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数据正名后的司法适用
电子数据正名后的司法适用
——构建电子数据审查认定规则的思考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案例(被告人孟某何某利用黑客程序并通过互联网窃得被害人所有的网上充值系统的登录账号和密码,并侵入被害人的网上充值系统,窃取Q币和游戏点卡后在网上低价抛售,获利25000余元),本案中,检察机关向法院证据主要有:
1.登录腾讯在线销售平台mlsoft账号的IP地址; 2.QQ聊天记录;
3.电脑硬盘中检出的文件、网页截图等;
4.被告人的用来获得被害人账号和密码的黑客程序; 5.载有被害人账户和密码的电子文件;
6.被告人的笔录、相关证人的证言、被告人孟某使用的牡丹灵通卡进出账情况等。
这个案子在我们法院审查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证据问题,在检察机关提交的证据中大部分证据主要是电子数据。这就要求我们审判熟悉这类案件的特点,特别是电子数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具体审查规则,以便我们更好对此类案件作出处理。
我的这篇文章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和动机而作,希望能给大家,特别审理刑事案件的法官一些参考。
我的文章分四部分,本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以上面的真实案例引出问题,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电子数据的概念、特点,1.电子数据的高技术性
传统证据一般不需要借助于其他工具或设备就可以直接为人们所感知,而电子数据一般需要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设备才能转化为被人们感知的文字、音频、视频或其他资料。这是因为电子数据在形成、传输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电场或磁场的变化将目标数据转变成二进制代码进行存储、传输和运算,欲将其通过打印、屏显等方式显现出来还要依靠特定的硬件系统和相应的软件程序进行解码运算。总之,电子数据的生成、传输、运算、存储、显现都需要较高的软硬件技术支持。它的这种特性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生俱来的,也是电子数据区别于其他证据形式最大的特点。
2.电子数据的脆弱性 3.电子数据的隐秘性 4.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以及电子数据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以为文章探讨电子数据的审查认定规则做好铺垫。
(二)刑事审判中电子数据审查认定存在的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法院对于侦查机关移送的电子数据及相关技术性证据材料的审查认定往往比较困难,问题主要有:
1.电子数据的隐秘无形的特性使得法院对其审查面临困难 2.电子数据采集不规范增加了电子数据的审查认定的难度 3.法官对电子技术知识缺乏制约着电子数据的审查认定
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这两部分着重论述了在刑事审判实务中法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对电子数据的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以及运用何种规则对电子数据进行最后的认定。最后一部分笔者针对电子数据审查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外实践中的各种做法,提出了关于如何做好电子数据审查认定工作的浅薄建议。
三、电子数据在刑事审判中的审查
在英美法系国家,电子数据同其他证据一样,一般具有关联性和有效性才能被采纳。在大陆法系国家,电子证据是否被采纳则基本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我国学术界对证据符合何种标准才能被采纳存在争议,但依学界的主流观点,某一证据只要具备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即可被作为定案的依据。电子数据做为刑诉法新增的证据形式之一自然亦不例外。
认定电子数据是否可采的三个标准,关联性、合法性与真实性三者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由于电子数据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容易受到攻击、篡改且不易被发觉,电子数据本身容易遭受修改且不易留痕,因此真实性对于电子数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英美法系法律对电子数据的合法性与真实性着墨较多的原因。
(一)电子数据的关联性审查
(二)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审查
1.不具备主体资格的机关、机构或个人收集制作的电子数据应予以排除。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五十二条以及《国家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明确规定,证据的收集主体是公安机关、国家安全部门、检查机关的技术侦查部门和辩护律师,而其他主体都不是证据收集的合法主体。(1)同时,鉴于电子数据的高技术性,审查电子数据时还须考虑收集人员本身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只有法定的专业人员才能进行电子数据的勘验、鉴定工作。此外,制作电子数据文书的主体也应当是特定的,不具备主体资格的机关、机构或个人将从根本上否定其证据资格。
