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评价指南1
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评价指南
一、基本理念
1、强调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学校和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理解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养成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习惯,通过观察学生活动、作业、测验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等。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如实反映学生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
2、突出为了改进学习的评价
学校和教师要树立评价为了改进学习的基本观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要注意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教学、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有效建议与精准指导。
3、倡导评价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要依据本评价指南的要求,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方案,明确本校数学学科学年、学期、单元等各个阶段的评价安排。鼓励学校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工具,如学习兴趣问卷、作业分析工具、日常观察记录工具等。学校可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不同评价维度的表现水平标准,但最高表现水平标准的要求不得超过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评价框架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设立的“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和“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三个主题模块,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察点,提出评价方式建议。
三、评价实施建议
1、整体设计评价方案
数学教研组和备课组要整体设计每学期的评价方案,可根据本“评价框架”中所提示的学习表现的观察点示例(包括活动、练习、作业、测验表现等),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次数、时间或周期。建议对每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评价,可根据学校实际确定评价次数;对学生学业成果的评价,可以基于“模块”或“单元”(每单元一次)进行。
2、注重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
低年段数学学习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评价,应以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说习惯、操作习惯、练习习惯等)的养成为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关注不同评价方式的选择
要加强过程性、诊断性评价,把握不同评价方式的特性,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对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评价,主要通过日常观察、作业分析、过程记录等方式获取信息。对于学业成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口头测验、书面测验、操作解答和作业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注重设计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分析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时的表现。
4、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或调整教学方式,或提供学生改进学习的具体措施。例如,在学生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教师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动力等措施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完善校本评价的管理机制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拟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任务和要求,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逐步完善评价管理机制,保证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工作顺利实施。教研组应根据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标准,督促教师按照要求实施评价。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评价内容和标准进行微调,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学校可建立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平台,优化对于评价过程的管理、评价资料的积累、评价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四、案例
(一)数学听说习惯评价案例
【概述】
低年级学生的书写和阅读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听说能力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低年级数学课堂往往气氛活跃,有不少“敢说”“爱说”“愿说”的孩子。作为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开口表达,懂得倾听之外,还需要关注用积极的方法评价他们的听说习惯。
【案例呈现】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要关注习惯养成的过程,并及时给予每个孩子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我会编 活动内容:10 以内数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加法(合并、添加)、减法(求部分、求剩余)示意图各两幅。
活动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任选两幅图,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并口答算式。
环节
评 价指标
评价结果
活动前
①能听懂老师的活动要求,并进行完整的复述。
★
活动中
①能有条理地编数学问题,语言完整流畅。
★
②活动时,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晰。
★
③能听清同桌的问题,说出正确的算式。
★
活动后
①能对同桌的回答进行自主的判断。
★
备注:评价结果的星星数量和评价指标条目数量相同,一个条目一颗
(二)书面测验评价案例 【概述】
此案例主要评价基础模块“计算”中100 以内加减法计算水平。
学生完成书面测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测学生完成速度、完成正确率来评价学生口算熟练的情况,正确运用算理计算的情况,以及根据数据特征及运算过程对算式进行正确分类的情况。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计算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算理、熟算法,进而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教师还可观测学生测验时的完成态度及书写习惯。良好的注意品质、书写习惯是学生进行正确、快捷计算的必要的前提条件。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通过制定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书写习惯,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水平。
在计算部分,除了关注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以外,还需关注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测试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过程是否规范,书写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
(三)表现性评价案例(包括等第+评语案例)
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需递交各自的任务单。他们在任务单上记录的对自己、对同伴的等第评价,和对同伴作出的简要评语记录都成为评价同伴表现的重要依据,并且直接反馈给当事人。此外,学生还将获得来自教师的分项评价结果以及教师的评语。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
1、符合课标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2、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3、表述准确、具体,准确使用刻画知识技能与数学活动水平的目标动词。教学内容
1、能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2、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性的。
3、适当补充相关情境材料,支持学生学习,注意本学科与其它领域的适当联系。
4、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2、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积极参与,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形式。
3、教学节奏适当,时空分配合理,教学进程自然流畅。
4、师生关系和谐,情、知交融。
5、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情境创设恰当、有效,问题设计严谨、合理。
3、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4、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的激发。
5、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教师行为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学生行为
1、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教学效果
1、大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全面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教学特色
1、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或全过程中有独具创新的教学设计,其效果显著。
2、设计的教学方案有独具特色的主题或立意。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个人教学艺术风格。
教师素质
1、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简练,示范规范,指导得法,板书科学合理。
2、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并合理优化。
3、善于组织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调控能力强.4、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学生实际,能够面向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2、目标始终贯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
1、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并能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理;
