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干部如何与老百姓交流
让沟通拉近乡镇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
——“进村入户访企”活动调研报告
刚刚进入乡镇系统工作不到半年,觉得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还有很多,对于一个刚刚离开校园的人来说,对社会的认知我才刚刚入学,而且工作在基层一线,很多困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喜欢这样的挑战,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累并快乐着。
随着淳安县开展“进村入户访农家”活动,姜家镇也响应号召开展了“进村入户访企”活动,在跑了一个星期的农户后,我似乎又懂得了很多,“很多”一词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在与老百姓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一个政策的实施很难有成效,或者实施起来效果比较慢,不是老百姓不支持,不理解,而是他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政策,没有理解政策的缘由,甚至有些时候很容易被他们误解,所以我觉得如何与老百姓沟通交流是一个摆在所有乡镇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如何服务好百姓并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我觉得应当做好三个角色。
一是当好群众“倒苦水的缸”。中医理论中有一句,痛则不通。在开展“进村入户访企”过程中,确实听到部分老百姓对当下党的工作颇有微词,有的人甚至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宣泄着自己心中的“愤懑”。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多是因为缺乏沟通,或者了解不够深入造成的。要真正了解群众,就要首先做到主动走近群众。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此时就应当自觉地臵身于村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之中,把自己当做一般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倾述对象,让他们“发怨气、倒苦水”,聆听他们的苦衷。只有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农民当知心朋友,才能切实为他们解决难事、办好实事。开展“进村入户访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干部了解广大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走访群众时如果没有沉下心、俯下身,就只会是一场走马观花的“秀”。要真心诚意摸实情,不定期到村入户,与群众亲切交流,了解社情民意;同时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听民声、察民情、解民难,共同谋划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思路,才能架起干群“连心桥”,密切干群关系。
二是当好“篱笆上的桩”,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身为乡镇干部,身上可以没有泥巴,但与农业、农民的“泥巴情”不可淡化。农民并不要求乡镇干部样样都懂,但是,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理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为农民兄弟解疑释惑,千方百计为他们干点什么,做好为民服务的实心人,从小事做起,把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三是当好“碾顽石的夯”。在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将碰到的难题反映给乡镇干部。首要要善于倾听,从群众刺耳的话语中找出反映的每一件事,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组织力量突破难关。用贴民心、解民困的举动,赢得群众口碑。其次要及时告知办理结果。对群众反映符合政策、属政府权限内办理的一般性问题,要给予现场解决;对涉及问题复杂、需要区级相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要限时办结,并及时向群众反馈。第三,最重要的是要处事公道。群众最反感干部处事不公正,断歪歪理。乡镇干部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时一定要公平公正,否则,将失信于民。
汪铭华 2012-3-14
第二篇:与农村干部谈心
2014年是省委确定的全省“基层组织提升年”。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向农村基层干部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我们今天学习《与农村基层干部谈心》,争做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基层党员干部。
一要加强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时期党对农村工作的思路和部署。
当前农村发展任务艰巨、工作千头万绪,农村基层干部既要创造性地谋发展、促发展,还面对着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时刻提防和克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而学习是唯一出路。
《与农村基层干部谈心》告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全面深化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是有原则、有立场、有方向的,要准确领会政策要点和要领,不能随意解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
《与农村基层干部谈心》利用近乎图谱化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基层党组织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传递转变作风的正能量。它对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行制度化解读,“对白”深入浅出,解读清晰到位,确保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一看就懂。还
“晒”出了我省近几年的惠农政策,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为维护民利、保障民生作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书中对每个内容的阐述,都从具体话题切入,由实际问题入手,娓娓道来、层层剥笋,顺理成章地引出要讲清楚的道理,有很强的说理性。例如,从“中国梦”的热词,引出了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工作精神的新要求;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村一品”“菜篮子”“钱袋子”等措施,说明了我省近年出台惠民政策的效果和贯彻落实的要求。
全书以一位上级政策研究部门负责的“刘主任”和农村基层党支部“王支书”一对一谈心的方式,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几个方面,顺着农村基层干部关心的问题、困惑的难题和渴望拿到答案的命题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一下子就拉近了理论与农村干部需求、政策与农村工作实际的距离。
