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海淀区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试题(2012海淀一模)详解版
北京市海淀区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 余音绕粱 牵掣(zhi)揆情度(duo)理 B.观瞻 激浊扬清 商贾(gu)良莠不齐 C.棉薄 两袖清风 迄(qi)今 矫(jiao)揉造作 D.斧正 闻过饰非 聒(guo)噪若即(ji)若离 命题思路点拨 选择 B 预计难度 0.6 命题意图 希望考生能够在试卷开头能够已最佳状态进入答卷过程,所以不宜采用难度较高的题目。题型设置上本题的出题模式即考察学生的语音基础,同时又能够兼顾对学生字形掌握的程度,并需要考生有基本的思辨能力。题目精解
A选项 “余音绕粱”应为“余音绕梁”,非干扰性选项。
C选项故意设置两项错误,一个是“棉薄”应为“绵薄”;二是读音错误“矫揉造作”中的“矫”应读三声,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可以
采用抽字另组词的方法,也就是当你不确定“矫”的在“矫揉造作”的读音是什么的时候,可以将“矫”字抽出来组一个其他的词汇,比如“矫正”,马上就可以判断出问题来。B答案的设置是很有水平的,故意设置了一些非常隐蔽的错误选项,是比较好的干扰性选项。D也是干扰性选项,但比较容易被学生看出错误来。“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按照成语对应原则,“是”、“非”对应,因此,与“饰“对应的应该是“文”,也就是文饰。读音方面,“聒噪”中“聒”的读音应该是guo,一声。经验积累 本题命制有意绕开北京目前的常考题型,目的是让学生在准备此类题型的时候能够注意题目创新性,事实上,此类字音字形题目的考法多样,考生一定在考前努力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问法。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可以参照新东方官方网站上国老师给大家详细总结的必备字音字形,但需要注意背诵方法。首先抽取一天时间,从头至尾看下面的所有资料(包
括字音字形),一天就足够。准备一只红笔,一个本子。只要碰到你不认识的字音字形或搞不准的字音字形就用红笔划线,你会发现其中有80%左右是你能够理解和认识的,那么剩余的20%左右就是你需要记诵的,将那个字音字形抄在本子上,之后不断看本子上的那些字音字形,看第二次的时候仍然用红笔在看了第二次仍然记不住的意思的字音字形下划线,这是你最需要记的,第三次则是将第二次划红线的字音字形再看一次,再次划下那些仍然记不住的字音字形,以此类推,你会发现你需要记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完成拿下这部分的背诵。静心给自己一点时间,你可以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之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3 选择 B 命题意图
一般试卷中语文选择题要求第二、第三道题目在难度上要加大。成语题目考查应该由单纯从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实际分析能力的考察。所以要求命题者在选择成语抽查时,尽量选择那些难度适中且在日常生活中较常用者,好的命题者尤其反对在命题时选择那些偏怪的成语,这实际上是命题水平低的表现。因此,成语的命题应该从为题目设置合理的语境(文本环静)着手。增加难度的干扰方式有:
1、加长考生的阅读时间,拉长句子长度,比如,“越来越多地人对微博这一新鲜事物趋之若鹜,这既带来了人们交流个体思想的便利;同时也为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伤害别人提供了某些便利。”这个大长句子,“越来越多地人对微博这一新鲜事物趋之若鹜 ”已经完全足够学生解题,无需再读后者;
2、有意将干扰性选项设置成与成语本身含义和语境同时密切相关的不宜识别的干扰项。比如“听了那位老师关于‘大爱’的深刻解释后,面对街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学生们中置若罔闻的旁观者少了,慷慨解囊的多了”这个大长句子,“置若罔闻实际上是说听了以后仍然不给予理睬,但命题者有意将题目核心放在这个成语后面的“旁观者”上,因此该句的错误是置若罔闻本身不能与旁观者这个发出视觉动作的内容搭配的问题。
3、另外,传统考察成语的方法如本身含义的过度推断、使用对象和褒贬等问题也还会作为一些错误项出现,比如这次考试的错误选项B就是对象问题。
题目精解
本题错误选项为B,命题者有意给考生设置了一个圈套,“几千年的文明积”看上去好像与后面的“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有着某种呼应的关系,让人觉得这个选项不可能出现错误;但实际上,考生忽视了“不绝如缕”的使用实际上是有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经验积累
关于成语的具体背诵方法,参见国老师在新东方官网发布的一天搞定成语背诵。但同学们仍然需要参照前面老师说的命题人设题方式。传统考察成语的方式一般为成语褒贬、成语使用对象、成语本身含义等,我本人之前命题也一般让三个错误选项分别错在成语褒贬、使用对象以及本身含义等三方面。但现在命题老师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因此关注加点成语的上下文语境就成为更加重要的解题方法,建议考生在做题时适当结合病句的基本错误去重新审视成语题目,这样可能很多之前并不真正理解的成语题就可以一下子解决掉了;尤其注意的是成语与其上下文的搭配不当,这是现在命题的一个趋势。考生还要同时注意成语使用对象的问题,这是增加题目难度的方法。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的了解海外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六小时,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观众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文物局提出针对当前首都城市的发展与古都名城的保护,相关单位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D.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4 选择 D 命题意图 病句题的难度一般在0.35—0.45之间较为合适,并且需要有较好的区分度,这是保证基础知识部分前五道题整体命题质量的关键。在设置干扰选项的时 侯,尽量避免那些特别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出现,比如一般来说多重定语、多重状语、数量词用法、双重否定等学生经过多年训练已经烂熟于心或凭借语言感觉即可直接判断出的病句是不宜出题的。比较容易的加强题目难度的方法是:
1、通过添加关联词将句子拉长,并在拉长后句子的后半部分设置语病;
2、在设置搭配不当的时候,尽量拉长两个互相搭配的词语之间的距离,让那些仅仅凭借语感的学生无法一次性判断出答案,比如“3•15晚会上的这段视频再现了三里屯附近一家麦当劳餐厅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将掉在地上的牛肉饼重新捡起来并最终做成汉堡
卖给消费者的。”这个病句,其中“这段视频再现”关键词是“再现”,与之搭配的应该是再现某某情景,但命题人有意将再现某某情景之间加入大量内容,并进而将情景删掉,这容易让学生无法迅速判断出答案。
3、句式杂糅在题目质量较好时容易成为最具干扰性的选项,比如“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这个病句,表面上看是“做”和“行为”不搭配,实际上是句式的混乱杂糅,可以表述为:否则他的行为就可能有违公众利益。或:否则他就有可能做出有违公众利益的事。
4、必须有一个容易看出错误的非干扰性选项,否则题目可能过难,比如“李雷和韩梅梅”这两个名字,对80后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他们青春岁月所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这样的句子我们需要知道,汉语介词一般出现在句子(或分句)的开头部分时,容易出现取消主语等问题。
5、增加题目难度的另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故意将正确的句子拉长,这样也容易让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误认为这样的句子肯定有问题。题目精解
A选项不是干扰性,问题处在搭配不当上,这是高考作为简单的病句出发,“防止”的是“风险”显然错误,但按照上面的出题原则,命题者有意将本句拉长并在后半部分让句子出现问题,有效干扰了学生迅速判断出答案的几率。
B中“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句式杂糅。这个问题与上面的“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 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在错法上类似。虽然错误类型很难,但学生通过语感可以进行判断,说俗话就是读这个句子觉得别扭,所以其不成为一个干扰性选项。
C选项中的错误又是一个介词打头的错误,与前面谈到过的“汉语介词一般出现在句子(或分句)的开头部分时”如出一辙。我们反复强调,是西方语言才愿意将介词或介词短语放在一个句子的最前面,比如学生学习英语见到最多的“IN ORDER TO ”、“IN TERMS OF”。从本质上说,中国人说话是不这样的。本题中“针对”后面的那些话与针对本身完全无法搭配在一起,问题又是介词。看过国家玮《一套卷子读懂做会高考语文卷》的学生会非常惊讶的发现,之前我命制的那套题在错法上与海淀模拟几乎完全一致,这是所有命题者都共同关心的,不足为奇。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后人称赞它“不虚美,不隐恶”,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B.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孝传统,这两篇文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C.巴金的《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分化与没落,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地位。
