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目标一: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严格落实三查八对制度,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到患者床边查对时必须在患者或家属应答无误后,方可操作。
2、查对患者姓名时,护士要以询问患者叫什么名字为主,进行双向查对。
3、静脉输液时输液单必须挂在输液架上,护士每更换一瓶液体告知患者输入的液体及主要药物,并记录更换时间、签全名,防止错输、漏输。
4、处置、用药时培养护士应用发散思维查对,即患者为什么用这种药、为什么做这种治疗或者用止痛药哪里痛?用“降温药---发热吗”,以此识别患者与治疗是否相符,提高识别患者的正确率。
5、交叉抽血时,必须一次只能抽一人,操作完一人,再操作另一人,防止出错。给患者输血时,做好输血查对工作,到血库取血时,护士与检验人员认真核对交叉配血结果,并签字。
6、输血时一次输一人,必须两名护士或请医生协助核对无误并签字,两人到患者床前与患者或家属再核对患者血型,方可给患者输血。并应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7、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护士必须向患者或家属主动进行解释,取得理解合作,并保证实施正确的操作,特别是进行插尿管、胃管、静脉留置针等操作时,更应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交待清楚,防止患者或家属将管道自行脱出。
8、急诊科收入病房的危重患者,手术室护士护送的手术患者,产房送病房的患者,护士必须及时迎接,认真查体,做好交接记录并签名。
目标二 :保证用药的安全
1、所有常备药每周核对、检查并记录,保持数量准确无变质过期;急救药品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数量,每班检查并记录。
2、氯化钾、硫酸镁等特殊药物单独放置。
3、病房内药柜,内服、注射、外用药严格分开,杜绝混放、乱放现象发生,外用消毒液必须单独存放,严防与液体混放。
4、处理医嘱时,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生核对清楚后,方可执行,使用以往未用过的新药时,注意查看说明书,掌握其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防止漏作过敏试验而用药。
5、加强输液安全管理,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认真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更换液体时,注意上下两瓶之间有无不良反应,必须观察两瓶液体在茂菲氏滴管混合后,无反应时护士方可离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特殊用药时,应严格交接班,以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或家属的高度注意。
目标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医护之间的学术问题、工作问题要在办公室讨论。
2、抢救患者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向医生重复背述,严格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同时做好记录,保留安瓿,抢救结束后及时督促医生补开医嘱。
3、对于接获的口头或电话通知及重要检查结果,接获的护士必须及时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必要时在科室白板上记录提示。
目标四:建立临床试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临床试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就医患者情况,制定出适合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有规定的可靠途径,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等。
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规定,并认真落实。
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发生错误
1、病区与手术室间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手术前准备皆已完成,所需必要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
2、在手术、麻醉开始实施前时刻,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在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开始实施手术、麻醉。
目标六:严格执行手部卫生
1、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艾滋病防护条例》,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职业暴露后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2、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安全的操作环境,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尽快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耐刺的容器中;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操作后自己处理残局。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
5、认真落实洗手,保证护士手部清洁卫生,防止由于护士手处理不当而引起交叉感染。
6、进行各种操作,严格无菌观念,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 感染的发生。
7、加强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疗用品、手术后废弃物、病区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的管理、严格按院内感染管理要求,分别、分类处理,防止流入社会引起危害。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分级:第一级 没有任何认知、感觉或活动能力方面问题。
第二级 有一个或多个缺点:认知、感觉、活动能力(如有诊断:视力受损、不平稳步态、失去定向力)或以前有跌倒记录。
1、入院即日向患者及家人介绍:入院须知及病室安全守则,请家人自备患者须使用的用品,如眼镜、合适的鞋、助行器。
2、提示家属及患者有跌倒的危险性。
3、安排高危的患者邻近护士站,以方便观察。
4、必要时床两边加床档。
5、向患者交待如有需要协助,可通知护理人员帮助。
6、特殊用药患者,告诉家属及患者注意事项。
7、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厕所、水房贴警示标志。
8、夜间保持足够的照明。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
患者住院期间积极消除诱发因素,护士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每班切实落实防范措施,并对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①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②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③正确使用器具。
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3、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
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①对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紧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压疮的发生;②经常检查、按摩受压部位,定期为患者温水擦浴、全身按摩。
5、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不能进食的患者,就考虑由静脉补充。
6、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基础护理的落实。
7、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
8、建立压疮上报制度。
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
1、实施无记名无惩罚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
2、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及时积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加重,同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上报有关部门及护理部。
3、组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
3、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4、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
护理部
2011年4月12日
第二篇: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基本措施:
(1)、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严格落实三查十对制度,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到患者床边查对时必须在患者或家属应答无误后,方可操作。(2)、查对患者姓名时,护士要以询问患者叫什么名字为主,进行双向查对。(3)、静脉输液时输液单必须挂在输液架上,护士每更换一瓶液体告知患者输入的液体及主要药物,并记录更换时间、签全名,防止错输、漏输。(4)、处置、用药时培养护士应用思维查对,如患者为什么用这种药、为什么做这种治疗或者用止痛药哪里痛?用“降温药---发热吗”,以此识别患者与治疗是否相符,提高识别患者的正确率。(5)、交叉抽血时,必须一次只能抽一人,操作完一人,再操作另一人,防止出错。给患者输血时,认真做好输血前查对工作,到血库取血时,护士与检验人员认真核对交叉配血结果,并签字。(6)、输血时必须两名护士或请医生协助核对无误并签字,两人到患者床前与患者或家属再核对患者血型,方可给患者输血。并应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7)、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护士必须向患者或家属主动进行解释,取得理解合作,并保证实施正确的操作,特别是进行插尿管、胃管、静脉留置针等操作时,更应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交待清楚此项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或家属将管道自行脱出。(8)、急诊收入病房的危重患者,手术室护士护送的手术患者,门诊送病房的特殊患者,护士必须及时迎接,认真查体,做好交接记录并签名。
(9)、门诊就诊、入院患者身份的核对:在门诊挂号处认真填写挂号信息单或持有效证件挂号,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10)、入院患者身份的核实:所有类型患者身份(医保、市外医保、农合、自费)入院前均须核对;门诊入院患者由收费处负责核对并在《入院证》反面记录核对情况;因故未能当时进行身份核对(未带证件、病情重等)由收费处办理人员与病区当班护士或负责人口头或文字性交接。病区护士长督促患者在入院三日内提供身份核实相关证明,未带医保卡则记录为“自费”状 态,若三日内能提供医保卡,住院收费将患者电脑信息改为“医保”状态。(11)、按要求统一规范核对如下:
医保病人:医保卡(相片不清晰时需核对身份证)
农合病人:农合卡+身份证+户口本+纸质(电子)转诊单 自费病人:身份证 目标二 :保证用药的安全 基本措施
1、所有常备药每周核对、检查并记录,保持数量准确无变质过期;急救药品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数量,每班检查并记录。
2、氯化钾、硫酸镁等特殊药物单独放置。
3、病房内药柜,内服、注射、外用药严格分开,杜绝混放、乱放现象发生,贵重药品、特殊药品上锁管理。定期核查,班班交接。药品使用后及时补充,发生损坏或近效期及时更换。外用消毒液必须单独存放,严防与液体混放。
4、处理医嘱时,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生核对清楚后,方可执行,使用以往未用过的新药时,注意查看说明书,掌握其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防止漏作过敏试验而用药。
5、加强输液安全管理,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认真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更换液体时,注意上下两瓶之间有无不良反应,必须观察两瓶液体在茂菲氏滴管混合后,无反应时护士方可离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特殊用药时,应严格交接班,以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或家属的高度注意。
目标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基本措施