2.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电子数据一般应予以排除。收集电子数(1)陈晓宇:《论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4页。
据必须遵守法定的程序,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至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对如何勘验、检查、搜查、鉴定,扣押书证、物证等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由于电子数据是今年《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证据形式,故现在尚未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尚未制定出完整的电子数据收集规范之前,侦查人员搜查、扣押电子数据主要应遵守《刑事诉讼法》关于搜查、扣押的一般规定、《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规则》、《电子证据鉴定规则》以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15、216、217条专门规定扣押电子邮件、电报的规定,即应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扣押通知书并派专人看管等。如果违反上述规定的,应当立即纠正;情节严重的,例如由无权搜查扣押的一般公民进行搜查扣押的、明显超出搜查扣押范围的、搜查扣押方法严重失误导致整个网络服务器瘫痪或出现数据错误的、或者使用有瑕疵软件或有根本缺陷的方法时行搜查扣押的,则对所扣押的电子数据应当排除采纳。对其他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电子数据的审查应当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三)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审查
证据的真实性是指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真实,虚假或者伪造的证据不得被采纳。证据的真实性是证据可采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它对于电子数据而言意义尤为特殊。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审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数据的生成。电子数据是怎样形成的是关乎电子数据真实性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在审查电子数据的生成时主要考虑以下问题:电子数据是在正常业务中按设定程序自动生成的还是人工录入的?自动生成电子数据的应用程序是否可靠?是否有非法干扰?人工录入电子数据时,录入者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依照规定的操作方法合法录入?(2)另外,该电子数据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或其他类似设备,在所有写入过程中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若关键时刻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是否影响电子数据写入的真实性;电子数据是在正常业务中制作的还是为诉讼目的制作的?前者的可靠性要高于后者。
2.电子数据的传输。电子数据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的传递、输送的时候,要审查输出和接收电子数据所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是否可靠;传输电子数据的网络运营商是否独立、公正,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电子数据在传递过程中有无加密或其他安全保障措施,电子数据的内容是否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改变等。
3.电子数据的存储。要审查作为证据的电子数据是怎样存储的:(2)胡志毅:《试论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鉴定和运用》,载《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第01期,第67页。
如存储电子数据的方法是否科学,存储电子数据的介质是否可靠,存储电子数据的操作者是否独立、公正,电子数据是由不利方储存的还是有利方储存的或是中立的第三方储存的,不利方储存的电子数据的可靠性最高,第三方储存的电子数据的可靠性次之,有利方储存的电子数据的可靠性最低。存储电子数据时是否加密,所存储的电子数据是否被改动等。
4.电子数据的收集。即要审查电子数据是由谁来收集的,司法机关在收集电子数据的过程中是否遵守了法律的有关规定;司法机关以秘密方式收集电子数据时是否经过授权,是否符合法定的秘密取证程序;收集者与本案有无利害关系,如果收集者与本案有利害关系,那么其收集的电子数据的可靠性要低。另外,是否是经公证机关获得的电子数据,经公证机关获得的电子数据的可靠性较高;收集电子数据的方法是否科学、可靠;收集者在决定对电子数据进行重组、取舍时,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可靠等。
