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恩施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之思考
恩施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之思考
(讲稿提纲)
杨跃红
休闲农业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要目标,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双能驱动的有效载体。
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业态特征
(一)相关概念
1、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2、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3、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住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特征
1、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旅游必须以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乡村旅游也如此。旅游资源主要有地理景观类(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岛礁)、水域风光类(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冰雪地)、生物景观类(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气候与天象景观类(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遗址遗迹类(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类(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馆、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旅游商品类(地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从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等等,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是利用村寨遗迹和民族风俗、农业产业,进行旅游化打造,同时还必须有土地资源可利用建设配套设施。
2、以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乡村休闲度假比城市和专业的度假区有特殊体验和优势,当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在观光上可能难与景区媲美,但利用气候和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参与性、自助性的资源,又有超越景区的独特优势。利用乡村的空气优良、环境宁静、民风淳朴、活动安全、食材优质、参与性强等,建设乡村休闲度假区,成为观光农业的主导。恩施州应重点打造高山消夏度假区、漂流度假区、吸氧洗肺度假区、硒谷疗养区、土家美食体验区、土司文化体验区、地道药材康疗区、山地运动区、影视剧拍摄区、文化创作区等等。
3、以农业产业链打造为核心。要围绕农业观光基地建设、加工体验、产品销售,以及住宿、品赏等,延伸产业链条,把田园、山村、农家、加工场铺,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农业产业链旅游区。恩施州重点要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走特产开发之路。如打造茶叶、水果、药材、花卉、山药、莼菜等产业旅游区等。
4、以乡村娱乐休闲业态为特色。娱乐休闲业包括健康美容、健身娱乐、文化创作、文化展示、文化表演、大众娱乐等。恩施州的乡村娱乐休闲应重点打造民俗礼仪、民歌民舞、农耕体验、农事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山地运动等,充分利用山水、植被、古村寨、歌舞、美食资源。如农民生产、生活、婚俗礼仪体验等等。
5、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乡村观光农业因其区位和旅游服务之需,必须建立相配套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旅游地产等,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农户房地产,以地产保障和提升农业、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经营效益。
6、以一定的配套设施为保证。建立旅游度假区,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解决好用水、供电、交通、医疗基础设施,以及停车、如厕、环保、标识系统、食宿等服务设施。
(三)主要类型
1、景区或者城郊依托型。就是在景区附近或者城市郊区,建立起服务景区或者城市市民的出游服务的功能区,成为重要的旅游服务区或者旅游功能完善区。
2、生态农业产业型。这里的“生态”,不仅仅是植被的意思,而是指与种养业相匹配的和谐的美丽的产业形态。即建立农业产业链形态的旅游区。
3、乡村休闲农业型。即以乡村农业为依托,综合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建立起的休闲功能为主的旅游区。
4、家庭休闲农场型。即农场型农业,配臵休闲旅游功能的旅游区。如家庭休闲林场、家庭休闲牧场、家庭渔场、家庭茶园、家庭创意粮田和果园等等。
5、古村寨和民族风情型。就是以观赏古村寨和体验民俗为重点的旅游区。
6、特殊环景资源体验型。以特有资源为依托,建立旅游区。利用地域性气候和资源(高山气候、水资源、植被资源、矿场资源等等),建立特殊的旅游区。
7、现代都市型生态科技农业示范园型。运用科技手段和特殊设施,建立现代具的有景观性、科技性、高效性的产业园,引领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的示范园。
二、恩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资源分析
(一)资源丰富。从我州旅游资源总的来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大美江山、植被丰茂、文化厚重、气候优良。其亮点可以用十句话来概括:“四江三山”构成大气地貌山川;诸多地质之最的大器景观;区域小气候的大爽气候环境;珍奇丰茂的大观物种生态;养生康体的大补风味美食;绚丽多彩的大雅历史文化;乐观豁然的大礼风俗文化;独特的大统历史治权制度;惊艳世界的大美歌舞文化;独具匠心的大工遗址文化。
