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柱加固施工法(写写帮推荐)
1.2 包角钢加固在原柱子四角包E 100×10角钢,并用乳胶水泥砂浆使角钢与柱混凝土紧密粘贴牢固。沿柱高再将扁钢箍(间距450mm)与角钢焊接牢固(图1)。具体作法如下。
图1 柱包角钢加固作法
(1)配制乳胶水泥时,要求乳胶(聚醋酸乙烯乳液)含量为水泥重量的5%~10%,加水适量,呈膏状体。
(2)采用乳胶水泥粘贴外包型钢时,应先在柱角(预先应做处理)上抹厚5mm 的乳胶水泥,随即贴上角钢。为防止角钢松脱,应用特制夹具在柱的两个方向将4根角钢与柱子牢牢夹紧(夹具间距以500mm 为宜),然后将扁钢(-50×5)箍与角钢焊接,并应交错施焊,防止过热,在乳胶水泥初凝前必须完成。
(3)如上下柱子均需用此方法加固时,应使用通长角钢,不要断开。所有外包型钢施工完毕后应在型钢表面抹一层1∶2水泥砂浆(厚20mm),抹面层时严格按北京市《分部项目工程工艺规程》执行,防止空鼓、裂缝。
(4)柱上下与楼板连接处可根据柱子受力要求加角钢套箍(图2),以加强柱子受力性能。
图2 柱脚角钢套箍
1.3 柱综合加固法
除以上两种柱子加固方法外,还有一小部分采用综合加固方法,即把以上两种方法综合使用,如图3所示。
图3 柱综合加固方法 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
梁加固比柱子加固复杂,操作也较困难,部分楼板需开大洞(作管道间使用),因此除楼板加固外,还需要新增加次梁。根据受力情况,梁的加固可分为以下几类。2.1 新增加次梁
一般在两根主梁的跨间加一根次梁。由于楼层荷载有较大幅度增长(如增加隔断墙和卫生间设备等),且增设次梁后主梁受力情况也发生改变,故主梁也需进行加固。次梁加固方法如下:(1)支护楼板(留出新次梁的位置),然后沿梁长按梁宽度凿去楼板混凝土;(2)安装主梁与次梁交接处的钢板套箍(用作次梁支座用,见图4);(3)焊上托钢筋的小块钢板,安装次梁主筋;(4)支新次梁底模,绑扎梁钢筋、箍筋等,再合上侧模,加支撑;(5)浇筑新次梁混凝土及养护。
图4 主梁与次梁交接处作法
2.2 主梁加强作法 2.2.1 主梁贴钢板法加固
采用钢板粘结加强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加粘梁底面,另一种是除加粘底面外,还要加粘梁的两侧。这两种加强方法均需在靠近柱位置沿梁长设置钢板箍若干个,并用胶将梁底及梁侧的钢板与原有梁的混凝土贴紧粘结牢固。为便于固定,安装钢板时可通过膨胀螺栓,使已涂上胶的钢板与钢筋混凝土梁贴紧粘结牢固,以防钢板在胶凝固前滑脱,同时也起到钢板与混凝土梁紧密贴合的作用(图5)。
图5 梁加固图(a)加固立面;(b)梁端新增钢筋与柱交接处平面;(c)梁加固剖面
2.2.2 在受拉区焊附加钢筋
为减少梁底剔凿量,采取间断剔凿(中距400mm),沿梁长方向的混凝土保护层间断剔凿,剔出部分应露出原钢筋1/2,焊上短钢筋(同原钢筋截面),再在短钢筋上焊新增通长钢筋,然后再将梁的下部钢筋位置补上新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前可先将两侧模板支上,然后喷射细石混凝土。此方法较为复杂,但加固后梁的受力性能较好(图6)。
图6 焊附加钢筋加固法
以上图示中均设有钢板套箍,其作用是分力,因此又名分力钢板套箍,其具体尺寸如图7所示。
图7 钢板套箍示意 楼板加固
因使用功能发生变化,需增设管道间和线路,且要增加大量内隔断墙,因此原楼板的设计荷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为此除在梁间再加1或2根小梁外,还要局部对原楼板进行加固。加固方法主要是在原楼板上下各加钢板条,在指定的部位用胶粘贴后,再用M12对穿螺栓(后改为膨胀螺栓)将楼板紧紧夹住,以提高其受力性能,钢板条采用200mm 宽、5mm 厚带钢。
楼板加固时,按该板承载的隔断墙位置及需新开洞口尺寸及位置确定钢板带位置。加固方法如图8所示。
图8 楼板加固法
(一)实际施工中,因M12对穿螺栓安装十分困难,后改用膨胀螺栓上下对称固定的方法。该膨胀螺栓在钢板条端部100mm 处应设置4个,在纵横两块钢板条的叠合部分亦设置4个,在钢板条的其他部分放2个(沿钢板条的短向即200mm),膨胀螺栓中距为300mm,如图9所示。
图9 楼板加固法
(二)加固工艺要求
(1)采用外包钢筋混凝土围套加大柱截面或在原有柱的一侧加大柱截面时均应将原柱混凝土棱角打掉,表面凿毛后刷素水泥浆(水灰比以0.4为宜)一道,随即浇筑细石混凝土,注意加强养护,防止裂缝。
(2)采用粘钢板加固梁、板时,应将原混凝土结构面上的油垢污物刷洗干净,然后再对结合面进行打磨,除去2~3mm 厚的混凝土表层浮皮,并清除表面上的粉尘后再涂刷粘合剂。钢板粘结面应经除锈和粗糙处理,粘钢板加固后,外露的钢板应根据装修要求,用水泥砂浆(或环氧砂浆)做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
(3)在原有钢筋混凝土构件上打锚杆与新构件拉结时,应先用探测仪测出原构件内的钢筋位置,然后钻孔,以免损伤原构件内的钢筋。
(4)在原有楼板上打洞时,当洞口直径或边长a≤300mm 且相邻两洞边净距≥300mm 时,一般不采取加固措施;当300mm<a≤1000mm 时,一般采用图10所示的作法加固。注意凿槽时不得打断原有钢筋。
图10 楼板凿洞洞口处理
(5)在原楼板或墙上打洞前,应先用探测仪测出板或墙内钢筋位置,打洞宜用机械方法(用金刚石空心钻头)。人工打洞应轻敲慢凿,尽量不损伤原钢筋。成孔后洞边用1∶2水泥砂浆抹平。
(6)原有楼板洞和墙洞需封堵时,当洞口直径或边长a≤300mm 时,可将洞边凿毛,用素混凝土封堵;当300mm<a≤1000mm 时,应采用如图11所示的方法封堵,新加钢筋与板内原有钢筋的直径及间距相同,原孔洞浇筑C40细石混凝土封堵;若a >1000mm,应另出图施工。
图11 孔洞封堵作法
(7)原有钢筋混凝土构件加固前需先做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施工时视具体情况应加设临时支撑,以确保施工安全。当采用结构胶粘钢加固或钻孔埋设钢筋时,必须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施工单位完成。
(8)填充墙与柱之间新加的拉结钢筋应根据填充墙在建筑平面中的位置,采用如图12所示方法预留。填充墙与已施工的柱之间的拉结方法为先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柱上(膨胀螺栓的数量和直径应与拉结筋数量和直径相同),然后在膨胀螺栓上焊接拉结筋。
图12 填充墙与柱的拉结方法
(9)对于通过短钢筋与原有钢筋焊接的钢板或钢筋和原有混凝土间的缝隙,应用M15水泥砂浆灌满,喷射混凝土,原柱与所有加固的钢板或角钢之间所有缝隙也必须用M15水泥砂浆灌满。
