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自治气候下的政权建设

时间:2019-05-14 21: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乡镇自治气候下的政权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乡镇自治气候下的政权建设》。

第一篇:论乡镇自治气候下的政权建设

论乡镇政权建设

[内容摘要]:乡镇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依据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从法理上讲,政府与人民之间是一种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基于这一点,西方政治社会学“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认识范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在我国,乡镇政权作为农村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其建设的实质是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不断改革制约其活力的支配性政府间体制,还权于民,分权于基层,将上下级政府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改造成上下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机构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实行乡镇自治,把乡镇政权建设成为有活力、有权威、有效能的法治型、服务型基层政权自治组织,以更好地回应社会和农民的需要。

关键词:乡镇政权 建设 乡镇改革 乡镇自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乡镇政权建设作为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关系的核心力量,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乡镇机构改革又一次现实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尽管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对乡镇政权建设和机构改革作了论述,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加强乡镇政权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乡镇机构几经改革,但也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通过乡镇改革,加强乡镇政权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本文将从困扰我国乡镇的现实问题出发,从政府间体制入手予以分析,找出它们体制上的原因,然后对乡镇组织的历史发展轨迹予以梳理,探求乡镇政权的发展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最后探讨乡镇所处层级的独特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政权建设的建议。

一、困扰乡镇政权的根本性问题

目前制约乡镇政权职能发挥作用的问题很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乡镇已成为农村一切矛盾的焦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为切实发挥乡镇政权在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乡镇机构进行多轮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造成乡镇困局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现行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一)权小责大问题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权责利是孪生兄弟,责权利相称是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我国,乡镇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在组织结构上处于官僚制组织的最低层,从权力上讲,当然它是各级政权中权力最小的一级政权,但是乡镇作为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农村工作的落脚点,尽管职权小,但是落后的农村面貌,繁重的发展任务决定它们的职责并不小,我国的政权是属于人民的,面对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乡镇政权只有满足的义务,没有推卸的权利。从县乡之间的关系上讲,目前县乡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权与责之间的脱节,所谓“条块分割”问题,实际上是乡镇政府与县级政府职能部门设在乡镇的“七站八所”之间的管理关系不顺的问题。尽管在不同的时期,设在乡镇的站所名称、形式、数量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凡有利可图的站所,一般都是由县直部门直接管理或者以其为主导,乡镇政府辅助管理,而一些无利可图的站所则被视为“包袱”甩给乡镇政府管理,并由乡镇财政供养,例如:财政、土管、税务、公安、司法、水电、信用社、交通等站所基本上由“条条”管理;文化、广播、卫生院、中小学、农技站、林技站等事业单位基本上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如此以来,那些设在乡镇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站所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瓜分和肢解乡镇政府的大部门权能,与乡镇争夺资源,使乡镇政府在权、责、利三个方面都不能成为一级功能健全的统一的政权组织。西方谚语:“有责无权活地狱”,我国现在乡镇政府可以说正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以致乡镇政府无法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本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

(二)职能定位模糊问题

乡镇政权职能问题,实际上是乡镇政权组织“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乡镇机构改革成效不明显:精减—— 膨胀——再精减——再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问题界定不清有很大关系。作为国家政权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但具体到乡镇应当“干什么,怎么干”,在目前其职能定位相当模糊,中央将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可这只能是契合于国家政权的宏观层面,但具体适用到乡镇上,给人一种大而空的难以操作之感,乡镇政权无论其所拥有的权限,还是管理的场域都与上层政府有着很大的差别,表现为具体性、地域性、差异性。“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作为拥有共公权力的乡镇政权组织,理所当然只能提供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但是在基层,公私之间界限难以区分,受计划体制全能普化型文化的影响,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政府是全能的,干部是通才,应当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管,然而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全能政府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需要。事实上,政府不可能是全能的,干部也不可能是通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能弥补市场调节的失灵,公务人员只能是专门家,不能当万精油。凡是市场起作用的领域,政府一般不应干预,公共领域才是政府的舞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及公务人员的本职工作,也是弥补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内在缺陷的需要。“怎么干”在官僚制组织中,人们习惯于发号施令的行政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一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主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管理,只能依法行政,更为重要的是行政指令式的管理,面临着来自村民自治以及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介组织的挑战,昔日乡村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因村民组织法的出台,而不再具有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明文规定,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村委会不再是隶属于乡镇政权的下级组织,而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样一来,单从制度结构而言,乡镇政权成为了国家政权在乡村的行政末梢,由于乡政的权力来源、结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并未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农村社会的变迁而进行适应性改革,硬性行政 手段大行其道,使得乡政与村治之间处于一种体制性紧张乃至冲突状态,尤其是村级民主选举,内在地发了乡村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诉求,他们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要求改变现行乡政传统的权力来源方式,开放乡镇政治,实行民主直选,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

