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4 21:3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精神,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五”以来,我省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保持稳定,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逐步加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我省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偏重,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性,一些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无序开发引发的生态破坏较为突出,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能力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环保投入不足,不少地方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环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环保履职能力不强,环境监管能力薄弱,尤其是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环保工作的需要。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四)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多还旧账,又要不欠新账,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必须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湖北的战略任务,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提升环境竞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六)主要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基本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7万吨和5.74万吨,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森林覆盖率达到41%。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主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洪湖、梁子湖、汉江中下游及清江库区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农村饮水条件有所改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善,80%以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2天以上,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基本建成机构健全、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环境事故应急体系。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因素,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制订相应的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有一定环境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和大别山土壤侵蚀防治区等区域实行限制开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八)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抓紧制订《湖北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环境保护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依法限制高消耗、重污染行业的准入,限期关停一批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加快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为优势行业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示范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大力推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完善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以烟气脱硫除尘、污水及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为主的环保制造业,大力发展节水、节能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环保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及环保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发挥环保产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环保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环保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四、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省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功能区,并按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严肃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切实改善农村饮水质量。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制定洪湖、梁子湖及清江库区等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查,加强对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由省环保局牵头,立即取缔规模在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在2007年底前淘汰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在2008年底前关停规模在2万吨/年以下、环保未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十一)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二氧化硫排放削减任务。对2004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在2010年底前必须安装脱硫设施和配套的在线监控装置。由省经委牵头,对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电厂限期改造或关停。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和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强烟尘、粉尘治理,加大水泥等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力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立即淘汰窑径小于2.2米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及以下干法中空窑、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检测,严禁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淘汰污染严重车辆。

(十二)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等部门要按照污水和垃圾处理的目标要求,修订完善《省“十一五”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规划》。由省建设厅牵头,加快推进全省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确保“十一五”期间,县以上城市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并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目标要求。发展改革部门要研究制订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各地要加快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的整治、搬迁,综合整治城市内河、内湖污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食业油烟、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扬尘等污染问题。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十三)以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强乡村清洁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超标耕地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要依法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和沼气池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地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严格环保准入,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四)以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磷矿等各类矿山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旅游资源开发要避免人为建设、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湖泊等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等破坏湿地的行为。积极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力度。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十五)以加强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监管为重点,维护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联单管理制度。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督促企事业单位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要责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令停产停业整治。加快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五、完善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

(十六)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类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及开发建设规划必须按规定进行环评,未经环评的规划不得审批。对建设项目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凡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不得供电。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方,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未建成环保设施的不得试生产,未通过环保验收的不得正式生产。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加强建设项目监管。

(十七)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按照“管住排放总量、严控污染增量、腾出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存量”的基本原则,研究制订全省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总量指标,以签订责任状等形式逐级分解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并落实到责任单位。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污。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省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情况,对没有完成控制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十八)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抓紧拟订辐射环境管理、循环经济发展、饮用水源保护、油烟及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责令严重污染单位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对不按规定停产整治的,要依法强制执行,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环保部门可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污染设施、停产整治等应急措施。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深入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不执行环评、违反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污染治理设施、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无证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对于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要挂牌督办。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监管机制,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

(十九)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省、市、县要建立环境监控中心,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搭建环保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监测。2008年底前,重点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监控中心联网,实现对全省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要对未按规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的重点排污企业责令限期安装,逾期未完成的实施停产整治。

第二篇:关于关于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

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精神,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五”以来,我省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保持稳定,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逐步加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我省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偏重,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性,一些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无序开发引发的生态破坏较为突出,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能力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环保投入不足,不少地方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环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环保履职能力不强,环境监管能力薄弱,尤其是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环保工作的需要。

(四)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多还旧账,又要不欠新账,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必须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湖北的战略任务,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综合运