(10)所有需粘钢加固的构件加固前应进行卸荷,锚固粘钢板的型钢套箍需与钢板焊接时,必须做到先焊后粘。有困难时可通过设计单位采用结构胶钢-钢粘接锚固法,锚固长度应根据所用结构胶的粘接抗剪强度由设计单位经计算确定。
(11)加固后钢板表面应抹水泥砂浆保护层,如钢板表面积较大,可粘一层钢丝网或粘一层细石。保护层厚20mm。有吊顶时可涂刷防锈漆、防火漆。
第二篇:加固施工方案(增大截面法)
增大截面法加固框架梁施工方案
一、缘由
15#楼二层1轴交B、C轴结构梁在施工过程中,将KL-1(5B)梁截面加宽部位漏做,致使梁截面尺寸由490×770变为250×770,故在后续施工中须将该处梁增大截面加固。
二、主要施工工艺:
施工放线—清理、修整原有梁—原有梁表面凿毛及清理—加固梁梁侧面开洞—植筋成孔—钢筋绑扎—验收—模板安装及加固—灌浆料浇筑
三、主要加固施工程序
1、清理、修整、凿毛原结构梁
对原混凝土结构梁的表面,清除疏松、蜂窝、麻面的劣化混凝土,须凿出原有箍筋,并对该处梁截面进行处理凿毛,并将表面浮灰清理干净,在浇筑前涂刷混凝土界面结合剂一道。
2、安装新增钢筋(包括种植箍筋)并与原钢筋、箍筋连接。1)钢材要求:钢筋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和试验报告书单,并按规定取样做力学性能试验和焊接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钢筋加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完成钢筋翻样工作,确定所采用的钢筋型号、规格、下料长度、所成形钢筋形状、钢筋所使用的部位根数。再由现场钢筋工根据翻样单确定成形钢筋,在成形钢筋过程中,质检员要随时检查成形钢筋是否合格,不合格者坚决返工。3)钢筋连接:本工程中新增受力钢筋(HRB400 Ø18)保护层厚度为30mm,面筋在加固梁段应通长配置,中间不得断开。受力钢筋沿梁侧面间距200mm设置,植筋完成48小时后再进行钢筋绑扎(详见示意图)。连接好后质检员要逐一进行检查,最后由质检员、监理人员或业主方人员对钢筋工程进行隐蔽验收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3、模板工程
1)模板安装:模板采用清水模板,用50×80木方作横档,间距250,采用钢管加固,间距1000mm。
2)模板拆除、清理和保管:砼浇捣完毕后,应在砼强度能够保证其表面棱角不因拆模而损坏后拆除。模板拆除后,及时按种类、规格进行清理并运离拆模场所,扣件、钢管要及时清理,防止锈蚀。
4、浇筑混凝土
1)本梁段加固构件扩大截面采用C30灌浆料浇筑。
2)灌浆料制备:灌浆料搅拌时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配合比用水量加水、搅拌均匀、无浮浆即可使用。搅拌用水必须采用饮用水。3)砼浇筑:砼浇筑前,须对原结构进行凿毛清洗处理。清洗完毕后,与原混凝土接头的地方需涂刷水泥净浆作为界面剂。
6)砼养护:砼浇捣后,灌浆料在浇捣完毕后4小时以内就开始养护,经常洒水使其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洒水次数以能保证砼表面湿润状态为佳。
5、植筋施工注意事项
(1)、植筋后24小时内,不得扰动、碰撞钢筋。(2)、植筋后48小时后,方可进行后续工序施工。
(3)、植筋在与其它钢筋绑扎或焊接时,不得采用外力强行撬压植筋。
第三篇:(增大截面法)加固施工方案
某商务大楼框架柱加大截面法加固工程
施 工 方 案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 总承包单位: 加固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审定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某商务大楼框架柱加大截面法加固施工方案
一、主要施工工艺:
施工放线——清理、修整原结构柱——原结构柱表面凿毛——加固柱周围楼板开洞——植筋成孔——钢筋绑扎——验收——模板安装——灌浆料浇筑
二、主要加固施工程序
1、清理、修整、凿毛原结构柱,原有楼板开洞
对原混凝土结构柱的表面,先清除被加固柱表面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混凝土。
界面处理采用电镐打毛,在混凝土粘合面上錾出麻点,形成点深约3mm、点数为600点/㎡-800点/㎡的均匀分布。
为增强新旧混凝土的粘结能力,结合面凿毛后应用空气压缩机吹净表面浮灰,并涂刷混凝土界面结合剂一道。
2、安装新增钢筋(包括种植箍筋)并与原钢筋、箍筋连接。1)钢材要求:钢筋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和试验报告书单,并按规定取样做力学性能试验和焊接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钢筋加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完成钢筋翻样工作,确定所采用的钢筋型号、规格、下料长度、所成形钢筋形状、钢筋所使用的部位根数。再由现场钢筋工根据翻样单确定成形钢筋,在成形钢筋过程中,质检员要随时检查成形钢筋是否合格,不合格者坚决返工。
3)钢筋连接:本工程中新增受力钢筋(HRB400 Ø25)保护层厚度为30mm,受力钢筋在加固楼层范围内应通长设置,中间不得断开。新增受力钢筋上下两端弯折后与原柱纵向受力钢筋焊接(如下图所示):
连接好后质检员要逐一进行检查,最后由质检员、监理人员或业主方人员对钢筋工程进行隐蔽验收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4)新增U型筋需要植入框架柱内300mm,植筋前必须清洗成孔并清除孔内积水与杂物,钢筋必须除锈,并将钢筋锚固段擦拭干净。
梁区等代箍筋穿纵横梁、互焊,或采用化学植筋技术,如下图所示:
3、模板工程
1)模板安装:方柱模板采用多层板,用50×80木方作竖档,间距250,采用钢管柱箍,间距1000mm。圆柱模板采用木条拼装,内保铁皮,采用成品圆柱箍,间距1000mm。柱模板在中间位置开浇筑口,同时进行体外振捣,从而保证所浇筑C60灌浆料的密实度。振捣完毕后,用模板封堵浇筑口,然后继续浇筑。
2)模板拆除、清理和保管:砼浇捣完毕后,应在砼强度能够保证其表面棱角不因拆模而损坏后拆除。模板拆除后,及时按种类、规格进行清理并运离拆模场所,扣件、钢管要及时清理,防止锈蚀。
4、浇筑混凝土
