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的“云物移大智”

时间:2019-05-14 21: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监管的“云物移大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监管的“云物移大智”》。

第一篇:安全监管的“云物移大智”

安全监管的“云物移大智”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建设了全国首套“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结合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并配合移动执法终端使用,使“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了“云物移大智”,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不仅提高了安监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安监人员的行为,提升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山东省淄博市作为一个依托资源开发兴起的老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全市危险源点多、面广、线长,仅危化品生产企业就达500余家,高危行业密度居全国第一,安全监管任务十分繁重。

在传统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执法人员主要靠大脑记、纸上写、台账查等方法,通过死记硬背,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装在人的脑子里,或者在大量的书式档案中查找和翻阅,完成监督管理巡查、执法办案、调查取证等任务。

为了提高安全监管能力,科学决策和正确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快速、准确、高效,淄博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在国内率先开发应用了“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

系统建设历程

2009年,淄博市安监局开展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的研发工作。该系统为市、区、镇和企业四级共用,分门别类地收集企业信息。

起先,系统数据为人工录入,采集有人为的因素。而物联网则是直接与前端信息传感设备相连接,其采集的是设备生成的实时数据。因此,2013年,市安监局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了“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对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进行智能管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由于缺少有效的分析工具,缺少对事故规律的认识,导致我国对于安全生产主要采取“事后管理”的方式,缺少事前预防,在事故发生后才分析事故原因、追究事故责任、制定防治措施。这种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不能达到从源头上防范事故的目的。2014年,市安监局在“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中增加了大数据分析功能。在同年底又开发了安卓版智能执法APP应用,并配合移动执法终端使用,使“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了“云物移大智”,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

系统建设内容

综合性安全生产信息平台

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在监管层面,通过设立实名制的管理权限,掌握各级安监部门专职人员和安全专家聘请配备情况,及时掌握相关人员,尤其是变动比较频繁的乡镇安监人员工作动态;在企业层面,收集了包含企业简介、重大危险源信息、安全许可情况、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安全评价、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健康和危险危害因素、各类应急救援设施配备情况等信息,改变了以往“了解情况靠电话”的低效、被动局面。

建立自查模板,统一规范企业自查内容。企业每月初将上月自查情况上传至系统,各级安监部门利用系统对企业自查情况进行网上审查,定期对迟报、漏报、瞒报和拒报的进行处罚,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的问题。

统一制定并嵌入了专家检查和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模板,实现企业检查无遗漏、全覆盖。市、区、乡三级可随时查看对企业的检查情况,明确了专家检查、执法监察的内容,实现了厂区检查无死角。(见图1)

将执法情况、监察人员、审查意见、审查结果、现场检查记录、责令改正指令书、整改复查意见书等相关文书当天检查、当天上传,透明公开,解决了说情风和关系案的问题,实现“严执法、零容忍”。

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

应用“面部识别仪”监督企业领导现场轮流带班。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和省政府三令五申要求落实企业领导现场带班制度,并先后下发了10个文件,但企业并没有落实到位,每次发生重大事故总是领导不在现场。为此,市安监局研发了具有实时上传功能的面部识别仪,将其安装在地下非煤矿山的最深处和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关键点,带班领导按规定进行“刷脸”考勤,自动上传物联网监管系统,并自动统计,对落实不到位的,实施行政处罚。

矿山雨量、井下人员定位实时上传。对矿山实际降雨量进行实时监测,自动上传物联网系统,当连续降雨量达到50 mm时,立即采取停产撤人措施。将井下人员定位情况上传物联网系统,井下人数、所处位置,每个班次自动上传一次,亦可手动对当前情况上传。(见图2)

企业视频系统纳入物联网。市安监局对化工企业生产车间、装置和重大危险源等部位,对地下矿山企业井口、马头门(调车场)、紧急避险设施、井下爆破器材库、中央变电所等部位安装具备防爆、高清、红外线功能的摄像头,达到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死角,并上传至物联网。视频监控系统对视频信号进行自动分析,包括动火(电气焊火花)、动土、受限空间、登高、起重、出入口人数统计等,并跟踪督查,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实现即时动态远程监控,提高监管效能。

上传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报警信号。物联网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相连接,如果自动化控制系统报警,报警信号将会自动上传至物联网系统,监管人员可以对报警频繁的企业作为隐患来管理,及时做好隐患排查工作。

依托移动互联网实现智能化执法。开发全市安全执法APP软件。该软件涵盖了物联网系统中为各类企业专门指定的执法检查内容表,执法人员可据此进行规范化检查,并且实现了《现场检查记录》《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和《整改复查意见书》的文书智能化生成功能。移动执法终端配备打印机与终端直连,安全执法检查人员现场检查后,可实时将检查数据上传至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第一批为全市90余个县镇安监站和安全执法监察人员配备了150余套移动执法装备。

大数据技术应用

系统内采集的各类数据,可按照任意时间、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可将各级工作情况自动进行排名,更便于进行工作考核,进一步调动了各级安监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分析结果用柱状图、饼图、表格等方式直观表现出来,得出需要的“大数据”。

许可超期分析:统计分析任意年份全市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超期率,并自动计算各行业的最大、最低和平均超期率。