(三)有事无财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财力什么事也办不成。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直接导致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而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基层政府,在偿还债务上失去了依托,税改前,农业税是乡镇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一旦取消,使乡镇政府陷入了困顿境地,据资料介绍:乡镇政权组织负债是全国性的公认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71%,乡级财力严重削弱,但辖区内公共物品绝大部分由乡镇政府承担和提供,乡镇政府在没有或很少有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身的财力,实施管理和服务是根本不可能的,偿还债务更无从谈起,公信力因此而严重缺失,生存危机因此而起,近年来要求撤消乡镇政权的呼声,正是这一危机的反映,但是乡镇政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力量是万万撤销不得的。而行政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这是一个常识。虽然我国自上而下实行财政体制的分税制改革,但是各级政府并未同步的进行相应的分权改革,上下级政府间的权力关系仍然是一种绝对的支配关系,上级政府可以凭借下级无法干预的权力,不但可以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分税规则,平调下级政府的资源,而且还可以将一些事务 和原本由上级生产的公共物品分配给下级政府,以至形成这样一种状况:财税资源自下而上逐级向上集中;各种任务指标却自上而下地分解到乡镇,有事无财的尴尬,使乡镇政权组织苦不堪言。

二、乡镇政权组织的历史发展和所处层级独特属性

(一)乡镇组织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指出:“乡镇是自然界中只要有人类集聚就能自行组织起来的唯一联合体。”据史料记载,我国乡制始建于西周,但自秦汉以降直至清末,“皇权止于县政”,流行2000余年形成贯例,但自近代始,国家政权开始下沉至乡村社会,然而自上而下在乡镇正式设立国家政权是在1949年建国以后,从此,乡镇成了官僚制国家政权的最末梢,传统的中国乡镇组织曾扮演的官民两重角色变成了一种角色,官僚习气、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由此而生,乡镇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因此被打断。中国在整个二十世纪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中出现了四种新型的乡镇管理模式,即: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所谓“乡镇自治”;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议行合议制乡镇基层政权;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和乡政自治二元治理模式。但是,这一时期传统小农经济的有限剩余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全面渗透到穷乡僻壤的庞大国家机器和现代化工业体系,从而形成国家行政权的下沉与“以农养政”时代的制度设计,经济上的工业化与政治上的民主化严重对立的局面,广大农民不堪重负,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作为农村经济 基础的上层建筑,变动频繁且反复无常也就在情理之中。事实上,“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并非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国家与地方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通常为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所预先设定”。按照西方学者杜赞奇的观点,成功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政府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干预和控制逐渐加强,在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在逐步扩大”。客观地讲,在中国,在历史上,乡镇组织始终在“官”、“民”两个极端构成的谱系之间变换,无论在何种皇权制度下,乡镇组织都具有亦官亦民的性质,一方面它是国家在乡镇辖区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它又是乡镇地方利益的当然代表。总之,在传统社会“地方精英既是国家权力的向心力量,又是国家权力的离心力量,而国家权力既是地方精英的支持者,也是地方精英的抑制者,地方精英既是地方社会的保护者,也是地方社会的掠夺者,而地方社会既是地方精英的权力基础,也是地方精英的权力制约”。我们在设立乡镇政权时应当尊重乡镇组织的历史发展规律,有效设计让乡镇政权组织扮演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动,国家组织与社会组织结合,代理人、政治人、社会人、经济人多重角色兼容的制度,以便使之在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中切实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二)乡镇政权所处层级的独特属性。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与其所处环境相契合,乡镇政权的设立也是如此。在我国,乡镇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处于国家和社会的居间位臵,这种居间位臵学者黄宗智将其命名为“第三领域”。他认为“第三领域是国家与社会共同作用 并且双方都参与其间的特殊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单纯从社会组织或国家权能出发,都无法领会其内涵,我们可以讨论国家或者社会或者两者一起对第三领域的影响,但都不会造成这一领域会消融到国家里或社会里的错觉,我们将其看作具有超出国家与社会之影响的自身特性和自身逻辑的存在”。

1、独特的游戏规则。乡镇政权是我国最低层级的政权,但是它存在于乡村社会,而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在这里,有着不成文的乡规和习俗,这些乡规民约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是乡村农民的行为规范。如果说乡级以上政权组织其行为规范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乡镇以下村民社会其行为规范以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为主,那么,乡镇基层政权组织在执行上级国家政策和法令的同时,必须尊重农村的风俗习惯和乡规民约,必须与乡村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入乡随俗”,否则,它将面临生存危机。

2、面对面的治理形式。乡镇政权具有直接民主性,直接面对乡民而治,其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乡镇政权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进行直接管理,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接触群众,直接联系人民,接受人民的直接监督。这种面对面的治理形式决定了它必须摆脱科层制一贯的官僚作风和冷峻的政治面孔,必须保持较高的亲民性,换而言之,乡镇政府的权威必须建构在国家和乡村社会双重的合法性认同的基础上,如果它只得到国家的合法性,而得不到乡村社会的认可,那么,它就难以在乡村社会立足,并达到国家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目的,只有它融入到乡 村社会,才会实现国家在乡村社会的善治。

3、人员构成的独特性。尽管乡镇政权是一级国家机构,但是它的组成人员主要来自乡村社会,在实行公务员制度之前,乡村干部队伍基本上是由乡村社会供给的,在实行公务员制度之后,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毕业生、退伍安臵军人,基本上出身农村,他们的父母亲人都是农民,无论在天然的感情上,还是在实际的日常交往中,他们都与农民结成了纷繁复杂的亲密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执行国家政策法令时往往会考虑农民以及自身的切身利益。

