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划是城市发展的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管理的直接依据。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城市能否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有这样,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依据规划科学的、有序的进行。否则,建设和管理就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黄金文要求,管理区管委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认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注重规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优秀的规划设计队伍;要加强与市级规划部门的协调联系,注重实际,确保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强化规划的管理实施,维护规划的法定刚性权威,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沙雅县城乡规划管理调研材料
2009-10-20 18:08 涂明慧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指导下,我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不断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严格按照《总规》进行布局和建设,使我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根据县委的部署,沙雅县建设局紧紧围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这一课题,对全县城乡规划管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品位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县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把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2006年我县委托西安丝路规划设计院对《沙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和完善,突出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对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均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纲于2007年3月由建设厅批准,总规正式成果已通过了自治区专家评审。经县人大审查后,于2008年末按程序上报地区行署审批。县城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以来,我们认真组织《沙雅县城总体规划》的实施工作,调整城市用地和产业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严格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使规划在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和形象、提高城市整体价值、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沙雅县生态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城市西区、四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近期建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住房建设规划、供气专项规划、消防专项规划、建筑节能领域专项规划、燃气规划等专项规划;还实施了沙雅县城北物流集散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建筑色彩与风格设计、其乃巴格街城市设计、沙雅县商业金融中心及轻纺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等规划设计项目。并且将规划方案公示于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织相关部门与专家对以上专项和系统规划进行了评审,并按照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我县科学规划。
二、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近年来,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村镇规划建设力度,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大力实施村庄规划。我们把实施新一轮村镇规划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重点抓好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努力做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使村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村镇生产、生活区,实现服务设施与功能的基本配套。二是抓好村庄的建设规划。按照当前的布局,以抗震安居建设为契机,以“#”字形和方格形的布置方式,使水、路、电、渠、房布局达到五配套,村委会、文化活动场所、学校等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力争活动场所、办公用地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政府驻地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和部分村庄的典型带动作用。为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局组织力量完成了全县157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将蓝图发放到各乡(镇)场,要求各乡(镇)场按村镇总体规划要求进行统一布局、合理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居民对自觉遵守城市规划的觉悟不高,规划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结合城市规划的新特点、新形势,积极探索实施更有效的宣传模式,强化法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加强组织领导,抓长效机制建设,营造人人参与城市规划,共建城市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保障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
2、乡、村两级村镇规划管理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各乡(镇)场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重视力度不够。沙雅县建设局规划室将各村镇总体规划图发放到各乡镇之后,各乡(镇)场未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同时各乡镇对驻村助理员没有严格要求,以至于造成大部分村镇建设布局混乱。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建立村庄建设规划管理长效管理机制,设立专职村干部制度,各乡镇要明确专职干部负责村庄规划建设工作。由建设局驻村助理员或村镇发展中心人员对该村规划进行指导和监督,以切实发挥基层干部作用,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村镇规划建设当中,弥补村镇规划管理人员不足的状况。实现“三大转变”,推动“四大创新”,突出“五个强
化”
——市规划局解放思想出新招
为将“解放思想找差距,科学发展创新业”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推进规划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日,市规划局根据市委部署,按照本局5月份制定的大讨论活动实施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在第二阶段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连续召开了机关各处室、各分局、各基层单位座谈会,认真查摆梳理在解放思想、创新创优、科学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形成了下一步工作的新思路,即:
“实现三大转变”:
一、实现从注重专业性向更加注重公众性的转变。在传统的概念上城乡规划就是技术规划、专业规划,往往是专业人员一家之言。以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标为宗旨的城乡规划应当也必须充分吸纳公众意愿、体现公众意志。公众参与是新时期城乡规划的重要特征,城乡规划应更加注重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从精英规划走向公众规划。
二、实现从注重物质空间向更加注重社会属性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规划是以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为主的物质规划,面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规划的社会内涵,从传统的注重空间和环境的物质意义转向更加注重规划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使规划真正成为协调不同主体利益的重要手段。
三、实现从注重普通人群转向更加关注特殊群体的转变。公平公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规划在面向普通人群的同时,应更加关注贫困阶层、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利益和需求,让全体市民共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果。
“推动四大创新”:
一、推动规划编制创新。规划编制在整个规划工作体系中越来越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将逐步把工作重心前移至规划编制阶段,实现调控重心前移。从而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减少后续规划审批与管理的矛盾与压力。在规划编制的工作力度、机制和方法上谋求突破,实现“科学、实效,有效提高规划控制力”的目标。一是加强前期研究,提高编制成果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二是强化多方协作,建立有效的部门沟通与协作的工作机制和平台。三是注重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四是突出实施评价,建立规划实施评价制度和机制。
二、推动规划管理创新。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城乡规划管理思路和现代城乡规划管理理念,变被动应付管理为主动超前管理、变感性经验人治管理为现代理性法制管理、变偏重微观项目管理为注重宏观战略调控管理,变突击管理为长效管理。使规划管理真正成为城市发展运转秩序、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和城市建设有力的宏观引导和调控者。
三、推动基础技术创新。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快速高效的规划服务已越来越有赖于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迈向“数字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然趋势。我们一方面应广泛引用和集成创新城市测绘、规划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推进无纸化办公系统、GIS辅助决策系统、数字化空间模型数据库等先进系统建设,不断提高规划基础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入数据分析技术,着力推进以空间地理信息为核心的规划数据模型体系的建立,如综合交通模型、城市空间三维数据模型等。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不断提高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效能。
四、推动队伍建设创新。积极实施“人才强局”战略,进一步创新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一是加强岗位培训,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实施轮岗培训,建立内部轮岗制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鼓励在职培训,不断提升人才学历层次和资格职称,优化规划人才队伍的学历和专业结构。进一步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机关作风和行风建设的监督机制、权力运行和依法行政的监控机制、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责任机制,确保规划队伍的纯洁性。
