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道德问题

时间:2019-05-14 21:4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道德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道德问题》。

第一篇:解决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道德问题

解决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道德问题,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行业作风;另外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广大中小学校以及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自我加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总是要受到某种教育思想的自觉指导或深刻影响。比如,在“应试教育”下,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就完全是围绕着“应试”二字来构建的。于是,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便都变成了一部部“应试”的机器。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教师也就可以不尊重学生,可以不考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可以只维护一部分学生而排斥另一部分学生,甚至可以随意侮辱、斥责和打骂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首先冲破旧教育思想的束缚,师德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加强师德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首先要在广大教师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由此而产生的正确的育人观念。

2.树立崇高的道德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以德立教”、“以德兴校”,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必须努力按照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建立起崇高的职业道德观。⑴依法执教;⑵爱岗敬业;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⑷严谨治学,精心育人;⑸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⑹关心集体,团结协作;⑺廉洁从教

3.大力强化实践环节。当前,师德建设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但总的说来,讲“必要性”比较多,讲“怎样做”比较少,讲“应当怎样做”比较多,讲“如何才能做到”比较少。这样一来,与广大教师的实际就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也就难以在情感上引起教师强烈共鸣,在行动上给予教师切实指导。为了使师德建设能够真正得到深化,就要克服这种倾向。有关师德建设的报告、讲话、文章、书籍,都要力求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对于许多优秀教师在师德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做法和体会,要积极挖掘和整理,以便用这些有血有肉的生动典型事例来感染、鼓舞和带动更多的人。目前,我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以及 “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就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就整体而言,大力强化实践环节,还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程度上更加深入,操作上更加规范,管理上更加到位,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4.完善教师综合评价制度。建立并实施科学的教师综合评价制度,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的经济利益是加强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和关键。教师评价制度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领导权利代替民主评议,不能把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劳动的唯一标准。要努力实现公正、公开、公平的教师劳动评价制度,使每一位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仓禀实才能知礼节,我们在努力使每位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苦乐观的同时,要努力使教师的劳动报酬得到落实。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还不够高,特别是与一些部门和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群体内部的工资待遇也不一致,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同在一片蓝天下,干的是同样的工作,而待遇相差如此之大。从某种角度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要比城镇教师重得多。有些地区的农村教师生活、工作条件还十分艰苦,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既要教语文又要教数学,还要兼任音体美教师等。诸如此类的矛盾不能得到解决,都难使从教者具有平常之心。

5.坚持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以德立教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的教育机构和个人被推上被告席的案例。这警示我们必须依法治教,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使教师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教育行政机关本身要努力做到从严依法治教,违法必究。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越来越明确的社会,作为教师理应具有明确的法制观念,以法制约束、规范自己的执教行为。同时,教育部门要支持教师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尊严,为广大教师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依法执教已是教师职业生活中,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要求,身为教师更应该清楚这一点。自觉地学法,用法,履行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评论

第二篇: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学院:姓名专业:

【摘 要】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由于遭受到人类的破坏而日趋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中小学环境教育是关系着整个环境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问题,是涉及到21世纪我们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我国环境教育的起步较晚,且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困扰,造成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忽视和冷落,导致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及参与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小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时代性、紧迫感,并结合创建省、市级绿色学校、环境教育示范点的实践,试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进行初步的探索,尝试构建符合当前中小学生特点的环境教育模式,以期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有关决策及实践起一定的参考作用,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问题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中小学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2001年10月,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了《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3年9月国家人事部颁发《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03年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工作会议,部署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和计划。可以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潮,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归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等。具体体现为:

1.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显示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显著性作用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先关注领域。但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看,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教师编制的重新确认和以县为主教师工资的财政拨付,的确减轻了农村教育的财政负担,在政策上保证了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

然而,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数量精简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 1

