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时间:2019-05-14 09:4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篇: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自古以来,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先生”,是道德楷模,在公众心目中拥有较神圣的地位和形象。建国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社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很多人将教师称为“蜡烛”、“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在教育内外不良因素的作用下,师德建设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许多人反映,许多教师的不良行为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思考。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的一些典型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缺乏敬业精神。有的教师不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不钻研业务,不重视学习,得过且过;有的教师不安心工作,热衷搞第二职业,过于追求个人地位待遇;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在教育教学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敷衍塞责。二是对学生缺少爱。有的教师对学生冷漠,不了解学生,也不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不够宽容,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放,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甚至讽刺、歧视、孤立、侮辱、体罚学生。三是存在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行为。一些教师教育理念方法陈旧,违背了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有学者分析总结的现实中普遍存在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用暴力对待“后进生”、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在学习中提倡竞争、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等五种“反教育行为”。四是少数教师行为不端。有的教师热衷于搞有偿补课、有偿家教,有的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有的教师搞庸俗的社会关系,收受学生及家长贿赂以教谋私,有的教师在招生、考试等环节上大搞权钱交易。近来频频发生的校长、教师性侵学生的恶性事件,更是反映出教师队伍中的个别害群之马道德品质败坏,社会反映十分强烈。

师德问题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一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的教育,师德不良,则会导致很坏的教育效果。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和模仿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成长具有强烈的示范和感染作用,如果教师失德,就会将不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传导给学生,其影响甚至是终生的。调研中有家长反映,一些教师根据家长的身份地位和所收受的好处对学生区别对待,给孩子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二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尽管中小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但他们也有初步的价值判断,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不懂得关心学生,不遵循教育规律,就不能赢得学生爱戴,也就不能很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生厌学、消沉、叛逆、自卑等异常表现,就与教师师德表现有着重要关系。三是影响教师整体形象。尽管广大中小学教师表现是好的,但是个别教师的失德行为,却让教师崇高的社会声望不断受损,有的事件虽然是个案,但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公众关注与参与程度的提高,影响更甚更坏。

推动师德建设存在一些特殊困难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对师德工作作出部署,全社会也十分关注师德问题,但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主要是师德建设存在一些特殊困难。

一是师德本身难以调节,工作缺少抓手。一般认为,师德属于道德范畴,反映的是教师深层次的思想品格和职业素养,非常抽象,难以概括,难以外化。从内容上看,一是多层次性,既有崇高师德,又有底线伦理;二是多样性,师德反映在教师行为上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三是多变性,师德在不同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容易把握。从评价上看,师德的“德”不易识别、难以量化,很难转化为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大多数学校对教师师德表现只能进行评语式的定性判断,教师之间的区分度不大。从调节方式上看,由于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将某种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自觉的行动,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在具体工作层面,调节师德往往缺乏有效的抓手,以至于在实践中,师德调节主要依靠典型宣传、禁止性规定,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

二是教育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失德行为隐蔽多发。教育是培养人的复杂服务,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共同完成。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自主意识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因此教育服务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熟人社会里,家长对教师有充分的信任,教师能够自律地开展教育活动,所以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但是在陌生人社会中,原先的信任纽带被割裂,特别是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加剧了教师行为的异化,导致失德行为易发多发。事实上,与其他领域相比,发生在学校和课堂上的教师失德甚至以教谋私行为更为隐蔽。调研中,许多家长反映,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了保证老师能够公平地、全身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给老师送礼,这反而又对师德建设形成了反向促进。

三是社会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难以形成新的师德概括。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权力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师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许多教师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在个人地位待遇等方面开始提出合理合法诉求,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对传统的师德规范产生了剧烈的冲击,特别是个人价值实现与传统意义上高尚师德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使教师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导致师德宣传的说服力、感染力减弱。另一方面,在自利动机的驱使下,等价交换、拜金主义、利益至上、嫌贫爱富等市场经济法则不可避免地在教育领域存在和发挥作用,产生了很多具体的反教育行为,不断冲击师德底线,为此,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频繁出台师德负面清单,却难以对师德做出正面概括。