二、要转变作风,努力成为群众拥护、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党员好干部。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联通上下、里外、前后的一道道桥梁、一个个窗口。第一,学习的通道要畅通。领导干部、政策制定者要下得去,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双方一对接,干柴烈火,必定有好事。学习要常态化,而不是局限于一次调研或一次活动。
第二,学习的方法要新颖。打破材料学习、课堂传达的传统学习方式,像刘主任和王支书这样促膝谈心就很好。在田间地头的农技示范现场、矛盾处理现场、票决现场也行,总之是让学习者不觉枯燥、愿意学。
第三,学习的内容要实用。要想让政策在基层及时落地、顺利开花、结出正果,一定得让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理解接纳,在此基础上行事,就容易得多。我省的“一村一品”、农业综合补贴推动“菜篮子”建设工程、“百企千村”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不但能让农村基层干部明白脚下踩什么土,方知播下什么种。更重要的是,还会激发他们带头创新,突破常规,找到破解难题的新办法。同时反过来也会促进上级机关在研究、制定新政策时更贴近基层、贴近实际。
三要推动发展,勇做引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谈心,谈是形式,心才是根本。通过谈的方式,用群众性语言既表达了意愿,又传递和拉近了感情。谈心不是空谈,也不是盲谈,而是“解剖麻雀”。刘主任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怎么流转、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农业综合补贴推动“菜篮子”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度解读,用深入浅出的办法让王支书豁然开朗,既丰富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又教会了有效的方法。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与农村基层干部谈心》用群众喜欢的语言说事,用群众提出的问题解事,做到了访民情、知民意、解民事的有机统一,既没有官僚主义的做派,又克服了形式主义的做作。
第三篇:农村干部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我家60年的春联
小时候,每到过年前,父亲就忙着给人家写对子(春联),二哥也帮着写,我就抢着磨墨。大年三十,家家贴对子放炮仗,用石灰蒲包在天井和巷道打“元宝印”。初一拜年,地上白门上红,整个村庄喜气洋洋!
上世纪60年代,二哥在外地,父亲上大型河工要到年终很晚才能回家,于是,我就接替父亲和二哥写春联,并且
作了记载。今年收集我家解放后历年张贴的所有春联内容,我就请二哥回忆上世纪50年代的。这样,我家60年的大门春联一次不少。读着一副副春联,想起一个个故事,我仿佛展开了一幅60年历史的画卷。
“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抗美援朝保家国,支前拥军献粮棉”,这是解放初期的,一目了然。
我1948年生,记事时,大人们很忙,做事劲抖抖的。1953年~1956年春联有所体现:“新中国百废待兴,共和国前程似锦”“积极劳动种好田,扩大生产多打粮”“扫盲运动意义大,农民识字好处多”“祖国建设跨骏马,城乡面貌焕新颜”。
1956年后,形势发展很快。特别是1958年,村干部开大会说:“形势的发展比我们想像的快得多,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不要很长时间了!”说得村民们一个个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第二天,村庄的墙壁上就出现了白石灰刷的大标语:“大干60天,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几年我家的春联是:“互助组共同致富,高级社更进一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陈出新秋硕果”“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
事实上,不到60天,我们村庄就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人人吃饭不要钱。干部号召,解下裤带吃!记得那时我每天的肚皮都像小猪一样圆滚滚的。谁知,没过60天,饥饿就像饿狼一样向我们扑来!写春联不宜写不吉利的话,我就以“五谷六畜”憧憬未来:“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有时”。1963年收成转好,我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作为1964年春联。“文革”期间,“红海洋”席卷全国,春联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变化:红漆刷门框,黄漆写毛主席诗句,一用几年。所以1967年~1969年,我家的春联都是“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春联便是“千夫所指四人帮,万众拥护党中央”。
1977年冬,30岁的我参加了当年恢复的高考,对未来充满企盼:“坚冰打破气象新,航路开通前程美”。1978年春,我上了大学,这年因召开全国科技大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我写的新春联为“四化建设擂战鼓,科学春天暖人心”,整整一年都觉得身上有用不完的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吃得饱”成为历史性突破。1984年写的春联是“联产承包显威力,国富民强示繁荣”。
从1985年开始,我的春联多是激励或感悟:“事能知足心常泰,人无奢求品自高”“纵向看生活提高,抚心问工作可好”“趁着年轻勤奋学,莫让年华付水流”等。1992年儿子从农村考上中专,我特意写春联纪念:“磕头不如烧香,烧香怎比自强”。
新世纪我家的春联充满了喜庆和欢快:“春联贴出新世纪,红灯挂来好年头” “红灯春联中国结,靓装笑脸艳阳天”“人生好景君须知,正是天地人和时”等。
2008年中国发生了很多激动人心的事,我挑两件重要的创作了2009年春联:“奥运成功举办圆百年中国梦,航天舱外漫步扬千载华夏威”。书写时,我想到鸦片战争,想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想到我们的奥运健儿,想到航天员翟志刚,想到现在强大的祖国,不禁落泪。
啊,春联,作、写、贴、读,一年又一年,记下家和国,写出喜与盼。我家60年的春联,折射出新中国这个伟大时代的巨变!
第四篇: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范文)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近年来,**镇党委围绕“强基固本”目标,狠抓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级基层干部队伍,为不断提升农村干部队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合本乡镇的做法。
一、农村干部队伍现状