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在推行教师聘任的过程中,存在“好学校选好教师,好教师选好学校”的现象,往往是重点学校、城镇学校在聘任教师中遇到的困难少,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则难以聘用到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等难以有高职称和高素质教师进入,教学质量提高困难,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由此看来,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聘任制存在严重不足。

2.合格新教师难以进入,代课教师成为新问题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财政困难的农村县市更多地基于减少财政负担的立场而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和教师工作。部分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到自身机关行政人员编制的限制,还占有或者挪用有限的教师编制。教师编制的人员不在教学岗位,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包括教育局、乡镇教育办公室等非教学机构占有教师编制,在某些地方还比较突出。在一些贫困地区,鉴于财政拨付的教师工资比对应的公务员工资要高,不少从教师队伍中提拔的干部往往不愿意放弃教师编制,这也使得教师编制更加紧张。

在尽可能减少财政负担和编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新教师的进入显得十分困难。比较多的县近年来即使教师编制不满也不进新教师。也有的地区采用新教师的使用制度,即师范毕业生要经过1-2年的工作,才能在通过考核的情况下,享受公办教师的工资待遇。较多的农村县市采取找代课教师的方式,解决实际教学中教师缺少的问题。但由此代课教师问题又重新出现,2003年全国中小学代课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9%,预计2004年仍将在6%以上。

3.教师聘任制存在不足

推行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制是重要环节。在各地的实践中,教师聘任制的表现形式很多,但显然缺少一种科学、规范且可持续的教师聘任制。实践中,行政性的聘任和走形式的聘任比较多,这些不仅没有起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反而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状态。

实施教师聘任制,涉及到如何评价教师的业绩与合格标准、如何建立教师聘任的长效机制、究竟由谁来聘任教师等问题。在以校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校长可以有聘任教师的权利,但校长自身的聘任也是当前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校长聘任制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又怎么能要求校长对教师聘任制负很大责任呢?

同时,在推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还没有协调好政府、校长(学校)与教师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各自的权利、义务方面,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范。在教师评价方面缺少具体的指导。教师聘任制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二、改革思路

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它不同于一般性的事业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更不同于行政机关的人事制度改革,其必须围绕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理念而进行。在此,就深化我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特提出以下立场观点:

1.改革取向不能只是直接“减员”,而应该优先考虑教育“增效”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确实存在超编的情况,但从建设一支数量有保证、质量有保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来看,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可能不只是减少教师人数而已,关键是要优化教师队伍。

所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能直接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也应该更多考虑教育的需要。教师人事制度的建设应该围绕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体现到人事制度的改革之中。因此,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增加柔性,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数或者师生比等指标而决定教师队伍的整体数量。

2.必须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实现优质教育目标的需求之间尚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是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问题。因此,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是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人员分流”。如果说教师人事制度是教师管理的内容,那么,这种制度必须与教师的职前培养以及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人事制度建设要与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结合在一起,要考虑促进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要求。在教师的人事管理上,要应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教师来源多元化等。人事制度建设要考虑到吸收更具有潜质的、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3.必须充分关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小班化教育、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研究型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不仅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要求,实际上也影响到了教师人事制度,如教师的工作量、业绩考核、岗位聘任和职务晋升等。在教育教学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在职教师培训和提高已成为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人事制度就必须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

三、解决思路

1.重新审视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艰巨性

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并能够促进教师发展的人事制度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按照编制规定而控制教师编制的事情。它要求在整个社会制度和体系的建设中,建立教师的人文关怀机制,以促进教师队伍自身的稳定和发展。要有“穷国办教育”背景下教育内部效率的意识,努力减少超编数量。在看待教师编制问题上要从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出发,要从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完全拘泥于编制数量而扼杀事业发展新增人员的来源。完成核定编制的任务,是一个比较持续而且动态的过程,并不是直接的“出”或者“不进”的问题。要把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看成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将编制的确立与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结合在一起。