1、医护之间的学术问题、工作问题要在办公室讨论。
2、医院原则上不主张使用口头医嘱,仅在患者病情紧急需立即处理和抢救时才允许执行医师使用口头医嘱。抢救患者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向医生重复背述,严格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同时做好记录,保留安瓿,抢救结束后及时督促医生补开医嘱。
3、临床辅助科室向病区电话通知患者相关检查的危急值,对于接获的 口头或电话通知及重要检查结时,口头再次核实汇报的数值,得到对方的确认后,登记在《危急值登记本》中,接获的护士必须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必要时在科室白板上记录提示。目标四:建立临床试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定义:所谓检查“危急值”即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 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 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即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 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危急值”是表示危 及生命的检验结果。基本措施:
1、临床试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就医患者情况,制定出适合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有规定的可靠途径,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对象是门急诊患者、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等。
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规定,并认真落实。
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发生错误(手术安全核查)定义: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切皮前和患者离开前,同时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确认的工作。
基本措施
1、病区与手术室间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手术前准备皆已完成,所需必要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
2、在手术、麻醉开始实施前时刻,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在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开始实施手术、麻醉。
目标六:严格执行手卫生
定义: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基本措施
1、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艾滋病防护条例》,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职业暴露后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2、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安全的操作环境,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尽快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耐刺的容器中;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操作后自己处理残局。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
5、认真落实洗手,保证护士手部清洁卫生,防止由于护士手处理不当而引起交叉感染。
6、进行各种操作,严格无菌观念,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7、加强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疗用品、手术后废弃物、病区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的管理、严格按院内感染管理要求,分别、分类处理,防止流入社会引起危害。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基本措施:
1、入院即日向患者及家人介绍:入院须知及病室安全守则,请家人自备患者须使用的用品,如眼镜、合适的鞋、助行器。
2、提示家属及患者有跌倒的危险性。
3、安排高危的患者邻近护士站,以方便观察。
4、必要时床两边加床档。
5、向患者交待如有需要协助,可通知护理人员帮助。
6、特殊用药患者,告诉家属及患者注意事项。
7、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厕所、水房贴警示标志。
8、夜间保持足够的照明。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
压疮定义: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等,局部组织持续 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至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 及坏死。
患者住院期间积极消除诱发因素,护士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每班切实落实防范措施,并对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
基本措施: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①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②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③正确使用器具。
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3、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
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①对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紧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压疮的发生;②经常检查、按摩受压部位,定期为患者温水擦浴、全身按摩。
5、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不能进食的患者,就考虑由静脉补充。
6、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基础护理的落实。
7、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
8、建立压疮上报制度。
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
一、定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medical adverse event):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不良事件的呈报流程: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h内报告,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上报告职能科室,由其核实结果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对隐瞒不报的情况一旦查实应从重处罚。基本措施:
1、实施无记名无惩罚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
2、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及时积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加重,同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上报有关部门及护理部。
3、组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基本措施:
1、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2、患者入院时由主管医师告知患者(必要时告知家属)诊断、检查、治疗的总体情况,征得患者或家属的认同、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在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的利弊及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并参与选择合适诊疗方案,并有书面记录。在以下情况尤其要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并有书面签署的同意书存入病历。包括手术、麻醉、输血类;有创检查、治疗类(CT检查、深静脉/动脉置管、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检等);病情告知类(病危病重通知书、入住监护病房、谈话记录等);特殊用药类(胺碘酮、化疗药等)、特殊费用类(医保农合自费项目同意书等),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
3、凡患者就诊或入院时,告知患者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须提供真实病史及真实信息资料。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篇: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目标一:提高对患者省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严格落实三查十对制度,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到患者床边查对时必须在患者或家属应答无误后,方可操作。
2、查对患者姓名时,护士要以询问患者叫什么名字为主,进行双向查对。
3、静脉输液时输液单必须挂在输液架上,护士每更换一瓶液体告知患者输入的液体及主要药物,并记录更换时间、签全名,防止错输、漏输。
4、处置、用药时培养护士应用发散思维查对,即患者为什么用这种药、为什么做这种治疗或者用止痛药哪里痛?用“降温药”—发热吗?以此识别患者与治疗是否相符,提高识别患者的正确率。
5、交叉抽血时,必须一次只能抽一人,操作完一人,再操作另一人,防止出错。给患者输血时,做好输血查对工作,到血库取血时,护士与检验人员认真核对交叉配血结果,并签字。
6、输血时一次输一人,必须两名护士或请医生协助核对无误并签字,两人到患者床前与患者及家属再核对患者血型,方可给患者输血。并应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7、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护士必须向患者或家属主动进行解释,取 得理解合作,并保证实施正确的操作,特别是进行插尿管、胃管、静脉留置针等操作时,更应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交待清楚,防止患者或家属将管道自行脱出。
目标二:保证用药的安全
1、所有常备药每周核对、检查并记录,保持数量准确无变质过期,急救药品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数量,每班检查并记录。
2、氯化钾、硫酸镁等特殊药物单独放置。
3、内服、注射、外用药严格分开,杜绝混放、乱放现象发生,外 用消毒液必须单独存放,严防与液体混放。
4、处理医嘱时,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生核对清楚后,方可执 行,使用以往未用过的新药时,注意查看说明书,掌握其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防止漏作过敏试验而用药。
5、加强输液安全管理,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光,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认真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更换液体时,注意上下两瓶之间有无不良反应,必须观察两瓶液体在茂非氏滴管混合后,无不良反应时护士方可离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特殊用药时,应严格交接班,以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或家属的高度注意。
目标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医护之间的学术问题、工作问题要在办公室讨论。
2、抢救患者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向医生重复背述,严格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同时做好记录,保留安瓿,抢救结束后及时督促医生补开医嘱。
3、对于接获得口头或电话通知及重要检查结果,接获得护士必须 及时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必要时在科室白板上记录提示。
