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2
中 央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员毕业作业
姓 名:学 号:专 业:层 次:入学时间:试点单位: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张 德 发
农村行政管理 专 科 年 秋 季
綦江电大工作站 1***0
2011
调查目的:了解打通镇各村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调查意义: 分析和认识各村农业产业结构的经验做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调查对象: 打通镇打通村、马颈村、向阳村等12个村
调查时间: 2013年9月12日—2013年10月28日 调查方式: 走访座谈方式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提纲
一、镇域基本情况
二、主要经验做法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3、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4、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推动各村市场经济加速发展。
2、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3、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4、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5、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6、围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专业村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促进农民稳步发展与持续增收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张德发
一、镇域基本情况
打通镇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南部,与贵州省习水县、桐梓县相邻,渝黔(万梨)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平均海拔高度900多米,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7个社区,131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52300余人,常住人口近9万人,城镇化率达64 %。打通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盛产木瓜、香桂、板栗等。境内煤炭、铁矿石、石灰石、页岩、水能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达15亿吨。是綦南首屈一指的工业强镇,境内有西南最大的动力煤生产企业——松藻煤电公司,另有矿山机械加工、电厂、水泥厂、砖厂等企业。201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8250万元,同比增长15.5%;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09186万元,同比增长12.6%;镇级财政完成4268万元,同比增长15%,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555万元,同比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955万元,同比增长1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900万元,同比增长20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9486元,同比增长21%。在2012年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名列第二名,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近年来,按照市级中心镇“五个一”和“六个有”要求,强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镇巳发展成为重庆市经济“百
强”镇, 商业示范镇、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木瓜之乡、市级卫生镇和重庆市“最具人气”小城镇, 是綦南经济、文化和商贸物流中心, 为按照黔北县城标准建设新打通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做法
打通镇属于传统的农业镇,和全区大多数农业镇一样:受传统农业思维影响大,工业发展底子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如何依托土地优势,跳出传统农业圈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用活资金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新型农产品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三农”工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一是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吹角的养猪场、沿河的温室大棚等等,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作成功。二是坚持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员先锋论坛”、党内民主生活会、“四赛四比”、评星挂牌等五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
了李学珍、陈盛江等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三是利用党建示范区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百千万”工程三个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罗等11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调整土地4000亩,积极发展养殖、种植等产业。
(二)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我们规划建设了“一轴两园”的发展新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一轴”即以蔬菜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镇域发展轴线,“两园”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和高山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是在万梨路两边建设木瓜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该园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1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二是在环城路以东建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立足于区域相连、产业相近等特点,将马颈等4个村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高效温室蔬菜、生物环保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目前,示范区内拥有山里山外等4个农字号企业、50座温室大棚、1个年出栏2000头的养猪场和2个年出栏500头的环保养猪场,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2012年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8900元,最低村收入5472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是在环城路以西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该区以5个村为主,依托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经济林苗木和林果业。大罗、天星、荣华等村发展杨梅、猕猴桃;吹角、下沟等村发展任豆树、摇钱树苗。目前,该区林果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任豆树、摇钱树育苗2000余亩,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
(三)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型农产品、新大地农机等10余个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的生猪、蔬菜、食用菌规模经营、集中销售,近销附近厂矿、远销重庆市区及贵州等地,效益是流转前的4-6倍;全镇农机合作社共购买200多台小型农机,组织流转土地1000亩,培植了一批种植大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合作社打工,更多的则外出务工、经商等,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探索集体经营模式,破解集体经济收入难的问题。打通村集体经营20余个猪舍,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沿河村探索由村集体经办经营1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10余万元。依托项目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民生、社会公益事业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四)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我镇抢抓机遇,用活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每年召开全镇农村工作会议,印发支农惠农政策读本,号召各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设立争取资金奖,按争取资金数额的1%进行奖励。2009年以来,吹角村争取各类奖补资金达50余万元,一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兵,全镇各村累计争取奖补资金达300余万元。二是加大镇级投入。每年预算30%财政收入扶持“三农”,其中10%专门用于奖补农业结构调整。在区奖补的基础上,一个标准
