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我省文化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1994]90号 【发布日期】1994-12-28 【生效日期】1994-1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加强
我省文化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报告的通知
(豫政〔1994〕90号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现将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我省文化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报告》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我省文化娱乐场所
消防安全管理的报告
今年以来,全国文化娱乐场所火灾突出。截止目前,已发生特大火灾90起,直接经济损失1.6亿多元。特别是入冬以来,文化娱乐场所又连续发生三起特大恶性火灾,损失惨重。
11月15日,吉林省吉林市银都夜总会发生特大火灾,同时烧毁市博物馆和图书馆。这起火灾共烧毁建筑5800平方米,烧毁古文物32239件,世界早期邮票11000枚,黑龙江省送展的7000万年前的大型恐龙化石(长11米,高6.5米)也被烧毁,烧死2人,直接财产损失671万元,文物价值难以估计。11月27日13时,辽宁省阜新市艺苑歌舞厅发生特大火灾,烧死234人,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12月8日下午6时30分左右,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发生大火,正在馆内观看文艺演出的中小学生,有300多人被烧死或窒息而死,100多人受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连续发生三起特大火灾事故,教训十分惨痛。
据调查,我省在文化娱乐场所方面火险隐患也比较突出,火灾事故时有发生。2月2日,濮阳市濮阳宾馆歌舞厅因电器故障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19万多元。7月15日,漯河市大富豪夜总会由于日光灯镇流器发热引起短路造成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近7万元。12月12日凌晨2时许,安阳市红旗路阳光美食娱乐城发生火灾,经济损失4万多元。发生火灾的原因:一是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有的电线乱接乱拉,不经穿管敷设;大部分供电线路为单回路,无事故照明设施。用电严重超负荷,有的霓虹灯、高压碘钨灯等安装在可燃结构上,高温后极易引起火灾。二是室内用来装修装饰的宝丽板、胶合板、软包布、海棉、地毯、木质(可燃塑料)吊顶等材料大部分易燃可燃,未经防火阻燃处理就投入使用,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火势迅速蔓延扩大。三是不按规范要求设置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有的为了便于收费,将原有的安全出口堵塞封死,有的只设一个安全出口,一旦发生火灾,人员极难疏散逃生。四是灭火设施缺乏。相当部分的文化娱乐场所,室内没有消火栓和自动报警、自动喷淋系统;有的虽有但数量不足,造成初起火灾扑救不力。五是烟火制度不严。场内随意吸烟,烟头乱扔,点燃蜡烛未用不燃材料进行隔离保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一些文化娱乐场所的经营者防火意识薄弱,只重经济效益,忽视消防安全;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娱乐场所未经消防部门审核批准就施工、营业;有的单位存在重大火险隐患却不按消防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冒险营业,缺乏起码的安全条件;有的防火措施不落实,职工不懂安全和救火逃生常识等等。
目前,我省文化娱乐场所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文化娱乐场所2400多个,如不加强管理,难免重蹈东北和新疆火灾的复辙。为了认真吸取已发生的特大火灾的教训,切实做好我省的文化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明电〔1994〕38号紧急通知和公安部、文化部、工商行政管理局公明发〔1994〕3174号联合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文化娱乐场所是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事关重大,人命关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要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指示精神,以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消防安全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实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文化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
二、二、各地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一次全面的消防安全检查治理。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和公安部、文化部、工商行政管理局先后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由政府牵头,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参加组成安全检查组,对文化娱乐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结合我省的情况,按省政府12月17日电话会议要求,对全省各个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检查的范围:歌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娱乐城、台球室、电子游戏厅、影视厅、影剧院、体育场(馆)、音乐茶座、宾馆、饭店、商场和其它文化娱乐场所。检查的重点:建筑结构耐火等级、防火分隔、疏散通道、装修材料、电器、照明及消防设施,经营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等。检查的标准:(1)大的文化娱乐场所要建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有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的专职、兼职消防队员,有健全的消防安全制度,并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常识培训;小的文化娱乐场所应有专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2)文化娱乐场所建筑要符合防火要求,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一、二级,并与其它楼层采取防火分隔;每个场所消防安全出口不少于二个,出口宽度不得小于1.4米;并有明显的疏散照明标志。娱乐场所容纳人员原则上按每2平方米1人入场,不准超限度售票入场。(3)电气安装要规范;配电室应单独设置,或与总控制室设在一起;应有双回路供电,用电负荷不应大于或等于设计负荷,电线线路应穿管敷设,穿管为难燃或不燃材料,霓虹灯、舞台灯、旋转灯要与可燃物保持一定的散热距离。(4)室内装饰不应降低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所用可燃装饰材料要经过防火阻燃处理。(5)大、中型文化娱乐场所应设置室内消火栓。档次高、设计豪华的还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喷淋系统,重点部位应配置足量的灭火器。