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就医患者情况,制定出合适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有规定的可靠途径,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 询服务,重点对象妇产科,内科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等。
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 前质量控制措施,如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规定,并认真落实。
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发生错误
1、病区与手术室间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手术前准备皆已完成,所需必要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
2、在手术、麻醉开始实施前时刻,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在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开始实施手术、麻醉。
目标六:严格执行手部卫生
1、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艾滋病防护条例》,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职业暴露后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2、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安全地操作环境,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尽快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耐刺的容器中,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操作后自己处理残局。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
5、认真落实洗手。保证护士手部清洁卫生,防止由于护士手处理不当而引起交叉感染。
6、进行各种操作,严格无菌观念,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7、加强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疗用品、手术后废弃物、病区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的管理、严格按院内感染管理要求,分别、分类处理,防止流入社会引起危害。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分级:第一级 没有任何认知、感觉或活动能力方面问题。
第二级 有一个或多个缺点:认知、感觉、活动能力(如有诊断:视力受损、不平衡步态、失去定向力)或以前有跌倒记录。
1、入院即日向患者及家人介绍:入院须知及病房安全守则,请家人自备患者须使用的用品,如眼镜、合适的鞋、助行器。
2、提示家属及患者有跌倒的危险性。
3、安排高危的患者邻近护士站,以方便观察。
4、必要时床两边加床档。
5、向患者交待如有需要协助,可通知护理人员帮助。
6、特殊用药患者,告诉家属及患者注意事项。
7、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厕所、水房贴警示标志。
8、夜间保持足够的照明。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
患者住院期间积极消除诱因素,护士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每班切实落实防范措施,并对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2)保护骨隆突出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3)正确使用器具。
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3、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
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对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范围关 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紧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压疮的发生,2)经常检查、按摩受压部位,定期为患者温水擦浴、全身按摩。
5、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不能进食的患者,就考虑由静脉补充。
6、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基础护理落实。
7、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
8、建立压疮上报制度。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
3、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地重要性。
4、华夏新康护理部 2017年4月18日 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
第四篇:护理十大安全目标
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目标一:提高对患者省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严格落实三查八对制度,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到患者床边查对时必须在患者或家属应答无误后,方可操作。
2、查对患者姓名时,护士要以询问患者叫什么名字为主,进行双向查对。
3、静脉输液时输液单必须挂在输液架上,护士每更换一瓶液体告知患者输入的液体及主要药物,并记录更换时间、签全名,防止错输、漏输,4、处置、用药时培养护士应用发散思维查对,即患者为什么用这种药、为什么做这种治疗或者用止痛药哪里痛?用“降温药”—发热吗?以此识别患者与治疗是否相符,提高识别患者的正确率。
5、交叉抽血时,必须一次只能抽一人,操作完一人,再操作另一人,防止出错。给患者输血时,做好输血查对工作,到血库取血时,护士与检验人员认真核对交叉配血结果,并签字。
6、输血时一次输一人,必须两名护士或请医生协助核对无误并签字,两人到患者床前与患者及家属再核对患者血型,方可给患者输血。并应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7、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护士必须向患者或家属主动进行解释,取得理解合作,并保证实施正确的操作,特别是进行插尿管、胃管、静脉留置针等操作时,更应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交待清楚,防止患者或家属将管道自行脱出。目标二:保证用药的安全
1、所有常备药每周核对、检查并记录,保持数量准确无变质过期,急救药品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数量,每班检查并记录。
2、3、氯化钾、硫酸镁等特殊药物单独放置。
内服、注射、外用药严格分开,杜绝混放、乱放现象发生,外用消毒液必须单独存放,严防与液体混放。
4、处理医嘱时,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生核对清楚后,方可执行,使用以往未用过的新药时,注意查看说明书,掌握其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防止漏作过敏试验而用药。
5、加强输液安全管理,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光,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认真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更换液体时,注意上下两瓶之间有无不良反应,必须观察两瓶液体在茂非氏滴管混合后,无不良反应时护士方可离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特殊用药时,应严格交接班,以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或家属的高度注意。
目标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2、医护之间的学术问题、工作问题要在办公室讨论。
抢救患者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向医生重复背述,严格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同时做好记录,保留安瓿,抢救结束后及时督促医生补开医嘱。
3、对于接获得口头或电话通知及重要检查结果,接获得护士必须及时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必要时在科室白板上记录提示。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就医患者情况,制定出合适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有规定的可靠途径,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对象妇产科,内科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等。
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规定,并认真落实。
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发生错误
1、病区与手术室间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手术前准备皆已完成,所需必要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
2、在手术、麻醉开始实施前时刻,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在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开始实施手术、麻醉。
目标六:严格执行手部卫生
1、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艾滋病防护条例》,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职业暴露后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2、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安全地操作环境,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尽快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耐刺的容器中,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操作后自己处理残局。
3、4、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
5、认真落实洗手。保证护士手部清洁卫生,防止由于护士手处理不当而引起交叉感染。
6、进行各种操作,严格无菌观念,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7、加强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疗用品、手术后废弃物、病区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的管理、严格按院内感染管理要求,分别、分类处理,防止流入社会引起危害。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分级:第一级
没有任何认知、感觉或活动能力方面问题。
第二级
有一个或多个缺点:认知、感觉、活动能力(如有诊断:视力受损、不平衡步态、失去定向力)或以前有跌倒记录。
1、入院即日向患者及家人介绍:入院须知及病房安全守则,请家人自备患者须使用的用品,如眼镜、合适的鞋、助行器。2、3、4、5、6、7、8、提示家属及患者有跌倒的危险性。安排高危的患者邻近护士站,以方便观察。必要时床两边加床档。
向患者交待如有需要协助,可通知护理人员帮助。特殊用药患者,告诉家属及患者注意事项。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厕所、水房贴警示标志。夜间保持足够的照明。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
患者住院期间积极消除诱因素,护士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每班切实落实防范措施,并对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2)保护骨隆突出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3)正确使用器具。2、3、4、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对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紧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压疮的发生,2)经常检查、按摩受压部位,定期为患者温水擦浴、全身按摩。