“突出五个强化”:
一、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规划服务理念,细化规划服务措施。做到“三个坚持”,即在规划的审批内容上,坚持“刚性控制,弹性引导”;在审批的环节上,坚持“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在审批的角度上,坚持“换位思考,急人所急”。
二、强化制度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创新会给城乡规划事业带来新的活力,是城乡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突出规范化、标准化、简约化,我们将以《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为契机,对现有规划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分析,健全完善规划行政审批制度、工作运转流程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监察监督制度。同时,制定统一的格式文书和技术标准,有效规范行政的自由裁量权。
三、强化服务效能。创新的重点是如何在严格制度规范下提高城乡规划办事效能。我们将积极探索实施“三案同审”,将规划方案、建筑方案、市政方案进行同步审批,减少评审次数。评审结束后,建立“三方会谈”制度,规划局、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三方面对面会谈,力争修改一次到位,减少反复修改现象。同时,在局内部实行AB角制度,减少因员工出差、生病而耽误工作情况的发生。
四、强化监督管理。一是监督服务效率。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政务系统,查服务承诺兑现情况,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是监督服务质量。采取内部互查方式,对规划审批、管理程序的合法性、办理的规范性等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三是监督廉政建设。通过纪检监察巡视制度,围绕党风廉政责任制、勤政廉政、行政效能定期进行检查,确保规划干部队伍干成事,不出事。四是监督机关作风。制定百分考核办法,加强对机关人员的考核管理,有效提高机关作风,提升规划形象。
五、强化规划公开。坚持开门做规划,使城乡规划制定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一是大力宣传规划,利用规划馆、规划网站等平台,及时将规划成果进行公开,倾听各方意见,取得社会的支持。二是大力推进“阳光规划”,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三是进一步完善公示、听证、采信办法,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四、突出三个着力,更具公信抓好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规划形象。一是强化学习,在提升队伍素质上着力。加强学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工作上的创新能力、落实上的协调能力、应对复杂矛盾的化解能力、针对行政风险的防范能力,致力于打造政治敏锐、高效廉洁、优势互补、群众公认的领导班子;致力于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规划队伍。二是强化纪律,在转变工作作风上着力。严格落实各项工作纪律,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五提升”及“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治懒、治散、治庸”工作力度,在社会各界树立起服务热忱、管理严格、行政规范、办事高效的机关形象。三是强化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上着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全面规范权力运行,增强干部职工的法纪意识、廉政意识、责任意识,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检验。把党风廉政建设、行政效能监察贯穿于规划管理、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源头遏制腐败行为,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风。(朱秘 宾黎)开局“十二五”
第二篇: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
1.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
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
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4.住宅街坊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用地。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建有沿街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三.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环境育人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天人合一原则。
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建筑群体组合、公共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规划。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
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文字成果主要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规划技术指标分析。
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
1.邻里单位理论
提出者: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公里);(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2.英国的新城建设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内城已经衰退,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剧增;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成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城(代表城市就是伦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
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居住区强调绿化和景观;(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由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
(3)开发新城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就业,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在新城;
(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原则,新城主干路由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校和公共汽车站;
(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现代主义城市。
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它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依旧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OP)。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
(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
(二级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
1.片块式布局
2.轴线式布局
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
5.集约式布局
6.隐喻式布局
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③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④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变化趋势 1.小区规划结构的多元化
2.住宅组团在向小型化,私密性和舒适性发展 3.街坊式布局形式日益被接受 4.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形式受到重视
5.设计配套公建、绿地和道路时更多关注老年人需求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鼓励开发区 :一般指市域发展方向上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该区用地一般来说基地条件良好,现状已由一定开发基础,适宜城市优先发展。
控制开发区 :一般包括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
该区用地既要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需要,也负担区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建设用地的投放主要是满足城乡居民点建设的需要。
禁止开发区 :指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主要是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区、环境灾害区、水面等。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优化调整区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均最为优越,但由于发展过度或发展方式问题导致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技发展能力,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重点发展区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强的地区,是区域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最适宜扩展区和人口集聚区。未来主要以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为主,并应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
适度发展区 :要是指发展基础中等,区位条件一般,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一般的地区;或者是虽然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受到土地开发总量的限制或出于景观生态角度的考虑而无法列入重点发展区的地区。
控制发展区 :主要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的不适宜地区,包括各类生态脆弱区、以及各方面发展潜力不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最差的地区。这类区域的主体功能是生态环境功能,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屏障。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均衡式 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其他城镇的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呈现明显的聚集。
单中心集核式 :中心城区集聚了市域范围内大量的资源,首位度高,其他城镇的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区、依赖中心城区的态势,中心城区往往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分片组团式 :市域范围内城镇由于地形、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若干个城镇聚集成组团,呈分片布局形态。
轴带式 :中心城区向外集中发展,形成轴带,市域内城镇沿轴带间隔分布。
三、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一般城市的空间形态同时具有整体上绝对的动态性和阶段上相对的稳定性特征。
直接影响因素 :既包括城市本身所在的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生态、农林矿业资源等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水源和对外交通,大型工业企业配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组织形式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
