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沙市住房保障措施
二、住房保障
坚持落实十七大报告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努力使全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多次对长沙市房产局调研后一再强调的指示精神。
据统计,全市48375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中,无房户11138户,人均建筑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1107户,6-8平方米999户,8-10平方米1520户,10-12平方米1580户,12-16平方米4555户,16平方米以上的27476户。根据调查情况,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共16344户(含四县市)。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市房产局推出了以下举措。
(一)、明确了廉租住房建设任务和管理措施
1、保障目标:到2007年底前,内五区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县(市)城市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到“十一五”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2、保障方式:实行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
3、房源筹集:主要采取新建廉租住房、收购符合标准的新建普通小户型商品房和二手房、改建一批直管公房和存量住房、清理一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闲置的小户型住房等办法解决。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小户型住房面向社会出租。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拟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发行30亿元开放式廉租住房产业基金,建设13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用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做到在不过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筹措保障住房房源,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今后若干年的保障住房需求。新建廉租住房主要在经济适用住房或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
4、保障对象的认定标准:具有本市城区正式户口5年以上,一人户且年满25岁以上;家庭收入标准为享受长沙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连续1年以上;住房困难标准为同住家庭成员中无私房(含房改房、集资房、经济适用住房、共有产权房等)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2平方米。上述标准及条件实行动态管理,由市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5、资金来源:一是公积金的盈利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二是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包括县(市)区)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三是财政收入的2%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廉租住房租金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维护和管理。
6、建设计划:2007年全市新建廉租住房2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从2008年起,全市计划财政投资建设廉租住房每年12万平方米(五城区10万平方米,四县市2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启动廉租住房产业基金,廉租住房产业基金建立
后,计划新建廉租住房130万平方米。2008年,计划新建1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5400户。
7、全市廉租住房准入、年度复核、退出及动态管理机制已基本建立,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完善。
(二)扎实开展租赁住房补贴发放、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工作
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共筹建廉租住房9.59万平方米(江南公寓4.52万平方米,2007年新建5.07万平方米)1906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16户,补贴249万元;共核减公房租金4868户,年核减金额387万。
(三)加大投入,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截止2007年底,全市[含省直、县(市)]共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238.88万平方米。其中社会小区646.16万平方米,单位集资建设592.7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3.79亿元,共计解决了149377万户的住房问题,缓解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矛盾。
1、不断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一是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已由原来的中低收入无房户及住房困难户调整为低收入无房户及住房困难家庭。二是实行三级审批(基层单位、社区,区级,市级)、两次把关(资格审查、准购审查)的审批制度,同时对购房申请人及所购房屋实行信息管理,建立个人购房电子档案。三是套型建设面积由原来以60-80平方米为主,调整为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四是规范上市交易,明确经济适用住房五年内不得上市交易,对特殊情况需上市交易的须严格审批。国务院24号文件下发后,我市正在抓紧制定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及政府回购具体政策,并暂停办理上市交易手续。五是经济适用住房土地供应计划落实工作已下放到区政府,由区政府与国土部门负责落实。六是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市政府[2007]40号文件已明确: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整治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2、明确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总量占全市年度新建住宅总量的10-15%,每年建设不少于100万平方米。计划2008-2012年五年建设量不少于350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以60-80平方米为主,其中60平方米左右的所占比例近30%,没有超90平方米的户型。2008年,全市计划建设100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已经落实。通过加大建设力度,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经济适用住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3、加强对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管理力度。将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单位自建经济适用住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统一管理,明确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只能由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经市政府批准,利用自用土地组织实施,并纳入全市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计划。其建设标准、优惠政策、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创新工作思路,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始于2001年5月,共拆除、改造、修缮各类棚屋500多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房、棚改安置房400万平方米,使4.5万户、15多万居民搬入新居。
