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推荐)
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学科,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是所有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时代呼唤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课下,必须开动脑筋、讲求德育教育的艺术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春雨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上教师不应因学生的违纪而大动肝火,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希望学生做什么、如何做,或是不希望学生做什么,都应根据需要给学生一个“信号”,使之能迅速觉查,心领会神,并按老师的意图行事。例如,当课堂上发现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不遵守纪律时,教师不必大发雷霆,公开停课批评学生,而是边讲边走到该生身旁,或悄悄给他使个眼色,或暗暗指指他的书本,或轻轻敲敲他的桌子,或随机应变地设计一个问题要求该生解答……这种委婉地暗示法,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又不至于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教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又如,一次政治课上,我发现有个男生伏在课桌下看武侠小说,我既没有当着同学的面收他的书,也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委婉地说:“政治课每周才两节,多宝贵,挪做他用,多可惜呀!”不一会,他就自觉地抬起头认真听课了。这种巧妙地暗示批评法,不仅使学生觉得有面子,而且对老师心存感激,对学生的成长也很有裨益。
二、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德育教育
只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师应设法让学生找到自信,相信我能行。众所周知,成功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塑造成功人格为核心,把增强自信心作为成功的第一要素,体验成功感觉作为中级目标,坚定成功信念塑造成功人格为最终标志。作为成功学的载体,德育课教学以往多采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行为。它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显得肤浅和苍白无力,造成了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德育课的状态。实际上学生不喜欢的只是脱离他们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刻板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在实质上就是要把德育课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中去。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智育因素、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句格言、一段电视录象、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我能行”,达到增强自信心、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最佳境界。
三、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接受不同的德育教育
因材施教效果好。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年级也有其独有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应努力寻找“优化”的突破口。初一年级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初二年级推广“案例教学法”,突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法律意识,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落实在行动中。初三年级结合实际生活中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热点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我在讲授初一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风雨中我在成长”第一项目“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按照组长的要求先行搜集有关的材料,准备课堂上辩论“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组学生唇枪舌战,古今中外挫而不折的伟人和在挫折面前胆怯、畏惧的懦夫,令人无不对学生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所叹服。通过论辩,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强者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最后由两个组的组长各说一句有关的名言以强调本组的观点,主持人用罗威尔的名言结束辩论。我还根据新编教材的内容特点,在讲授每一项目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材中的许多名言警句。如: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等,因初一学生的知识不是很丰富,对有些名言警句的本意不一定理解的透彻,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清楚。这些富有哲理而优美的词句,我采取了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并课后抄录,深入体会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让学生在关注时政新闻的乐趣中接受德育教育
关心时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心时政,发表评说,可以增强爱国热情。近几年,关于“时政”教学我采取的方式主要有:
一、每节课五分钟新闻发布,指导学生学习新闻、评析新闻。
二、利用活动课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如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国仅用两年时间实现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航天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针对这一鼓舞人心的大事,我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航天技术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打算怎么做? 为了证明自己知识面广,学生在课后积极搜集资料,看新闻、读报纸、听广播、做笔记、写感悟,生活充实。有时活动课上,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常常会发生争论和“争吵”,气氛热烈。经常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探讨主题,整个课堂出现多次讨论高潮。最后,老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肯定、纠正、补充、升华。这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了基础知识,丰富了时政知识;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路;培养了提出问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的爱国情感,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心理品格。
五、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接受德育教育
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诸如探索发现、情境激发、自由讨论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空间,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应用知识,使其心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形式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契机,我在教学中创设了“情景剧场”、“热点评说”、“学生论坛”、“模拟法庭”、等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创设“情景剧场”这种开放性教学形式,巧妙地设计模拟实验教学情景,把一个个鲜活的材料改编成动人的故事,开展情景表演,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立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使之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实践的活动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这种开放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前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征集案例,积累材料,再由师生共同进行筛选,选取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最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典型案例送少年模拟法庭审理。在收集、筛选、确定送审案例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许多触目惊心的违法犯罪事例,这给缺乏法律意识的学生带来一种精神震撼。在模拟审判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制的神圣严明,违法必受法律的制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学法,在体验中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学生在模拟法庭活动中,通过自我教育得到的收获,远远胜过教师在课堂上空洞、枯燥的说教。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符合认知水平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问题的空间,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新理念,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和深化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第二篇:发挥德育课堂主阵地作用落实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八庙乡中心小学