间接影响因素 :是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统理念等人为条件。
2、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集中型形态 :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主要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何中心附近,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建筑高度变化不突出而比较平缓。市内道路网为较规整的格网状。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
带型形态 :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
放射型形态 :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指状、星状、花状等子型。这种形态的城市在一定规模时多只有一个主要中心,属一元化结构,而形成大城市后又往往发展出多个次级副中心又属多元结构。这样易于组织多向交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
星座型形态 :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
组团型形态 :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这种形态属于多元复合结构。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又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散点型形态 :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这种形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或广阔平原都可能有此种城市。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四、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走向多元化。
新产业空间 :新产业空间包括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
开发区是集中体现我国转型与城市发展成就的区域,开发区土地开发规模大、建设速度快,不断吸取城市过滤出来的新要素,形成产业集聚规模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依靠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先进科技、资金和管理手段,面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促使我国的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高新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如广州的软件园及生物岛、武汉的光谷等。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新型业态 :转型期以来,中国零售商业快速发展,不断吸取国外发展成功模式,商业业态出现许多新的形式,并逐渐占据中国商业市场。
新居住空间 :城市地区商品房社区建设、城中村的产生成为转型期城市居住区的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住房商品化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和偏好选择住房,促使城市居住空间出现分异。房产商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房社区建设,满足城市中上阶层的住房需要,出现了大型的商业楼盘、别墅、高级住宅区等。
第二,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包围了许多城郊结合部的村庄,导致城中村的产生。 大学园区 :大学园区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大量城市人口的进入使边缘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大学园区内的各种服务、娱乐、医疗、金融等设施,也形成了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社区。
生态保护空间 :转型期以来,城市在规划和管理上都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河湖水面、绿地等开敞空间,城市通过点、线、面等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行生态保护、生态隔离等来保证城市的生态基底不受破坏。其中,城市外围绿带可以阻止城市向外扩张,公园、大型绿地等开敞空间可以隔离、拉疏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形成多中心、适度、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保持城市的有机结构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中央商务区 :CBD是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纳和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它集中了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快速交通网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拉大,交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许多大城市都开始兴建城市快速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
五、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大分散小集中 :技术进步既提高了生产率,也使空间出现“时空压缩”效应,人们对更好的、更接近自然的居住、工作环境的追求,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的重要原因。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将导致城市的区域整体化,即城市景观向区域的蔓延扩展。
从圈层走向网络 :城市形态自内向外扩展。进入信息社会,准确、快捷的信息向网络将部分取代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空间区位影响力削弱。网络的“同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分散化与网络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用地从相对独立走向兼容。
新型集聚体出现 :虽然城市用地出现兼容化特点,但是由于城市外部效应、规模经济仍然存在,为了获取更高的集聚经济,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与文化水平的城市居民可能会集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各种社区;功能性质类似或联系密切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聚集成区。另外,城市结构的网络化重构也将出现多功能新社区。
第三篇:10kV城市配电网规划发展综述
10kV城市配电网规划发展综述
【摘 要】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0kV城市配电网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旦10kV城市配电网发生故障,就会严重影响区域供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大面积的区域停电,造成大量的损失。鉴于10kV城市配电网的重要作用,笔者充分检索有关文献和分析相关事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10kV配电网的基础规划原则,研究分析10kV城市配电网常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不断提高10kV城市配电网的维护水平,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10kV城市配电网;规划;问题;综述
从我国国家电网的构成上看,10kV的配电网属于低压的供电网络,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着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网运行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1OkV城市配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广大用户的用电安全。分析国内外10kV城市配电网的发展情况
1.1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10kV城市配电网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起步较晚,水平较差,专业水平低,城市配电网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从总体上看,现阶段国内10kV城市配电网的主要发展问题在于配电网自动化水平低和配电网整体规划不合理,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3点。
(1)基础设施建设差
国内城市配电网规划和建设经验有所空缺,在现阶段的电网建设工作中显得较为盲目。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也是仅仅针对某个区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城市规划问题对电网建设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我国配电网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配电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大量浪费问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较低,日常维护存在着诸多不足。
(2)结构不合理
从10kV城市配电网的整理结构上看,我国城市配电网的结构水平还比较薄弱,没有全面普及自动化运行方式。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交叉线路供电问题,自动化改造实施困难,供电网络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3)供电故障时有发生
现阶段我国的供电网络存在着大量的缺点和不足,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直接影响着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部分地区的供电方式不合理,依然没有改变传统架空线供电的方式,提高了外部因素造成电网故障的可能性,也提高了维护和抢救工作的难度。
1.2 国外电网发展的突出优点
国外发达国家率先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先后进入了电气时代,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电网规划和建设作为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自动化水平远远高出我国。有研究资料报道,发达国家电网的可靠率可以达到99%以上,智能电网几乎覆盖全国,电网运营的成本较低,能够适应不同城市的用电需要。10kV城市配电网的规划方案分析
2.1 合理预测负荷
有关人员在进行配电网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合理预测整个城市的用电负荷。合理预测用电负荷能够提高电网规划和电网建设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对电网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负荷预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整个城市电网的总负荷预测以及分区负荷预测。总负荷预测的基本方式是确定性的电网预测方法,就是通过方程式来转化城市的电力负荷和用电量,再把电力负荷和用电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两者关系的合理推测来进行城市电网的规划。开展城市分区电力负荷预测的目的主要在于合理设置城市电压变电站,提高变电站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电压供电为主要指导依据,开展分区电网规划工作;根据城市的发展走向,确定较大负荷比例以及重点位置,提高分配比例,综合分析,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2.2 完善站点规划
10kV城市配电网的站点规划主要包括变压器的选址、开关站、供电的线路变径以及基本的供电范围等。做好站点规划工作,要从城市的基本发展情况出发,参考城市用地规划和负荷预测情况,使整个城市的供电规划和城市建设水平协调发展,确保变压器、开关、环网柜等设备的位置准确。
2.3 网架规划