三、三、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各地要在安全检查的基础上,对每个文化娱乐场所的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估,分清情况,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对于正在经营未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核的文化娱乐场所,要补办审核手续,完善安全措施;对存在重大火险隐患的,要责令停业整顿和限期整改,逾期不改者,予以吊销营业执照;今后,凡未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核的文化娱乐场所,一律不准开业。
四、四、公安机关要严格消防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重大、特大火灾事故的有关责任人员。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消防监督职责,对各类工程项目都必须按照国家规范严格防火审核。对已发生的重大、特大火灾事故,要认真逐起查清原因,追究肇事者和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和行政责任,并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法人代表严肃处理。
五、五、各级公安、文化、工商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密切合作,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特别要把这次文化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治理抓紧抓好,减少事故隐患,避免重大火灾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消防安全环境。公安消防部门应于明年2月20日前将治理情况报当地政府,同时报省公安厅消防局。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各部门贯彻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1999]4号 【发布日期】1999-01-06 【生效日期】1999-0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1999年1月6日豫政〔1999〕4号)
省政府同意省公安厅《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省公安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为此,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工作。现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20号),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对已开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小城镇认真进行清理整顿。近几年,我省一些地方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先行开展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户籍迁移、农转非等政策上作了某些突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户籍管理工作中积压的矛盾,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有的地方以引资、集资、招工等名义变相售卖非农业户口,有的地方甚至公开售卖非农业户口等,这些做法不符合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国家户籍管理的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根据国务院国发〔1997〕20号文件规定,这种做法应立即停止,并由当地政府牵头,公安、财政部门具体组织,开展清理整顿。
二、二、确定的试点单位及时间要求。经商省体改委、建设厅、计委、民政厅等部门,确定我省试点单位为:巩义市、潢川县、新乡县小冀镇、洛阳市郊区关林镇、镇平县贾宋镇、辉县孟庄镇、邓州市穰东镇、鹿邑县玄武镇、灵宝市豫灵镇、安阳县水冶镇、孟州市缑村镇、长葛市后河镇、淇县高村镇、郾城县召陵镇、沁阳市西向镇。以上15个试点单位的试点范围限制在县级市、县的城区建成区和建制镇的建成区。建成区的具体地域范围,由试点县(市)、镇的村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凡未被确定为试点的县(市)、镇,一律不得擅自进行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工作。
试点拟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99年元月-2月,宣传动员,整顿户口和门(楼)牌。第二阶段:1999年3月-4月,个人申报,派出所审核。第三阶段:1999年5月-6月,下达指标,批准转户。第四阶段:1999年7月,总结验收。
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单位应先行核对户口,澄清现住人员中的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人员底数,核准常住人口户口登记项目,统一换发新的居民户口簿和常住人口登记表,清理整顿门(楼)牌编号,然后开始转户工作。
三、三、转户人员条件。在小城镇具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合法固定的住所(指依法通过购买、自建、受赠、继承等形式获得的住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分配的住房)并居住已满2年的下列农村户口人员,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一)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
(二)小城镇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聘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
(三)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或者已有合法自建房的居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
外商、华侨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小城镇投资兴办实业,经批准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或者已有合法自建房后,可为他们需要照顾在小城镇落户的大陆亲属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在小城镇范围内居住的农民,土地已被征用,需要合理安置的,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过去办理的自理口粮户口,可自然过渡为小城镇常住户口。
四、四、转户审批程序。申请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首先要提供以下证明:
(一)合法固定住所证明:提交购买、自建、受赠或继承的房屋权属证明、单位分配住房证明;
(二)合法稳定非农职业证明:提交营业执照、聘任证明、招工审批手续;
(三)个人身份证明:提交居民身份证、原籍户口证明;
(四)居住时间证明:提交暂住证等。
以上证明齐全,由申请人向入户地派出所申请并填写《小城镇常住户口审批表》。经派出所审查符合条件的,报县(市)公安机关审批。县(市)公安局根据审核情况,向省公安厅填报《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人员汇总表》。省公安厅将各试点单位上报的《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人员汇总表》统一汇总后报省计委,省计委商省公安厅、粮食厅在国家下达指标内统筹平衡后将指标下达各试点所在县(市)公安局。试点县(市)公安局依据省下达指标最后审定转户人员并向被批准人员签发准迁证,办理转户手续(农村户口人员,应在领取准迁证的同时出具村委会收回承包地、自留地的证明;粮食部门凭公安机关的入户证明办理粮油供应手续。