2、加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设计合理,能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和课堂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节奏感强;
2、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生成过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4、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生生平等合作,教师较好地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5、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学生积极思维,始终充满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
6、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充分,使用效果好;
7、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和谐
四、教学素质
1、教态自然亲切,情感丰富,亲和力强;
2、教学语言规范、生动、准确、流畅
3、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能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4、具有将教学环境和教学实际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
5、具有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
1、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的达成率高;
2、重视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进步的积极体验,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3、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4、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的评价标准
a、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标准》要求。(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b、教材处理(1)领会编者意图,保证科学性,重视系统性、逻辑性。(2)有较高的处理教材的能力,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c、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2)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时间分配恰当(3)环节紧凑,过度自然(4)把握重点,突出难点(5)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的形成过程。
d、教学方法:答:(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4)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重视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5)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及时、全面,指导到位(6)发扬教学民主,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7)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形式多样。精讲巧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8)面向全体并注意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
e、教师素质
(1)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2)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明,生动形象,合乎逻辑,有启发性(3)板书工整规范,简明清晰,布局合理,言简意赅(4)教具、学具选用恰当,目的明确,演示娴熟;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5)知识面广,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f、教学效果(1)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2)学生思维活跃,信息交流畅通;学生会学,学习主动,课堂气氛好(3)学生应答面广、质量高(4)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课内练习正确率高(5)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g、教学特色
(1)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2)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教学设计上有新的突破,课堂
第三篇:数学课堂评价标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理念
1、教学理念新,改革意识强。
2、以学生为本,教师角色定位准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正确处理教与学、知识技能与过程性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 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4)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5)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 思维。
(6)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7)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比较、推理、证明、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活动形成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 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
(8)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9)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0)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11)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2.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与本领域教学特点。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4、三、教学内容
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挖掘教材资源,1、领会编者意图,保证科学性,重视系统性、逻辑性。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能灵活处理教材,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合理开发和组织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的逻辑体系。
4、教学内容容量适度。
四、教学过程
1、教与学的活动安排合理。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交流与评价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适时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重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及时、全面,指导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和谐互动。新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善于质疑、问难。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环节紧凑,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与处理得当,把握重点,突出难点,过渡自然。
练习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形式多样。精讲巧练。
3、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
2、手段、教法选用得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3、发扬教学民主,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师素质
1、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2、关注课堂的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3、组织教学能力、调控能力强,应变能力强。
4、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5、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规范简练;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七、教学效果
1、达到并全面落石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目标达成度高,情感与态度得到培养。
学生会学,学习主动。
课内练习正确率高。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2、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3、教学特色突出。
七、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2.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3.符合数学教学各领域的教学规律。数与计算:
(1)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2)注重培养符号意识。(3)提倡算法多样化。(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与图形:(1)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3)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统计:
(1)学生有机会经历搜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2)引导学生对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3)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1)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设计指南
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设计指南
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设计指南
一、课程意识(20分)
【开发意识】
1、创造性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和本质联系,从学科体系高度准确理解、把握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开发课程资源。能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和创造性处理,能积极开发并合理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
【生成意识】
1、课程创生。能从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转向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2、动态生成。课堂中不是机械地按预设思路推进教学,能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主体意识】