关于发挥德育课堂主阵地作用
落实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实施方案
2009-9-8
一、活动宗旨: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着眼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意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仁爱”教育活动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当代小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的自私、怕苦、讲吃穿等现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校将开展以“关爱、知礼、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仁爱”教育。
二、内容及措施:
1.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抓全体:党支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坚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升育人理念,在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并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培养未成年人的优良品质,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找重点: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学习、理解“仁爱”教育的深刻含义,领会活动宗旨,通过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的形式进行展示。抓培训:教到处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有效的管理方法”,从班级基础建设,班风班纪,培养小干部等方面作了详实的培训,并结合未成年人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实际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专题辅导,同时根据实际教育效果改进了管理措施。2.学科渗透,组织论谈。
为了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备课中体现思想渗透,在上课中适时渗透,结合新课标新理念,在学习知识同时,树立新形象。本学期初,通过两节引路课,组织教师论谈。其一主讲教师谈教学设计,重点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如何巧妙的布设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启智的同时进行明理。其二全体教师观摩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观看效果。其三教师论谈,谈理念、谈方法、谈效果,达到互相交流、学习、补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进而解决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相互孤立,学科渗透不利的问题,发挥了课堂教学“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3.大力宣传,创设氛围。
通过广播、班报、橱窗等形式,宣传关爱他人,知礼诚信的内涵,使学生明确如何做优秀的人。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仁爱”教育启动、签字仪式。4.开展活动,务求实效。
开展主题教育。以“关爱”为主要内容,召开一节班会,办一期手抄报,评爱心中队,爱心明星。以“知礼”为主要内容举办演讲会,搜集名人名言,评知礼班级,评礼仪明星。以“诚信”为主要内容,召开辩论会,开展诚信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
5.开展“十个一”活动:
(1)每日一句问候语:您好!
(2)每日做一件勤俭节约的事 :节约一张纸或一分钱,班级有帐簿记载。
(3)每周做一件让父母长辈高兴的事 :每日洗脚、洗袜子。有反馈照片,家长赠言。
(4)每周做一件维护身边环境的事 :开展“环保趣事”征文,全员维护环境照片。
(5)每月主动做一次家务 :照片及家长反馈。
(6)每月和家长沟通一次 :写一篇日记。
(7)每学期读一本好书 :进行阅读积累展示。
(8)每学期养成一个好习惯 :好习惯展示,有照片。
(9)每学期为学校、家乡献一计 :每人写一份 建议书。
(10)每年给父母长辈主动送一件生日礼物 :“我为长辈过生日”照片或录象展示。6.积极宣传。针对家长、学生在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定时向家长、学生沟通、交流通。
7.期末召开“挑战自我”展示会。班级评出最佳成果奖。教师评出最佳爱心奖。学生评出“仁爱”明星。家长评出“热心关爱”奖。
三、时间安排:
1.三月-四月初:宣传发动阶段。2.四月中旬-六月末:活动实施。3.素材积累。
4.七月份:评比表彰。5.八月份:完善实践。6.九月份:假期展示,7. 阶段研讨总结。8.十月份:深化成果 9.十一月份:总结经验。10.十二月份:成果展示
四、组织保障:
组 长:龙斌
副组长:罗宇飞 蒋秀珍 组 员:秦加志 杨莉 各班班主任
五、几点要求:
1.全校师生要重视此项活动,全员参与,认真开展活动。
2.各班要有本班活动计划、记录及资料。
3.结合学校养成教育。
4.把此项活动落到实处。
5.学期末,每班上交一份经验材料,具体内容要详实,要有具体数据、文本资料、录像。学校将召开经验交流和展示会。
第三篇:重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重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摘 要】2001年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指出课堂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精神。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关键词 】
德育 课堂 教学 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漫漫人生十二载。乐者,弹指之间,终生恩师之美谈;苦者,度日如年,痛斥我们误少年。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需要作好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一、“身教重于言教”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为人师表,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首先应当是这种人。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需做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充分把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就是课堂纪律问题,这其中既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也和同学在初中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关系。这些都表明了把思想教育延伸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德育游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外,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无论是专业知识课堂还是主题班会课堂,我们都要积极探索,将学生思想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让德育在课堂教学中闪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实践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心得。1.通过爱国主义内容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数学课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的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科学,树立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渗透。例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远远早于欧洲;近、现代许多数学家都有杰出贡献,尤其是“陈氏定理”等现代科技成果,无不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有时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反映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应用题。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运算结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德育的体验;或以教材内容为题材介绍英模人物。比如讲解一些应用题时,可以通过有关数据,如钢产量、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民年收入的增加等,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再如立体几何中课本以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所成的夹角为例引出了二面角的概念。我根据这一题材讲述了我国研制二弹一星科学家们的一些感人的故事,以此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旦主体将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介绍在家乡的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有名人物的故事,这样给学生的感受会更亲切,反应会更强烈。例如我在讲解导数时介绍了下面一段史话:
“有着“数学家之乡”美誉的温州,数学人才辈出,温籍数学家已成为中国现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苏步青院士及其弟子谷超豪院士是代表性人物,他们创立并发展了著名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此外,还有一大批在温州土生土长或是祖籍温州的数学家,比较著名的有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祖师的姜立夫。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数学方面,温籍教授至少有200人,其中曾担任过著名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或数学研究所所长职务的达30多人。在同一个城市走出如此众多的数学家和数学研究者,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①
教学中我把这些史话讲给学生听,大家都感到很新鲜,为家乡在历史上能出现这些伟大数学家而自豪,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
当然,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或先进人物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有趣味性、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喧宾夺主。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2.通过数学哲理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
数学中存在着严谨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教师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例如,我在讲授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高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才服务社会而努力奋斗。再如,在学习函数图像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像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3.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数学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如数学中的“正与负”、“动与静”、“数与形”、“直与曲”,“相等与不等”、“特殊与一般”、“常数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反映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水乳交融地贴合进行,以真情去启迪学生,这样,我们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例如在讲“集合”的概念时,从若干个实例引入,让学生研究哪些对象是正确的,哪些对象是存在的,从而抽象出集合概念;在讲“换元法”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方法来源于自然法则,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再如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根据离心率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这是一节渗透“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的好教材。如果仅靠书上的两张图,要使学生理解和相信离心率的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能引起曲线质的变化确实有些勉强,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当屏幕上显示二次曲线的图像后,让学生参与控制e的变化观察由e<1,e=1,e>1时图形椭圆变为抛物线后再变为双曲线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明了e的“量变”引起了曲线的“质变”,而量变与质变正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性。
德育素材更多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动态,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对培养学生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利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利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虽然在纯粹的数学知识中并不带有明显的德育色彩,但从它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形式来看,使人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功能。由于这些是隐性的,教学时容易被忽视,因此重视教材、习题中唯物辩证思想的揭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隐性德育功能的具体体现。4.通过数学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 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 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等。因而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个辅助平面的作出……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怯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严格要求书写整洁,有错必改,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之差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知识的奥妙。
5.通过揭示数学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数学美是其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例如,数学结构和谐美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它具有对立性、对称性、对偶性等特征。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又如,数学的奇异美使这个规律化、程式化的世界里常常出现意外的、新颖的、带有独创性的成果,令人兴奋和激动。罗巴切夫斯基在几何学的许多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简直是极其荒诞的,然而正是他的大胆想象为几何学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如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对称轮换多项式、三角函数中的对偶式……其中呈现出的数学美让人心旷神怡。因此教学时要极时抓住时机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也能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审美赏美过程,主体在其中也得到了愉悦,完善了品德。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数学家庞如莱说:“能够做数学发现的,是具有感受数学中的秩序和谐、对称、整齐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这种人。”因而,数学教师应善于引导和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动力,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以上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开放的德育并非是单纯的说理教育,而是把理性的传授和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学习、形式活泼的道德践履结合起来的德育,是完整的德育。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作用[A].数学教学通讯[J].2004-7.[4]郑毓信.审思数学课程改革[A].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2004-(1、2).