五、五、小城镇落户人员与当地原有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转户人员的户口簿、常住人口登记表与当地城镇居民一样,统一使用公安部规定的新制式居民户口簿和常住人口登记表,户口性质为非农业户口。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同对待当地原有居民一样,对他们的入学、就业、粮油供应、社会保障等一视同仁。需要迁移的只要符合政策规定,且迁入地同意,可以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按规定收取证件工本费,一律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增容费的费用。
六、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各试点所在市地、县政府要加强领导,切实负起责任,及时了解有关情况,注意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各试点所在市地、县政府的计划、建设、财政、民政、工商、土地、粮食等部门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共同做好试点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省下达的调控指标统一行使户口审批权,并公开政策规定和办理结果,简化并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对借转户之机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营私舞弊、弄虚作假乱批户口的,依法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17号 【发布日期】2005-02-07 【生效日期】2005-02-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1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二月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
(省公安厅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现就加强我省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全面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
做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地、各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指导方针,自觉摒弃带有歧视性和有失公平、公正的各种观念,牢固树立平等意识、人权意识、服务意识和公共意识,积极为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
(一)建立属地管理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本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逐步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可以单独成立流动人口管理专职办公室,有条件的村(社区)可以成立外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二)建立部门工作责任制。各部门、各行业要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加强部门综合治理工作考核,积极探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有效机制。
(三)强化社区管理服务职能。管理服务工作要切实向社区延伸,积极开展房屋租赁、委托代理、信息采集、安全咨询、代收税费、调解纠纷、宣传教育以及劳务中介等服务工作。社区原则上按照与流动人口1∶1000的比例,建立协管员队伍,协管员的报酬根据经济发展实际确定,由当地财政统一解决。
(四)建立企事业单位法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责任制。各企事业单位要密切配合公安、人口、劳动保障等部门,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和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担负起本单位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权益保障、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责任。
(五)建立流出地乡政府管理责任制。流出地乡政府要加强对外出人员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择业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和遵纪守法意识。要加强对本地外出人员的登记工作,掌握基本流向,并及时将外出人员身份、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信息向流入地基层政府通报。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与用工量大的城市的劳务协作关系,积极开展定向劳务输出,提高人口流动的组织化程度。
(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流入地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外出人员参与各类社会志愿者组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积极支持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
三、齐抓共管,共同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教育部门要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加大经费投入。要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进行清理登记,符合标准的及时予以审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取消其办学资格;依法取缔非法办学机构。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继续整顿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开展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专项检查,督促企业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严厉查处无用工资格的个人、组织及包工头的非法用工行为,严肃处理和取缔非法用工主体;严禁使用童工。对以非法手段坑害、欺骗求职者、非法使用童工的,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依法给予处罚。积极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农民工投诉,及时立案,限时办结,并逐户检查农民工投诉举报的单位,及时跟踪调查处理。
建设部门要严格执行《甘肃省城市房地产管理条例》,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管理,规范房屋租赁行为。建立房屋管理协调机制,采取条块结合形式,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要定期沟通协调,形成管理合力。
