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恢复建制30年公平交易执法大事记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恢复建制30年公平交易执法大事记
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全国各级工商机关迅速得到恢复和加强,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的任务由工商机关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监督管理司设立了经济检查处。
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市场调节范围扩大,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市场日益繁荣。但是,由于某些工农业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立法和监管工作没有跟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供求之间的矛盾,乘机大搞走私贩私等投机倒把活动。在一段时期内,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各级工商机关对投机倒把活动进行了坚决打击。
从1980年至1992年,工商机关对投机倒把活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打击。
第一次,1980年至1981年。1979年以后,由于东南沿海的开放,走私贩私活动越来越猖狂,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当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大搞投机倒把,破坏市场物价稳定。全国工商机关查获的大要案件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1980年全年大要案数量比1979年增长了130%。在这些大要案中,以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高档消费品最为突出。为了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贩私活动,维护市场秩序,国务院于1981年1月7日发出了《关于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的指示》。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月10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工商机关积极开展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贩私活动。到1981年底,全国共查处投机违法案件146.7万件。其中投机倒把案件36.5万件,比1980年增长31%;获利1万元以上的大案2800件,比1980年增长1.5倍;罚没金额1.78亿元,比1980年增长1.6倍。经过这次打击,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保证了全国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次,1982年上半年到1983年。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放宽了一些经济政策,以便搞活农村经济,改善商品流通。一些投机倒把者又趁机活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走私活动猖獗,走私活动由沿海向内地不断蔓延扩大。走私贩私活动与投机倒把活动交织在一起,使经济领域里违法犯罪活动大量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
全国各级工商机关集中力量查处投机倒把和其他违法违章案件,取得了很大成绩。1982年全国共查处违法案件123.7万件,其中投机倒把案件30.9万件,罚没金额达2.74亿元。这次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和投机违法活动,是同打击经济领域中其他经济违法犯罪统一进行的效果比较显著,对维护改革开放和搞活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至1985年底。这次打击活动主要是配合有关部门从四个方面对不正之风进行整顿。一是在清理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行动中查处投机违法行为,二是查处就地转手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行为,三是取缔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四是打击走私贩私活动。1985年,全国共查处违法案件85.6万件,其中投机倒把案件9.5万件,获利万元以上的大案3万多件,罚没金额3.3亿多元。
1987年9月17日,国务院颁发了《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明确了查处投机倒把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工商机关是查处投机倒把行为的主管机关,界定了投机倒把的性质和投机倒把的具体表现,同时规定了工商机关查处投机倒把的职权范围和行政处罚种类及执行程序。《条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和完备的查处投机倒把行为的法规,为工商机关查处投机倒把活动提供了法规依据,为工商行政管理经济检查工作向着系统化、法治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了经济检查司,全国工商机关自上而下都成立了经济检查队、科、股,一些大中城市还建立了经济检查大队。据统计,到 1 1990年底,全国约有专职经济检查干部2.5万人,另有兼职从事经济检查工作的工商人员1.5万人。
从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至1991年上半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部署和要求,在全国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确定的17个大要案件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有关省、市工商局,负责对中国基建物资配套承包公司、华能原材料公司、中国欧美进出口公司、华人世界基金会、铁道部劳动服务公司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处理,各级工商机关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对市场主体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四无”公司,撤、停、并、转了各类公司10万多家。各级工商机关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使经济案件发案率从1988年下半年起大幅下降,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党的十四大以后,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工商机关加大了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力度。
1992年到1993年,全国工商机关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的数量逐年下降。1992年,共查处各种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197833件,比1991年下降了19.1%;1993年查处各种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159750件,比1992年又下降了14.95%。
1987年8月,国务院首次提出要制定全国性的制止不正当竞争条例。1992年初,《反不正当竞争法》(当时称《制止不正当竞争法》)正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并确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承担起草任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2年初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小组,收集和研究国内外的有关法律资料。1993年初,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并与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同志共同研究、修改,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草案)》。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1993年9月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调整市场竞争行为的基本法律,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
在1994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三定方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撤销了原有的经济检查司和经济合同管理司,成立了公平交易局。在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三定方案”,将原公平交易局负责贯彻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济合同法》的职能分离出去,重新确定了公平交易局的主要职责。
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反不正当竞争机构的加强、职能的进一步明确,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工作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2001年,朱镕基总理明确指出,工商机关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
2001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升格为正部级,公平交易局的职能是:研究拟定制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规章制度及具体措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组织查处市场中的垄断、不正当竞争、走私贩私、传销和变相传销及其他经济违法案件。
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将组织查处传销和变相传销的工作与公平交易局分离。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工商机关都成立了公平交易执法机构。
据统计,1994年至2008年6月底,全国工商机关公平交易执法机构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218万余件。这些案件的查处,对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打击各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行为,营造健康有序发展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生产、生活资料短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得到 2 缓解,公平交易执法机构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八个方面。
(一)严厉打击走私贩私行为
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东南沿海三省第二次打击走私工作会议纪要》,决定东南沿海三省的陆上缉私工作主要由工商机关担负,经省政府批准,工商机关可以设立缉私检查站和缉私队,坚决取缔私货市场,切断走私与内地的联系。从此,打击走私工作就成为工商机关的一项日常性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前后,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工商机关共查处走私贩私案件6.1万件,罚没款上亿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和《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成为工商机关开展打击走私贩私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各地开展打击走私贩私的专项行动,各级工商机关着重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市场管理,取缔私货市场。1990年,广东省汕头、汕尾、惠州、湛江等地工商机关清理取缔出售走私物品的黑市82个。二是取缔私货交易点,摧毁走私窝点。1991年上半年,福建省查获了用于走私的125.6万美元、62.8万港元以及大量日元和台币。三是开展公路缉私,切断私货运输渠道。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四省均设立了缉私检查站(队),加强查缉工作。仅福建省福鼎县缉私检查站在1991年上半年就查获走私黄金40公斤、走私汽车31辆。