1、学生即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即课程。能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不断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问题引领(20分)
【问题设计】
1、问题引领。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
纽带。
2、任务驱动。能以“知识·思维性”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品析、探究,能把主目标细化为一项项“操作·活动性任务”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问题意识】
1、质疑能力。善于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怀疑、困惑、探究心理,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传授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2、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能力。能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筛选策略的能力、自我反思矫正的能力等。
2、问题解决规律。能根据常规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的不同,指导学生把
握解决问题的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重视学生独特的思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新方法(20分)
【情境意境】
1、情境创设。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或活动,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解决问题。
2、意境构思。运用“有意义学习”方式,赋予课堂丰实的思维内涵;善于发掘知识或问题内在魅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愉悦;在科学理性的“对话”中,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生活感受与人生意义的情感共鸣和思想领悟。
【知识建构】
1、知识建构。发掘原有经验,通过学生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实现学习。教学中既重结论,又重探索结论的过程。
2、思维启发。课堂的信息量和思维量充分,教学能揭示事务本质和规律,关注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注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因学定教】
1、学习方式。有机融合“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班级学习”课堂组织形式,利用“个体反思性学习、同伴互助性学习、教师引领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2、参与状态。数量:全体学生都融入到学习中来;大部分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广度:上、中、下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即全程参与。深度: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参与品质具有“主动、深层、创造性”特点。
3、“共享”理念。能采用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欣赏他人长处,关注自身发展;指导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学会反思和评判。
四、课堂效益(20分)
【目标整合】
1、求知增慧。能激发学生大脑潜能,放飞心灵智慧,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的效果。
2、情感教育。能紧扣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活动情趣和内涵意趣;师生有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方法整合】
1、教学合一。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特点,教法、学法、课型服从于教学目标,学生的“外化展示”与教师的“因问施教”有机统一,注意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2、讲练结合。创造性的发展传统教学这一精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耳、动眼、动情”,“做中学,学中做”;能设计智能情感多维度练习题,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高度重视学
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第五篇: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设计指南
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设计指南
一、课程意识(20分)【开发意识】
1、创造性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和本质联系,从学科体系高度准确理解、把握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开发课程资源。能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和创造性处理,能积极开发并合理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
【生成意识】
1、课程创生。能从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转向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2、动态生成。课堂中不是机械地按预设思路推进教学,能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主体意识】
1、学生即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即课程。能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不断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问题引领(20分)
【问题设计】
1、问题引领。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
2、任务驱动。能以“知识·思维性”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品析、探究,能把主目标细化为一项项“操作·活动性任务”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问题意识】
1、质疑能力。善于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怀疑、困惑、探究心理,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传授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2、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能力。能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筛选策略的能力、自我反思矫正的能力等。
2、问题解决规律。能根据常规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的不同,指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重视学生独特的思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新方法(20分)
【情境意境】
1、情境创设。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或活动,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解决问题。
2、意境构思。运用“有意义学习”方式,赋予课堂丰实的思维内涵;善于发掘知识或问题内在魅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愉悦;在科学理性的“对话”中,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生活感受与人生意义的情感共鸣和思想领悟。
【知识建构】
1、知识建构。发掘原有经验,通过学生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实现学习。教学中既重结论,又重探索结论的过程。
2、思维启发。课堂的信息量和思维量充分,教学能揭示事务本质和规律,关注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注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因学定教】
1、学习方式。有机融合“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班级学习”课堂组织形式,利用“个体反思性学习、同伴互助性学习、教师引领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2、参与状态。数量:全体学生都融入到学习中来;大部分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广度:上、中、下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即全程参与。深度: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参与品质具有“主动、深层、创造性”特点。
3、“共享”理念。能采用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欣赏他人长处,关注自身发展;指导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学会反思和评判。
四、课堂效益(20分)
【目标整合】
1、求知增慧。能激发学生大脑潜能,放飞心灵智慧,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的效果。
2、情感教育。能紧扣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活动情趣和内涵意趣;师生有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方法整合】
1、教学合一。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特点,教法、学法、课型服从于教学目标,学生的“外化展示”与教师的“因问施教”有机统一,注意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2、讲练结合。创造性的发展传统教学这一精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耳、动眼、动情”,“做中学,学中做”;能设计智能情感多维度练习题,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高度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规范环节。有必要的感知、思考、交流、反馈环节,留有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留白;立足于现有发展区,指向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反馈调节】
1、评价反馈。能艺术地让学生暴露认知错误,并及时加以解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鼓励;强化评价反馈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清楚了解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误,及时调整、弥补和完善自己的学法和知识结构。
2、归纳小结: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构建成知识体系,对已学的知识点加以系统整理,把握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收获和提高。
3、辅学载体。符合“搜集信息资料、补充知识遗漏和拓展学习视野”的课程载体要求,避免学案导学的“课本化、试题化”倾向;鼓励学生自主创编“梳理知识、创新表达、矫正反馈、温故知新”的学习载体。
五、教师素养(20分)
1、善于启发。课堂气氛民主活跃,调控有度;教师语言精练,关注“问题、情感和语气”结合,体现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特征。
2、引导点拨:导学有趣;精讲有度;答疑全面;反馈及时;方法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