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提升环境竞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六)主要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基本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7万吨和5.74万吨,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森林覆盖率达到41%。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主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洪湖、梁子湖、汉江中下游及清江库区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农村饮水条件有所改善,80%以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2天以上,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基本建成机构健全、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环境事故应急体系。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因素,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制订相应的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有一定环境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和大别山土壤侵蚀防治区等区域实行限制开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八)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抓紧制订《湖北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环境保护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依法限制高消耗、重污染行业的准入,限期关停一批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为优势行业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示范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推行清洁生产

并依法强制审核;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大力推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完善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以烟气脱硫除尘、污水及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为主的环保制造业,大力发展节水、节能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环保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及环保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发挥环保产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环保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环保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四、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省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功能区,并按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严肃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切实改善农村饮水质量。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制定洪湖、梁子湖及清江库区等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查,加强对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由省环保局牵头,立即取缔规模在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在2007年底前淘汰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在2008年底前关停规模在2万吨/年以下、环保未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

(十一)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二氧化硫排放削减任务。对2004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在2010年底前必须安装脱硫设施和配套的在线监控装置。由省经委牵头,对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电厂限期改造或关停。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和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强烟尘、粉尘治理,加大水泥等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力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立即淘汰窑径小于2.2米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及以下干法中空窑、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检测,严禁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淘汰污染严重车辆。

(十二)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等部门要按照污水和垃圾处理的目标要求,修订完善《省“十一五”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规划》。由省建设厅牵头,加快推进全省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确保“十一五”期间,县以上城市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并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目标要求。发展改革部门要研究制订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各地要加快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的整治、搬迁,综合整治城市内

河、内湖污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食业油烟、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扬尘等污染问题。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

(十三)以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强乡村清洁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超标耕地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要依法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和沼气池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地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严格环保准入,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四)以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磷矿等各类矿山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旅游资源开发要避免人为建设、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湖泊等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等破坏湿地的行为。积极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力度。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十五)以加强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监管为重点,维护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联单管理制度。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督促企事业单位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要责令停产停业整治。加快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五、完善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

(十六)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类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及开发建设规划必须按规定进行环评,未经环评的规划不得审批。对建设项目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凡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不得供电。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方,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未建成环保设施的不得试生产,未通过环保验收的不得正式生产。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加强建设项目监管。

(十七)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按照“管住排放总量、严控污染增量、腾出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存量”的基本原则,研究制订全省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总量指标,以签订责任状等形式逐级分解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并落实到责任单位。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污。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省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情况,对没有完成控制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十八)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抓紧拟订辐射环境管理、循环经济发展、饮用水源保护、油烟及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责令严重污染单位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对不按规定停产整治的,要依法强制执行,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环保部门可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污染设施、停产整治等应急措施。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深入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不执行环评、违反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污染治理设施、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无证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对于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要挂牌督办。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监管机制,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

(十九)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省、市、县要建立环境监控中心,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搭建环保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监测。2008年底前,重点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监控中心联网,实现对全省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要对未按规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的重点排污企业责令限期安装,逾期未完成的实施停产整治。设市城市要尽快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点),长江、汉江、清江、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域跨界断面要抓紧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十一五”期间,各类环境监测站(点)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形成能够覆盖全省,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快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在2010年底前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要达到国家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

(二十)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外来入侵物种、核与辐射等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环境应急综合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配备环境应急监测装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可能引发环境突发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制订并落实应急措施,配置必要的应急处置装备,储备必需的应急物资。

(二十一)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由省物价局、财政厅、建设厅、环保局等部门,抓紧研究制订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到今年底,所有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原则上达到每吨污水收费0.8元。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以保证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行。各地要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单位转制改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和运营。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制定生态补偿办法,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游地区排污对下游地区造成污染事故的,由上游地区人民政府承担赔付补偿责任,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备用金制度,促进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二十二)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示范工程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环保事业的投入,并保证环保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起,省人民政府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环境监测与监察能力建设。各地要将环保行政机关、监督执法、监测、信息、科研、宣教、放射性与危险废物管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环保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监督执法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优先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落实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对列入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工程计划的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二十三)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大环保科研力度,为保护环境提供技术支撑。科技部门要将环保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加大环保科研资金投入。积极开展环境政策、标准的研究,组织科技力量,对区域污染防治、水体修复、生态保护、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环境科技创新,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效果。