5、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不能进食的患者,就考虑由静脉补充。
6、7、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基础护理落实。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
8、建立压疮上报制度。
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1、2、实施无记名无惩罚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
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及时积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加重,同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上报有关部门及护理部。
3、组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
3、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地重要性。
4、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
第五篇: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
专科护理领域患者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目录
一、急诊护理专科
二、危重症护理及ICU
三、心血管护理及CCU
四、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
五、新生儿专科学组
六、手术室护理专科
七、静脉治疗护理专科
八、医院感染管理组
九、骨科护理专科
十、肿瘤护理专科
十一、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
十二、糖尿病护理专科
十三、老年护理专科
十四、中风护理专科
十五、造口伤口护理专科
十六、消供护理专科
十七、教育专科
十八、外科护理学组
十九、精神专科工作坊
二十、社区学组 二
十一、呼吸护理学组
一、急诊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型事件现场医疗保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
2.院前急救护士要求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从事急诊护理工作3年以上并取得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达到N2级以上,同时取得所在地区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资格证书。
3.院前急救护士要求经过基础生命支持、创伤救援、常用急救技术等相关培训并考试合格。
4.救护车、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人员要时刻准备,随时待命,保障急救物资100%完好备用,能够迅速移动和在不同环境下使用,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5.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其它院前急救单元、自身团队队员间、其它必要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6.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7.遵守当地政府和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关于院前急救的相关规定。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有专门分诊区域和分诊所需的必要物品。
2.分诊护士要求工作5年以上(其中急诊工作1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分诊岗位培训,核心能力达到N2级及以上。
3.建立分诊标准和分诊工作指引,有分诊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有分诊运作流程,且保障落实。
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评估候诊患者。
6.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定期进行培训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
7.加强分诊环节患者的身份核查,能尽早开始身份标识和识别。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2.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特殊识别标志。
4.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5.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严格落实急诊与各科室间对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与交接的身份识别制度,做到转运安全,交接清楚。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及“二及时”。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外修,定期消毒灭菌。二及时:及时消毒灭菌,及时检查维修。
2.急救仪器设备完好率100%,用后做好维护并记录。物品及药品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数量与质量。
3.设计急救车药品、物品的一览表,实行药品及物品失效期预警制度。
4.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认真向患者或家属做好健康宣教。
5.加强对要求重点观察药物、特殊用途药物的管理。依法进行毒、剧、麻醉类药品的管理和登记,核查无误。
6.规范急救医护人员对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使用,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7.规范急救车的管理。车内的标识清晰,摆放合理,车内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完备,能满足院前及院内急救需要。
(五)建立并执行抢救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程序,准确执行医嘱。
1.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
2.有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3.正确执行医嘱,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要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下达的口头医嘱应及时补记。
4.接获非书面(电话通知等)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并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5.在为院外患者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应注意避免引起家属或围观者的误解。
(六)建立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
治的时效性。
1.急诊科设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满足急诊绿色通道要求,实行7×24小时服务。
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制定和完善危重症救治流程和指引
3.有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特殊病种设定急诊服务时限,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4.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上报制度,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5.制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6.实行急诊分区救治,有为急诊患者提供合理、便捷的入院制度和流程,危重患者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
7.定期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配备足够数量,掌握急未重症抢救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8.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
9.完善急救相关文件的书写记录,及时登记、定期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七)规范急诊患者的运转与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医疗服务。
1.制定《急危重患者转运流程指引》和《急危重患者转运应急预案》。
2.转运前,提前通知科室或相关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收和抢救准备。
3.转运前,熟练使用《急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记录单》,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根据病情正确选择转运团队、转运工具、转运仪器物品药物和转运路径。
4.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进行及时高效的急救处理,必要时请求支援,并做好记录。
5.转运结束,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伤口情况等。
6.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7.加强转运质量监控,制定《急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质量评价标准》,定期检查。
(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
1.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
2.制定院前急救、检诊分诊岗位、抢救室岗位护士的准
入标准,提高救护水平。
3.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4.有计划开展护士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
5.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在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
(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
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2.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3.护士知晓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范围及临床意义。
4.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直白呢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
5.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6.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1.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
2.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
3.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4.物品放置做到定品种、定量定位放置,方便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取用。
5.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6.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
二、危重症护理及ICU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
1.早期干预、早期识别可降低危重患者没有预见的并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
2.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
3.评估过程依据患者的专科及病情特点,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含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
4.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对危重症患者采用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并
