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本文浅谈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问题,并结合这些主要经验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14-02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的逐年减少,加之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将有所递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浅谈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问题,并结合这些主要经验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广东省有3500万的农村劳动力,近年来由于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全国试点县,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骄人的成绩:自2000年以来,培训农村劳动力43258人,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409人,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人数总量逐年下降,年度登记农村劳动力人数从2000年的345784下降到2010年的10823人,转移就业率从2000年的24.32%上升到2010年的78.34%,创广东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的历史最高水平。
二、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就业意识不强。我们都知道滞留在农村中生活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较大,认为自己只有从事农活的能力,没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意识。根据有效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超过了一半,达62.5%,而如果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更是占了82.3%。还有的农村劳动力虽然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但是却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加上外地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形成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
(二)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存在偏见。大部的用人单位都认为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本地的农民工在工资待遇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较难管理,甚至还会因为当地的宗族、宗派势力而存在黑恶势力,因此用人单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缺乏信心,对本地农民工有着偏见。一些用人单位担心招录本地农民工进企业之后,不服从管理甚至因为工作时间、加班费、福利待遇等问题而纠集闹事,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这就是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存在偏见的原因,给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压力。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脱离实际就业需求。我们都知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缺乏岗位要求的技能。而政府创办的就业培训大都是采用考试获取技能证书的方法,培训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与农民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而培训的科目与实际的岗位要求不匹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在进入岗位之后,学非所用,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加上政府对培训班的投入较少,很难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如果要农民自掏腰包参加培训,那么培训的工作将会更难开展。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但是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在对农民工的证卡管理和收费上,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仍在实行证卡管理、搭车收费和变相收费,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在农民工就业准则上,仍存在职业工种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比例限制等。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一些输入地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系统,存在入学难、收费高等问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上,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体看还是比较差,农民工还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采取城镇经济发展带动战略,加快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所谓的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城镇化。城镇是一个聚集文化、教育、科学、娱乐等的有效载体,对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它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通过城镇化后形成新的产业经济聚集地,从而又形成小的城镇,无论是在城镇的新建还是扩建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潜力,这为农民转移身份降低难度和风险,而且这些新的城镇在经济技术结构和职业结构上与周边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这样更容易协调并在发展中同步提高。
(二)加快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今广东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农民转移就业的选择性较小,满足不了农村大量劳动力专业的需要。所以为了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就必须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它是农民工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如今广东省农村第三产业都是集中在一些传统、素质要求低的交通、饮食业上,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现在应抓好广东省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创造良好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
(三)加强农民工的转移就业培训
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培训补贴的标准。对于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在培训时间上要适当地延长,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为了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可适当地采取补贴,给农民发放培训券,又或者是直接贴补现金,让农民得到实惠。培训部门要调动优良的培训教师,使得培训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补贴资金的落实和培训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要着重检查,查处弄虚作假的培训单位。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四)引导农民就业观念的转变,消除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的偏见
1、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经常组织讲座,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等服务。
2、建立“三方协议”机制,为了消除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的偏见,以及管理上的顾虑,在发展广东省经济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调沟通,建立“三方协议”,也就是村委会与企业、村委会与村民、村民与企业的协议,加强对就业的农民工的管理,也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是一个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深化改革、产业化经营的大局,所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快速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分析[J].学术探讨,2010,(1).[2]牛晶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06,(6).