**镇位于我市东北部,总面积75.1平方公里,共有24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45377人、273个村民小组。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2元,经济水平处于全市第三层次,镇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全镇共有村干部129名,含市级机关下派干部1人、镇机关和单位下派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女干部13人,占干部总数10.1%。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交叉兼职的2人。24名村支书中,从事水产养殖4名、从事其他经营10人,退役军人4名,能人型占95%。从年龄结构看:村干部(含大学生村官)中35周岁以下干部21人、占干部总数16.3%;干部平均年龄45.1周岁。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1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8人,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66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4人,村干部平均受教育年限12.4 年。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村级组织换届和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村级班子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村级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村级干部队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干部年龄偏大,50周岁以上的村干部54人,占干部总数41.9%。对照镇党委规定的村干部55周岁退职的规定,近5年内(止2018年底)共有退职对象42人,占现职干部总数的32.6%;年轻干部数量少,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共有21名,仅占干部总数16.3%,剔除大学生村官人数后,实际人数仅占干部总数10.7%;女干部数量少,共有13名,占干部总数10.1 %,剔除大学生村官人数后,实际占9.3%;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干部34人,占干部总数26.4%。
(二)干部的工作思路不宽。部分村干部一直担任副职,由于一些干事创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辞职或退职,这部分干部从配角变成主角、从幕后转入前台,但工作经验不足、工作魄力比前任有所下降,以致胆子小、步子慢,求稳怕乱,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形势缺乏新观点、研究情况缺乏新见解、发展经济缺乏新思路、解决问题缺乏新办法,难以突破个人的传统经验和思维定势。部分村干部缺少思考能力,习惯盲目跟风,上级要求什么、下面落实什么,上级检查什么、下面突击什么。
(三)干部的工资待遇不高。在经济待遇上,大多数村干部工资年均14000元、月均1200元左右。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应该去办的事没法去办,一些该办好的事很难办好,导致少数村干部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个别村和干部缺乏应有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政策待遇上,对村干部在退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诸多问题上机制尚待健全。
(四)选人的渠道不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严重,使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严重。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任务繁重。加快发展经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繁重,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村干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干部心理失衡。干部报酬的形式从支付补助到领取工资,从半职业化到职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与本村其他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比,与在外务工和经营人员比,工资报酬没有明显优势,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集体资源匮乏。大部分村无水面资源、无集体耕地资源、无土地利用资源、无税收分成资源,村干部面临“无米之炊”窘境,造成“不做事怕群众说、做事怕家人说”的尴尬局面。四是后备人员外流严重。在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80后、90后的“农二代”纷纷走出农村,优秀青年有的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有的通过参军去了部队,还有的直接去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定居,直接造成了村级干部人才的断层。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实践
围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村干部队伍的现状,**镇党委未雨绸缪,分别从后备干部选拔、年轻干部培养、在职干部管理、提高干部待遇、执行退职干部保障等方面落实措施,保持基层干部稳定。
(一)“选好种”,培养后备干部。一是注重公选。2012年11月份,镇党委公开向社会招募村级后备人才,吸引了应往届大专院校毕业生、退伍青年、经济能人等60名年轻同志报名考试,储备了一批学历高、年龄轻、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现有的年轻干部中,有9人是从后备人才库中产生。对这类人员,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坚持跟踪培养,先后有8人进入“两委”班子。由于村干部职数的限制,还有部分的年轻同志编外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由村给予用工补助。二是注重推荐。在每年冬训期间,各支部实行公开推荐,上报1-2名后备干部,并纳入到党建工作考核中。同时,注重从事业单位选拔年轻干部到农村工作,先后选拔5名单位工作人员到村任职。对工作认真、群众评价好的同志,任职期满后,尊重本人意愿可继续留村任职,或者回到原单位给予重用。
(二)“蹲好苗”,锻炼年轻干部。一是抓年轻支部书记。目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有2人任村支书、2人任村主任。鼓励年轻干部主动挑担子,使年轻干部能够尽快独挡一面。陆胥村支部书记肖兴钢,今年28周岁,退役军人,任支部书记已经4年,任职期间,村里先后投入资金60多万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修建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浇筑巷道2.2公里,建设停车场1400平米。八尺沟支部书记张明,今年35周岁,2012年元月从经管站选派到村工作,任职期间,狠抓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和小农场,全村土地规模种植达1000亩,占总面积85%以上。二是抓大学生“村官”。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活动,强化大学生村官管理,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论坛,进行思想交流,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管理社会事务、引领发展的能力。三是抓机关年轻中层干部。坚持把机关年轻干部下派到村任职,锻炼一线工作能力。现有在职机关中层干部14人,除去年和今年新录用的公务员外,其他人员都有任职村支部书记的工作经历。