企业隐患分析:对全市任意时间段、任意范围、任意行业的企业隐患数据,可根据企业自查、驻厂员检查,各级专家、各级执法等不同检查方式中筛选一种或多种检查方式进行统计分析。(见图3)

带班考核分析:企业带班领导按规定进行“刷脸”考勤,自动上传至系统,分行业、分月份计算所有企业每年的带班率。

安全考核、培训考核和合格成绩分析:将任意时间段内全市企业的安全资格证、主要负责人证、特种作业证的人员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电话举报和局长信箱分析:对任意时间段内12350电话举报数据按照类别、行业、区县进行统计分析。对局长信箱收到的建议、投诉、咨询数据分月进行统计分析。

系统应用成效

“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应用几年来,录入全市2 609家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截至2016年初,全市通过系统共上传企业自查20万余次,专家检查2万余次,执法监察5.9万余次;企业自查、各级专家检查和执法监察通过系统上报隐患共14万余条,已整改13.4万条;通过物联网系统的应用,高危行业企业领导带班率从不足30%达到了目前的95%以上。

系统的应用发挥了以下几点作用:

1.建立了企业完整的安全管理电子档案

每个企业从建厂到当前每次自查的情况和政府部门检查的情况一目了然,记录了企业的安全履历,通过系统可随时随地查看企业的安全情况,解决了安监人员“睡不着觉”的问题。

2.规范了各级安监部门的监管行为

市、区、镇三级安监部门的专家检查、执法监察,统一使用模版,从进企业大门到检查完毕,检查内容、方法、标准规定明确,解决了工作的死角、盲区和不规范的问题。

3.提供了工作成果相互借鉴运用平台

市、区、镇三级专家检查,执法检查和企业自查的情况可相互借鉴,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同时也解决了检查过密、过稀或执法盲区的问题。

4.加强了安监队伍的效能和廉政建设

可以将各级任意时段工作情况自动进行排名,充分提高了各级安监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执法监察情况当天上网透明公开,一经上传,自动锁定,发生事故便于责任追究。

5.落实了企业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

企业每月必须按规定的项目进行自查并上传,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安全生产“企业不急政府急”的责任倒置问题。

6.利用大数据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决策

淄博市安监局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加强安全生产周期性、关联性等特征分析,寻找事故发生的规律,找出现阶段安全生产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对症下药,作出准确判断,突出重点,抓点带面,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隐患构成,80%是容易发现的、80%是容易整改的、80%是不需要资金投入就可以整改的,因此市安监局开展了评选百名优秀安全主管活动,调动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消除隐患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安全管理能力,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7.利用系统实现科学考核

对乡镇实行以控制过程为主的安全等级考核。将乡镇按工作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尽量少使用定性指标,特别是不使用在办公室就能编造的指标,考核指标尽最大可能量化。

考评数据绝大多数来自企业和各级安监部门上传到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内的数据,如:企业自查上报率及合格率、执法及专家检查覆盖率及合格率、驻厂员周报上传率及合格率、企业领导带班率、职业健康申报率、许可证管理等。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对等级考评的干扰。确保了考评数据真实有效,考评结果权威可信。

随着物联网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全市各项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连续保持逐年下降,工矿商贸企业杜绝了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截至2015年底,全年全市工矿商贸领域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1.76%,各控制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范围。

编辑 赵 原

第二篇:云址,电子商务移商云址平台

云址,电子商务移商云址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近年来不断创造着业界神话,在实体经济步履维艰的低速增长期,虚拟市场“风景独好”。2009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526亿元,广阔的市场为电子商务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也预示着网商平台将进入更为密集、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准的构建阶段。依托前沿技术的电子商务行业将“云计算”视为未来应用的大趋势,云环境所显示的咄咄逼人的声势让各大IT巨头们纷纷试水。在B2C领域,亚马逊“云计算”服务输出模式的成功树立了行业样板,“大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来临。

“云时代”的电子商务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电子商务系统不再只是交易平台,而是涵盖营销、管理和交易的全方位平台,让更多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其中,并抛开技术、运营和硬件维护的种种顾虑。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硬件单元,服务器设备在云环境应用面前,除了需要稳定高效的机能确保分布式计算的高质量管理,更需要利用虚拟化等绿色技术控制成本,开源节流。尽管云计算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意识超前的大型电子商务运营商已抢先部署基于“云服务”的系统节点。由北京市感知神州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云址(又称电商云端)研究中心针对目前中国企业现状以及互联网营销的发展趋势,结合自主研发的“企业云推广”技术,为中国企业量身打造的一个互联网营销策划、建站、推广、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它以互联网为核心,与移动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物联网结合,严格按照多种网络技术标准,为用户提供便捷人性化的互联网营销及运营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最大的电子商务应用价值,打造中国新一代互联网营销的运营体系。

第三篇:虚拟现实技术让意念移物成为可能

虚拟现实技术让意念移物成为可能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先进的触觉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领域中的新成果,帮助我们获得更逼真,更具有浸入感的虚拟现实体验,这种感觉前所未有。