5.电子数据依托的设备。电子数据往往以磁盘、光盘等材料作为载体,且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多媒体设备才能显示出来。因此,对电子数据所依托的技术器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审查就显得很有必要。具有较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以及高清晰度的专用电子设备存储、显示的电子数据相对就比较可靠。反之,获取的电子数据将可能失真、模糊或者不完好,也会大大降低电子数据的证明力和可靠性。因此,审查电子数据设备的性能、提取电子数据时设备是否正常运作、有无人为破坏或者感染病毒等也很有必要,必要时可以邀请具有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给予建议。
四、电子数据的认定规则
证据的认定是指法官在诉讼活动中,尤其在庭审过程中,针对当事人举证、质证、法庭辩论中所涉及的与待证事实相关的的证据加以审查和分析,并最终确定其证据力的有无、大小和强弱的诉讼职能活动。(3)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证据的认定既是对证据的判断分析,也是依据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的准备,从证据到案件事实,证据认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证据规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国外立法来看,电子数据认定的一般规则主要包含:最佳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规则、专家意见规则、鉴证规则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鉴证规则实际上已被证据的真实性审查所涵盖;而专家意见规则由被我国的鉴定结论审查所替代,故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是电子数据的最佳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传闻规则。事实上,从“两个(3)刘品新:《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76页。
证据规定”的内容来看,上述三个规则已纳入到刑事诉讼传统七个证据的审查中。对今天新增加的电子数据,上述规则没有涉及。
最佳证据规则即所谓的原件问题,在电子数据的审查认定中,电子数据的性质决定了这个问题将更加复杂。(4)电子数据原件在很多情况下系以不可视听、不为人直接感知的状态存在的,一旦转化为可视听、可感知状态又显然不是原件了,原件问题在电子数据的审查认证中似乎显得不可克服。参考国外立法,笔者认为最佳证据规则在电子数据中应该有所变通,过分强调原件,而使电子数据的证明力被极大的削弱或被排斥在诉讼之外,甚至会损害电子数据作为新证据形式的法律地位。应该说,从电子数据的原始载体中依据该设备正常工作原理和程序直接展示的电子数据也应该被视为原件。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首先依赖于证据采集、固定、保存制度的立法完善,但这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一个空白。根据刑事诉讼法的关于证据的一般规定和“两个证据规定”的有关内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规制电子数据收集方面的意义自然毋庸多言。对于某些电子数据取证瑕疵的,当然可通过补正或者说明的方式加以弥补。如未附搜查笔录、扣押清单的而扣押的计算机里存储的电子数据。对于直接非法获取的电子数据是否加以排除在目前来说仍处于模糊状态。例如未经法定程序,擅自侵入他人计算机或者网络系统中获取的电子数据是否应当予以排除?权衡取与舍的利弊,笔者倾向于认为对此类电子数据应当予以排除。
传闻证据规则在英美法系是重要的证据规则。(5)传闻性在电子数据中表现并不是很突出,但也不能忽略。电子数据中的传闻一般系指电子数据并非由电子设备本身自行产生,而是包含有有关人员的转述,例如诊疗报告、纳税记录、销售记录等。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尚未能确立,笔者认为在电子数据能够查证属实的情况下,是否系传闻并不能最终影响电子数据的可采性。在我国证据学说中,更多的是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划分,由于电子数据容易被伪造、篡改,再加上电子数据由于人为的原因或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容易出错,不能单独、直接地证明待证事实,依我国学界的通说应属间接证据的范畴。对间接证据来讲,如何审查判断电子数据的真实可靠,如何与其它证据结合起来认定案件事实将是最主要的工作。
笔者综合本文分析的电子数据审查事项及一般认定规则,尝试总结出电子证据的具体认定规则,以资研究者和审判实践参考:
1.某一电子数据进行认定时,法庭应首先对其进行归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电子数据的特殊性加以分析和判定。
(4)潘亚奇:《电子证据证明力问题之法律思考》,载《前沿》2010年第3期,第28页。(5)樊崇义:《论传闻证据规则》,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56页。
2.法庭对电子数据应当从关联性、合法性与真实性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以确定是否能够作为定案的根据。
3.公诉机关或被告人提交的电子数据在生成或取得等过程中,具有以下非法情形之一的,法庭应当衡量其不合法程度是否足以影响证据真实性,或足以影响某一重大权益,在此基础上酌定应否采纳:
(1)对于通过窃录、秘密访问、非法登陆方式获得的电子数据,一般不予采纳;
(2)通过非法软件取得的电子数据,一般不予采纳;
(3)对于系通过非法搜查、扣押等方式获得的电子数据,且情节严重的,一般不予采纳;
(4)搜查、扣押、收集电子数据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事后及时予以补正的,一般应采纳;
(5)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采取合法手段收集的电子数据,后移交给侦查机关的,查证属实的,应予以采纳。
4.控辩双方均认可的电子数据,经过庭审查证属实的,应予以采纳。
5. 对于由适格证人通过具结方式证明其为真的电子数据,裁定其具有真实性,应予以采纳。
6. 对于有证据证明计算机系统在关键时刻处于正常状态的电子数据,推定其具有真实性,应予以采纳。
7. 对于附有真实电子签名或附加其他合法安全程序保障的电子书证,推定其具有真实性,应予以采纳。
8. 对于由适格专家鉴定未遭修改的电子数据,推定其具有真实性,应予以采纳。
9.对于具有其他真实性保证的电子数据,考虑具体情形对其真实性程度作出相应判定。
五、关于刑事审判中电子数据审查认定的建议
(一)制定严密、科学、专门的电子数据审查制度。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已经明确将电子数据纳入到刑诉法的证据体系之中,但审判实践中如何更好应对日益增多的涉电子数据案件,特别是如何审查这些越来越多的作为法定证据的电子数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立并执行严密、科学专门的电子数据审查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电子数据审查认定规则的制定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炼借鉴两大法系电子证据立法中的共同经验,吸纳联合国贸法会《电子商业示范法》、《电子签字示范法》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对外国已相对成熟的规则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造。
(二)加强法官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特别是有关电子
数据特点的学习。
时代在发展,各类案件特别是刑事案件也在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法官的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法官的视界也应该愈来愈开阔。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高新技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适应新时期审判业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法官这个职业应有的必要素质。
(三)专案审判,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涉网络犯罪,宜交由对网络了解较多的审判人员审理。
(四)建立专业的电子数据认定机构,将有争议的电子数据的真实性认定交由该机构鉴定。
第二篇:行政法原则的司法适用
行政法原则的司法适用
摘 要:行政法原则对行政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促进行政法理论建设,同时能有效弥补行政法司法实践中的不足,因而应当对其做出深入研究。以“诚信”、“善意”为核心的诚实信用原则和以“信赖利益”为核心的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的主要原则。本文以行政法原则为视角,以诚实信用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为例,综合分析行政法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行政法原则;司法适用;诚实信用;信赖保护
行政法原则对行政法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其能有效弥补行政法漏洞,突破成文法局限。我国行政法建立在“严格规则”与“程序正当”的基础上,但严格的规则与程序要求在保障行政法“控权”目的同时,也使得行政法缺乏弹性。这不利于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1]因而将行政法原则引入行政法司法实践中,实现“原则控制”有利于促进实践问题解决。本文以诚实信用原则与信赖利益原则为例,分析行政法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应用。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分析
行政法原则是法律原则在行政法中具体体现,是指:以行政法价值为基础,贯穿于行政法始终,对行政法立法、执法与司法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我国行政法以“控制权力”、“保护权利”为基本法律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六项基本原则,具体包括: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以及高效便民原则。[2]