10kV城市配电网需要有一个灵活的网架,来提高电网规划的可靠性和规范性。有关人员在进行电网网架规划时,要充分了解城市电网的结构要求,做好主次分明,层次区域较为清晰。目前而言,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过程中,通常会选择环网供电的方式,在开环运行方式上满足“N-1”安全原则。“N-1”安全原则的含义是不同变电站之间应该运用联络性开关相互连接;在局部故障或计划停电检修的过程中确保线路转供电率,提高供电的稳定性。10kV城市配电网的发展方向――自动化管理
目前而言,我国的城市电网受到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限制,配电网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还处在试点阶段,使用的程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绝大多数供电企业并没有树立电网自动化管理意识,仍然沿用传统的配电和管理方案。部分企业虽然引用了现代化的配电管理系统,但在使用和操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有关的供电企业需要在配电网的运行和管理中树立高水平意识,积极的引入现代化的配网自动管理系统;其次,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让员工的日常工作引入到自动化配电网管理中来;再次,定期总结配电网自动化运行和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最后,根据现阶段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配电网自动化运行和管理系统使用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的减少停电次数,缩短停电的时间;减少停电的范围,提高停电故障排查和检修的工作效率;提高用户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信息管理工作的失误。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人员应该在工作实践中提高10kV城市配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有效提高供电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促进电力行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绍山.配电网规划中负荷密度指标确定和中压配电电压等级优选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0.[2]齐永军.基于高可靠性的东胜城区配电网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3]朱涛.计及通道因素的城市中压配电网络规划[D].天津大学,2007.[4]杨晓翔.浅析城市10kv配电网规划方法[J].河南科技,2013(17).[5]黄昭荣.考虑20kV电压等级应用的翠亨新区电网专项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第四篇:某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
X X 市 城 市 发 展 概 念 规 划 Concept
Planning
for
Hangzhou
City
Development
规划总报告
导
言
城市是一个特殊复杂的巨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数以亿计。我们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往往自以为对城市已经很熟悉、很了解。然而欲真正把握城市发展的真谛,却并非易事。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化,信息在爆炸,社会在变革。城市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任何人期望驾驭城市发展的规律,都需要不断地重新认识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概念规划,正是对 XX 城市及其发展的系统再认识。
世界城市发展的轨迹表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启动和起飞阶段,急迫需要大城市依靠其集聚度高、辐射力强的优势,承担起区域发展中心的职能。前不久,XX 的决策者果敢冲破缠绵多年的“西湖情结”,将钱江两岸的萧山、余杭划入 XX 都市区。这是一个石破天惊、富有魄力的大决断,是一个顺应规律、超越自我的大融合,也是一个抢占先机、影响深远的大手笔。本概念规划,正是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阐释和延伸。为赋予其应有的价值,我们未敢懈怠:握 以理性思考,力图把握 XX 城的脉动;以纵横比较,力图唤醒 XX 人的警觉;以前瞻眼光,力图解析 XX 魂的未来……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 目 目
录
导言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 —— XX 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 ………..(7)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 —— XX 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8)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3、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 4、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 5、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 三、难以维系的安逸梦 —— XX 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9)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 2、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3、尚未整合的都市区空间 4、偏安一隅的 XX 醉文化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 一、根脉与情结 ……………………………………… ……(14)1、生态文化 2、偏安文化 3、工巧文化 4、英烈文化 二、撞击与反思 ……………………………………………………………….(14)1、自耕垄田 2、勾留西湖 3、醉浴暖风 4、商唯坐售 5、乐水乐静 三、融合与再造 …………………………………………………………..(15)1、扬弃 2、融合 3、再造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 一、建构认识城市的高境界 —— 城市竞争的新法则 ……………………(17)1、城市以功能比强弱 2、城市以文化论输赢 3、城市以空间视优劣 4、城市以环境定胜负 二、重构 XX 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人间天堂的新理想 ……………(18)1、接轨国际,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 2、辐射带动,功能卓越的中心之城 3、空间整合,弹性生长的有机之城 4、山水城林,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5、灵秀文润,人居最佳的诗韵之城 三、新构 XX 在长三角中的关系坐标 —— 区域发展的新角色 …………(19)1、XX 与上海:依托上海、错位经营、互惠互利、相对独立 2、XX 与苏州:各为一翼、资源共享、良性竞争、局部超越 3、XX 与宁波:依江借海、双赢联动、有扬有放、巩固中心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 一、产业战略:转变中的希望 ………………………………(21)1、产业体系—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 2、产业性质—从综合型到特色化
3、产业功能—从生产中心到资源配置中心 4、产业组织—从碎石型到规模集群 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的成长 ……………………..(22)三、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先机 …………………………
(23)1、以错位服务培育区域专业金融中心 2、以供应链管理建设现代物流中枢 3、以环节经营发展技术中介基地 四、旅游业:转型中的延伸 ………………………………
(25)1、市场延伸:由国内旅游走向国际旅游 2、产业链延伸:从单一观光走向综合产业 3、空间延伸:从西湖走向区域 4、功能延伸:从发展旅游业走向提高城市竞争力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 一、拐点与中枢 —— 区域交通网络的构筑 …………………..(27)1、基于清醒判断的对策 2、以主通道拓展城市影响腹地 3、以强大功能支撑中枢地位 二、容量与模式 —— 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比选 ……………..(28)1、都市区的人口发展预测 2、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 三、有机的秩序 —— XX 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整 ………….(30)1、轨迹与症结:城市空间演化剖析 2、东进或南下: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基本走向 3、双核拥江:都市区空间总体构造 4、载体与内容: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 5、雄心与步骤:XXCBD21 空间发展的构想
四、优化配置 —— 都市区空间规划的政策导引 …………………………(35)1、从旧八区到新八区:都市行政区域的再划分 2、加大引导与管制的力度:都市区空间生长进程的调控 3、对空间的合理调整:都市区重大要素的整合 五、内外双修 —— 雕琢生态与文化并蓄的宜居环境 …………………..(37)1、复归自然:确立都市区发展的生态理念 2、营建家园:构筑绿色的都市区生态网架 3、融合文化:凸显城市底蕴与个性风貌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 一、城市经营 —— 城市政府的现实课题 ……………………………….(39)1、城市:政府可资经营的最大活化资产 2、资金导向和功能导向:明确经营城市的目的 3、局部收益和全局代价:合理调控城市房地产业 4、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环境与文化资源的经营 5、城市形象和注意力经济:知名度、美誉度的经营 二、制度创新 —— 城市进步的必由之路 …………………………….(40)1、政府职能定位:寻找有为与无为的契合 2、土地制度创新:应用市场机制平衡多元发展主体需求 3、城市与区域管治:弥合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隙痕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 ——XX 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 1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正如中国的其他诸多城市一样,XX 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着传统的工业化背景,还必须全方位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宏观时代背景。
(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为城市之间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主体,其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导向,而且会影响别国政府的行为方式和决策导向。
(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无论采取何种政治制度,经济的市场化取向都十分明显。我国主动选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也近10 年。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计划体制的轨道上行事,因而,对政府来说,用计划的方针来指导市场经济,以计划的意识影响领导的思路,以计划的手段和方式寻求发展出路等现象仍较严重。而与此同时,市场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政府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经营好包括城市在内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方式和力量重塑着当今世界的时空格局。它对城市功能、规模、形态的冲击,将彻底打破人们对城市既有的传统而狭隘的认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可以摆脱距离的约束,而按照其内在的需要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运动。城市职能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在信息网络节点中所处的区位,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也越来越取决于其占有、处理与支配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单一取决于城市规模。