4、经济基础的独特性。如果说县级以上国家政权是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那么,乡镇政权则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从经济上讲,这些集体与国家单位不同,在理论上讲,属集体所有而非家国所有,从政治上看,这些集体被认为是非官僚国家的组成部分,又非民间的组成部分,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事物,而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乡镇财政体制,其本质是由乡镇社区直接供养乡级政权机关工作人员。乡镇政权所处层级独特属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上的政权组织,也与乡村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它必须扮演好国家代言人和乡镇地方利益的代表双重角色。

总而言之,乡镇政权的设立不能脱离乡村社会的实际,乡镇政权所处层级的独特特性决定我们在设计乡镇政权组织时不能生般硬套上级的模式,而应当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乡镇自身的属性,设计出具有乡镇特色的治理模式。

三、实行乡镇自治:乡镇政权建设的最佳选项 基于对乡镇政权组织目前面临问题的深入分析,乡镇组织历史发展逻辑的梳理和乡镇政权所处层级独特属性的揭示,依据世界民主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目前乡镇农村社会的现实,笔者认为:实行乡镇自治是我国乡镇政权建设的必然选择和乡镇改革的最佳选项。

(一)实行乡镇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有人认为: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就是推进“国家化”,实行乡镇自治就是“去国家化”。把国家与社会看作是“你进我退,此强比弱”的零和博弈的关系。这种说法归根结底是没有摆脱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认识范式,忽视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所谓乡镇自治是指开放乡镇组织领导人的竞争性选举,重新配臵乡镇的权力,建立和扩大乡镇公共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多元的民主合作机制,扩展乡村人民民主参与乡镇政治的渠道,使之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到乡镇政府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诸层面和各种事务中,是国家与乡村社会在乡村治理中达到全面积极有效的合作。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乡镇政权组织体系同党和国家的政权组织一样,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我国人民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伟大成果。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它有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出现以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民主素质达到一定程度,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必将随之消亡。由此可见,还权于民,分权于基层是世界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国家与社会”决不是二元对立的,而 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互动合作过程。在我国,在现阶段,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实质就是发扬乡镇民主,发展乡镇自由,而实行乡镇自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和有效实现形式。

(二)实行乡镇自治是乡村社会现实治理的客观要求。今天的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尽管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乡村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迈进,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欣欣向荣,现代政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新的政治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如果这种新的政治因素大量的反复出现,并且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就是现代化的因素,而这种新的政治因素必然会找到适合于它的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自我国农村实行责任制,尤其是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农村政治经济开始转型,农民的素质显著提高,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大大增强,民主自由已成为现实的渴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乡村政治必然随之变迁,民主发展进程加速。现今农村这些变化正是这样一种新的政治因素并反复出现,它强烈要求实行乡镇自治制度,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其一是有多种利益要求通过政治渠道进行表达,相应的就必须构建多元的参与式乡村政治,而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任命单向构建农村基层政府;其二是要求乡村政治更加开放平等;其三是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政治单方面控制和吸纳社会经济的关系,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进一步推动和加剧了乡村政治民主化进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村民自治的锤炼,时至今日,实行乡镇自治已是顺理成章,可以说是呼之欲出。

(三)建立健全和实施乡镇自治制度的具体对策。实行乡镇自治,必须首先“解构”和“重臵”县、乡之间支配型、压力型体制,变县乡的行政隶属关系为指导和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准确定位乡镇政权组织的职能,并以此为依据,实行乡镇机构改革。其次是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欠发达乡镇充裕的财力,做到事有其财。三是加强党对乡镇自治的领导,以确保乡镇自治的正确航向。四是将乡镇自治纳入宪法,并制定和完善专门的乡镇自治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乡镇自治的职责权限,以此将乡镇自治纳入法制轨道。五是改变县对乡的人事决定权,实行乡镇领导人由乡镇人民海选产生的制度。六是重新配臵乡镇权力,优化乡镇权力结构,明确乡镇党委、政府、人大和纪检监察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范围,使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又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七是加强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乡镇自治。八是真正确立起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农民自由,保障农民权益。九是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突出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保障、救济和公平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十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为乡镇自治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十一是上下结合,加强对乡镇权力的监督,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和制度。

总之,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就是发扬民主,尊重和保障乡镇权益,通过改革解决我国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相互交叉,国家政权与农民自治相互渗透,“条条”垂直管理与“块块”统一领导互相分割,乡镇事权与财权相互脱节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我 国乡镇历史发展的逻辑和现实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顺应世界民主发展的潮流,按照“搞活”和“管理民主”的要求,从根本上变革乡镇体制,彻底改变乡镇有责无权,有事无财和职能定位模糊的现状,实行乡镇自治,按照法人治理模式科学设计乡镇机构,把乡镇领导唯上是瞻,漠视群众利益改变为眼往下看,心往下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领路人。只有正确引导农民,实行海选,让农民群众决定乡镇领导的升迁去留,才能使乡镇政权组织和公务员以农民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乡镇政权建设成为法治型、服务型、自治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以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的回应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竺乾威主篇,《西方行政学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胡象明主篇,《行政管理学》2005年版。[4]《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5]张新光,《论乡镇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的性质差异》信阳师院,博士论文网。