四是社会评价导向不合理,教师行为被严重扭曲。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在全社会已经深入人心。但由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应试教育氛围仍然浓厚。政府行政部门和家长依然简单地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导致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的行为不仅得不到鼓励,而且面临很大的风险。相反,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全力提高升学率的行为成为教学的常态并受到欢迎。事实上,发生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常态存在大量违反师德的特征:一是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忽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忽视个性、人格、创新、实践等要素的发展;二是只重视部分优异学生,忽视全体学生的成长;三是只关注考试结果,而忽视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的科学性。调研中许多教师反映,自己意识到很多教育行为不合理,也想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但存在很多担心:一是担心影响教学秩序,二是担心家长不答应,三是担心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下降。总之,社会评价导向不转变,教师行为就必然存在朝着违反师德规范方向发展的动力。

五是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师德建设缺少有力支撑。在教师准入方面,没有形成严格规范的制度,一些不乐教不善教的人进入教师队伍,有的缺少基本的教育学训练和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还有一些思想品德有缺陷的人也当了教师。在教师培训方面,师德师风教育形式不够丰富,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也没有提出硬性要求。在教师考核方面,一些地方和学校认为师德不能直接体现为教育政绩,抓师德是务虚,真正搞师德考核还容易得罪人,因此大多将师德考核虚化或者干脆不考核,与教师职务(职称)、工资待遇等联系也不紧密。在教师退出机制方面,长期以来,监管部门仅仅将师德看作工作作风问题,而忽视了师德问题的多面性、严峻性,对暴露出来的违反师德的行为,只要不发生大的事故,更愿意选择不闻不问。有的出于保护干部和维护系统声誉的考虑,不敢也不愿处理干部教师,导致突破师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的事件屡屡发生。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是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根据教师职业特点和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动员全社会力量,贯穿育人全过程,形成全方位的政策体系,目标是让教师自觉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严于律己,科学育人。

第一,制定保底线、多层次的师德规范。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多次修订不断完善,对规范教师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许多倡导性要求无疑是正确的、有效的。从教育培养人的角度看,教师必须具有比一般从业者更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但是,在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必须考虑大多数教师应当和可能达到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是要针对当前教师师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达到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制定多层次的师德规范,各地各校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规范。

第二,加强教育引导,推动教师自律。一是加强养成教育。在师范生培养、教师培训等各个环节加强师德养成教育,重点是法制、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发掘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适应教师新群体的特征,增强时代感,重视思想情感和心理体验的动力作用,让教师在感受感动中形成爱教育、爱学生的职业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加强环境熏陶。做好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设计好学校景观和展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情怀的氛围,用优美的校园和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设施激发教师潜心育人、关爱学生的高尚情操。三是加强实践体验。过去的经验表明,师德教育必须与育人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育人实践中也能受到教育,而且教育效果更具体、更深刻。要将师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自觉践行师德,真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第三,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师德全过程管理。要探索建立师范生和教师师德信用档案,加强师德考核并作为首要考核指标,筛除和淘汰有师德缺陷的人进入教师队伍。要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育人环节对教师师德实行全过程管理。要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建立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对严重失德的教师要清除出教师队伍。

第四,妥善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外部压力。一是解决教师生活困难,改善教师待遇。要正确看待教师权益保障和甘于奉献的关系,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关注困难教师,切实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缓解教师心理压力。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状态,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特别是要合理疏导社会不良现象对教师的传导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不合理诉求对教师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心无旁骛,真正按照教育规律育人。三是加快关键环节改革,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质量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人才选拔需要,实行分类考试,对部分学科实行多次考试,引进过程性评价,克服“一考定终身”给教师、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深化教育政绩考核机制改革,尝试将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以及当地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等评价引入教育政绩考核体系,引导教师主动开展素质教育。