1.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古罗马法,最早在罗马法中被表述为“善意”。在《法国民法典》、《萨克森民法典》以及《德国民法典》中均提及了诚实信用原则,它们将这种原则表述为:“诚实”。我国《合同法》第六条对诚实信用原则做出了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从本质上分析: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其属于私法原则,核心在于法律主体为一定法律行为时要遵守“诚信”与“善意”的要求。[3]我国属于大陆法系,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属于公法范畴。其能否适用私法原则,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公法与私法不同,私法是调整公民个体之间法律关系;公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法律关系。因而公法与私法的法律目的不同,公法的核心目的在于控制权力;私法的核心目的在于权利之间“定纷止争”。而这就决定了私法原则应具有灵活性,其应保证在出现法律漏洞或法律冲突时能够有效弥补司法实践;公法原则应具有明确性,即关于原则的分歧能够被有效消解在语意分析的范畴内。同时公法应严格保障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相结合。而私法在
某种情况下可以将正义法律价值放置于秩序法律价值之前。综上,学者们得出结论:将私法原则引入公法范畴,会对公法的严格性与程序性造成破坏,为保证公法的法律特定,不能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行政法原则范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与德国学者奥拓·迈耶(Otto Mayer)关于法律一般原则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奥拓认为:由于立法基础不同,及权利与权力主体地位不同,因而不存在公法与私法共同适用的法律原则。[4]
通过是否认同公法与私法存在本质区别,可以将持肯定观点的学者分为二类。第一类观点建立在公法与私法存在本质区别的基础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私法类推为视角,通过私法类推适用的理论认为可以将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笔者认为这种类推理论能够在私法中适用是因为私法“权利保护”的目的与私法灵活性,而公法由于其权力属性,其严格限制类推解释。因而这种通过私法类推推导出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合理性的观点具有片面性;第二类观点建立在公法與私法不存在本质区别的基础上。这种观点以法律价值与法律目的为视角,认为公法与私法在法律价值与法律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即保护权利。而治愈“控权”与“定纷止争”都是不同的法律手段,在行政法中引入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实现法律价值,因而应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法律规定中。笔者认为,我国选择区分公法与私法意在于更好地实现法律目的。因而这种从法律价值与法律目的角度分析适用诚实信用的观点具有合理性。
综上,诚实信用原则虽为司法原则,但可以适用于公法中。在我国行政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可以定义为:以“诚实”、“善意”为核心,用于规范行政法主体的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基本准则。
2.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是由德国行政法院经由判例确定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至今已被大陆法系国家广泛采用。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相继引入信赖保护原则,大陆目前尚未对这一原则进行立法规定。[5]所谓的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基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合理信赖利益,而限制行为主体对已发生的行政行为等行政因素的变更,或在确有必要进行变更时应对其造成的信赖利益的损失予以赔偿。其核心体现为:对秩序法律价值的保护。
对信赖保护原则进行法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信赖保护原则源于“秩序”法律价值。不论是使行政相对人受益的行政行为,还是使行政相对人受损的行政行为。都要求行政主体在做出行政行为后不得轻易变更。行政行为反应的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所蕴含的法律秩序不能因行政主体单方的意志而变更。若行政主体可以通过单方法律行为对行政关系进行变更,法律秩序就会遭受公权力的破坏,这不利于法律秩序的保护;第二、信赖保护原则体现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行政主体代表的公权力与行政相对人代表的私权利构成了行政法律关系,限制公权力恣意变更行为性质是通过限制公权力的方式实现保护私权利的目的,这符合行政法的基本要求。