199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进口汽车牌证管理的通知》,同年1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走私贩私行为处罚的暂行规定》。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工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非法拼(组)装汽车、摩托车的通告》。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函〔1997〕33号文件明确指出上述通告具有行政法规效力,可以作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
199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进口照相机市场管理办法》。
1996年,各级工商机关查获走私贩私案件3828件,查获违法物资案值9亿元。
1998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同年又在广东召开8省市打击走私及骗汇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工商机关负责取缔私货市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了《关于贯彻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反走私专项斗争的通知》,全国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轮打击走私贩私斗争的高潮。
从1998年7月至1999年5月,全国工商机关共查处走私贩私案件2138件,案件总值5.4亿元。
2002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打击走私专项斗争的工作方案》,派专人到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对打击走私贩私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过去一度问题严重的私货市场基本被取缔。
全国工商机关还先后开展了打击冻肉鸡商品走私贩私、感光材料走私贩私等专项行动。据统计,2000年至2002年底,各级工商机关共查处走私贩私案件1.5万余件,案值46.55亿元,罚没款11.9亿元。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各级工商机关共查处走私贩私案件1.8万余件,案值41亿元,罚没款10.8亿元。
(二)打击非法出版活动,查处侵权盗版行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
1996年,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印发了《有效保护及实施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坚持依法行政,严把市场准入关,配合有关部门对音像、电子、图书、印刷等市场开展整治,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法工作,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同时发出《关于认真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的通知》,直接组织了首次大规模行动,对广州的音像电子市场开展了集中整治。并且,在北京组织了知识产权培训班,第一次对系统内干部开展相关专业培训,提高了工商干部的执法水平,加强了各 3 地工商机关的执法力量。
199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一些城市的工商机关开展了打击不法游商销售非法出版物的工作。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东等地先后查处了大量案件,收缴了大量有政治问题的出版物。
1999年7月2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关于立即收缴与“法轮大法(法轮功)”有关的所有出版物的紧急通知》。各级工商机关迅速行动,截至8月4日,共清查各类印刷厂、书店、图书报刊批发市场及零售摊点168133个,收缴与“法轮大法(法轮功)”有关的非法书籍48319册、音像制品36724盘、横幅11573幅、有关宣传材料23352份、其他材料4970份。
2000年以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每年下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扫黄打非”行动方案》。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7年,全国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363765人次;检查各类出版物销售商1032135户,检查印刷、复制企业72428家;查缴非法出版物共计10483227件;查处制售、传播非法出版物案件9349件,案值12713万元,罚没款3871万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27件。
(三)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
2005年4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专项执法工作。
2005年4月29日,国家工商总局在京召开了全国工商机关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工作会议,就工商机关开展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
按照国务院四部门的文件要求,国家工商总局相继成立了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协调小组,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工商部门牵头,发改委、公安、卫生、盐政等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打击非法拼装汽车行为
2001年4月,工商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了取缔报废汽车拆解市场、打击拼装汽车专项行动。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收购拆解拼装汽车行为 迅速取缔报废汽车拆解拼装市场的通知》、《关于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彻底取缔报废汽车拆解拼装市场的通知》,派工作组分别赴陕西泾阳、三原,河北徐水,安徽凤阳、定远,天津蓟县等社会反响强烈的报废汽车非法拆解、拼装市场,会同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坚决取缔。
2001年4月至8月底,全国工商机关共取缔报废汽车市场202处,取缔报废汽车拆解拼装窝点1338个,涉及29个省区市,已经查明的报废汽车拆解市场全部被取缔,一大批拆解拼装窝点被铲除,全国范围内长达10年之久的非法拆解、拼装汽车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2002年至2008年上半年,各级工商机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强对已取缔的报废车辆拆解市场的监控,防止死灰复燃。截至2008年6月底,共查处非法拼组装汽车案件1000余件。
(五)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行为
199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清理整顿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行动方案》,各地工商机关对生产、销售和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清理整顿。
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派专案组赴深圳市进行专案督查,指导深圳市福田区工商机关查处非法经销商户4家,捣毁仓库1个,查获卫星电视接收机300多台;指导宝安区工商机关查获地下黑工厂1个,查获卫星电视接收机1069台及原材料400多箱,外包装盒2.5吨。此案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全国境外卫星电视整治办公室的高度评价。
2008年上半年,国家工商总局召集18个省区市的工商部门开会,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集中查处。据统计,18个省区市工商机关共查处非法经销商342 家,查获卫星电视地面成套接收设施4089套,卫星电视接收机7376台,高频头 7547 个,天线锅11312个及零配件一大批。
(六)查处假冒台湾水果行为
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制止和查处假冒台湾水果行为的通知》。
2007年初,国家工商总局协调18个省区市,由福建省工商局牵头,召开了工商机关打击假冒台湾水果联席会议,构建打击假冒台湾水果的省际协作机制。福建省工商系统2007年上半年就查获假冒台湾产水果5761公斤。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充分肯定。
(七)打击非法交易
1989年,北京市工商局查获一批含有宣扬反动迷信颓废思想内容的文化衫。1995年,对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祝活动之机非法经营纪念章的行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各地工商机关进行查处。1996年,一些人利用香港回归大搞非法商业活动,各地工商机关对擅自发行纪念币、纪念章等行为予以查处。
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关于清理不良文化扫除文化垃圾的行动方案》,重点对保健、娱乐、美容、饮食等服务业进行整治,共出动检查人员10万多人次,取缔非法经营户6400余家,清理含有不良文化内容的牌匾1.3万余块,收缴含有不良文化内容的各种广告宣传品340余万份,责令停止发布含有不良文化内容的广告近3000条。
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关于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取缔利用电脑从事经营性游艺活动的通知》,各级工商机关与文化、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到1998年12月底,基本制止了这种违法行为。
各地工商机关还对非法经营含有反动迷信和违背中华民族传统内容商品的行为进行查处,如经销曰本侵略军舰艇模型、服装等。
(八)积极参与禁毒、反洗钱、扫黑除恶等工作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工商机关积极参与禁毒斗争。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海丰县工商局自1991年至1995年连续查处贩毒案件13件,查获毒品10257克。福建省漳州市工商局1996年捣毁制造冰毒窝点,现场查获冰毒30000多克。广东省饶平县工商局查处利用小轿车运毒案,查获海洛因750克。
按照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部署和《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规定的职责,工商机关积极参与反洗钱的立法工作,依法登记各类企业,强化企业分类监管工作,认真做好与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在反洗钱工作方面的信息沟通。
按照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参与扫黑除恶工作。工商机关严把市场准入关,特别是强化对建筑、运输、采矿、餐饮、娱乐等黑恶势力易涉足行业主体资格的审查;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将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列入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强化对批发市场及餐饮、娱乐等场所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公安部门通报。
2007年,全国工商机关配合有关部门对黑砖窑以及建筑、采矿等行业非法用工行为进行了重点清查,对盘踞在这些领域内的黑恶势力进行了清除。
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公平交易市场秩序
《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各级工商机关始终将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不断完善配套规章,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工作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针对各地在行政执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以规范性 5 文件的形式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解释。在地方人大、政府的支持下,由工商机关起草、地方人大审议,一些地方通过了一批地方性反不正当竞争法规。