1、棚改与修建、改造道路相结合,城区内路网基本形成。按照完善城市框架,旧城改造与促进新区建设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近几年市政府投资几百亿元拆除棚屋300多万平方米,修建扩建了芙蓉路、湘江大道、潇湘大道、劳动西路、人民西路、黄兴路、营盘路等,城区内路网基本形成,改善了广大群众居住出行条件,使老城区的土地大幅度增值,2.8万户、8万多棚户居民搬入新居。
2、棚改与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相结合,市民居住质量显著提高。始终坚持把改善市民居住质量放在首位,对一些功能性老化的旧居住区,采取拆除重建、改造修缮等措施,恢复和完善居住区整体功能,提高市民居住质量。如:岳麓区金华坪原是一个占地近50亩有4万多平方米棚屋的棚户区,3000多户居民住在其中。2002年通过招商引入2亿多元对其进行改造,目前该地已经全部得到拆除重建,3000多户居民搬入新居。
3、棚改与整治环境相结合,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注重与整治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修缮临街门面,增加卫生设施,拓宽道路,扩大绿化、游憩场所的面积等手段完善居住区功能,不仅使这些地方的生活、工作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治安也得到好转,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明显减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如芙蓉区藩后街、百果园社区、开福区湘春路等等,原来都是环境脏乱差、人员居住复杂、社会治安混乱的地段,通过集中改造,建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服装、仿古一条街,该地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也发生变化,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明创建宣传活动、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4、棚改与保护文物相结合,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在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对历史文物建筑采取了保护、改造、经营的措施,在体现城市风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延续和传承城市历史,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注重特色街巷和精品街巷建设,打造老城区的新亮点。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背街小巷两厢建筑特点和人文景观特色进行工程设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原貌,再现长沙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湖湘文化,更新基础设施,使之恢复其原有的使用价值。同时,还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老城区进行修复改造,再现长沙历史文化名城风范。如投资几十亿元恢复太平街历史文化区,由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段组成,规划总面积为19.54公顷。
5、棚改与拓展新区相结合,城市天天变大变靓。棚户区改造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进行棚改与拓展新城并举,对棚户区内的居民逐步实施向外迁移,拓宽了城市范围。六年来,我市在二环先后就建设了经济适用住房、棚改安置房400多万平方米,共有8万多人移居到了二环以外居住。
(五)在全市实施安居工程,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
为彻底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推动城市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自2007年以来,湖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先后对长沙房产工作做了两次调研,提出为进一步改善民生,重点加强长沙安居工程的建设。安居工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按照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市区共建,责任明确,有统有分,统分结合,依法运作,勇于突破,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的原则,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坚持旧城改造与改善市民居住品质相结
合,通过在棚户改造区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精品安置小区,实现推动旧城改造、土地集约、住房保障和品位提升四大目标。
全市实施安居工程的总体目标是:2008年在城区拆迁整理1万亩土地,三年内拆除1000万平方米棚屋和危旧房屋,全面完成城区棚户区和危旧房屋改造任务;健全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其它多种形势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五年新建3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3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到2012年实现将人均住房保障面积提高到15平方米,做到应保尽保;多途径解决新就业者、散居危旧房屋主和农民工等各类社会群体的住房困难,做到户户享有一套适宜居住的房屋,率先达到人均35平方米的小康居住水平。
为推动全市安居工程顺利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完成安居工程各项任务,成立了实施安居工程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剑飞担任领导小组顾问,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湘平担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新程担任常务副组长,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振、市房屋产权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石长松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等35个政府部门,如此阵容,可见安居工程毫无疑问已成为长沙市的重点工程,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8年,全市安居工程建设已经迈开了步伐。目前,已批单位自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10个,建筑面积18.36万平方米,共55栋2297户,已申报自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共8个,建筑面积19.22万平方米,共2298套;廉租住房已批项目8个,2008年竣工面积10万平方米。针对不同类型住房困难户的实际情况,安居工程制定了相应的解决规划,包括拟用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利用企业已有土地自建经济适用房或安排廉租房等方式解决特困企业职工住房问题;采用分类解困和政府出台解困政策的方式解决农民工、新就业者等特殊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通过分区分片进行实地调查,分期分区进行“城中村”的整治和改造。预计到2010年,已批、已报经济适用房小区项目可建面积256.32万平方米,储备项目可建面积110万平方米,廉租房项目可建面积34.5万平方米。
第二篇:加强住房保障