第五,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师德建设合力。校长的思想行为,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完善校长遴选机制,让真正懂教育、爱教育的人办学校,进一步提高校长专业水平,推动教育家办学。要按照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改善中小学管理,理解尊重教师,推进民主办学,形成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引导教师在高尚的环境中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鼓励家长参与办学和育人,增强家长对教育过程的了解和监督。这方面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等名校有较成功的探索,他们充分发挥家长群体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的优势,积极构建家校合作体系,既丰富了学校育人方式,也让教师在家校互动中受到感染,自觉改进教育方式。要扩大社会参与,增进全社会对教师和教育事业的认识,鼓励社会人士开展师德监督,引进专业评价,发挥好教师或行业组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作用

第二篇: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 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

通过我园上月的政治学习中,我发现我们当前教师的师德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现在教师的工作心态薄弱,从中也体现出了对幼儿缺乏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从而使家长对我们有时会失去信心。在从事幼教岗位我们有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知不是太强,原本幼教是比较累和压力比较大的一个行业,所以她们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却在精神与回报中得到的不成比例,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这个问题中就会使教师的思想发生问题。使教师缺乏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从而更严重的是幼教教师的流动量特别大转行的也特别多。对于解决的对策第一点:我觉得幼儿园本身就要对教师讲解清《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让教师更明白幼儿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第二点: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抗压能力。对于情绪低弱的教师给予疏导的意见来缓和教师的情绪。第三点:对于教师工作中表现好的一面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的福利也因有所提高。应当对从事三年以上的教师购买三金。这样教师的流动量也不会太大,更能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为了幼儿美好的一天,我们因每时每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第三篇: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认识模糊,领导缺位。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从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邓小平不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而且十分强调教师的队伍建设。可现实状况却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一手硬,一手软,只抓经济的突飞猛进,不管教育的持续发展,更不用说奢谈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也漠视甚至无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只重日常监管和督查,忽视对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只向结果要效益、要成绩,或者仅看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学校的升学和排名,不重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没有从制度上、经费上和评价上给广大教师提供一条生血造血的自我修炼与完善的绿色通道。

教师乃教育之魂,教学之本,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改善,教师首当其责。因此,只有各级领导重新定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在舆论上广泛宣传引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精心组织实施,体制和经费方面充分保障,方能真正使教师队伍建设融于师心,深入官心,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外因诱导,师资流失。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工作坏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着难以抹杀的明显差异,这种事实上的差异客观上导致或加速了农村学校的老师趋之若鹜地涌向城镇,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义无反顾冲向发达地区,甚至同地同类学校之间也有不少教师因为物质待遇的厚薄而蠢蠢欲动,见异思迁。教师如此肆意无序流动,不但造成个别学校庙在僧去,有岗无人的尴尬境况,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也使一些学校的学科优秀教师不断流失,使某些学科后继乏人,势单刀薄。更为严重的是,由教师迁移而导致的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势必由此而产生教育资源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关键作用的教师资源的分布失衡,从而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违背教育的公平原则。目前越刮越猛的择校风便是教育发展失衡的典型表现。不仅如此,教师的无节制、无指导的随意流动,也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因为一些满怀期待的教师流动后并非个个都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有的甚至大材小用或所学非所用。与此同时,一些部门和行业的公招考试也使得相当数量的优秀教师脱离了教师岗位而另起炉灶,这无疑又加剧了优秀人才的流失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

以上事实表明,老师的物质条件和自我认同感还有待改善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和事业归属感还不够强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三、评价单一,急功近利。