2.改革教师职称制度,实现职称与岗位的直接挂钩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应该纳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必须考虑如何通过职称岗位的设立,引导学校教师建立人力资源的合理结构,必须考虑教师职称的评聘分离与教师工资与职称岗位的直接联系。

每个学校都应该设立不同职称的教学岗位,具有不同职称的教师应该具有不同的教学岗位要求。就中小学高级教师而言,他们必须不仅要具有杰出的教学表现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校的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做出专业引领的示范作用,为推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产生关键性作用。

现在一些地方推行这样一种做法,即要申报高级职称,就必须在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任职一定时间。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但从根本上说却难以产生持久的作用,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政府需要考虑通过在每个学校设立各自的职称岗位,并确保在不同的学校之间,相同的职称岗位有相

同的要求,并提供相同的职称待遇。

3.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为此,中央和省需要制订更多的关注农村中小学的政策,支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需要设立面向农村学校和教师的专门项目,支持和促进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如设立新入教师特殊关注项目、教师成长和培养项目以及教育管理人员发展项目等长期性和国家性的(或者省级的)计划。就教师编制核定而言,必须考虑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教学点问题,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分布点及农村学校班级规模变化的因素等。此外,还必须充分关注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关注对教师能力的多方面要求和不同学科教师的结构比例。需要强化政府部门在不同学校之间合理、均衡教师配置的行为以及优先关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等方面的作用。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教育政策与措施促进和保障教师人力资源在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调配。需要建立教师职业保险制度,建立教师共同基金等,从机制上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需要有政策关注对分流教师人力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开发,帮助分流教师提高其参与新工作岗位的能力,合理安排他们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活动。

学历水准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教师专业化要求在聘任教师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证书(包括学历证书)、能力考试、教学表现与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教师考核和教师评价制度及其方法,是当前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推进教师聘任制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不仅需要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更需要外部力量的参与,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参与,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介入。建立政府鼓励非学校的专业机构成立承担中介性服务的教师评价机构,开展专门的研究,同时面向学校服务。

参考文件:

[1] 齐亮祖.基础教育的学校经营机制研究[J]北方论丛, 1997,(04).[2] 王丽珉.浅析世界教育管理发展趋势[J]北京教育, 1999,(06).[3] 陶大德.试论学校经营管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03).[4] 徐书业.广西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01)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00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

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此外还存在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现象。这一调查结果无疑说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该调查结果还表明,有心理问题教师的分布是,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社会适应不良

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2、人际关系紧张

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不是与同行发生纷争,就是与学生产生对立,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情绪不稳定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些教师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恣意发泄,借题发挥,造成人际环境恶化,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

4、心理失衡

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甚至形成灰暗情结。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抑郁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5、不良的个性特征

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心胸狭窄、意志脆弱、过于争强好胜、个人中心、自我封闭、过于敏感等。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面临升学率、评优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评聘等诸多挑战,所以教师工作辛苦、生活压力大、交际范围窄;其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但同时对教师工作的理解程度并不高,所以教师心理压力比较大。这种状况易于激发教师的不良情绪,形成不良心态。

2、社会环境的冲击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金钱和利益、平等和竞争等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市场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劳动和收入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差别扩大。这些都极易造成人们的利益失衡、生活失衡、心态失衡,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生存状况,教师的价值观念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来说,其经济收入还处于中下水平;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利益回报率并不很高。这种对比与差异使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极易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平衡感,不甘落寞又无可奈何,不满足于现状又无法突破,陷入矛盾、失衡的心态。

3、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学校理应从观念上、制度上、设施上为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但实际上许多学校更多地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福利待遇等,对教师的心理素质缺乏关注,对教师的负面情绪置若罔闻,对教师的心理保健和训练缺乏经验,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积累日久,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学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如分配不均、待遇不公等也极易诱发教师的不良情绪。

4、教师自身因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必然有其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期望过高、对他人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等原因,容易使教师无法接受现实和理想的矛盾,难于应对挫折,以致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紧张焦虑。其次,教师某些不健全或不良的人格特征也易诱发不良心理的出现。