加强住房保障
一、重要论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谈住房问题
住房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住有所居的目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框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在2008年12月国办以131号文发下来的,在这个文件中要求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困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问题/原因
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是廉租住房建设加快。据原建设部、民政部2005年的调查和测算,全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约有1000万户,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8年底,通过新建、购置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等多种方式,以实物方式解决了250多万户的住房困难。同时,累计发放租赁补贴达到229万户,基本上实现了国务院关于到2008年底对申请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的目标。
二是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增加。2008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新开工9000多万平方米,竣工6000多万平方米。
三是棚户区改造的范围在扩大。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累计支持改造煤矿棚户区28万户,去年第四季度启动了对林业、农垦区的棚户区改造工作。
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在我国取得了新的进展,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初步形成了包括财政投入、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土地供应等政策体系。2008年以来,中央加大了对财政困难地区廉租住房保障补助的力度。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追加投资补助中也适当提高了对廉租住房建设的补助标准。调整了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方向,明确这项资金用于租赁补贴开支后有结余的,可以用于购买、改建或者租赁廉租房支出。同时,也出台了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的资金支持政策,明确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完善了住房保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二)对策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生,也有利于增加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意义重大。2009年工作目标已经明确,中央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一手抓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一手抓制度建设,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健全体制机制,加快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落实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政策,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要。
第三篇:保障住房
保障房“中考”成绩不乐观,虽然不意味着10月31日“大考”成绩不乐观,但“中考”能暴露出保障房建设的很多问题。开工率偏低,既说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还不够,也说明制约保障房开工的因素不少,如资金保障不够、行政审批效率偏低等。唯有及时发现和解决“中考”暴露的问题,“大考”才可能有好成绩
按照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从部分城市今年以来保障房开工情况来看,成绩并不乐观,一些城市开工率不到三成。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保障房开工率不高,既是项目进程自身规律使然,也与融资困难等因素有关。预计下半年各地将逐渐迎来开工高峰期,但资金难题依然是障碍。
住建部要求各地在6月6日前必须公布保障房的项目进程,包括保障房计划、开工项目以及竣工项目信息等,可以看作是保障房“中考”。从最新数据来看,这次“中考”成绩并不理想,能否在住建部规定时间内全部开工是个大大的问号,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权益能否如期得到保障让人忧虑。
尽管住建部与各地政府签订了《保障性住房目标责任书》,并下达了“死命令”:所有分配完成的目标任务,必须在10月31日前全部开工,否则主要领导将遭到从约谈到行政处分乃至降级、免职等严厉处罚。但公众仍然对保障房能否如期100%开工心存忧虑,一方面是因为往年任务完成情况很不理想,另一方面,今年落实任务存在资金等难题。
以2009年为例,住建部曾表示年初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年内可以完成。但媒体披露,2009年地方廉租房建设完成任务不足一半。这说明,建设保障房的困难远远超过了想象。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祭出了问责“杀招”,但问责能否保证任务完成还需观察。因为,现实中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责同样也可能遭遇各种对策。
比如,地方政府以“哭穷”等方式为自己完不成任务进行辩解。青海省住建部门官员就表示,中央补助资金标准对青海这个欠发达省份来说还是低了一些,中央补助没有考虑青海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青海真的不能如期开工,问责起来可能没那么容易。再比如,地方政府以银行不支持保障房建设为由,又把皮球踢给银行。
保障房“中考”成绩不乐观,虽然不意味着10月31日“大考”成绩不乐观,但“中考”能暴露出保障房建设的很多问题。开工率偏低,既说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还不够,也说明制约保障房开工的因素不少,如资金保障不够、行政审批效率偏低等。唯有及时发现和解决“中考”暴露的问题,“大考”才可能有好成绩。尤其要关注和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其一,保障房建设开工率有没有水分。比如,一些地方是否把单位自建房、职工集资房、职工宿舍算入保障房开工率来凑数,值得追问。据报道,部分地方政府将之前在建的教师宿
舍、企业员工宿舍等统统纳入保障房房源,而保障房总量并没有增加。
其二,保障房建设当前最大困境是资金不足,那么,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用于保障房建设是否落实?银行不积极支持保障房建设是否需要“红萝卜加大棒”?这些问题也都值得追问。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去年,广州卖地收入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比例仅为5%,而国家的规定则为10%;在该市2011年的预算中,这一比例连5%都不到。显然,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广州。
其三,对“中考”成绩很不理想的地方政府,能否提前约谈值得考虑。保障房问责制包括行政约谈、行政处分、降级、免职。在我们看来,行政处分、降级和免职,似乎更适合在“大考”之后,而行政约谈则适合“中考”———约谈不仅可以沟通,还可以警告,只有对地方政府保持高压态势,对促进保障房开工才有积极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只关注保障房开工率,还要关注竣工率、工程质量、保障房分配、退出等问题。如果只关注开工率,开工之后可以“磨洋工”,甚至不排除出现假开工。
在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祝福。