200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工商总局承担了修订调研和论证工作,提出初步修改意见,并成立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工作小组,拟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稿)》。截至2008年6月底,修订工作仍在抓紧进行之中。
(二)制止和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
据统计,1993年12月至2008年6月,全国共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39.3万件,案件总值347.4亿元,罚没金额56.26亿元,收到了明显的执法效果。
1.开展“公平交易执法年”活动
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系统开展了以“公平交易执法年”、“工商形象建设年”为核心的公平交易执法活动,以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全年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11388件,查处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
当年,天津市工商局查处案件272件,其中经济处罚171件,比1995年上升58%。浙江省宁波市工商局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52件,是1995年的10倍多。四川省成都市工商局在查处行业垄断、侵犯商业秘密、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疑难案件方面狠下功夫,查处了成都市电信局工程总公司从事商业贿赂案、都江堰市工程机械厂侵犯商业秘密案等一批有影响的重大特大案件。这些执法活动有效地保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净化了市场环境。
2.加大市场专项整治力度
1995年,工商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了四次市场专项治理,共出动近百万人次,检查各类生产、销售企业达238万余家,查处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5万多件,移送司法机关200多件,查获各种假冒伪劣商品案值总计62亿元,取缔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6900余个。
1996年至1997年,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务院纠风办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组织开展了全国整治药品回扣违法行为工作。
截至1997年10月底,工商机关查结药品回扣案件2214件,涉及违法金额4.86亿元,罚没金额5118.7万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99件。
1999年至2002年,工商机关开展了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工作,与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招标采购行为的法律文件,保障了药品招标采购活动的顺利开展。
据统计,自2004年至2007年,全国工商机关共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案件3861件,案值11.88亿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商业贿赂案件24件。
国家工商总局还与国家旅游局、国家民航总局等有关部门分别就旅游市场、民用航空运输市场的回扣及商业贿赂问题开展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销售机票中暗扣行为的通知》。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大决策以来,工商机关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严肃查处各种商业贿赂行为,国家工商总局的工作多次得到国务院和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有关领导的肯定。截至2008年6月,全系统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8534件,案值48.12亿元。查办案件数量超过了1994年至2005年11年间查办此类案件数量的总和。根据中央治贿办公布的数字,工商系统在专项治理工作中查办的案件数量占全国查办案件总量的一半左右。
2006年初,国家工商总局专门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总局治贿办制定下发《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力度的指导性意见》,6 实行商业贿赂大要案件备案制度,先后协调、指导了对天津德普公司涉嫌商业贿赂案和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涉嫌商业贿赂案等案件的查处工作。
各级工商机关在依法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傍名牌”等违法行为的同时,注意及时发现和处理与之相伴而生的商业贿赂行为。特别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打击“傍名牌”专项执法行动开展后,各地工商机关认识到商业贿赂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注意从查处相关案件中深挖商业贿赂案件线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许。
2006年和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相继举办了7期全国地市局长培训班和2期全系统治理商业贿赂执法培训班。广东、四川、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工商机关还开展了业务技能大比武、以会代训、岗位练兵、经验交流、以案说法等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活动。云南、安徽、辽宁、重庆、新疆等地工商机关在查处医药购销、教辅教材发行等重点领域的案件中,加大监管力度,取得了新的进展。不少省区市工商局积极推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联系点制度,派出工作组与一线办案人员通过案评会等形式一起讨论具体案情,指导查处工作。
国家工商总局治贿办按照中央治贿办的部署,完成了《目前我国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江西省工商系统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共成立研究课题组11个,参与课题研究人员54人,召开理论研讨会29次,为有效解决治理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和难点问题提供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3.推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全面实施
针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如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行为和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虚假表示和虚假宣传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各地工商机关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了大量案件。
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仿冒椰树牌椰汁和娃哈哈饮料包装、装潢行为进行了认定,从而加强了案件的督查、督办、指导和协调工作。
2005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承担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有关商业秘密专题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国内外有关商业秘密问题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意见收集等基础性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
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组的统一安排,积极做好商业秘密专题研究的后续工作以及贯彻实施工作,进一步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大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
4.保护外国企业、外资企业及我国港、澳、台企业的合法权益
工商机关先后查处了一批仿冒外国知名企业及我国港、澳、台企业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案件。对江苏扬州三笑牙膏厂生产的三笑牙刷仿冒美国宝洁公司生产的佳洁士牙刷包装、装潢案件,对青岛特艺品公司擅自使用与美国复兴地毯公司生产的地毯相近似的包装、装潢案件进行了督查督办,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破除和克服了地方保护和案件查处中存在的困难,有力地保护了涉外知识产权。
5.严厉查处网络经营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002年,国家工商总局以北京、上海、深圳、大连4个城市为试点,开展了查处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工作,积极探索对网上销售仿冒商品、误导性宣传、不正当有奖销售以及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新途径,以维护网络经济的正常秩序。在总结4个城市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进行推广。
(三)反限制竞争及反垄断
自1999年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公用企业等垄断性行业限制竞争行为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
199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首次组织全系统对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开展了有重点、有步骤的专项整治,并确定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湖北、四川、陕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为试点地区。
200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系统部署了进一步做好对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各地工商机关在上一年度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把查处重点放在电信、邮政、保险、供电、供水、旅游、铁路等社会反映强烈、限制竞争行为严重的行业,加大执法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01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南京召开垄断性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对整治重点、范围、时间、要求等作了安排部署,明确把重点垄断性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专项整治以及破除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作为整顿内容和工作重点。
为加强对反垄断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工商总局针对各地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加强了有关规制限制竞争行为的行政解释,通过组织专项工作会议、业务知识培训、东西部地区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执法经验。据统计,1999年至2001年,全国共查处行业垄断和行政垄断案件分别为2815件和203件。
2002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地加大对供水、供电、供气等垄断性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查处,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协作,重点查处酒类、化肥、烟草等行业的地区封锁、地方保护行为。
