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
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1] 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有关法律、法规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安全生产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安全生产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支持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确保安全生产。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六条 各级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出保障安全生产的建议,督促整改事故隐患,参与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安排必要的资金,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和督促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加强所辖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了解掌握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报告和协助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并办理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委托的事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组织,开展有关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活动。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报告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或者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一)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设施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要求;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
(三)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四)具有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委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五)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六)从业人员应当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依法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七)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八)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条件。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前款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前,应当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工会、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监督。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相应领导责任。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下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一)全员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
(三)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四)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
(五)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六)职业安全卫生制度;
(七)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和管理制度;
(八)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报告和整改制度;
(九)生产安全事故紧急处置规程;
(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十一)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十二)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第十六条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1%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煤矿企业至少应当配备5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5‰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生产经营单位依照前款规定委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
第十七条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职权考核合格,发给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取费用。
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参加安全培训,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下列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一)新进从业人员;
(二)离岗1年以上的或者换岗的从业人员;
(三)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后的有关从业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在岗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十九条 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以本单位培训为主,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进行安全培训。
不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使用危险化学品等高危险行业的建设项目,以及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审查安全设施设计时,建设单位应当提供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报告。审查部门及其审查人员对审查结果负责。未通过设计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办理行政许可手续,企业不得开工建设。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验收部门及其验收人员对验收结果负责。
第二十一条 下列安全设施、设备以及场所,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测、检验:
(一)地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配电、煤矿瓦斯检测监控系统;
(二)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场所;
(三)露天矿山边坡、尾矿库坝;
(四)特种设备;
(五)其他具有较大危险性或者危害性,依法需要进行检测、检验的安全设施、设备以及场所。
依照前款规定进行的检测、检验结果,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属煤矿企业的,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矿山开采、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企业实行安全费用提取制度,以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安全费用提取与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安全费用应当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用于本单位事故抢险和善后处理;因关闭、破产等原因终止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前款规定以外行业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应当予以退还。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采取下列监控措施:
(一)建立运行管理档案;
(二)定期进行检测、检验;
(三)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四)定期检查安全状况;
(五)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至少每季度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一次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
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等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本单位有关负责人,并跟踪整改情况,记录在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等安全问题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并明确专人负责;对不能立即整改消除的,应当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二十六条 禁止生产经营单位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接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劳动以及其他危险性劳动。
禁止生产经营单位使用学校、幼儿园的房屋、场地,从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活动;禁止将教学场地作为机动车停车场。
禁止生产经营单位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场所设置在居民区、学校、医院、集贸市场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距离内。
第二十七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单位和经营者应当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旅游安全防护设施,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好旅游预测预报和游人疏导工作。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提倡生产经营单位为高空、井下、高温、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作业岗位的从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或者雇主责任保险。法律、行政法规对煤矿、建筑施工等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事危险作业岗位的从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议,分析、部署、督促和组织检查本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对安全生产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年度考核。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由其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告、简报等形式,每季度公布一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超过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当年不得被评为安全生产或者综合性先进单位。
第三十二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采取措施,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依法查处非法开采煤矿、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等活动。
第三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监督检查中,除确需分别进行检查的外,应当互相配合,采用联合检查的方式。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在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必须出示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记录在案。