(二十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各地要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环保部门。人事、编制、环保部门要对环保系统的行政、事业编制进行认真清理核定,加强编制管理,严把进人关,清退超编人员。对符合编制管理要求的环境执法人员,经省公务员管理部门批准后,可参照公务员管理。进一步总结和探索设区城市环保派出机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

(二十五)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完善环境质量公示制度,定期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公布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及时发布污染事故处置信息,公示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情况。完善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统计公报定期发布。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和公示制度,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完善环保举报制度,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造条件。

六、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六)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加强环境保护,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环保责任意识,抓紧解决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为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省人民政府已成立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加强部门协调,研究解决重大环境问题。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重点是考核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省人民政府每年与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要严格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对没有完成环保任务的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取消其当年评优创先资格;对因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十七)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环境保护专家咨询机制。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充分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统一环境规划、统一执法监督、统一环境信息发布。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工作。监察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贯彻实施《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纪案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定期协商、信息互通、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制度。

(二十八)营造全民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鼓励节约资源,促进环境友好,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强环保公益宣传,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措施,宣传环保先进典型和新经验,曝光环境违法行为,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舆论氛围。教育部门要将环保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开展生态市(县、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工作,形成全民保护环境、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局面。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本决定,抓紧制订措施,认真抓好落实。省环保部门要会同监察部门监督检查本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每年向省人民政府作出报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年10月23日 实施日期:2006年10月23日(地方法规)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你好哦啊,

第三篇: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06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06年9月29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5号公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生产、生活、经营、科研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

第三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统一规划,预防为主,教育与管理并重,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水平,组织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引导公民和企事业组织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对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的推广使用等,逐步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体监督管理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水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其职责范围内,指导、帮助和教育当地村民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第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第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必须严格履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其专职或者兼职农业生态环境监察员承担农业生态环境监督工作。

第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并指导、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理利用农业用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科学培育地力,增施绿肥、农家肥、土杂肥等有机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微生物肥和土壤调理剂,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实行分类管理。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污染源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警戒区,应当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减少或者消除污染,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区,应当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污染严重不适宜农产品生产的,由人民政府依法调整土地用途。

第十一条对复混肥、配方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经营实行登记管理。申请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提供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安全、卫生、环境影响等评价报告;不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作为肥料的城镇垃圾、粉煤灰和污泥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提供和施用。

第十二条使用农药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品种目录。

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环保型农用薄膜。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盛装农药的容器、包装物、过期报废农药和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应当予以回收,不得随意丢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相应的废弃物回收点,定期集中处理。回收处理的具体办法及相关的奖励措施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支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发、利用沼气。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得在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和市、州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

第十四条从事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粪便、废水和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或者地方标准后,方可排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环境保护、水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并从严控制投肥(药)养殖行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投肥(药)养殖。

第十五条禁止向农田或者渔业水域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

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排放。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农田灌溉水的水质及灌溉后的土壤、农产品进行定期监测,对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第十六条向农业生产区域排放废气、粉尘或者其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限期治理。

第十七条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兴办砖厂、灰窑或者其他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项目。禁止向农田和农用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其他农业用地修建处置、堆存固体废弃物场地的,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征得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恢复受污染的农田、水体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当结合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农业建设、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应当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相结合。

第十九条申请涉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新技术和农用化学新产品鉴定的,应当提供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资料;不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通过鉴定和推广运用。第二十条对农业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有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征求同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属于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初步设计中环境保护篇章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由相应的主管部门分别负责预审,并监督建设项目设计与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监督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设施的正常运行。第二十一条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对此作出专项评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定地方重点保护的农业野生植物保护规划。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异地保护园和种质资源库。