2003年以后,工商机关反限制竞争执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级工商机关严格依法行政,执法领域不断拓宽;积极参与并推进我国《反垄断法》的出台,反垄断执法和立法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03年以来,国家工商总局连续5年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反垄断专项执法工作,共查处行业垄断案件4700多件,涉及供水、供电、供气、邮政、电信、交通运输、保险、银行、石油、石化、烟草、盐业等垄断性行业企业;制止和查处地方保护、地区封锁等行政性垄断案件465件。
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加大对垄断性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
从2003年开始,国家工商总局每年都安排专题调研,了解反垄断执法情况,为反垄断立法提供可行的建议。为加强对反垄断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国家工商总局于2007年6月、7月和2008年5月举办了《反垄断法》培训班,就《反垄断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培训,取得积极成果。
反限制竞争和反垄断执法工作的开展,不仅使工商机关积累了一定的执法经验,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截至2008年6月,全国工商机关从事竞争执法的专职人员近7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省级工商机关都成立了统一的公平交易执法机构,共有竞争执法人员近1000人,专司大案要案的查处;市、县级工商机关均设立公平交易执法处、科,负责当地竞争执法工作。全国工商机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网络已基本形成。
2008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新设立了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该局的设立,对查处全国范围内涉及垄断协议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案件,查处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走私贩私及其他经济违法案件,督查督办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将发挥重要作用。
□资料由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提供
第二篇: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公平交易执法的环境现状及对策
工商行政管理的公平交易执法环境是指与工商机关开展公平交易行政执法活动相关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它与工商行政管理活动息息相关,是工商机关存在及其工作开展的土壤。良好的执法环境能有力地推进各项执法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行政效率;而恶劣的执法环境则会使工作举步维艰,难以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构建,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公平交易行政执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执法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对依法执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执法的矛盾加剧、困难增多、难度加大 ,行政执法面临新的环境和形势。但是,市场秩序混乱的现状,有碍市场监督管理和公平交易执法职能到位的问题,我们又不得不忧心忡忡。
一、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公平交易执法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这里既有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支持和要求,希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执法,也有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不理解和指责,以及不适当的干预。同时,还存在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执法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
(一)立法层面上的问题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公平交易行政执法中,其基本任务就是执行法律、法规,保障市场竞争主体的各项合法权益,制止和惩处各种有碍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现在我们行政执法依据的法规显然滞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同时,随着新的职能调整而法规的修改又未能跟上。这势必影响到行政执法依据的效力和执行机关的效能。
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公平交易执法的一部大法,刚一颁布,就发现国内外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适应相应变化的执法工作需要,原来该法概括的11种行为,难以涵盖已经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时就有不少人提出了其在实践中存在1、主体不够明确,执法效果不佳 ;
2、与其他法律有冲突,内容滞后;
3、执法手段薄弱,行政措施不力等缺陷。
其他的工商行政管理法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列举了。这样的法何已能作为准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是指“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守,而所遵守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市场和社会需要“良法”,监管五光十色的市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需要“良法 ”。
(二)服务、发展与执法的矛盾
1、现在各地政府都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提出建设服务型工商。但对服务型政府或服务型工商有的理解不够全面,有的把服务与管理对立起来,认为讲服务就是要放宽政策、降低条件,要少检查、少罚款、少收费,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职责出现了偏差。强调了放宽市场准入 ,忽视了条件和程序的把关,强调为企业服务,忽视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强调为地方经济服务,忽视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了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有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了让当地政府满意,做了一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该做、做不好、做不了的工作, 有的成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卫士,有的市场监管的职责没有认真履行,却做了大量中介服务工作,出现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
2、目前各级政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少地方把支持发展和公平交易行政执法对立起来,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进行检查,对一些违法企业实施行政处罚,影响了投资人的积极性,破坏了投资环境。因此,有的地方不分情况一律要求对企业或个人的违法行为首犯不罚,未经当地政府批准一律不得到企业进行检查和实施处罚,企业违法一般不罚或按下限处罚,有的在软环境治理中不适当地干预工商执法,有的甚至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阻碍,工商机关撤销了,环境就改善了。
3、当地各界对工商的职能了解不够全面,特别是公平交易执法了解不够全面。对工商职能的全面了解,是行政相对人主动配合工商机关维护市场秩序,社会各界支持工商机关执法,及时查处各类行政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的重要前提。虽然工商部门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但对工商的认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只停留在“打假”这一层面,对工商机关的其他职能了解不多,这一方面造成了工商部门的一些执法工作被人误解,严肃正常的执法受到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挫伤了部分工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
知法是守法的基础。可是许多经营者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也不懂,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都不熟悉。经营者总体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许多违法经营行为的发生和屡禁不止,如无照经营、擅自发布户外广告、未亮照经营等等。而消费者缺乏举报违法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普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是本地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为了那么一点小事而较真”的思想,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的不强,在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这些违法经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从我局近年来查处案件的案源来看,由消费者投诉发案的比例相当低。影响了工商机关对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及时查处。
(四)执法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部分执法人员以前从事的是非公平交易执法工作,从来没有查处过案件,这就导致他们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因此,这一部分人在办案过程中往往问题不断。
1、重罚轻纠。实践中,一些办案机构在办案时,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还不够,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部分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领会,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不会运用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
2、重实体、轻程序。长期以来,有部分执法人员凭经验办事,采取经验主义,认为程序问题是工作上的步骤和方法的问题,只要实体上合法,程序上无所谓;还有的人认为,即使程序错了,也不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罚。但是许多行政处罚案件被诉到人民法院之后,不是因为实体问题,往往是因为程序不合法而被撤销,因此,程序合法绝对不能丢。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公平交易执法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执法行为不规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外部利益调整带来的矛盾。加之我国的法制还不健全,党和政府依法执政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是观念上的原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 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并没有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不懂得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不懂得法律、法规是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 执行法律、法规就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不懂得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树立依法执政的理念,对党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解不深,对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把握不够,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好。