使用者不仅可以看到和听到虚拟的环境、物体和人物,甚至可以逼真地触摸到这些东西,通过最新研发的虚拟现实软件还可以进行远程呈现、远程医疗、工业设计、游戏和娱乐。

“虚拟现实技术在视觉和听觉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下一阶段是让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可触碰的知觉。”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茨威博格如是说,“我们都知道:当更多的感知体验被应用,将会使虚拟现实产品更具有互动性和现场感,这种强烈的现场感意味着体验过程中更具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茨威博格教授率领一支由来自9所大学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正致力于研发新的技术让虚拟现实中的物体和人具有真实的可触碰性。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获得欧盟的科研项目资金。科研人员正在发明可触摸的多模式通道界面,新的信号传输技术和先进的虚拟现实物体生成技术,让虚拟现实物体能在真实的世界中逼真地再现。

后续技术正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电脑视觉实验室中进行研发。科学家用3D扫描仪和先进的模型化系统生成一个真实物品的虚拟现实替代物,例如生成一个杯子、一个盒子、甚至一次实验中科学家们生成了一只绿色毛绒青蛙玩

深度创艺:

第四篇:【运维之道】基于“大云物移”的智能运检技术推动 传统运检模式的变革

【运维之道】基于“大云物移”的智能运检技术推动 传统

运检模式的变革

一、实施背景

(一)全面推进公司“互联网+”战略的有力支撑在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上,舒印彪董事长指出,从公司发展看,建设国际一流企业必须依靠创新,我们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与营销服务、业扩报装、运维检修、资产管理等公司核心业务深度融合,依靠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以建立高效运转的现代运检体系为目标,推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与运检专业的深度融合,提升运检专业管理穿透力和设备状态管控力,全面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进一步夯实电网坚强基础,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公司适应大电网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电网发展已进入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区域电网互联,以及配电网自动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设备规模大幅增长,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应用,电网装备水平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设备规模大幅增长,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应用,对设备状态管控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十三五期间,特高压的快速发展,但其输电距离长,通道窄,沿途环境复杂,雷电、覆冰、飑线风、山火等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引发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将长期存在,“强直弱交”的电网结构对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压力,输电线路“三跨”(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重要线路)事关公共安全和电网安全,加之部分配电网架水平、设备状况等相对落后,因而,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设备管控能力建设是解决这些制约大电网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公司进一步提升运检工作管控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公司运检人员配置率偏低,部分地区、部分专业人员配置率甚至不足50%,与快速增长的电网规模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省、市检修公司管理设备多、范围广,传统管理方式对生产一线运检工作的管控力度不足,不能满足状态实时可知可控的要求,亟需构建更加高效的生产指挥协调机制,进一步提升设备管理精益化水平。部分直辖市和大型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因此,推进传统运检模式变革,是当前以及一定时期内提升运检工作管控力的核心和必由之路。

(四)“大云物移”等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目前,公司在设备、环境和人员的状态管控方面还缺乏有效手段,亟需以智能化为方向,推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设备状态检测技术与传统运检业务的融合,加快智能运检体系建设,引领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运检管理和技术变革。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传统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通信新技术为运检技术创新发展和管理模式变革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内涵和做法内涵:依托“大云物移”等新技术应用,以实现电网更安全、服务更优质、运检更高效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和电网发展规律。做法:以大数据分析为数据基础,以云计算为信息处理基础,实现运检数据智能驱动;以物联网为信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互联基础,以移动互联技术为作业基础,全面推进“大云物移”技术与运检业务的深度融合。以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为平台,全面融合运检多源数据,发挥一体化生产指挥功能的中枢作用,以推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运检技术相融合为主线,以设备、通道、运维、检修、生产管理智能化为重点,全面建设智能运检体系,显著提升设备状态管控能力和运检管理穿透力,大力支撑公司“一特四大”战略的实施和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引领世界范围的电网运检管理模式变革。

(一)创新生产指挥集约化平台,优化一体化资源协调机制创新研发覆盖运检业务全过程的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打造运检生产指挥集约化平台,深化运检工作各类信息互联互通及大数据深度应用,推进运检资源优化配置和运检工作方式创新发展,实现生产指挥及决策的高度智能化和集约化。1.生产全景全息大数据展示,打造运检生产“作战地图”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大规模、全方位、多手段采集真实、专业、实时的设备及现场数据,以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为平台,将设备、通道、环境等数据信息进行深度融合,大数据多维统计分析、精准定位,完整展示电网运行信息、设备状态信息、运行环境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和状态监测信息等。构建起覆盖运维、检测、评价、检修等运检全过程的输、变、配各环节业务场景和设备状态信息的全景全息“作战地图”,达到宏观信息“一目了然”和微观信息“一键穿透”的目标,实现了电网设备全景可视、全息透视。进一步满足生产指挥人员掌控生产全局的需求,为运检专业集约化生产指挥提供了全面、实时、精确的决策依据。2.强化三级联动指挥机制,畅通信息流动及决策执行明确各级运检管理组织的生产指挥功能,厘清上下级单位及同级单位之间的生产指挥职责,理顺指挥流程,强化“公司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联动指挥机制。优化信息精准、指挥有力、快速高效的指挥体系,实现运检业务全过程的监测管控、信息收集、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应急指挥和远程会商等。推动建立视频内外网信息安全穿透机制,实现信息畅通流动,科学制定生产指挥决策。3.完善资源集中调配机制,有效应对生产攻坚战依托管控平台功能模块,将当前人员、生产车辆及装备等数据信息嵌入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资料的实时采集、分析及展示。按照属地资源为主、联动资源配合为辅的处置原则,完善资源共享和集中调配机制,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调配能力。优化标准化设备、生产车辆、运检装备等资源配置,推进“大检修”体系在技术装备应用中的深度融合。优化人力资源储备和调配,充分发挥专业运检队伍、专家队伍、后勤保障队伍优势,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完善公司内部资源和信息共享方式,强化应急信息分享与救援力量联动,满足特殊情况下的跨单位、跨区域的资源快速集中调配。通过单位、区域内外部的信息互通、人员和技术调配,充分发挥技术、装备和经验的差异化优势,形成资源最优配置格局。4.构建全过程智能管控机制,实现生产全局可控在控构建运检业务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机制,提升运检工作管控力度。一是通过检修项目、隐患排查、专项检查、工作票、检修作业指导书、检修进度等信息化展示,实现对检修准备、检修过程等工作的总体展示与掌控。二是通过输变配电缆及直流等检修作业面的可视化展示,全方位管控各检修作业现场的实时动态,并建立远程会商机制。三是通过人脸识别、越界告警、检修可视化等智能化手段和方式,实现对检修作业现场任务实施情况、检修工作质量、现场安全等的全过程管控。四是通过环境监测平台,实现电网灾害预警、运行风险分析等功能,提高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可控、能控、在控。