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姓名王式涛
单位东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建议,以期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做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既提高了现有就业者的工资水平,又增加了就业率,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外,由于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
1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我们应当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改善就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布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偏低,就业竞争力差。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岗位需要不匹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2]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一技之长,导致农民自卑心严重,不敢外出打工,怕碰壁,怕受欺负、受歧视。
我国农村“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思想仍然存在,导致农民不想转移。
(二)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服务跟不上。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
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农民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四)就业环境恶化、就业质量下降
在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需求的背景下,就业环境不断恶化,就业质量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稳定感下降,在劳动关系上劳动者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企业违反劳动法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劳动者
法定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用人单位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不依法落实就业权益;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与“转移难”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努力: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负责劳务经济的组织协调、督办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工作。
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出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要特别做好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外出转移的信心。
(二)整合资源,突出技能培训,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一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宣传、农业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培训优势,合作联动。鼓励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分类开展订单式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自主创业培训。鼓励技工、职业院校与企业定点挂钩培训,送培训到企业、到农村。
二是要建立市场化培训运作模式,坚持“抓两头、放中间”。即一头抓市场需求信息,解决职业培训与市场脱节问题,确保市场化培训实效;一头抓技能鉴定,解决培训考核缺乏统一标准问题,确保培训质量。“中间”则实现培训过程市场化、社会化,政府做好监管引导。
三是探索培训途径。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城镇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所以城镇
化建设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而小城镇更是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农村剩余劳力可以工农并兼,亦农亦商,或者以工为主兼营农业,以商为主兼营农业,吃住在家,就地消化。通过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小城镇,使剩余劳力得到部分安置,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种产业结构转化。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人口转化。如果我们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并在乡所在地建设一些集镇,对于发展全州经济和安置剩余劳力显然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四)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
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的概念最早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73年的报告中提出的,非正规部门是由小规模的家庭所有企业利用适当的技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的非正规部门正好迎合了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村劳动者。[3]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促进非正规部门的发展,以此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积极宣传贯彻《就业促进法》,打破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割,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职业介绍机构和各种欺诈行为,改善职业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监察,解决劳动争议,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鼓励创业
推动创业就业应是未来解决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要积极鼓励创业,创业促就业,就业带创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新世纪面临的一个基本社会问题,面对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既要考虑长期解决的办法,又不能忽视当前所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要长期与短期并重,标本兼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的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编著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
[2]张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网2007年10月3日
[3]高玲芬,孙淑芬《非正规部门的经验测算方法》《统计研究》1998 年05期
第三篇: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为配合开原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强市”的战略和加快“沈铁工业走廊”建设的战略部署,完成开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开原市职教中心本着服务开原经济,培养合格产业技工的目标,依托自身职业技术培训优势,为开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简介如下:
一、有的放矢,充分调研,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面积2828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3%。在前期调研时,我们选择李家台、上肥这两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对劳动力资源和结构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抽查22个自然村,总人口1418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8724人,占比61.51%。性别上,男劳动力52.1%,女劳动力47.9%。而在上述劳动力人口中,富余劳动力3059人,占总劳动力的35.1%。从性别比上看,男劳动力71.8%,女劳动力28.2%。
2、进行产业结构调研分析。
开原市行政建制九乡、九镇、三个街道办事处。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产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0%。这部分人口收益低,富余劳动力人口比例大。
3、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结果。
⑴转移途径:中介介绍18.76%,自由外出81.24%。
⑵转移前培训情况:参加过职业培训22.4%,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77.6%。
⑶转移去向:外省市56.8%,省内43.2%。⑷转移人口性别比:男62%,女38%。
⑸转移人口年龄比:16-35周岁76%,35-60周岁24%。
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配合开原产业调整的大方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设置培训专业如下:
1、苗木花卉种植专业。
2、肉鸡肉鸭饲养专业。
3、草莓种植专业。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
5、机械加工专业(车、钳、铆、焊)。
6、计算机文字录入专业。
7、家政服务专业。
8、宾馆客房服务专业。
三、培训转移成果。
近十年来,开原市职教中心对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并转移上岗,结果如下:
1、苗木花卉培训上岗人员:1750人。
2、肉鸡肉鸭饲养培训上岗人员:507人。
3、草莓种植培训上岗人员:302人。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培训上岗人员:627人。
5、机械加工专业培训上岗人员:5865人。
6、计算机文字录入培训上岗人员:120人。
7、家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65人。
8、宾馆客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180人。
通过几年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学习了新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也促进了开原市经济的发展,为开原市经济迈入全国百强县做出了应有贡献。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富家麒 2011年10月10日
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富家麒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以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的通知”活动为契机,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
工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00个行政村居,65万人口,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17.5万户,农业人口53.2万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35.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农村劳动力实际就业人数为34.72万人,就业率为98.3%,平均每个家庭有1.98个从业人员。
1、性别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5.32万人,其中女性16.25万人。
2、年龄结构。按劳动力年龄看,16-25岁占27%,26-40岁占38%,41-50岁占22%,51-60岁占1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65%,41岁以上劳动力占35%。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11.3万人,占32%;初中文化程度18万人,占51%;高中学历5.7万人,占16%;大专以上学历0.35万人,占1%。
4、产业和行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事农林牧渔业14.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从事商贸物流运输业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55万人,占农村劳动总力数的7.2%;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从事建筑市政行业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从事制造加工业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其他行业及未就业565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对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过剩情况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为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15%。