三、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转变观念,达成“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的共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学校、教师本人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所以,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有必要首先从观念上澄清认识,达成共识。

观念之一:素质教育推行以来,人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这里,我们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逻辑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培养不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前提。

观念之二: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的青少年才会产生心理问题,各方面发展较成熟的成年人不会有心理问题,教师更不会有,也不应该有。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不分年龄阶段的,就象生理疾病一样,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身上。其次,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并不意味着角色的实际行为,不应该有不等于不会有,所以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

观念之三: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职业素质相比,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和非操作性。由于缺乏测验的客观标准,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主观地认为完全健康,因此心理素质无形中成为他们的“身外之物”,无法从“我”做起;其次,由于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等于神经病”的误解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神秘化诠释,人们包括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用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看待生理疾病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心理世界的隐患。

观念之四: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思想的关心,往往局限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等形式,但思想政治工作不等于心理健康的教育。

2、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在校内引进专门人才进行授课。通过这种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3、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聘请专业人员,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并依据保密原则建立档案,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心理。使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我,在客观标准的形式下追求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精神世界。

4、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成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教师的素质,因此必须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担当此任,他们必须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与咨询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此外,心理咨询室可以配备微机、专用程序、规范化的量表等软硬件设施,以提高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的效率。

5、设立电话热线、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心等原因,羞于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小他们的心理负担。

6、鼓励教师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农村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农村中小学发展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措施都旨在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可这一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问题在于学校和主管部门领导的管理。一味只讲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待遇低,从未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只知道向国家提条件,并没有从根本问题出发,找解决办法。

以下是农村中小学的现状:

1、领导不抓业务,常跑关系。学校和主管部门领导不是靠业绩来提升自己,而是靠关系来提携自己;不是为教育发展考虑,而是为牟一己私利。图轻松,评职称,涨工资。农村学校的领导只有评完职称,才轮的上一般的教师。

2、教师积极性差,“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由于国家一项项提高教师待遇的措施,到了农村都成了空谈,一个多年教龄的教师工资赶不上打小工的。教师将国家涨教师工资的措施编成歇后语为“教师涨工资(打一电器)-------空调,教师再涨工资-------美的空调”看来教师已经对上级不抱什么希望了,只有得过且过,混日子,谈何积极性?

3、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择校的择校转走,辍学的辍学流失。由于学校管理上不去,教师积极性差,不把学生放首位,也就出现了生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学生曾将学校比喻为“学校是监狱,教室是牢房,老师是狱长。”多可怕呀!长此以往学校谈何发展,农村教育只会走向死胡同。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简单看法:

1、领导不能靠任命,应选举,人人谈管理,讲措施,从有能力的教师中选拔。选拔的教师领导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绝不能出现像现在有些领导暗示教师让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不仅坏了学风,更主要的是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永远的阴影。这些领导,仅仅是想通过作弊有个好的成绩让上级领导对自己有个好的评价。可上级领导知道后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领导是自己提挈上的。可不知道这样做不仅失去了师德,同时失去了人格。更让老师、学生、家长对学校寒了心。领导应该是无私、公正、公平,视学生发展为己任的领导。应该有“无功便是过,平庸也是错”的觉悟。领导应该是懂管理、会管理的领导,自己首先应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应该有“生为重,学校次之,领导为轻”的思想,应该有自己是领头羊,是后勤部长,是最佳服务者的态度。领导应该注重:在学校领导老师加强学习,内强素质;在社会上,让爱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学校教育,加强家长会,家访工作的的力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来树自己的形象。

2、上级领导部门加强落实,让农村教师的待遇真正有所提高,让教师的积极性真正高起来,以满腔的热情来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不再是对上级领导失望,对学校领导的不合理抱怨,对学生的漠视。有了教师的全力投入,相信农村教育会实现质的飞跃。

3、在农村学校真正落实课程改革,实行素质教育,换思想,换模式,真减负,重能力;以活动促发展,以兴趣促能力。让学生轻轻松松吸引在教师周围,陶醉在知识当中,迷恋于学校这个大家庭,相信农村的教育会真正走出低谷,迎头赶上其他各行业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农村和谐教育吧!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摘要: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获得阶段性的突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指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素质教育 问题 实施 应试教育 中小学生 教育机构 教育课程 综合素质 改进措施

一、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自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得到阶段性的突破。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部分共同组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农村人才的培养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让农村家庭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乐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1]。?