(二)突破设备状态传统感知困局,全面提升设备状态管控力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设备身份识别和状态感知装置、控制装置与设备本体一体化装备,强化生产现场数据的智能采集、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实现人机信息自动交互、设备状态实时掌握、状态异常提前预警、研判评估、辅助诊断等,全面提升设备状态管控力。1.推进设备多源信息互联化,实现状态信息自动感知实现“物联网+”电网,进一步推进设备与信息的互联互通,使设备状态信息更加全面,并且可自动感知。(1)基于物联网技术,创建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载体。利用RFID卡等物联网技术建立与设备本体一体化、终身化的电子身份识别标签,开展全电网设备身份识别全过程应用,夯实设备精准识别及智能化管理的物理基础。(2)提升设备状态自动感知水平。加强设备和在线监测装置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实现电网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加强装置管理,从装置质量提升、技术标准完善、现场实施应用等方面规范在线监测工程化应用;强化在线监测技术应用水平,拓展在线监测范围,提升在线监测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实用性;全面推进变压器在线监测、GIS在线监测、电缆状态监测、机器人、无人机及直升机巡检等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全面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3)创新外部环境信息智能化采集。针对输电通道,依靠全方位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和防外破优化策略,实现输电线路通道灾情隐患的实时监测和感知,做到特高压线路逐塔逐档可视化、重要输电通道全线可视化、重要交跨点逐点监控、重大危险源点人机协防;通过电缆隧道及配套设施综合监控,对通道内各项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采集;围绕变电站环境监测、防盗报警、火灾报警、在线监测,建立多模块联动控制及多系统集成的监测机制;在配网站所内设置温湿度、气体、烟雾、水位等联动监测、报警及自动控制装置。2.强化历史追溯与实时采集结合,开展状态趋势智能预测通过对生产数据(历史追溯)、设备状态监测大数据(实时采集)的综合统计分析,开展状态趋势预判。一是强化历史数据的集成与分析。依托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接入调度系统(OMS)、状态监测系统、数值气象预报系统等14套业务数据,采用HDFS、HBase、Kafka、Spark组件开展大数据分析工作。建立基于运检大数据的输变配全专业一体化状态信息模型,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规律发现,以及多源海量数据的自动抓取、综合分析、自动预警、智能诊断。二是有效融合实时数据采集,全面开展设备状态趋势智能预测。开展设备运行“内质”分析与预测,建立设备状态分析模型,实现对设备状态的阀值分析、趋势分析、图谱对比,计算设备运行负载状态,强化检修辅助决策的定量分析。实现设备运行“外形”监测与预测,基于设备故障图谱/图像理解与分析,实现设备静态监测图像的异常检测和线路动态视频图像的异常探查。建立主要设备典型缺陷的图像样本库,实现图像数据的规范化转换和表达,智能识别和判断各类典型缺陷或故障。3.整合环境风险因子,开展环境风险实时预警一是优化设备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以大数据分析梳理体现重要输电通道风险状态变化的关键信息和趋势规律,实现对重要通道单一灾害和多灾种联合的、季节性的、差异化的综合风险评估。构建电缆通道风险评估大数据库,建立基于多类型风险因子的电缆通道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挖掘影响重要电缆通道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原因。二是开展气象灾害智能化预警。通过对雷电定位系统、防雷差异化评估系统、山火监测预警系统、覆冰预测预警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各类专业系统和状态监测系统数据实时调用,实现通道内气象、山火、覆冰、雷电、大风、污秽、地质灾害等情况监测,并与设备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根据通道环境监测数据、通道基础和历史数据,对山火、覆冰、雷击、污秽、鸟害、强风、强降雨等不同类型通道环境灾害,综合作出通道环境灾害的实时预警。4.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自动研判和识别设备异常(1)全面推进巡检机器人、直升机、无人机的应用和推广,立足于实际应用,从质量、安全、效率、经济性等方面构造效益评价指标,分析直升机、不同类型无人机以及人工巡检效益,针对不同线路通道、不同地理气象环境特点,构建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结合的立体化巡检模式。(2)强化自动研判和识别技术应用。通过故障点多个状态诊断系统的数据分析进行故障时间和区段/位置的快速确定、具体故障原因的智能判定和故障危害程度识别,辅助故障处理对策制定,实现设备缺陷、隐患和故障识别的智能化;推广配电自动化装置自检技术,完善配电自动化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保证装置出厂前自检功能完好,保障装置电源断电报警、通信中断报警、定期自校验。

