医师必须认真执行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杜绝超越手术权限施行手术。

4、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本院医师不能单独进行手术,需有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医师参加或现场指导。

5、进修医师或实习医师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手术。

6、参加手术人员应该做到:(1)遵守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

(2)严格按手术通知单安排的时间准时到达手术室进行手术,超过时间者手术室应通报医务科。如遇特殊情况手术者未能及时到达,至少应有一位以上参加手术医师准时进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并向手术室说明情况。

(3)严格医疗保护性制度,手术时不允许喧哗、嬉闹、闲谈,不允许串台参观手术。手术间内严禁使用任何移动通讯工具。

(4)对全麻插管病人术后,手术医师应随同麻醉医师一同拔管,并等待病人复苏。

(5)手术临结束时,为应付意外情况,术者、一助提前下台后不得离开手术室。

(6)手术结束后应协助麻醉科、手术室人员把病人抬上担架车。全麻手术病人,由手术医师同麻醉科人员一同将病人送到病房。

(7)手术完毕时手术者或第一助手可于手术室侧门处向家属出示离体标本。

(8)手术医师应按照要求,负责填写好病理检查申请单及处理好手术标本。

7、麻醉医师应坚守工作岗位,加强麻醉期间的观察与处理,不得随意离开手术间。对出现的异常生命参数及时分析处理,并通知手术者,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8、对于手术麻醉效果不好,不能达到手术要求时,麻醉医师应向其上级医师报告,由上级麻醉医师再次处理。手术中更改麻醉方式必须与手术医师协商。

9、术中出现意外情况时,手术及麻醉医师应立即向上级医师报告,必要时暂停手术等待上级医师一同处理。

10、手术中出现新问题,手术者决定更改手术方式或手术范围等,若术前未与家属明确交待,手术者必须再次与家属谈话,告知手术情况,并再次签署《手术同意书》,但不允许将家属领入手术间内观看手术现状。

11、涉及本院职工亲属进行手术时,该职工应回避,不能进入手术间观看手术。

三、手术后管理

1、手术完毕手术者返回病房后,必须向手术病人家属交待手术方式、手术经过、术后可能出现情况及注意事项、术后治疗措施及预后。

2、病区应加强对术后病人的观察和监测,病情变化随时处理,并通知手术者。

3、手术者或第一助手必须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抢救性手术应在6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的书写,未在规定时间完成者按丙级病历处理,其他人员书写亦按照丙级病历处理。

4、麻醉医师术后必须回访病人(全麻病人和急危重病人在24小时内,其他麻醉方式在三天内),了解有无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应跟踪随访,配合病区医师作参与处理。

下载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

    本院586例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本院586例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调查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选择是否符合“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问题通知”。方法:通过调......

    围手术期管理规定(共五则)

    围手术期管理规定 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确保手术疗效和安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7.)1-二等(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

    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 杨旭 王少华 孙福生 摘 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干预性研究,为临床抗菌药的应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对我院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围手术期管理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管理质量,防范手术风险,结合医院实际和有关管理制度,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术前管理1、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度。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

    围手术期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 手术是临床外科系统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包括从病人决定手术入院、接受手术以及麻醉苏醒后直至病人出院的全过程。手术室的护理工作......

    围手术期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全院护士) 围手术期概念: 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分手术前期(术前) 手术麻醉期(术中) 手术后期。※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