D.莎士比亚的《高老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
命题思路点拨 选择 D 预计难度 0.7 命题意图
一般文学常识题目的命题方法是三个中国文学常识和一个西方文学常识搭配比较合适,但本题有意将B选项也变成西方文学内容,加大了题目的区分度。文学常识的干扰性选项设置方法从易到难有
1、作家国籍错误,比如欧亨利的国籍被改变成俄国,但难度较低;
2、作家代表作品按照相似性原则推写一至两个,好像应该是作者写的,但实际不然,具有较大迷惑性,比如将曹植的《白马篇》混入到曹操的代表作之中,看似合情合理,实则考察学生对知识细节的掌握程度。
3、有意在答案选项中加入较多带有数字性的信息,因为具体年代和时间段的记忆是个人记忆最薄弱的部分,加入这些干扰性因素会使题目迷惑性增大。比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样的选项,但一般来说,这些涉及到具体时间的文学常识不应作为错误选项,仅作为考察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干扰性选项,除非考察的时间非常重要。题目精解
很多同学会神奇地发现,国家玮《一套卷读懂做会高考语文卷》中基础知识 部分文学常识题竟然与这次海淀一摸在错误内容上完全一致,仍然不足为奇,英雄所见略同。之前我命制的题目是
A. 曹操,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白马篇》等,人称“幽燕老将,气韵沉雄”。B.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C.老舍,其小说《骆驼祥子》以及话剧 《茶馆》《龙须沟》等,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D.巴尔扎克,其作品《人间喜剧》系列,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这道题稍微将D选项一改,把巴尔扎克变成莎士比亚,就成为了错误选项了。一般容易出现的设题点出了在上面命题意图中提到的之外,对于学生来说,西方作家的国籍问题;中国古代作家的代表作问题都是容易设置错误点的地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一般涉及考察文学常识中的时间类型题目都不大可能出现错误,除非是常识性时间,考生在作答时不要被大量出现的时间吓住。
5.下列一次在画线处填入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人们称之为“半印半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然后——,再——最后——。没衣服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的。它将
版画中的刀法版和手画的笔触感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风格。
1印出图画 2 装裱成画 3 用手工将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 4 刻出木刻图案样板 A 1342 B3421 C4132 D1423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72 选择 C 命题意图 本类题目一般出现在基础知识选择题中的第五道,题目难度应控制在0.7左右,让学生以较轻松的答题心态进入到下面第二大题文言文的作答。从本质上看,此类题目考察目的有二。第一,考察学生心理素质,因此有必要在命题时将文段长度拉长,给人以繁杂之感,但选文内容不宜选择如社科类阅读题一样离学生生活较有距离的文段,以常见和使用为标准即可;第二,突出考察学生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对语段的重新组织实际上从反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正常表述时的状态;能够在平时按照正常逻辑较可靠地讲清楚一段话的学生应区别于那些在言语表达时基本逻辑混乱的学生,这样的命题思路可以较好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原则。因此,命题此类题目时,除了有意加大文段长度制造阅读障碍的同时,可以考虑在每个被打乱顺序的小分句的设置上使用提示性较强的词汇,给学生最大的逻辑提示这有些类似于数学题目中的“巧解”。这样本套题目就有了更大的区分度,将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逻辑能力差,需要逐句阅读被打乱的小句子并花费大量时间思考整合者;第二类,有基本逻辑能力,但仍需要逐个句子阅读后才可能做出判断者,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第三类,有较好逻辑能力,并能够通过观察选项组合特点迅速推知答案者,如果用巧解本题作答时间应该不超过45秒。题目精解
通过观察所有小分句推知,分句2“装裱成画”一定是最后一个句子,所以直接排出B、D两个选项;在A、C中,关键看本题是1小句开头还是4小句开头,按照正常逻辑一定是先刻板再出画,因此直接选出答案选项C。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鄞有高世之士,日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揩,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兄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
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帮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案。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 象:这里指特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花,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 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1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2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行交者
3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4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5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 134 B124 C 234 D235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第6题0.2 第7题0.5 第8题0.68 第9题0.58 选择 第6题C 第7题B 第8题B 第9题A 命题意图 文言文选文出处比较广泛,按照常规要求以史传类作品居多,少数时候可以出现先秦诸子文及其他如墓志铭、。选择史传类作品时,一般出处可以考虑《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但从语言上讲,《史记》和前后《汉书》等因时代原因稍显古奥;明史又稍显浅易,因此南北史、新旧唐书、五代史以及宋史成为命题首选,难度适中,尤其写人物的传记常有正气;而宋齐梁陈则阴气偏重,很让人想起鲁迅关于中国历史吃人的论断。命题人在选择材料上不可不仔细查考并应具有相当的古文功底,但同时必须对整个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包括古代政治生态及历朝历代文气)有所了解,不必读全《二十四史》,但可以参考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等人著作(比如《廿二史考异》)或选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都可对每个朝代文气以及士人风貌有自己的判断,文言文选材不当可能出现误人子弟、贻害无穷的结果。另,为了增强命题人基本文化素养,可以选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论》对中国基本文化问题的转换有大致了解,进一步希望有更深入研究者应再阅读汪晖《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等书目。
考虑到目前中学生古文水平整体偏低,命题既要起到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不宜在本部分考察过难的题目,应在命题时着重考察学生基本古文能力(主要是词语积累与语法),着重强调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第6小题一般是词语解释,不宜出现偏怪词,尽量结合学生语法考察词义是比较好的命题思路,比如本题实际上是考察名词活用问题,偏重学生基础能力,难度不大,但考得很扎实;第7题一般设置一道虚词意义用法考察题,将选文与课本中的某些句子进行对比,最好体现知识迁移能力,还是强调对考生语法能力的考察。平时训练时,应打破对语法教学的不屑,不能为了求得所谓的素质教育或新课标,让学生连最基本的古文语法都不甚了解,传统的文言虚词教学应该以比较扎实的方式进行,这十几个虚词,学生既应该掌握其义项,同时又应该了解其每个义项的例子并进行背诵,实际上文言实词可