(二)环境独特。中国地理标志区,恩施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过渡带,长江三峡以西的喀斯特地貌带;恩施地处北纬30度的纬线上,中国优良的植被区,长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区,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国家武陵山扶贫开发区,中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集中居住区。有“华中植物园”、“鄂西林海”、“烟草王国”、“世界硒都”、“祖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的之称。从农业角度看,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乡村景观和文化丰富。
(三)前景美好。恩施州旅游资源好、环境好,交通便利,市场预期好,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极具美好前景。
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探索
(一)案例分析
1、咸丰县麻柳溪旅游区:麻柳溪村位于咸丰县黄金洞乡,正努力打造宜居名村、旅游名村、产业名村、生态名村、和谐名村和文化名村,距黄金洞集镇4公里,距咸丰,利川,恩施城区各50公里左右。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该景区旅游茶叶产业和羌族村寨,旅游开发获得了成功,但目前服务功能和景区的承载能力还比较弱。
2、恩施市枫香破旅游区:枫香坡生态旅游区位于恩施市芭蕉乡。以其特有的侗族文化、茶叶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地理优势,积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集山水旅游、田园观光、文化娱乐、农事体验、侗家餐饮于一体,让人耳目一新。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差,度假功能和承载能力弱,仅仅发挥了农家乐的功能。
3、利川苏马荡旅游区:位于利川市谋道镇旁,距利川市48公里。苏马荡地处长江南岸,海拔1500米,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森林密布、风情独特。该景区充分利用夏季凉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旅游度假,大力开发旅游地产。但规划滞后,没有按旅游度假区的标准来建设,基础设施不匹配和度假功能弱,基本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存在的问题较多,经营风险大,未来品质提升难。
4、建始县小西湖旅游度假区:小西湖位于建始县花坪乡,充分利用高山气候,依托黄鹤桥景区和清江旅游景区,以及区域产业,建设旅游度假区,建有旅游接待宾馆、别墅群、大型演艺广场、娱乐设施及体育设施等,小西湖度假村地势高低悬殊,山地多层性突出,海拔1400米,夏无酷暑,是消夏避暑的理想选择。但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区域承载能力较弱。
5、宣恩县千户土家旅游区:位于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依托椒园镇水田坝片区特色民居和庆阳古街土家特色建筑,全力打造的以民俗风情体验、乡村休闲度假、农家特色餐饮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区。目前旅游承载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较差,市场开拓不够。
6、宣恩伍家台旅游区:宣恩县伍家台村是一个以茶叶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有着1900多村民的小山村。伍家台村盛产茶叶,曾获清乾隆皇帝赐匾“皇恩宠锡”,使伍家台贡茶声名远播。独特的手工制茶技艺代代相传,生产的茶叶更是畅销海内外。在宣恩昌臣茶叶公司的规划和推动下,将茶园变成了公园和旅游景区,在茶区建起了游步道及配套的茶楼、茶叶博物馆,建设起点高、观赏旅游性强,茶文化浓郁,但旅游茶品不丰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市场和旅游创建不够。至今还不是A级景区。
(二)开发思路
乡村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区域统筹规划、突出地域特色、综合立体开发、强化要素功能”的开发之路。这里以四川省成都的“五朵金花“景区为例,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开发。在成都的三圣乡有五个小村庄,他们把景观建设与旅游要素建设、农业产业与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建设与文化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在高起点统一规划下,实行连片开发,注重文化品牌的提升,走以旅促农,农旅互补之路,利用农业产业建设成”五朵金花”国家4A级景区。红砂村建设“花香农居”,幸福村推出“幸福梅林”,驸马村推出“东篱菊园”,万福村推出“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推出“江家菜地”。形成五大产品,共同构成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区。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就是要把乡村和休闲农业变成农业大观园、生态会客厅、聚会大本营、美食嘉年华、特色购物村、艺术新载体、科普大课堂。促进城乡融合和农业与旅游、文化等多产业融合。
(三)产品类型(1)
1、自然景观类。就是依托“山、水、林、田、路”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如“山水村寨”、“水上人家”、“山巅土家”、“洞穴部落”、“林海栖息”、“天然氧吧”、“梯田漫步”、“世间天路”、“鸟语花香”、“林荫恋歌”、“鸟巢人家”、“悬崖氏族”、“五彩花间”、“梧桐栖息”、“鸳鸯戏水”、“水上画舫”、“渔家灯火”、“藤蔓倒影”、“溪流吟唱”、“阳光沙滩”、“穿越瀑布”、“百鸟园”、“蝴蝶谷”、“洞穴大鲵”等等。
2、人文景观类。就是利用歌舞、诗歌、楹联、风俗、礼仪、传统工艺等,打造旅游产品。如“龙船调故里”、“龙船竟渡”、“黄四姐探源”、“叭一口”、“土家竹枝词”、“土家诗林”、“天天女儿会”、“土家打喜场”、“出嫁感恩曲”、“山歌好比清江水”、“摆手源”、“土家情歌会”、“豁达毕兹卡”、“歌舞人生”、“巴蔓子”、“土司印象”、“土司家宴”、“土家故事会”、“西兰卡普”、“如花西兰”、“哪门搞起”、“登山背篓”、“清江放排”、“千古纤夫”、“震撼号子”、“欢乐山谷”、“巴东竹枝词公园”、“巴东三峡诗词古街”等等。
3、遗迹景观类。就是依托和解读古村寨、历史遗迹等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如“万户土家”、“千户侗寨”、“苗家古寨”、“土家大院”、“唐崖土司”、“容美土司”、“南佛第一窟”、“荆南雄镇”、“丛林土家”、“女儿寨”、‘“女儿村”、“女儿城”、“女儿庄”、“四姐大院”、“诗画土家”、“风雨桥歌”、“毕兹卡语言村”、“覃氏家园”、“日白村寨”等等。