教育教学评价既是教育管理者了解、掌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的重要途径和手 1

段,也是教师主动汇报业务水平、展示为师风采的极佳时机和舞台。毫无疑问,积极有效的评价能充分发挥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和作用。可目前对教师评价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者多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科室,没有广泛引入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以及社会的评价,信息来源狭隘,内容残缺不全;评价方式简单,多以僵死的数据或模糊的等级来折算灵活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语言评价、媒体评价和网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评价内容功利倾向严重,多以分数成绩、中高考情况等为主要指标和参照,来进行评优晋级、奖惩褒贬,无视教师的育人水平、科研创新和师德师风的表现和考评。在如此偏废而畸形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唯教是重,视分为命,重复劳动有余,研究创新不足,心理倦怠弥重,职业幸福愈弱,为考试而教书,为职称而奋斗已成为当下不少教师的职业终极目标和教育的全部意义。

四、知足即乐,不思进取。

或者工作受阻,成就感低下,或者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不深不透,对教师角色和职责缺乏清醒而严肃的认识,致使部分教师麻木从教、知足即乐,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具体表现在:首先,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教书育人作为养家糊口、管吃管穿的一门普通的谋生职业,没有认识到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把千古基业的教育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和奉献的事业来敬畏,工作得过且过,水波不兴,不过无功,但求无过,此为典型的知足常乐型教师。其二,一些教师虽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所务仅为自己所教学科和专业知识,而对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格,训练其意志,陶冶其情感等孕育人话题则不感兴趣或不以为意,教学精深有余,而教育素养匮乏,手中有书,而心中无人,没有把教学上升到教育,把教育抬升到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引领、文化的熏染这一视野来全面完整地解读教育,履行职责,此为一枝独秀型教师。第三,有的教师或迫于应试压力,忙于题海之中,或不爱学习,理论欠缺,他们已习惯于做一名简单劳动、周而复始的熟练技师,而不去总结反思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与问题,不去关注与探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最新成果,不去参加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些教师匠气十足,学术不浓,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一旦踏入师门,终生不愿修行,此为正宗的坐吃山空型教师。这既是目前为数不少的教师的群体写真,是教师的悲哀,是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的羁绊和隐患,也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大的软肋和缺漏。

我们既要大力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给知足常乐型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场所,满足其成功与发展的需要动机,激发其不断进取的热情,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化解其各种烦恼和实际困难,使之爱岗敬业,不断超越。对一枝独秀型教师的培养既要适时更新其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材标准观,“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对于坐吃山空型教师,则首先“要保证科研时间,使科研工作者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研上去”,“要把师资培训列入规划,列入任务。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五、行为越规,师德堪忧。

教师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重任,同时也应当成为学生人格的示范者和道德修养的助推者。既要做一名技压群芳的“经师”,也要做一名有口皆碑的“人师”;既要努力攀登“学为人师”的知识高峰,又要倾心践行“行为世范”的育人准则。因为铸魂方可雕龙,树人必先正己。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些教师的个人行为亵渎师道,有违师规,令人担忧。君不见,以美丽动听的理由和极富创新色彩的手法摧残学生肉体或折磨学生精神者有之;以教书育人为辅,开办实体为主者有之;校内教学拈轻怕重,装腔作势,校外兼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者有之。君不闻,以爱为名,以严为词,接受学生家长吃喝玩乐、钱财礼物者有之;课内少讲不讲,课外大讲特讲,随意办班有偿补习者有之;为图蝇头微利,瞒天过海,滥订教辅报刊者有之。如此不良行为和风气,既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的崇高职业形象,玷污了教师群体声誉,同时无形中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

邓小平指出,“我国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邓小平把抓好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条件和根据。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如果不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目标倍受鼓舞,责任不敢懈怠,问题催人深思。如果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以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来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广大教师都能认清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时时处处都能理性冷静地解剖反思自己教书育人工作和言行规范,不断学习,加强修炼,内化自我建设意识,不遗余力地完善和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我坚信,教师队伍建设中扎实有效、生机勃发的崭新局面一定会形成,教育园地中春光明媚、万紫千红的喜人景象一定会如期而至。