二是立法上的原因。由于我国立法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些法律法规滞后, 法一方面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覆盖住, 另一方面不可能把未来的事情都预料在内。我国的立法机关没有能够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及时改变或撤销不合法的立法,也没有能够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法规、规章修改和废止制度, 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和定期评价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使一些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仍在适用。对一些不适应的法律、法规由于地方政府无权修改和废止,报请立法机关进行修改或废止需要的周期较长。因此,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来代替法律、法规的执行。
三是体制上的原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保障体制 ,垂直管理体制和交叉执法体制造成了与地方政府矛盾的增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保障,虽然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财政予以保障 ,但是由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原来由财政拨付的经费较少,主要是依靠收取规费、管理费和罚没收入来保障机关的正常运转,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基层的工商执法工作。
四是监督上的原因。国家虽然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如听证制度、复议制度、诉讼制度、赔偿制度等, 也明确了行政上下级监督、行政专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的监督体系。但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仍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要求执法机关少执法,甚至不执法,将行政执法机关的检查权、处罚权上收, 给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设置了不必要的门槛。
三、改善执法环境的对策
(一)加快并规范立法
法是权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要靠立法来确立,实现职能到位,要靠法来保障。要像政法部门那样,通过国家立法来解决问题。重点要解决法规滞后和法规矛盾问题,要随着情况的变化,抓好立法的“立、改、废”工作。现在政策与法规的矛盾、交叉执法的矛盾,多数是由立法造成的,因此,要规范立法。首先要严格立法备案制度,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其次,要建立异议处理机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立法提出异议的,要依法做出裁决。第三,长期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地位、职责范围和组织机构的确定,一直以国务院的“三定”方案为依据,这种以文件而不是依靠国家立法方式进行规定的执法现状,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远不相称。为此,《工商行政管理法》应尽早颁布和出台。从而真正有效地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市场进行全面监管,把执法监督有机地融会在各项职能中,以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二)积极汇报沟通,争取支持理解
政府的支持是我们顺利开展执法工作的基础,同时,工商部门的许多执法工作,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因此,在执法前后,特别是大的行动前后,要多向政府汇报,多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争取得到政府支持,部门配合,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工商执法环境。
(三)规范部门行为
1、改革公平交易执法体系
当前我们工商部门执法体系过于混乱,不能形成合力,比如经检大队与各所之间在查处案件时容易产生矛盾,经检大队的去查所里就跟着起哄,想着法子阻碍经检大队的查办,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经检大队的办案力量,使经检大队真正成为工商部门的拳头,经检大队主办各种超过规定数额的案件,所里应全力去管理辖区市场,做好办证及发现案源工作。改革现有执法体系,对经检队实行市县二级垂直管理模式,从各县局里独立出来实行双重管理,比如将各县经检大队收归市局经检支队统一管理,将各县经检大队名称改为市局经检支队几大队,这样打破了原先那种只能在本县执法的限制,能够冲破地方保护势力的关系网,各大队在市局的调动下可以直接以市局支队的名义到其它县开展工作,这就相当于法院的那种异地审理一样,可以很好的发挥工商部门垂直管理的优势,真正打出工商执法的权威。
2、健全制度、完善办案机制
①、建立案件主办人制度。可以通过考试筛选,将业务骨干作为案件主办人,可以赋予案件主办人在案件查办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调查取证、应急处理、定性处罚等方面的权力,并实行案件主办人限时办结案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每个案件可以明确一名案件主办人为组长组成办案组,依据法定程序查办案件,组长对整个案件办理负总责,这样可以增强案件主办人的责任心、提高办案的实效。
②、推行等级办案制度。可以将办案人员分等级,让大家竞争办案等级,从而建立激励机制。对不同等级的办案人员实行不同的办案奖励,而未取得办案员资格的则不予奖励。对等级办案员实行考评,一年一聘,逐年通过考试聘用或晋升。
③、培养专门人才制度。各级公平交易执法部门选择一些条件适合的人员,在某一办案方向(如商业贿赂、商标违法等)进行专门培养,以后对涉及这一方面的案件由其参与主办或指导办案。
3、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公平交易执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提高公平交易执法水平,首先必须提高这支执法队伍的素质,而加强学习是提高素质的必然途径。可以组织开展与法院系统的工作研讨活动,探索增强执法办案技能的新途径。平时执法过程中执法部门虽然狠抓依法行政,但是由于工商机关监管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比较多,法律的竞合现象比较普遍,加之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对一些案件在证据的引用和法律条文的适用上有时不够准确,这不仅影响了行政执法的质量,也引发了许多行政诉讼。开展与法院系统的工作研讨,不仅有助于办案人员对工商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在一些问题上形成共识。开展研讨活动主要是选好课题,这可以由法制科根据案件核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整理出研讨课题,然后在网上公布,请办案部门先行准备,待时机成熟邀请法院研讨。
(四)加大执法监督,完善、创新法制建设
权力没有制约就会形成腐败,这就需要制度的监督,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行政缺位的监督。行政缺位实质上就是一种执法不到位的表现,应该管理的事务没有管理,或者应该严格管理好的没有管理好,“重罚轻纠”就是表现之一,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明确的执法责任制,如《重大事项备案制》、《工商所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的实施办法》、《案件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案件核审制度》等,将不同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目标明确下来,按照要求检验执法的绩效,加强监督,对渎职行为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二是做好内部横向监督。在执法监督工作中,往往上级对下级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似乎顺理成章,而一个机关内部同级机构之间的监督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更容易流于形式,实际上横向监督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对防止和纠正错案更便捷。三是对行政处罚案件中对扣留、罚没的财物去要进行全程的监督,可以制定《扣留、封存、罚没款物的管理规定》以便防止执法中的腐败现象。此外,制定《行政处罚案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规定》、《查询、暂停结算违法当事人在金融机构存款的管理规定》等,对执法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其他事项作出规定。
改善工商行政管理公平交易的执法环境,需要从观念上、体制上、立法、执法上多个层面认真加以研究,环境改善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调和的过程。只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能够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条条与块块各方面的矛盾,始终把发展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就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支持,群众的支持,就会营造出良好的执法环境。
第三篇:2008.10.30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新执法文书
关于印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处罚文书、行政复议文书和行政赔偿文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行为,保证行政执法质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8年制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文书(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文书》)。《行政复议法》颁布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部分文书进行了修订。10年来,《试行文书》在指导、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正在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不断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试行文书》在种类划分、栏目设置和具体适用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应当作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为积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四个统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8年3月,总局在广泛听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对《试行文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力求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文书、行政复议文书和行政赔偿文书》(以 下简称《修订文书》)更加权威、全面、实用,方便基层执法。现将《修订文书》印发给你们,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
《修订文书》的基本情况是:
一、文书体例方面,行政复议文书、行政赔偿文书与行政处罚文书并列,各自相对独立。
二、文书种类和数量方面,《修订文书》包含78种文书,其中行政处罚文书42种,行政复议文书33种,行政赔偿文书3种。