对信赖利益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程序保护。程序保护是通过设定相应的程序对行政主体变更行政行为进行限制。例如:行政主体决定变更行政行为之前要及时通告行政相对人并做出说明,必要时要举行听证会;第二是合理存续保护。这种保护是指:行为相对人已经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产生了信赖,而合法变动这种行政行为会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应针对行政相对人的特殊情况,合理延长行政行为的存续期间。同时对行政行为的效率范畴做出限制,以免其影响后续行政行为的实施;第三是客观损失赔偿。这种保护原则是以财产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在对一项行政行为进行变更时要具体考虑变更后所获得的财产利益与所造成的财产利益的损失,选择损失较小的行为。这种将信赖利益转换为财产利益的做法符合功利主义法学派的要求,能够提供具体可量化的标准。
二、行政法原则的司法适用
行政法原则在司法适用中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是弥补法律漏洞。法律漏洞是指:因法律本身或法律技术的原因,而导致的法律不能实现其目的的情况。德国学者卡尔·拉伦茨(Karl Larenz)在其《法学方法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法律漏洞的观点,他将法律漏洞称为“有意义的沉默”,这种沉默表现为穷尽法律文字涵义与规则目的、意义的情况下,依然不能有效满足客观现实的需求。[6]行政法的法律漏洞主要体现:超出法律内涵的“开放式漏洞”与利用法律内涵的“隐藏式漏洞”。针对“开放式漏洞”,可以利用行政法律原则进行类推,关联事物与法律之间的共性,从而使得被排除在法律规定之外的行为,重新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针对“隐藏式漏洞,可以利用行政法原则进行目的限制,从而使法律被限定在它应当存在的涵义范围内。
第二是对法律规则解释提供依据。法律冲突与法律歧义需要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是保证司法实践正常运行的关键。行政法原则包含着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在行政司法中发生的法律冲突与法律歧义可以通过行政法原则进行解释。这样不仅能有效促进行政司法的进行,同时也能保证行政法不偏离其立法目的。
1.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
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主要体现为其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诚实信用原则以其“诚信”与“善良”的本质属性能够有效弥补法律中的不足。以安徽省高院颁布的典型案例《李某某诉淮南市潘集区城乡建设委员会不履行房屋征收不动产协议案件》为例进行分析。2013年,李某某的房屋被潘集区政府确定纳入征收范围。2014年,李某某与潘集区建委签订了《房屋征收安置补偿协议》(以下简称补偿协议),约定:潘集区建委给予李某某各项补偿共计33万元,先行支付10万元,余款于2015年10之前支付完毕,逾期支付的,需承担每月20%的违约金。后潘集区建委违约。李某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最终判决:潘集区政府履行行政协议,但20%的违约金超过李某某实际遭受的损失,因而应将数额调整至2万元。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得出结论:行政合同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具有可诉性。因而潘集区应对其行政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责任在本案中表现为依法履行合同。但针对违约条款的规定,双方产生了较大分歧。李某某认为:潘集区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而潘集区则认为违约金明显高于李某某的损失。因而不应支付违约金。依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当违约金超过一定数额时,超过的数额可以不予计算。但行政合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权力与权利,因而其不能適用调整权利的《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取舍,法律规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引,因而应适用行政法原则对其进行补充和解释。依据“诚实”的原则,潘集区基于其签订合同的行为应当承受其因签订合同所应承受的结果。但依据“善良”的原则,受有利益应当有所依据。李某某与潘集区签有行政合同,其满足了受有利益的形式依据,但李某某所遭受的损失小于其应受有的利益时,李某某便不具有受有利益的实质要件。而在这种矛盾与博弈之下,法院坚持“诚信”与“善良”的原则,在责令潘集区建委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将李某某的获利控制在“应受”的范围内。
综上,诚实信用原则能够有效对行政法规则进行弥补与解释,能够促进行政纠纷的解决,缓解行政矛盾。
2.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司法适用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司法适用主要体现为其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以其“秩序”与“平衡”的本质属性能够有效弥补法律中的不足。以湖南省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唐某某诉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水利局行政赔偿案件》为例进行分析。2014年,唐某决定与合伙人在邵东县境内修建水电站。经过咨询唐某获得了水利局工作人员口头肯定答复。唐某前期准备工作共计投入人民币10万余元。县水利局未表示异议。2015年,唐某决定正式开工前期,由于新建高速公路,县政府将该段地区规划用于县水文站的建设。县水利局遂要求唐某停止建设活动。唐某将县水利局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损失。法院最终判决县水利局承担赔偿责任。