民政部门要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推进规范化管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解决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跨省接送难,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处置难,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救助管理难等问题。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以乞讨为掩护的违法犯罪行为,妥善解决城市乞讨人员增多的问题。要加强对救助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救助管理的宗旨、性质、对象和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卫生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工作,将外来儿童的免疫接种纳入全省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体系,保障流动人口的健康。加强对餐饮、娱乐、食品加工等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卫生监管工作,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人口部门要做好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健康检查、计划生育宣传、生殖保健服务等工作,使育龄流动人口普遍受到人口知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积极为已婚育龄人口提供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公安部门要继续严格落实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制度,积极开展暂住证核查和出租房屋安全检查工作,提高暂住户口和出租房屋登记率,通过暂住登记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的底数等情况,及时发现各类可疑人员,落实相应管理措施。加强对出租房屋、中小旅店、建筑工地、集贸市场、车站、娱乐服务等场所的经常性安全检查,坚决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侵害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犯罪活动。认真研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打击流窜犯罪、追捕逃犯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坚决清理整顿无照经营的歌舞厅、发廊、网吧等,严厉打击卖淫嫖娼,查禁黄、赌、毒,扫除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取缔无照商贩、非法书刊和非法小广告,查处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的工作,维护市场秩序。
各地要严格执行有关行政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取消和清理针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制定有利于流动人口务工、就业和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要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收费,规范办事程序,为外来人员办事、报案、投诉、求助提供方便。依法加大对各种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案件、事件的查处力度,指导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经常性的信息交换、通报和协作制度,及时沟通情况,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强化服务,充分发挥暂住证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
要把暂住证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合法权益的有效凭证。今后凡进入我省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凭暂住证可查询就业、社会保险、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可在当地参加社会保险;可参加当地组织的各种劳动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资格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考试;在科技成果申报、认定、奖励、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可参加当地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可报名参加当地组织的一切公益性活动,参加当地的工会或其他社团组织;持证人子女可按规定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收费与当地居民子女实行同一标准,随行的16周岁以下子女可享受当地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防治服务。
五、保证投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人口计生委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03〕561号)精神,将涉及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合理核定各地区、各部门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支出成本,按照现行财政供给渠道,在预算中予以安排,为有关部门行使职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流动人口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意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意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文件
赣府发[2002]13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和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江西省人民政府二○○二年五月二十日
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省公安厅 二○○二年四月二日)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6号)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市集中,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户籍管理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就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以及其他建制镇。
(二)凡在上述改革实施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登记为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城镇常住户口。
凡在乡镇工作的人员,根据本人自愿,其直系亲属可登记城镇常住户口。
二、进一步放宽设区市市区户口迁移落户的限制
(一)放宽引进人才落户的条件。
1、凡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已应聘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含民营、中外合资及外资企业)工作,或未应聘,但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均可登记为市区常住户口;
凡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允许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根据本人意愿
在市区落户。