4、气候利用类。就是利用气候环境,打造休闲度假产品,卖山水、买气候、买空气。如“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工场”、“恩施候鸟客寨”、“四季村寨”、“鸟巢人家”、“悬崖村寨”、“森林部落”、“养生大都会”、“世外桃园”、“人间银河”、“土家月宫”、“数星寨”等等。
5、特殊资源类。利用特有生物资源、矿产等有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如“世界硒都”、“品硒世界”、“茶海土家”、“牡丹花苑”、“百里樱花”、“桃李漫天”、“杜鹃万倾”、“葡萄乡村”、“正月看灯”、“二月问柳”、“三月观雪”、“四月满山红”、“五月龙舟”、“六月荷塘”、“七月水仙”、“八月桂香”、“东篱菊隐”、“十月稻香”、“冬月狩猎”、“腊月泡汤”、“水车世界”、“一步一景”、“十里浪花”、“百步穿杨”、“千里冰霜”、“万里雪飘”、“暗香盈柚”、“人参鸡汤”、“黄连浴池”、“湿地摆渡”、“温泉泡吧”、“利川大草原”、“咸丰花海”、“利川水杉公园”、“建始葡萄酒庄园”、“来凤杨梅恋歌”、“宣恩白柚欢乐园”、“恩施城郊山地运动公园”等等。
6、农事资源类。根据农事劳作和农耕器具,打造旅游产品,形成体验运动和活动,如“榨油作坊”、“泥彩世界”、“欢乐水车”、“葡萄果酒坊”、“千针万线”、“糍粑大赛”、“夯土磊坝”、“抬工号子”、“秋千倘佯”、“天梯攀月”、“农事技能大赛”、“纤夫溪”、“背篓登山队”、“远去的马帮”、“打杵豪情”等等。
7、农业资源类。就是把农业产业基地当成景区来建设,形成观赏性强的风光农业。农业资源类的开发可思考“四尖引领(舌尖农业、指尖农业、鼻尖农业、脚尖农业)、三色优先(黑色农业、紫色农业、彩色农业)、五农整合(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创意农业、品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如,“十里茶海”、“十里藤桥”、“老家竹园”、“菊花山庄”、“百里梨园”、“葡萄村庄”、“山花烂漫”、“药香千里”、“药用植物园”、“有机植物园”、“生物灭虫园”、“地道植物园”、“养生植物”、“食药五性五味园”、“本草纲目园”、“土家滋补园”、“苗家药园”、“老种子园”等等。
(四)产品类型(2)在恩施州度假的十八方式:
1、吸氧洗肺--森林度假。
2、加油人生--硒疗度假
3、馋嘴咀嚼--美食度假
4、游泳戏水--漂流度假
5、追月叙旧—怡情度假
6、沐浴风情—民俗度假
7、采茶拾菌--农家度假
8、融入自然—运动度假、10、野趣横生--露营度假
11、天地相融—仁者度假
12、水天一色--智者度假
13、武陵明珠--医疗度假
15、净心问道—祈祷度假
16、追问天地—科考度假
17、清江壮歌--红色度假
18、走进土家--节庆度假
(五)开发方向
1、找依托:依托大景区,形成资源和产品的互补;依托城区和集镇,互补要素功能,提升人气;依托度假,充分利用气候和环境,建立旅游度假区;依托景观农业,把农业观赏性体验性产品发展旅游业;依托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
2、重农味:把农业和乡村业态转化旅游业态,这种旅游业态的根本属性还是农业和农村,其开发和建设要注重“农味”,形成吃—传统地道恩施土菜;住—古朴而又现代的乡村野奢乡居;行—绿色生态乡径;游—美丽自然和乡愁之景;购—有机恩施特色产品;娱—农趣活动、农耕文化、民俗活动、传统民族体育等体验性娱乐活动的农味十足要素系列产品。
3、求配套:建立起“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设施,达到有游览产品,能住一定规模的游客,有较大规模的特色餐饮小区,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大巴通行和泊车的条件,有特色鲜明的娱乐活动和购物设施及产品。
4、讲标准:坚持景区和星级宾馆、农家乐、旅游度假区等标准,比如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以上,省级5平方公里以上;过夜游客的人天数不低于2.5天,省级不低于2天;国家级住宿接待能力床位数不少于2000张,省级不少于1000张,度假区出售的房地产项目总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不大于1:2;过夜客的人天数与年旅客总人数比例不低于50%;省外游客不低于50%;省级不低于40%,总游客量国家级50万人次,省级25万人次。住宿设施中三星级(含三星)以上宾馆占总接待能力的50%以上。
5、有规模:就是要达到接待能力强,游览和体验有丰富产品,能接待大型团队、有过夜和度假的环境及吸引力,解决好住宿、就餐、停车、如厕、通信、就医等问题,特别是要有一定规模游览和娱乐等体验型基础设施和设备。
6、会促销:确定好产品主题,强化宣传,提高知名度,建立好产品销售政策和机制,吸引销售商的积极性。
7、建机制: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其产品是利用资源和转化产品,往往市场主体多,投资主体多,农户自建设施和自由资源利用,以及政府建基础设施和投资商开发建设等多元投资,怎样进行产品建设,经营管理?建立投资共同、管理共同体、经营共同体、回报共同体、风险共同体的机制是此类业态建设与经营必然机制。
(六)相关问题
1、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和观光旅游,资源多,但往往等级低,分布分散,必须进行区域开发,特别是产品和线路的打造,必须寻求差异化和互补性,因此规划尤其重要。
2、政府作为。政府必须起到统筹发展、推动发展的作用,解决好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市场主体、产品建设协调、建立管理机制等任务。
3、企业做主。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市场主体责任,以企业投入为主。
4、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中,农民往往都是资源持有者,也是要素补充者和投资者,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参与。
5、客源合作。乡村旅游最大的困难就是市场在哪里?寻找市场、寻求客源的途径在于强化与客源销售商的合作,形成经营和利益共同体。
6、政策和项目支持。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渠道,国家在产业上有一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比如农业部门、发改部门、劳动就业部门、旅游部门有一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但往往是奖励性和弥补性的政策,主要投入渠道还是靠市场主体和利益获取者。发展乡村和观光农业的最大困难在高质量的产品打造难和建设资金难。这里就破解建设资金难谈点我的看法。办法一,资产轻化:轻资产开发(联合开发与消费投资),轻化资产消费(产权式托管与非产权式租赁),轻资产运营(非核心业务外包与众筹),轻资产扩张(如股权收购、分时度假、候鸟养老)等灵活的经营机制。方法二,取整合政策支持:基本支持政策,包括土地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税费优惠政策、水电优惠政策等。公共政策支持,包括农村畅通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扶贫开发、民族宗教、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农村书屋、农村信息化、旅游标准化等。产业政策支持,包括农机补贴、良种补贴、设施农业、林下经济、菜篮子工程、农产品储运等。特色政策支持,包括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星级农家乐以奖代补、新农村示范点以奖代补、景区以奖代补、巾帼示范基地、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法三,引商引资引智引能人。