民生无小事,民生最关情,胡锦涛总书记时时惦念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29日上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陪同下,来到北京市一些基层单位,深入到困难群众家庭,详细了解民生工作落实情况,给大家带来了党中央的真情关爱。
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困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胡锦涛一直把这件大事放在心上,这次特意前往朝阳区管庄路保障性住房常营项目建设区考察。
一路上,总书记听取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总体情况汇报。他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用地供应,确保工程质量,建好配套设施,搞好管理服务,向低收入群众提供更多实用价廉的住房。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在2008年的低迷和2009年的高潮之后,2010年的中国楼市站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调控成为最热的词汇之一。
从2010年1月份的“国十一条”开始,房地产调控疾风骤雨般地展开,“新国十条”、“国五条”、提高首付门槛、三套房停贷、“限购令”和“限外令”等让人眼花缭乱、力度空前的“组合拳”使房地产市场调控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最吸引眼球的部分。
与以往的楼市调控相比,2010年中国楼市的里程碑意义在于,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性已经被调控部门充分理解,居有其屋的概念也被重新认识,廉租房和公租房将成为保障性住房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住房保障方式也将从“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转变。
继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后,北京市于4月30日制定《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文件的通知》,再推十二条调控措施。
作为第一个积极响应“新国十条”的地区,北京出台的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从5月1日起,北京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这是全国范围内“限购令”的开山之举,旨在对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实施严厉打压,成为北京楼市年内的一枚重磅炸弹。几个月后,深圳、上海、广州等十余个大中城市陆续颁布“限购令”举措。
[权威观点]
向低收入群众提供更多实用价廉的住房。
——胡总书记
[表现和影响]
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已经开工建设580万套,北京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2.5万套,超额完成全年新开工13.6万套的任务。相当数量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一方面可以让无力承担高房价的中低收入者居有其屋,一方面将改变中国楼市供应结构,缓解供需矛盾,改变“只涨不跌”的预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拿出了2011年新增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天量”计划,国土资源部再曝光土地违法,2010年年末有关部门的这些表态和举措传达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坚强决心。中国楼市已经开始从“价高者得”的野蛮生长走向注重普通人福祉的平民时代。
[措施]
一是完善准入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三级审核、两级公示制度,确保住房保障资源真正用于需要保障的对象。
二是完善动态监管机制。依托“数字房产”信息管理平台,与社保、税务、银行、证券等机构的信息管理平台合作,积极探索建立资格审核协查机制,实行动态监管。
三是完善退出机制。为促进房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强化退出机制的刚性和力度,对年审
未通过而需要退出住房保障体系的对象实行逐步退出,并引导和鼓励退出家庭通过自行买房或租房实现“住有所居”。
第四篇:住房保障
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公平公正、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保障性住房资源整合,实现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形成梯度管理的租金标准。积极探索共有产权的保障性住房权属模式,科学界定保障对象和政府之间的房屋产权比例,实现住有所居,健全完善标准科学、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退有序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第五篇: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长沙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长政发〔2010〕2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现将《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规范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民发〔2008〕156号)和《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长发〔2008〕16号)等相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住房保障家庭,是指家庭成员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财产状况和住房面积等条件符合规定要求,可享受住房保障的城市居民家庭。
本办法适用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和高新区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
第三条 民政部门负责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认定工作。市民政局负责全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的管理工作。
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的具体工作。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根据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可以承担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的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第四条 各级发改、物价、财政、统计、公安、劳动与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金融、证券、税务、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提供申请家庭成员相关信息,协助民政部门做好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工作。第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应在部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
认定标准
第六条 住房保障家庭收入标准为家庭成员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于1010元。市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对标准适时调整。
第七条 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下列人员: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或虽已成年但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且未成年或虽已成年但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与兄、姐共同生活的父母双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五)其他经县级以上公安部门认定的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