以采用理解记忆的方法,在阅读中这往往并不是真正的障碍,而文言虚词实际上对一个人能否读懂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言背后的思维问题也就是语言哲学问题十分关键,因此考生应该在虚词学习上更花些功夫,努力将文言语法(其实很多情况下与学生英语语法教学内容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学好,这样才能应对此类试题。
8、9两题的命题方法和做题思路也可以参考下面社科文选择题的命题方法。题目精解
6、C 本题具有极好区分度,充分体现出命题的选拔性。干扰性选项为A,一般学生在做题时候会习惯性地将不齿与他们熟悉的“不耻”联系在一起,更关键的是,本题这个位置按照“不耻”的意思解释还能解释的通。大部分学生容易将其理解成看不起、看不上、不愿与之交流等意思;而实际上,齿的本意就是像牙齿一样排列,这里就是指并列。本题错误选项为C;按照汉语语言的对应原则,相错应该与前面的相磋对应,而考生容易知道切磋的意思,切磋之意肯定与所谓的“批评”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容易看出C是错误的。本题预计难度为0.2左右。
7、B A项明显“贤之”是名词动用,与第一个贤的名词属性在用法上不一样;C项第一句“且”表示并列,而后面的“且”则表示递进;D项较有迷惑性,表面看两个“所”字都有名词性,不过第二个句子中所字本身就是名词;而第一个句字中,不是“所”有名词性,而是它后面的那个动词“爱”因为被放在了所字短语中才具有了名词性,所字本身就是“所字短语”中的构成部分,它不是名词。8.B 9.A 【参考译文】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不高兴地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
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看见菊花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即便是)长于泥土,(也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自我坚守,让君子敬仰,让小人畏惧;看见菊花早上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它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举止谦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会有所悔恨;闻到菊花那甘甜的味道,芳馨的气息,看到菊花那高洁的品质,耿介的性情,就想到自己也要积蓄力量,待时而发,生活在俗世之中洁身自好,不与平凡庸常之辈在这世上为伍。所有这几种品质,一旦自己有跟菊花不一样的,就因此徘徊于花前,或抬头观望,或低头沉思,又惭愧又自责,一定要达到物我两忘,彼此亲密无间的境界,然后跟这些菊花相守在寂静的窗边,一起相伴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如和自己的朋友用道义相互切磋,用德行相互砥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已经与菊花完全相通,自己也仿佛化身为菊花了。像这样,菊花啊,先生啊,真正成为贤友良朋了。
菊花只是具有贤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这样喜爱它,更何况世间的贤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没有贤能之人就罢了,有就一定会被先生喜爱,就像喜爱这菊花一样。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心意,难道真的与喜爱菊花的心意有什么不同吗?唉!菊花不能把自己当做贤能之士,只有先生认为它贤能;士人不能知道自己不贤能,只有先生能知道他不贤能。贤能之人我就爱它,不贤能的人我就远离他。唉!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陶潜”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55 预计区分度0.68 命题意图 本题有意将区分度也做了预计,意思是强调该类题目虽然整体难度并不大,在设问上也非常清楚,但却可以因为学生在作答时的表述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答案内容,评卷人依据学生的不同答案即可较好区分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所以虽然难度并不算大,却应该有着较好的区分度。很多命题人对“阅读延伸”这几个字理解不妥当。应注意,在满分10分的题目中,应有2分左右分配给“阅读延伸”中的“阅读”,即根据文章本来内容或文章主题作答,这部分学生是不能谈个人观点的;之后的8分分配给“阅读延伸”中的“延伸”,此时学生必须根据原文内容向更深入一步的观点进发,否则如果仍然仅仅依据原文回答而没有个人“延伸”出的观点,也不应视作高分答案。给定答案说明时,命题人一般应明确指出考生答案特别是对论点的分析一定不能是对论点简单的重复,特别是对论点翻来覆去的正反论证,这样有凑字之嫌,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为令人遗憾的能力缺陷。正如作文命题与阅卷中我们极力反对学生套作一样;阅读延伸题目我们极力反对学生为了写满200字而拼凑答案,我们要求学生在对论点的论述过程中能够在逻辑思维上做到层层递进,将论点从不同侧面详细论证,而不是反复强调论点,这是阅读延伸题目的基本要求。另外在答案设置上,举例部分一般占到2—3分比较合适,很多学生不会论证,直接以举例方式开始“延伸”,这是基本说话能力的缺失,不懂得将一个观点完整的说完需要论点—论证—论据—结论这个过程,而仅仅只有论据,这样的答案一般给分2—3分比较合适。总是,随着北京卷阅读延伸题目的逐渐成熟,我希望命题者在给定答案的时候能够进一步详细起来,不要将对考生答案的最终裁决都压在阅卷人那里,让考试信度最大程度得到保证。题目精解
要点:从文中举例恰当(1分),概括说明骆先生的处世之道(2分);谈看法观点鲜明(可正可反或正反结合)(2分),分析言之成理(可举例分析,也可说理分析;以例代析、说理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3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6 命题意图 此类题目易出,需注意这类文段尽量增强难度,最好选择先秦时间段前后的文段。题目精解
5分“/”为必断处,对2处得1分,9个全对得5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对不得分,断错也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两处扣1分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译文:(被称为)九里松(的名胜),现在只能见到一两棵松树,像飞龙劈开天空一样,显得苍劲而雄伟。遥想当年,万松苍绿,直插云天,松涛声比钱塘江的潮水还要雄壮,而今已经化为乌有了;再过千百年以后,沧海变桑田,恐怕连北高峰顶都会出现螺蚌壳呢,还用问松树有无吗?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本题略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7 命题意图 参照2012北京考试说明语文部分对背诵诗歌的要求即可命题,无命题难度,不赘述。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馀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65 答案 第一小题选C 第二小题
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
命题意图一般要求古诗文选择题目无需特别难,考生可以借助选项中的正确内容适当理解诗歌,也实际上也是命题人对考生变相给出的福利。注意古诗文中的“反命题”策略很重要,像山水、田园、一般战争(边塞)诗歌尽量少在高考类题目中出现,因为此类诗歌是从小学语文到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核心所在,大部分学生对此谙熟,实在不具备好的区分度,也不利于高考指挥棒对学生古诗更高能力的指挥作用。汉语言文学之美,可能正是在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这部分,选诗中有意用典的目的在于希望唤起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元典的重视,真正让语文回归文气。语文功底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实用性;
二、文学性,前者在基础知识有很好体现,而文学性则必须在阅读部分体现出来。因此,反命题的意义重大,同样着眼于战争,可能更为深入的考察具体战争时代的题目会更多一些比如南宋金、南宋元、金元、明清、唐吐蕃、西汉匈奴等设定具体历史情境的考察形式会更多。同样着眼于诗人个体情感,可能伤春悲秋、孤寂愁闷要比仕途失意更多。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策略性的命题方式。还有一种可资参考的命题方式则是选择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诗
人、词人,但有意绕开其常见的写诗、作词套路,比如李白,有意在考察中出现山水、思乡之外的李白的诗歌(参见2010年北京、山东考卷,2009年江苏考卷),让李白的象征诗出现在考试中。最后,还可以在诗歌体式上进行反命题,比如北京卷在考试中曾出现过考察《诗经》中诗歌的情况(2007)也曾出现过考察不太常见的叙事诗(2011)等情况,这都是很好的命题思路。经验积累