8月22日,镇党委举办了第一期干部论坛,组织机关、单位、村青年干部,围绕岗位职责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年轻干部个人谈工作感受、领导点评、同事观摩等形式,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修好枝”,严管在职干部。一是签订承诺。农村干部全都签订了《村干部辞职承诺书》,杜绝“吃大锅饭”、当“太平官”、“懒官”、“庸官”的现象,积极探索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实行目标管理。紧紧抓住“业绩与报酬挂钩”这个“牛鼻子”,对村干部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将全村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建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量化,考核结果与本人工资报酬直接挂钩。对考核倒数的村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三是述职。村干部每年就承诺目标和计划完成情况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述职,并由党员、群众对村干部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无记名测评。镇党委、政府对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村干部进行告诫谈话,对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二的予以调整、免职。四是民主监督。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等制度,实行“四议两公开”和“五事四制”工作法,通过村务公开栏或召开会议等形式定期公开事务、财务、党务,落实好党员、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四)“补好水”,提高干部待遇。一是提高在职干部待遇。为稳定在职村干部队伍,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今年初,镇党委出台了《关于调整村干部报酬的暂行办法》,旨在通过综合考核,适当拉开先进与后进的差距,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丑不一样,起到奖勤罚懒的指挥棒作用。《办法》中明确,村干部报酬由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两部分构成。基本报酬根据村庄人口规模确定,按15300—16500元分为3挡。考核报酬基数为9100元,按年终农村工作目标百分制考核实绩综合计算,考核实绩分95分及以上、90-95分、85-90分、80-85分、80分以下等5个档次,分别乘以系数1、0.75、0.5、0.25、0;当考核得分低于80分时,村干部考核报酬则为“0”。经测算,2014年村干部理论最高报酬达25600元,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办法》中还明确,今后村干部报酬试行正常的递增机制,年涨幅为10%。二是保障退职干部待遇。自2010年村“两委会”换届起,镇党委制定了农村干部年满55周岁实行正常退职的规定。该政策出台以来,已经有14名同志正常退职,这部分同志在领取养老金前,由镇、村分别发放一定的工资和保险补助。主要措施是:与职务挂钩,根据原任职务,实行五级分类,分定不同补助标准;与任职年限挂钩,按照5年一档的标准,分成六档,与所任职务对应;与奖惩挂钩,对非正常退职的人员不予以补助,对任职期间受表彰或处分的,分别加计或扣减补助比例;与生活水平挂钩,建立增长机制,每年按6%的比例增长。在现有退职村干部中,补助额最高的为660元/月、最低的为100元/月。
(五)“照好阳”,激发干部活力。农村干部处在最基层,往往被边缘、被忽视,需要阳光经常照耀,驱散消极、受冷落的心理。镇党委通过给“阳光”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惯例,激发不同层次干部的活力。一是激发年轻干部的工作活力。镇党委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担任村“两委”正职,积极争取招录计划,鼓励优秀村干部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已有4人通过招录考试,并在本镇任职,这大大激发了“村两委”年轻正职干部的热情。二是激发在职干部的活力。村支书退职或离职后,一般从村主任或副支书人选中选拔村支书,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保持班子稳定,促进干部的正常成长。对优秀的副职干部,安排到自然村负责人岗位上予以重用,享受村主任的待遇。三是激发“老”干部的工作活力。镇党委对“村两委”正职任职超过15年、连续5年综合考核先进、3次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人员,可充实到社区和驻镇单位工作,或享受专项事业编制待遇。目前,已有2名同志分别参加社区管理和公路养护工作。四是发挥退职干部的活力。鼓励干部到龄退之后“退而不休”,在“两委”换届前继续发挥委员职能,发挥建议权和监督权。
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他们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上级的决策、指示和精神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只有不断充实农村干部队伍、锻炼工作能力、激发工作热情、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形成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农村改革和建设力量。
(一)以德为先,抓好农村干部教育。一是深入开展政治品质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党课教育、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活动等,加强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观念。在选拔干部和评议干部时,加大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指标权重,使其由“软指标”变成可操作“硬指标”,以“德考”倒逼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提升。二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关系中,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培养良好道德观念、形成文明道德风尚的根本途径。三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
强化传统道德教育,启发个人道德自觉,完善个人品格,以道德教育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引导干部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促进良好的家风养成。
(二)用之以长,抓好农村干部培养。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两委”的职能内涵和外延不断扩伸,农村干部任职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干部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一是突出领导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工作观摩、现场演练、模拟实践等方式,搭建空间和平台,充分发挥村干部组织号召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内在的领导潜能。二是突出创业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创业交流、行业座谈、典型介绍等形式,聚合村干部人力和智力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乐观、吃苦耐劳、带领致富的热情。三是突出事务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专业培训、业务讲解、分类指导等形式,提高村干部业务水平和能力,发挥他们热情、细致、周到的品质。