1)本工程加固构件扩大截面柱采用C60灌浆料浇筑。2)灌浆料制备:灌浆料搅拌时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配合比用水量加水、搅拌均匀、无浮浆即可使用。搅拌用水必须采用饮用水。3)砼浇筑:砼浇筑前,须对原结构进行凿毛清洗处理。清洗完毕后,与原混凝土接头的地方需涂刷水泥净浆作为界面剂。柱扩大截面浇筑砼时,须在柱与楼板四周凿出与扩大截面尺寸相同的缺口,以方便钢筋绑扎和浇筑砼。柱扩大截面加固时,由于模板与原混凝土之间空隙较小,从上浇筑时很难保证浇筑密室。对此,我们采用将柱模板在中间位置处开一个浇筑口,采用体外振捣。振捣完毕后,封堵此浇筑口。然后继续浇筑。这样做会保证灌浆料的密实度。6)砼养护:砼浇捣后,灌浆料在浇捣完毕后4小时以内就开始养护,经常洒水使其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洒水次数以能保证砼表面湿润状态为佳。
5、植筋施工注意事项
(1)、植筋后24小时内,不得扰动、碰撞钢筋。(2)、植筋后48小时后,方可进行后续工序施工。
(3)、植筋在与其它钢筋绑扎或焊接时,不得采用外力强行撬压植筋。
编制单位:###### 年
月
日
第四篇:浅谈梁柱节点构造施工
浅谈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
梁柱节点是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的重要部位。文章从节点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及砼浇灌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保证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节点箍筋;砼强度;模板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称节点核芯区,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结构的震害大多发生在柱和梁柱节点核芯区,节点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倒毁。我国新、老规范均强调了“强节点”的设计要求,对节点的箍筋和砼强度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工程实践中却往往对节点的施工重视不够,节点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下面谈谈节点施工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保证节点区的施工质量。
1、节点区的钢筋绑扎梁柱节点的钢筋主要应注意两点:
1.1 箍筋的间距。
1.2 纵筋的锚固。设计上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取节点区箍筋与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箍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纵筋锚固也要求满足规范规定,包括伸入支座的直段及弯钩长度。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则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钢筋(尤其是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
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框架梁柱施工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每层柱包括柱身、加密区和节点区的箍筋一次全部按要求绑扎好,然后装柱模板、在梁底下5~10㎝处留施工缝浇灌柱砼,柱侧模拆除后接着装柱头节点模板和梁底模(或者包括梁一边侧模),然后绑扎框架梁钢筋。这种做法节点箍筋影响了柱砼的浇灌作业,砼工往往不得不解开扎丝,从侧面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以打开一个大口子让砼比较顺利地流入柱内。这样一来,节点区的箍筋就被打乱了,要恢复原状很不容易,而且要多费工时。在浇灌柱砼时部分钢筋还会被水泥浆污染,影响与砼的粘结。此外,节点区箍筋绑扎好后再穿梁底筋将会很麻烦,尤其是穿带弯钩(如在边支座)的底筋十分困难。这时是钢筋工不得不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甚至会擅自烧断弯钩造成纵筋的锚固不够。
另一种是用所谓“沉梁法”绑扎框架梁钢筋,即在绑扎柱箍时留下节点区箍筋不绑,等木工将节点模板、梁模板和楼板底模都安装好后,再在楼面上绑扎梁钢筋,绑完后拆除临时支架将梁钢筋骨架落到梁模内。这种做法很容易漏掉节点区的柱箍筋,就是放了也往往是无法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又难以调整。实践中,也有些项目提出采取改进的办法在箍筋四个角设导筋,将节点区箍筋按要求间距绑在导筋上固定成短钢筋笼,然后再随梁骨架沉入模板内;或者采用两个“U”形开口箍套叠,再焊成封闭箍。实际上,只要是先把模板都安装好了再沉梁,无论是使用导筋还是“U”形开口箍,都难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高层建筑当柱比较大采用的是比较复杂的复合箍筋时,就根本不可能做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在验收梁、板钢筋时,有关方面才发现和提出节点区箍筋问题要求施工班组整改。但是,此时往往模板都已安装完毕,如果不拆除节点区模板,根本是不可能整改到符合规范要求的。遗憾的是:实际上不少工程最后都是在“尽可能整改”中马虎过去。
实践证明:只有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顺序,木工和钢筋工紧密配合,才可能保证节点区钢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做法是将柱的箍筋分段绑扎:首先先将柱箍绑至梁底下;其次在穿好框架梁底筋后绑扎节点区箍筋;最后在绑完框架梁钢筋后再在梁面上加一道节点(定位)箍筋。具体的施工流程可以是:绑扎框架梁以下柱箍安装柱模浇灌柱砼(顶层边柱要注意留够梁筋的锚固位置)拆除柱模安装框架梁底模安放框架梁底筋绑扎节点箍筋绑扎框架梁钢筋梁面处加节点(定位)箍筋一道安装节点区模板安装框架梁侧模及楼板底模。这样的安排可能要增加绑扎框架梁钢筋使用的操作架,这时可以用工具式脚手架来解决。如果楼板底模是用钢管做顶撑,也可以先搭顶撑架,利用它来做绑扎梁钢筋的操作架。