在作答上,学生应该从对诗句的翻译、加入诗歌风格或手法、加入诗歌情感等角度全面作答。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很多学生知道要从上述三个角度答卷,仍常常出现失分问题,原因是具体细节掌握不够扎实。比如关于手法问题,很多学生比较谙熟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等常规手法,但实际上按照考察频率来看,这些年对古诗手法要求是逐渐提高的,出现最高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描、正侧面描写结合等手法,而这些内容很多考生是不清楚的。尤其是对比作为答案,历年大量试卷都作为标准答案出现,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而对比在给定答案时,为了照顾考生,一般会写成对比(反衬、衬托)。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14题0.65 15题0.5 答案 14题 D 15题 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命题意图
此类题目在现代文考察中呈现越来越注重考生真正阅读能力的趋势。也是就说在命题时,一定要注意部分考生可能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用他们在英语阅读中已经习惯性了的定位答案区间的方式找到所谓的上下文等方法,在读不透彻的前提下也能够大致作出题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高考题目绝无什么信度可言,选拔出的学生一定是高分低能的。所以命题时最好是避免出现让考生看到上下文之后就可以直接照抄得出答案的情况。要给考生这样的印象,整个社科类论文的基本特点是论点明确,并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论证即是围绕着中
心思考又是层层递进的,不能仅仅靠抓住所谓的关键句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才能够逐渐培养出来。题目精解
如果考生能很好理解上面命题意图中的解读,就会发现,15题就是这样。题目设问来源于原文的最后部分,但是答案的分布是在整个文章中的,考生不可能仅仅依据看问题句的上下文来得出答案。并且本题被赋予高分值,共5分,命题人希望考生能够非常详细地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尽量依据原文并适当删减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段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五个答案分别来自于文章五句话的整理删改:
第一,将“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就成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将“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进行删改整理成为“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
第三,将“人们还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等内容进行整理成为“人能够经过思考,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等内容。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向以盛产小麦著称。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那儿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不再是绿毡了,而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纷纷成了贵妇人的床上之物,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有那么一天,麦稍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强有力地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丽的心。
婆娘是关中农村特有的名词,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有人情味和人性美,是一种极致。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去看望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也理解她们,公婆也理解她们:要置办什么,就让她们置办去吧;要什么时候走,就让她们什么时候走吧。咱关中不是有这样的俗话吗:“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如此,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
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所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就是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他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的急切的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她们的这些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千姿百态都是情,都是爱,情和爱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不能不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竞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的满口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了。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爹性子急,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啊。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他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理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最古老又最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动着,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作者解词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16题0.8 17题0.35 18题 0.35 19题0.5 19题区分度0.75 答案 16题 BD 17题 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18题 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19题 参加前面文言文阅读延伸分析即可。评分要点:①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意思对即可(2分)。②观点明确(2分),③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④分析具体合理(2分),⑤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命题意图 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
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全国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历数这些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国一《灯火》;2009北京《司马祠》;2009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国二《岳桦》;20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2008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2008全国二《马樱花》;2008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路”、“碧云寺”、“古道”、“马樱花”,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我无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证在这里铺陈,想说的只是,五六百套卷子看下来,“象征”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本质的表现手法几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抓住本质,一切似乎都明朗起来。象征的好处在本套题目中是以如何理解题目的形式出现的,问法是题目有什么意图,实际上意图就是好处、目的、作用等等表述,都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而已,象征的作用为:
一、使得文章表达得更为含蓄,更有艺术感染力;
二、象征物构成文章的行文线索;