(三)劳其筋骨,抓好农村干部锻炼。一是设定合理目标,锻炼农村干部的发展能力。把集体经济增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庄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作为锻炼干部的主试验场,用发展检验干部工作的决心、办事的能力,增强在群众中的核心带头作用。二是提高办事效率,锻炼农村干部的执行能力。强化经常性监督和过程控制,建立刚性化执行机制、导向化激励机制。细化工作目标分解,使每个工作岗位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做到管理闭环,奖罚分明。三是直面矛盾问题,锻炼农村干部的维稳能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始终,全面排查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建房规划、利益分配、环境污染等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问题、不稳定因素的苗头,克服畏苦、畏难、畏烦情绪,做到敢于面对问题、主动介入引导、及时落实措施,使农村干部在处理矛盾中锻炼维护农村稳定能力。
(四)建章立制,抓好农村干部管理。一是建立考评机制。镇党委着重对村干部目标管理和任期目标考核,党员群众着重对干部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廉洁自律等进行评价,实行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能力、又看态度的上下联动的考评机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奖励和物质利益挂钩等措施,解决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探索优秀村支书的激励路径,对连续几年在全镇综合考核排前或连续受到市级以上综合表彰的村党组织书记,试行参照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发放一次性奖励等方法,分别从政治、经济上予以激励。三是建立流动机制。合理地设定干部退职年龄,保持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水平;强化干部问责处理,解决不称职干部“出口”的问题;加大后备干部的选拔力度,按照“50、40、30”的年龄梯队形式,每个村要有三分之一的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四是建立保障机制。建立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在职村干部工资增长机制,保持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岗位的吸引力。逐渐提高退职村干部的生活补助水平,减少退职干部的生活落差和心里落差。)
第五篇: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杨光辉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4期
【摘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必须从拓宽干部来源、加强教育培训和建立激励机制下工夫,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干部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实施者,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必须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应当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一、从拓宽干部来源着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1]因为“村社干部是我国农村基层管理的重要力量,村社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好坏”[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适应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等。因此,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干部队伍,对于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在建设农村干部队伍的过程中,必须创新用人理念,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把那些对农民有亲情、对事业有热情的人选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广辟渠道,拓宽农村干部队伍的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选拔科技型农村干部。
同时,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担任村社干部工作。各地方政府要通过改善农村工作环境,解决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等办法吸引人才到农村从事村社干部工作。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可以安排一部分大学生下
到农村基层任职,并从这些人中逐步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干部。国家要采用各种办法改善和提高我国村社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做好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民意选干部,凭实绩定取舍”的基层干部选用机制,把民主推荐作为基层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干部才会真正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会选出优秀干部,从而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二、从加大教育培训上着手,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是搞好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保证力量和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主要反映在一些基层干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对市场经济知识不清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思想准备不够,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办法不多,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上盲目行事,难以胜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有的基层干部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守摊子、过日子;有的基层干部政治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差,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不落实,理解政策有时“跑调”,执行政策有时“走样”。