(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受世界不平等竞争规则的支配,尽管现代化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追求,但是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前景都光明灿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现代化,还必须包括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制度环境、全民素质等的全面现代化;现代化的区域上不是仅限于城市,还必须包括农村;不是基于一座城市,还必须包括其周边的广大区域。中国现实的资源与环境基础,质量尚不高的社会与经济运行体系,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占有的有限空间,以及快速崛起而竞争力强大的周边国家环境,都使得中国现代化的前景不容乐观。
究 思考和研究 XX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活力最盛的地区之一。“9.11”事件后,中国尤其是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沿海地区,可能成为世界上投资最安全的地区,极有可能迎来一个国际投资的新高潮和产业专业的新高潮。有必要指出的是,这次产业的全球性转移将有可能区别于 80 年代、90 年代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而大规模的高新技术行业甚至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将更为青睐中国,青睐中国的沿海地区。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 1。本世纪将进一步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 H 型格局。这既使得长三角中的 XX 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也面临一个巨大的国内环境挑战: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要素投入将大为减少,包括 XX 在内的沿海城市必须凭借自身的实力来不断扩大国际竞争中的份额;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多条经济轴线和多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对国内的资源、要素及对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要素的争夺将大为加剧,而 XX 此前在这些方面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在资源、劳力、土地等方面对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加强,XX 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发展大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要支持东部等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先富裕起来的东部地区也要支持西部加快开发、开放的步伐,这也是一个大局。
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Batten,1993):
(1)能否把所有的有形实体网络(即基础设施)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连接到世界各地;(2)能否在世界无形网络体系中,发挥人口 知识、资金、货物和服务的全球性交换作用;(3)能否创新和适应性地不断开发网络中所有的协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向导作用。
经济全球化—非对称的竞争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另一个趋势是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不仅是中国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核心经济区,是中国在新世纪有望首先与国际经济接驳的地区。经过 80、90 年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对象的一轮发展竞争以后,目前长三角正处于一个为构筑更高竞争平台而激烈重组的时期,这是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架构、设施建设在内的全方位重组过程。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XX 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 XX 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随着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的实施,一批实力强大、后劲充足的中心城市(宁波、温州等)正在加速发展,而诸多具备各种比较优势的中小城市也如繁星闪耀于浙江大地。总体而言,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在这个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里,XX 的影响腹地不断缩小,XX 的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受到其他城市的挑战……。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 ——XX 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若要高度概括 XX 城市自古至今最显著的发展特征,那就是两个字:“富”和“稳”。、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
秦时,XX 因其优越的区位而成为钱塘江南北岸商贩活动的中枢。
隋代大运河的开筑,以 XX 为终端,使之“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
唐、宋、元时期,XX 一直是全国水陆驿站交通枢纽,也是通往中亚、东欧各地的东西陆上交通线的起讫点,一直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地位。南宋时 XX 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XX 城“辇彀驻跸,衣冠纷集,民物阜藩,尤非昔比”,一跃而为全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综合中心,可谓世界的第一大都会。
元时,XX 政治地位虽有所下降,然作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济发达、城市繁华,仍不失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大都市、并享有“天堂之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马可.波罗游记》)等美誉。
明朝海禁,使得 XX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 XX、扬州等城市。但其仍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清末,作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祥地之一的 XX,工业资本总额仅次于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居全国第 5 位。金融业也异常繁盛,并以“江浙财阀”而享誉全国。
民国时期,XX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和商缘关系,是我国东南部大宗农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的中转地、浙江省的金融中心。、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20 余年来,XX 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XX 已经不仅是浙江的省会城市,更是全国的一个经济大市。
“九五”时期,全市 GDP 年均增长率 12.4%,2000 年 GDP 总量达 1382.6 亿元,是 1978 年的 48.7 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XXGDP 总量紧随上海、苏州之后;在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XXGDP 位于广州、深圳之后列第三;其在全国 100 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多项主要指标的排名显著提高。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XX 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考察近20 年来 XX 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其增幅平均震动率为 0.98,而同期的苏州、无锡分别为 1.81 和 1.64。XX,的发展一直维持着和缓增长的模式,即便是浦东开
柳永:“望海潮”。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表:XX 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排名变化 指标 1990 年 1995 年 1999 年 GDP 地区 8 6 6 市区 15 11 1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地区 18 12 10 市区 25 20 11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地区 17 11 12 市区 18 14 12 自然科学方面从业人员 地区 28 21 16 市区 31 28 16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注:这里的“市区”未包括萧山、余杭。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发的外缘效应,对其影响也没有苏州、无锡那么明显。3、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
浙江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发育最快的地区,在这个区域氛围中,XX 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已经逐步确立了贴近市场的经济运行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绩效提高为标准,使得 XX 经济体制创新者在不完全违背原有经济体制规则的前提下获得了政策运用收益的最大化。浙江精神“讲求实效、注重功利”的精髓在 XX 城市发展中也得到了巨大的彰显。在经济发展的总体过程中,XX 人以务实的精神首先在事实上尽量摆脱了旧体制、旧规则的约束,创造了新的所有制关系和新的分配模式,从而比全国其它许多城市捷足先登,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占据了一定先机,捕捉到了更多的获利机会。XX 大多数企业发展已经形成贴近市场的灵活机制及自我投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稳健格局。、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 灵活高效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及由此而成长起来的发达的私营个体经济,在 XX 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与地位,使其在连续几年不振的国内经济疲软大环境中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再度显现了“浙江模式”的优越性。XX 大多数企业正在自主地走向市场,自我投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此外,XX 目前欠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客观上使其对外资的依存度较小,对国际经济风险有一定的规避性和抵御能力。、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 古往今来“占尽湖山秀,最宜烟雨开”的 XX,一直以其美仑美奂的自然环境,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家住西湖山水间”的梦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融入她的怀抱,“欲寻盘古去,被西湖留住,尽消受六桥烟景,三竺风光”(高英)。连漂泊半生的白居易都不得不发出“未能抛得 XX 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3 的感慨。
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XX 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尽管 XX 房产价格居高不下,但其旺盛的房地产市场引力已不仅是局限于 XX 市、浙江省,甚至已经影响全国。据有关资料显示,在 XX 房地产购买者中,60-80%是外地人,由此可一窥 XX 城市的磁力所在。