三、通过写了象征物,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这里需要注意,一定不能冒着省事的风险只作答上述纲要,而是结合原文内容,比如象征物在这篇文章中是指什么,表达了什么,都必须说清楚,否则得分仍然会偏低。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最终达成一定与考题标准化密切相关,考题一旦标准化,题目类型就比如走向趋同化,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做到标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省份,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自主命题;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课标,在现代文命题思路上不是呈开放化,反而渐次走向趋同。倘若非要点破其中玄机,只能说,就语文考试学来说,现代文阅读可能设置的题目类型实在也仅此四类——词句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观点评价。我们不妨说得更细致绵密,彻底揭开命题背后的潜规则。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其题目难度依然是0.7左右。这意味着,考生只要在文中将需要解释的词句进行定位,并依据文本提示判断答案是在定位完之后的上文还是下文的两至三个句子就完全可以了。从语文考试学的角度来看,难度控制在0.7上下的题目绝不可能以段落或篇章为单位确定答案,而只能以独立存在的句群为单位。如果想得满分,考生所要做的亦仅仅是将定位完了之后上下文两三句中的关键词(一般就是名词或形容词)找到,并重新使用它们造句。这样的思路对付一般的词句理解题绰绰有余,再次强调一次,因为难度决定答案范围,这是语文考试学中必然的出题规律。反复强调过,这样的题目是考试必出的,无需多引更多省份的卷子。本套题第二道现代文题目是一个内容分析类型,照我的说法,考了二十年,几乎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第二类,特点;第三类,两段关系。从语文考试学上来看,难度普遍维持在0.5左右,且提问方式多样,但归结起来就是上述三种。有意思的是,在标准化考试重压下,出题渐趋保守的今天,命题人似乎越来越不愿变化这些花样。随便举些例子,我们经常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如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请分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特点等等,等等。如果说,解题的过程是反命题,那么命题人在出这类题目时,不过是将文章划分为若干层次,依照这个层次分别给出答案点数。一般意义上,规律是5分以下的时候,一点一分;5分以上的时候,一点两分,照此,学生直接划段,并按要求从各段特殊位置句中找到答案并依据题目分值答点即可。难度是0.5,不上不下,扣分一般就是因为漏点,明了给分原则,也就不难了。
题目精解 17、18题解题的关键问题,在于考察内容究竟是着眼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还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在之前的命题交流会上,我们听到了太多教师的抱怨,很多所谓培训机构的老师在讲授现代文阅读题目的时候,通常告诉学生们一些快速突破的“大法”。比如所谓“不用看懂文章,就能做对题目”。针对此,我们特别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思考一个问题,阅读教学的本质究竟是让学生通过所谓的大法,背诵诸如什么“承上启下”、“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现成答案还是让学生在两三道题目中向阅卷者展示出自己基本的语文能力。当语文最终沦落成为得分工具时,当那些通过记诵答题模板的学生得分竟然比真正读懂文章的学生还高的时候,显示出的一定是命题人的失败,是我们选拔机制的根本错误。考生通过本题的答案给定方式可以明显看出,在传统的作用(鉴赏)题答案中,一般老师会给出结构、内容等作用,但本题有意避开这些常规的答案,仅仅给定三条主旨(或情感),原因就在于让考试结合原文,考察是否真正看懂文章。换句话说,之前大家背诵的“通过写——表达了”这个模板还是有用的,但老师关键要在你的答案中看到你是否能够通过读懂文章答出表达了之后的东西。
说到底,本题是不折不扣的反命题。但是需要注意,本题意在纠偏,诸如“构成全文行文线索”等字眼有意在给定答案时被命题者略去,换成了一个新说法——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后面的另外一份,是对这个说法的分析。就是说,答题可以有框架,但现在对这个框架的说明是要求非常细致的,必须结合原文的。
面对今天的这些如此详细的答案,很多学校教师一定会觉得非常诧异,我们有意在给定答案时候规避了所谓的“采分点”式方法不代表今天北京卷高考也会如此,我们只是想提醒广大考生,一定先充分展现出你对文章的真正理解,然后才是其他,这也是这样给答案的良苦用意所在,虽然这样做在阅卷时会带来一些困难,但仍然要坚持,因为这是唯一保证考试信度的下策。
六、本大题共1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白的花生死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预计区分度0.58 命题思路点拨
介入学生作文教学的维度很多,但必须具备可靠的突破口。高考作文特别怕的就是套作,与套作相类似的就是毫无意义的作文套路式教学,甚至夸张地将800字中每个句子写什么都给学生规划好。阅卷人不傻,一眼就能够看出这样的所谓行文套路,一定不会给出高分成绩。
另外,考生不能只擅长一种材料的写作,而应同时应对考试的多种情况,一般来说,在真正考试中个人经历、时事评论、文化文气三类文章都有可能出现;尤其是后两类,比如之前考过的2011北京作文的时事评论类文章,就另当年很多按照07、08年准备隐形翅膀的同学吃亏不少,要时刻记住考试的反命题。另一类反命题是文化、文气类,主要针对现在作文教学和考试中的偏向,学生作文越来越像政治评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感动中国、奥巴马、乔布斯比比皆是,但就是没有像样的文人文气,针对这样的情况,也会非常有针对性的命题,考生必须做好准备。首先,必须认清,考试作文材料或题目大致可以归纳为时事时评类和泛文化哲理类两大块。前者如今年的全国二由代买彩票引发的调查、北京卷对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等;后者如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回到原点、这世界需要你、旧书等等。审题立意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时事时评类题目,在正面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反向思维进行立意是考试取得高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精讲一道题目,如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实际上,就完全可以在正面立意个性重要的基础上把论题进一步推向深入,“拒绝平庸”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开放的主语,考试完全可以由此自问“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通向成功的通途么?“拒绝平庸”在另一层的维度可能是忽略生活中的平淡之美,因此完全可以在“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吗,这样一个反思的维度深化自己的文章,在发展等级的深刻、新颖等角度切中给分点。另外,一定在平时阅读和积累一些充满文气的、言说精美的片段记诵,语文作文问题说到底还是文学问题,从阅卷者的年龄构成、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那些充满文学气息的文章必然受到追捧,学生可以绕开常规例子如李白、苏轼、司马迁;充分在阅读的基础上选择如老舍、沈从文、柳永、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等文学、哲学家的故事润饰自己的文字,只要根据不同题目具体做些调整既能够得到高分。试题精解
本题直击学生弱点,要求学生作出带有文气的文章,关键看积累。下面是命题者自己根据题目要求所写的“下水文”,供考生参考。
“美的极致是令人陶醉的圣境”(川端康成)——题记 恬淡中的浓烈
“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品读这样的诗句,一种难于言表的娴静之心渐渐浮上。然而,表恬淡的境界并不真正意味着消沉,在恬淡如茶的环境中,那些对生活和世界充满了爱的人仍然在内心最深处秉有着如浓酒一般的人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柳三变之词,总是颇为感慨。我总以为,那些潜藏恬淡的人生境遇,往往能够激发内心如烈酒般创造的强烈欲望,柳永身负才华,却始终不为人知,这种恬淡的境界正如是茶一般的。读前人的词,无论是温韦的花间派,还是欧阳修、范仲淹的那些写景之词,似都还未脱词刚刚兴起时的稚气,词调殊为平缓、短促。也许是因为内心过于的忧伤,长久地处于被人无视的境地,柳永之词则全用长调,在那些娓娓道来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时代的美,这样的美是极致的。我赞赏很多学人将柳词的特点归结为“以身世之感打并入艳科”,在那些浮华背后,我见到的是一颗处处不为人知,但却依旧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世间之美的高贵灵魂。人言“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我揣想,若不是生活中如斯的磨砺,如斯的苦痛,怎能最终成就柳词的极致之美呢?理解柳永的关键,想必必须要透过他那淡如茶的人生境遇中见到他内心深处那些浓烈如
酒般的真情。