2、节点区的模板安装梁柱节点支模一般都比较麻烦,工效底。施工实践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的做法,容易出现尺寸偏差过大、拼缝不严密、表面平整度及接驳垂直度较差等通病,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才安装节点模板,可以采取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框架梁端头梁底以下的节点模板作为梁底模的支承在装梁底模时已一起安装)的节点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其具体要点如下:
2.1 在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后,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
2.2 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确定节点模板的制作方案。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模板一般由四个侧面的各一至两片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柱的搭接长度取40㎝便于固定。结合节点模板的组合方式确定每片模板的具体尺寸并编号后,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2.3 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预制节点工具式模板,并做好相应的标识。模板可用18㎜厚夹板制作,用40㎜×50㎜(柱截面大于1000㎜时可用50㎜×100㎜)木枋做背楞,背楞间距不超过300㎜.装模专用的夹具也预先加工好,矩形柱采用钢管夹具,圆形柱采用扁铁圆箍夹具,紧固对拉螺栓采用Ф12圆钢。
2.4 随施工进度,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先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固定,检查安装标高及垂直度,调整合适后安装夹具并初步收紧螺栓,再复查无误后用力收紧螺栓完成安装。另外,视情况可将节点模板与梁板模连结加固。
采用工具式定制节点模板体系,节点模板一般可以周转使用10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又可节省现场作业时间,加快进度;工具式定制模板尺寸准确、接驳垂直、拼缝严密、不易变形,质量比较有保障,可减少或杜绝节点装模的通病;而且,模板装拆比较灵活简便配合了节点箍筋的绑扎。
3、节点区的砼浇灌框架梁柱节点作为梁的支座本身属于柱的一部分,所以节点砼强度等级应与柱相同。在工程实践中,多层框架设计上一般都取梁板砼与柱砼强度等级相同;若原设计图纸上标明的柱与梁板砼强度仅相差5MPa,一般也会在图纸会审时将梁板砼强度等级改为与柱相同。这种情况的节点区砼施工只需与梁板一起浇筑并注意振捣密实即可。
而在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为了满足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又避免柱子截面尺寸过大,往往需要取框架柱的砼强度等级比梁板砼高出2个或2个以上的5MPa.这种情况,施工时就要采取特别措施保证节点砼的质量。比较成熟有效的做法是:在梁柱节点附近离开柱边≥500㎜,且≥1/2梁高处,沿45°斜面从梁顶面到梁底面用5㎜网眼的密目铁丝网分隔(做为高低等级砼的分界),先浇高标号砼后浇低标号砼,即先浇节点区砼后浇节点区以外的梁板砼。应注意的是: 3.1 节点区砼与梁板砼应连续浇筑,不得将高低强度等级砼交界处留成施工缝或出现冷缝。
3.2 应确定合理的砼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配料,并在现场测控砼坍落度,加强对砼的养护,以防梁端高低等级砼交界附近出现砼收缩裂缝。节点区高强度等级的砼宜采用坍落度比较小的非泵送砼配合比,使用塔吊运输,可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降低砂率,从而减小砼的收缩量。节点和梁的砼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增强砼的密实性,减少收缩。
4、结语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不容忽视,应该提高对抗震节点重要性的认识,严格管理,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质量能达到设计及规范的要求,不留隐患。本文对节点施工的讨论、总结权当能为同行业者提供一个参考。
10.4.1 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处,根据柱截面高度和钢筋直径,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采用直线锚固或端部带 90°弯折段的锚固方式。当柱截面不足以设置直线锚固段,而采用带 90°弯折段的锚固方式时,强调梁筋应伸到柱对边再向下弯折。试验研究表明,这种锚固端的锚固能力由水平段的粘结能力和弯弧与垂直段的弯折锚固作用所组成。在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情况下,水平段的粘结能力起主导作用。国内外试验结果表明,当水平段投影长度不小于 0.4ιa,垂直段投影长度为 15d 时,已能可靠保证梁筋的锚固强度和刚度,故取消了要满足总锚长不小于受拉锚固长度的要求。
在原规范的 1992 年局部修订内容中,曾允许当在 90°弯弧内侧设置横向短钢筋时,可将水平投影长度减小 15%。但近期试验表明,该横向短钢筋在弯弧段钢筋未明显变形的一般受力情况下并不起作用,故本规范不再采用这种在 90°弯弧内侧设置横向短钢筋以减小水平锚固段长度的做法。
当框架中间层端节点有悬臂梁外伸,且悬臂顶面与框架梁顶面处在同一标高时,可将需要用作悬臂梁负弯矩钢筋使用的部分框架梁钢筋直接伸入悬臂梁,其余框架梁钢筋仍按 10.4.1 条的规定锚固在端节点内。当在其他标高处有悬臂梁或短悬臂(牛腿)自框架柱伸出时,悬臂梁或短悬臂(牛腿)的负弯矩钢筋亦应按框架梁上部钢筋在中间层端节点处的锚固规定锚人框架柱内,即水平段投影长度不小于 0.4ι
a,弯后竖直段投影长度取15d。
10.4.2 中间层中间节点和中间层端节点处的下部梁筋,以及顶层中间节点和顶层端节点处的下部梁筋,其在相应节点中的锚固要求仍基本沿用原规范有关梁纵向钢筋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规定。当梁下部钢筋根数较多,且分别从两侧锚人中间节点时,将造成节点下部钢筋拥挤,故增加了中间节点下部梁筋贯穿节点,并在节点以外梁弯矩较小处搭接的做法。当中间层中间节点左、右跨梁的上表面不在同一标高时,左、右跨梁的上部钢筋可分别按第 10.4.1 条的规定锚固在节点内。