7、保护环境,建设洁净村庄(家园)。全国各地成功的典型、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能否持续发展、保持市场旺市的关键,也是恩施乡村旅游的优势和隐忧,恩施生态和环境十分脆弱,环境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加之部分区域农民的卫生要求低、生活习惯差。因此建设生态健康乡村旅游、生态健康观光农业,是产业发展和景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8、融合载体,共同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结合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星级农家乐建设共同推进。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地。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真正“游”起来,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有新载体。
附:有关政策支持文件目录 1、2012年2月28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持续发挥示范创建的带动作用。
2、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了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200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第二篇:农业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发展思考对策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政府、群众积极性高涨,民间工商资本参与踊跃,在全县层面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规划滞后、配套设施不全、季节性强、特色难以突出、低水平竞争突出、服务水平低下、卫生隐患较多、周边环境恶劣等。为此,我们要: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
与休闲观光农业放到解决“三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县、镇、村各级政府领导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必须高度统一,努力挖掘本地乡村资源。
规划先导,有序发展。一方面,必须倾听专家的建议意见,开发出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按规划要求,滚动推进,从而极大地提高乡村旅游建设效益,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我县乡村旅游特色,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出台政策,扶持发展。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确保与体现政府的投入主导作用,形成相配套的战略与信贷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涉及少量的建设用地,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少量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流转机制。同时,依据我县实际,完善土地与产权的配套政策,形成资产,解决以资产向银行进行抵押信贷的问题,从而建立自身造血机制。建立考核、奖励政策;形成全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为镇、村级和工商业主参与建设提供技术要素支撑。
汇聚资源,集中突破。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困难的是启动阶段的投入问题,精心选择目标,汇聚全社会资源,集中一点,重点突破,就能释放出无限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
注重品牌,形成特色。我县乡村旅游的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上,要做足水的文章,做好田园风光的营造。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切忌单凭个人好恶,随意设置与取舍,要多做市场调研、多听专家意见、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西塘古镇能吸引众多眼球的主要要素是河道纵横、明清建筑连片,如果全部是现代化的居民小区,也就失去了古镇特色,也形成不了今天的市场。
注重菜肴,配套礼品。为“农家乐”经营户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力量开发品牌菜肴。我县先后举行过河鲜美食节与渔文化节十大金牌菜肴评选活动,对乡村旅游的菜肴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后应多举办此类活动,而且着眼点要土、特,依托我县现有的菜肴资源,搜集有地方特色的家常菜,最终形成具有吴根越角的江南水乡气息特色的品牌菜肴。乡村旅游的另一个节目是购物,虽然我县有众多的农副产品,且均有携带方便的礼盒装,但特色不足、品牌不响、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还得进一步提升。
锁定市场,总体营销。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户或工商业主,在启动初期,由于受个人素质、理念及财力等制约,一般主动营销的行为较少,大多靠客人的口碑传播。因此,主管部门应承担起协调组织的职能,把全县的乡村旅游产品整体打包促销,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如果行业达到一定规模可考虑建立县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协会自理、自律进入市场。
正确导向,延伸经营。在工商业主建设的乡村旅游点上,农民除了土地租金收益外,自身只是一个打工者,加上自种自收农产品的附加收益,客观上讲农民是增收了,但未能最大化地享受发展成果。为此,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坚持政府与个体工商业主并进的建设策略。还要关注要素支撑并进,努力在农家住宿、农产品购物、农家娱乐活动参与等环节上延伸经营,提供服务,实现多点效益并举的目标。