最爱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总为那湘西的山山水水感动,似乎灵魂都被涤荡了。从湘西到北平,异地求学常常带来的是苦涩,看《从文自传》,知道刚来北平的沈先生,只能一个人租住在北大附近的小小公寓中,他甚至自嘲地为那里取名“窄而霉小斋”,我确信一个文学青年此时应该是无人知晓——这确乎是那种人生中如茶般半苦半涩的恬淡期。但文学的信仰一旦在心涧中勃发,便注定在恬淡中种下了浓烈如酒的情感。就是在这间小小的“窄而霉小斋”里,就是在这样被人看不见听无声的境地中,我们熟知的太多关乎湘西的传说、湘西的美流淌出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绚烂的神话。当“窄而霉小斋”中飘出阵阵书香的时候,我深信着看不见听无声,却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创造出美的极致。
此时,心中默念着川端康成的那句话。至极的美从来都无一个人的处境无关。哪怕人生处在如茶般的淡然之处,人们因着心中对美的追求,仍旧可以创造出那些撼人心魄的极致的美丽,那是如浓酒般醇厚的。
(试题解读:国家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培训师、主讲高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专业课。)
第二篇:北京市海淀区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2012海淀一模)word版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 文 2012.4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 余音绕粱 牵掣(zhì)揆情度(duó)理 ..B.观瞻 激浊扬清 商贾(ɡǔ)良莠不齐(yǒu)..C.棉薄 两袖清风 迄(qì)今 矫(jiāo)揉造作 ..D.斧正 闻过饰非 聒(ɡuā)噪若即(jí)若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在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地了解海外的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6小时,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文物局提出,针对当前首都城市的发展与古都名城保护,相关单位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D.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后人称赞它“不虚美,不隐恶”,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B.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孝传统,这两篇文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C.巴金的《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分化与没落,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地位。
D.莎士比亚的《高老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
5.下列依次在画线处填入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人们称之为“半印半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然后,再,最后。每一幅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的。它将版画中的刀法版味和手画的笔触感觉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风格。① 印出图画 ② 装裱成画 ③ 用手工将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 ④ 刻出木刻图案版样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劲质,凌轹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 象:这里指特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 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①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②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形交者
③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自我反省。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与渴求之心。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九 里 松 者 仅 见 一 株 两 株 如 飞 龙 劈 空 雄 古 奇 伟 想 当 年 万 绿 参天 松 风 声 壮 于 钱 塘 潮 今 已 化 为 乌 有 更 千 百 岁 桑 田 沧 海 恐 北 高 峰 头 有 螺 蚌 壳 矣 安 问 树 有 无 哉?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其中4道题)。(8分)
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②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③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⑤满地黄花堆积,?(李清照《声声慢》)
⑥春如旧,人空瘦。桃花落,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钗头凤》)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没的要素再简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我们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只有保护,才能把山水的美感挖掘出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稍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竞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他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理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5分)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4分)
六、本大题共1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
语文 2012.4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A选项 “余音绕粱”应为“余音绕梁”,“掣”应读chè,四声; C“棉薄”应为“绵薄”;“矫揉造作”中的“矫”应读三声,D “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是”、“非”对应,“饰“、“文”对应;“聒噪”中“聒”应该是guo,一声。)
2.B(“不绝如缕”的使用实际上是两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D(A “防止”“风险”错误,应为“防止„„风险发生、出现”;B“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结构混乱,前后牵连;C“针对”缺中心词“不良的现状、情况”等)4.D(“莎士比亚”应为“巴尔扎克”)5.C(分句2“装裱成画”一定是最后一个句子,所以直接排出B、D两个选项;按照正常逻辑一定是先刻板再出画,因此直接选出答案选项C。)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6.C(C“相错”应与“相磋”对应,“切磋之意”不是“批评”)7.B(A“贤之”是名词动用,与第一个贤的形容词属性在用法上不一样;C项第一句“且”表示并列,而后面的“且”则表示递进;D第二个句子中“所”字本身就是名词;而第一个句字中,不是“所”有名词性,而是它后面的那个动词“爱”因为被放在了“所”字短语中才具有了名词性,所字本身就是“所字短语”中的构成部分,它不是名词。)8.B 9.A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要点:从文中举例恰当(1分),概括说明骆先生的处世之道(2分);谈看法观点鲜明(可正可反或正反结合)(2分),分析言之成理(可举例分析,也可说理分析;以例代析、说理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3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11.(5分)“/”处为必断句处,“//”处为可断可不断处。必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在可断可不断处断句,不得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译文:(被称为)九里松(的名胜),现在只能见到一两棵松树,像飞龙劈开天空一样,显得苍劲而雄伟。遥想当年,万松苍绿,直插云天,松涛声比钱塘江的潮水还要雄壮,而今已经化为乌有了;再过千百年以后,沧海变桑田,恐怕连北高峰顶都会出现螺蚌壳呢,还用问松树有无吗?