(3)推进机器学习,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采用归纳学习、分析学习、类比学习、强化学习、集成学习、深度学习等策略,开展机器学习在运检全业务领域的应用,通过学习同类型设备异常类型、特征及研判方法,实现设备异常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干扰的有效识别和研判,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5.智能驱动,实现设备状态事前防范强化对设备状态和环境管理的智能监控,全面提升设备状态管控能力,有效预防电网设备故障和安全运行风险,为用户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优质电力。设备异常自动预警,提前防范设备故障风险。依靠电网设备故障预警系统,实现基于设备状态参量变化的故障风险预警、家族性缺陷关联风险预警、基于状态检测数据的设备状态参量趋势变化预警、设备超期服役预警、设备重负荷预警等,提前防范设备异常带来的故障风险。通道环境立体监测,提前防范灾害破坏风险。基于全方位环境监测系统,全面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对抗风险能力弱的输电通道,生成相应运维检修策略,提高输电通道抗风险能力。研究输电通道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提高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降低输电通道灾害破坏的风险。故障报修智能预判,提前防范被动报修风险。加强配电自动化建设,充分利用设备自动化监控技术,及时接收中压线路、开关、配变等设备告警信息,依托电网拓扑以及空间数据,实现电网故障主动发现并进行诊断。按照工单管理流程,规范主动发现故障抢修过程管理,改变用户发起的被动报修模式为主动抢修,降低人工误判可能,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三)优化业务管控手段,打造“穿透式”运检管理模式 1.全面优化运检管理的可视化、智能化策略(1)全面推进设备运维管理的可视化、自动化和差异化。强化巡视计划的汇总展示、前置提醒及预告警管理,形成运维资源的自动分析、分配建议和科学调配,加强可视监护,实现巡视计划、资源调配、运维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基于智能设备建设和在线监测技术应用,加强控制装置的远程操作,实现设备、线路和站所的自动化管理。融合设备运行状态、环境监测结果等多源运维数据,分析重点巡检环节和区域,优化巡检周期、路径和内容,支撑差异化运维。(2)进一步提高检修管理的精益化水平。一是检修承载能力预警精准可靠。根据设备缺陷或故障趋势,结合检修决策计划,对当前检修资源的承载力弱项作出提前预警,自动给出改善措施建议。二是检修过程的精益化。通过检修现场的可视化管理,强化检修作业标准化管理,实现对检修过程的精益化管控。(3)推进抢修策略智能化。优化人员、车辆、备品备件等抢修资源的配置布局,结合应急预案库,针对抢修类型、故障情况、停电范围、交通状况、天气情况、任务紧急程度等,提供抢修内容、抢修方式、抢修资源需求、最佳路径等建议,优化抢修策略,提高抢修响应速度和抢修质量。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分析,优化运检计划一是根据PMS系统中的运维计划、状态评价结果、巡检作业记录、设备缺陷等信息,OMS系统中的设备负荷,设备状态监测预警结果,通道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巡检薄弱环节,优化巡检周期及巡检内容,制定针对线路和具体设备的差异化巡检计划建议。二是根据设备状态评价结果、检修决策、运行方式、检修资金、检修承载力,综合考虑基建施工影响、电网停电条件、气象条件等因素,按照相关规定的时限要求以及同间隔设备、同一停电范围检修时间一致的原则,自动提出设备寿命周期内和月度检修计划(包括大修、技改)的建议,为用户优化检修计划提供参考。3.生产管理集约置前,强化运检过程穿透式管控基于人机协同和远程指挥,以设备状态自动采集、实时诊断、可视化和远程监护为基础,将运维现场动态实时置前,推进检修业务监控管理与检修现场作业同步,提高检修作业效率和质量,辅助运维策略制定和计划执行跟踪。一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全面集成智能化巡检技术,强化检修装备智能化应用,开展无人机辅助检修作业技术研究,变电、配电检修机械臂应用和机器人,以及直升机带电作业,逐步代替人力作业;试点应用备品备件3D打印技术,满足特殊检修工具的定制需求;广泛推广智能手机、PDA等移动巡检设备和智能机器人巡检应用,进一步推广直升机和无人机巡检应用,试点推广应用可穿戴智能装备,提升巡检技术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深化带电检测技术应用,全面实现检修作业标准化。丰富带电检测技术手段,确保检测准确性、灵敏性,提高发现设备潜伏性缺陷的能力;制定主要设备模块技术规范和标准化检修导则,建立工厂化检修基地,应用检修管控数字化技术,有效管控标准化检修和多类型试验专业化检修的安全和质量。三是实现运维检修生产现场智能可视。基于物联网、3D建模、VR&AR技术,建立检修作业仿真模型及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变电站全站场景动态可视、设备状态三维可视以及巡检缺陷可视,现场与运维站实现远程实时互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行现场工作人员身份识别、违反安规情况的自动报警,实现多方位作业现场远程监视及智能告警。