三、文书内容方面,《修订文书》增加了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内容、救济途径告知内容;在直接送达当事人的行政处罚文书中增加了《送达回证》的内容;增加了告知执法人员身份、当事人权利义务等内容;对文书的具体表述进行了更为规范合理的调整。另外,为方便行政复议申请人,我们依据《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专门设计了《行政复议申请书》,作为申请人参考使用的示范文本。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文书的印制工作。在印制时,对各类文书中出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均改为具体使用单位的名称,如具体使用单位是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西城分局,则各文书中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均印制为“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西城分局”。
二○○八年十月三十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文书、行政复议文书和行政赔偿文书》
目
录
一、行政处罚文书
1.指定管辖通知书
2.案件移送函
3.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4.行政建议书
5.案件来源登记表
6.行政处罚案件有关事项审批表
7.立案(不予立案)审批表
8.行政处理告知记录
9.协助调查函
10.询问通知书
11.询问(调查)笔录
12.现场笔录
13.抽样取证记录
14.委托鉴定书
15.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16.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
17.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
18.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物品委托保管书
19.先行处理物品通知书
20.财物清单
21.检查建议书
22.案件调查终结报告
23.案件核审表
24.行政处罚告知书
25.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26.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
27.行政处罚听证授权委托书
28.听证笔录
29.听证报告
30.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
31.行政处罚决定书
32.责令改正通知书
33.当场处罚决定书
34.分期(延期)缴纳罚款通知书
35.物品处理记录
36.送达回证
37.行政处理决定纠正决定书
38.责令重新审查决定书
39.督办案件通知书
40.附页
41.行政处罚案件案卷封面
42.卷内文件目录
二、行政复议文书
43.行政复议申请书
44.口头申请行政复议笔录
45.行政复议材料签收单
46.行政复议有关事项审批表
47.补正行政复议申请通知书
48.行政复议申请人告知书
49.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书
50.行政复议受理案件通知书
51.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
52.行政复议第三人告知书
53.被申请人答复书
54.规范性文件转送函
(一)55.规范性文件转送函
(二)56.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通知书
57.中止行政复议通知书
58.恢复审理通知书
59.延期审理通知书
60.行政复议听证通知书
61.行政复议案件审结报告
62.行政复议终止决定书
63.行政复议调解书
64.行政复议和解书
65.行政复议决定书
66.责令履行行政复议决定通知书
67.责令受理通知书
68.责令恢复审理通知书
69.行政处分建议书
70.行政复议意见书
71.行政复议建议书
72.行政复议送达回证
73.行政复议案卷封面
74.行政复议案卷目录
75.证据目录清单
三、行政赔偿文书
76.行政赔偿案件审结报告
77.行政赔偿决定书
78.行政赔偿执行记录
第四篇: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则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则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证据收集、审查和认定等活动,正确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推进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参照相关司法解释,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依据法定职权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应当遵守本规则。
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执法证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行政执法,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证据规则,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审查、认定行政执法证据,以查明事实的程序和要求。
行政执法依法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职权启动,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启动。第四条 行政执法中应当采取合法的手段,依照法定程序,客观、全面、及时地收集证据,对当事人有利或不利的证据应当一并收集,准确认定行政执法的事实。
在行政执法中,禁止违反法定程序,采取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调查取证。不得隐匿、毁损、伪造、变造证据。
第五条 收集证据应当与相应的行政执法事项有必然、合理的联系,采取的调查取证措施应当必要、适当。
第六条 行政执法必须收集证据、查明事实后才能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调查、收集证据时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依职权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适当性负举证责任。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审查认为其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有证据予以证明。
第九条 当事人有权对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证据发表意见,提出异议。未经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当事人放弃或拒绝对证据发表意见的除外。
依职权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就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无需当事人对证据发表意见的除外。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可以告知当事人就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证据应当告知当事人发表意见。
第十条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中应当载明所依据的证据,并说明证据采信的理由。在行政执法决定中实施行政裁量权的,需要载明实施裁量的理由、事实及其证据。行政执法文书未说明证据采信的理由而当事人要求予以说明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予以书面说明。
第二章 证据的种类与要求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证据有以下种类: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数据;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第十二条 书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
(二)收集书证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制件、影印件、抄录件或者节录本,由提供人注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由提供人签名或盖章;
(三)收集报表、图纸、会计帐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由提供人提供说明材料。
第十三条 物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原物。收集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由提供人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由提供人签名或盖章;
(二)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可以收集其中的一部分。
第十四条 视听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收集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复制件;
(二)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
(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第十五条 证人证言分为证人出具的书面证言和行政执法人员对证人所作的证言笔录。
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能证明证人的身份及基本情况的相关文件资料;
(二)应有证人逐页签名或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或者笔录的记录日期;
(四)证言笔录还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逐页签名或盖章。
第十六条 当事人陈述是指在行政执法中由公民(自然人)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及他们的委托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向行政执法人员陈述的事实。
当事人陈述以及询问、谈话类笔录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能证明当事人及其陈述人、被询问人、谈话人的身份及相关基本情况的证据;
(二)有当事人或其陈述人、被询问人、谈话人逐页签名或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或者陈述的记录日期;
(四)有行政执法人员逐页签名或盖章。
第十七条 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所使用的科学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第十八条 现场笔录和勘验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逐页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规章对现场笔录和勘验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内设职能机构之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就有关行政执法事项进行协调、核审、审批及研究决定等形成的文件资料属于行政执法证据,应当按照证据种类的不同分别符合其要求。
第二十条 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申请人应当按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提交齐全的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属于行政执法证据,应当按照证据种类的不同分别符合其要求。
第二十一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取得的证据,应当说明来源,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证据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取得的证据,应当具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的证明手续。
第二十二条 外文书证或者外国语视听资料,应当附有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第二十三条 在依职权作出的行政执法案卷中,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收集日期。
第三章 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第二十四条 收集和保全证据应当及时、合法,保证证据全面、客观、真实。
第二十五条 收集和保全证据,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方法:
(一)提取原物、原件;
(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三)勘验、检查;
(四)录音、录像、摄影;
(五)复制、摘抄;
(六)送有关机构鉴定;