12.(8分)答案略。13.(7分)①(3分)C ②(4分)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
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4.(3分)D 15.(5分)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16.(4分)B D 17.(6分)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18.(5分)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
19.(10分)评分要点:①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意思对即可(2分)。②观点明确(2分),③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④分析具体合理(2分),⑤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命题思路点拨 :首先,必须认清,考试作文材料或题目大致可以归纳为时事时评类和泛文化哲理类两大块。前者如今年的全国二由代买彩票引发的调查、北京卷对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等;后者如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回到原点、这世界需要你、旧书等等。审题立意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时事时评类题目,在正面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反向思维进行立意是考试取得高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精讲一道题目,如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实际上,就完全可以在正面立意个性重要的基础上把论题进一步推向深入,“拒绝平庸”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开放的主语,考试完全可以由此自问“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通向成功的通途么?“拒绝平庸”在另一层的维度可能是忽略生活中的平淡之美,因此完全可以在“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吗,这样一个反思的维度深化自己的文章,在发展等级的深刻、新颖等角度切中给分点。另外,一定在平时阅读和积累一些充满文气的、言说精美的片段记诵,语文作文问题说到底还是文学问题,从阅卷者的年龄构成、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那些充满文学气息的文章必然受到追捧,学生可以绕开常规例子如李白、苏轼、司马迁;充分在阅读的基础上选择如老舍、沈从文、柳永、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等文学、哲学家的故事润饰自己的文字,只要根据不同题目具体做些调整既能够得到高分。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北京市海淀区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文科综合试题(海淀一模)word版
海淀区高三一模文综政治
24.《北京味道》是北京电视台的大型人文美食纪录片,它记录了这座城市有关唇齿之间、味蕾之中的情缘与记忆。北京味道兼有宫廷御膳的皇家贵气和历久弥新的胡同味儿,既有融贯古今中西的饕餮大餐,也有一道道妈妈的拿手菜。这主要体现了北京饮食文化
A.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具有包容性
C.具有相对稳定性
D.具有独特性
25.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做事,“成由勤俭败由
奢”;施政,“秉公保民,清廉勤俭”。这告诉我们
A.倡导勤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B.倡导勤俭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C.倡导勤俭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D.勤俭是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
26.古人的治学修身之道中常蕴涵着真诚的教诲和无穷的智慧。“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下面几则箴言中与此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B.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
C.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D.小善虽无大益,而不可不为,细恶虽无近祸,而不可不去 27.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对收集起来的花瓶碎片进行研究发现,碎片按大小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其重量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16倍。“碎花瓶理论” 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研究方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发现启示
我们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
③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④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慢慢的升起。”乡村
医生周月华左腿残疾无法正常行走,18年来,一直趴在丈夫艾起的背上,“爬”遍了方
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名村民服务。他们的事迹启迪我们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正确的价值观
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从“问钱”“问粮”到“问医”“问房”,从“问食品安全”到“问环境治理”。“专题询问”是对“询问”这种监督方式的进一步完善。下列属于人大行使监督权的是
A.人大常委会审议财政决算报告
B.人大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
C.人大代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议案
D.人大代表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30.北京市2011年~2015年安排72.6亿元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2012年北京援藏建设项目包括产业支持、智力支持及20个工程建设类项目。这些举措是为了
A.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B.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
C.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D.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1.从鸭绿江到曾母暗沙,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有一支“蓝色”的队伍一直在默默守候着她。中国海监,就是这样一支履行这一神圣使命的海上综合执法队伍。中国海监的巡航体现了
A.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
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C.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我国坚决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
32.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了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举行的内阁会议。女王“问政”引发了一些英国学者的争论,因其打破了维持二百多年的传统——和平时代英国君主不出席内阁会议。根据英国的政治传统,女王
①可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
②对首相有磋商权和警告权
③有权否决下议院所立法律
④有权任免各部大臣等高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下列能够产生“挤进效应”的举措有
①国家增发国债,加大财政补贴
②降低税率,提高征税起征点
③国家增发纸币,加快货币流通
④降低利率,降低居民储蓄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的局面。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由此产生的结果可能是
①劳动力成本将上升
②劳动力结构将更趋合理
③促使经济结构调整
④劳动力素质会显著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量创下65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4%。如,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水泥泵制造商普茨迈斯特公司、光明乳业收购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公司……这表明
A.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B.我国企业加快了“引进来”步伐
C.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D.我国规避了对外开放风险 38.(32分)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曲线(图10),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
材料二
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有多种。据统计,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约占70%。201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年增长7010,消费总量占世界消费量的40%以上。2012年,我国钢铁和水泥生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45%和69%.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7%。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环境污染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且离拐点还有一定距离。
(1)读图10,描述倒U曲线反映的人均收入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关系。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提出促使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向倒U曲线右侧变化、实现科学发展的建议。(14分)
(2)“治理大气污染,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根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在促使环境污染程度向倒U曲线右侧变化、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作为。(10分)
材料三
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2013年1月,北京厚重的雾霾数日挥之不去,城区PM2.5浓度值一度逼近每立方米1000微克(PM2.5日均限值国家标准为每立方米75微克)。据分析,北京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煤炭燃烧、工地扬尘等。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北京。“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公民应该如何履行应有的责任。(8分)
39.(26分)材料四
欧洲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欧债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之一,是欧洲福利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难以为继,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面临政府福利开支不断超过财政收入的局面,这与欧洲大陆和北欧多数国家采取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关。
(3)结合《经济学常识》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国家属于什么市场经济模式,并加以评价。(8分)
40. 材料三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浸透着改革先行者“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政治勇气,更见证着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就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什么就要坚持“改革不停顿”。(12分)
海淀区高三一模(政治)答案
24.B 25.D 26.C 27.D 28.C 29.A 30.C 31.D 32.B 33.A 34.B 35.A 38.(32分)
(1)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呈上升趋势;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2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生态治理和环境改善。(2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分)加大财政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改变过多依赖高排放、高污染的燃煤能源结构。(2分)企业应节能减排,主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2分)(其他建议,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履行政治职能,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2分)履行经济职能,制定和落实相关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2分)履行文化建设职能,进行绿色、环保理念的教育和宣传。(2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防治污染,优化生态环境。(2分)
(3)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2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分)
公民应该树立并宣传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觉节约能源资源;举报工地扬尘;参加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4分)(其他措施,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9(3)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2分)
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2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又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4分)
40.(3)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4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分)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改革要不停顿。(3分)
第四篇: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12年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 余音绕粱 牵掣(zhì)揆情度(duó)理 B.观瞻 激浊扬清 商贾(ɡǔ)良莠不齐(yǒu)C.棉薄 两袖清风 迄(qì)今 矫(jiāo)揉造作 D.斧正 闻过饰非 聒(ɡuā)噪若即(jí)若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在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地了解海外的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6小时,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文物局提出,针对当前首都城市的发展与古都名城保护,相关单位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D.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后人称赞它“不虚美,不隐恶”,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B.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孝传统,这两篇文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C.巴金的《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分化与没落,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地位。