化温室大棚奖补2000元,一个大型猪厂奖补5-10万元,一个农字号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的3‰-5‰进行奖补,对发展其它产业的,都分门别类进行奖补。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前期投资大这一难题,我镇充分运用市场方式运作,先把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公开招投标,引入外部发展资金,进行整体开发经营。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查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发展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由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
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五)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加快发展畜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增加投入,支持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完善制度,健全体系,搞好动物防疫,确保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
(六)围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专业村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重点建好优质水果基地、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等,在村支两委委共同努力下,培育出一大批生产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已有的科学种养带头人要着力扶持,使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农户与农头企业合作,扩大科技含量高、收益高的农副产品的种养,鼓励农户积极探索致富道路。
第二篇: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2
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电大学员 宋儒昌
一、打通镇基本情况
打通镇位于綦江区南部,东靠安稳镇,南连石壕镇,西与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邻界,北与赶水镇相接,渝黔(万梨)公路穿境而过。距綦江主城68公里。境内煤炭、铁矿、林业、水资源丰富。风景旅游区有大罗红花湖、梅家沟水库、张家口龙泉山庄、沿河小寨坝山地现代农业园等连成一线。全镇最高海拔130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780米。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个社区,131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51008人,常驻人口9万余人,城镇化率达55.01%。辖区内煤炭资源丰富,西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基地松藻煤电公司坐落于此,镇域工业发达,是綦南首屈一指的工业强镇。
201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8250万元,同比增长15.5%;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09186万元,同比增长12.6%;镇级财政完成4268万元,同比增长15%,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555万元,同比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955万元,同比增长1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900万元,同比增长20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9486元,同比增长21%。在2012年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名列第二名,取得了
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近年来,按照市级中心镇“五个一”和“六个有”要求,强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镇巳发展成为重庆市经济“百强”镇,商业示范镇、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木瓜之乡、市级卫生镇和重庆市“最具人气”小城镇,是綦南经济、文化和商贸物流中心,为按照黔北县城标准建设新打通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我镇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镇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打通镇发展经济的需要。打通镇是一个农业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镇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2012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68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2012年粮经比例为35:65。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木瓜1.1万亩,葡萄
500亩,香桂500亩,甘桔200亩,蔬菜5000亩,滇屯502优质稻1500亩,玉米制种6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12糯玉米种植收入6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00元,人均500元收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镇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三、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1992年至今的21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镇的木瓜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但未持续几年以失败告终。从1998年起纯属农业镇的打通镇,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甘蔗两大产业,但由于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500亩降到现在的300亩;甘蔗由于价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下降到现在的12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镇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2008年在试验178亩糯玉米制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2012年发展到60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现我镇糯玉米制种实施五年时间,但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镇2003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68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
动力收入只有3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设想
通过调查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这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
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臵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
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五)、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加快发展畜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增加投入,支持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完善制度,健全体系,搞好动物防,疫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
第三篇: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搭建平台 调整结构 培育特色
促进农民稳步持续增收
梨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一、镇域基本情况
梨林镇位于济源市东部,东与沁阳接壤,南距洛阳60公里,北距山西晋城65公里,207国道、济新公路呈十字型穿镇而过,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全镇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000人,耕地面积45000亩,属典型的平原区农业镇。2009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97元。