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野生植物的采集、购销和出口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采集、侵占、购销或者破坏省级以上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中的农业野生植物。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农作物害虫、害鼠天敌的保护。

禁止猎捕、出售、收购、运输青蛙或者蛇等野生农业有益生物。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建立生态农业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从境外引进农业生物物种,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引进物种环境影响风险评估报告,并按照国家规定履行登记审批手续。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引进物种的跟踪观察,发现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危害的发生或者减轻、消除危害。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控工作,并组织灭杀。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和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协调有关部门,采用科学手段,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第二十七条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排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及时告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依法接受调查处理。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发生重大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

级人民政府报告。

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给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造成损失的,有关责任者应当依法赔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猎捕、出售、收购、运输青蛙或者蛇等野生农业有益生物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实物价值一倍以上八倍以下罚款。对没收的野生农业有益生物的活体应当放生,死体应当掩埋销毁。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作为肥料的城镇垃圾、粉煤灰、污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二)未经批准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擅自引进农业生物物种的,以及非法采集、侵占、购销、破坏省级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农田和农用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农田或者农田灌溉渠道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放、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阻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责令改正;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负有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1993年2月13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第四篇:环境保护会议贯彻意见

市外经贸局贯彻落实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

情况汇报

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高度重视,立即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9日,专门召开了局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议,会上,组织学习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如何做好环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会议还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意义,同时与各责任单位签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刘红敏局长要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高度重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生态立市”的理念,切实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瑞金乘势追赶跨越发展创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现将有关贯彻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及时传达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各科室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市委副书记、市长傅春荣同志的讲话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严水石同志的工作报告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市环境保护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明确今年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并结合开往型经济工作实际,开展好全年环境保护工作。

二、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当前要着重抓好几项工作:一是制定本局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化、规范化。二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在招商引资洽谈及项目规划建设时,从保护“后花园”和建设 “美丽的江西窗口”的战略出发,产足长远,把招商选资、项目规划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禁止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危及职工生命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落户我市,确保从源头上做好园区环境保护工作。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及时确定本局的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人,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指导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提高企业厂房绿化率、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等方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新区,促进我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瑞金市外经贸局

二0一0年四月十二日

第五篇:关于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8年9月22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赵 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将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省水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水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良好、符合 Ⅰ~Ⅲ 类标准的占84.4%,水质较差符合Ⅳ类、Ⅴ类标准的占7.8%,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的断面占7.8%。河流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BOD5(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与2006年相比,水质良好符合Ⅰ~Ⅲ类标准的监测断面增加了10.7%,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主要湖泊,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占50%,符合Ⅳ、Ⅴ类标准的占36.4%,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的占13.6%。与2006年相比,水质良好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湖库增加了5.4%,主要湖库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

——三峡库区干流及支流水质良好,21个监测断面中Ⅱ类水体占76.2%,Ⅳ类水体占23.8%,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丹江口库区干流及支流水质总体为优,5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Ⅰ~Ⅱ类水质标准。

——监测的18个重点城市35个水厂的3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月水质总达标率在90.7%~100.0%之间,全省监测水源地年水质达标率为99.1%,高于2006年98.3%的全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24.6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9.1亿吨,约占总量的36.9%;生活污水排放量15.56亿吨,约占总量的63.1%。涉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0.14万吨,较2006年减少2.45万吨,减幅3.9%,居全国前列。