配套服务,完善设施。乡村旅游在发展进程中,消防、卫生、工商、农经、公安等职能部门要主动介入管理,从实际出发提出各类标准要求,努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杜绝放任自流的现象。针对我国的休假制度调整,短线旅游不断升温的现状,交通方面尽早与上海协商,努力把**公交与上海公交网络贯通。同时,须尽早完成标牌、标识、旅游咨询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从方方面面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关系党的“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县上下必须齐心协力,接轨上海,依托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客源群体,努力做大做强我县乡村旅游品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广阔天地。
第三篇: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拥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河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河北毗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两地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些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易水古砚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散落分布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旅游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使用农业资源做大现代旅游业,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1.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村开放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休闲采摘区达到1.2万亩,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4.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乘数大的优势。目前河北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河北相邻的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1.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7大乡村旅游聚集区,9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30个乡村旅游节点,对环首都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出了总体布局安排。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特别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让旅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2011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当前河北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张北县在原有草原节的基础上,创意引入摇滚音乐等时尚元素,成功举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草原摇滚音乐节,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节成名。2011年,草原音乐节3天共有20余万人观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3.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管理和服务是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短板。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潜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三是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进入“国家队”、“省级队”的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取消资格。
4.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用送教上门、联合办班等方式,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观摩。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措施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引导,特别在发展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公共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整合各自资源,找准切合点,实现政策、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各地要把涉农、涉旅的金融政策用足用活,积极与信贷部门协调,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开发金融产品,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结合河北基层建设年活动,重点扶持30个有基础、有潜力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
第四篇: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战略思考