[5]《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http://news.sohu.com/20040929/n222287127.shtml [6]《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思想的内容、方法、途径》 http://ww.asedn.com.cn [7]中国教育先锋网. 注:①引自《温州晚报》
第四篇:办好乡镇党校 发挥主阵地作用
办好乡镇党校
发挥主阵地作用
---泗县乡镇党校建设的做法与体会
近年来,泗县全面加强乡镇党校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校教育党员、培训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作用,为我县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乡镇党校切实成为全县党员干部教育的主阵地,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安徽日报》、安徽先锋网等媒体对我县办好乡镇党校、推进经济发展的做法给予了专题报道。
一、主要做法
(一)高标准建设,优化乡镇党校办学条件
加强软硬件建设、优化办学条件是搞好乡镇党校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这方面我们注重做到以下三点:
1、建组织,确保乡镇党校方向明确。乡镇党校办的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泗县严格落实“两个强化”:一是强化领导。明确各乡镇、开发区党、工委负责人为乡镇党校校长,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为副校长。校长主抓全面工作,副校长具体负责党校日常事务: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培训对象、内容,制定并落实各项制度,跟踪服务。二是强化组织。成立县乡镇党校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乡镇党校工作联谊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
2、建阵地,确保乡镇党校场所规范。全县现有党员29045名,其中农村党员23126人,乡镇党校阵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开展了乡镇党校标准化建设活动,全县硬件设施统一做到五个一:一个能容纳100人以上的固定教室;一间满足专兼职人员备课、工作等需要的办公室;一个拥有一定数量党报党刊和500册以上书籍的图书阅览室;一间存放党校历年办学资料和图片、实物的资料室;一套党员网上远程教育的电教设施。目前,全县16个乡镇、开发区已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符合标准的固定教室16所,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160多台(部),开通了乡镇党校的先锋在线管理播出平台。
3、建队伍,确保乡镇党校师资优良。乡镇党校教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党校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泗县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调整思路,优化师资选配结构,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内外结合”,即本系统土专家、能人与外聘专家、学者结合;坚持“上下结合”,即县直各部门负责人和乡镇领导上党课与种养大户、先进典型现身传授经验相结合;坚持“专兼结合”,即党校教师与各行业中专业人才相结合;坚持师资联聘,实现优秀师资资源共享,各乡镇可以互聘比较有经验的业余教师。现在泗县已经形成各级党校业余师资225人,其中种养大户、双培双带示范户152人,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党员的需求。
(二)高质量管理,规范乡镇党校办学秩序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我们在乡镇党校工作中,规范党校日常办学行为,建章立制,保证乡镇党校正常、有序开展。
1、制定计划,保证乡镇党校工作有序推进。按照泗县《关于加强乡镇党校建设的意见》,我们着力抓好乡镇党校计划工作,每年年初都对各乡镇、开发区党校工作计划进行督察,明确计划类型,要求具体可行,对办班时间、内容、对象、形式、授课人都详细安排。其中要求每年各基层党校办班不少于10期,培训时间超过5天的长班至少一期。
2、健全制度,确保乡镇党校有章可循。按照“科学建制,科学实施”的目标,全县乡镇、开发区党校统一落实七个制度:《校务委员会例会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员守则》、《教育培训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本着“坚持标准、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导各乡镇、开发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制度。丁湖、泗城等镇在工作中建立并完善了校长听课制、谈心制度,受到了学员的普遍欢迎。
3、考核评比,促进党校工作有效开展。将党校工作列入乡镇党建和“三级联创”考核范围,并逐步加大比重。每年专题督查两次,平时纳入党建工作常规检查。同时纳入乡镇、开发区党委负责人岗位目标考核范围。2009年“七一”对在乡镇党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十三名同志进行了表彰。
(三)高效率使用,凸显乡镇党校助推作用 乡镇党校建得再好,如果不能用好,就形同虚设。我县充分发挥乡镇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使教育培训贴近农村,贴近基层,贴近需求,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喜学、乐学,学得好,用得实。
1、明确职能“用”,切实发挥乡镇党校应有的作用。乡镇党校是在乡镇党委直接领导下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主渠道。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党校姓“党”,明确职能,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的作用。一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三是办好各类主体班次培训班,提高农村、社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四是办好普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增强党性,提升政治素质。五是办好能力提升班,增强广大党员致富能力。六是拓宽办学渠道,增强服务大局意识。