4.深化项目全过程节点管控,提高精益化水平深化技改大修配网项目精益化管理,穿透项目立项储备、物资上报、项目实施、结算关闭全过程,实现大修技改项目管理的“动态管控”和“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一是完善专业分工和项目实施体系,统筹各相关部门单位,健全专业分工协调和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细化节点考评,实现过程管控和结果管控相结合。二是加强项目储备管理,确保公司长期规划项目在储备编制工作中的落实、细化,通过实物资产精益化管理,提高投资针对性。三是细化项目实施管理,进一步完善大修技改项目施工、验收、资料编制规范,提高项目实施标准化程度。四是加强分析评价,深化计划执行跟踪分析和全过程节点自动监控,按照专业和单位实施项目差异化分析,及时掌握完成进度和偏差。推进生产技改大修工程专项审计。五是推进项目造价分析和后评价,动态修订技改大修项目典型造价,辅助立项决策,综合评估项目立项、实施及工作效果,形成工作闭环管理机制。突破运检管理静态评价,实现动态评估和实时预警一是以提升设备状态管控力和运检管理穿透力为导向,以提高电网运检业务效率效益为目标,通过优化“过程+结果”双维度评价方法,建立电网运检业务智能化管理指标体系,并逐步纳入绩效考核,作为有力抓手全面推进运检管理模式变革。二是通过对PMS2.0系统中运检绩效指标的实时提取,将传统运检绩效管理的周期性静态评价,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并及时提出预告警,有效解决生产管理的时效性问题。6.辅助决策,推进运检管理集约远程指挥通过大屏幕、台式机、移动终端等实现人、物、平台信息交互,推进运检管理远程指挥,形成智能运检精益化管控的新常态。一是检修辅助决策智能化。采用适用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定期风险评估,根据定期风险评估结果、风险类别、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建议;依据设备检修相关标准制度,根据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等运维数据及专家诊断建议,辅助待检修设备的自动排查,并提出详细检修建议,以智能化方式为检修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智能设备远程指挥,提高精益运维效率。基于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与人协同工作的模式,通过管控平台或地面遥控装置对机器人、无人机进行远程指挥,自动对设备工作状态进行识别,并与真实状态进行对照,减轻人工运维工作量。三是现场作业远程指挥,提高安全检修水平。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实现现场人员操作场景的视频采集、上传以及现场和监控中心的实时通话,远方实时监视操作过程和现场动态,进行远程许可及发令。利用远端专家平台,进行专家会诊指导操作,为现场异常和故障处理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确保现场操作的人身和设备安全,保证现场作业的连续和高效。四是应急事件远程指挥,提高故障响应能力。监控中心实时掌控电网设备、值守队伍、保障车辆、应急物资等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关键技术,实现监控中心与应急现场的远程实时互动,全面提升了应急处置针对性和协调指挥效率,保证故障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

(四)完善智能运检标准,夯实运检管理基础保障立足运维、检测、评价、检修等运检全过程,不断健全标准化体系,实现设备、工艺、装备、管理、指挥的全面标准化,夯实运检管理基础,保障运检质量和效率的提升。1.构建运检全过程标准体系,强化管理制度保障完善生产指挥流程及制度,确保指挥机制高效协同运行。各级运检管理组织在责任范围内具备统一的生产指挥功能,包括信息集成、统计分析、指挥协调和技术支持等。制定、实施运检生产指挥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各级运检管理组织在重大故障处理、缺陷管理、反措执行与超周期治理、风险预警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要求,推进运检指挥管理标准化。强化联动指挥机制的制度保障,明确资源共享、联动责任义务以及联动指挥流程,保证运检生产指挥的精准穿透、指挥有力。完善运检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框架。以设备、通道、运维、检修和生产管理智能化为重点,健全运检全过程各环节的管理要求,依托运检技术革新带动制度标准发展,及时修订运维检修和生产管理相关的制度标准,优化完善与智能化运检相匹配的设备状态评估、专业巡视、缺陷、变更、故障处置、应急抢修等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工作机制和工作要求,确保业务按流程运行、职责按岗位落实、业务上下贯通、流程横向协同。逐步提升运维检修工作在管理流程、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着力实现公司系统不同区域、不同运维单位管辖范围内智能运检管理的制度标准化。2.提升运检智能化应用水平,强化设备技术保障深入推进智能化电网设备和运检装备的配置使用,提高专业队伍开展智能化运检作业的素质能力。一是推进智能化设备本体的研究应用,优化智能电网设备的典型设计模块和标准物料目录,编制智能设备技术标准,构建完备的智能设备标准体系,提高通用设计、通用物料和标准施工在智能运检管理中的应用。二是拓展智能化运检技术的使用范围,在设备(整站)标准化、智能化基础上,使用智能检修装备、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开展停电检修、带电作业等,提高对智能设备的检测和检修能力,为提升运检人员“单兵作战”和“协同作业”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保障。三是加强智能化运检人才的建设培养,加快领军人才、专家人才和技能人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进一步发挥各类人才在智能运检体系构建与完善、装置研发与推广、专家远程诊断等方面的领衔作用,提升智能运检管理体系下的运检人员能力素质。3.研发运检智能化管控系统,强化决策平台保障持续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设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基于海量业务信息大数据分析、多源数据融合实现创新成果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全面变革传统运检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按照生产指挥、换流专业、变电专业、输电专业、配电专业、电缆专业、技改大修进行功能模块的设计展示,宏观上整体总览电网主网信息和电网运行信息等,微观上支持细化展示各专业的设备概况、运行工况、运维检修、应急管控、运检指标等,可穿透查看对应设备台账等资料,并且直接掌控单个项目的所有关键节点,实现运检全业务场景的全模块覆盖。