第八条 配偶、未成年人、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人与扶养、抚养义务人未共同生活的,视同为共同生活。
在读的大中专学生,户口已迁出但仍由其家庭供养的,视同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第九条 父母与成年未婚子女共同申报住房保障且一并计算了住房面积的,视同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第十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具体包括:
(一)工资性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及其他劳动服务所得的报酬。
(二)经营性净收入: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全部营业收入、销售收入扣除经营性支出后的净收入。
(三)财产性收入:土地和房屋出租收入、存款利息、有价证券股息红利、保险受益、其他投资收入、知识产权收入、财产出售收入(含房屋拆迁补偿收入)、其他财产性收入。
(四)转移性收入: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遗属补助费、赔偿收入、捐赠收入、遗产收入、赡养(扶养、抚养)收入、提取住房公积金、一次性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
(五)县级(含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确认的其他应计入的收入。
第十一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政府给予的奖金和特殊津贴,省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建国前入党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老党员生活补贴。
(二)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和义务兵家属优待金,退役士兵安置补偿费。
(三)政府、社会和学校给予贫困在校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和生活补贴。
(四)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救助金。
(五)因工(公)负伤人员的工伤医疗费、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残疾人辅助器具费,因工(公)死亡人员的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人身伤害赔偿金中除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六)从业人员按规定由所在单位代扣代缴或个人自缴的基本社会保险费(扣除社会保险费补贴部分)。
(七)企业职工因企业改制所获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
(八)征地拆迁补偿费中用于购买(或重建)住房、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的部分。
(九)与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共同生活的离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离退休金)中等于或小于低保标准的两倍的部分。
(十)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
(十一)百岁老人长寿保健金。
第十二条 工资性收入的认定,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对在职职工收入的工资性收入,由职工所在单位出具职工收入证明,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认定;其中月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含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工资通过银行发放的,还需提供银行工资存折。
兼职收入等其他劳动收入,由个人诚信申报,有工作单位的由工作单位出具收入证明,无工作单位的由社区(村)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评估认定。
第十三条 经营性净收入,由个体经营、私营企业者诚信申报,社区(村)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调查评估认定。
第十四条 财产性收入的认定,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保险受益和其他投资受益,由申请人家庭诚信申报,社区(村)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评估认定。
(二)知识产权收入、出租和出售房屋等资产收入,按照租赁、买卖等合同认定,合同价款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由社区(村)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评估认定。征地拆迁补偿收入和劳动力安置补偿费凭拆迁协议及补偿金领取证明予以认定。
第十五条 转移性收入的认定,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凭本人养老金和离退休金领取存折予以认定。
(二)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金,通过银行发放的,凭领取存折予以认定;未通过银行发放的,由区劳动保障部门或街道(乡镇)劳动保障站出具证明,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认定。
(三)遗属补助费,通过银行发放的,凭领取存折予以认定;未通过银行发放的,凭单位开具的遗属补助费证明予以认定。
(四)赔偿收入、捐赠收入、遗产收入,凭人民法院调解书、判决书、协议、公证书等证明文件予以认定。
(五)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和安置费,凭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文件以及领取证明予以认定。
(六)赡(扶、抚)养收入,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予以认定;没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赡(扶、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1.5倍以下的,视为无赡(扶、抚)养能力;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1.5倍以上的,赡(扶、抚)养费按超过部分除以应赡(扶、抚)养人数的得数予以认定。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认定为住房保障家庭:
(一)未按规定提出申请、提供有关证件、证明,或证件、证明提供不齐全的。
(二)不配合或不授权工作人员依法进行调查,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和财产,提供虚假证明,或故意放弃、转移生活权益和财产的。
(三)家庭拥有或使用机动车辆(残疾人专用车、摩托车除外),家庭成员或其供养的成年子女自费出国留学、旅游等,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支出明显高于住房保障家庭收入标准的。
(四)调查期内家庭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股票、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金融资产1人户超过6万元,多人户(2人及以上)超过12万元的。
(五)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外地来长就读的在校学生。
(六)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十七条 申请家庭先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家庭人口、户籍及年龄状况证明,然后凭公安部门的家庭人口、户籍及年龄状况证明到市住房保障部门申请办理住房困难证明,然后由户主通过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的书面申请,同一区范围内人户分离的,向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申请家庭在提交住房保障的书面申请时,应授权民政部门对其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收入和财产情况依法开展调查。