二、主要经验做法
梨林镇属于传统的农业镇,和全省大多数农业乡镇一样:受传统农业思维影响大,工业发展底子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如何依托土地优势,跳出传统农业圈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用活资金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梨林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三农”工 1
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一是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范庄的养猪厂、永泰、东坡的温室大棚等等,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作成功。二是坚持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员先锋论坛”、党内民主生活会、“四赛四比”、评星挂牌等五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李道安、刘和平、李五才、石春喜等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三是利用党建示范区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百千万”工程三个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前荣等20余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调整土地4000亩,积极发展养殖、蔬菜大棚等产业。
(二)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我们规划建设了“一轴两园”的发展新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一轴”即以梨林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镇域发展轴线,“两园”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和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是在镇区东沿济新路两边建设梨林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规划已到位,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该园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1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二是在济新路以南建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立足于区域相连、产业相近等特点,将范庄等8个村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高效温室蔬菜、生物环保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目前,示范区内拥有腾达驴业等4个农字号企业、450座温室大棚、1个年出栏30000头的养猪厂和2个年出栏5000头的环保养猪厂,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2009年,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13478元,最低村收入5472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是在济新路以北建设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该区以沁河沿岸10个村为主,依托滩地资源,重点发展经济林苗木和林果业。良庄、屈东、屈西等村发展苹果、梨、桃,安村、大许等村发展杨树苗。目前,该区林果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杨树育苗2000余亩,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
(三)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范庄农产品、新大地农机等20余个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的生猪、蔬菜、食用菌规模经营、集中销售,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效益是流转前的4-6倍;全镇3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共购买200多台大型农机,组织流转土地8000亩,培植了一批种植大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合作社打工,更多的则外出务工、经商等,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探索集体经营模式,破解集体经济收入难的问题。
范庄村集体经营20余个猪舍,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前荣村探索由村集体经办经营3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30余万元。依托项目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民生、社会公益事业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既能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推行“猪—沼—菜(菌)、“种—养—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主打品牌。2006年以来,范庄村先后投资450万元建成1个5000头生物科技环保养猪场、1个500立方大型沼气池和5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形成了“猪-沼-菜”生态农业循环链,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赢的目标,这一成功做法,带动了前荣等村发展循环产业。目前,全镇拥有5000头大型生猪养殖场4个,大型沼气池2座,温室大棚1200座,食用菌产量突破3000吨,来自蔬菜、养殖、食用菌的收入每年达8000余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
(五)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济源市委、市政府2010年对“三农”的扶持资金达4.5亿元,我镇抢抓机遇,用活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每年召开全镇农村工作会议,印发支农惠农政策读本,号召各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设立争取资金奖,按争取资金数额的1%进行奖励。2006年以来,范庄村争取各类奖补资金达500余万元,一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兵,全镇各村累计争取奖补资金达5000余万
元。二是加大镇级投入。每年预算30%财政收入扶持“三农”,其中10%专门用于奖补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奖补的基础上,一个标准化温室大棚奖补2000元,一个大型猪厂奖补5-20万元,一个农字号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的3‰-5‰进行奖补,对发展其它产业的,都分门别类进行奖补。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前期投资大这一难题,我镇充分运用市场方式运作,先把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公开招投标,引入外部发展资金,进行整体开发经营。范庄蔬菜示范园区流转土地300亩建设150座大棚,通过公开招投标,由康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500万元的价格进行开发经营。
三、问题和建议
目前,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镇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群众观念问题。由于思想认识、资金不足、担心风险等原因,广大群众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二是特色和规模问题。蔬菜大棚、养殖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逐步趋于雷同,且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加工流通问题。农产品产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流通加工环节缺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建议:一是强化农民的素质教育。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包括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经常化,不断提升其素质,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二是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在对农民加大扶持的同
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乡镇经费扶持。同时,从土地流转、发展产业、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经营大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为中心,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提高效益。四是发展农业产业企业。在农产品后续服务、拉长农产品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为农业结构调整增添后劲。