第四篇:市教委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市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我市教育系统现有教职工826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7907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研究生文凭的有4人,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结业)的有350人。本科学历的有2190人,专科学历的有4230人。专科以上学历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2%.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级教师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45人,中级职称的2665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6.8%.二、教师培养及管理

1.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庆市规范教育行为六条规定》、《重庆市师德师风“十不准、十提倡”》等学习。开展了向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学习系列活动和向重庆西藏中学教师群体学习活动,举办了“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演讲比赛,举行了行风政风评议,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党员先进性教育带动教师师德师风的整体提高。

2.积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新分到校的大学生在见习期间均要参加岗前培训

所有新分大学生在见习期间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培训考试合格,方能持证上岗,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2)组织、鼓励教师学历进修。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学习,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方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各校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

(3)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使每位教师能利用现代信息进行教学

(4)狠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市教委实施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新教师的转正定级、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审和聘任、正常晋升工资和任职上岗等人事工作结合起来,实行一票否决制,有效地确保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5)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及各项知识演讲活动。

3.大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市教委制定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现已培训镇街办事处骨干教师300名,永川级骨干教师100名,重庆市级骨干教师50名。

(1)对骨干教师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确定,多级培养。

(2)由培训部门(进修校)指定培训计划,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学校积极支持、鼓励骨干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和承担上级安排的实验课题、教改、教科研任务。骨干教师个人则积极主动承担任务,接受锻炼,尽快成才。

(3)被市确认授予的骨干教师,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一定奖励政策。

4.大刀阔斧进行人事制度改革.(1).从2001年起,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按编制实行人员“三定”(即定编、定员、定岗),在学校逐步推行“四制”(即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工资浮动制)。

(2).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为保证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市教委实行了“凡进必考”的原则。凡进城内中小学和由镇街办事处进入直属中学的教师必须参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根据所考成绩进行公开调动。

(3).制定“奖优进城”制度。为鼓励教学成绩优异者,市教委对镇街办事处教师教学成绩特优者实行直调永川中学、萱花中学、北山中学、中山中学的奖励。今年有5人获奖进城。

5.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切实落实教师待遇

(1)教师工资由市财政局统一发放,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隆重表彰优秀教师。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隆重的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表彰100名“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3)向退休教师送温暖。市教委建立每年为年满70、80、90岁的离退休教师祝寿的度,每年重阳节举行祝寿大会,为全市离退休教师赠送节日礼品。

(4)坚持慰问教职工制度。每年元旦、春节、教师节,市委教(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育工委、市教委、市教育工会都要赴基层看望慰问贫困党员教师、贫困教职工以及生病住院的教职工。

三、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引进高层次、高级别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

2.高中教育发展快,但受编制限制,高中教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得不到保证。

3.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

4.职高引进专业教师难。

5.骨干教师有外流现象。

6.边远地区教师缺乏。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2.评职不应该考英语。

第五篇: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等问题,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百育德为先”,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很不乐意而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国民道德却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甚至滑坡的现象:一些人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见利忘义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公民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不佳,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一部分人思想价值体系混乱,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知何由于去何从。成人都是由娃娃成长起来的,而中小学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机构健全,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当前中小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如中学设有政教处,小学设有少先队,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这些都机构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减少了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和声的角色,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冲撞了应试教育这个主旋律,招致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感。

德育内容滞后,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极多的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个性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比如:不迷信权威与尊重老师,讲义气与诚实,爱与责任的冲突及价值选择,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这些心理问题涉及较少,甚至对早恋现象,金钱观等敏感问题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去的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老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虽然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1)但是,受现行班级授课制,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很多老师的思想品德教学干脆回到最省事的“ 一颗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方法上来。这种完全在教室里培育出的德育之花,往往是经不住现实的风吹雨打的,在现实的利益诱惑或独善其身的两难选择面前,他们往往毫无招架之功,只有缴械投降的份。

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

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实质上是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过程。

