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第六批)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2010年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规划,在有关学校和单位推荐基础上,经研究,现批准北京大学“金融学”等804个专业点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经费自筹建设点53个,名单见附件),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项目承担学校和项目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建设特色专业的重要意义,按照两部有关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有关部门(单位)要负责指导、检查、.....查看全文
全国高校特色专业设置 第六批
学校名称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专业名称 金融学 新闻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 国际政治 汉语言文学 行政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 环境工程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自动化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自动化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应用物理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风能与动力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地球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车辆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学校名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渤海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医学院 大连外国语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专业名称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土木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预防医学 针灸推拿学 生物工程 中药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前教育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工程管理 旅游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临床医学 英语 运动人体科学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 地质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动物医学 心理学 会计学
学校名称 苏州科技学院 南京审计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温州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 嘉兴学院 温州医学院 台州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警察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树人学院
专业名称 环境工程 财政学 运动人体科学 表演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 植物保护 体育教育 汉语言文学 通信工程 轻化工程 木材科学与工程 听力学 护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理学 产品质量工程 土木工程 会计学 药学 材料物理 纺织工程 治安学 雕塑 建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农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英语 环境科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技术学 英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外交学 法语 传播学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日语 电子商务 公安管理学 生态学 行政管理 护理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金融学 通信工程 建筑学 药学 中医学 俄语 人力资源管理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轻化工程 编辑出版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环境工程 农林经济管理 旅游管理 物流管理 运动训练 音乐学 录音艺术 动画 舞蹈学 英语 环境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艺术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临床医学 药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医学检验 光电子技术科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金属材料工程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动物医学 护理学 中药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应用化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表演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 信息对抗技术 园林 农林经济管理 法学 英语 日语 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信息与计算科学 金属材料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地球化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林经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浙江万里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宿州学院 铜陵学院 皖西学院 巢湖学院 合肥学院 池州学院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集美大学 集美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 生物科学 地球物理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新闻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公共事业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 公共事业管理 金融学 工程管理 中西医临床医学 法医学 汉语言文学 小学教育 英语 动物医学 应用化学 会计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金融学 行政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筑学 农学 园林 动物医学 航海技术 水产养殖学 土木工程 药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经济学 历史学 车辆工程 工程造价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河北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华北煤炭医学院 承德医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邢台学院 河北体育学院 邯郸学院 石家庄学院 山西大学 通信工程 软件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轻化工程 工程造价 医学影像学 医学检验 政治学与行政学 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 通信工程 俄语 财政学 财务管理 舞蹈学 音乐表演 艺术设计 应用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纺织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采矿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中医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网络工程 对外汉语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预防医学 护理学 动物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民族传统体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生物工程 历史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河学院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金融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生物科学 心理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绘画 国际政治 核技术 管理科学 法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食品科学与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工程力学 环境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应用物理学 环境工程 体育教育 英语 统计学 德语 新闻学 工商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航运管理 工商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旅游管理 侦查学 社会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流管理 自动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福建工程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 龙岩学院 三明学院 闽江学院 闽江学院 武夷学院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井冈山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 赣南医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 宜春学院 九江学院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聊城大学 烟台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商务 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艺术设计 广告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 茶学 软件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冶金工程 自动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软件工程 生物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财政学 法学 化学 艺术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麻醉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汽车服务工程 农学 生物科学 财政学 生态学 口腔医学 土木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法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化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应用物理学 电子信息工程 交通运输 历史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太原理工大学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长治学院 晋中学院 运城学院 运城学院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赤峰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财经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民族学院 辽宁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程力学 植物保护 护理学 药学 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学 汉语言文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生物科学 音乐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态学 音乐表演 汉语言文学 稀土工程 农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农学 土地资源管理 历史学 俄语 金融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生物工程 采矿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法学 土木工程 法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土木工程 工业工程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扬州大学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通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徐州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体育教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语 天文学 临床医学 环境科学 行政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医学影像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环境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交通运输 飞行器动力工程 光电信息工程 会计学 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生物科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数学与应用数学 放射医学 汉语言文学 车辆工程 医学检验 自动化 工商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森林工程 护理学 小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预防医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青岛理工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潍坊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潍坊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 德州学院 临沂师范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给水排水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艺术设计 农业资源与环境 动物医学 园艺 制药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学 体育教育 历史学 汉语言文学 艺术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麻醉学 药学 生物技术 服装设计与工程 公共事业管理 经济学 金融学 工商管理 统计学 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学 通信工程 工程力学 旅游管理 金融学 体育教育 历史学 化学 金属材料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矿物加工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粮食工程 烟草 林学 经济学 环境工程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给水排水工程 工程管理