第四篇: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查报告
龙凤镇人民政府黄猛
按照中央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为切实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2008年6月,笔者对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进行了调查,以弄清龙凤镇在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龙凤镇位于恩施州城北郊,中心集镇距市区12公里,全镇辖18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5.4万,全镇共有耕地5658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亩,境内兼有高山、二高山和低山,海拔最高1480米,最低460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全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极大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75.8元。从总体上看,目前龙凤镇的农业产业调整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龙凤镇围绕本地资源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布局、产业类型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建立了初具的规模板块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向家村、三龙坝为主的12000余亩柚子基地,以青堡、碾盘、佐家坝为主要发展区域的5000亩药材基地,以猫子山、佐家坝、龙马村为主要发展区域的8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基地,以三河村为中心向全镇辐射的肉鸡、青脚鸡养殖繁育基地,杉木村已建成两个万头生猪养殖场,并带动全村成为年养殖生猪3万余头的生猪养殖专业村。从种植业看,2007年底,全镇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58156亩,粮经比例达到50:37。从养殖业看,2007年,全镇年出笼生猪42000余头,出笼家禽442993羽。比2000年分别增加6000头和22万羽。
(二)调整初显效益
近年来,全镇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除了党的惠农政策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猫子山的茶农,近年来每年在茶叶上可收入160万元,户均收入4000元,比原来种植单一的粮食收入增加3000元。另如小龙潭村种植的枇杷,丰产年每亩可收入8000元,比单一的粮食收入增加7000元。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亿元,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收入达到7700万元。占农业产业总收入的44%。
(三)认识逐步提高
受前些年发展桑蚕、生姜、梨树等影响,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心有余悸,认为政府发展什么,通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农民不敢尝试,有所顾忌,但通过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驱动,一些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使群众普遍看到了结构调整带来的效益,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部分农民开始自觉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变“要我调”为“我要调”。
(四)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不断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对全镇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调整,全镇农业产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如在高山、二高山村发展魔芋、药材,在猫子山、佐家坝、龙马村形成茶叶发展带,杉木、古场作为生猪养殖专业村予以建设,在城郊和国道沿线的村积极发展蔬菜和小水果,都充分利用了本地优势资源和地理条件。使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五)农业龙头企业及服务组织带动作用得到增强
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的拉动。近年来随着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色农产品的增加,一些农业加工企业和服务组织应运而生,如猫子山、佐家坝分别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向家村建立了全州闻名的兄弟薯片厂,双堰塘村花椒种植户和杉木村生猪养殖户分别组建了九叶青花椒合作社和联强生猪养殖协会。这些农产品加工厂和专用合作社,极大的拉动了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品质不断提升、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增长。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龙凤镇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具特色
从种植业上看,近年来发展了小水果、茶叶、药材、魔芋、烟叶、蔬菜等经
济作物,但没有一特色产业,没有一个支柱产业,没有一个名特产品。可谓是“样样都发展,门门无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属传统型。近年来,针对这一现状,也发展了如花椒等新特色产业,但尚处在萌芽期。
(二)质量不优
调整后的部分农特产品品质不优,不适应市场需求。如发展的1.2万亩白柚,已逐步进入丰产期,但柚子品质不适宜外销。发展的枣子品种混杂,果实大小不一,品质不高,难以销售。使得农特产品价格不高,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获得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
(三)加工滞后,销售不畅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目前龙凤镇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且生产能力低,生产的产品难以上档次。社会化服务组织在销售服务、技术指导上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的销售仍然是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没能形成产业键条。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资金投入。农业结构的调整成效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素质密切相关,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有限,使调整处于较低层次。同时,因资金限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局限。
(二)缺乏科技支撑。一是新调整的农产品种植、管理缺乏科技、重发展、轻管理的情况仍然存在,管理不到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二是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包装和深加工上技术落后,使得农产品的增值受到制约。
(三)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科学发展的规划,致使发展难成规模,难以形成特色。
(四)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拉动,一个产业缺乏生产或销售龙头企业,其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也影响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
(五)信息不灵、农展素质不高、经济方式分数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信息制约,由于农村信息不灵,使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生产和调整仍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碾盘村一农户在外看见别人养蜗牛赚钱,回家后便发展蜗牛,等他把蜗牛养出来,市场已发生变化,结果卖不出去。
二是素质制约。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掌握科技难,不适应调整后的产品的管理、生产、加工。