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战略思考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我乡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科学发展,建设绿色幸福新遵化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刘备寨乡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刘备寨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刘备寨是一个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样,乡村民俗风情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遵化毗邻京津唐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京津两地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遵化又是承唐两地的纽带。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刘备寨乡位于遵化市西南遵玉交界处,东邻团瓢庄乡,西与平安城镇接壤,南与地北头相邻,北与东新庄镇相连。距遵化市区 25 公里,省道“遵宝”线从该乡境内穿过,正在建设的清东陵高速公路出口距该乡仅3公里,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物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坝上口蘑等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
画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旅游、农业部门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和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于一身、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目前全省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我省,对我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七大乡村旅游聚集区,九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三十个乡村旅游节点。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体现乡土特色,让游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去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像张北草原音乐节一样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要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要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
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
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措施保障。一是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整合各自资源,实现政策、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各地要把涉农、涉旅的金融政策用足用活,积极与信贷部门协调,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研发金融产品,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结合基层建设年活动,重点扶持30个有基础、有潜力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
第五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和幽静的绿荫,因此,近几年,温州的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来的。目前,温州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还有7个国家级文保单位,44个省级文保单位,旅游景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4.2%。根据《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温州市共有3279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的密度为0.28个/平方公里。
据我们调查分析,温州的乡村旅游分三大类型:
一是滨海乡村休憩风景游,随着高速公路和温州东海大道建设以及“半岛工程”的建成,依托壮观的岛桥工程和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以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当代渔村风貌为主题,沿温州东海岸从乐清至苍南滨海游憩风景,兴起了集滨海观光、休闲、度假与海鲜美食为一体的滨海游憩,如洞头、炎亭、灵昆、蒲歧、北麂岛、南麂岛等渔村风貌和海鲜美食吸引了都市人的一日至二日渔村游。
二是山水乡村户外游。近年来,温州都市人兴起了到户外运动热潮,利用节假日到山水乡村吃农家乐,享受自然风光,徒步户外运动,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如寨寮溪风景名胜区、文成飞云湖·百丈漈风景名胜区、仙岩泽雅风景区、大罗山风景区。
三是自然生态古村落自助游。依托雁荡山与楠溪江秀美的山水风光、古村落群等旅游资源和泰顺的廊桥、古道、古村落、氡温泉、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展自驾车和背包游客的自助乡村旅游。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存三大不足。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温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自然型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气象气候、水域类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如乌岩岭、飞云湖等。陆上自然型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高于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如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开发还起步不久或刚刚起步。