[6]王惠岩,《政治学概论》,1999年版。[7]赵家祥,《马克思哲学原理》,1999年版。[8]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的第三领域》,中央编译出版社。

[9]刘豪兴主篇,《社会学概论》,2003年版。[10]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制度文化与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美]张信,《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变迁》深圳大学出版社。

[12]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年。

[13][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90-1942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21世纪乡镇工作全书》编委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15]包玉娥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6]刘凤良编《西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二篇:基层政权建设 村民自治的优缺点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以下六个问题: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理顺乡村关系,解决“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问题;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解决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解决村民自治缺少经验和各地工作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解决村民自治的社会法治环境差问题。

【关 键 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问题/对策

江泽民同志1998年7月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尤其村民自治更是农村政治体制的伟大创新。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法律确认的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制度安排,已成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坚持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一大特点就是村民与集体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集体经济与村民自治的运作有密切的相关性。集体经济力量为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同时集体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扩大村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作,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失控村”,大多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相反,在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村干部的报酬、村集体和乡政府要求农户提供的奖金和劳务,主要由集体组织承担,农民因集体经济和自治组织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减轻负担。因此,村民自治组织享有较高威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见,村集体经济成为制约村民自治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搞好村民自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委会服务功能和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

二、引导农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转变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方式,解决村民自治中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问题,促进“乡政村治”格局的长期稳定和规范化运行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它们构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总格局。应当说,乡镇的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在最终归属和运作目的上是一致的,法律的规定也是清楚、明确的。村民委员会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村民自治也有利于乡镇的行政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生矛盾,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两种倾向。所谓“过度自治化”的倾向,是指村民自治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村自治组织擅自作出不属于村自治范围的决定,或随意增加村民的非法定义务,违法限制村民的自由权利;或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乡镇政府布置的国家各项任务。所谓“附属行政化”的倾向,是指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实亡,乡镇政府仍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或继续控制村委会的人事权,对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干部随意调动、任免;或对属于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从目前的情况看,“过度自治化”的倾向在全国尚不普遍,但已出现了一些苗头和若干典型事例;“附属行政化”的倾向在一些地方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克服在村民自治问题上的这两种错误倾向,对乡村关系进行适当、有效的整合,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依法履行“乡政”职责。

政府主动推进是我国村民自治由自发兴起到规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乡村关系中,乡镇政府是主导方面。解决“乡政”与“村治”的矛盾,从乡镇政府方面说,主要是提高认识和改进方法问题。提高认识,就是充分认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村委会的性质决定的。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享有自治权利,因此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关系不应也不有定为领导关系。改进方法,就是乡镇政府除采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方式外,应更多地运用法律、经济和教育等管理手段,在尊重村民自主权和村委会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管理。

当前,乡(镇)政府在指导村委会工作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不要委派村干部,也不要事先划框子、定调子,要真正实行村民直接民主选举,保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到村委会领导岗位上来。当然,也要引导群众反对宗族主义、家族观念,坚决打击“黑社会”势力的操纵。(2)指导村委会独立负责地开展群众自治工作,尊重村委会自治权利,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严禁把村委会当成乡(镇)政府的下级机关,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干涉村委会自治权利的行使,要坚持村民的事情由全体村民民主讨论决定的原则,采取民主讨论的方法、疏导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压服的方法。(3)乡(镇)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不要把村委会当作下属机构,对某些需要村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任务,应当在法律规定它所承担的范围之内,并通过乡(镇)政府统一向村委会布置,再由村委会组织群众协助完成,各部门不要直接向村委会布置任务。(4)乡(镇)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帮助、指导村委会自身建设,包括健全完善村委会自治组织、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制度、培训村委会干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帮助村委会协调与村党支部的关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等等。

第二,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教育农民提高民主意识,增强自治能力,引导农民学会使用民主权利,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

由于农村经济文化长期落后,村民的民主观念、主体意识不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能力都很有限;加上农村封建家族意识和宗法势力的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村民委员会难以自主地开展工作,不得不对乡(镇)政府产生依赖感;许多村民包括村干部不能正确理解村民自治,认为自治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把村民自治同国家法律和乡政管理对立起来。因此,解决“乡政”与“村治”的矛盾,必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教育、引导农民和村干部学会行使民主权利。

要教育、引导农民(包括村委会成员)正确认识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与乡(镇)行政管理、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伟大创造,因此,党领导村民自治是毫无疑义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P96)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并不矛盾。村民自治与乡(镇)行政管理也是统一的、一致的。行政管理不等于强迫命令;村民自治不等于不要行政管理。村导自治与国家法律也不矛盾。国家的法律、法规是治国的根本,是全体公民的行动准则,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无条件遵守。村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成立的,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一要帮助农民学习和了解民主权利的内容。二要教育农民学会正确使用民主权利的方法,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决防止和杜绝违法违规现象发生。第三,国家政权建设工作部门(主要指各级民政部门)要注意总结经验,搞好典型示范,指导各地制定具体的乡村关系条例,推动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