2、增强党性用,提高基层党员的政治素质。我们把乡镇党校教育与传统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制度以及农村党员干部冬训、春训等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了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党员教育格局。把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轮训和培训的主要对象,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理论作为乡镇党校的必学内容,着力开齐开全培训班、轮训班等各类主体班次。由县组织部、县纪检委、县宣传部、县党校等单位抽调专家组建宣讲团在全县乡镇、开发区党校巡回宣讲,每年两次,2009年就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专题宣讲。乡镇、开发区党校每年举办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党组织成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各3期,时间5~8天;每年举办一期村级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时间10~15天。2007年至今,全县基层党校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250期,共轮训党员50000人次,培训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5000多人次。通过培训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广大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3、提升能力“用”,增强基层党员的致富本领。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建立“政治理论+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的教学新模式,组织科技专家、种养大户开设适宜各乡镇特色的培训班,提高培训效果。丁湖、草庙等乡镇在“致富课堂”上,先后组织2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开展了池藕、庭院经济、网箱螃蟹等特色种植、养殖经验交流活动,带动300多名农民党员走上了科技创业致富路。草庙镇金佃玲,种植500余亩优质高产梨,在党校培训班开课后,吸引带动附近种植户50余户,形成汴河两岸圆黄梨产业带。泗城镇在举办的种植培训班中,组织学员深入三湾大棚蔬菜示范基地观摩学习,带动全镇发展大棚蔬菜、无籽西瓜等经济作物4万多亩,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4、社会服务“用”,增强乡镇党校服务大局功能。近年来,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充分发挥乡镇、开发区党校的主阵地作用,与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结合各自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切实发挥青年、妇女、工人等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农广校、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等单位密切配合,实行教育资源共享,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文化、经济、技能、科技等方面教育培训。县劳动就业保障部门与大庄、长沟等乡镇党校联合举办了5期外出务工岗前技能“订单培训”,培训农民党员450人,实现了参训人员100%就业。
(四)高起点创新,增强基层党校办学活力
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县坚持以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党校办学水平,凸显办学特色。
1、建立示范基地。我县乡镇党校坚持构建开放性课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建立乡镇党校示范基地。目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丁湖镇党校培训实践基地已经挂牌,同时拥有草莓种植、板材加工、粉丝加工、蛋鸡养殖等党校示范基地20个,基地企业的200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为4.3亿元。林木加工、面粉加工、畜牧养殖等产业基地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全县党校教育培训基地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带动农户4万户。基地品牌意识不断增强。2009年,党校示范基地新注册“素雅”牌粉丝、“贡苑”牌大米、“石龙湖”牌粉丝等9个商标。虹乡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宿州新联禽业有限公司及其产品被认证为省级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我县还被中国特产协会命名为“中国山芋之乡”。
2、拓展培训渠道。组织专家下乡。组建乡镇党校专家团,由县级10名专家和各乡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为广大学员提供各类疑难问题咨询。指导建立产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菜单式培训。目前全县已登记并运营的合作社已有67家,会员达9540人,固定资产3707万元,带动农户2.3万户。依托乡村工业实验园,加大对返乡农民党员的创业培训。先后为泗城、长沟、大庄、黄圩、刘圩、草沟6个乡村工业集中区培训农民党员2500人,先后有25名党员进园创业。目前,全县6个乡村工业园区共占地8182亩,现有厂房面积34.61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和设备总投入5.04亿元。入园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6.49亿元,利税1.7亿,吸纳劳动力8455人。
3、构建“信息课堂”。依托全县174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切实把乡镇党校建设成为“信息课堂”、“空中课堂”,切实增强乡镇党校的凝聚力。一是利用电视上网工程广泛收集农业种养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成功典型等方面的课件,引导农民党员点播、学习。草庙、丁湖、泗城等镇抽调专人搜集资料,用于学习。二是用好先锋网站和万村网页工程。利用网络庞大资源优势,引导农民群众学习农业种养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服务农民增收。墩集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远程教育”的培训方式,为花生农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和交流活动,给成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和经营资料,统一组织花生收购、加工、生产,统一申报“小方子”花生无公害基地,年产值1000万。
二、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办好乡镇党校的前提。党校能否办好,关键在领导。县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党校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明确了办学方向。我县将乡镇党校工作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岗位目标考核体系和乡镇党建工作考核范围,有效地促进了乡镇主要领导重视,研究好、谋划好、实施好党校发发展的策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县领导坚持到基层党校上党课,宣传政策,深入群众,受到基层干群的普遍欢迎。
2、贴近需求是办好乡镇党校的保证。乡镇党校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适应形势变化、不断适应广大党员干部发展要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书记渴求了解政策,我们就请宣讲团宣讲理论,解读政策。“双培双带示范户”、种养大户、致富标兵等先进典型立足农村,辐射力强,我们就请专家指导,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做优。普通党员渴望发家致富,我们就强化科技、创业指导。积极应对形势变化,调整办班思路,顺应党员新诉求是我们一贯的办学思路。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农民党员返乡。我们及时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开设“返乡农民工党员创业培训班”,宣传创业理念,点燃创业热情,较好地推动了全民创业进程。