许多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还很不够,有些甚至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泰顺廊桥、楠溪江古村落、蒲壮所城、刘基庙、永昌堡等,此外还有众多级别较低的旅游资源还处于自然未开发状态。同时,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目前温州市郊乡村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筹,缺乏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是以突出“农家乐” 为重点的“农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不重视乡村的特色、环境、服务等。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温州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方面严重不足,如: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停车位、景点宾馆或休息点、洗手间及电话亭等景点小配套设施等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较差,难以留住游客。以苍南海滨度假、南麂自然生态游为例,其住宿设施、交通条件、餐饮服务等都不尽如人意,不仅接待设施数量不足,而且接待档次也偏低。再如,泰顺廊桥在近年来的背包客市场中名气很大,但交通标识缺失、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温州的旅游投资主体仍是政府,社会投资金额较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例如,温州“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清单中,单个景区项目的总投资额度超1亿元的项目只有8个(总数85个),其他项目的投资额度一般都在2000万元左右,仅有少数超5000万元的项目。与杭州市的旅游项目投资额度比(杭州某些区县市的投资额小于5000万元不审批),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提升。从而更大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扩大经营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我们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旅游品位。乡村旅游还是起步阶段,要科学和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在温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二、提高农民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首先,要组织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应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
三、挖掘旅游资源,增强乡村特色旅游。
一是以滨海风景休憩游为主题。以“半岛工程”为重点,开发以洞头、灵昆、北麂、南麂海洋生态旅游区。设计海洋休闲旅游产品和海岛渔家风情游,展示渔人文化、体验渔民生活。
二是以山水自然风光游为主题。以打造温州“都市绿心”为总的指导思想,整合三垟湿地、泽雅、仙岩、茶山以及温瑞塘河沿岸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瓯越文化、休闲游憩、山水观光等产品,塑造推广“纸山古坊都市绿心”的旅游形象,高标准、协调地开发三洋湿地、大罗山、仙岩泽雅风景区,开发以自然旅游、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使其成为温州城郊生态休闲游憩地。建立大型湿地旅游服务中心,在建筑风格、交通组织、民俗风情等方面逐步恢复温州水乡生活的传统风貌,建设具有水乡风情的特色城镇。
依托现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区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不同强度(轻、中、高)的自游步道系统,组建越野健行俱乐部,组织策划不同等级和规模的登山活动和节事整合大罗山十大景区,开发多条环山的登山步道,吸引游客和市民参与。以泽雅造纸古坊为核心,深入发掘纸山文化和瓯越文化,将其延伸至竹文化、印刷文化、山溪古村文化、民俗文化,并将文化产品化,形成系列文化产品,侧重于打造文化名山品牌。利用朱自清文章《绿》的影响力,主打“绿”品牌,通过设立名人山水美文碑林、举办梅雨诗会、圣寿寺托钵节、圣寿寺新年祈愿等活动等带动仙岩旅游的发展。以传统的二月初一大会市为启动点,恢复温州各类会市习俗,并将瞿溪古镇作为各会市的集中举办地之一,形成会市规模与品牌,打造“会市温州相聚瞿溪”品牌;恢复古镇格局,办成二月初一民间艺术大集。
三是以民俗文化和古村落为主题。开发楠溪江古村落和泰顺廊桥遗风,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游整合楠溪江旅游资源,依托优美自然水景和山景、朴素静谧的古村落,开发建设系列休闲度假区,配合企业庄园(企业第二基地)、商务会议、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康体健身等产品和项目开发,将楠溪江打造成为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深厚的瓯越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度假地”。
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以芙蓉古村、丽水街、苍坡村等古村落为载体,开发古村落旅游产品,具体包括耕读文化产品、宗祖文化产品、宗族文化产品、风水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等,通过产品策划和场景设计,把古村落文化活化和产品化,打造“最美的中华古村落”品牌。
建设泰顺廊桥自游风景道系统,设立野营地和游客接待中心,以自游风景道为骨干,串联周边的村镇、古村落、氡泉、九峰等景区景点,开发遗产旅游、徒步旅游、自然生态、温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主打产品,通过与宁德、丽水等廊桥集中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背包族旅游目的地。
四是以“美食街”为主题。加大“美食街”建设力度。继续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加快泽雅农家乐建设,在现有镇中心初步形成的餐饮业进行整改,形成特色,在现有自发的基础上提升品位,鼓励和引导经营者创造品牌和特色菜,提高市场发展能力;同时,拓展“美食街”区域,在大罗山周围区域,如仙岩、三垟、大学城等地形成另具特色的餐饮业。利用东海渔村美誉,开发建设灵昆、洞头、炎亭、蒲歧等地的“海鲜美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