当中间层中间节点左、右梁端上部钢筋用量相差较大时,除左、右数量相同的部分贯穿节点外,多余的梁筋亦可按第10.4.1 条的规定锚固在节点内。
10.4.3 伸入顶层中间节点的全部柱筋及伸人顶层端节点的内侧柱筋应可靠锚固在节点内。同时强调柱筋应伸至柱顶。当顶层节点高度不足以容下柱筋直线锚固长度时,柱筋可在柱顶向节点内弯折,或在有现浇板时向节点外弯折。当充分利用柱筋的受拉强度时,试验表明,其锚固条件不如水平钢筋,因此弯折前柱筋锚固段的竖向投影长度不应小于 0.5ι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 12d,以保证可靠受力。
10.4.4 在承受以静力荷载为主的框架中,顶层端节点处的梁、柱端均主要受负弯矩作用,相当于一段 90°的折梁。当梁上部钢筋和柱外侧钢筋数量匹配时,可将柱外侧处于梁截面宽度内的纵向钢筋直接弯入梁上部,作梁负弯矩钢筋使用。亦可使梁上部钢筋与柱外侧钢筋在顶层端节点附近搭接。规范推荐了两种搭接方案。其中设在节点外侧和梁端顶面的带 90°弯折搭接做法(规范图 10.4.4a)适用于梁上部钢筋和柱外侧钢筋数量不致过多的民用或公共建筑框架,其优点是梁上部钢筋不伸入柱内,有利于在梁底标高设置柱混凝土施工缝。但当梁上部和柱外侧钢筋数量过多时,该方案将造成节点顶部钢筋拥挤,不利于自上而下浇注混凝土。此时,宜改用梁、柱筋直线搭接,接头位于柱顶部外侧的搭接做法(规范图 10.4.b)。在顶层端节点处不允许采用将柱筋伸至柱顶,将梁上部钢筋按本规范第 10.4.1 条的规定锚人节点的做法,因这种做法无法保证梁、柱筋在节点区的搭接传力,使梁、柱端无法发挥出所需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10.4.5 试验表明,当梁上部和柱外侧钢筋配筋率过高时,将引起顶层端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斜压破坏,故应通过本条规定对相应的配筋率作出限制。
a,弯折试验表明,当梁上部钢筋和柱外侧钢筋在顶层端节点外上角的弯弧半径过小时,弯弧下的混凝土可能发生局部受压破坏,故对钢筋的弯弧半径最小值做了相应规定。
10.4.6 非抗震框架梁柱节点配置水平箍筋的构造规定是根据我国工程经验并参考国外有关规范给出的。当节点四边有梁时,由于除四角以外的节点周边柱纵向钢筋不存在过早压屈的危险,故可不设复合箍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称节点核芯区,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结构的震害大多发生在柱和梁柱节点核芯区,节点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倒毁。我国新、老规范均强调了“强节点”的设计要求,对节点的箍筋和砼强度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工程实践中却往往对节点的施工重视不够,节点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下面谈谈节点施工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保证节点区的施工质量。
1、节点区的钢筋绑扎梁柱节点的钢筋主要应注意两点:
1.1箍筋的间距。
1.2纵筋的锚固。设计上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取节点区箍筋与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箍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纵筋锚固也要求满足规范规定,包括伸入支座的直段及弯钩长度。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则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钢筋(尤其是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
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框架梁柱施工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每层柱包括柱身、加密区和节点区的箍筋一次全部按要求绑扎好,然后装柱模板、在梁底下5~10㎝处留施工缝浇灌柱砼,柱侧模拆除后接着装柱头节点模板和梁底模(或者包括梁一边侧模),然后绑扎框架梁钢筋。这种做法节点箍筋影响了柱砼的浇灌作业,砼工往往不得不解开扎丝,从侧面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以打开一个大口子让砼比较顺利地流入柱内。这样一来,节点区的箍筋就被打乱了,要恢复原状很不容易,而且要多费工时。在浇灌柱砼时部分钢筋还会被水泥浆污染,影响与砼的粘结。此外,节点区箍筋绑扎好后再穿梁底筋将会很麻烦,尤其是穿带弯钩(如在边支座)的底筋十分困难。这时是钢筋工不得不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甚至会擅自烧断弯钩造成纵筋的锚固不够。
另一种是用所谓“沉梁法”绑扎框架梁钢筋,即在绑扎柱箍时留下节点区箍筋不绑,等木工将节点模板、梁模板和楼板底模都安装好后,再在楼面上绑扎梁钢筋,绑完后拆除临时支架将梁钢筋骨架落到梁模内。这种做法很容易漏掉节点区的柱箍筋,就是放了也往往是无法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又难以调整。实践中,也有些项目提出采取改进的办法在箍筋四个角设导筋,将节点区箍筋按要求间距绑在导筋上固定成短钢筋笼,然后再随梁骨架沉入模板内;或者采用两个“U”形开口箍套叠,再焊成封闭箍。实际上,只要是先把模板都安装好了再沉梁,无论是使用导筋还是“U”形开口箍,都难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高层建筑当柱比较大采用的是比较复杂的复合箍筋时,就根本不可能做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在验收梁、板钢筋时,有关方面才发现和提出节点区箍筋问题要求施工班组整改。但是,此时往往模板都已安装完毕,如果不拆除节点区模板,根本是不可能整改到符合规范要求的。遗憾的是:实际上不少工程最后都是在“尽可能整改”中马虎过去。