修订后的《村组法》对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及各自权限只作了一般性规定,即乡政府有权指导村委会的工作,村委会在乡政府指导下自主管理本村事务。但由于对乡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权限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在运作中难以有效衔接。所以,根据《村组法》原则,从制度上合理划分乡政府和村委会各自的权限,是促使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机衔接的重要环节。为此,一些地方在贯彻《村组法》过程中,制定了有关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的规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解决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将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动纳入法律制度的轨道

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有效地运作。从理论和制度上看,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新修订的《村组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实际上是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地位和职责及工作方式。但在实践中,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协调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村组法》只是明确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基本工作职责,具体的有操作性的方式方法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就目前看,二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有的村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主要表现在操纵甚至非法干预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在村委会工作中干预太多,使村民自治组织依法拥有的管理本村事务的权力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和具体落实。(2)有的村民自治组织把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村党组织的正常领导,甚至向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发起挑战。(3)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范围尚缺乏具体的界定,有关规定过于原则化,加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不同于国家政治系统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有自身的特点,更需要明确划分二者的权限范围。解决二者关系问题的对策思路是: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一原则下,从制度上合理划分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范围,尤其要明确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证二者关系的规范运作。如果说乡村关系中乡是主导方面的话,那么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关系则是村党支部为主导方面。所以,在当前,尤其需要规范村党组织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方式。就职责范围而言,村党组织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尽力避免行政化倾向,摆脱具体事务。党组织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民自治组织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总之,村级组织包括村党组织都要在法律制度范围内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可以兼任村委会主任,但必须经过依法直接选举才能当选;村党组织可以在村委会选举前对选举加以组织影响,但对合法选举结果必须予以承认;党组织拥有量大决策权,但应以党内民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不侵犯村民自治权为前提;对村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失当行为,村民和村民自治组织有权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促其改正。

四、以贯彻实施新的《村组法》为契机,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摸索经验,树立典型,解决各地村民自治开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因为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发展方针,村民自治实施10年来一直平稳推进,但各地情况很不平衡。从领导重视的程度到村民参与的程度,从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次数到选举的规范化程度,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发挥作用的程度到村民自治制度体系的完备程度,各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很不平衡。这是客观的,甚至也是难免的。1998年11月,修订后的《村组法》结束了其10年试行的过程,在许多方面更加完善、成熟。因此,应以贯彻实施新的《村组法》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提高村民自治的规范化程度,树立新的典型,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提高村民自治的规范化程度,就是要根据新的《村组法》的有关规定,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健全制度,规范程序,真正体现“村民群众自治”和“基层直接民主”的原则精神。尤其要制定规范化的标准和规范化的程序。一句话,就是要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水平。

首先,要完善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是基础。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第一,按新的《村组法》要求,尽快成立中央政府层面的选举领导机构以协调和规范全国的民主选举,尤其要指导各地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依法成立专门的村民选举委员会。第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尽快制定或修订符合《村组法》精神的具体选举办法。第三,为保证村民民主选举的参选率和规范化,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村组法》的学习、宣传,尤其要搞好选举动员,使村民充分认识《村组法》规定的直接民主选举的作用和意义,熟悉民主选举的规则和程序。第四,逐步规范选举程序和标准。根据新的《村组法》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村民自治的原则精神,村委会民主选举的标准应是:民主、平等、公开、竞争、合法。总之,规范化的民主选举不仅可以使村干部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也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政治热情,充分体现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和自豪感。

其次,要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是实现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根据《村组法》的规定,村民议事的组织形式就是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的基本功能就是民主讨论、民主商议和共同决定。各地在这方面已经创造出许多新鲜经验,包括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民主日”制度和村民例会制度等。如山东省章丘市所属各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2],山东省莱西市[3]、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4]实行了“民主日”制度,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再次,要完善村民民主监督制度,尤其是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制度,推行财务公开,“这是村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5],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修订后的《村组法》规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尤其强调了财务公开的内容及公开的时间,但《村组法》只规定了村务公开的原则要求、内容范围以及不及时实行村务公开或公开内容不真实的法律责任,而关于村务公开的程序、方式及怎样保证公开的真实性等问题,规定不详。当然,这些具体问题是不能苛求于法律的,应在实践中加以具体化。在这方面,河北省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制定了“五规范一满意”的村务公开标准[6],按照这个标准,群众对付委会的施政不再是“雾里看花”,真正做到了“让群众明白,保干部清白”,保证了村务公开真实有效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包括村组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的问题,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培养合格的主体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实践,它的运作与村民主体的思想文化状况密切相关。思想文化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文化知识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7](P59)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在文化比较贫乏的地方,民主制度、民主观念、民主作风就很难树立,而偏执、独断、愚昧、盲从的现象容易流行。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中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尚不高。目前,占全国人口1/4的文盲半文盲大多集中在乡村。农村改革后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务工经商。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农村一般村民参与日常村务管理活动。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状况相比,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对村民自治运作的影响更大。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有两种倾向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一是自私狭隘,政治冷漠,缺少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热情和关注;二是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追求个人利益时缺乏必要的契约与合作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与公共权威的关系。

现阶段关于村民自治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中国农村落后,不适宜搞村民自治;二是认为村民自治发展太慢,应加速推进。这两种看法均与对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和变量关系缺乏深入认识和分析相关。前者强调中国农村落后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农村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和推动着村民自治的规范化运作。后者孤立地看待村民自治,没有看到村民自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思想水平和民主素养,是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的前提。