1、性别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女性7.42万人。
2、年龄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按年龄看,16-25岁占25%,26-40岁占36%,41-50岁占30%,51-60岁占9%。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占62%,41岁以上富余劳动力占38%。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3.5万人,占21%;初中文化程度8.7万人,占53%;高中学历4.2万人,占25%;大专以上学历0.17万人,占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和培训状况。
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以本地为主,就近就地实现就业23.16万人,占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6%。农民以季节性务工为主,多为兼业,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自营,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劳动力。绝大多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加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中,我县始终坚
持政府组织与社会中介机构转移并重、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的原则。调研发现,千方百计组织农民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促使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识。随着我县社会保障平台的健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机制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向县外输出转移就业的方式上更加合理有序。据统计,农村劳动力向县外转移就业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自发转移的占转移总数的29.95%,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70.05%。
***县长期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了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的贯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指导思想多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动城乡统筹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
动”、“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月”等大型活动,同时每月10日、25日定期组织召开招聘会,活动场次多,声势大,影响广,效果好。特别是在“春风行动”中,相继举办了近10余场次专为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招聘活动,共有110余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8600个,约有1万余人参加招聘活动,8000余名人员达成了就业意向。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在结合县内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意向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村劳动力中已参加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的人员有13217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7.2%,占劳动力总数的3.7%;有各类培训意愿的人员26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4%,培训意愿主要集中在汽车驾驶、电工、电焊工、计算机、挖掘机、装载机驾驶等工种。
近年来,***县农村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建立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为促进新农村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依托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在1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教学点,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到教学点授课,送教下乡,通过半脱产及农闲时集中学习、农忙时减少学习时间等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村庄田间地头、种植场、养殖场,指导学员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目前共送教下乡500余次,培训学员3200多人,培育发展养殖、种植等专业户200多家。在构建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的过程中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县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健全申报、考察、评审、公示等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择优认定一批培
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基地。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各级各类定点培训基地,根据已有优势工种,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相对集中培训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工种,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
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时间偏长。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为9.6小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人达到36.4%,有43.8%的人每天工作时间为8到10个小时,25%的人工作时间是10到12个小时,每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的占7.8%,工作时间达到14个小时以上的占3.6%。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43.6%的农民工愿意加班,原因分别是“挣更多的钱”、“可以工作得更好”以及“把工作当乐趣”。68.9%的农村劳动力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休假和休息的时间没有改变,加班情况非常普遍,有近半数的农民工不了解带
薪年假,超出法定劳动天数和时间的现象比较突出,个别企业依然存在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我县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根据行业的不同分别为:商贸物流运输业平均年收入28736元;建筑市政行业平均年收入27960元;制造加工业平均年收入18300元;文化旅游服务业平均年收入16100元;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年收入9700元。工资构成多为基本底薪和计件工资组成。同岗位与城镇职工收入比在忽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待遇的情况下基本相同。91.6%的企业加班加点工资发放及时,无拖欠克扣现象。根据我县实际调查统计,县内外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1—6月份比去年同期降低14.5%。
3、农民工劳动管理状况。农村劳动力普遍学历、技能偏低,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装卸、产品加工、保安、服务员、保姆、园林绿化等
工种。
职业安全卫生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工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也是他们就业后最担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相继发布和实施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安全标准等,对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些地方这些规定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在对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保护上,84.7%的企业能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得合法权益,在消除性别歧视和同工同酬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民工用工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60%以上与用人单位不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违反法律规定的合同有关,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巩固和维护劳动关系是已成为当务之急。据调查,目前我县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1.3%,平均劳动合同期限为1.5年,劳动合同试用期限平均为2—4个月,在
合同试用期内80.6%的用工单位能严格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农民工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为每年150—180起左右,占争议总数的54.8%,引发的主要原因多为企业随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不同酬、不同权;企业变相提高劳动等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权益难以落实等。随着我国目前越来越注重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力度,95%以上的农民工劳动争议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社会保障状况。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村劳动力全面享受五项基本社会保障的权益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多数企业不愿给农民工投保。二是由于城乡两种保险制度难于对接,导致农民工不愿参保。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没有自愿参保的意识。养老、失业、工伤参保率分别为61%、57.8%和73%,有半数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医疗
和生育保险。
5、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部分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发,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同等,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一定困难。
相当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疫、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纳入到本区域事业发展规划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项经费,经费投入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医院和正规诊所一般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在一些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正规卫生机构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正规医疗机构和医院的高额医疗费用,也使农民工难以承受。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移就业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和推行措施。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强化相关部门和实施单位的责任。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转移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实处。