实践证明:只有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顺序,木工和钢筋工紧密配合,才可能保证节点区钢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做法是将柱的箍筋分段绑扎:首先先将柱箍绑至梁底下;其次在穿好框架梁底筋后绑扎节点区箍筋;最后在绑完框架梁钢筋后再在梁面上加一道节点(定位)箍筋。具体的施工流程可以是:绑扎框架梁以下柱箍安装柱模浇灌柱砼(顶层边柱要注意留够梁筋的锚固位置)拆除柱模安装框架梁底模安放框架梁底筋绑扎节点箍筋绑扎框架梁钢筋梁面处加节点(定位)箍筋一道安装节点区模板安装框架梁侧模及楼板底模。这样的安排可能要增加绑扎框架梁钢筋使用的操作架,这时可以用工具式脚手架来解决。如果楼板底模是用钢管做顶撑,也可以先搭顶撑架,利用它来做绑扎梁钢筋的操作架。
2、节点区的模板安装梁柱节点支模一般都比较麻烦,工效底。施工实践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的做法,容易出现尺寸偏差过大、拼缝不严密、表面平整度及接驳垂直度较差等通病,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才安装节点模板,可以采取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框架梁端头梁底以下的节点模板作为梁底模的支承在装梁底模时已一起安装)的节点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其具体要点如下:
2.1在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后,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
2.2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确定节点模板的制作方案。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模板一般由四个侧面的各一至两片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柱的搭接长度取40㎝便于固定。结合节点模板的组合方式确定每片模板的具体尺寸并编号后,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2.3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预制节点工具式模板,并做好相应的标识。模板可用18㎜厚夹板制作,用40㎜×50㎜(柱截面大于1000㎜时可用50㎜×100㎜)木枋做背楞,背楞间距不超过300㎜.装模专用的夹具也预先加工好,矩形柱采用钢管夹具,圆形柱采用扁铁圆箍夹具,紧固对拉螺栓采用Ф12圆钢。
2.4随施工进度,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先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固定,检查安装标高及垂直度,调整合适后安装夹具并初步收紧螺栓,再复查无误后用力收紧螺栓完成安装。另外,视情况可将节点模板与梁板模连结加固。
采用工具式定制节点模板体系,节点模板一般可以周转使用10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又可节省现场作业时间,加快进度;工具式定制模板尺寸准确、接驳垂直、拼缝严密、不易变形,质量比较有保障,可减少或杜绝节点装模的通病;而且,模板装拆比较灵活简便配合了节点箍筋的绑扎。
3、节点区的砼浇灌框架梁柱节点作为梁的支座本身属于柱的一部分,所以节点砼强度等级应与柱相同。在工程实践中,多层框架设计上一般都取梁板砼与柱砼强度等级相同;若原设计图纸上标明的柱与梁板砼强度仅相差5MPa,一般也会在图纸会审时将梁板砼强度等级改为与柱相同。这种情况的节点区砼施工只需与梁板一起浇筑并注意振捣密实即可。
而在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为了满足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又避免柱子截面尺寸过大,往往需要取框架柱的砼强度等级比梁板砼高出2个或2个以上的5MPa.这种情况,施工时就要采取特别措施保证节点砼的质量。比较成熟有效的做法是:在梁柱节点附近离开柱边≥500㎜,且≥1/2梁高处,沿45°斜面从梁顶面到梁底面用5㎜网眼的密目铁丝网分隔(做为高低等级砼的分界),先浇高标号砼后浇低标号砼,即先浇节点区砼后浇节点区以外的梁板砼。应注意的是:
3.1节点区砼与梁板砼应连续浇筑,不得将高低强度等级砼交界处留成施工缝或出现冷缝。
3.2应确定合理的砼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配料,并在现场测控砼坍落度,加强对砼的养护,以防梁端高低等级砼交界附近出现砼收缩裂缝。节点区高强度等级的砼宜采用坍落度比较小的非泵送砼配合比,使用塔吊运输,可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降低砂率,从而减小砼的收缩量。节点和梁的砼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增强砼的密实性,减少收缩。
4、结语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不容忽视,应该提高对抗震节点重要性的认识,严格管理,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质量能达到设计及规范的要求,不留隐患。本文对节点施工的讨论、总结权当能为同行业者提供一个参考。
第五篇:梁柱接头处的施工
梁柱接头处的施工
1、钢筋绑扎
1、梁柱接头钢筋绑扎箍筋的间距。纵筋的锚固。设计上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取节点区箍筋与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箍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纵筋锚固也要求满足规范规定,包括伸入支座的直段及弯钩长度。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则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钢筋(尤其是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框架梁柱施工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每层柱包括柱身、加密区和节点区的箍筋一次全部按要求绑扎好,然后装柱模板、在梁底下5~10㎝处留施工缝浇灌柱砼,柱侧模拆除后接着装柱头节点模板和梁底模(或者包括梁一边侧模),然后绑扎框架梁钢筋。