六、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民主必须与法律化、制度化相匹配。村民自治是9亿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广泛实践,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安排,在缺乏法制传统的农村社区推行,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由于受长期的专制历史影响,中国农民非常缺乏民主经验和民主习惯,不善于行使自治的民主权利。如果不强化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将村民自治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前面说过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倾向,使农村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基层民主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农村基层民主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平稳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除了需要加快农村民主建设,打好法制建设基础,主要是认真贯彻执行《村组法》,实行农村基层直接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制度。此外,下面两项工作必不可少:一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在推进省、市、具有步骤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应有推进农村法制建设的规划,对农村法制建设分阶段目标,制定明确的规划和计划,并稳步实施。对农村法制建设状况应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二要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对农村干部,包括吃“皇粮”或受聘的乡镇干部、企业老板等负有管理职能的人来说,由于手上已经有了一定权力,主要还是要树立依法办事、恪守职责,接受监督的观念。要突出“义务本位,责任至上”,使他们认识到干部的行政权力和企业老板的管理权力是有限的,必须依法行使,并要接受人民监督。而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也包括农村的中小企业,固然要了解若干基本法律知识作为生活准则,但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权利本位观念,充分了解做为公民享有的法定的权利,要敢于和善于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既要克服由于不知法而不会依法保护自己权利,又要防止一旦走投无路,就气急败坏地使用违法手段抗争而陷入违法。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A].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读本[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

[2] 延寿推进村级民主管理[N].人民日报,1998-05-25(3).

[3] 宋学春.让村民当家作主[N].人民日报,1998-09-08(9).

[4] 冯奎.“民主日”的威力[N].人民日报,1998-08-18(9).

[5] 曹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N].人民日报,1998-12-10(3).

[6] 王金良,严明.富民基业[N].人民日报,1997-12-24(3).

第三篇: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喇嘛甸镇现有6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居委会、一个管委会。年初以来,镇委、镇政府及农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如何让中央1号文件促农增收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一主题,文秘114网狠抓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

一、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情况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了村委会成员32人,其中主任6人,副主任7人,委员19人。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党员21人,占村委会成员的65.6,妇女6人,占村委会成员的18.75,平均年龄43.7岁。文化程度方面,大专文化1人,高中(中专)文化14人,初中文化16人,小学文化1人。村民代表人,村民小组27个,起到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作用。

首先,提高两委成员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才能,按照省委组织部的总体部署,区委组织部集中利用5天时间,根据深入了解农民所急需掌握的农牧业知识和今年各村拟发展项目所需要的技术,对喇嘛甸镇123名镇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培训。一是邀请高校名师授课。区委组织部从八一农垦大学请来了副校长赵福春教授等3名多年从事农牧业的教授,针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转牧战略的实际需要,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专题讲解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奶牛饲养技术》、《保护地种植》三项内容,并现场解答了群众许多疑难问题。

二是利用本级“专家”讲解。区委充分发挥本级师资力量,从区委党校、区政府信息中心、区法院、镇经科教实验基地等地抽出骨干力量,组成讲师团,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解读了“两会”报告中的“三农”问题、网络基本知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奶牛饲养、中草药及色素万寿菊的种植等内容。

三是活化培训形式。结合《黑龙江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内容,区委利用电化教育、办公网络等形式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收看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市场经济知识和世贸组织规则、政策法规等记录片。

通过这次培训,镇村干部初步具备了运用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和依法处理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

其次,强化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采取机关选派、公开选拔、横向交流和大胆引进等有效措施,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硬、懂经营、会管理的国家干部到农村任职,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并通过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出了农民信赖的、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带头人,为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组织上的保证。

第三、完善功能,扩大民主。我镇围绕四个民主进行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从而为我镇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镇委和镇政府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实行村民自治重大意义,全镇上下形成了学习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增强了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堪当重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储备足够的后备人才资源,我镇积极为村级组织“充电造血”。目前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6人(女1人),党员12人,35岁以下15人,高中以上学历16人,其中正在攻读大学的2人。

一是经考察合格的人员,召开党委会议,从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对象中确定村后备干部(公式后群众无疑义)。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结束后,向区委组织部上报村级后备干部登记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和“人才储备”制度,对后备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考察,实行动态管理。

二、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情况

首先,20xx年政务公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思路。重点健全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目的,强化镇村财务政务公开的监督机制,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让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我镇发展。

其次,为了扎实有效地做好全镇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调整重点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1、调整喇嘛甸镇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了以区委常委、镇党委书记焦守桐为组长,镇纪委书记朱立军和副镇长张伟为副组长,各站办主任和各村书记为成员的镇、村财务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府办。

2、重新确定了公开的内容。增加了转移支付资金支付情况;计划生育照顾生育二胎指标;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独生子女费发放;粮食补贴金发放等公开内容。

制定下发了《喇嘛甸镇进一步强化镇村财务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专题会议,加以部署。

3、利用以会代训形式对镇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学习政务公开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村务公开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政务、村务公开的业务知识,尤其是财务知识、国土知识、计生知识。同时,加强村务公开政策、知识的宣传,使之家喻户晓。