2008年上半年,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与2007年同期相比总体保持稳定,汉江支流水质状况与2007年同期相比有所好转,由重度污染趋向中度污染。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44%。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考核。一是统一认识,上下联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将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改善水资源环境质量,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湖北的一件大事,积极破解“优于水亦忧于水”的难题。罗清泉书记、李鸿忠省长多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科学规划,加强指导。组织开展了《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环评工作,编制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三是强化水资源环境目标责任制管理。省政府每年与各地政府签订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将重点湖泊、重点流域环境质量和污染减排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探索流域环境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四是不断加大督导力度。省政府多次组织对各地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督导,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全省范围内的环保执法检查,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执法和污染防治工作进行重点检查和视察。2008年,省人大将加强汉江中上游水污染防治的建议列入今年重点提案,省政府将其列入省长领办案件进行督办。今年8月底至9月初,省人大、省政府有关领导带队到重点地区进行水污染防治工作视察,促进了当地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专项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去年以来,省政府把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小企业作为污染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制定了“两停止、两不准”的硬杠杠,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铁腕治污,依法关闭了一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生产线)。2007年,全省组织开展了“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四个专项治理,依法关闭造纸企业171家(生产线),削减COD9.81万吨/年,全省造纸企业平均规模由治理前的1.1万吨提升到3.2万吨;关闭小水泥91家(生产线);关闭小火电机组60.3万千瓦。为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省政府安排32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十堰市关闭了63家黄姜加工企业。全省完成新建、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9个,新增二级处理能力92.25万吨/日,占全省已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的29%。目前全省已建成的3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运营,平均运行负荷率为89.34%。全省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市县达62个。

2008年,省政府在去年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炼铁、小炼钢、小酒精、小味精、小印染、小柠檬酸”等专项治理。截至8月底,已关停小造纸企业25家,淘汰落后产能13.076万吨;关停小印染企业15家,淘汰落后布匹印染产能18365万米布和针织品印染产能1.34万吨;关停小水泥12家,淘汰落后产能127.5万吨;关停小钢铁46家,淘汰落后产能243.33万吨;列入今年淘汰名单的7家小酒精、小味精企业提前全部关闭到位。

(三)实施区域治理,修复江湖生态。一是大力实施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完成《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建设112个,占规划项目总数的94%,完成投资23.27亿元,占规划概算投资的96%,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控网络基本形成,累计清理库区干支流水面漂浮物20.75万吨、固体废物225万多吨,安全处置了3.3万立方米历史遗留的危险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源1枚,清理处置了43.10万吨工业废渣。《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中,我省新增纳入62个项目,总投资约23.5亿元,目前正抓紧组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中,近期我省规划的20个水污染防治项目中13个国家已下达了投资计划,总投资91083万元。世行汉江流域污染防治项目第一批子项目已签约,拟利用世行贷款7705万美元。

二是加强梁子湖、洪湖水资源环境保护。理顺管理体制,成立了梁子湖管理局、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赋予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梁子湖、洪湖地表水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日常数据监测,为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编制完成了《梁子湖水污染防治规划》、《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和水草种植,增加鱼类种群数量和水草数量,积极组织围网养殖拆围,梁子湖拆网2.4万亩,洪湖拆围13万亩,大力实施“退渔还湖”,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组织开展四湖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研究制定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省财政下拨3亿元专项资金。截止目前,西干渠水利血防工程已完成26.17公里的渠道疏挖,总干渠综合治理完成26公里的疏挖工程,洪湖围堤整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已陆续开始实施。12个集镇的污水处理厂中3个试点乡镇已开工建设。

四是加大东湖等城市内湖污染治理。东湖实施了截污和清淤工程,形成了沙湖、二郎庙、龙王嘴三大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对污染严重的水果湖和庙湖进行了清淤。针对截污管网不能覆盖的地区,武汉市开展了“清水入湖”行动,对入湖污水采取分散治理、达标排放的方法,减少入湖污染负荷。积极组织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将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等6个湖泊连为一体,并与长江“活水”连通,促进水体更换。荆州市投入2600余万元,采用生物治污技术,对中心城区庙湖进行综合治理,庙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加强环保执法,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执法监管。省管大中型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把化学需氧量等总量减排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未完成规定削减任务的地方,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上收了造纸、黄姜加工等部分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环评审批权限,暂停部分行业环评审批。2007年以来,组织省环保局与省公安厅、省高检、省高院、省监察厅建立了环保执法协调机制,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明显加大。