这种做法节点箍筋影响了柱砼的浇灌作业,砼工往往不得不解开扎丝,从侧面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以打开一个大口子让砼比较顺利地流入柱内。这样一来,节点区的箍筋就被打乱了,要恢复原状很不容易,而且要多费工时。在浇灌柱砼时部分钢筋还会被水泥浆污染,影响与砼的粘结。此外,节点区箍筋绑扎好后再穿梁底筋将会很麻烦,尤其是穿带弯钩(如在边支座)的底筋十分困难。这时是钢筋工不得不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甚至会擅自烧断弯钩造成纵筋的锚固不够。另一种是用所谓“沉梁法”绑扎框架梁钢筋,即在绑扎柱箍时留下节点区箍筋不绑,等木工将节点模板、梁模板和楼板底模都安装好后,再在楼面上绑扎梁钢筋,绑完后拆除临时支架将梁钢筋骨架落到梁模内。这种做法很容易漏掉节点区的柱箍筋,就是放了也往往是无法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又难以调整。实践中,也有些项目提出采取改进的办法在箍筋四个角设导筋,将节点区箍筋按要求间距绑在导筋上固定成短钢筋笼,然后再随梁骨架沉入模板内;或者采用两个“U”形开口箍套叠,再焊成封闭箍。实际上,只要是先把模板都安装好了再沉梁,无论是使用导筋还是“U”形开口箍,都难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高层建筑当柱比较大采用的是比较复杂的复合箍筋时,就根本不可能做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在验收梁、板钢筋时,有关方面才发现和提出节点区箍筋问题要求施工班组整改。但是,此时往往模板都已安装完毕,如果不拆除节点区模板,根本是不可能整改到符合规范要求的。遗憾的是:实际上不少工程最后都是在“尽可能整改”中马虎过去。实践证明:只有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顺序,木工和钢筋工紧密配合,才可能保证节点区钢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做法是将柱的箍筋分段绑扎:首先先将柱箍绑至梁底下;其次在穿好框架梁底筋后绑扎节点区箍筋;最后在绑完框架梁钢筋后再在梁面上加一道节点(定位)箍筋。具体的施工流程可以是:绑扎框架梁以下柱箍安装柱模浇灌柱砼(顶层边柱要注意留够梁筋的锚固位置)拆除柱模安装框架梁底模安放框架梁底筋绑扎节点箍筋绑扎框架梁钢筋梁面处加节点(定位)箍筋一道安装节点区模板安装框架梁侧模及楼板底模。这样的安排可能要增加绑扎框架梁钢筋使用的操作架,这时可以用工具式脚手架来解决。如果楼板底模是用钢管做顶撑,也可以先搭顶撑架,利用它来做绑扎梁钢筋的操作架。绑扎接头中钢筋横向净距大于或等于钢筋直径且不小于25mm。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b 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
2、梁柱接头处的模板支设
安装梁支柱前,支柱上垫通长木脚手板,支柱间距600mm,梁底支柱与楼板支柱同时安装。支柱安好后安装大小龙骨,大龙骨间距500mm,小龙骨间距300mm,根据梁底标高调节支柱高度,调平大龙骨,长度超过4m的梁起拱千分之二,然后铺梁底模,再安装梁侧模,加定型模板,安装侧模的龙骨和斜撑,斜撑间距600mm,模板间贴塑料胶带,以防漏浆(见梁模板支设图)。安装梁柱模板到梁柱接头处,取提前做好的定型梁柱接头模板进行安装,模板拼缝处粘贴塑料胶带,然后安装70*100的木方,最后安装斜撑(见梁柱接 头模板支设)。
3、梁柱接头处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标号超过两个等级)梁柱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分别浇捣的施工根据高层建筑多数使用商品混凝土或现场搅拌站泵送浇捣的情况,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浇捣方法为:不管柱顶留或不留施工缝,均应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斜面。在混凝土初凝前,随之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采用这种方法浇捣楼层柱、墙、梁、板混凝土时,应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故宜在柱顶梁底处留设施工缝,以缩小节点核心区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浇捣时间,避免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形成冷缝。同时对梁柱节点钢筋密集的核心区用小型插入振捣器加强振捣,杜绝漏振死角,对于钢筋确实过分密集的情况,应事先和设 计单位联系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确保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设计强度。通常的施工方法是先浇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的核心部分,然后于初凝前再浇梁板混凝土混凝土标号不一样,肯定得两次施工,这样就存在接头问题。施工缝留在梁底可以,但节点区必须要用高强砼浇捣,可以在节点往外30cm梁部位用专用细钢丝网做隔断,施工也是很方便的。节点砼应按照C40柱砼进行浇筑.并按梁高的 1/2留置,呈45度角与梁、板C25砼结合。当梁柱砼标号不一样时,梁柱接头处理方法有两种:
1、在梁钢筋绑扎完成沉梁后,用收口网在梁头附近封闭,位置图纸应标注,用柱砼标号的砼浇梁注节点,后用梁砼标号砼浇梁板。
2、在浇柱前,在梁柱节点增加插筋,数量规格图纸应标注,用梁砼标号砼浇梁板。
第二种方法施工方便。不过要是相差一个等级都不会进行处理,相差两个等级以上就要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在浇筑柱时在接头位置加插此钢筋,二是就是在在二分之一梁高位置加钢丝网做成斜口,并进行混凝土浇筑,但是现在大部分施工不会进行处理,这方面可能都没怎么注意了。书上有句话叫“强柱弱梁”,说的原理基本上就是梁、柱节点砼标号不一致的时候标号取高标号,一般做法在相差一个标号时也就是浇到梁底,相差两个标号时就在梁部位拦钢丝网
4、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处理?如何保证?