综合分析上述案件,可以得出结论:县水利局并没有进行具体行政行为,其口头答复的行为并不属于行政法规定的可诉行为的范畴。因而诉讼条件并不成熟。但本案中唐某利益受损是因为信赖县水利局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若以没有具体行政行为为由而驳回唐某起诉,则会导致显失公平的结局。而这种信赖利益能否受到法律保护是本案的核心问题。
首先本案具有信赖基础,唐某的信赖来源其咨询行为中得到的肯定答复以及其后续行为中县政府的默许。唐某的信赖直接来自于公权力,其信赖对象与信赖内容均无瑕疵。其次本案具有信赖表现,即唐某应信赖县水利局的答复,而对自身的权益进行了处分。进而导致信赖被破坏时其自身利益受损。综上,唐某的信赖利益应当得到保护,而法院最终也选择了保护唐某的信赖利益。这时,行政法原则在个案不公时发挥了有效的弥补作用。通过对个案的调整,维护了秩序的价值,使得民众能够继续相信政府的对外行为,也会促进政府严格控制其自身行为,最终促进行政司法向合理合法的方向发展。
三、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行政法原则,总结出行政法原则的司法适用,并结合诚实信用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进行具体说明,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关于这个问题我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相关规定散见于各单行法中,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法律漏洞与法律解释的问题,因而应确定行之有效的行政法原则适用方式,才能有效保证行政司法合法有序的进行。
第三篇:电子数据鉴定
电子数据鉴定
一、电子数据鉴定的基本问题
(一)电子数据鉴定含义之界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电子数据鉴定是一种新型的司法鉴定,......(二)电子数据鉴定的任务
1.电子数据所记载内容的同一认定,电子数据鉴定。电子数据内容......2.电子数据真伪及形成过程的鉴定。电子数据真伪及形......3.电子数据内容的恢(修)复......4.电子数据生成、传递、存储及来源情况的认定。......5.确定因果关系。即通过鉴定查明某一现象或某一......6.确定事实的有无。通......7.确定事实的程度。通过鉴定确定受......二、常用电子数据鉴定技术
电子数据鉴定领域常用的数据技术包......1.数据复制技术。在电子......数据复制技术包括数据备份......数据复制可以根据鉴定工作的需......2.数据复原技术。电子数据鉴定中数据复原技术是指对......首先,关于电子文件被删除、被损......其次,关于磁盘格式化后数据的恢复......再次,磁盘其他故障的恢复技术。汪中夏,刘伟.数据恢复高级技术.电......蒋平,黄舒华,杨莉莉.数字取证......电脑硬盘格式化几点须知.http://ww......硬盘的十大故障解决办......聂元铭,曾志,黄燕宏.计算机数据修复与维......任伟,金海.网络取证技术研究......蒋平,杨莉莉.电子证据.北京:清华大......黄文.电子证据的法律思考.池州师专学......
第四篇:电子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加强局(馆)电子数据的安全管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国家秘密信息的安全,杜绝泄密事件发生,根据国家保密局关于电子数据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处部室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数据的安全管理,做到数据的安全有效利用。
第三条 依照国家保密局的相关规定,涉密存储介质和非涉密存储介质要严格区分,实行物理隔离。不得相互穿插使用。要注意存储介质的保管安全,不得丢失。
第四条 各处部室不得自行刻录光盘数据,如有需求,向相关处室提出申请。
第五条 局(馆)现在有五个网络环境,按照机密程度,依次为外网、内网、资源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计算机在进行网络环境变更时,只能从低密级向高密级转换。
第六条 各处部室不得擅自请商业公司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维修,计算机设备如有问题须先通知电子部。对于基层单位和相关单位交接来的数据盘特别是软盘和U盘,要进行病毒检测,杜绝外来病毒的侵入。本局馆录入的数据要在严格的校对后,方可进行数据的汇总,转入数据库。严禁将涉密数据带出保密网络。
第七条 对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凡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要由使用单位和个人,登记造册。凡计算机网络用户收到的电子邮件,确认为有反动、黄色内容的,要立即删除,不得传播和私自存储。
第八条 对于内网、资源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的计算机,需要按照市国家保密局的相关规定,进行安全设置,如:开机密码策略、相关服务的禁用、用户权限等。