(七)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八)调取有关单位保存的证据、收集申请人提交的有关材料;
(九)依据法律、法规查封或扣押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
(十)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方法。
必要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法申请公证机构对行政执法中涉及需要公证的事项实施证据保全。
第二十六条 除适用简易程序的,依职权启动行政执法行为的,应当由行政执法人员填写有统一编号的程序启动审批表,报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依职权收集证据。情况紧急的,可以事后2个工作日内补报。
按照行政处罚程序依法查处当事人,行政处罚程序中的立案审批表与其他依职权启动行政执法程序的程序启动审批表具有同等效力。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收集当事人身份及其本情况等必要的证据,发现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后,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同时附上监督检查报告以及当事人提供的材料等,报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行政执法人员才能调查收集证据。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收到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特殊情况下,核查可以延长至15个工作日。根据核查情况和证据,决定是否启动行政执法程序。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依法具有相应的证据证明当事人存在涉嫌违法行为。
第二十七条 依申请启动行政执法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的登记制度,详细记载申请人姓名或名称、申请时间、申请事项、收到材料的名称和份数、收到材料的时间等,并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 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在收集、调取证据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表明身份,说明理由;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人有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首次向当事人收集证据时,应当告知其有申请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始凭证作为证据,调取原始证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本。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可以询问当事人、证人;询问应当个别进行;严禁变相拘禁;询问应当制作笔录,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阅读有困难的,应当向其宣读;笔录如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其更正或者补充,涂改部分应当由被询问人签名、盖章或者其他方式确认;经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笔录上逐页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行政执法人员亦应当在笔录上逐页签名。
第三十一条 为查明事实,需要对专门事项进行鉴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出具载明委托鉴定事项及相关材料的委托鉴定书,委托具有法定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没有法定鉴定机构的,可以委托其他具备鉴定条件的机构进行鉴定。
第三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与行政执法有关的物品或者场所进行检查,检查时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并制作现场笔录;必要时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
必须对自然人的人身或者住所进行检查的,应当依法提请公安机关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配合。
第三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勘验,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勘验时,可以采取测量、拍照、录音、录像、抽样取证、询问在场有关人员等方式,并制作勘验笔录。
第三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执法人员应当制作抽样记录,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抽样机构或者方式有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委托相关机构或者按照规定方式抽取样品。
第三十五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及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
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开具清单,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交当事人一份,并当场交付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先行登记保存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损毁、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第三十六条 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日内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
(二)需要鉴定的,及时送交有关部门鉴定;
(三)依法应当没收或者可以查封、扣押的,决定没收或者查封、扣押;
(四)依法不应当没收或者查封、扣押的,决定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现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第三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证据时,行政执法人员可以要求当事人及证明人提供证据材料,并由材料提供人在有关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材料提供人的身份或者基本情况应当查实载明。当事人拒绝到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拒绝以其他方式确认,或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执法人员应当在证据材料上注明原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
第三十八条 在行政执法程序中,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主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并书面告知其举证的范围、内容、时间、方式以及不履行举证义务的法律后果。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举证的,或者故意做虚假陈述,隐瞒或者毁灭主要证据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已查明的事实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三十九条 需委托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调查、收集证据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调查函,受委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积极予以协助。无法协助的,应当及时将无法协助的情况函告委托机关。
受委托调查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将协助调查情况函告委托机关,因委托调查事项复杂需要延长的,应当告知委托机关。
第四章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第四十条 对收集和保全的证据,既要逐一审查又要综合审查。应当通过调查收集新的证据排除证据之间的矛盾。每个证据都应当符合要求,具有证据能力。全部证据材料形成证据链,足以认定案件事实,符合证明标准,才能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四十一条 对单个证据按照其所属种类审查其是否符合证据要求,审查其是否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
第四十二条 综合审查证据应当审查证据之间是否矛盾,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足以认定案件事实,是否形成证据链,是否达到证明标准等。
第四十三条 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应当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材料以及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权利,未告知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材料不得认定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证据。
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和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即时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和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应当有书面记录,说明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内容、时间、方式,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第四十四条 实施行政处罚,在处罚告知书或听证告知书中可以一并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权利。当事人依法对事实、证据材料等进行陈述、申辩的,按复核程序处理;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可以在听证会中由当事人对证据质证、发表意见。其他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中,当事人对事实和证据材料发表意见,进行陈述、申辩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复核,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十五条 依申请启动行政执法行为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有证据予以证明。该证据以及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证据应当告知申请人发表意见,申请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的证据和事实进行陈述、申辩的,应当进行复核。
第四十六条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一)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二)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并参照司法解释的要求;
(三)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第四十七条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
(一)证据形成的原因;
(二)发现证据的客观环境;
(三)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制品、复制件是否与原件、原物相符;
(四)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有利害关系;
(五)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第四十八条 应当对收集的全部证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确定证据材料与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
一般从以下方面考虑证据的关联性:
(一)证据与拟证明的事实之间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客观联系;
(二)证据之间是否能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相互说明;
(三)证据之间,证据与拟证明事实之间,证据与情理之间是否存在不能解释、无法解决的矛盾;
(四)全部证据、单个证据拟证明各事实要素是否能共同指向据以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结论,该事实结论是否是唯一的;
(五)是否有影响证据关联性的法定情形。第四十九条 下列事实,可以直接认定:
(一)自然规律及定理;
(二)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按照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
(五)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
前款第(二)、(三)、(四)、(五)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五十条 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认定:
(一)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二)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物;
(四)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五)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六)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七)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第五十一条 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
(二)以非法偷拍、非法偷录、非法窃听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取得的;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
(四)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且相关人员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品或者复制件;
(五)被技术处理而无法辨认真伪的;
(六)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
(八)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包括经办人、核审人、审批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则收集、审查、认定证据的规定,导致行政执法行为被有监督权的机关作出责令履行、确认违法、确认无效、撤销、责令重作等处理的,按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其责任。
第五十三条 行政复议以及其他行政执法监督中收集、审查、认定证据,遵照本规定。
第五十四条 本规则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打击传销执法协作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打击传销执法协作
规定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依法有效打击传销违法犯罪活动,根据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有关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传销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配合,切实有效地查处传销行为。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以下行为:
(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传销行为;
(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传销行为;
(三)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传销行为;
(四)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含有本款前三项规定的传销信息的;
(五)为本款前三项规定的传销行为提供经营场所、培训场所、货源、保管、仓储等条件的;
(六)为本款前三项规定的传销行为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时,需要公安机关配合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积极配合。
第四条 公安机关依法查处以下传销行为:
(一)在传销中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传销行为;
(二)涉嫌犯罪的传销行为。公安机关查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传销行为时,需要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予以积极配合。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受理传销举报,并在受理举报后的3日内开展调查。经过调查后,对于依法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举报,应当及时移交主管机关,并告知举报人。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传销行为,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传销案件,对经侦查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传销违法案件的过程中,有证据证明可能涉嫌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制作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及时移送同级公安机关。对在传销中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依法制作案件线索移送书,及时移送同级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配合查处。
第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传销案件时,应当附涉嫌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涉案物品清单、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及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第九条 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传销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其中,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在24小时内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并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十条 公安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日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案情重大、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自受理之日起10日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公安机关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决定,应当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十一条 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移送的传销案件,公安机关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并将查处情况通报移送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十二条 对于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案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并办理交接手续;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三条 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移送的传销案件,公安机关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不予立案。对于不予立案的移送案件,应当说明理由,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并退回涉案物品、相应案卷材料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对于自己发现的传销违法行为,经审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立案侦查后认为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案件移送通知书,及时将涉案物品、有关证据材料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送工商行政?芾砘兀晒ど绦姓芾砘匾婪ㄗ鞒龃怼? 第十五条 对于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移送的传销案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抄送公安机关。
第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当妥善保存案件的相关证据。对易腐烂、变质、灭失等不宜或者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固定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送请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依法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第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传销案件时,对有证据证明涉嫌犯罪的行为人可能逃匿或者销毁证据的,应立即通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对涉嫌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立案侦查。
第十八条 对于涉及地域广、参与人员多、涉案金额大的传销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可以分别依法立案,联合开展调查。对于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对于依法需要追究其行政责任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九条 在查处传销案件时,对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查处。
第二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并完善查处传销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及时互通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传销案件规律、特点及预防、打击的对策。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建立查处传销工作情况通报制度。采取发文或者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相互通报各自查处的传销活动场所、传销手段、传销组织以及传销组织者、策划者、骨干分子等情况;及时提供各自查处的传销典型案例以及查处工作经验材料;定期通报在查处传销中协作、配合的情况。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建立传销人员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在查处传销执法协作中发生的问题,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当报请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协调解决。
第二十三条 对于不依法受理举报、移送案件的,查处传销时敷衍推诿、消极应付等,以及失职渎职、包庇、纵容、支持、参与传销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