第三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和生产经营单位上报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及时登记,下发整改通知书,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整改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有关设施、设备;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排除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或者使用。
第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登记备案制度,审查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估情况,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六条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在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活动,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书面告知生产经营单位;其中重大事故隐患还应当同时书面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三十七条 安全生产中介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承接的服务项目转让、转包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二)承担对同一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工作;
(三)对本机构设计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评价;
(四)出具虚假报告或者虚假证明;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为生产经营单位指定安全生产中介机构。
第三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登录制度,在安全生产网页上记载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有关违法行为及处理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查询。
第四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第四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单位自救、区域互救、政府救援的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救援工作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十二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因生产经营规模和安全风险较小,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与相关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服务协议。
第四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积极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延报。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事故调查和处理。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需要移动现场物品时,应当作出标记和书面记录,妥善保管有关证物。
第四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延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现场指挥、调度。
第四十五条 对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六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除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支付有关费用外,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向死亡者家属一次性支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赔偿金。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赔偿金的数额,按照不低于本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
第四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市、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对发生的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以及社会影响大、性质严重的典型重大事故及时予以通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发生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后,未按规定及时有效地组织事故抢救的;
(四)阻碍或者干涉对生产安全事故依法进行的调查处理或者责任追究的;
(五)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的;
(六)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接受指定的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服务的;
(七)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非法开采煤矿、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等活动查处失职、渎职的,由上级人民政府给予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接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劳动以及其他危险性劳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学校、幼儿园的房屋、场地,从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或者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单处或者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资格。
第五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符合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予以关闭;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有关证照。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或者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延报的,给予降职、撤职的处分,对逃匿的处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条、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被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或者予以关闭期间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可以对其生产经营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扣押,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生产经营单位涉及安全生产活动的,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江西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五十条禁令
江西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五十条禁令
一、生产厂区十二个不准
1)加强明火管理,不准在厂区内吸烟。
2)生产区内,不准未成年人人员进入。
3)当值时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干与生产无关的事。
4)在班前、班上不准喝酒。
5)不准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
6)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准进入生产岗位。
7)安全装置不齐全的设备(包括移动式电动工具)不准使用。
8)未经许可,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准动用。
9)检修设备时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准开始检修。
10)停机检修后的设备,未经检查合格,不准启用。
11)未办理相关作业证,未采取相应措施,措施未落实,不准进行作业。
12)未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未经考试合格的职工,不准独立作业;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取证,不准作业。
二、操作工的六严格 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
2)严格进行巡回检查。
3)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6)严格执行安全规定。
三、动火作业六个禁止 1)未取得动火证,禁止动火。
2)未按规定作动火分析,进行危险分析并采取控制措施,禁止动火。3)除特殊动火作业外,不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禁止动火。
4)除特殊动火作业外,不清洗,置换不合格,禁止动火。
5)除特殊动火作业外,不消除周围易燃物,禁止动火。
6)消防措施不到位的,监火人不到位的,禁止动火。
四、进入受限空间的八个必须
1)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分析合格;申请、办证,并得到批准。
2)必须与相关的装置、设施进行有效的安全隔绝。
3)必须切断动力电,并使用安全电压和灯具。
4)必须进行置换、通风。
5)作业人员和监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安全教育。
6)必须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具。
7)必须有工作人员在容器外进行监护,并坚守岗位。
8)必须有相应的抢救措施和设施。
五、危险装置、场所必须设置的八类安全设施
1)构成重大危险源场所必须设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必须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有效运行。2)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装置必须设置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必须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有效运行。3)生产、使用、储存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的场所必须设置规定的安全措施,安全设施必须完好、有效,并按应急处置原则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演练。4)产生可燃(或有毒)气体的场所必须设置可燃(或有毒)气体报警装置,并定期校准、校验、维修,确保其灵敏、好用。
5)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场所必须设置相应的计量器具(压力表、温度液位计和流量计等),计量器具必须定期校验,确保其准确、可靠。
6)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场所必须设置防雷防静电接地系统,防雷防静电接地系统必须定期检测、维护,确保其有效。7)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必须按照规定设置安全附件,并定期校验。8)危险化学品场所必须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消防设施必须定期组织运转、维护,确保完好有效。
六、危险物品储运十个不准
1)放射性物品、剧毒物品不准与其它危险物品同存一库。
2)氧化剂或具有氧化性的酸类化学品不准与还原剂或易燃物品同存一库。3)遇水燃烧、易燃、自燃及液化气体等危险物品不准存放在低洼仓库或露天场地。4)盛装有性质相抵触的气体气瓶不准同存一库。
5)危险物品的装卸不准摔拖、重压和磨擦,不得损毁包装容器。6)不准用叉车、铲车、翻斗车搬运易燃、易爆、有毒的液化气体等危险物品。7)剧毒物品用后的包装箱、纸袋、瓶、桶不准随意丢弃,要统一回收,登记造册,专人负责管理。8)储存易燃和可燃物品的仓库,堆垛附近,不准进行试验、分装、封焊、维修、动火等作业。9)运输车辆未装阻火器不准进入禁火区,不准占用消防通道。10)不准酒后驾车,不准超速和超标装载行车。
第三篇:江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定稿]
江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赣安办字〔2018〕42号
江西省安委会办公室转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安委会,赣江新区管委会安委会,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驻赣中央建筑企业:
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安委办〔2018〕10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国务院安委办定于2018年4月下旬至12月底,在全国开展以隧道施工安全为重点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当前建筑施工安全形势的严峻性。2018年1至4