第九条 做好安全备份工作,要采取多种途径进行不同介质的备份,避免因为误操作或其他原因导致数据的丢失。
第十条 对于网络中出现的病毒与木马,要及时向电子部进行通报,以便于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 计算机在申请报废时,首先需要自行进行数据的备份和清理,之后电子部将对报废的计算机进行技术处理,消除所有数据。
第十二条 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与工作无关的应用,以免造成病毒和木马的带
入,造成相关网络的网络故障和网络攻击事件的发生。
第十三条 网络的开通是受电子部的统一管理的。各个处部室如有需求,须向电子部提出申请,严禁个人和处室擅自开通网络。
第十五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助理电子数据工作经验
工作小结
本人从毕业后到公司工作,从事公司内电子数据统计工作,并于2010年被公司聘任为助理经济师。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使我公司实现仓库作业合理化,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本人将一些仓库统计的纸质文件录入电子计算机中,并编制出相应的电子表格相互关联,使其对仓储货物的收发、结存等活动的有效控制,其目的是为公司保证仓储货物的完好无损,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货物的活动状况进行分类、记录,以明确的图表方式表达仓储货品在数量、品质方面状况,以及目前所在地理位置、部门、订单归属和仓储发散程度等情况的综合管理形式。以下是货品出入库的一个流程:
入库作业流程
(1)入库准备。主控系统将根据货品属性信息自动派生出对应每个单件货品的电子码(或是使用每个货品的EPC 编码),将其写入电子标签的芯片内并为每个将要入库的货品指定相应的货位。
(2)入库单下达。入库单以电子版送达到主控计算机中,主控计算机根据货车使用情况,为入库单指定服务货车,并将货车的识别电子码注明在入库单中,同时将入库单下达给仓库管理员。
(3)入库进入。仓库管理员接到入库单后,将全部入库货品放置在指定的货车上;驶至装有识读器的入库门时,主控系统通过获取货车识别电子码核查入库单的权限,核查无误后,自动获取到货车所载的全部货品的电子码;核对车载货物是否与入库单相符合,核对无误后根据在系统中预先设定好的货品存储位置,通过无线网络将入库核准指令和入库货品码放货位明细表传送给车载单元的控制计算机,并同时开启在各个指定货位上的导航指示灯。
(4)入库上架。仓库管理员通过分散在各独立货位的导航指示灯,并结合车载显示器中的入库货品码放货位明细表,确定货品上架线路;在此过程中,车载识别天线不停地识别各个货架的货位导航指示器,到达指定货位时提示仓库管理员停车,并准备货品上架,显示屏将显示此货位将上架的货品详细清单;仓库
管理员根据显示的货品上架详细信息执行上架后,主控系统自动更新库存货品记录,并关闭对应的货位导航指示灯。
(5)入库结束。全部入库货品上架后,仓库管理员将空载货车驶至出库门;主控系统通过获取货车识别电子码检测货品是否全部上架,并检查货车是否空载,核查无误后授权出库,并完成相应的记录。
出库作业流程
(1)出库单下达。出库单将以电子版送达到主控计算机中;主控计算机将根据货车使
用情况记录,为此出库单指定服务货车,并将货车的识别电子码注明在出库单中,同时将出库单下达给仓库管理员。
(2)出库进入。仓库管理员在接到出库单后,将空载货车驶至装有识读器的入库门时,主控系统通过获取货车识别电子码核查出库单的权限,核查无误后将出库核准指令和出库货品码放货位明细表传给车载控制计算机,并在车载显示器中显示给仓库管理员;同时根据出库货品码放货位明细表中的各项货品所在仓库中的货位,开启相应的货位导航指示灯。
(3)出库下架。在库区内,仓库管理员通过分散在各独立货位的导航指示灯,并结合车载显示器中的出库货品码放货位明细表,确定货品下架线路;在此过程中,车载识别天线不停地识别各个货架的货位导航指示器,到达指定货位时提示仓库管理员停车,并准备货品下架,显示器将显示此货位将下架的货品详细清单;仓库管理员将根据显示的货品下架详细信息将货品下架,并执行上载货车的指令;主控计算机将库存货品状态记录更新后,关闭对应货位的导航指示灯。
(4)出库结束。全部出库货品下架后,仓库管理员将满载货车驶至出库门,主控系统通过获取货车识别电子码检测货品是否全部下架;核对此货车所载全部货物是否与出库单内容一致,核查无误后授权出库,完成相应的记录。
此处出库系统是具有一下几种功能模块的:
(1)系统维护。包括用户权限管理、密码设置、操作日志、数据备份、打印设置。
(2)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实现对系统的基本信息资料的管理和初期数据的设置。包括仓库定义、地区信息、货品信息、供应商信息、客户信息、员工信息、出入库信息及类别信息。
(3)仓库管理。主要实现对仓储基本业务的管理,是整个仓储管理的核心。包括货品入库、货品出库、货位管理、盘点管理、移位管理、调拨管理、预警管理、包装管理、质检管理。
(4)查询统计、报表。包括入库单、出库、组装、拆卸、报损、移位、盘点等的查询统计,出库计划、调拨单、调拨申请、客户指令、合同等的查询及各种报表输出。
(5)财务管理。主要用于简单记账,可以管理仓储物流中的收支。包括科目设置、记账录入、记账管理、记账查询、统计汇总表以及凭证打印等。
(6)其他。其他辅助项目和终端程序接口等。
总的来说,我自2004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公司的电子数据统计人员,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也为自己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经验,有较为熟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生存、改革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