第十八条 户主在提交书面申请时,应当提供户口簿、家庭成员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并根据不同情况提供下列证件、证明:
(一)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提供户主出具的人户分离的情况说明和居住地社区出具的在当地的房屋、收入证明。
(二)自缴基本社会保险费用的凭证。
(三)有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提供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收入证明或赡养、扶养、抚养协议或有关法律文书。
(四)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的,提供残疾证。
(五)家庭成员中有重病的,提供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
(六)家庭成员中有16周岁以上全日制在读学生的,提供在读证明。
(七)家庭成员中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提供土地(山林、水塘)等生产资料承包或者租赁合同,以及由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农业收入评估证明。
(八)其他必需的有关证明。
第十九条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告知申请人相关事项,发给《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申请书》、《长沙市住房保障申报家庭诚信承诺及授权声明》、《长沙市住房保障申报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近六个月收入情况申报表》、《长沙市住房保障申报家庭财产情况申报表》、《长沙市住房保障申报家庭从业人员收入证明》。
申请家庭及其成员应如实申报收入和财产,认真阅读、理解并按要求签具诚信承诺及授权声明。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应对申请家庭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验,确认为真实有效和完备的,应及时受理并予以登记,并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公示3日后无异议的,签出初审意见并将相关资料报所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第二十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收到社区(村)居民委员会报送的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在所在社区(村)张榜公示。公示3日后无异议的,报区民政局审批。
第二十一条 区民政局在收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由申请人所在社区(村)张榜公示。公示3日后无异议的,出具《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证明》,并在7个工作日内报市民政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区民政局对经审核、审批确认为不符合住房保障家庭收入标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三条 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书面审查、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至少近6个月的收入和财产情况、支出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有关个人、单位、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四条 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申请家庭及其成员的收入和财产情况进行查询。公安(车辆管理)、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民政、金融、证券、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和机构应当如实提供下列与申请对象有关的信息,并出具书面证明材料:
(一)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保险金的情况。
(二)住房公积金缴纳和使用的情况。
(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生产经营情况。
(四)个人、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的纳税情况。
(五)房产拥有、房产交易和房屋出租的情况。
(六)车辆拥有的情况。
(七)享受有关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的情况。
(八)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情况。
(九)根据有关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情况。
要加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上述职能部门与民政部门专用信息系统的网络对接、信息共享。
第二十五条 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息查证等认定工作时,应当派出至少2名工作人员,并出示相关证件。
第二十六条 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认定过程中获得的涉及申请对象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认定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
第二十七条 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可直接认定为住房保障家庭,不再进行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
第二十八条 《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证明》由区民政局核发,有效期为1年,1年期满需重新认定。
第二十九条 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审批资料以户为单位建档,其中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审批档案存区民政局,廉租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审批档案存街道(乡镇)或社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一条 申请住房保障收入认定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由区民政局收回已出具的《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证明》或宣布作废,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省市信用信息征信系统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家庭及其成员的相关情况,或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区民政局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省市信用信息征信系统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三十二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配合住房保障申请家庭的收入认定工作。无理取闹,侮辱、殴打收入认定工作人员,或阻碍审批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监察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各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宁乡县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