三、难以维系的安逸梦 ——XX 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富饶而美丽的 XX 城令多少人沉醉而神往,然而曾经的辉煌并不代表永久的辉煌。枕于安逸的 XX 人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的帷幕拉开之时,开始逐步意识到自身发展的潜伏危机。
白居易:“春题湖上”。
锡 杭、苏、锡 三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图(现价)***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增长率%杭州苏州无锡
未能抛得 XX 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XX 的房地产市场,不再是仅仅面向 XX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 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 年中,XX 市竞争力由第 8 位降至第 10 位,而宁波却由第 12 位升至第 8 位,苏州由第 11 位上升至第 5 位(陶松龄,2001)。XX 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 XX 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首先,上海调整并明确了“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对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力日益加强,XX 中心城市原有的一些功能已逐渐被上海所替代。加之沪甬跨海高速通道的即将兴建,宁波、温台地区与上海的关系将日益密切,这些地区的发展计划亦显得雄心勃勃。而 XX 原有的产业结构正变得越来越缺乏竞争力,相应城市功能的模糊与不合理界定,以及高昂的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都使得 XX 的吸引力在弱化,区域中心影响力也日渐式微。
先进制造业南移——一个不确定的命题近10 年来,长三角南翼的发展总体上表现出市场经济制度的相对优越性;而长三角北翼则率先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南翼遥遥领先。针对这一态势,有专家认为,随着北翼土地供给的减少,先进制造业将会移至长三角南翼。根据我们的研究,制造业南移还只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命题。在现代全球经济发展充满变数的背景中,区域发展的机遇与轨迹一般是不会再简单重复的。长三角南翼是否会迎来类似北翼的发展机遇,尚难预料,更乏充足依据。即便有此可能,北翼也不会暂停或放缓发展以等待南翼的追赶。长三角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是否会南移,取决于南北翼两地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竞争。当前,XX 制造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制约,诸如技术投入不足、金融体系不健全及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偏高,都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障碍。XX 乃至浙江如果在竞争环节上没有重大突破,先进制造业的大规模南移,就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美好期待。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XX、武汉、厦门。经济发展环境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XX、XX、武汉、成都。
表: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及排序 城市 综合竞争力得分 排序 上海 91.4 1 XX 45.9 2 苏州 43.1 3 XX 42.3 4 宁波 36.9 5 南通 32.5 6 扬州 30.4 7 无锡 29.9 8 常州 29.7 9 绍兴 26.3 10 嘉兴 25.7 11 湖州 23.4 12 苏锡常地区 55.5
苏嘉湖地区 49.4
资料来源:《苏州经济》,2001.nO.4
表 表
XX、苏州、无锡的企业 规模比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规模(人)
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XX 2715 5680 248 42 苏州 3002 6416 287 36 无锡 2702 5741 264 38 资料来源:XX、苏州、无锡三城市统计年鉴,2000。
如此态势,制造业南移的前景乐观吗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强市弱中心——一个尴尬的角色 现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对区域要素资源的聚集能力和运作支配能力。XX 经济总量名列强市行列,然而,这一经济强市地位和其实际表现出的对区域发展的中心组织作用,却是很不匹配的。
作为浙江省域的中心城市,XX 独领风骚的中心地位已不复存在,宁波、温州已经崛起为能够与 XX 相抗衡的新的区域中心城市,并已在浙江省内同 XX 一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交通体系的重构,宁波、温州乃至更低层级的市镇,与上海的关系日益密切,对于它们来说,XX 更多的只是一个办文、听会的地方。作为省会城市,全省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尚在;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XX 的发展实力已使其无法被其它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
影响腹地缩小——一个远去的区域族群 XX 的区域弱中心地位使其传统的影响腹地正在被不断袭夺。由于大区域发展态势及交通格局的变化,XX 的经济中心组织作用大为下降,以其为中心的杭嘉湖绍区域经济板块正在明显解体。根据我们对交通、信息等要素流的调查,XX 的强力影响腹地已经收缩到了市域范围和南部的金华地区。周边上海、宁波、苏州等城市的吸引、扩张力量已将 XX 团团包围,随着宁杭通道的建成,或许 XX 也会很快加入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对 腹地的丧失是对 XX 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虽然长三角北翼中心的 XX,也面临着苏锡常腹地逐步丧失等类似问题,但其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和在宁镇扬、安徽邻近地区不断成长的“XX 都市圈”空间结构,使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得以弥足和重构;加之 XX 城市的综合影响力本就比 XX 稍逊一筹,XX 可能日趋孤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通道东移——一个可能被逾越的角落 XX 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它目前依然还扮演着全国公路、铁路主枢纽城市(四条铁路线、四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内河枢纽城市及八大航空港之一等角色,XX 依然是上海向东南、大西南物流辐射的中转站,宁波—舟山港口的后方疏运中心。如果说,XX 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其成为真正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话,那么,这个不可多得的“交通区位”确曾对 XX“截流”往来的发展要素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这一至关 XX 发展的外界条件正在产生着值得关注的变化:区域网络化交通的建设使 XX 已经不再是区域要素流动的必经节点,尤其是沿海大通道的东移——慈溪-嘉兴跨 XX 湾大通道的建设(远景的未来,在XX 以下的钱江上还将有另外三个通道),将对 XX 的“节点”地位产生直接而严重的威胁。XX 很可能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这种命运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并不鲜见。、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研究 XX 的城市发展,不能不关注 XX 的工业化问题。
工业化——XX 走了多远 表:
浙江省四市各项指标占全省比重及 XX 地位一览表(1999)
指标 XX 温州 宁波 金华 GDP 占全省% 20.44
12.23
17.37
8.34
人均 GDP(元)
19961
10186
19405
11271
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占全省% 21.03
15.42
23.36
6.54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省% 23.27
12.57
16.96
7.17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省% 34.04
4.59
32.36
1.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 17.30
17.98
16.67
7.42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全省% 23.53
8.82
21.57
6.86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2000。
XX 已不再是浙江唯一的中心
XX,一个可能被逾越的角落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改革开放后,XX 产业结构进入一个快速的变动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后,机械、建材、冶金、仪表、丝绸等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电子、通信、电气、医药、化学等一批新兴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带动和政府扶持的双向推动下快速发展;旅游、餐饮、商贸、金融等带动了第三产业比重的回升(老市区 1990 年占 GDP44.8%,1999 年占 51.3%;萧山区 1990 年占 16.4%,1999 年占 33.1%)。根据我们对XX 产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判断,XX 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产业的高度化阶段。
依据之一:1999年新市区的人均GDP28008元,折合 3400 美元(外汇比价),三次产业比重为5.4:49.8:44.8,相当于台湾 80 年代中期产业高度化阶段的水平。
依据之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增长超过制造业。XX 第三产业 2000 年增长12.8%,超过第二产业而成为 GDP 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升的同时,1998年老市区的工业投资开始下降。
依据之三:工业化的初、中、后期的演变表现为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要素禀赋变化的过程。从 90 年代 XX 产业增长的要素依存度看,产业对资本投入的依存开始降低,1990-1995 年工业产值每增长 1%需要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 1.1%;1995-1999 增长(现价)每增长 1%,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约增长 0.8%。产业增长对技术依存度正在不断提高,1997 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为 32%。
依据之四:信息产业迅速扩张,已经成为老市区产值最大的工业行业,也是 XX 区位商比较高的行业(华东师范大学 2001)。
企业结构——碎石型 XX 工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多为中小企业,故谓之为碎石型企业结构,这是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2000 年XX 全市工业总产值 42%左右的贡献来自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2715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也只有568 万元。这种企业结构虽具有机制灵活、贴近市场的相对优势,和一定的业务外包、专业协作的基础。但这种企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在 XX 目前力主发展的电子通讯、商贸等主要行业中,都没有在全国排名前列的企业,这对于提高企业整体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都构成了障碍。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如果缺乏规模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则很难形成应有的产业链,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合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难以在现代信息经济的生产管理中占据“链主”的核心地位,难以成为控制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主导力量。