3、服务大局是办好乡镇党校的方向。党校要姓“党”,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的职能。我们县的中心工作是发展,发展的最关键内涵是人的发展。因此,我县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理论宣讲“主阵地”作用,为全县科学发展提供了政治思想保证。2009年,重点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内容进行了宣讲,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干部“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培训党员干部,增强了干部发展意识。我们探索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的模式,建立党校基地,建立产业协会,推动了全县经济大发展。今年春,16个乡镇党校普遍进行了一次农业技术培训,有力地助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4、积极创新是保持乡镇党校活力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和活力。我们在乡镇党校工作中坚持形式多样的创新,推动乡镇党校科学发展。我们在办学理念上创新,不满足于课堂,走出去,建立党校示范基地,让学员在家门口培训、学身边人致富、听“土专家”传经送宝。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积极调整思路,把乡镇党校位臵前移,直接助推经济腾飞。组织专家到基层,指导学员建立产业合作社,依托乡村工业园就地转移劳动力,这些创新措施的实施,有力地增强了乡镇党校的影响力,打造了品牌。
第五篇:加强主阵地建设 发挥主渠道作用
加强主阵地建设 发挥主渠道作用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建
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中共沧州市委
点击量:4662011-03-02 08:53:56【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两年来,沧州市委站在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中央“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省委《关于贯彻〈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有关精神,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沧州沿海强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切实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
(一)政策支持。《党校工作条例》颁布以后,特别是全国、全省党校工作会议召开后,沧州市委高度重视,专门听取了市委党校情况汇报,及时召开了全市党校工作会议,并研究制定了《中共沧州市委关于贯彻〈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对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特别是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班次设置、师资培训、经费保障、硬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可操作性,推进了党校建设发展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指导。按照市委确定的市级党政领导定期到党校调研制度,两年来,市委有关领导,多次到市委党校调研指导工作,并结合市委党校实际,提出了校园建设、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市委的总体要求是:以“花园式”党校为目标,加强校园规划建设,打造优良的培训环境;以培养“知识型、能力型”干部为重点,围绕加快沿海强市建设需要,构建具有沧州特色的党校教育模式;以“创建省内一流市级党校”为方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党校工作水平。
(三)深化改革。根据中央《党校工作条例》和《改革纲要》有关精神,适应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市级基层党校的工作性质和培训特点,沧州市委明确提出了党校教育的改革方向。在班次设置上,由按级别设置为主向按类别设置为主转变,由一般性轮训为主向专题培训为主转变,坚持中长期学制与短期学制相结合,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在培训理念上,按照“贴近市委要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员需求”的“三贴近”原则,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沧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需求,突出能力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发执行力、判断形势、科学创新、应急管理、依法行政等培训
项目;在不断完善基本理论培训课程的同时,积极更新现代知识培训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创新培训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从课堂讲授式教学为主转向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为主,创新培训方法,不断增强党校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依托市委党校现有条件和优势,突出特色,合理规划,创建“花园式”党校
(一)调研谋划,确定思路。为切实加强市委党校的硬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培训环境,沧州市委认真调研,积极谋划,通过学习考察、比较分析,确定了思路。占地220多亩的校园面积,是沧州市委党校独有的发展优势。与省内其他兄弟地市党校比较,沧州市委党校虽然没有高大雄伟的建筑群,但现有建筑错落有致,规划建设基本合理,后期规划建设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占地面积大,而且校园南半部均为空地,这一优势是全省同级党校少有的。因此,综合考虑市委党校现有的条件和优势,在市规划和园林部门的参谋建议下,我们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明确提出了创建“花园式”党校的思路。
(二)着手落实,分步实施。两年来,围绕“花园式”党校建设目标,为打造文明整洁、环境优美、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我们积极开展了“生态文明校园”主题创建活动。一是对办公楼、学员读书楼、图书楼等主要建筑外观进行了全部装修改造,翻新了校园围墙,彻底整修了路面。同时,设计建设小花园三个、成片树林五处,使校园内树木成林,绿草成方,处处鸟语花香,满目绿红如绣,进一步美化了校园。二是投建专家公寓楼两栋,完成了生活区规划建设,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环境;完成了读书楼续建工程,增加学员住宿准标间52个,提高了办班接待能力。三是利用校园南部闲置空地,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366亩的“半亩塘”水景园区。开挖人工湖两个,堆建假山三座,并在周边规划建成桃树园、李子园、冬枣园、石榴园、核桃园,种植灌木花草若干,使校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成为市委党校一道靓丽的风景,“花园式”党校建设如期实现,沧州市委党校因此被省建设厅评为“园林式”单位。省委党校领导来沧州调研时,也充分肯定了我们的这一做法。
三、以培养“知识型、能力型”干部为目标,加强师资建设,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规模,服务沧州沿海强市建设发展