从2001年起,连续八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行为,保护群众身体健康”等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尤其是2007年以来,各地纠正各类环境违法问题1948起,挂牌督办典型环境案件332起,追究相关人员行政责任22人次,暂缓或不予受理476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责令122个未配套建设环保设施的项目停止生产、限期落实“三同时”;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排污口34个、二级保护区排污口42个;查处影响水源水质安全的违法排污企业145家,挂牌督办涉水重污染企业30余家;关闭尾矿库35座,整治40家涉危企业环境问题;清理废止了8个市、51个县(市、区)出台的100多项有悖于环保要求的“土政策”。今年5月,省政府组织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等17个部门合力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全省环保重点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

(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能力。2004年—2007年,省级筹措资金9372万元,争取中央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资金6670万元,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国控重点企业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率达到89.52%,预计10月底可建成联网。基层环保执法能力明显增强。

(六)加强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长效治水之策。一是探索区域水资源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了梁子湖环境保护区域协调机制,整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水资源环境保护职能,设置了统一监管机构,促进了跨行政区域水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成立了漳河水库环境监管协调小组,组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出台了规范性的文件,开展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监察试点。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排污费征收改革,出台了《湖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模式,建立了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保新机制,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税务总局的高度认可。三是将梁子湖、东湖水资源环境保护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水资源环境保护协同机制。四是统筹水资源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七)深化环保宣传,增强群众环境意识。积极推进环保宣传贴近生活、深入群众,走向社会。一是配合省人大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举办了湖北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论坛,表彰了一批环境友好企业和环保先进个人;二是连续开展了四届“绿色荆楚6·5”环保宣传月系列活动;三是在全省多所高校开设了环保专业,将环保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增加了环保内容的教程;四是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学校”15所、122所,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社区”5个、22个,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家庭22个、200个,全社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和舆论氛围逐步形成。

我们在水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委、省人大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建设“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目标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部分地区的水污染状况依然比较严重;企业违法排污现象依然存在;水污染防治执法还存在薄弱环节;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有待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难度较大;水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我省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下一步,我们要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水资源环境安全,增强水资源环境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一是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逐步将自然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是组织开展排污权交易、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示范。三是强化政府水资源环境保护责任,探索建立政府领导担任“河长”、“湖长”制度。四是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机制和跨界水质目标管理,对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市州,暂停安排省支持的项目,停止审批该地区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五是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推行绿色信贷政策,防范企业信贷风险;在环境事故高发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提高环境污染事故预防能力;强化企业上市环保核查,及时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研究制定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措施,引导污泥的妥善处理。

(二)加快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治理。以“长江、汉江、清江、丹江口水库、三峡库区、洪湖、梁子湖、东湖”等重点流域区域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一是以武汉东湖为重点,采取科学调水、合理控闸等措施,加快湖泊水体循环交换,构建生态水网,重构良性水生态系统。二是开展汉江中下游及三峡水库等水体水华防治工作,防范环境风险。积极保护流域内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三是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处理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四是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把规划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步检查考核。五是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影响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安全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关停。

(三)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一是调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二是加大奖励资金调度力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科学调度奖励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减免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税费,保证其正常运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督促各地依法全额征收污水处理收费。四是加强对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督查,确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一是设立省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流域和湖库的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的引导资金和饮用水源保护。同时,督促地方各级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水污染防治。二是制定有利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探索发行水资源环境治理债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采用多种投融资形式,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我省水污染治理,发展污水处理等环保产业。三是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为我省水污染防治引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五)努力解决结构性水污染问题。积极扶持水耗小、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发展,严格限制水耗大、污染重、效益差的产业扩张,并有重点地改造一批企业。一是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淘汰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医药、选矿、化工等行业落后的生产能力。二是严格准入门槛,有效控制新增污染。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从2009年起,停止审批向河流、湖泊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从严控制向湖泊排放氮、磷的项目。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冶金、造纸、酿造、制药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二是加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在重点河流、湖泊流域范围内科学划定限养、禁养区域,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限期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三是进一步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生物防治的力度,保持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五是开展乡镇污水处理的示范试点,在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区域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长效机制。