2、凡属当地高科技产业、重点企业或利税大户急需的人才,经其聘用单位
申请,允许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市区落户。
(二)全面实行吸引在城市投资和购买商品房(含房改房)人员落户的政策。
1、凡投资具有一定规模、达到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允许本人和配偶及直
系亲属登记常住户口。
2、凡投资兴办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的,允许本人和配偶及直系亲属登记
常住户口。
3、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者纳税达到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允许纳税人和
配偶及直系亲属登记常住户口。
4、购买成套商品房(含房改房)达到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允许本人和配偶
及直系亲属登记常住户口。
(三)适当放宽其他人员的落户限制。
1、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可根据自愿的原则,准予在该市
区落户,不受结婚年限限制。
2、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和其他符合国家有关离退休规定的人员,要求到市区投靠子女的,可以在其子女常住地落户。
3、土地已被征用、需要依法安置的,且在市区有固定居住条件的人员,均
可登记市区常住户口。
4、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境外投资者在我省投资兴办实业,其需要照顾的大
陆亲属可登记市区常住户口。
三、切实解决当前户口管理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管理,实行条件准入。对经批准的落户人员,不再办理粮油供应关系。
(二)新生婴儿或未成年子女,均可在父亲或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
记机关申报常住户口。公安部门每季度向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新生婴儿登记户口情
况。
(三)对孤寡老人或父母双亡的未成年人,近亲属经公证处公证愿意赡养或
抚养的,准予办理入户手续。
(四)跨地区的企业集团、中央驻赣单位、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其内部人
员异地调动,公安机关凭其单位内部调动证明等材料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五)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收入的人员,在连续暂住一定年限后,可允许
其办理常住户口。
(六)在设区市建制区范围内,因城市扩展土地被征用形成的“城中村”,村
中实际居住在该市区的农民,户口均统一登记为市区常住户口。
(七)对少数已办理“农转非”,但在城镇无生蟆胺亲保钡叵?镇)和行政村同意,允许其在农村落户。
(八)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录取的本省新生,根据本人自愿原则,可以
不再办理户口迁移。不办理户口迁移的新生,需“农转非”的,在新生户口所在地办理有关手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关
系到群众的利益。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了解掌握实施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宣传工作,保证这项改革顺利、平稳地进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当地户籍改革的具体意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各级公安机关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按照办理城镇常住户口的具体条件,统一行使户口审批权。
(二)切实保障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经批准落户人员,在入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原有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均不得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之机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要加大检查和处理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严肃政令,确保畅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对有关户籍管理方面政策规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与本《意见》相抵触的,要立即废止。各设区市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城市化发展目标,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市人口增长预期目标,并报省计委和省公安厅备案。公安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市区落户人口统计年报制度,每年年终将有关数据抄送同级计划、统计部门。计划、公安、计生、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出台与新的户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措施、办法,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第五篇:莆田市人民政府批转莆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
【发布单位】莆田市
【发布文号】莆政综〔2007〕177号 【发布日期】2007-09-10 【生效日期】2007-09-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莆田市人民政府批转莆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服务湄洲湾港口
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莆政综〔2007〕17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研究,现将莆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服务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批转给你们,请支持配合工商部门抓好实施。
二OO七年九月十日
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服务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实施意见
莆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OO七年九月)
为充分运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面支持、服务、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步伐,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工商办函字〔2006〕209号)和省工商局《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工商综〔2007〕196号)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开辟“绿色通道”,依法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一)简化台商准入手续。台湾地区投资者来莆投资的,可凭其返乡证、入境手续等身份证明或投资主体资格开业证明等有效材料办理登记,无需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台湾地区投资者在中国大陆境外第三地投资设立公司并以其名义来莆投资的,凭中国大陆境外第三地相关部门出具的该公司属台商投资的证明,可免予提交投资主体资格证明的公证和认证。