随着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条件有所改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凸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对父母天生有着特殊的信赖,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自己感情上的挚友、行为上的榜样、学习上的蒙师、生活上的参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式等都对孩子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身心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发展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使他们在未来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缺乏积极的沟通。?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可以再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内,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我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体会到这一要求在我国农村学校贯彻得并不到位。首先从农村家长方面来说,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他们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其次,学校也主要将精力放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上,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在学生出现问题后,学校和家庭才偶尔进行交流。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只重学生的学习而轻家庭教育的现状,把家庭教育真正融入到教育系统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密切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遍,农村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子女的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一些家长对子女采取了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同时,对子女包办代替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子女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关系的简单化也引起人际交往向外转移。另外,电视、网络、DVD等现代媒体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中,减少了家庭教育的时间,不利于父母与子女形成积极有效的对话和指导。我们应该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形成长效的积极沟通方式。?

(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缺乏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

多数农村家长缺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意识。有关调查显示[2],我国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追求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也不高。大部分家长只凭自己的经验教育子女,“树大自然直”等传统的教育思想被很多家长所接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另外,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也日益凸显弊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普遍出现了临时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兄弟姐妹独立生活的家庭[3]。家庭角色缺位现象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学业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家长也缺乏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孩子教育的参与意识。因此,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是促进家庭教育良性发展的根本。?

(三)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轻家庭教育。?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家庭教育被忽略、边缘化。学校的目标是升学,家长的目标是分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农村的家庭教育、农村的社会教育(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的成人教育与扫盲教育)都让位于学校教育,农村乡村中小学几乎涵盖了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所有教育功能[4]。同时,由于受历史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被看成一种跳出农门的功利行为,教育本身的价值也被忽略[5]。在被异化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农村家庭缺少对孩子正确的“爱农”和劳动教育,有一大部分农村孩子不爱农村,不爱劳动,这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所在[6]。一些外出务工家长在获得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后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减轻他们因长期不在家而对子女的愧疚,造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我们应该改变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轻家庭教育的现状,把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将家庭教育尽快融入到正规教育系统已刻不容缓。?

二、改革思路

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广大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生活日渐富裕起来,而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为了使仅有的一个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镇读书,这是现在农村生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越来越少,很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已不是新鲜事,它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股主要力量,这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打工融进城市,也是造成一些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部分家长,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家长关心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能不能尽早替家里分担经济上的困难,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原本落后,在校生锐减后公用经费投入减少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从而导致更多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求学,形成恶性循环。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农村师资队伍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上世纪70-80年代由民办转为公办的,现在都已五十岁左右,许多学校四十五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70%以上;二是任语文、数学课目的教师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80%,音体美、英语教师十分缺乏;三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教学经验尚有待积累,而由于编制限制,部分人进不了教师队伍,少数即使进了农村学校,往往也难扎根,通常是干了几年,在教学上比较成熟了,就设法离开农村学校;四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流失严重,有的学校已经没有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学校待遇高,教师要求调往城区;另一方面,只要是在教学上有闪光点的教师,城区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来“挖”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农村学校图书陈旧,试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计算机比例远远低于城区学校,农村小学计算机和多