(七)严格执行水污染物防治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考核评价、排污许可、区域限批、行政代执行、水污染损害诉讼法律援助等制度。从严控制在重点河流、湖泊流域新建、改建或扩建排污口。对存在重大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开展环境风险后评价,建立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合理规划优化长江、汉江干流取水口与排污口,推进流域化工、造纸等高耗水产业合理布局。建立符合湖北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环境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立环保第一审批权。从严控制向水体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杜绝产生新的污染。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形成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上、中、下游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体制,推广跨市州水体联防联治的协调机制。严查违法排污企业,对偷排、漏排污染物的企业,实行挂牌限期治理;重点控制和削减钢铁、造纸、医药、化工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切实加强对环境敏感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环境监察。对违法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的,依法适用行政拘留处罚,抓好重点案例的处理。

(八)提高科学治水能力。一是将影响我省水资源环境的共性、难点问题列入省科技专项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技术示范,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迫切需要解决的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二是有计划地开展重点湖泊水资源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各湖泊水库生态安全保障综合方案,开展江河湖库休养生息试点、示范。三是根据水资源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开展地方水资源环境标准的制定工作,严格环境准入。

(九)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保护水资源环境。及时向社会公布主要河流、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质量,建立企业环境行为诚信制度和环境监督员制度,推行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开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情教育,传播科学的水知识,把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环境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环境的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水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

水污染防治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委、省人大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全省人民高度关注,我们将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深化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确保水污染防治目标如期实现,切实保护好全省水资源环境。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

(2008年9月26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了大量工作,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水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水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特作如下决议:

一、认真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责任制。水资源环境保护是关系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水资源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对不能完成保护规划目标和治理任务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二、加大对重点流域、主要湖泊水库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力度。加强长江、汉江、清江、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洪湖、梁子湖、东湖等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污染防治,着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完成我省“十一五”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依法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开展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关闭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落实“三同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制度,从源头防止水环境污染。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规划,逐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四、积极推进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推进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整合环保、水利等部门水污染监测资源,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保护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发行水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债券、排污权交易、流域生态补偿等试点工作。要加大对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水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

五、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配套法规建设。加大水资源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执法水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协调,共同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执法工作。

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督促和支持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千湖之省”湖北面临干旱威胁 年缺水55亿立方米

新华网武汉3月23日电(记者 沈翀 郑璐)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誉,经常要面临洪水的威胁,似乎是水多为患。然而,该省新发布的2010《水资源公报》显示,湖北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将逾55亿立方米。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金正鉴介绍,由于湖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湖北省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区域越来越广,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55.7亿立方米。

以2010年为例,虽然湖北遭遇近20年来最强暴雨洪涝灾害,局部地区仍然出现干旱缺水。201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显示,从时间上看,湖北省汛期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2.6%,降水最多的7月份降水就占了年降水量的26.7%。从空间上看,全省降水由南向北,由东、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及鄂北岗地递减。

金正鉴说,《水资源公报》还显示湖北水资源家底并不丰厚。湖北以过境水为主,全省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3.5%,位列全国第十,人均年占有量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73%,湖北省水利厅表示,为减少干旱缺水带来的损失,该省计划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并实施水资源科学配置工程。此外,湖北省还计划实施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开展“百河(湖)保护行动”,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为重点,全力推进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

下载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      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颁布单位】国务院 【发文字号】国发〔2011〕35号 【颁布时间】2011-10-17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www.xiexieban......

    医院环境保护安排意见5则范文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 关于2014年环境保护工作的安排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卫生事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现就我院2014年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工作......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评审意见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评审意见2011年12月8日,****环境保护局在*主持召开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论证会。****水利局、发经委、科技局、......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多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

    丽水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水阁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5万吨/日)项目竣工 环境保护验收意见 2018年7月2日,丽水市供排水有限公司根据《丽水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水阁污水处理......

    环保局城市环境保护实施意见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