月份,全省建筑施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1起,死亡42人,同比多19起、多11人,分别上升86.36%和35.48%。特别是4月份,南昌地铁施工项目连续发生两起地面塌陷事故,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充分认识专项治理行动的重要性,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层层督促落实。
二、扎实开展建筑施工“清零”行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2018年安全生产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在“扫雷”行动的基础上,重点要从项目安全组织管理、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隐患排查治理、现场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和管控等8个方面,认真治理建筑施工现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和事故隐患,切实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认真组织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督查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整治期间,要坚持监督检查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细化监督检查计划和施工现场检查内容。各省级单位至少开展两次、各地市每季度开展一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督查检查。省安委会办公室将会同省建筑施工安全专业委员会组织督查组,适时对专项治理行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请各地、各有关部门于12月20日前将总结报告,报送省安委会办公室及省建筑施工安全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人及电话:肖
鹏,0791-85257296(带传真)
杜根英,0791-88514119(带传真))
江西省安委会办公室
2018年5月23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抄报:省安委会主任、副主任。
抄送:各设区市安委会办公室。
江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5月23日印发 经办人:肖鹏
电话:85257296
共印100份
第四篇:江西省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考核办法
江西省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考核办法
为加强我省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管理,促进通信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确保通信网络安全,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电信、联通、移动、铁通、网通、卫通省公司。
二、考核内容
(一)遵守通信建设管理规定情况;
(二)遵守电信设备进网管理规定情况;
(三)应急通信开展情况;
(四)通信网络安全报告制度执行情况;
(五)安全生产开展情况。
三、考核办法
(一)平时考核(占总分50%)
由省通信管理局根据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结合工作部署情况和日常检查情况进行确定。
(二)检查考核(占总分50%)
采取组织专项检查小组统一检查进行,检查组由省通信管理局和各运营企业共同组成,每年抽查2—3个设区市,检查人员根据检查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分别打分,汇总后取平均值确定得分。
(三)年终考核(在前两项总分中扣分)
由省通信管理局根据年终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汇总全年各省公司所属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确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评先资格:
1、由于自身原因出现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的;
2、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工作受到信息产业部或省通信管理局通报批评的;
3、省或市级电信运营企业因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工作受到省通信管理局处罚累计二次及以上的。
四、奖惩措施
对全面考核排名在前两位的单位,由省通信管理局在全省通信管理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并优先向省、部推荐作为相关先进单位的参评单位。对考核中被一票否决及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由省通信管理局在全省通信管理工作会议上进行通报批评。
附表: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平时考核)
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平时考核)(续)
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检查考核)
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检查考核)(续)
通信网络安全与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年终考核)
第五篇:江西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暂行规定
江西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理单位的安全生产行为,落实监理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监理活动必须遵守本暂行规定。
本暂行规定所称建设工程是指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及与房屋建筑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
第三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建设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具体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安监机构具体实施。
第四条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应当包含安全生产监理内容,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时应当明确安全生产监理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
第六条 监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所有监理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理工作全面负责。监理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监理的责任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保证本单位监理人员掌握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督促项目监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监理责任。项目监理机构的总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理工作负责。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当根据工程项目特点确定施工现场具体安全监理人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安全监理人员在总监理工程师的领导下,从事施工现场日常安全监理工作。安全监理人员必须经安全业务培训。
第七条 工程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规划应针对项目的实际情况,明确安全生产监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确定具体的监理工作制度、程序、方法和措施。
项目监理机构编制的监理实施细则,应当针对工程特点、周边环境和施工工艺,制定详细具体的安全生产监理工作流程、方法和措施。
第八条 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的主要工作:
(一)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并出具审查意见;
(二)审查施工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督促承包单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
(三)审查施工承包单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资格和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电工和金属焊割作业等特种人员资格;
(四)审查分包单位(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企业资质及安全生产条件,督促总分包单位明确并落实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
(五)督促施工承包单位做好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项目监理机构对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应在施工单位提交材料后3个工作日之内完成,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 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理的主要工作:
(一)督促施工承包单位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制止违规施工作业;
(二)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安全巡视检查,每天不少于一次。发现违规施工和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并检查整改结果,签署复查意见;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暂停令,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安全监督机构报告;
(三)审查施工承包单位起重机械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起重机械设备、钢管及扣件、漏电保护器、安全网的检测检验报告;
(四)督促施工承包单位进行安全自检工作,复核施工现场安全设施验收手续,并签署意见。
第十条 对于下列高危险性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含安装、运作、拆除),项目监理机构应当单独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并在关键工序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检查:
(一)开挖深度超过5m的基坑(槽),或深度未超过5m但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槽);
(二)高度超过8m、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 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三)岩质边坡超过30m,土质边坡超过15m的边坡;
(四)地下暗挖工程或深度超过1 0m的人工挖孔桩;
(五)高度超过50m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脚手架、卸料平台及转运平台。
第十一条 安全监理资料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审查资料;
(二)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及整改验收单;
(三)施工机械、安全设施审查验收资料;
(四)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验收资料;
(五)安全监理人员应在监理日记中记录每天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工作情况,记录其发现和处理的安全问题,总监应定期审阅并签署意见;
(六)在监理月报表中,应对当月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和安全监理工作做出评述。
第十二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将监理单位安全生产监理行为纳入监督检查范围,督促工程监理单位落实法定安全生产监理责任。对监理单位不执行本规定要求的,列入不良行为记录,作为监理单位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工程监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的;
(二)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的;
(三)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未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
(四)未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的。第十四条 注册监理工程师未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依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
本暂行规定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