创新源——先天不足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力量。XX 拟建设“天堂硅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加需要依赖持续的技术创新。然而 XX 在技术储备、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显得先天不足。高新技术发展首先面临着技术开发力量薄弱的问题。1999 年 XX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 24 万人,而同年上海是 74.3 万人,XX 是 27.83 万人;是年,XX 市高校学生数为 7.53 万人,只为上海的 44%、XX 的 50%;在科技企业化方面,浙大在全国大学中只排列第 10 位左右(潘云鹤,2001)。所谓创新源,更多的是指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机制和环境。XX 的创新源先天不足,本质上更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适合创业和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XX 的中小企业与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在组织及运作方式、企业制度等方面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的模仿能力强,但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R&D 指标偏低,科技实力与经济地位很不相称。从跨国公司在 XX 投资方向看,主要是把 XX 作为垂直分工的下端,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较少,技术研发部门更为缺乏。
制高点——抢占意识不强
图
XX 老市区历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图
XX 市制造 业主要行业结构的变动 0%20%40%60%80%100%1950 1965 1980 1990 1995 1999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0102030饮料纺织化学医药普通机械制造交运设备制造电气电子比重(%)19901999 XX 老市区工业行业比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5.9%)、饮料制造业(9.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6%)、普通机械制造业(6.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7%)。
只靠浙大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没有生产服务业的城市,没有对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支配和控制权的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大脑的城市”。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服务业,是城市产业发展乃至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长期以来,受到自身认识的禁锢以及大上海阴影的笼罩,XX 抢占制高点的意识不强,本应具有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职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XX 虽有一定的民间资本积累,但缺乏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地方金融机构和运作途径;现代物流发展滞后,高端物流尚未起步;缺乏大规模的区域性连锁公司和著名品牌;旅游业的发展尚待全面提升,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尚未整合的都市区空间 正如我们的研究判断,许多专家亦以上海、苏州等城市空间框架的拉大为参照系,将 XX 在全国前几轮城市发展高潮中的诸多失利归因于地域空间的制约。2001 年 3 月 XX 进行的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 XX 都市区功能与空间重组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可以肯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如此难得的城市发展机遇对 XX 不会再有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的大手笔,足以透视出国家和浙江省对 XX 城市发展所寄予的厚望。但是,无论如何高估这一变化,都只是 XX 发展的外因。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迅速将这种行政地域空间扩大的优势,转化为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的全方位耦合优势,构筑一个最有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平台,才是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果 如果 XX 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次机遇,则将意味着 XX 以空间来整合经济发展优势的最后努力宣告失败。令人担忧的是,目前 XX 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正面效应正在被缓慢而艰难的磨合过程所抵消。这种磨合不仅要表现在空间资源规划利用上的协调,更重要的还要体现在对都市区整体发展策略上的共识和一致行动。考察前几年滨江区并不理想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警示。、偏安一隅的 XX 醉文化 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至今对 XX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深的当属“南宋偏安醉文化”。古往今来,XX 优越的山水环境和恬静的生活氛围,使得许多人陶醉在“画里移舟,梅边吹笛,墙头唤酒,枕边看湖”的生活情调之中(徐惟琨)。“饲鹤调琴,笑谈风月,养鱼种竹,不问春秋”(姚孟起),入木三分地勾勒出 XX 人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文人墨客在XX 留下的精彩诗句,不仅对 XX 人的生活画面作了生动描绘,而且,也从一个侧面深刻揭示出 XX 偏安一隅的文化情结。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与区域环境中,XX 依旧保持着不温不火、不急不慢的平和心态,正所谓“崖山远,断归航,西湖上,却依旧奏笙簧” 5。同处长三角内的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在文化特质上与 XX 相近,都具有水文化的共同底蕴。而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后起之秀,发展态势紧逼乃至超越 XX,根本原因之一,是他们 凭借紧迫的自我危机意识和开放、融合的进取心态,不被传统所累,不为文化所醉,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与交融。而 XX 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依然表现出“农安垄田,商唯坐售” 6 的传统文化习惯。某种意义上讲,制约杭 州发展的最大障碍尚不是外界的环境,而是这种偏安的文化形态及其衍生出的相关制度劣势。
沈谦:“六州放歌” 6
清.桐庐县志
如此恬静的山水不知醉倒了多少人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与技术的蔓延,文化的扩张与交融也成为必然趋势。“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越发展就越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支撑,尤其是先进文化的支撑,这一论断将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轨迹中不断得以证实和强化。索 探索 XX 的文化渊源,塑造 XX 的城市精神,不在于皓首穷经,老死于章句之间;不在于思古怀旧,沉湎于悠悠往事;也不在于博闻强识,满足于夸夸其谈。而在于汲取文化遗存的精髓,考察时代走向的动因,追寻历史原创的精神,剖析社会发展的根本,诠释人类活动的真谛,把握知往鉴来的智慧。
一、根脉与情结 XX 自秦汉建制以来,历经二千二百多个春秋,虽目睹中华大地战乱频迭、朝代更替,但始终治长乱少,气象升平,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堂”的美妙画卷。历史留给 XX 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是形成和塑造城市人文特色的重要方面。XX 的历史文化特征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态文化:
良渚遗址出土玉雕上的“人、禽、兽三位一体”图案,显示了 XX 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早期生态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 XX 又由于大自然赋予的优越环境而愈加牢固。XX 集山、河、湖、海于一体,山水相映,城林相依,既有钱塘江口的惊涛骇浪,又有西子湖畔的鸟语花香,处处体现出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境。、偏安文化:
在优美的自然风光、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富裕的经济条件下生活的 XX 人,享受着舒适和优越,渐渐陶醉其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 XX 作汴洲”。特定的环境与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性形成了 XX 的偏安氛围,构成其深层文化心态。、工巧文化:
XX 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手工艺品小巧玲珑,制作精良,显示了 XX 人精巧的技艺和工于精细的艺术追求。同时,这种追求精致完美的态度也体现在 XX 城生活的方方面面,单从 XX 人吃茶的闷茶、讲茶、书茶、彩茶、会茶、闲茶、花茶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中,就可一窥其生活的精致和考究。、英烈文化:
世人听闻“XX”,眼前无不浮现灯红酒绿、醉浴西子的悠闲场景,却往往淡忘 XX 还是一个“英烈之城”。自古西湖与钱江英烈辈出,有怒目天下的“潮神”伍子胥,有“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有“两袖清风”的少保于谦,有“国破家亡欲何之”的“奇男子”张仓水,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秋瑾。XX 儿女的英烈传奇,与温柔美丽的西子湖及潮起潮落的钱塘江,共同凝合成传统文化的灵魂。
江、河、湖、海相依的自然景观,使水成为 XX 文化表现的基本形态,影响着 XX 人的生存方式和审美情趣,形成了他们主柔、重情、尚文、爱美的性格特征。对 对 XX 传统文化之特点可以一言以蔽之:秀丽 XX 城、悠闲 XX 人、英烈 XX 魂。
二、撞击与反思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使 XX 人骄傲了千百个春秋,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挑战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固步自封的传统文化心态又成为制约 XX 人前进的沉重历史包袱。在历史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撞击中,XX 面临的激烈程度远比其他城市为甚。
1、自耕垄田 现代经济是宏观型经济。对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放到更宏观的区域背景中去考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广泛而紧密,任何一个地区、城市若想封闭独立的发展都是不现实的。从根本上讲,XX 人还没有穿透这种“自耕垄田、坐井观天”的文化禁锢。与周边其它城市相比,XX 缺乏与外界的主动沟通,缺乏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缺乏对现代信息的敏捷反应。
XX 古文化源远流长
工巧 XX 的代表