4、强化了村务公开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加强了村务公开的监督,出台了验收、检查村务公开的管理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其次,加强人民群众(尤其是各级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对村务公开的监督。建立村务公开责任追究制。

5、健全村务公开网络机构,强化政务公开的组织协调,镇成立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办公室,村配备村务公开信息员,层层成立财务公开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村务公开工作,切实做到村务公开有人抓有人管。

三、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情况

20xx年,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委、镇政府和各村“两委”班子从完善服务功能入手,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年初以来,我镇结合“科普之冬”工作,采取工作组入户宣传调研、开座谈会、典型示范、参观学习与办培训班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农户选定、落实发展项目。在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逐步提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计划。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产业化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转牧”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依托龙头企业,强力推进以乳肉牛为主的畜牧业。继续坚持“农转牧”战略,结合我镇资源条件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抓住我省实施畜牧强省的机遇,走好“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发展路子,把畜牧业发展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乳业发展成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一是围绕惠尔康和伊利集团发展奶牛养殖,建设宏伟奶牛小区和1处奶牛繁育站点,改造6处奶牛繁育站点,力争全镇年底奶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二是围绕金都和皓月集团发展肉牛养殖,在新华牧业小区建设金都肉牛养殖基地,力争全镇年底肉牛饲养量达到0.5万头。三是围绕金锣集团发展生猪养殖,力争全镇年底生猪饲养量达到5万头。四是围绕佳明养殖有限公司发展茸鹿养殖,规划建设繁荣养鹿小区,力争全镇年底鹿存栏达到0.15万只。五是围绕繁荣火鸡养殖基地发展火鸡养殖,力争全镇年底火鸡饲养量达到2万只。六是加大投入,切实抓好防病灭病体系建设。

2、抓好园区和基地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0xx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园区和基地的扶持和投入力度,抓好项目建设。一是续建中草药基地,在新华、向荣扩大防风定植面积3000亩,打机电井5眼。二是续建繁荣、宏伟温室园区,使繁荣温室园区增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40栋,宏伟棚室二区增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00栋。三是色素万寿菊种植及花粉颗粒加工二期工程建设,投资2590万元,定向种植万寿菊5万亩(其中喇镇种植3000亩),收鲜花6万吨,加工万寿菊颗粒6000吨。力争创产值6000万元,利税1800万元。四是新建万寿菊种植专用肥生产项目,投资3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的万寿菊种植专用肥项目,力争创产值1600万元,实现利税600万元。

3、围绕市场需求,扩大特色养殖和绿色种植产业规模。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种植产业。紧紧围绕城市餐桌发展牛蛙、北极寒鸭、兔、鹅等特种养殖业,力争初步实现产业链,围绕现有的四个A级绿色蔬菜品牌,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建设三胜和富强自产菜市场。

4、实施扶贫工程。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镇委、镇政府决定,在20xx年投资30万元开展的百户脱贫致富工程基础上,今年将继续采取“借种还粮”、“放母还犊”的办法,增加投资50万元,使总投资达到80万元,再扶持100户农户脱贫,力争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

喇嘛甸镇民政办

20xx年6月16日

第四篇: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喇嘛甸镇现有6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居委会、一个管委会。年初以来,镇委、镇政府及农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如何让中央1号文件促农增收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一主题,狠抓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

一、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情况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了村委会成员32人,其中主任6人,副主任7人,委员19人。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党员21人,占村委会成员的65.6%,妇女6人,占村委会成员的18.75%,平均年龄43.7岁。文化程度方面,大专文化1人,高中(中专)文化14人,初中文化16人,小学文化1人。村民代表人,村民小组27个,起到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作用。

首先,提高两委成员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才能,按照省委组织部的总体部署,区委组织部集中利用5天时间,根据深入了解农民所急需掌握的农牧业知识和今年各村拟发展项目所需要的技术,对喇嘛甸镇123名镇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培训。

一是邀请高校名师授课。区委组织部从八一农垦大学请来了副校长赵福春教授等3名多年从事农牧业的教授,针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转牧战略的实际需要,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专题讲解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奶牛饲养技术》、《保护地种植》三项内容,并现场解答了群众许多疑难问题。

二是利用本级“专家”讲解。区委充分发挥本级师资力量,从区委党校、区政府信息中心、区法院、镇经科教实验基地等地抽出骨干力量,组成讲师团,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解读了“~”报告中的“三农”问题、网络基本知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奶牛饲养、中草药及色素万寿菊的种植等内容。

三是活化培训形式。结合《黑龙江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内容,区委利用电化教育、办公网络等形式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收看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市场经济知识和世贸组织规则、政策法规等记录片。

通过这次培训,镇村干部初步具备了运用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和依法处理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

其次,强化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采取机关选派、公开选拔、横向交流和大胆引进等有效措施,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硬、懂经营、会管理的国家干部到农村任职,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并通过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出了农民信赖的、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带头人,为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组织上的保证。

第三、完善功能,扩大民主。我镇围绕四个民主进行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从而为我镇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镇委和镇政府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实行村民自治重大意义,全镇上下形成了学习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增强了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堪当重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储备足够的后备人才资源,我镇积极为村级组织“充电造血”。目前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6人(女1人),党员12人,35岁以下15人,高中以上学历16人,其中正在攻读大学的2人。