在护理记录中体现。评估过程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含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
5.对危重症患者采用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并在护理记录中体现,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护理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记录及护理结局评价,必要时通过医嘱表达。
6.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观察重点和符合患者疾病及治疗进程的病情观察重点,保证护士及时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并有效处理和记录。
7.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前瞻性分析,明确每一位危重患者病情观察重点,动态及时观察病情,准确评估并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及时和医生沟通并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
8.对各高风险评估量表的使用,由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改进。
(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
1.建立科室有危急值报告制度,ICU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护士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常见危急值:血气分析、CVP、ABP、PH、生化高/低血钾、高/低血糖、快/慢心率、快/慢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酐、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
2.接获核对及登记报告: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准确登记: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报告者工号、接报者签名。
3.评估:监测数值是否为危急值;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理人员能否处理。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CVP:6-12cmH2O;MBP:65-85mmHg;PH:7.3-7.5 mmol/l;血糖:3.9-8mmol/l;血钾:3.5-5.5 mmol/l;HR:60-100次/分;R:10-35次/分;SPO2<90%;T>39o,尿量<0.5—1ml/Kg/h,特殊感染的病原学报告。)
4.报告: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前1小时相差悬殊,报告上级护士及医生,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组长及重新检测,确认后才报告医生。
5.处理:按医嘱处理,及时追踪。危机值报告后,护士护理人员必须持续监测病人病情。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病人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
5.1高血钾处理:停止所有含钾的输液;持续心电监护,测量脉搏心率,密切观察心率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5.2低血糖处理:当病人出现出汗、无力、嘴唇麻木等早期症状时立即监测血糖,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根据血糖值及症状分别按医嘱给予口服糖水、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
—60ml;
5.3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发现患者心电监护显示有室性期前收缩(宽大畸形QRS波),立即给氧吸入,准备床边抢救用物早除颤(含药物利多卡因及电除颤)。
6.跟踪、观察及记录。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机值。护理记录实时、准确。如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应密切观察其出血情况:如皮肤、粘膜瘀斑,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穿刺口出血、胃出血、血尿、血性痰等,同时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血色素、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等。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踪记录。
(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1.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保证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之比为2.5~3 :1。
2.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3.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
4.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
5.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
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
6.掌握并关注2012AHA版为十五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
7.密切评估当前患者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1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关注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
8.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9.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10次/分SpO2<90%。
10.循环功能监测: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的抗休克的液体复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心输出量、肺
动脉压、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管外肺水、每搏输出量的变异度等,保证有创血流动力学的正确监测,做到导管的安全性,固定、通畅、换能器零点位置的正确、穿刺口的换药,严格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性的感染。统计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统计每小时出入量,严格液体管理。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收缩压>160mmHg或<90mmHg;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30mmHg ;HR>120次/分或<60次/分。
11.脑功能监测:密切评估意识、瞳孔、肌力、格拉斯哥评分、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的症状,通过体位、脱水、通气、镇静、降温和放脑脊液等措施控制颅内压在<15mmHg。严密观察脱水的效果。如新发瞳孔直径>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通知医生。
12.肾功能监测: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苷、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PH值等。如尿量<0.5ml/Kg/H,通知医生。
13.胃肠道功能的监测: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道引流的情况,Q4~8小时监测腹围的
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 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Q4~6h监测胃内储留量。控制血 糖,如果>12mmol/L,≤4mmol/L使用胰岛素时血糖<6
mmol/L,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引流 >150ml/hr或性状改变,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围快速增加,腹胀加重,胃管引流非血性变成血性,及时通知医生。
(四)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
1.以患者和/或家属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解释体液监测与管理的目的及方法。
2.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评估有无影响体液失衡的因素;评估患者尿量与尿色、比重;评估患者的液体治疗量;评估体液失衡的症状和体征,有无皮肤黏膜水肿或脱水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常用指标的异常情况等。
3.根据评估的情况,实施体液监测和管理,确定患者液体摄入的量、种类,确定患者体液失衡的危险因素。
4.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出入量。
5.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血、尿渗透压水平。
6.观察患者面部表现、粘膜、皮肤充盈度及口渴的情况以及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比重变化,观察大便是否干结。
7.监测患者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外周水肿、体重增加等体液过多的情况;监测腹水的症状和体征。
8.选择粗大静脉进行穿刺或中心静脉置管并确保其通畅,使用静脉输液泵,确保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和速度,并做好输血准备和输入血液制品。
9.根据患者状况补充液体或控制水分的摄入,并将全日总液体量分配到各时段,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利尿剂增加患者的尿量。
10.必要时按医嘱行血液透析或滤过,并注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对脱水的反应。
11.为了评估水的平衡,需建立液体和固体食物摄入量的准确记录,并按照固体食物水分换算表格进行换算。
12.如果体液过多的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
13.为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做好皮肤护理。
14.大出血、烧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人等需要快速补液,快速补液不当时会引起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因此
快速补液时,需要注意:
14.1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评估患者液体严重不足的原因;
14.2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确保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血浆等)的准确、快速输入;
14.3必要时留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按医嘱输注血液制品;
14.4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合状况,及时观察患者对快速补液的反应,监测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
14.5监测肺水肿和第三间隙(腹腔、胸腔、肠腔内间隙、滑膜等处)水潴留的情况。
14.6及时观察发现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的发生,如头痛、皮肤发红、心动过速、静脉扩张、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咳嗽等。
15.护理结局:患者体液监测有关据收集正确;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严重体液失衡的程度减轻,或达到体液平衡;
患者无出现体液失衡的并发症。
(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1.科室有安全用药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严格落实双人核对。
2.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物、抢救用药,固定基数,建立帐目,专人管理,常用药物每月与药房核对数量及质量,抢救用药每日清点补充,按先后使用时间存放。