(一)“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资结构,着力提升执教能力。一是坚持“走出去”。两年来,选派年轻骨干教师50多人次,分别到农村学习考察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经验,到革命老区接受传统教育,到实际工作部门挂职锻炼,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第一手材料,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经验。特别是2010年,投资近20万元,选派33名教师共54人次,先后到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进修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主体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二是积极“请进来”。加大外请教师力度,积极邀请市四套班子领导,重点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沧州市情及全市重要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邀请部分先进县(市、区)党政领导和市直部门一
把手,进行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重点工作部署等方面知识的专题讲解,填补了党校教学内容的部分短板和空白,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建立兼职教授制度,经市委批准,聘请部分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中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及部分法律专家、先进典型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党校的兼职教授,先后聘任了三批共28人。每年兼职教授的授课次数,占全部教学课程的四分之一以上,授课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更加贴近学员需求,深受学员欢迎。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切实加强能力培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沿海强市,打造冀中南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隆起带,全力推进沧州经济社会发展,是全市工作的中心和大局。因此,我们的培训工作始终围绕服务这个中心和大局来开展、推进和加强,既坚持“以理论教育为中心,以党性教育为关键”的办学原则,更注重“以提高能力为重点,以服务沧州发展为主线”的现实需要,以培养“知识型、能力型”干部为目标,突出适应服务沧州沿海经济发展的特色培训。一是积极聘请高层领导、省内外专家、渤海新区负责同志,广泛开展沿海经济形势、沿海经济发展知识、海洋经济知识、港口建设、环境建设以及沿海经济项目引进、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着力培树全市各级干部的沿海意识。二是在主体班次课程中,围绕服务沧州发展、加快推进沿海强市建设步伐的要求,大幅增加职能转变、依法执政、城镇化、统筹发展、和谐稳定等相关培训内容,努力提升参训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三是重点开设沿海经济开发利用专题培训班、沿海经济知识专题培训班、沧州沿海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研讨班、依法行政研讨班等有关班次,积极培养符合沿海经济发展需要的领导干部和人才。既提高了各级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提升了领导科学发展的执政能力,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思想、组织、人才保障。
(三)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扩大党校教育培训覆盖面。一是在圆满完成主体班培训任务的同时,积极搞好联合办学。两年来,沧州市委党校共举办各类主体班次34期,培训各级干部2300多人次,培训规模在全省同级党校名列前茅。同时,由于党校培训环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纷纷与党校联合办班。如市政法干部培训中心、市国防教育培训中心、市人防教育培训中心、市妇女干部培训中心等先后在党校挂牌,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另外,市纪检委、市委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等部门也经常来党校办班。每年沧州市委党校与有关单位联合办班20多期,培训干部2000人以上。二是积极搞好社会讲学。为进一步鼓励、支持和规范党校教师的社会讲学活动,沧州市委党校研究制定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专兼职教学人员外出讲学的有关规定》,印发了《中共沧州市委党校社会讲学专家教授推介名录》,扩大宣传,积极推荐。每年有二十多名教师应邀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讲座150场次以上,培训干部数万人,既锻炼了师资队伍,又扩大了党校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为全市干部培训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积极开展“流动党校”下基层活动。2010年,为切实完成好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任务,努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经市委批准,沧州市委党校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家教授宣讲团,分别到各县(市、区)进行巡回宣讲,重点讲解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培训对象为各县(市、区)所有副科级以上干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欢迎,取得了“扩大培训规模与提高教师素质”双丰收的理想效果。
“十二五”时期,各项任务异常艰巨而繁重,各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执行力的高低,是落实和完成好各项任务目标的关键。因此,更加重视和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仍然十分必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主要工作重点和打算是:(1)围绕培养“知识型、能力型”干部人才队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搞好现有专兼职教师的进修培训,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一流院校和国外知名大学学习交流,接受最新前言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二是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积极选聘、招录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到党校任教,有效改善党校的师资结构,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2)进一步加强教职工队伍的作风建设、师德建设,坚持廉洁从教,树立良好的党校教学风范。(3)围绕“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需要,切实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