2、制定法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几年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进一步取消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在农民工就业准入上,取消了职业工种限制、总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等。
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更好的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创造良好舆论导向。
3、集中解决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突出问题,严格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抓好现行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二是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确保用人单位必须按月、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除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外,还应加大处罚力度。三是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效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社
会保障部门和企业要依法确保受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农民工能够得到医治和赔偿。四是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五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农民工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第一、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按照“开发省内、巩固烟台、开拓上海、发展省外”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加强与县外的务工地的市场协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巩固老的用工基地,发展新的用工单位。
第二、围绕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以就业促培训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的建设,将农村就业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农村,逐步形成了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为龙头,乡镇保障平台为纽带,村联络员为基础的农村就业工作服务体系。第四、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劳务输出为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最需要援助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引导他们实现非农产业就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指1978年及以后出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其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要求都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其主要的生活目标,但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使融入过程异常艰辛。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县农民工中16岁~33岁的占到了54%,有19.07万人,其中女性大约8.7万人,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但他们成长于乡村社会,这就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双重边缘化。在加工制造业、安保和物流运输业等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在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业、纺织制衣业、食品加工业等企业里,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第二、三产业的生力军、主力军,而且他们的愿望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发展蓝图相适应,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填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职业岗位,完成和实现了社会职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维权和社会融入基本情况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
此外,工资增长缓慢,拖欠工资、无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依然严重,有28.7%与本地职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没有获得同等报酬;有55.1%没有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分别有18.6%和34.1%认为用人单位没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均有所提高,但是与市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城市用工制度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使他们很难跻身于职业声望较高的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从事较低层的工作,月收入水平多居于1800~2500元之间。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在居住状况方面和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有了一些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促使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大的需求。但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
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他们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传统农民工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如何制定可行的政策,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带动就业,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机会,通过深化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下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措施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增强企业为农民工参保的强制力,提高参保率。以《社会保险法》的施行为契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等配套政策,使转移接续手续更加便捷和便利。加强政府监管,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强用人单位的责任感。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短期利益与中长期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工参保的自觉性。第二、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议在继续强化经济政策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快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培训内容有效衔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农民工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
业化技能对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极端重要性,提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习的能力。第三、进一步营造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建议大力褒扬新生代农民工在创造财富、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活中所作出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广泛宣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追求,引导全社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艰辛,努力消除内心歧视、社会偏见和心理隔阂,真正把全社会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关心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行动。var para_count=1
二0一一年八月六日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
移和有序流动,推进我镇农村小康建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为全镇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包村工作队员为各村劳务输出的义务宣传员、组织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发动及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捆绑进行。例如结合我镇禽流感的防治宣传、法制宣传、由镇包村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分发宣传资料,面对面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及外出的方式方法传达到农户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镇直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同时进行。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镇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有经验的村干作为我镇劳动保障协管员,完善我镇劳动保障机构,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我镇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就业情况,摸清劳务输出就业底细,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与就业,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劳务输出任务。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宅土重迁、怕苦畏难、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怕冒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要使得工作有进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就成立了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的宣传咨询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咨询活动,市里有关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就业信息带到村屯,解除农民的顾虑与疑惑,接受现场报名。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180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巡回咨询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我镇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镇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达19个,培训人员达2529人。
四是在了解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上加大力度。目前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很差,本镇农民的年龄构成、技能特长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是在宣传法制法规政策上加大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意冷,对劳务输出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镇在进行培训过程中把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目前全镇共计有2107人外出务工,我镇劳务收入达到1053.5万元,全镇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外出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镇人民政府
2005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