3.麻醉用药需要双人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每班清点,使用过程中注意登记,双人核对签名,保留安瓿。
4.注射药、口服药、外用药应与消毒药物、化学试剂分柜存放,有明显标识。
5.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10%KCL、10%NaCL)注意上锁管理。
6.护理人员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应用,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剂量、使用途径、配置溶剂、配伍禁忌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上报。
7.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去甲肾上腺素禁止使用外周注射,防止药物外渗,挂高危标识,建议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
8.血管活性药物建议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他药物,剂量按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20ug/kg.min、去甲肾上腺素
1.5ug/kg.min、肾上腺素0.2-0.5 ug/kg.min。
9.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泵。
10.使用强心药注意测量心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如呕吐、黄视、心动过缓等);应用血管舒张药(如硝普钠)控制使用时间,如≥72h,报告医生,是否停药。
11.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期间,注意做好镇静/镇痛评估,观察病人呼吸情况,防止呼吸抑制。
12.使用肌松剂时,注意先镇静后肌松,防止病人呼吸窒息及频死感。
13.使用高渗透性药物,如甘露醇,控制在15分钟内进入,白蛋白≥30-60分钟,防止药物外渗。
14.使用胰岛素时,注意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出现。
15.使用抗凝药时,注意观察出凝血时间及皮下、穿刺口、胃肠道出血情况。
(六)有效评估及管道固定,预防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
1.建立及落实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报告制度、程序及应急原,护士知晓并能熟练执行。
2.与患者或家属有效沟通,告知并解释人工气道的作用和重要性,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3.评估患者人工气道非计划性脱出的风险性,采取妥善有效的固定方式和措施:运用胶布/系带固定气管插管,必要时给病人镇静剂/肌松;必要时约束上肢;运用口咽管或牙垫以防患者咬气管插管。
4.做好巡视及床边交接班,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每班注意气管插管上的刻度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并记录。
5.提供100%湿度的吸入气体或空气,保持舒适。
6.每24小时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系带,同时观察皮肤和口腔粘膜,并将气管插管移至口腔另一边。
7.插管后或更换固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系带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必要时帮助拍摄胸片以检测气管插管的位置。
8.运用可移动的固定器将呼吸机管道悬挂与病人身体上方,为病人翻身、吸痰、脱开或连接呼吸机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路,以减少牵扯及移动气管插管。
(七)加强医护患的有效沟通,体现人性化专业服务。
1.建立良好的新型医护关系是医护沟通的基础。改主导—从属型医护关系为在整体护理中实施的并列——互补关系。使医生的诊疗过程和护士的护理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达到医护同组共同管理病人。
2.医护之间要有充分时间针对患者的情况相互交换意见、反馈信息,彼此密切配合,使诊疗活动能够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
3.医护沟通应贯穿于整个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重点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过程中的有效的沟通。护士早期做预见性护理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病情变化、指征并报告医生,做到及时、有效反应病情,快速、准确处理的目的。
4.紧急情况下医护沟通可采用口头医嘱的形式抢救患者。
5.医护沟通时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诊疗场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于涉及有异议、不满、疑问或者敏感、隐私等问题沟通时应避免在患者、患者家属或者公开的场合进行。
6.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形式主要有:护理交接班、护理文书、护理工作中的督导与反馈等。护理文书反应患者病情,体现客观、连续、动态,并能记录针对患者所实施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及实施措施后的护理评价。
7.医护人员为危重患者治疗或者与危重患者沟通中,如下情况需要立即与患者本人或者亲属沟通:病情变化时、患者拒绝治疗、任何倾入性操作之前、患者有特殊要求时、治疗、护理方案需要大的更改时。
8.以患者感受为主导改善服务。与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保持目光交流;不在公共场所/床边或与无关人员谈论患者病情。
9.与患者沟通过程,注意监测患者非语言信息,适当调整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适当时候用自己的话复述患者的主要想法。
10.对无法采用语言沟通患者,建议采用特殊的沟通方式(图片、其他词句)。
11.医护人员应主动告知相关规定,尽可能提供给患者家属探视的时间或者视频探视。与危重症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保持开放的肢体姿势、必要时将对话回复至主题。为谈话提供一个隐秘的中性环境。
12.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如主动倾听、提问、释义、反馈),允许双方表达本方关注的问题。
13.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存在冲突中,应促进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八)加强目标监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按消毒隔离制度制定病区消毒隔离指引,医护人员知晓并严格执行。
2.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准确实施无菌技术。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3.按ICU建设指南标准,为患者提供合适大小的空间。有病床终末处理指引并严格执行。
4.对需要隔离患者有明确指示牌并采取相应预防隔离措施。
5.严格医护人员及探视者手卫生。
6.在患者床边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保持一个理想的无菌环境。
7.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时,保持密闭系统。
8.按照疾控中心最新规定实施外周静脉及中心静脉维护。
9.在处理所有静脉管理时确保无菌。
10.确保实施合理的伤口护理技术。
11.评估各种管道,依据病情及早拔除。
12.适当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
13.鼓励病人多休息,加强营养摄入。
14.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15.及早发现感染的症状及体征,即时报告医生。
16.落实VAP、CLABSI、CAUTI的集束化治疗护理措施,定期进行发生率的统计、分析及改进。
(九)规范仪器设备管理,保障监护、治疗仪器使用安全。
1.ICU仪器设备要做到四定:定位放置、定人专门管理、定期检查、定数量。
2.仪器设备使用后要及时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使用保护罩进行防尘,应放置于通风、干燥处,处于备用状态。
3.仪器设备要至少每周检查性能,急救仪器每天检查,保持仪器设备性能完好。
4.对于有储电功能仪器,如转运用的监护仪、吸痰机、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注射泵等要使用后及时充电或定期充电,以保持电量充足状态。
5.仪器设备及消耗品定时清点、及时领取和补充。6.对于仪器设备故障、损坏等有明显标识,及时通知厂家或工程师进行维修。
7.仪器设备定期检测仪器的精准度、及时校正。
8.对于易折断仪器设备,如纤维气管镜、心电导线等,注意导线勿折叠、受压,妥善放置。
9.对于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血透机等要有使用起止时间记录,以便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10.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设本登记,以便进行仪器设备经济效益分析,作为日后领用仪器设备的参考。
11.仪器设备、消耗品外借要登记,定期追踪归还情况,急救设备或贵重仪器设备一般不外借;抢救例外,但必须经科室主任、护长同意才可以,用后及时归还。
(十)提升危重症患者的舒适度,维护并促进生理功能康复。
1.危重患者舒适护理是把将基础护理结合康复理念,使人在精神、肉体、社会、心灵上达到最佳的状态,降低其不舒适程度,是整体护理的内涵和延伸。
2.医护人员向新入ICU的清醒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准确地阐明ICU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患者了解每一项操作的作用以及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
3.对绝对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翻身并给肢体功能舒适体位,每2小时翻身1次。每次翻身后要用注意落实预防压疮措施,同时取合适的体位。采取保护性约束时,需要清楚地向患者解释,以便取得其理解与配合。
4.充分评估患者的生理需求,每日按需进行皮肤清洁。
5.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护士协助口腔护理,尽可能给予患者自行漱口、刷牙。
6.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必要时予吞水实验,评估安全后间断给予正常饮食饮水。
7.评估患者的肌力,协助床上活动,必要时按医嘱床边坐起。
8.预防患者出项ICU综合征,需要给患者进行反复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每天为患者至少提供3次活动来刺激认知功能,用来保持患者的定向力。室内灯光严格按白天黑夜调节,温度调节至24±1.5℃,湿度调节至50-60%。日间噪音应低于45 dB ,夜间噪音应低于20 dB。合理安排治疗操作时间,尽量保证患者白天清醒,夜晚睡眠充足,为其创造一个合适的休养环境。
9.仪器报警噪音量调节在合理范围内,医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处理仪器报警,必要时先消音再查找原因,直至仪器或患者状态恢复。
10.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身体裸露,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隐私,必要时采取隔帘、屏风等方式,不在床旁讨论患者病情及涉及患者隐私话题。
11.正确使用疼痛、镇静护理评估单,准备评估患者状态,并有效执行ICU患者镇痛镇静治疗。
三、心血管护理及CCU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正确评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落实基础护理。
1.监测和评估心排血量,即每分钟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患者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脉搏是否有力、心律、皮肤是否温暖干燥。
2.评估射血分数:正常55-65%,同时评估患者神志、血
压、心率、尿量的变化。EF<50%,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减弱,输出量减少。
3.评估心率是否过快(>100次/分)或过慢(<50次/分)。4.评估患者活动耐受度,观察活动增加时患者的反应,进行心功能分级。
5.评估患者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口唇、指甲、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正常。是否有紫绀、发凉等情况。
6.评估患者的出入量及尿量,了解体液平衡和外周水肿情况。
7.对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协助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保持大小便通畅,减少病人的活动量,防止心衰发作。