(二)放宽经营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合伙、联营、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电信、石油、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投资与经营。
(三)放宽企业冠名登记条件。简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手续。对拟设立企业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登记的,由全体投资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持本人身份证和指定、委托的证明文件,可直接办理名称登记手续。企业注册资本达5000万元人民币、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3个以上大类的,允许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所从事的行业。鼓励外商在莆田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在其内部设立研发中心的,可直接向登记机关申请增设分支机构或增加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四)放宽企业集团设立条件。凡母公司的注册资本达3000万元人民币,有3个以上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达5000万元人民币、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允许申请设立企业集团。
(五)放宽开办连锁经营企业条件。已在我市设立总店、配送中心和3个以上门店的企业,企业名称中可标明“连锁”字样;连锁经营企业设立全资或控股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可凭总部出具的文件,直接到所在地工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免予提交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
(六)拓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平台。鼓励、指导外资企业相对集中(辖区内外资企业达100户以上)的县(区、管委会)工商局逐步推行外资企业注册登记远程核准机制。外商投资企业通过网络申报年检率达100%。开展“电子签章”试点工作。
(七)扩大分层分类注册登记范围。推行一级核准制,放宽一审一核制核准权。允许县(区、管委会)工商局依法委托工商所办理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含港澳台居民申办的个体工商户)的开业、变更、注销、备案、年检(验照)、查档等业务。
(八)深化注册登记服务机制。建立注册登记重点产业扶持服务、重点项目跟踪服务、重点企业上门服务、重点改制企业挂钩服务、重点区域挂钩服务、重点难点个别服务的机制,从窗口受理延伸到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九)优先办理“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工商事务。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认定和公示活动,保证认定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宣传诚信企业,树立诚信典型,促进诚信建设。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办理抵押登记优先、企业免于年审等业务。
二、鼓励支持引导,扩大莆台经贸合作
(十)推进莆台产业对接。服务于莆田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农业交流与合作、旅游协作等项目,积极为引进台资服务。鼓励在莆台商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引导台商参加洽谈会,促进莆台产业对接、项目对接,提高莆田利用台资的质量和水平。
(十一)支持台湾农产品销售。指导台湾农产品经营者建立协议准入、索票索证、进货查验、购销台帐等制度。掌握台湾产地水果的来源和销向,防止误导、欺骗消费者。严厉打击假冒台湾农产品、台湾产地以及虚假广告和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依法保护台湾地域商标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落实惠农政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以所带村”服务三农。工商所建立联系村制度,通过采取政策资讯支农、工商登记惠农、订单农业利农、商标品牌兴农、发展经纪活农、红盾维权护农等措施,促进联系村的发展。以所带村,讲求实效,由点到面,逐步展开。扶持水产养殖、水果、蔬菜等三大农业优势产业和兴化桂元、兴化米粉、南日鲍鱼、华亭龙眼、莆田荔枝、常太枇杷、度尾文旦柚、仙游皮蛋等八大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规范农业订单,推广订单范本,强化行政调解,妥善调处纠纷,提高订单履约率。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村经纪人协会建设,规范经纪经营。
(十三)扶持农村经营主体。对经营地域在乡村、无固定经营场所、主要从事商业零售和修理服务等经营活动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以及涉及人身安全、公共安全、环境资源保护等行业外,免于工商登记,免收工商管理的各项收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律免收登记费;对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一律免于工商登记和免收工商管理费;对农民申请从事农副产品经纪活动的,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外,经营范围不受限制。?
(十四)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和“红盾护农”行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和农资商品,严防坑农害农行为发生。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以及农资市场中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食品市场巡查、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食品分类管理、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安全信息公示、食品经营者自律管理以及食品经营者实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等制度。及时对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取缔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小作坊”。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莆田产品市场占有率
(十五)营造商标发展氛围。把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和政府商标工作政策列入工商系统“五五”普法内容,引导企业运用商标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商标注册、培育、宣传、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商标工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发展商标品牌的社会氛围。