淮海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海洋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农业水利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校名称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中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许昌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三峡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专业名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中西医临床医学 药学 汉语言文学 生物科学 化学 物理学 化学 材料化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园艺 经济学 生物技术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土木工程 测绘工程 经济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城市规划 公共事业管理 地球化学 环境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土木工程 物流工程 工程力学 园林 生物科学 心理学 教育技术学 市场营销 劳动与社会保障 汉语言文学 化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程管理 矿物加工工程
学校名称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专业名称 地质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学与应用数学 软件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 金融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质工程 园林
农林经济管理
学校名称 徐州医学院
专业名称 医学影像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中原工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
自动化
审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会计学 护理学 汉语言文学 经济学 新闻学 冶金工程 德语 西班牙语 工业设计 哲学 经济学 土木工程 基础医学 英语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水利水电工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四川理工学院 泸州医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学院
经济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 体育教育 地理科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桂林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 法学 对外汉语 针灸推拿学 药学 思想政治教育 汉语言文学 工商管理 音乐表演 国际经济与贸易 农业资源与环境 艺术设计 临床医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商务
自动化
中西医临床医学 运动训练 动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哲学 冶金工程 汉语言文学 旅游管理 医学检验 护理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汉语言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中医学院 桂林医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 河池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梧州学院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医学院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西昌学院
攀枝花学院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医学院 遵义医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孝感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咸宁学院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吉首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工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长沙医学院 湘南学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生物工程 应用化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中医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生物科学 汉语言文学 园艺 会计学 运动训练 雕塑 化学 地理科学 工商管理 会计学 英语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测绘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学 化学 软件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 自动化 工商管理 金融学 交通运输 给水排水工程 临床医学 动物科学 汉语言文学 日语 小学教育 汉语言文学 安全工程 土地资源管理 临床医学 护理学 社会体育
院
贵州财经学院 贵州财经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 贵阳学院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昆明医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楚雄师范学院 红河学院 大理学院 昆明学院 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金融学 工程管理 统计学 生物工程 政治学与行政学 大气科学 生态学 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工程 农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体育教育 生物科学 地理科学 金融学 社会学 药学 美术学 物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护理学 汉语言文学 美术学 林学 会计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生物科学 心理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宁夏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师范学院 新疆大学 新疆大学 新疆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塔里木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汉语言文学 物理学 动物医学 交通运输 微电子学 经济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地理科学 网络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食品科学与工程 护理学 药学 汉语言文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纺织工程 动物医学 农业水利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园艺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 体育教育 统计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音乐表演 化学 生物科学 财政学 会计学 社会体育 雕塑 录音艺术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广东商学院 广东商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自动化
广州美术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 兰州大学
材料化学 行政管理 自动化
生物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复合材料与工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邵阳学院 邵阳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怀化学院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汕头大学 深圳大学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生物工程 人文教育 法医学 护理学 行政管理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城市规划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物工程 工商管理 工程力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金融学 电子信息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环境工程 工商管理 食品质量与安全 林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 延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飞行器制造工程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行政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商管理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中医学院 陇东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化学 生物科学 针灸推拿学 生物科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兰州商学院 甘肃政法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市场营销 边防管理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护理学 医学影像学 经济学 社会体育
艺术设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南方医科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给水排水工程
华南师范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化学工程与工艺 石油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艺术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 自动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日语 广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广东医学院 广东药学院 陕西中医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西安财经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西京学院 安康学院
医学影像学 药物制剂 中药学 物理学 会计学 体育教育 美术学 动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园林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管理 西安外国语大学 翻译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邮电学院
新闻学 侦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包装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第二篇: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2009年审批)
学校名称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专业名称 历史学(国学方向)
自动化 信息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林产化工 软件工程 财务管理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美术学 导演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表演 音乐学 软件工程 统计学 绘画 财政学 财务管理 蒙医学 蒙药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保险 税务
鲁迅美术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 学校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 合肥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 井冈山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绘画 会计学 专业名称 土木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经济学 物流管理 戏剧影视文学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制药工程 经济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流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蜂学 音乐学 会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蚕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商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车辆工程 音乐表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茶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湖南商学院 汕头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州美术学院 深圳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音乐学院 成都学院 四川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 西藏藏医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兰州商学院 青海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 土木工程 茶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业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医学检验 药学 软件工程 雕塑 会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茶学 藏医学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制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茶学 物流管理 表演 藏药学 软件工程 会计学 藏医学 维医学 工商管理
第三篇: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2011年审批)