(二)确保抢救仪器完好状态,抢救及时性。
1、有完善的抢救仪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2、抢救仪器要定人负责、定位放置、额定数量、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完好率达100%。
3、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等有清晰的操作规程,操作者能掌握并熟练使用,熟知性能及保养方法。
4、每班对抢救车、吸痰机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
5、定期对护士进行抢救仪器使用的培训及考核,保证抢救及时、有效。
(三)正确使用除颤仪,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救治成功
率。
1.除颤仪必须定人管理、定位放臵、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足够电量,用后立即补充用物及进行清洁整理;每周检查仪器设备功能及保养清洁,并记录在册。
2.除颤仪有清晰明确的操作流程标示牌,科室提供原始操作方法的依据(如说明书)。
3.除颤前要去除或避开患者身上金属及导电物质。4.除颤时机的选择:心电示波呈室颤波形,立即实施非同步除颤。
5.非同步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机360J、双相机150J。6.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7.除颤后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并观察心电示波情况。8.除颤后及时观察电击部位皮肤有无灼伤、疼痛等、以及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应积极处理。
(四)评估患者猝死风险,保证转运安全。
1.评估危重症患者心脏功能和转运的风险,评估心电监护波形,采取安全有效的转运方式和措施,使患者安全顺利转运到目的地。
2.转运前告知患者/家属转运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与并发症,取得理解与配合。
3.确定转入科室是否做好迎接准备。
4.运送人员是有经验并受过心肺复苏等相关训练,能在
转运途中进行病情观察和及时救治。
5.确定运送携带的仪器及药品,如除颤仪、呼吸囊、氧气袋、急救药箱,确保其功能完好,运作正常。并进行监护。转运和检查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心电示波、面色、神志等的变化,保持各管道安全固定及药物安全输入。
(五)加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射器或输液袋要有高危药物标识。
2.高浓度的血管活性药物禁止从外周静脉输入。3.床边应挂“防外渗安全警示”标识,护士能安全使用这些药物,有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出现药物外渗时使用药物外渗专科护理记录单。
4.定时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及时发现药液外渗并作出相应处理。
5.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胸闷、胸痛等的变化,主动询问患者的是否有头痛等并发症。6.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预防低血压。
(六)提升专业知识,有效预防及处理介入术后患者的并发症。
1.护士应明确介入术后并发症,如:穿刺口出血、皮下血肿、肢体肿胀、造影剂过敏、尿储留等。
2.术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手术目的,手术前、中、后的注意事项。,术前常规检查凝血四项,血常规,生化八项。询问过敏史。
3.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必要时行造影剂过敏试验。4.术后做好穿刺伤口敷料是否出血的观察,尤其注意做好包扎及加压。
5.术后指导病人勿弯曲术侧下肢,可以平移。若桡动脉穿刺患者,指导穿刺侧肢体勿负重。肢体肿胀者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测量臂围/腿围。
6.做好床上排尿方法指导,检查穿刺部位、皮肤及血运情况。
7.加强饮食指导,保持大便通畅。
8.密切监测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应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活动性出血及血肿形成,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等改变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等,尽早发现并发症。
9.观察病人有无腹痛等不适,防止发生腹膜后血肿。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鼓励多饮水及酌情补液,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七)提升专业知识,落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评价。
1.评估患者的年龄、既往史、现病史等,按照溶栓的适
应症及禁忌症筛选病人。
2.溶栓前进行血常规、凝血四项、心肌三项等生化指标。
3.密切观察溶栓药使用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4.溶栓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出凝血时间,监测ACT数值。观察皮肤、粘膜、大小便是否有出血现象。
5.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的表现,观察1小时内心电图ST段是否回落50%,2-3小时是否出现再灌注性性心律失常。教会护士识别恶性心律失常和再灌注性心律的区别。
6.观察患者胸痛是否明显缓解。
(八)加强冠心病患者的排便及运动护理。
1.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排便护理干预,减少了便秘的发生,从而减少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2.每日晨起喝一杯白开水,调整食物品种,增加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的含量,一日三餐粗细粮合理搭配,增加食物容积,以刺激结肠、直肠产生便意。适当增加饮水量。
3.养成每日规律排便的习惯。促进肠蠕动,按照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腹部。
4.必要时给予开塞露、乳果糖、番茄叶等药物辅助排便。5.运动前做好运动风险评估,判断适应症与禁忌症。备好急救车及药品。
6.运动时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患者主诉,BP/HR/SPO2,必要时记录心电图。
7.运动后即刻询问症状,测血压、心率/脉率,有不适症状或脉搏不正常即做心电图及请医生诊治。
(九)正确设置监护仪参数,提高监护仪异常的识别报告率。
1.先设臵病人类型如“成年人,新生儿,小儿”。设臵好系统会直接给出一个默认的范围。2.看病人情况适当设臵报警限制。
心率:设臵心率的报警范围,基础心率快的把上限适当调高,基础心率慢的把下线适当调低。
血压:设臵收缩压及舒张压范围,是自动测量还是手动测量,若自动测量也是可以设定不同间隔时间。具体还是要看实际情况,设定间隔和报警上下限。
3.设臵ST段高低报警范围,一般设+3,。高于或低于设臵的数值就会报警。
4.尤其注意设臵不同监护仪器的报警级别,教会护士识别:一级报警波形及铃声;二级报警波形情况及铃声,三级报警波形情况及铃声;尤其密切观察三级报警的心电监护波形及铃声。
5.血氧饱和度>90%为正常,其低限可以设臵到85%。6.监护仪有清晰的操作规程、参数设臵方法、报警的范 32
围及故障处理。
(十)提高健康宣教效果,预防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降低患者再入院率。
1.住院期间告知患者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嗜酒、肥胖、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缺乏运动等。2.采用个体化的访谈式干预,并发放与访谈内容一致的健康宣教手册。
3.告知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片。不可随意中断或者减量。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4.为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告诫病人改变吸烟、缺乏运动、高盐及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
5.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协助患者落实。6.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督促患者避免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做到限酒、戒烟、合理饮食习惯、生活作息规律、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7.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反复巩固,提高患者的知晓率及依从性。必要时和患者家属沟通,鼓励家属协助落实健康宣教的内容。
三、助产及母婴保健安全质量目标
(一)加强孕期健康教育,促进自然分娩。
1.设立孕妇教育学校。有完善的孕妇学校宣教制度,专人负责;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服务对象的文化程度,确定适合的形式。
2.落实孕期管理与教育,建立系统孕期检查及孕期体重管理档案。
3.规范孕期健康教育,向孕妇提供产前保健信息。
(二)落实高危孕妇的管理,降低分娩风险。
1.建立高危筛查与追踪制度。高危妊娠是指可能危害母婴健康或导致围产期预后不良的妊娠。产前检查要按照《高危孕产妇评分标准》进行高危筛查评分,及早发现高危孕妇,按转诊级别进行转诊。
2.落实首诊负责制。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对筛查出的每1例高危孕妇,均要在孕妇保健手册、门诊病历上做出标记及记录,填写高危妊娠随访登记卡。
(三)落实责任制助产,保障孕产妇、胎儿安全。
1.有孕妇就诊流程及接诊指引,并确保接诊人员掌握流程和指引。
2.详细询问病史,查看孕妇产前档案,测量生命体征及听胎心音,及时评估孕妇情况,准确分诊,防止误诊和漏 34
诊。
3.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者及时通知医生诊治。
4.填写相关住院记录,建立身份识别标识,落实责任制助产。
5.对不需住院的孕妇进行离院后再就诊相关知识的指导(如阴道流液、阴道出血、胎动减少、宫缩情况等)。
(四)落实减痛分娩措施,不干扰产妇自由活动。
1.进行临产后评估,排除影响产程进展的不利因素,选择适宜的减痛分娩措施,鼓励丈夫及家属积极参与使用各种减痛方法。
2.指导物理减痛方法,如呼吸放松技巧,抚触与按摩,音乐、图像等。
3.指导中医传统减痛方法,如热疗、香薰、针灸等。
4.指导分娩运动,如分娩球,瑜伽等。
5.心理减痛方法,在分娩的过程中,给予持续的心理支持。
(五)实施适宜的助产技术,减少产伤。
1.实施责任制助产,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提供心理支持,减少医疗干预,鼓励孕妇自由活动。
2.规范使用产程图,指导观察产程的进展,实时、动态、35
客观、真实记录。
3.助产士做好知情告知,协助产妇采用安全、舒适、自由体位分娩,鼓励家属参与分娩行动,保护产妇的隐私。
4.掌握助产技术及接产要领,降低会阴侧切率。掌握肩难产处理流程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减少产伤。
(六)落实新生儿安全措施,避免新生儿人身伤害。
1.为孕产妇及新生儿提供连续性的护理照顾。
2.向孕产妇及家属讲授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指导产妇及家属预防新生儿意外发生的措施及紧急处理。
3.配备新生儿防盗设施,完善新生儿身份识别系统及交接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新生儿意外事件发生。
(七)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管理,促进母乳喂养。
1.有促进母乳喂养制度,落实爱婴医院相关规定。向孕产妇提供母乳喂养的好处、技巧和信息,设产前母乳喂养教育和咨询。
2.责任助产士协助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帮助母亲在产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鼓励按需哺乳,对新生儿进行喂养情况评估。
3.对于母婴分离需要母乳喂养的母亲,指导保持泌乳方法。
4.有医学指征的新生儿使用母乳代用品要有医嘱,并做好记录。加奶可用乳旁加奶、小勺、小杯等方法。
5.将母乳喂养的母亲出院后转介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促进母乳喂养。
(八)促进产妇体能恢复,预防产后并发症。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出血量,准确估测失血量,实时记录。
2.为产妇提供安静、舒适的产后修养环境,开展温馨护理,鼓励丈夫及家属对产妇进行心理支持,促进产妇身心体能恢复。
3.落实助产专科质量管理指标,持续改进。
4.开展产后康复锻炼,预防并发症发生
(九)规范药物管理,确保孕产妇用药安全。
1.建立双人核查药物制度,鼓励孕产妇及家属参与药物核查。
2.助产士应熟悉产科常用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及紧急情况处理等;做好用药评估及观察工作。
3.建立宫缩抑制剂、宫缩促进剂的使用指引,使用过程中做好严密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处理。