三、实施效果

(一)实现了“大云物移”等新技术全面融入运检全业务围绕运检全业务链条,构建智能运检管理体系,实现了“互联网+电网运检”的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无人机、生产现场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变电站、智能巡检及移动作业、带电检测、在线监测、配电自动化、配网运行监控、不停电检修、营配调数据贯通、配网运行管控平台(包括故障研判、工单处置、资源智能调配、抢修智能指挥决策等)、设备智能管理、电网地理空间数据存储应用、灾害预警、通信应用等领域,全面增强了运检专业的技术融合能力、业务集成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显著提升了运检指标和人员效率在大电网快速发展时代,电网投资规模在“十三五”期间将会增长一倍,运检人员数量则保持稳定。公司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有效解决了结构性缺员与快速增长的电网规模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了运检指标,330千伏及以上线路故障停运率0.110次/百千米·年,33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故障停运率0.020次/百台·年,换流站平均单极强迫停运率0.22次/极·年,10千伏线路故障停运率1.78次/百千米·年;全面提升了运检人员效率,输电人员效率0.4百公里/人,变电人员效率4.25万千伏安/人,配电人员效率0.35百台/人。

(三)全面推动了传统模式向智能运检管理转变通过智能运检管理模式建立与运行,基于多源系统数据的整合及“大云物移”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生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以设备状态自动感知及预测、风险实时预警、专家在线会诊、智能辅助决策、远程生产指挥、精益过程管控为代表的实时化、跨空间运检模式,并对现场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优化运检策略、故障缺陷分析,全面推动生产管理模式由“事后应对”向“事前防范”转变,“分散现场管控”向“集约远程指挥”转变,“传统人工生产”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

(四)推进运检业务再集约、再融合,全面适应大电网发展要求通过打造智能运检管理模式,全面巩固提升了“大检修”体系,以“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更统筹、更注重基层”为指导,充分挖掘了规模效益和集约潜力,全面推进了省级电网公司运检业务再集约,以及生产末端(地县公司)的集约融合。通过提高电网设备和状态检测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了三万亿实物资产的精益化管理。依托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实现多源数据集成分析,推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与运检专业的深度融合,设备状态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智能化应用优化业务流程,有效完善运检专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单兵作战”和“协同作业”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大检修”扁平化组织架构的运行效率;通过远程指挥、专家支撑决策,实现生产现场的“置前管理”,有效集约了优势运检资源;强化了对生产现场的管控穿透力,有效支撑了大电网的快速发展。主创人员:周安春等

第五篇:学习心得:解读广电物联网和136云计算工程

学习心得:解读广电物联网和136云计算工程

为什么广电要发展云计算物联网,而不是IDC宽带?

“因为国家要推进三网融合,电信产业的IPTV、互联网电视、在线视频等业务的发展,导致各地电视、地面、卫星电视用户大幅度流失,因此广电网络也要发展自己的EOC/CMTS/LAN/WIFI/FTTH等宽带双向网络覆盖业务,但是广电没有自己的IDC,即使建了宽带也是为电信打工,那么如果广电自己建与电信相同的IDC,建立广电IDC联盟,来吸引ICP把服务器搬到广电IDC来,构成自己的广电互联网,不要忘记了IP地址分配权和互联网国际出口都掌握在电信手中,即使该系统条件能满足,经营水平不在一个起跑线,同时国家也不允许三网融合重复建设投资?,因此自己建IDC机房这条思路走不通,但是在广电双向网络中建设以双向网宽带覆盖为基础,以广电MCC(Media Cloud Center,也就是云媒体数据中心)为中心,为各种物联网终端提供云应用服务是广电宽带未来竞争的重要部分,物联网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推进的一个产业,如果各地广电齐心协力能在MCC建设,物联网云终端的发展数量领先电信一步,将会改变目前广电宽带弱势的局面。”因此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参加上海、武汉的两次会议当中都在呼吁:“各地广电运营商,尤其是有线网络运营:双向网络改造,发展宽带运营,应该重视MCC的建设,在发展传统宽带用户和业务的同时,重视规划发展物联网用户,重视引进和开发云应用。”

什么是云计算物联网,物联网是行业数据专网?