D.莎士比亚的《高老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
5.下列依次在画线处填入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人们称之为“半印半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然后,再,最后。每一幅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的。它将版画中的刀法版味和手画的笔触感觉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风格。
①印出图画 ②装裱成画 ③用手工将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 ④刻出木刻图案版样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劲质,凌轹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象:这里指特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 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①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②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形交者
③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自我反省。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与渴求之心。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其中4道题)。(8分)
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②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③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⑤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⑥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桃花落,_________,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没的要素再简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只有保护,才能把山水的美感挖掘出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稍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竞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他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理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5分)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4分)
六、本大题共1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一模答案)第一部分(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B(A选项“余音绕粱”应为“余音绕梁”,“掣”应读chè,四声; C“棉薄”应为“绵薄”;“矫揉造作”中的“矫”应读三声,D “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是”、“非”对应,“饰“、“文”对应;“聒噪”中“聒”应该是guo,一声。)
2.B(“不绝如缕”的使用实际上是两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D(A “防止”“风险”错误,应为“防止„„风险发生、出现”;B“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结构混乱,前后牵连;C“针对”缺中心词“不良的现状、情况”等)4.D(“莎士比亚”应为“巴尔扎克”)
5.C(分句2“装裱成画”一定是最后一个句子,所以直接排出B、D两个选项;按照正常逻辑一定是先刻板再出画,因此直接选出答案选项C。)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6.C 7.B 8.B 9.A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要点:从文中举例恰当(1分),概括说明骆先生的处世之道(2分);谈看法观点鲜明(可正可反或正反结合)(2分),分析言之成理(可举例分析,也可说理分析;以例代析、说理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3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11.(5分)“/”处为必断句处,“//”处为可断可不断处。必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在可断可不断处断句,不得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译文:(被称为)九里松(的名胜),现在只能见到一两棵松树,像飞龙劈开天空一样,显得苍劲而雄伟。遥想当年,万松苍绿,直插云天,松涛声比钱塘江的潮水还要雄壮,而今已经化为乌有了;再过千百年以后,沧海变桑田,恐怕连北高峰顶都会出现螺蚌壳呢,还用问松树有无吗?
12.(8分)答案略。(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13.(7分)①(3分)C ②(4分)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
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4.(3分)D 15.(5分)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16.(4分)B D 17.(6分)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18.(5分)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19.(10分)评分要点:①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意思对即可(2分)。②观点明确(2分),③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④分析具体合理(2分),⑤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附录1:2011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0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49—40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
(39—30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
四类卷
(29—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缺题目减2分。附录2:文言文参考译文
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不高兴地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
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看见菊花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即便是)长于泥土,(也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自我坚守,让君子敬仰,让小人畏惧;看见菊花早上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它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举止谦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会有所悔恨;闻到菊花那甘甜的味道,芳馨的气息,看到菊花那高洁的品质,耿介的性情,就想到自己也要积蓄力量,待时而发,生活在俗世之中洁身自好,不与平凡庸常之辈在这世上为伍。所有这几种品质,一旦自己有跟菊花不一样的,就因此徘徊于花前,或抬头观望,或低头沉思,又惭愧又自责,一定要达到物我两忘,彼此亲密无间的境界,然后跟这些菊花相守在寂静的窗边,一起相伴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如和自己的朋友用道义相互切磋,用德行相互砥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已经与菊花完全相通,自己也仿佛化身为菊花了。像这样,菊花啊,先生啊,真正成为贤友良朋了。
菊花只是具有贤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这样喜爱它,更何况世间的贤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没有贤能之人就罢了,有就一定会被先生喜爱,就像喜爱这菊花一样。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心意,难道真的与喜爱菊花的心意有什么不同吗?唉!菊花不能把自己当做贤能之士,只有先生认为它贤能;士人不能知道自己不贤能,只有先生能知道他不贤能。贤能之人我就爱它,不贤能的人我就远离他。唉!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陶潜”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第五篇:2012_高三_海淀语文一模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
余音绕粱
牵掣(zhì)
揆情度(duó)理 B.观瞻
激浊扬清
商贾(gǔ)
良莠yǒu不齐 C.棉薄
两袖清风
迄(qì)今
矫(jiāo)揉造作 D.斧正
闻过饰非
聒(guā)噪
若即(jí)若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之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的了解海外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六小时,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观众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文物局提出针对当前首都城市的发展与古都名城的保护,相关单位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D.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后人称赞它“不虚美,不隐恶”,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B.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孝传统,这两篇文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C.巴金的《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分化与没落,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地位。
D.莎士比亚的《高老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
5.下列一次在画线处填入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人们称之为“半印半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然后——,再——最后——。没衣服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的。它将版画中的刀法版和手画的笔触感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风格。
1印出图画 2 装裱成画 3 用手工将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 4 刻出木刻图案样板 A
1342
B
3421
C
4132
D
1423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鄞有高世之士,日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揩,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兄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帮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案。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 象:这里指特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花,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 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1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2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行交者
3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4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5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
134
B
124
C
234
D
235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逐之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3)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谁得而族灭也。(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5)满地黄花堆积,------------------,----------------?
(6)春如旧,人空瘦--------------。桃花落,----------------,山盟虽在,锦书难托。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馀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向以盛产小麦著称。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那儿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不再是绿毡了,而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纷纷成了贵妇人的床上之物,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有那么一天,麦稍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强有力地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丽的心。
婆娘是关中农村特有的名词,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有人情味和人性美,是一种极致。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去看望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也理解她们,公婆也理解她们:要置办什么,就让她们置办去吧;要什么时候走,就让她们什么时候走吧。咱关中不是有这样的俗话吗:“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如此,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所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就是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他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的急切的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她们的这些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千姿百态都是情,都是爱,情和爱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不能不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竞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的满口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了。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爹性子急,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啊。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他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理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最古老又最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动着,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作者解词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六、本大题共1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诗人说,“白的花生死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