一、钢筋工程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1.柱主筋移位:钢筋组装时位置不准确,或连接点绑扎不牢,绑扣松脱,钢筋固定不牢等,造成主筋移位 防治措施:测量工放线完毕后,绑扎墙柱钢筋前,先根据墙柱边线及控制线将主筋按 1:6打弯,调整到位后再进行箍筋的安装和绑扎,若先安装箍筋并绑扎,而后进行位置调整,难度加大;在柱内设置定位卡或定位箍,保证调整后不再变形。2.松扣和脱扣: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规定绑牢,或操作不妥,损坏骨架等造成。防治措施:松扣和脱扣:严格采用八字扣进行绑扎,扎丝采用两股或两股以上,绑扎牢固,成型后注意免受冲击荷载。3.箍筋弯曲变形:箍筋变形的主要原因是梁中钢筋骨架自重大,梁的高度大,没有设置构造筋和拉筋等,使箍筋被骨架自重压弯;箍筋加工时尺寸偏大也易造成箍筋弯曲变形 防治措施:箍筋弯曲变形:绑扎梁筋时及时穿构造钢筋,每个钢筋交点处都用扎丝绑扎牢固,及时垫垫块;后台加工箍筋严格按放样进行。
4.组装的钢筋弯钩反向:主要原因是,操作者不熟悉规范的规定,施工不负责任,导致钢筋弯钩方向反向防治措施:钢筋弯钩反向:绑扎过程中,加强自检和互检,发现后无条件改正到位,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教育。
5.梁、板标高偏差:支模偏差引起钢筋绑扎一同偏差,柱头剔凿不到位引起梁顶标高偏差防治措施:顶标高偏差:模板提前进行预检,模板标高偏差及时调整;绑扎钢筋前提前处理柱头,剔凿到位,避免出现“枕头”状,主筋在节点处高于梁中部;顶板马凳正确摆放,马凳高度根据板厚提前做好备用并做好预检。6.梁柱节点处主筋打架引起梁端截面偏差,箍筋位置偏差防治措施:梁柱节点处因为钢筋密集,常引起墙柱主筋位置重叠,此时应保证柱筋位置,调整梁筋,调整后截面一般偏小,从柱边开始逐步调整梁截面,梁筋可按1:6打弯,弯曲段在箍筋角部插 14或 12钢筋,绑扎牢固,保证箍筋位置正确。
7.板筋弯曲不直,扭曲变形,观感差防治措施:绑扎板钢筋时应通长拉控制线或在模板上弹控制线,排筋时从梁边、墙边50mm处起步,与控制线重合(当拉小白线时与控制线平行),第二根与第一根平行,绑扎采用八字扣,绑扎完一段后进行微调,将偏差的部分调整到位;
8.梁箍筋保护层偏小或无保护层,梁主筋保护层左右不均防治措施:梁绑扎完毕后,及时垫底部保护层垫块,垫块垫在箍筋与主筋交点处,采用大理石垫块,主筋、腰筋与箍筋交点处均绑扎牢固,上下排丝扣方向相反,保证梁骨架不变形。
9.滚轧直螺纹连接露扣大于规范要求防治措施:滚轧直螺纹接头用专用扳手拧紧,完成一段后进行复检,检查完毕在套筒上点红油漆做标识;
10.梁柱节点处箍筋缺少或有箍筋但被切断防治措施:梁柱节点处钢筋密集,绑扎梁筋时先插底筋,然后绑扎柱箍筋,再插梁上铁。11.箍筋平行、间距不均匀防治措施:箍筋安装时在主筋上用石笔做标记,保证箍筋水平,间距均匀,绑扎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不水平不均匀的马上进行改正。
二、梁柱接头处易出现涨模、颈缩、不垂直等缺陷。预防措施:接头处采用木模板,并预先成型,安装时中间设预埋钢管,用Φ10拉杆固定,同时保证模板拼缝严密。支完后要检查梁、柱节点模板,使之垂直、方正。支撑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三、控制和消除梁柱节点处裂缝的具体措施:产生梁柱节点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处裂缝的原因
(1)梁柱节点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相差较大,(相差两个等级)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水泥用量、水灰比、用水量都不同,柱子体积大,水泥用量多,产生的水化热高,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收缩有差异,所以在其交界附近容易产生裂缝。
(2)柱子断面大,刚度大,梁的截面相对较小,受柱子的强大约束,梁混凝土的收缩受限制,也容易产生裂缝。
(3)商品混凝土配合比中,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多,水灰比、含砂率、坍落度偏大,也会导致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附近产生裂缝。
(4)现浇梁板的梁在板下,上面保养的水被板充分吸收,而梁得不到充足的养护水分,造成梁的内外不均匀收缩,也容易导致梁的两侧面产生裂缝。(5)有的梁侧面水平方向的构造钢筋太少,对梁的抗收缩裂缝不利。防止梁柱节点处裂缝的措施根据上述原因分析,采取改进的具体措施如下:
(1)要求混凝土搅拌厂调整配合比设计,在满足强度等级及可泵性的条件下,对柱子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减少含砂率、增加石子含量、减少坍落度、减少用水量,并对粉煤灰和外加剂的用量也需作相应的调整。
(2)节点处的混凝土实行“先高后低”的浇捣原则,即先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浇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严格控制在先浇柱混凝土初凝前继续浇捣梁板的混凝土,事先作好技术交底和准备工作。(3)梁板的混凝土采用二次振捣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前再振捣一次,增强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接面的密实性,减少收缩。
(4)在产生裂缝相对较多的梁的侧面,增加水平构造钢筋,提高梁的抗裂性。
(5)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节点核心区柱子部位混凝土采用塔吊输送,以期降低坍落度。在现场,对每车混凝土都应进行坍落度检测。(6)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特别是梁,除了板面浇水外,还应在板下梁侧浇水,在满堂承重脚手架未拆除之前,可以用高压水枪对梁进行浇水养护,并推迟梁侧模的拆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