什么是物联网?什么是云计算?云计算物联网能给广电带来哪些新的利润增长点?物联网就是目前广电的数据专网业务的加强版?这些问题近期成为中国数字电视论坛的热点话题。IBM大中华区云计算机中心总经理朱近之在上海IBTC2011上指出:云计算是一个分布式计算平台,它能让很多低成本的、位于不同位置的计算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典型的任务就是GOOGLE的搜索任务,为什么那么快,那就是云计算,它给出的计算结果速度对于每个人都一样,不会因为你自己计算机性能差异而速度不同,同时云计算是经济危机产物,它的目标就是为企业和个人节省成本,不会因为软件升级,而需要升级PC,因为大多数服务都是有云计算服务在云计算中心完成了,每个云计算终端就是相当于一个浏览器,只要访问到云计算中就可以了,不会因为云端的差异而使结果有所不同,所以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的核心是宽带,广泛的宽带接入条件,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宽带运营商来支撑,从目前来讲中国最有潜力的云计算物联网运营商就是广电、电信,其它如联通、移动等由于有线网络覆盖率等不足暂时都不能满足云计算物联网的运营条件,而且广电网络在每个城市是垄断的,这几年发展了CMMB,DTMB,ABS-S等无线服务,同时大力发展EOC/CMTS/WIFI/LAN/FTTH等宽带覆盖业务,可以更好的被各种物联网云端接入,您有宽带接入覆盖的条件就意味着商机,您有MCC就能为云端提供云服务,经济危机会改变未来的十年当中会有很多行业应用服务,他们都会把IT服务改成云应用,这些行业应用会涉及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他们会使用各种终端接入到MCC来,这就是广电网络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的机会,对广电来讲利润的增长点也就是以MCC为中心为各种终端提供云服务。

广电总局“十二五规划”136工程重点指导全国有线网络建设云计算物联网

2011年3月CCBN期间,广电总局科技司科技处处长盛志凡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了广电总局的“136工程”,在6月7日召开上海电视节的2011IBTC论坛上,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给大家介绍了“136工程”的概况,把“136工程”作为“广电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推进工程,而在6月9日在武汉的研讨会上广电总局杜百川对“136工程”架构进行进一步的阐述:“136工程”是基于云计算的,主要应用在有线电视网络,它规划如何建设MCC,如何部署NGB宽带网络,指导各地有线如何发展云端用户,如何运营商云服务等。

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指出:“136工程是广电总局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工程,其中1是指1个内容中心;3是指3个系统,分别是安全播出监控监测系统、用户服务与运营支撑系统、通信传输和终端接入系统;6是6类基地,分别是指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内容集成基地、文化资源共享内容集成基地、数字电视数字出版内容集成基地、数字电视互动教育内容集成基地、综合资讯服务集成基地、数字电视互联网内容集成基地”。

DVBCN网友在解读136工程指出:“1个内容中心,应该就是指MCC,因为是采用基于云计算的结构,可以把各地建设的MCC组成一个大云计算内容中心,如果把云计算比喻为RAID阵列,那么每个省市的MCC就是一块硬盘,不管是哪个节点的MCC无法正常工作,只要互联网互通,都不会影响当地用户的服务;而3个系统可形象的比喻为各地广电的NGB工程,发展和经营物联网的云端,目前各地广电发展机顶盒、一体机、CMMB手机、宽带Modem、PAD、GPS、PC等都可以理解为未来的基础云端;6类基地就是指MCC的云应用,从目前规划分类来讲还是以传统的视频应用为主,广电十二五规划期间是把机顶盒、电视机作为未来物联网的主要云端,而其它类的终端如手机、PAD、MODEM、GPS、PC没有在这次基地分类中体现。”

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上海电视节的2011IBTC中反复指出:“云计算物联网来了,宽带互联网时代来了,各国都在开展数字宽带战略,广电运营商应该改变传统经营思路,做好战略规划,调整三网融合发展思路,不要把发展的用户局限在目前不到1亿机顶盒用户,总数不到1.9亿电视机用户上,要把发展目标定位到8.5亿的手机用户,4.57亿的互联网PC用户,还有正在迅速增长的PAD用户上,在服务上广电运营商开也不要只局限在电视上、还可以为接入的终端提供其他数据,语音等服务,三网融合的运营物联网对于广电运营商来讲是个很好的壮大自己的机会。”

DVBCN小编认为国家推进的信息化、物联网战略,会大规模的整理各级政府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单机版、服务器版、未信息化的应用程序和业务,把这些应用和业务逐步的转化到以云计算中心为基础的IDC中,以提高信息化的水平,生产的效率,降低未来信息化运营成本,把各种战略资源的信息以云计算的物联网为中心,国家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能力,能够承担这些业务运营商目前只有广电、电信、电网三个候选单位,电网信誓旦旦的要参与竞争但不成气候,目前的竞争对手只有,广电与电信,电信有IDC未必就是优势,也许是个弱点,因此利用好广电地面、卫星、有线的立体覆盖,电视内容的综合优势,推进好物联网136云计算工程,是三网融合的关键一步。

在全国各省市有线网络整合未完成之际,最后DVBCN小编借用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上海电视节2011IBTC上的结束语:全国广电应该责无旁贷的联合起来开发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建设MCC,推进136工程。

下载安全监管的“云物移大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监管的“云物移大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