发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团委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校会,各种比赛,操行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多一份保证。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并且可以适时地沟通二者的关系:由于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低下,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却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人才强国。现在,一部分中国人虽然有钱了,但是他们到国外旅游,却意外发现一些国外景点并不太欢迎中国旅客。究其原因,原来极少数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就是这些公民素质的“小节”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里问题的孩子,心里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点燃的火种。”(2)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质疑探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勿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的操守;在交往中“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义工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欲扫天下先扫一屋”的个性精神。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治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戒毒所,监狱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3),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充分肯定我国中小学德育进步与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德育缺乏实效,缺乏魅力,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调等。但深层的问题是德育定位不准,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目标与评价错位等。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源于德育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

1、德育定位问题

如果德育定位不准或偏移,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等一系列的问题。德育定位主要包括认识上的定位和实际工作中的定位两个方面。就二者的关系来讲,认识上对德育的定位准确与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在实际工作中中对德育的定位。

(1)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在我国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有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两个抽离:一是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来实施德育。二是把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于生活世界的孤立实体。学校里所搞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学校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时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很难对现行德育产生兴趣。

(2)认识上的不到位。

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实际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定位偏移或游移不定。一方面存在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割裂对待的工作格局。在学校教育中,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班队系统和德育活动,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搞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就无法保证德育实效。同时,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生活的整体大系统,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及相互配合不紧密,单纯依靠学校,在封闭的“思想无菌室”里,由德育教师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

(3)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2、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个向度:一是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二是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作出调整,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德育的目标取向。既往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既定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新生活。这不仅降低了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而且**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的双重人格。

二是德育的功能取向。既往的德育不是去积极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这样的德育在信息传输上带有明显的单向灌输性,其动力系统是外在的,学生不会产生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的控制、惩罚,会导致学生的恐惧与逆反心态,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学生很难通过自觉的理解真正提高其道德水平。

3、德育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缺乏魅力,实效不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教育者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生成性等本质特点缺乏认识,有些教育者误以为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一样,就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既定的德育内容,考知识便是考品德水平,于是出现了有些教育者**学生的活动时空,包教包办的做法;有些教育者所传递的内容则存在着远离生活的现象。其实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时,德育要求是难以内化的,因而便不能取得德育实效。调查表明,虽然学生身体的绝大部分活动时空是可控的,但其内部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却无法被学校德育时空所**,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校外的社会信息发生着密切的交流、比照,一旦学校所传递的德育知识信息与社会现象不相一致,或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时,学生会冷眼旁观,出现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自主参与性较低,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这就出现了德育过程中的“精神游离现象”。

二是中小学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里虽然也有德育活动,但是有些学校德育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对上(领导检查)负责,却较少对下(学生及其品德形成和发展)服务,于是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存在着单方面考虑上面所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因而所组织的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加之不少学校教育者的德育创新意识不强,囿于既往的德育经验,不愿也不敢大胆**、创新,使德育流于完成任务的工作水平,以完成规定工作为满足。有的学校习惯于盲目照搬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德育实践模式,不注意结合本国、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独具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下载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成长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个性的重要环境。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结合台山市广海中学的实际浅谈当前中学德育工作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山市广海中学黄永华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时光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过去了。我于2011年8月底来到台山市......

    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其对策

    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其对策 一.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指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的专门适用(2)教师职业道德......

    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专题

    2006年湖里区中小学师德建设论文 浅谈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厦门市县后小学吴彩恋 内容提要: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职业道......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马关县古林箐乡中心学校为例。作为人......

    浅谈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确实,良好的师德在青少年成长过......

    当前教师培训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教师培训存在问题及建议 从教十余载,有幸经历了学科培训、通识培训、心理学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校长班培训等,所经历的培训有几百场,但从培训的过程与效果来......

    中小学教师师德问题调查报告

    中小学教师师德问题调查报告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作为教育系统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肩上维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修养,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