一是经考察合格的人员,召开党委会议,从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对象中确定村后备干部(公式后群众无疑义)。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结束后,向区委组织部上报村级后备干部登记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和“人才储备”制度,对后备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考察,实行动态管理。

二、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情况

首先,2004年政务公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思路。重点健全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目的,强化镇村财务政务公开的监督机制,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让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我镇发展。

其次,为了扎实有效地做好全镇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调整重点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1、调整喇嘛甸镇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区委常委、镇党委书记焦守桐为组长,镇纪委书记朱立军和副镇长张伟为副组长,各站办主任和各村书记为成员的镇、村财务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府办。

2、重新确定了公开的内容。增加了转移支付资金支付情况;计划生育照顾生育二胎指标;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独生子女费发放;粮食补贴金发放等公开内容。

制定下发了《喇嘛甸镇进一步强化镇村财务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专题会议,加以部署。

3、利用以会代训形式对镇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学习政务公开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村务公开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政务、村务公开的业务知识,尤其是财务知识、国土知识、计生知识。同时,加强村务公开政策、知识的宣传,使之家喻

第五篇: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

喇嘛甸镇现有6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居委会、一个管委会。年初以来,镇委、镇政府及农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如何让中央1号文件促农增收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一主题,狠抓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sO100

一、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情况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了村委会成员32人,其中主任6人,副主任7人,委员19人。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党员21人,占村委会成员的65.6%,妇女6人,占村委会成员的18.75%,平均年龄43.7岁。文化程度方面,大专文化1人,高中(中专)文化14人,初中文化16人,小学文化1人。村民代表人,村民小组27个,起到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作用。

首先,提高两委成员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才能,按照省委组织部的总体部署,区委组织部集中利用5天时间,根据深入了解农民所急需掌握的农牧业知识和今年各村拟发展项目所需要的技术,对喇嘛甸镇123名镇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培训。

一是邀请高校名师授课。区委组织部从八一农垦大学请来了副校长赵福春教授等3名多年从事农牧业的教授,针对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转牧战略的实际需要,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专题讲解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奶牛饲养技术》、《保护地种植》三项内容,并现场解答了群众许多疑难问题。

二是利用本级“专家”讲解。区委充分发挥本级师资力量,从区委党校、区政府信息中心、区法院、镇经科教实验基地等地抽出骨干力量,组成讲师团,为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解读了“两会”报告中的“三农”问题、网络基本知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奶牛饲养、中草药及色素万寿菊的种植等内容。

三是活化培训形式。结合《黑龙江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内容,区委利用电化教育、办公网络等形式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种、养殖大户收看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市场经济知识和世贸组织规则、政策法规等记录片。

通过这次培训,镇村干部初步具备了运用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和依法处理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

其次,强化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采取机关选派、公开选拔、横向交流和大胆引进等有效措施,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硬、懂经营、会管理的国家干部到农村任职,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并通过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出了农民信赖的、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带头人,为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组织上的保证。

第三、完善功能,扩大民主。我镇围绕四个民主进行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从而为我镇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镇委和镇政府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实行村民自治重大意义,全镇上下形成了学习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增强了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堪当重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储备足够的后备人才资源,我镇积极为村级组织“充电造血”。目前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6人(女1人),党员12人,35岁以下15人,高中以上学历16人,其中正在攻读大学的2人。

一是经考察合格的人员,召开党委会议,从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对象中确定村后备干部(公式后群众无疑义)。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结束后,向区委组织部上报村级后备干部登记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和“人才储备”制度,对后备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考察,实行动态管理。

二、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情况

首先,2004年政务公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思路。重点健全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

下载论乡镇自治气候下的政权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乡镇自治气候下的政权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城市自治组织,完善基层政权建设

    创新城市自治组织,完善社区基层建设 以前城市社区基本是以单位宿舍区为基础,由若干个聚居片区,约700户家庭组成一个城市社区,政府相应设立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自治管理。随着......

    关于苏木乡镇政权建设调研报告

    东明镇关于苏木乡镇政权建设调研报告一、 苏木乡镇政权建设现状东明镇位于奈曼旗东部,原名刘家茶馆。是梁东明同志生前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辖区面积93.5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

    关于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作调研

    关于“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调研提纲 1、当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乡财县管乡用。 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由于乡镇财政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

    论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论乡镇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的关系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 级: 分校/学院: 提交日期: 目......

    关于我市乡镇政权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市乡镇政权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序列的最基础部分。加强乡镇政权建设是我们党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基础。它的......

    某镇乡镇政权建设(共5则)

    上思县某镇关于乡镇政权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乡镇建设“五化十有工程”工作专题调研的要求,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镇政权建设现状,镇领导班子成员组成调研组,以《防......

    乡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结(共五则)

    喇嘛甸镇现有6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居委会、一个管委会。年初以来,镇委、镇政府及农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如何让中央1号文件促农增收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一主题,xiexiebang.com狠......

    论社区居民自治

    社区居民自治是近几年的新名词,它是建立在社区、自治含义基础上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社区居民自治的主体、客体、目标几个构成要素。在建国后,社区居民自治就先于村民自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