学校名称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专业名称
能源与资源工程 环境工程 生物科学 物联网工程 环境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网络工程 物联网工程 能源工程及自动化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所属领域方向 新能源 节能环保 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 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
资源勘查工程 生物工程 种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环境工程 功能材料 能源化学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环境工程
新能源 生物 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 节能环保 生物 节能环保 新材料 节能环保 新能源 节能环保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学校名称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植物生物技术 核工程与核技术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功能材料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传感网技术 生物技术 物联网工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 新能源 新材料 节能环保 新材料 节能环保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材料方向)新材料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方向)新能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物联网工程
专业名称
生物制药 药物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物联网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环境工程 环保设备工程 环境工程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核工程与核技术 环境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生物 生物医药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 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 生物 新能源 节能环保 新能源 新能源 新一代信息技术
所属领域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物联网工程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通信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物联网工程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 节能环保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电站方向)新能源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车辆工程 环境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医学信息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传感网技术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物联网工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汽车 节能环保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 节能环保 新能源 新材料 新能源
取消原“信息工程”项目号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封装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延安大学
环境科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 功能材料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音乐表演 音乐学
第四篇:特色专业建设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工作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教学建设的核心。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现有30个专业按照服务领域划分为10大专业群。其中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软件技术、制造类服务业、汽车工程6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群;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汽车工程4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确定了核心专业和专业建设目标,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色专业。
专业群建设采用“公共基础平台+公共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按照“321模式”构建。其中,“3”代表用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课程;“2”代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1”代表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六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学院着力打造了自动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国际商务管理四大中心。建立了优质核心课程研发团队,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广泛参与,着力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了单元课程开发,共开发单元课程20余门,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块,为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院级示范专业8个。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始终坚持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对众多企业典型生产自动化系统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分析,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以建设真实性或仿真性实训环境为抓手,促进专业教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先后完成了《常规仪表串级控制系统》、《系列传感器与显示仪表开发》、《现场总线实训室改造》、《PLC控制实训用教学电梯的研制》、《钟罩式气体计量器微机控制检定系统》、《电子技术技能综合训练实训室的建设》等生产性自动控制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供了生产性环境。以项目为导向,在校内努力打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开设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05年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004年该专业被批准为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专业。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级试点专业自动控制专业教学改革》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色
学院是丹东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着力开展人才模式的改革
工作,先后同丹东机床责任有限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企业,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在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06年与沈阳机床集团签订了23人的订单,2007年又签订了147人的订单,这些学生都提前半年离开学院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全部留在实习企业,经跟踪调查,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辽仪机械厂是该专业在校内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厂内提供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铣等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为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提供了生产环境。同时,辽仪机械厂还为专业提供了5名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该专业注重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该专业开设的《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和《机械工程材料》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教师共主编、副主编和参编高职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0部。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评审专家、全国数控协作会常务理事、《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辽宁省高职数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丹东市机械工程协会秘书长;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丹东市科技评审专家。2004年该专业师生代表丹东市参加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1名教师取得第二名、2名学生取得第三名,有3人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1名教师成为省数控大赛集训队指导教师。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
我院是全国第一家开设检测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从1993年开始
进行“双证制”教学改革,多年来,专业课程始终采用模块化结构,选用项目中心范型、训练中心范型和培训中心范型,以职业标准为主要培养目标,将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以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教学过程彰显实践性为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该专业的显著特色是“三个100%”,2002年以来,该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毕业生100%实现对口就业,而且稳定于就业岗位均按国家干部(特殊行业)待遇定岗;毕业生获职业技能证书率达到100%,每个毕业生至少取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学院是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教育科普委员会理事单位,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高级证书丹东考核基地(全国仅上海和丹东两家),是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单位。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电子商务专业特色
学院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该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开设之初,就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省级课题组,进行专业改革方案研究,提出了“以应用为主旨,以综合课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实训课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自主开发真实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
综合课程、组建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室等途径,构建起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该专业的教研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该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在首届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中,学院作为丹东市代表队参赛,有5人进入全省前15名,1名教师荣获丹东市技术能手称号,5名参赛学生获得了优秀选手称号。《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部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坚持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析为出发点,将工作岗位技能划分为若干项目,以项目为驱动,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着力进行课程整合,开发出网页制作、局域网技术、网络数据库开发等若干门综合课程,同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聘用丹东泰鑫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单元的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以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牵头的专业研究室和若干教师工作室,以开发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由专业教师指导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营造了工学结合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特点,同丹东天龙电脑公司签订了工
学结合基地合作协议,利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聘用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是该专业培养学生的又一途径,几年来,从实训室中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课上同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同时,该专业还同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实现了“设备技术合作、师资培养合作、认证考试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专业特色,该专业先后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和华为3COM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华为3COM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并同这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真实性、先进性、适用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扩展性为特点的网络技术实训室;选派了骨干教师参加了神州数码和华为3COM两家企业的师资培训,2名教师取得华为3COM网络工程师资格,其中1名教师同时取得华为3COM认证培训讲师资格;2名教师具有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资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之中,综合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有76.9%的毕业生取得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认证,83.7%的毕业生取得华为3COM认证。