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给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造就一支优秀的基层干部队伍来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因此,必须要抓好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创新培训内容。农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培训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干部队伍发展需求,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针对性,在“实”字上下功夫,有针对地抓好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多采取一些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创新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抓好政治理论的学习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带头致富的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加强领导方式方法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管理的能力、做思想工作水平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加强政策法规的培训,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学会依法办事和有效地运用各种政策、法规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新农村建设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拓宽培训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 全面推行“理论+实践”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社会调研、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提高性培训;运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探索创新“流动党校”、网上教学、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强化普及性培训;运用基地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拓展实践性培训。针对农村区域产业优势和干部现状,注重运用分散实践培训、巡回报告会、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紧紧抓住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个重要环节,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对农村干部,特别是对新选任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尽力保证每个农村干部都具备最基本的业务操作能力,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业务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农村干部进行培训。“请进来”就是每年从各高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组成讲师团,定期深入农村对现任农村干部在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短期培训,尽力使现任农村干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走出去”是从现任农村干部中选送一批基础素质较好的干部到地方高校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促使他们的工作能力达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三、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着手,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不容易。同样,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良好素质的长期保持也是很不容易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很低,许多基层干部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干着公务员的活,拿着低保户的钱。”经济待遇少,政治待遇争取难,使得基层干部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使农村基层干部良好素质得以长期保持。首先要建立基层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考核不称职的农村基层干部,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政绩突出、农民拥护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广泛宣传、表彰和奖励;并重视从优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选拔乡镇干部,在社会上突出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地位,使农村基层干部岗位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能上能下”的机制,使基层干部有压力、有动力,有效地克服了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的现象,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二是改善经济待遇激励。农村基层干部的报酬,应随着经济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逐步提高;上级组织要切实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生活养老问题等以解除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优化工作环境激励。上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农村,帮助基层村干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有力“靠山”;上级布置工作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交任务又交政策、方法,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要相应配套,多关心多支持多为农村基层干部着想,应由有关部门承担的工作,不能转嫁到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李华《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探析》
[2] 李仁方《谈谈我国村社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杨光辉(1971--),男,侗族,贵州三穗人,中共铜仁地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