媒体教学设备更为不足。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和仪器的落后,不少课程都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教学环境上,农村中小学校舍差。在学区合并以后,有的寄宿制中学仅仅有一栋教学楼而已,学生的住宿、就餐条件极差。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方面。在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陋、根本满足不了正常的教学要求。比如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而要做很多很多的实验,但很多学校,有的甚至是重点中学也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很多的功课只能靠听老师讲,自己很难独立地动手操作。家庭方面。由于农村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这种“高压”,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双亲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而据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00万,当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样的一个局面如何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最多照料他们的衣食生活。对于学习及道德品格上的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学生自身方面。这些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及法律知识,他们拉帮结派,打群架,喜欢逞能。由于没有家长的管束,不知道包容,不懂得谦让,道德水平极低,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给中国农村的教育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

辍学之风抬头。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某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

二、解决方案

通过对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反思,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针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第一,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义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上来,放到办好本村本乡的教育事业上来。中央认为,在新的经济和教育体制之下,各地将有充分的可能发挥自己的经济和文化潜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据此,乡(镇)人民政府及所辖各村民委员会必须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具体组织领导本区域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切实巩固和提高普及初等教育成果,加快乡级初中的建设。

第二,合理规划办学校点,为流失学生创造上学条件。学校应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办。撤销人口稀少地点的完小,改为单小或者直接不办。把力量集中在人口密集地点开办住宿制学校。这样解决了一部分因父母外出务工流失的学生跟父母走的问题,也节省了师资等办学条件。

第三,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根本解决,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经费保障、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明显增加。但是政府的投入与农村教育欠帐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多、教育规模大,国家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相比世界发达国家明显要少。但在国内比较,城市教育经费远比农村宽松。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经费短缺。体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要素,就是经费投入的最大平衡!因此,农村教育要尽快走出低谷,真正实现根本振兴,首先,要确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经费投入主渠道、并相对于过去明显加大投入等政策。其次,多方筹集集资金。就目前农村学校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教学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要校进行教育投资。

第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这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学校的重中之重工作。面对当前城乡教育情况,就要积极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办学标准,改变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厄运!要在公共教育资源上要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增强城乡教育者之间的流动性,让城市教师有义务在农村教学,这样能够保证各校之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促进硬件资源的共享,实现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协调分配。第五,加强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学校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和完善家庭教育课,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多媒体等方式来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家长要在生活中运用各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家庭意识和家庭观念。

第六,开展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与学校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生活性和随意性,由于孩子对父母天生的信赖,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技巧,选择恰当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应正确定位学校与家庭教育,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充分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责,不能过于依赖学校教育,虽然学校是教育主体,对孩子的成长起主导作用,但它不能取代家庭教育的职能,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进行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力量。家长在加强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育孩子。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总之,学校、家庭应相互积极配合,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磊,钟国芳.赣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研究[J].农业考古,2007.6[2]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3]李连英.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素质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8,(5).

下载解决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道德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道德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解决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问题之管见(合集5篇)

    如何解决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问题之管见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陈礼勤 当下书法教学的执行情况实在不尽人意,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笔者以为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如果没......

    班级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二年级下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王婷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2)班班主任工作,上学期通过班规的实施、星级作业评比,学生的进步很明显,在这一学期中,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为了......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

    班级存在问题及解决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存在问题及解决工作计划一、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问题:从上学期末测试的情况归纳,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不够。2.对学生干部的满意程度不够......

    党支部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党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当前党支部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党支部活动有“重形式、轻实效、重传统、轻创新”的倾向。以往党支部也开展过各种提高党员素质,丰富党组......

    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姜珊 4班 2012010919 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近日,杭州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小伙子因为没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被女子的丈夫连扇五个耳光。事情传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

    年轻党员教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浅析

    年轻党员教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浅析 “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而党员是飘扬的旗,是挺立的树,是照亮别人燃烧自已的红蜡烛。党员教师,更是将智慧与热情奉献在教书育人的实践......

    近年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精选5篇)

    近年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姓名:班级:1学号:)摘要:本文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特殊的人口发展状况与近年来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运用义务教育理论,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