不可忘记的英烈 XX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2、勾留西湖 现代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新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本、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一方面要求一个地区要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吸纳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求这个地区主动向外界辐射和扩散,在交流、竞争中实现自身发展层次的不断升华。XX 人“勾留西湖、不思进取”的传统文化心态,普遍表现为知足、守旧、小富则安的狭隘思想,守着一泓碧水,形成强烈的“自恋”和“乡恋”情结。缺乏以四海为家、志在四方的胸襟与气魄,缺乏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3、醉浴暖风 现代经济是互补型经济。乌尔曼(T.L.Ullman)的城市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互补性是区域流动产生的基本前提,互补性越大,流动量也越大。现代经济中发生的资源互补、人才互补、技术互补,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XX 人受南宋偏安、奢侈之风的影响,纨绔之气尚存,即使皇城不再,却依然自尊自贵。这种优越感使得 XX 人往往看不起乡下人,难以接纳外地人,唯我独尊的心态使他们不能冷静地审视和灵活地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4、商唯坐售 现代经济是拼搏型经济。许多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表明,要赢得发展先机,创造发展奇迹,就必须在市场大潮中勇于拼搏,始终列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潮头。XX 优越舒适的自然环境,使得不少 XX 人仍然沿袭着“商唯坐售、守株待兔”传统经济发展理念,习惯顺其自然、消极适应,习惯坐守等待、水到渠成。孰不知市场经济中,“好酒也怕巷子深”。
5、乐水乐静 现代经济是风险型经济。现代经济对信息获取的依赖越来越大,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经济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竞争需要的是对信息的准确判断,对机遇的及时把握,对发展的果断抉择,为此,都需要具有敢闯、敢试、敢冒的风险精神。而西湖的秀美和恬静,塑就了 XX 人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的性格,关注细节而不能准确地把握全局,患得患失而束缚 XX 创业手脚。
三、融合与再造 XX 历史文化的某些方面,与一些先进的、激昂的、跳跃的、震撼的文化往往会产生猛烈的撞击和磨擦,似乎显得难以相融。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世界,是固步自封还是敞开胸怀?是孤芳自赏还是博采众长?是瞻前顾后还是开拓创新……,XX 面临取舍和选择。、扬弃 对 XX 文化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某些方面,应当加以改造创新;而其优良的文化精髓,应得以集中体现和充分发扬:(1)整体的和谐性。XX 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精神,融铸了 XX 人钟爱和谐的温和性格。在生态失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尤其需要通过和谐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精致奇巧的唯美性。XX 要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需要在规划设计、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充分体现这一文化传统;而 XX 的唯美文化精神只要通过着意的引导,还将可能在科技时代占据创新的领先优势。(3)诗意的生活情趣。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 XX 人在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一直对文化有着执着的追求。应当 用这种文化传统使 去引导人们提升追求层次和思想道德情操,使 XX 进一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融合 融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在融合、人与自然在融合。今天的 XX 必须顺应这一大趋势,全方位推进 XX 文化的发展提高。
在浙江省内,XX 应借鉴宁波“海纳百川”和温州“永搏市场”的文化精神;
茶社中的匾额,是 XX 文化的最好见证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在长三角地区,XX 应向上海和苏州看齐,强化开放意识,既要精明,更要高明;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精神,诸如:京文化的大气、鲁文化的刚烈、陇文化的粗犷、蜀文化的热辣、粤文化的婉约,对 XX 文化来讲,都是可资借鉴的;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口的世界性流动和文化的多元化交融。XX 应努力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基地,以此策应文化融合的趋势,让开放的 XX 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 XX。、再造 再造 XX 文化和人文精神,必须 以钱江潮、运河水、西湖韵、XX 魂为核心,集钱江、运河和西湖于一身,体现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外扬内蓄的总体特征。
钱江象征开阔的胸怀,开放的眼光和昂扬的斗志,在 XX平和柔美的乐章里注入壮怀激烈的音符,由平静的湖文化走向激烈的江海文化;运河象征广泛的沟通、交流与联系,由封闭的湖文化走向四通八达的江河文化;西湖象征平静、安详、和谐,是精神的家园和最终的归宿,给人以家的安慰和寄托,是 XX 永恒的魅力。XX 如同一艘航行中的船,乘风破浪,将人们载向平静安宁的幸福家园,将城市载向生机无限的胜利彼岸。
钱江潮、运河水、西湖韵,XX 刚柔并济、外扬内蓄的新精神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
一、建构认识城市的高境界 —— 城市竞争的新法则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阶段,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仍然更多地体现于经济实力的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第五篇:湖南省郴州市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湖南省郴州市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阳市及株州市,距省会长沙市350千米。总面积19388平方公里,总人口463万(2006年)。是湖南省南大门、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被称为“粤港澳的后花园”。
“郴”字为篆书“林”与“邑”二字组合,意思为“林中之城”。郴字,独郴州所有,意思是林邑之城。郴州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有色金属之乡、烤烟王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30年来,郴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突飞猛进,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由11.36万增长到40余万,预计再用4~6年的时间,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将超过50万,郴州将进入大城市的行列。大城市规划应有新观念、大手笔和长远眼光。在我国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两型社会的新时期,作为未来的大城市,郴州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解放思想,高瞻远瞩,贯彻“大郴州”的理念。
郴州地形较为复杂,多丘陵山地,又由于开春早,气温回升快,降水丰沛,多阴雨及冰雹大风,春夏季节洪涝灾害频发,而地质构造主要为红岩、花岩、砂页岩,比较疏松,所以洪涝灾害后经常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给全市的发展带来阻碍。每年市政府要花费大量资金在灾害预防以及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因此市内的绿化工作不可小觑。最为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是08年的雪灾,持续的冰冻天气使郴州的生态环境倒退了将近20年,大量树木被摧毁。电网受到重挫,灾后的重建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不过由此郴州的电网系统的进行了改造,从长远角度来看,也促进了城市的持续发展。
郴州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矿业经济占据了郴州生产总值的30%以上、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5%。但是资源总会枯竭,过度依赖资源还会影响后代子孙的可持续发展。以往很多年来,对矿产业的开发力度相当大,可以说是没有考虑到环境的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下降,市民抱怨不断。于是,近年来,郴州改变严重依赖资源的思维定势,走出资源路径依赖,提出了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简称“两城”)的奋斗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煤矿整合,引进中国五矿等战略投资者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了矿业产业链条。”走科学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方面,重点启动了一批矿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郴州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
郴州2003年被评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也是“中国温泉之乡”,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中国女排多次来到灵气俊秀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求福。,“湘南洞庭”东江湖,“中国生态第一漂”东江生态漂流,丹霞地貌佳境、国家地质公园飞天山,我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狩猎场五盖山,“世界洞穴奇观”万华岩,温泉疗养休闲胜地天堂温泉、永兴悦来温泉等景点。但是内涵却不是很丰厚,这也是发展的一个瓶颈。以旅游为主导的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郴州近年来利用武广高铁带来的跨越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在湖南的最南部,毗邻广东省,大量承接粤港澳的产业转移。自2009年以来,湖南郴州已累计引进转移型企业625户,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87个,5亿元以上项目23个,引进了中国五矿、上海杉杉、深圳中邦、富士电梯、华信有色、太平洋建设等企业。郴州海关是内地政策配套最全的海关之一,具备深圳等沿海海关特有的“国际快件中心”功能,拉近了在郴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距离;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实现加工制造、物流枢纽和贸易平台三大功能的组合升级,成为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政策最优、功能最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郴州正成为中西部对外开放平台最全、功能最优的口岸城市。
郴州处于“珠三角”、“长株潭”、“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两条经济带的交汇腹地,是华南经济圈与内陆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和节点,特别是武广高铁的开通,使郴州快速融入“珠三角”、“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标志着郴州跨入了与广州、长沙的“同城时代”,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对外交通网比较发达,城区的街道却没有跟上城市的发展,去年全市进行了交通道路彻底改造,城区所以路面进行扩建、绿化带以及人行道全部重新规划,如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出行特别方便,实现一小时内可以到达市中心,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工作生活,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郴州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就已经居湖南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居湖南省第一位。2010年,郴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0亿元。而湖南省会长沙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08.07亿元,相比较而言,作为湖南南部的一个地级市,郴州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已逐渐展现。
在郴州生活了十多年,切身感受到的是小城市迅速的发展与崛起,虽然目前的经济实力远远不如国内很多城市,但是我有理由相信郴州的发展潜力。有了科学可行的城市规划,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