第五篇: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是按专业划分来培养人才。因此,专业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初步想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特色专业建设前提
(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即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教学,使教学改革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特色专业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_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三)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如本专业在国内、省内所处的地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从而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科学定位必须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一般选择一个(不宜过多)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
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定向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创新性原则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特色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超前创新的眼光,瞄准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新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充满前景,充满活力。
(三)科学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考虑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更应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领先地位。
(四)示范性原则高校应首先建设好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又可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总之,要善于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包括特色专业建设本身的协调性和与院校其他专业建设的协调两方面。特色专业建设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必然触及高校原有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对于特色专业来说,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它不但涉及专业建设的质量,也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一)文化建设是先导(1)师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自身素质的塑造。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职业道德等,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率先垂范,从而提升整个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2)系风建设。会计系将“以德治系”作为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自强、耕耘、向上”的系风,深挖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认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踏实、认真、仔细、勤奋、积极向上的学风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3)组织建设。在会计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教研、讨论与科研积累,成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信息化四个教研室,进一步完善系级教研组织,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基础条件。(4)制度建设。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标准化,为此会计系进一步加强了系级制度建设。借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系制度涵盖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范,具体准则对教学、教师进修培训、教研、科研、创收、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秩序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规范。
(二)教学是根本会计系教学涵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与研究。
一是本科教学的开展。
(1)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形成的教师群体,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目前,会计学专业经过长期的培育,已经获得2个院级教学团队。大多数会计系教
师是教学团队的成员,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纽带,团队成员合作共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校组织的教学测评中,会计系教师大多名列前茅。会计系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基础会计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的深入开展。
(2)教学改革常抓不懈。会计系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每学期都规划有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每周或每两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的措施,效果显著。设立系级教改与实验立项,国内首创。为巩固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成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培育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研成果,会计系开展系级教改与实验项目立项。系级立项的教研成果大都孵化成了省级、校级及院级重点课题。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思想建设为先导,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5)加强系级资料室建设。纵观全国会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较好的系级教研资料。在学院经管类资料的基础上,会计系广开渠道,通过购、赠等方式积累会计学科资料。目前,会计系已经具有多种高层次报刊资料及图书几百种,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课间的阅读与资料查阅。
二是硕士研究生教学。
(I)倡导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是指“助教、助研、助管”,对于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研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管协助导师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
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接听电话、接待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三三式”创新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为此,会计系探索“三三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科研素质阶段、加强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利用暑期开展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抓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条主线。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会计系立足教学,抓科研促教学。,(1)科研成果积累。会计学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精细化管理、职能渗透、协同发展等科研成果不但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由此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拓展了视野,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2)调动科研信息志愿者的能动性。会计系科研信息志愿者义务进行科研及学术会议等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将各种会议、征文、比赛、课题招标等信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张贴等形式通知到每位教师,同时传达到相关班级学生,确保信息畅通。
(3)积极申报课题与奖项。会计系注重将已做的各项工作总结整理,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相关研究课题,不管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大课题还是小课题,都要抱着积极争取的心态努力申报,而且在申报课题前,也要积极准备,尽量研究别人尚未研究的课题。对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积极申报科研奖项。对于申报不成功的课题,在前期研究撰写申报书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副产品”成效显著。
(4)以文赴会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扩大会计系的知名度,会计系与著名高校及企业建立了友好联系,鼓励教师以文会友,参加学术活动。同时,研究生导师也积极指导、支持研究生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系的知名度。
(四)搭建平台培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能力,会计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1)设立“教学论坛”。为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会计系设立了以系级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立项为主题的“教学论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教学论坛”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创办“财会论坛”。会计系于2006年创办了财会论坛。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积极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课余文化生活,启蒙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3)成立“会计协会”、“会计学社”。2008年,会计系发起成立了学生学术团体——会计协会,吸纳了广大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会计爱好者参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会计协会开通了会汁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为了加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交流,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素养,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了“会计学社”交流平台。“会计学社”由研究生自主开展活动,聘请会计系教师作为指导,成效显著。
(4)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进涉提升学生对会汁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与研究会计的氛围,会计系和经管学院团委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的5月作为“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职能渗透融合发展(I)符部门职能相互渗透:会计系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主动与学院团委联系,相互协作,摸索出政治辅导员、会计系、专业教师多层面工作相互渗透的“三维培养模式”,学生的学风、考风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管、理渗透协调配合。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历史深厚、优势突出的特点,会计系积极探索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将理工科教育理念渗透到会计学科发展中。为此,会计系积极将理工科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引入会计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中。积极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通过“财会论坛”、“会计
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的活动,管理与理科学生发散思维及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没原则和方针,理性地创建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不仅可以充分凸显特色专业的基本内涵,有效地实现特色々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显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进而促进高校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精明、刘朝臣:《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l张月玲、陈红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探讨》。《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8期。
[3]张月玲、韩址清、花双莲、李芳:《基于渗透理念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