(十六)指导企业商标注册。落实《商标注册建议书》、《商标策略提示书》、《商标法律告知书》等制度。引导企业申请商标注册,2007年商标注册量增长15%以上,总量突破5000件。开展台企商标注册和保护途径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台企商标意识,培育发展台企商标。支持授权莆田民间机构就商标事务进行交流。
(十七)扶持各类商标品牌。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推荐、认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优先推荐莆田支柱产业企业商标参与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认定。2010年我市的驰名商标总量达10件,力争突破12件;著名商标总量达80件,力争突破90件;知名商标总量达80件,力争突破100件。确立100家企业为指导联系企业,打造实施商标战略的优质指导服务平台。会同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帮助已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打造国际商标品牌;指导雪津、三棵树、三迪克、众和等企业扩大商标注册类别,实行商标的全类保护注册;指导卡朱米、三迪克等出口型企业完成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工作,培育更多具有自主品牌的外向型企业。
(十八)支持商标企业发展。鼓励农户、涉农企业、行业协会创农产品商标品牌。支持企业经过合法评估将商标作为无形资产投资、参股及贷款抵押、担保。帮助企业做好商标的评估、作价、转让工作,盘活闲置商标。协同部门加强对商标代理、资产评估、商标法律服务机构的监管,打击恶意欺诈、出具虚假证明等违法行为。
(十九)加大商标品牌保护力度。加大对高知名度涉外商标、驰著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规范商标印制、商品批发、定牌加工、专营专卖的经营行为。健全与法院、公安、海关等部门管理保护商标的工作机制,完善与企业联手打假维权的协作机制,密切与名优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邀请台企、外企加入维权网络,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十)培育莆田出口品牌。指导莆田驰、著名商标企业、出口型企业实施商品出口商标先行战略,开展国际注册的指导培训。建立商标争端预警、应对机制。鼓励企业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提高运用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形成品牌,扩大出口。
(二十一)支持发展广告事业。指导莆田广告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专业化、集团化道路,提高专业化设计、制作、发布、代理、营销一体化水平。鼓励莆田广告企业开拓全国、全省市场,参加国家级、省级广告企业资质认定。支持台湾广告企业进入莆田广告市场,双边互动,开展理论研讨、考察交流、业务合作等活动。加大对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广告的监测力度,建立健全违法广告联合公告、广告审查员、广告市场主体退出、广告联席会议等制度,提高广告监管执法效能。
五、加强消费维权,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二十二)发挥12315平台作用。完善12315申诉举报网络,规范建设市局12315指挥中心、5个县区局服务台和54个乡(镇、办事处)12315服务站。牵头开展12315进农村、进社区、进商场、进学校活动,增强维权能力。2008年年底前,全市所有的行政村、社区都要建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点”,在大中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繁华商业街区以及商品服务消费较为集中的经营网点设立340个“12315消费维权服务点”。加强消费投诉热点的定期综合分析,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引导安全消费和科学消费。
(二十三)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坚持开展一项整治、查处一批案件、引导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工作目标,开展食品、农资、商标、广告、合同、成品油市场、商业贿赂等专项整治。建立健全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对无照经营的整治成效。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二十四)开展消费维权协作。牵头推进创建“诚信一条街”活动,促进诚信经营。协同部门,开展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对其趋势的分析,加大查处力度,维护公平竞争。市、县(区管委会)工商局在查处大案、要案或疑难案件时统一调度、协调人员、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促进办案。
六、完善服务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十五)“网上工商”服务企业。建设“网上工商”、“企业档案查询”平台,优化工商数据库资料录入、管理和使用程序,利用工商信息资源为政府、市场主体、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二十六)强化基层工商所建设。要精心组织,加大工商所建设资金筹措、建设用地征用、税费减免等问题的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抓紧落实有关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加大资产盘活力度,统筹建设资金使用,做好资金、用地已到位单位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启动建设工作,加强项目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力争两年内完成11个无房或危旧房工商所的建设任务。按照人员知识化、行为规范化、监管网络化、办公自动化、服务人性化的要求,推进工商所建设,实现规范达标,优质服务,把工商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七)推行工商行政指导。落实工商行政指导项目和措施,全面提高工商登记事务助导、查处违法疏导、规范经营劝导、维权兴企引导的质量。总结行政指导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典型,推动行政指导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二十八)优化服务企业措施。实施“一站式”办结、AB岗、上门、预约、延时等服务措施。推行企业需求记录、重点企业专办员、服务质量评价、重点企业挂钩、工商事务指导等服务制度。拓展服务领域,开展抵押登记,帮助企业盘活资产,增强服务针对性、有效性。引导个私协会、广告协会、守重协会开展无偿代理、帮助维权、诚信创建、会员培训等工作,办好会员之家,当好工商助手。
(二十九)创建“企业之家”活动。充分发挥工商部门自身优势,创新服务举措,扶持企业做强做大,扎实有效把工商部门建成“企业之家”。工商所和工商窗口单位开展以职能服务人性化、注册登记规范化、网上工商便民化、行政指导具体化、监督管理和谐化,引导行业自律化为主要内容的创建“企业之家”活动,不断推进工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机制、服务手段的创新。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保障发展,实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四个统一”。
(三十)强化沟通协调机制。市、县(区、管委会)工商局要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本实施意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的情况,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全面履行工商职能,为加快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