三是经营方式制约。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形不成市场主体,更难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对策及建议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全镇要按照“定规划、突特色、扩规模、强龙头、育品牌、增效益”的思路,以工业化理念抓好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定规划、优产业。进一步从抓规划入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的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并按计划、分步骤严格按规划进行推进,以确保突出自身特色,科学发展。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提高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基础条件出发,从发挥本地优势出发,从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形成与资源特色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格局。就龙凤镇的资源特点和发展基础来看,应以林果、茶叶、烟叶、魔芋、水稻、蔬菜、养猪、养鸡以及特种培植(如蘑菇)和城郊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要实施远抓林果茶,近抓烟和菜,基础抓粮食,发展畜禽养殖的农业发展战略。二是扩规模、壮产业。坚持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的原则,相对集中连片地安排主导产业、产品生产,实现一村一品、以优促势、以优聚势,向规模要效益。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龙凤镇农业总体布局框架及远景规划应是:山地林果烟药,平地稻粮,庭院畜,环路菜等。三是强龙头、带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缓慢是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最大的弱点,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吸纳农产品的数量少,加工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必须尽快出台有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一批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发挥联系市场、基地和农户的核心作用。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鼓励、支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当前应着重培植柚子生产加工企业,精品茶叶生产企业,进一步扶持九叶青花椒协会,杉木村联强生猪养殖协会的发
展,充分发挥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联系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育品牌、兴产业。树立品牌意识,丰富品牌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积极争取润邦国际收购、兼并龙凤镇现有的几家小型茶叶加工厂,统一“恩施玉露”的品牌,进一步扶持和壮大九叶青花椒、兄弟薯片、三河禽业等农产品品牌。着重培植一批优质农户产品的品牌,增强农户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五是建设施、固产业。要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采取严格的农地保护措施,形成科学的农业要素转移机制,促进农林渔业全面发展,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绩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于2004年3月中旬至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平均每年递增7.6%。其中,农业产值38217万元,林业产值518万元,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03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2003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2003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2003年,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占57%,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占43%。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专业村、组。2003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38万亩,总产量21.5万吨;水果成片种植面积6.92万亩,总产量5.26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95万亩;出栏肉兔163万只、家禽107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近2万亩、产量10200吨。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已大大超过粮油产值。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市级4家,县级21家,街道、镇乡级27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用地21823亩,从业人员29550人,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多万元。另外,全县还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拥有会员1818人,带动农户5176户,服务范围主要是蔬菜、种子、水果、水产、蓄禽等方面,作用发挥较好的有广东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狮子太山果协、健龙莲藕协会等。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2003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4%,涉及农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其中第一产业内部转移12012人,占8.34%,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龙头企业还使用了大量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全县农民从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人均达到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难。一是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无力度;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差,发展零散。如十万亩优质梨种植,成片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不多;三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喜欢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不愿调整农业结构;四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加之风险大,想调整结构却不知如何调或者不敢调;五是部分农民信息不灵,盲目跟着别人调,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低水平重复,同类性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对市场行情的变化规律把握不准,调整后见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损失,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六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相对落后,农产品增值不大;七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又缺乏农业种养业和自然灾害保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各自为政”,走公司+农户+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的不多,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象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这样有带动力的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全县象狮子太山果协和健龙莲藕协会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组织不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业主与农民之间采用订单农业、按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合作的少,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加之我县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是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全县农技专业人员仅占在岗人员的14%,加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三)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规模小,档次低,精品少。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三业茶叶公司等项目规模较大之外,普遍规模
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收集和发布有关农业的信息方面,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门还应积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应加大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和实施力度,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区域内的生产环境。要把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向专业户延伸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及早实施。用信息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