(十)鼓励家属参与分娩行动,促进亲子关系。
1.为家属提供怀孕、分娩体验服务,增进家属对孕产期的理解与认识。
2.完善探视和陪伴制度,为家属参与分娩行动提供保障,提倡家化式分娩服务。
3.分娩过程中对家属的情绪、心理状态予以积极关注,主动向待产妇家属提供待产、分娩信息。
4.关注产后“黄金一小时”,促进母婴亲密关系的建立;为母婴分离的产妇提供亲子病房,促进亲子感情的建立。
五、新生儿护理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该含有姓名、住院号和性别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
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小时后进行,如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41℃;奶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热水袋温度:﹤50℃(建议慎用);使用加热保暖的设备时,需要专人看护,39
距离患儿不少于60cm,或根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设置NICU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复杂稀释过程如氨茶碱、肝素等,设置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NICU急救时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 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志。
4.手写医嘱中避免使用u/iu/qd/qod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识,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9.准确记录输入量。
10.有条件医院设置静脉配置中心。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1.有高危药品清单,有高危药品使用和管理制度。2.建立和完善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输注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4.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导管或脐静脉导管。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识。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能根据药物性质及时处理。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首选母乳,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奶,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选择合适奶嘴。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抬高床头,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 /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使用自然重力喂养。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分钟一次。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建立约束具使用规程,对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具。
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6.保持工作场所地面干洁,禁止徒手转运。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1.严格落实管床责任制。
2.建立新生儿临床护理危机值管理制度。3.建立人力调配与应急处理程序。
4.严格按新生儿护理常规巡视,15-30分钟巡视一次,重点观察患儿反应、肤色、呼吸,箱温/台温,仪器设备的状态、有否正常运行,有特殊随时记录和处理,有条件建议设立巡查班
5.建立仪器和设备三级维护制度,落实仪器使用规程。正确设定仪器的报警限值及音量,提高对仪器报警的警觉性,即时处理。
6.建立新生儿意外死亡应急预案。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在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脐静脉及脐动脉、足跟采血、留置胸腔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之前使用有效的消毒液,连续擦拭消毒两次,每次10秒或擦拭一次30秒,以清除穿刺部位的病原菌减少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
2.如使用含碘消毒剂,最好用无菌生理盐水去除皮肤表面残留碘,以免碘吸收引起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
3.预防性使用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等皮肤保护用品,防止压疮、皮肤破损。
4.预防撕揭胶布引起的损伤。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除去胶布时先使用温水或石蜡油湿润,然后缓慢而小心地去除
胶布。
5.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尿布应避免覆盖脐部,若尿液或粪便污染时,用无菌水清洁干净。
6.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及粪便的接触,根据臀部皮肤情况选用合适的护理用品。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1.建立和落实手卫生制度。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手卫生正确率达100%。
2.严格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执行无菌/清洁操作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和物品后。严格落实六步洗手法。
3.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建议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4.进入病区前,必须洗手至肘部以上,护理暖箱内患儿时,衣袖必须挽至肘部以上或穿短袖,并做好手卫生。
5.每季度抽查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手部培养,菌落数≦5cfu/cm2。
6.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六、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住院号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 45
确的操作。
2.建立并执行手术患者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准确掌握患者基本信息
3.对新生儿、无名氏、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4.建立并落实手术部位识别相关制度与流程。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患者送达术前准备室或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对手术侧或部位做规范统一的标识,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
5.建立并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流程,按照《手术安全核对单》内容,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本院手术一助或主刀医生、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依次、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逐项进行核查,并按要求签名确认。
(二)严防手术物品遗留体内。
1.建立并执行手术物品清点制度,所有手术均应进行物品清点。
2.建立物品数目不清或完整性不确定时的应急预案,并有持续质量改进。
3.清点时机:手术开始前、关闭空腔脏器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
4.清点内容包括手术包中各种器械、敷料及开启在台上的其他易遗留在体内的用物(包括器械附属结构),确认其完整性,准确将数量记录在“手术器械敷料登记表”上并签名。
5.清点手术物品时必须完全摊开敷料,由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按照相同次序,同时发出声音唱点。
6.手术开始术前所有物品清点完毕,巡回护士按“手术器械敷料登记表”上记录的物品名称和数量复述一次,与洗手护士再次确认,防止记录错误。
7.器械护士应在使用各种器械敷料前、后再次检查其完整性。
8.及时清点并记录手术中追加的用物。
9.台上必须使用有X光显影的纱布,不得剪切及随意挪用。
(三)严防患者意外伤发生。1.防坠床
1.1建立并执行手术患者防坠床工作指引。
1.2建立手术患者安全转运工作指引,择期手术、病情稳定的患者需由医务人员护送,危重症患者应有医生及或麻醉医生、护士共同护送并当面交接。
1.3依据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运送工具,用轮椅或车床运送。
1.4手术患者应有人全程看护,妥善固定,防止坠床。
2.防管道脱落
2.1严格遵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的管道护理原则,做好管道标识和固定。
2.2建立并执行预防管道脱落工作指引。重点体现患者转运、全身麻醉诱导期、复苏期、体位安置等高风险环节的管道护理。
2.3建立高危管道脱落应急预案,并做好预防管道脱落的持续质量改进。
2.4对护士做好管道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四)手术体位安全舒适。
1.建立各种手术体位摆放指引及质量评价标准。
2.根据手术开展情况,合理配备体位附件,包括各种抗压软垫,满足所需。
3.做好围术期评估。术前使用压疮风险评估表,对有压疮风险的手术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术中密切观察,超过2小时的手术应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调整患者受压部位;术后及时发现患者不适及并发症,进行持续质量的改进。
4.建立压疮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术后发现压疮时应有记录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5.护士必须经过手术体位相关理论与技能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安置手术体位。
6.安置截石位、侧卧位、俯卧位、牵引体位等特殊手术体位时,应由手术室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3人以上共同完成。
7.安置手术体位必需尽最大限度保持患者生理功能位,鼓励清醒患者尽量参与体位摆放过程,保证安全与舒适,预防并发症。
(五)提高用药安全。
1.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安全用药制度,设立专人负责药物管理。
2.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的相关规定,相关员工知晓管理要求,并遵循。
3.设立急救专用药箱(车)及药品基数,并建立管理指引,保证急救药完好率100%。
4.注射药、静脉输液、外用药必须严格分开放置,标识清晰;
5.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分区放置,并贴高危药品专用标识。
6.易混淆的针剂应间隔摆放、并贴易混淆药品专用标识。
7.所有药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及药品使用说明书上所列的贮存注意事项分别进行保管,需低温冷藏的药品必须放入医用冰箱保存,每日监测冰箱温度并记录。
8.手术台上有2种或2种以上注射药物时、盛药物的容器必须有明确的标签,标签上注明药物名称,浓度,剂量。在第一种药物未做好标识前,不可加第二种药物上台。
9.输注血制品及其它高危类药品前需执行双人核对,并签名确认。
10.所有抽吸备用的药物必须粘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药物名称,浓度,剂量,时间,并有签名。
11.手术结束带出手术室的输液需有标签并设立输液执行单,输液执行单按统一规范填写。
(六)严防手术患者低体温。
1.建立预防围术期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工作指引,落实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的保暖措施。
2.根据手术开展情况合理配臵各种保温用具并安全、正确使用。
3.对护士进行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相关知识及保温工具使用的培训。
4.手术室温度适宜:术中恒定在22~24 ℃之间,湿度50%—60%。新生儿及早产儿等特殊患者手术室温应适当调高。
5.配臵液体加温设备,无特殊要求,输液及手术冲洗液需加温后使用。
6.血液输注参照卫生部医政司《临床输血须知》,如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